2022虹口一模语文试卷解析_第1页
2022虹口一模语文试卷解析_第2页
2022虹口一模语文试卷解析_第3页
2022虹口一模语文试卷解析_第4页
2022虹口一模语文试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虹口区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2)亦余心之所善兮,。(屈原《》)

(3)杜甫《登高》中“”一联,动静结合,构造了一幅冷色调的绝妙

画面。

【考点】默写并能运用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答案】(1)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按要求选择。(5分)

(1)学校团委将推送一篇关于校运会的文章,主题是“青春跃动”,副标题是“一一记校运会”。以下选项最

合适做主标题的是()。(2分)

A.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B.雄关真如铁,迈步从头越

C.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D.鹰隼试翼,风动云起

【考点】根据语境,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掌握,进行识别、判断、归类等。

【答案】D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随着电脑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强大,如今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在很多具体的工作上轻松超越人类大脑了,

换句话说,所有的人工智能都不具

备自我意识。

①究其原因,机器人缺乏“本体感觉”很可能是最大的差别所在

②但是依托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却在一些看似很简单的事情上进展缓慢

③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台电脑会把芯片、处理器、电源和机箱等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

④比如跳高或者奔跑,更不用说那些涉及情感的事情了

A.④②①③B.②①③④C.②④①③D.②①④③

【考点】根据语境,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掌握,进行识别、判断、归类等。

【答案】C

二、阅读(70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①虚拟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概念:虚拟经济、虚拟社区、虚拟教育等,我们正在以不同的方式走向各种

形态的虚拟。重读《红楼梦》,我们会发现它具有众多的虚拟现实特质,而这正是这部伟大作品历久弥新的原因和

意义所在。

②在《红楼梦》第十一回中,家境清寒的贾府远亲贾瑞痴迷于凤姐的美色,试图勾弓I,结果被凤姐毒设相思局,

整得死去活来。在他病入膏肓之际,有个跛足道人给他一面名叫“风月宝鉴”的镜子,说是照背面可以保命,但是

千万不能照正面。贾瑞拿起镜子,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他又惊又吓,大骂道士,又将正面一照,

只见凤姐在里面招手叫他。如此几番下来,终于一命呜呼。临死前贾孺还对鬼使说:“让我拿了镜子再走”。经过

虚拟现实和数码文化洗礼的人,看到这段很容易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异样感觉。贾瑞就是今日网络游戏沉迷者的

前辈。

③现代虚拟现实技术是与赛博空间(又译“网络空间”)同步发展的。从一开始,赛博空间被赋予了技术乌托邦

的梦想,人们希望通过虚拟化摆脱沉重的肉身的束缚,让精神和梦想在赛博空间自由地飞翔。然而,他们很快就发

现事情不那么简单。乌托邦变成了反乌托邦,在那里虚拟不仅象征了自由,也象征了幻象、欺骗和更精致、更难以

摆脱的控制。《黑客帝国》的开头,尼奥在寓所与不法分子接头,非法物品藏在一本雕空的书中。透过一闪而过的

镜头,我们可以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叫《拟象与仿真》。这是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让•鲍德里亚关于现实与媒介、

符号关系的著作。拟象是鲍德里亚创造出来的一个^念,他认为在后工业社会时代,现实已经被符号和象征所替代,

而在这些符号和象征背后,依然是无穷无尽的符号和象征。世界越来越变成没有原本的摹本,没有实体的符号,生

产出来的真实,也就是说,现实变成了虚拟现实。

④鲍德里亚对拟象的表述也让我们想起《红楼梦》中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太虚幻境入口处牌坊两边的一副

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句话被视为进入《红楼梦》世界的密码,红学家对此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红楼梦》对于男女老少音容笑貌、生活制度、服饰器物的描写非常逼真,但是如果仔细追寻,全书所

写的是什么年代、什么地方,却没有一处正面写出的。这不能不使我们惊诧作者运真实于虚构的特殊技巧,这是一

种整体性的杜撰。《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给人逼真感的作品,又是最具有虚拟性的作品,这两者的奇异结合,

是其经久不息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⑤脂砚斋评《红楼梦》:“事之所无,理之必有。”《红楼梦》的“理”是什么?《红楼梦》在事理人情的描

写方面精微细密,逼真生动。但是,如果仅止于此,《红楼梦》也不过泯然于众多的明清人情小说之中。真正让《红

楼梦》光照后世的,更是在现实情理之上投射的理想情理,虽然这种理想在现实中无地生长,却以虚拟的可能性,

营造人类的希望和梦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虚拟的才是真实的,代表了最纯真的感情。这里我们看到了虚拟最积

极的一面,乌有并非没有,虚拟不是虚无,而是合理的可能性的呈现。宝黛对抗世俗的力量,正来自其超功利、超

现实、自我建构的虚拟性。

⑥这也是曹雪芹与鲍德里亚在对待虚拟问题上最大的差异所在。鲍德里亚对虚拟现实持批判态度,他所说的拟

象是后工业时代、消费社会和媒介发展的产品。他悲观地认为这是历史的退场,现实失去了参照的对象,符号与图

像变成了真实,而这又构成了黑客帝国那样的欺骗和控制。在曹雪芹那里,虚拟有着更本源性的意义。世界可能来

自虚无,也可能终将归于虚无,但是对所有这些可能性在“情理”基础上的虚拟,却让世界走出虚无,产生了可能。

我虚故我在,这也可能是《红楼梦》给我们留下的珍贵启示。

(节选自《虚拟现实视野下的《红楼梦〉》)

3.第③段中的“拟象”一词在文中指的是一________。(2分)

【考点】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答案】指没有现实(原本、实体),或现实已经被符号或象征所代替的虚拟现实(摹本、复制品)。

2

【评分标准】要有形式上的表述,中心语是制度结构。

4.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虚拟现实一开始被赋予乌托邦梦想,但变成了反乌托邦的牢笼。

B.鲍德里亚的拟象理论与《红楼梦》的空幻思想有相通之处。

C.《红楼梦》全书所写的年代、地方从历史看是子虚乌有的。

D.《红楼梦》在事理人情描写上精微细密,超越了众多明清人情小说。

【考点】把握主要概念的内涵,梳理概念之间的关系。

【答案】D

5.下列作品中的地点,符合⑤段中所说的“事之所无,理之必有”的一项是()。(3分)

A.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小镇

B.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伦敦

C.司马迁《鸿门宴》中的鸿门

D.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瀛洲

【考点】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反驳或补充解释文本的观点。

【答案】A

【解析】(伦敦、鸿门不符合“事之所无”,“瀛洲”不符合“理之必有”。)

6.第②段中说“贾瑞就是今日网络游戏沉迷者的前辈”,这个判断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4分)

【考点】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排序、补充、判断等。

【答案】合理。风月宝鉴有接近于今天的网络游戏设备的功能和作用,可以制造虚拟的影像,正面是凤姐反面是骷

髅;提供使用者娱乐的快感和欲望的满足;令使用者沉浸其中,难以自拔,贾瑞临死之际依然沉迷于风月宝鉴;过

分沉迷会带来对身心健康的危害,贾瑞因风月宝鉴而丧命。

不合理。风月宝鉴虽然能够通过制造虚拟影像,但跛足道人赋予它的功能是劝恶扬善,克制邪思妄动。虽然正

面的凤姐是贾瑞喜欢看的,但却是跛足道人叮嘱千万不能看的;而反面的骷髅是治贾瑞心病的良方,却不能带给他

娱乐、沉迷的游戏体验。风月宝鉴与网络游戏有相似性,但说贾瑞就是网络游戏沉迷者的前辈,是稍欠严谨的表达。

【评分说明】合理一一风月宝鉴制造虚拟的影像(1分),提供使用者娱乐的快感(欲望的满足或情感的满足)(1分),

令使用者沉浸其中(难以自拔)(1分),过分沉迷会带来身心的危害(贾瑞丧命)(1分)。

不合理风月宝鉴的功能是劝恶扬善、克制邪思妄动(2分)反面的骷髅不能带给他娱乐、沉迷的游戏体

验(1分)所以说贾瑞就是网络游戏沉迷者的前辈,是不严谨的表达。学生或依据《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分析风

月宝鉴的意图等,分析出分析风月宝鉴与网络游戏的差异的,酌情给分。

7.文末提到曹雪芹与鲍德里亚在对待虚拟的问题上存在差异,请联系当下的网络生活说说你较认同谁的观点.(5

分)

【考点】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反驳或补充解释文本的观点。

【答案】认同曹雪芹,曹雪芹展示了虚拟的积极意义。他通过运真实于虚构的手法,在虚拟的文学创作中营造了人

类的希望和梦想,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与批判。当今社会网络发达,虽然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但人们可以借以

3

实现真实的需求和理想,远在千里但志向相同的朋友们得以相识,困窘于闭塞县城的学子能享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

弱势群体借助网络得以发声。

认同鲍德里亚,鲍德里亚揭示了虚拟的消极意义。他认为在后工业社会时代,现实被符号和象征所替代,虚拟

会对人构成幻想性、欺骗性的控制。确实如此,伴随网络的普及,“低头族”越来越多,人们有时沉溺于屏幕中的

精彩,反而忽视了现实世界中的人情冷暖。虚拟现实对于人娱乐和趣味的迎合所造成的“信息茧房”,使人沉溺于

同质化的信息中,生活和思想都受到了桎梏。

【评分说明】态度明确1分,概括观点准确1分,联系网络1分,理据恰当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甲八百米故乡

苏童

①在我的字典里,故乡常常是被缩小的,有时候仅仅缩小成一条狭窄的街道。有时候故乡是被压扁的,它是一

片一片的记忆碎片,闪烁着寒冷或者温暖的光芒。我需要的一切词汇,都经过了打包处理,便于携带,包括'‘故乡”

这两个沉重而庞大的字眼。

②1982年夏天,在一条名叫齐门外大街的街道上居住了二十多年之后,在把四个子女都赛大成人之后,我父母

乔迁新居。那是很多年来我们家的第一次搬迁,唯一的问题是日常生活的直径改变了。正负八百米,我父亲去市中

心上班,骑自行车要多走八百米,我母亲上班少走八百米,可是去看望我外祖母和舅舅们要多走八百米。

③对我来说,八百米是一次直径的扩展,美中不足的是这次扩展规模太小,我的生活从一条街到另外一条街,

仅仅延伸了八百米,不能遗忘什么,也不能获得什么。那年夏天,我第一次意识到了“故乡”这个词。八百米成为

一个象征,就像一个人发现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

④我的写作,其实一直在利用这局促的八百米的故乡,有一些事物总是在我创作过程中浮现在脑海里,分别是

河水、铁路、工厂、河里的客船、驳船和农用船。许多敞开的房屋的门洞,早晨和黄昏街上的人流和嘈杂的市声。

那八百米范围里的居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有好多人脸会在我写作的时候悄悄一闪,进入我的记忆,那些事物,

那些人,都以故乡的名义降临。

⑤齐门外大街如今拆了一半,保留了一半,被拆去的是临河的房屋,127号,这个门牌号码现在应该是消失了。

那曾经是我母亲的家族很多人的旧屋。我母亲这一家家境贫困,从镇江地区的扬中岛上出外谋生,移民到苏州,-

直团结在我大舅的周围,一起居住,一起生活。

⑥我们这个家族,最初是这个街区的陌生人。周围的邻居大多是苏州的老居民,对于我们127号的日常生活,

毕竟是有点好奇的。而语言问题首当其冲,姐姐和表姐们一旦与别人发生口水仗,必然会因口音受牵连。我们家的

下一代都为上一代的家乡辩解过,为地理位置辩解,为口音所属方言辩解,出于虚荣心,或者就是出于恼怒。当你

为父母的口音感到恼怒时,你如何体会“故乡”这两个字带来的荣耀?

⑦失散,团聚,再失散,是我母亲的家族在扬中、苏州两地迁徙生息的结局,没有土地的家族将永远难逃失散

的命运。我母亲的家族在几十年的艰难时世里一直聚合在一起,是一个亲密的家族圈的生活,但最终,在一个快速

发展变化的时代里,一切烟消云散,这个家族的第一代、第二代,还有第三代,最后还是失散了。

⑧五年前,随着苏州齐门外大街的拆迁重建,我的大舅和三舅妈都被安置在了别的居民小区。我童年时代热闹

的家族圈生活完全萎缩了,家族对于我来说,仅仅是由直系亲属组成,每次回到苏州,我的足迹仅限于我父亲的家

和我兄弟姐妹的家,甚至他们都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每两家之间的距离都很遥远,远远超过八百米。对我来说,

4

超过八百米,故乡便开始模糊,开始隐匿,至此,我的八百米的故乡已经飘忽不见了。

(节选)

乙血缘和地缘

费孝通

①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

因缘固定了,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的人口

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脸中,“外

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②但是人毕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

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

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如果

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

才能分离。

(节选)

8.简析甲文第③段画线句的丰富内涵。(3分)

【考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分析作品主题的思想内涵。

【答案】八百米象征了我和故乡的距离。八百米的“短”,是从地理角度而言,与旧屋分开的实际距离不远(1分);

八百米的“长”,从情感价值角度而言,是“我”创作的原型和精神情感的寄托(1分);从家族命运角度而言,

预示着随着迁移的扩大(1分)。八百米故乡,距离虽短,却分离了族人,分割了情感,分别了生活。地理内涵1分,

情感内涵1分,家族内涵2分。

【评分标准】地理内涵1分,情感内涵1分,家族内涵2分。

9.简析甲文第④段画线句表达上的特点。(3分)

【考点】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现力。

【答案】语言简洁(1分),一连串的名词罗列;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和画面感,勾勒出八百里故乡可感的风土人情

(1分);平淡中蕴含浓烈(1分),作者对八百米故乡如数家珍般的熟稔。

10.甲文⑦段中说母亲家族经历了“失散,团聚,再失散”的过程,但全文并未简单地按此顺序叙述。请对本文的

构思加以评析。(4分)

【考点】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现力。

【答案】从1982年父母的第一次搬迁写起,预示了再失散的开端。(1分)然后以倒叙手法,先回溯母亲家族一起

住在齐门外大街127号,接着又再往前回溯母亲的家族从镇江移民到苏州的往事,这是早年从失散到团聚的过程(1

分)。最后用追叙手法写五年前齐门外大街的拆迁,家族成员们渐渐搬离,揭露了再失散的结局。(1分)这样的

构思更灵活地展现了母亲家族“扬中失散,苏州齐门外大街团聚,乔迁新居再失散”的变迁史,避免了叙述的呆板

和结构的单调。(1分)

11.请用乙文的观点阐释甲文“失散”、“团聚”现象。(5分)

5

【考点】赏析、评价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

【答案】乙文论述了中国乡土社会中血缘和地缘的两种关系。第一种是血缘和地缘的合一。甲文中母亲家族的“团

聚”,一起居住和生活,维持着亲密的家族圈生活,这种地域上的靠近是由血缘上的亲密带来的。第二种关系是血

缘和地缘的分离。甲文中伴随时代发展,母亲家族四散、“八百米故乡”消失。这是乡土社会难以避免的过程,没

有血缘关系的人结成新的地方社群,而血缘社群却产生了分裂。因此母亲家族的“团聚”是传统社会的安稳与温情,

而“失散”固然带来怅惘,但也需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时世交替。

【评分标准】合一关系(观点1分,举例1分);分离关系(观点1分,举例1分);关联理解1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14题。(8分)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北宋]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②愿杯深,去国十年③老尽少年心。

【注】①玉台弄粉:代指正在对镜梳妆的美女。②个里:其中。③去国十年: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贬

谪责州,至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又被进一步追责,押送至宜州(今广西宜山县)管制,故云“去国十年”。

12.从题材和体裁看,下列对本词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分)

A.咏物、慢词B.抒怀、小令C.咏物、小令D.抒怀、慢词

【考点】诗歌体裁

【答案】B

13.下列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天涯”句“也有”二字点被贬处见梅的心情。

B.“夜阑”句描写梅花在夜晚和清晨的盛开状态。

C.“玉台”句表现由眼前梅花想到了思念之人。

D.“平生”句抒发十年里连续遭贬的郁愤之情。

【考点】理解词语、句子在古诗文中的含义。

【答案】C

14.从对比的角度赏析这首词。(5分)

【考点】赏析古诗文的语言运用、古诗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答案】全词通过梅花,把天涯与江南、夜晚与清晨、盛年与垂老、浪漫与郁愤进行了对比。“江南”句,天涯待

罪却意外收获江南春信,是始料未及的喜悦与豁达乐观的情怀。“夜阑”句,写夜深时嗅到一阵暗香,及至早晨才

发现梅花已开满枝头,惊喜不迭之情溢于言表。"玉台'’句写少女和梅花的浪漫故事,对比诗人自身的衰朽,却不

哀伤,而是对青春浪漫情怀的体味。“平生”句情绪陡转,表达了贬谪天涯的郁愤,但在与前文天涯见梅的喜悦与

朝花夕拾的欣慰双重调和之下,又无消沉之感。整首词虽然通篇对比,却无对立的尖锐之感,反而显得格外融通练

达。

【评分标准】评分说明:“江南”句1分,“夜阑”句1分,“玉台”句1分,“平生”句1分,小结1分。

6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①秉,字执中,曹县人。少孤力学,举正统元年进士。入都察院理刑,寻改户部主事。

②景泰二年命佐侍郎刘琏督饷宣府,发琏侵牟状。即擢右佥都御史代琏,兼参赘军务。宣府军民数遭寇,牛具

悉被掠。朝廷遣官市牛万五千给屯卒,人予直,市谷种。琏尽以畀京军之出守者,一不及屯卒,更停其月饷,而征

屯粮甚急。秉尽反琏政,厚恤之。寻上边备六事,言:“军以有妻者为有家,月饷一石,无者减其四。即有父母兄

弟而无妻概以无家论非义当一体增给。”从之。

③秉尽心边计,不恤嫌怨。劾总兵官纪广等罪,广讦秉自解。帝召秉还,以言官交请,乃命御史练纲、给事中

严诚往勘,卒留秉。时边民多流移,秉广行招徒,复业者奏给月康。军家为寇所杀掠无依者,官为养赡,或资遣还

乡。厘诸弊政,所条奏百十章,多允行。

④三年冬,吏部尚书王翱致仕,廷推代者,帝特擢秉任之。乘锐意澄仕路。监生需次八千余人,请分别考核。

黜庸劣者数百人,于是怨谤纷起。会朝觐考察,秉斥退者众,又多大臣乡故,众怨交集。而大理卿王概亦欲去秉代

其位,乃与彭华谋,嗾同乡给事中萧彦庄劾秉十二罪,且言其阴结年深御史附己以揽权。帝怒,以秉徇私变法,负

任使,落秉太子少保致仕。方秉之被劾也,势汹汹,且逮秉。秉谓人日:“为我谢彭先生,秉罪惟上所命。第毋令

入狱.人则秉必不出,恐伤国体。”因具疏引咎,略不自辩。

(节选自《明史•李秉传》)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发琏侵牟状()(2)厘诸弊政()

【考点】理解词语、句子在古诗文中的含义。

【答案】(1)揭发,告发(2)治理,改正

16.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秉尽心边计,不姆嫌怨()

A.考虑B.抚恤C.怜悯D.顾虑

(2)因具确引咎()

A.分条陈述B.梳理C.疏离D.撰写

【考点】理解词语、句子在古诗文中的含义。

【答案】(1)D(2)A

17.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即有父母兄弟而无妻概以无家论非义当一体增给。

【考点】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断句、排序、判断等。

【答案】即有父母兄弟而无妻/概以无家论/非义/当一体增给。

【评分标准】标识三处或以内的,标对一处给1分。标识三处以上的,多标一处扣1分,扣到0分为止。

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为我谢彭先生,秉罪惟上所命。第毋令入狱,入则秉必不出,恐伤国体。

7

【考点】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答案】请代我向彭先生谢罪(1分)吧!我的罪只能由皇帝决定我生死了(定夺了)(1分)。只是(1分)不要

让我(我不想入狱)(1分),入了狱我一定出不来(1分),这样会有损国家体面(国家治国之策)(皇帝颜面)

(1分)。

【评分标准】评分说明:''谢”“惟"“第"''毋令(我)入狱”“入则秉必不出”“国体”为6个点,1点1分。

19.作为皇帝,当彭华诋毁李秉“阴结年深御史附己以揽权”,他是否会取信?从文中找到“蛛丝马迹”来印证你

的判断。(3分)

【考点】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断句、排序、判断等。

【答案】皇帝可能取信。因为首先从结果看,皇帝认为他有负使命,将他革职(1分)。其次,之前他揭发总兵官

纪广罪行时被攻击,言官为他求情,皇帝派御史练纲等前往查证,未果,最终李秉仍留守边防。皇帝可能会联想到

此,认为他有结交资深御史以揽权之嫌。(2分)

20.李秉的仕途沉浮与他哪些性格特点相关?请联系全文进行分析。(4分)

【考点】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意图。

【答案】李秉忠于职守(1分),对戍边工作尽心尽力,革除弊政,所上奏百余章建议,多得到皇帝批准而施行;

(1分)李秉刚正不阿(1分),不计个人得失,敢于揭发侍郎刘琏罪状,弹劾总兵纪广。从而得到皇帝赏识,获升

迁。(1分)但也因为他忠于职守、刚正不阿,在担任吏部尚书时,锐意整顿吏治,罢汰庸劣,结果得罪众臣,遭

到他们怨恨诽谤,最终被革职。(1分)

【评分标准】评分说明:性格2点2分,仕途沉浮的具体分析3点,答对任意2点2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南轩记

[北宋]曾巩

①得邻之希地、燔草,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②而乐。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

不愿易也。

②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

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覆羹③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

然于心邪?

③士固有所勤,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独何必休于是邪?顾吾之所好者远,

无与处于是也。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乐工、山

农、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此。皆圣人贤者魁杰之材,弹岁月,惫精思,日夜各推所长,分辨万事之说,其于天地万

物,修身理人,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罔不毕载。处与吾俱,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

④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始终之概以自广,养吾心以忠,约守而恕行之。其

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

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彼

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谓重

8

也。

⑤书之南轩之壁间,蚤夜览观焉,以自进也。南丰曾巩记。

(选自《唐宋文醇》)

【注】①希地:杂草丛生的土地。②嚣然:悠闲的样子。③饭菽蹩羹:吃粗漏的食物。菽,豆类植物;歪羹,豆叶

煮成的菜羹。

21.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一项是()。(1分)

A.然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