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件_第1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件_第2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件_第3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件_第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讲人:张金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第四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第一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提纲》的写作:

《提纲》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二、《提纲》的历史地位与背景材料

1、历史地位: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形成的主要著作之一,提纲所阐明的实践范畴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

2、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42-1844初,马克思实现两个转变: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

标志性著作:“关于摩塞尔记者的通讯”等;《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阐明哲学必须同无产阶级相结合。第二阶段:1844初-1845初,理论探索阶段。马克思已经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物主义逐步转向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标志性著作:《神圣家族》,对黑格尔及其弟子布鲁诺·鲍威尔的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和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最初的分析批判,并揭露了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实质。

第三阶段:1845春-1846年5月,全面形成阶段。马克思从根本上分析批判了以往一切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并以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

标志性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

3、马克思哲学的主要来源●黑格尔哲学及基本特征: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和唯心辩证法的集大成。马克思吸取因素:辩证法与实践观;人是他自己劳动的产物。●费尔巴哈哲学及基本特征:人本学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本体论上的唯物主义与历史观的唯心主义。马克思受影响成份: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客观唯心主义批判和本体论上的唯物主义。

●其他: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战斗的唯物主义,无神论,彻底革命精神。维柯:人能够认识他创造的历史的观点。●青年黑格尔派:行动哲学;实践成为“行动哲学”的首要原则,并用它改造黑格尔哲学。黑格尔那里,人只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不自觉的工具,而实践哲学则使人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但他们仅把实践看作理论的批判,单个人的自由行动、实践的意志。

三、《提纲》的写作目的

(1)适应无产阶级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需要,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针对费尔巴哈和法国十八世纪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缺陷,为人们科学地认识历史,提供一种科学的历史观。

四、《提纲》的内容

《提纲》共11条,字数虽然不多,但却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严密的逻辑结构。全文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二条,是《提纲》的总纲,从总体上概括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开始把“实践”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为建立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第二部分,即第三至九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勾画了基本蓝图;

第三部分,即第十、十一条,是《提纲》的总结,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不只是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五、文本分析

第一部分:(1、2条)是全文的总纲,从总体上概括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树立了“新唯物主义”的科学实践观。把实践理解为整个社会历史过程的基础和人类认识的基础。

1条:批判旧唯物主义离开人的社会实践去理解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批判旧唯物主义对实践的错误认识。第一、指出旧唯物主义只把客观世界看作与人的活动无关的纯客体。只是以直观的形式理解客观事物,否认人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变革作用,否认作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客观事物对主体的关系。第二、批评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理解为对事物消极直观的反映,忽视了认识的能动性。同时,批判唯心主义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否认主体对客体依赖关系的错误。第三、批判费尔吧哈对实践活动的错误看法,指出实践活动具有革命的、批判的意义。

2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二部分: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唯心史观的批判和对历史唯物主义几个基本观点的阐明(3-9条)。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的种种错误观点,并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我建立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3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人和环境、教育的关系上的形而上学的错误理解,指出了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4条:批判费尔吧哈的宗教观,阐明宗教的产生和消亡的途径。

5条:批判费尔巴哈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上的错误观点。

6条:批判了费尔巴哈把抽象的人作为他的理论的逻辑起点的错误,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唯物史观的著名命题。

7条:进一步批判费扼吧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由于费哈不了解人的社会性。所以他看不到作为人的感情的“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实际上,费尔巴哈分析的抽象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这种人也必然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社会的人。

8条:批判费尔巴哈不理解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唯物史观命题。

9条: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的本质。

第三部分:新唯物主义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

马克思在《提纲》10、11条中表达了“新唯物主义的社会基础、基本特征和历史使命。

10条:指出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不同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

11条:这是整个《提纲》的总结,是整个《提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论。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五、小结

《提纲》是在马克思转变为辨证唯物主义论、共产主义以后,建立哲学世界观以前写成的。从时间上看,写于1845年春,之前写《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之后写《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两个转变”最终完成的标志是《神圣家族》,但系统阐发自己世界观的则是之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提纲》起两者的连接作用。从内容上看,《提纲》实际上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纲要,它已包含了以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发的许多思想的萌芽,所以恩格斯称之为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费尔巴哈把实践活动

看成是“不洁”的、实

践活动中“我完全以自

私的态度对待事物”。费尔巴哈:在自由知

性之光中,对象象金

刚石一样发出异样耀

目的光辉,象水晶一

样的清澈透明。费尔巴哈生平费尔巴哈(1804~1872年)出生于次胡特一个法学教授之家,1828年在柏林大学毕业,曾任教于埃尔兰根大学,因宣传无神论,遭受迫害,隐居乡间,从事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哲学改革的预拟提纲》、《未来哲学原理》等。在他的著作里,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在政治上,他反对君主政体,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1870年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晚年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但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的。他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同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补充:基本结构与基本观点

《提纲》共11条,可归纳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实践的科学理解,把实践理解为整个社会历史过程的基础和人类认识的基础。(1.2.3.5.8.11条

)1.从总体上指出在人与外部客观世界关系上,马哲与旧唯物根本区别以及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旧唯物主义(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主要缺点:机械性、直观性。轻视,贬低生产实践,不能从主体对外部世界的能动作用方面来理解外部世界的特征。

指出唯心主义的错误:抽象地理解人的主观能动性,予以片面夸大,将世界视作精神,思维的产物。2.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中心范畴3.马克思哲学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第二部分:批判法国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第3.9条)

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为代表的法国18世纪唯物主义。爱尔维修:“人是环境的产物,”“法律造成一切”,“全民的美德靠的是法律的完善。”

1.批判其唯心史观:

(1)在人与环境关系上:只看到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作用,未看到人的社会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未看到人的社会实践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实现了人的自我超越。强调社会环境既制约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又改变社会环境。

(2)把环境理解为法律与教育,片面强调政治、法律制度和教育的作用,否认社会生产活动的作用,实质上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批判其唯心史观必然导致的英雄史观。

从教育支配一切,理性决定一切出发,必然把人分成天才与群氓两部分。前者总是教育者:发现理性、制定法律、教育群众、改变环境;后者只能消极被动地受前者的摆布。

3.克服法国唯物主义的“人是环境的产物”与“意见支配环境”的二律背反,只能采用实践的观点。

第三部分:分析费巴哈宗教观的合理因素与唯心史观的错误(第4.6.7条)

1.肯定了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正确方面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否认了神、上帝创造世界,寻找宗教归的世俗基础,力求从唯物主义出发来理解宗教。

2.指出费尔巴哈没有彻底弄清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解决宗教问题的正确途径,只是企图改造宗教而不去消灭宗教,并且还企图创造新的宗教。

马克思认为不能停止在对宗教的批判上,还必须从对宗教的批判转到政治的批判,即对宗教产生的社会条件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并在实践中加以革命的改造。

3.批判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并指出其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一种人作为“类存在”的某种共同性:理性、意志和情感(爱),即所有个体的人的共同点。它们是抽去了时代、阶级、民族等一切社会性差异、生理性差异的人的一些共同特征。产生根源:第一,非历史的观点。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存在;从抽象的个人出发,而不是从具体的现实的个人出发。第二,人的本质被视作是自然界现成给予的和已经完成的。未能看到人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永远不会完成。第三,缺乏实践观点。他不满意把人视作纯思维的人,而是具有感情、意志与思维的感性存在物,但是他未能看到作为感性存在物的人是从事着一定实践活动的人,在实践活动中他建构了自己的存在。

4.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

●人的本质含义:是人与动物相区别、人与人相区别的根据。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意志形成差异性的根本原因。

●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人的本质是由他生活于其中的一切现(1)思考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从事着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2)现实的人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由各种社会关系所构成: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家庭、亲友等各种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既是每个具体的人从事实践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它们建构了人的实践活动和人自身。因此人是社会的人,不能归结为自然的、生物学上的人。(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我建构的,它是发展变化的,不存在抽象的永恒不变的本质。

●在个人与社会关系:坚持从社会方面来理解人,人是社会的产物,同时又强调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改变社会和改变自己。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中心范畴思维方式:从实践出发来探讨其它一切哲学问题,实践论的思维方式。关键点在于科学地理解实践和从实践出发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历史。

(1)实践确立了人类相对于整个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地位。

首先,作为一种感性的现实的人类活动,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最基本方式。其次,实践又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是人的理智、情感、意志等内在本质性力量的对象性展示,也是人的自觉性和自由精神运动的最现实表现,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正是在实践中,人的主观方面可以见之于客观,作用于客观对象,并在对象的合目的性改变中得到表现、实现和确证,实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对象化,实现主体对于限定的挑战与超越,逼近自由。

再次,实践是借助于一定的工具而展开的中介性活动,正是借助于各种形式的工具和中介,主体通过实践集中地体现着人类理性的形成和运用,实现着由客体的自发运动形式向人的自觉活动形式的转换,实现人的内在尺度和外在事物的尺度的统一。第四,实践是一种革命批判的活动,是人以一种主体性方式来批判性地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参加自然界的辩证运动过程,能动地创造自己的社会历史存在和社会生活,自觉地实现和发展自身建构、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的最根本最现实的途径,因而是人作为主体的创造性本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实现形式和确证形式。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目的制约着整个认识过程,规定着认识的方向。在实践目的的规定约束之下,人们的正确认识最终才有利于实践的发展。认识为实践服务,去指导实践,才能发挥认识的功能。(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基础。实践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据,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社会实践是构造社会结构的基础。社会结构基于一定社会实践而形成,与一定阶段、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相适应。

其二,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由各种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矛盾组成社会。社会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都是由于实践的进行。生产劳动、阶级斗争、科学技术、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都是具体的实践活动,也在不同意义上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作为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其本质的实践性,决定了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实践性,也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即是各种社会实践的历史。其三,实践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联结点,实践能够客观地体现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发展,即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历史。从人的自觉活动到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律而进行的种种实践活动,能够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四,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社会生活以实践为基础。

《提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依据。

1、实践是物质与意识辩证统一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市实践的。

其次,学习马克思关于环境、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关系的论述,全面认识影响人的发展的社会因素。

马克思以实践观为基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在环境、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的错误,科学地揭示了环境、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观。

第三、学习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是我们科学地认识教育对象及其思想的基本理论依据。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思想则是人的本质的重要表现,它是人处得一切社会关系的反映,首先是人所处的经济关系的反映。

第四、学习马克思关于“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论断,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以往的哲学家们把实践排斥在自己的哲学之外,马克思则把实践纳入自己新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并作为其中心范畴。《提纲》第11条阐明了新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及其子哲学史上实现的革命变革的实质,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第二讲《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序言》概况

1.

历史地位:历史唯物主义核心原理的经典表达,历史唯物主义实质内容的精辟说明。

写作目的:对自己从事经济学研究及其所获得的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简要总结与表达。二、基本理论观点

1.明确概括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出发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2.作出了社会形态的基本结构的科学抽象。

规范地使用和科学地界定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历史主义唯物的核心范畴;

②提出了经济结构范畴,并阐明经济结构决定上层建筑(包括社会意识形式),揭示了社会基本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