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巧妙有用方法_第1页
读书的巧妙有用方法_第2页
读书的巧妙有用方法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书的巧妙有用方法梦里轻快的雪花一朵朵落下,无声无息,消逝在海面上。所谓繁花不过是一场梦,就像他的爱情一样。今生今世,相见无期。以下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读书的奇妙有用方法,一起来看看吧!盼望能帮到大家。

读书的奇妙有用方法

大多数的读书,处于基础阅读、凭爱好扫瞄和互联网式速食的状态,只有极少数的阅读,才能进入系统阅读、主题阅读和深化阅读的层面。以治学论,学有所专、思而能精、知且入深为学人上乘之境。元李冶曰“学有三:积之之多不若取之之精,取之之精不若得之之深”。清朱彝尊认为“世安有过目一字不遗者耶?”看来过目不忘、一目十行之类的话不足采信,好记性总是不如烂笔头。这就不能不讲究读书的方法,所以清人搞了许多种强记之法,无非札录、分类、复诵、背诵、连诵直至滚瓜烂熟。倘无间寒暑,坚持个三五载,倒也可能腹笥自富。

不过这样的阅读,当然令人起敬,却不能以此涵盖全部的阅读。于今而言,对于泛泛而读、粗略而读,甚至仅是“书皮报题”顺手翻翻式的阅读,个人以为还是不能轻视。究竟,人家不是以学术为业或以文化为生,在纷厖冗杂的社会生态中,能建立起这一最基本的阅读习惯已属不易。而且阅读的方式也变得日新月异,电子信息储存技术的运用,开拓了更多的阅读途径。通过检索,使得读者很便捷地进入海量的无纸文字仓库,繁多的书籍样式更令人应接不暇。这或许指向了阅读的将来,但一书在手的质感和充实,对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中年人而言,尚属难以转变的习惯。倘非此,便难以体会阅读的拘束。所谓“沙汀孤鹜般凝神观书”(胡适写钱锺书语),作为记忆中的阅读图像,好像早已定格在大脑的皮层。

如此说来,世间大致有两种不同的阅读方法,一为扫瞄式阅读,只求了知梗概大意,遇不解或滞碍处大可扫眼略之,未必求什么甚解。陆九渊读书诗云:“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必要急思考”;二为精思熟读,更兼博询旁稽,以求爬罗剔抉,斑斑有据。同样是陆九渊,且在同一首诗中又云:“读书切记太慌张,涵咏功夫兴味长。”冲突吗?不冲突,可作“一体两面”解也!前者或能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中猎取无形收益、长期效应;后者则以学问的精进及某些专业领域剔肤见骨、探骊得珠为旨归。在我看来,此二者虽然读书程度不同,然于心得神会处,似皆能通达陶潜所言“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之境。

古人的阅读法

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

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依据自己的读书经受归纳而成的。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约5万多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的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

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专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把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敏捷运用书本学问解决实际问题。开头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陈善依据自己的读书阅历总结出来的“入书出书”读书法,实际上是告知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既要读书仔细钻研,消化汲取书中养分,又要将书本学问为我所用。

名人读书方法

金克木,祖籍安徽寿县,1912年生于江西万载县,父亲为清朝最末一代县官。金克木诞生不久,父亲即去世,他随嫡母、母亲和大嫂不断搬迁,于动荡中完成了最早的训练。

也许由于记事早,不到两岁的金克木,就在记忆中留下了他们母子随嫡母同往安庆的情景:“A城(按,安庆)是个山城,斜靠在山坡上,暴露在长江中来往的轮船上乘客眼里。城里也几乎处处在高地上都可以望见下面滚滚流淌的长江。……他一生中第一件储存在记忆中的材料便是长江中的轮船。两岁时,他一听到远远的汽笛声,便要求大人带他到后花园中去,要大人抱他起来望江中的船。这是有一段时间内他的每天必修的功课。”

上面的引文出自《旧巢痕》,在金克木自己化名写的评语中,这段话后面的点评是:“漂泊天际从看江船开头,有象征意味。”不知道金克木这里所谓的象征,是说他婴儿期一家人的不断搬迁,还是包括他少年和青年时期更大范围的居无定所,但每一段漂泊,都跟家庭和时代的猛烈变动有关,其中好像的确有着命运的影子。人也许就是这样吧,无法择地而生,也无法择时而生,唯恐最终都不得不学着爱自己的命运。

金克木这种旧家庭,人口多,且来自不同地域,故而操持着不同方言。三个哥哥说的是寿县话,大嫂说的也许是一种“官话”,“特点是洁净,正确,说的句子都像是写下来的。……她不是‘掉文’,是句句清晰,完整”。跟早年金克木相处更久的母亲和嫡母,也各说不同的话:“我诞生时父亲在江西,我的生母是鄱阳湖边人,原来是一口土音土话,改学淮河流域的话。但她所侍侯的人,我的嫡母是安庆人,所以她学的安徽话不地道,直到二十几岁到了淮河南岸一住二十年才改说当地话,但还有几个字音仍旧只会用仿佛卷着舌头的发音,始终到七十五岁满了离开世界时还没有改过来。”

在一个自然 的简单语言环境里,金克木完成了早期特别的听、说训练:“我学说话时当然不明白这些语言的区分,只是耳朵里听惯了种种不同的音调,一点不觉得稀奇,以为是平常事。一个字可以有不止一种音,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说法,我以为是当然。”原来,学任何东西都是“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则不救”,可假如一个人自然 置身于杂多的环境,没有因比较而生的分别心,则杂多便可能成为某种特别的专一。后来金克木学多种外语,都能即用即学,即学即会,或许就跟他成长的特别语言环境有关。

学前阶段,金克木已经完成了传统的开蒙训练,开头背诵“四书”和部分“五经”,并随三哥读新式国文教材,同时学习英文。1920年,金克木入安徽寿县第一学校就读,1925年毕业后,从私塾陈夫子受传统训练两年。

是传统的背诵,又是新式教材教法,又是私塾训练,又是学习英语,照现在的说法,金克木所受的,好像是贯穿古今、中西兼备的训练,既能上接传统,又能融入现代。只是,这个新旧之间的训练,唯恐并非如想象那般完善无缺,在深化任何一个领域之前,训练只是对懵懂的简洁引导而已。甚至,就连所谓私塾的传统训练,我们的理解或许也没那么牢靠。

两年的私塾,学些什么呢?“他先问我读过什么经书。我报过以后,他打算教我《书经》。每天上一段或一篇,只教读,不讲解,书中有注自己看。放学以前,要捧书到老师座位前,放下书本,背对老师,背出来。背不出,轻则受批判,重则打手心,还得连续念,背。……《书经》背完了,没挨过打骂。于是他教《礼记》。这里有些篇比《书经》更‘诘屈聱牙’。我竟然也当作咒语背下来了。剩下《春秋左传》,他估量难不倒我,便叫我自己看一部《左绣》。这是专讲文章的。还有《易经》,他不教了,我自己翻阅。”

看起来顺理成章,我们心目中的硕学大儒就是这样一步步学出来的对吧?只是,不要忘了金克木提到的“传统训练”,这是什么呢?“行业训练从作文开头。这本是几个年纪大的同学的事。他突然出了一个题目:《孙膑减灶破魏论》,要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