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声声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声声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声声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声声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声声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声声慢》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2、理解这首词巧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二)能力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2、在诵读、品味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三)情感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丰富的情感。二、学习重点

难点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三、学习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2、反复吟诵3、学案导学四、课前预学1、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2、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听我国的著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学生介绍作者,教师点拨补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早期生活优越,婚姻美满。父亲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他们夫妻流域南方,不久赵明诚病死,接着书画、金石尽失,李清照境遇孤苦。她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始终无安身之所,过者动荡无定的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学生: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2、朗诵:(1)自由朗读要求:找出全词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2)教师朗读。(3)同学配乐朗读。(4)学生齐读。要求读出愁苦感。3、探究赏析课文:(1)请同学们划出整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2)整首词除了运用直接抒情外,更多的是在间接抒情,通过一些意象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词人还借助哪些意象传达出这种愁苦的心境?(3)请同学们想出古典诗词中描写酒、雁、黄花、梧桐等的句子,总结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4)结合词人的身世,分析本词蕴含了作者哪些愁苦?

(三)拓展延伸1、找出《一剪梅》中最能表现作者当时心境的词。2、这首词中的愁和《声声慢》中的愁一样吗?说出你的理由。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风格迥然不同。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给予几倍的补偿和酬惠。旷世才女李清照早已离开我们,但是,在众多文人的幻觉中,眼前还会站立着在萧瑟肃杀的秋风中演唱悲歌的李清照。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肯定还会学到李清照的作品,就让我们在品读中去进一步的了解她,去品味她的苦,她的愁。七、布置作业1、背诵本词。2、同学讲词:一、二组《永遇乐》,三、四组《渔家傲》,五、六组《一剪梅》,七、八组《醉花阴》,九、十组《武陵春》。八、板书设计声声慢李清照意象心境淡酒凄凉惨淡秋雁离愁思念黄花凄苦忧愁梧桐细雨牵愁惹恨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宋词有了一定了解,也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宋词也有一定的兴趣,愿意学习诗词。但学生对学习诗词缺少自信心,一般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岂不知诗歌鉴赏有非常大的个性差异,需要学习者认真品味、欣赏。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确立如下教学方法:首先是诵读法。诗词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教法,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背诵下来。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要对诵读给予充分的重视,那种先讲解再诵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做示范诵读,让学生明白背诵的重要性。总之,能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从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一半,决不能等闲视之。其次是“情境法”教学。借助课件、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再次是比较法。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多诵读、多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学法上我希望自己能把学生学习宋词的热情煽得旺旺的,能点燃他们兴趣的熊熊之火,使学生个个喜欢宋词,个个迷恋宋词,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通过“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从而感染学生,使他们更进一步的接受美的熏陶。效果分析《声声慢》是李清照的后期作品,学习这首词的难点就是如何让正处在花季年纪的高中生去体会词人那厚重的愁苦感。总的说来,通过配乐朗读和带领学生分析意象,大多数学生都能慢慢地走进词人愁苦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在分析意象的过程中,同学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深入挖掘了古典诗词中典型意象的特殊含义以及这些意象所传达出的情感。另外对比阅读教学的运用也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了李清照前后词作的不同风格。通过教学这篇课文,使我有一个很深地认识,那就是诗词学习离不开反复地朗读,只有在反复地吟诵中我们才能让学生找到学习诗歌的感觉,学生才会自觉地去思考,去品味,只要教师在分析意象的过程中加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地学习,甚至比教师一味地去讲解的效果更好。教材分析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评测练习一、基础题(共16分,第1—4题每小题各3分)1.《声声慢》一词所写的景物的季节特征是()A.初秋B.深秋C.初春D.暮春2.下列句中音顿划分有误的一项()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休息,调养B.怎敌他、晚来风急:对抗,抵挡C.如今有谁堪摘:可以,能够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依次产生的情况4.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开篇连用七组叠字,下笔奇特,极有层次地定出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和凄苦。B.上阕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一不增添词人的愁绪。C.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D.本词结构上打破了上下阕的局限,浑然一体,就眼前事,身边景,层层铺叙,反复渲染,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5.下列这副对联写的是谁?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扬深处;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二、课内阅读(共14分)阅读李清照《声声慢》一词,回答第6—9题(共16分)6.开头三句字是怎有层次地表现出词人的内心感受的?(4分)7.“过雁”引发了词人哪两件伤心事?(2分)8.“满地黄花积,憔悴损。如今有谁摘?”这句寄寓了作者怎的感情?(4分)9.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句扩写成一个120字左右的想象片断,要求不改变原词的意境和情感。(6分)三、课外拓展(28分)(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0—11题(7分)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10.“红藕香残玉簟秋”除了表明秋天已至,还有什么深刻意蕴?(4分)11.“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二)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21分)乱世中的美神梁衡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亦代代不绝。更何况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①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册,生前身后受此奇辱。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②连那十岁的小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个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社会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衷。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③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姓孙的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尘拔俗。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加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如果李清照像那个孙姓女孩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永远高悬于历史的星空。(有删改)12.文章说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时空的孤独,她遇到的另两大磨难是什么呢?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13.文章四次提到那个“孙姓女子”,其画线的三处作用分别是什么?(6分)14.作者为什么说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试根据文意简要回答。(5分)15.为什么说李清照是“乱世中的美神”?试根据文意回答。(6分)答案参考:1.B2.D(应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3.D(次第:光景,情形)4.B(上阕先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再写寒气袭人的晚风,最后写南飞的过雁)5.李清照(由“大明湖”“趵突泉”可知写的是李清照的故居在济南,“潄玉词”“金石录”写李清照的作品。)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从字面上看,是写词人外在的追寻情状和环境的空寂寥落,实则写出了词人内心为战乱远离故乡,漂泊异地而产生的一种前路渺茫和孤立援的失落感和为丈夫去世,形单影只的孤单凄苦情状。“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对词人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写。开头七组字,由外到内,极富层次地写出了词人的内心感受。7.国家亡和丈夫之死。8.寄寓作者昔盛今衰的个人身世之感。想当年,在都城开封,生活富足,夫妻成双,饮酒赏菊赋诗,何等游风雅,而今夫死国亡,思之令人怆然。9.略(要正确联系李清照的生活背景和季节特征作合理想象)10.“红藕香残”,既表明荷花凋谢,又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既表明竹席变凉,又有内心的孤独寂寞。11.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表现了相思之情的无法排遣。12.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13.第一次是为了揭示李清照超时空孤独的缘起。(2分)第二次是为了说明李清照的才华不被当时任何人理解。(2分)第三次是为了说明李清照所处时代女性的普遍可悲状况。(2分)14.李清照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1分)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1分)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3分)15.因为李清照身处乱世之中,不愿与世沉沦,偏偏以心抗世,以笔唤天。(2分)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2分)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永远高悬于历史的星空。(2分)课后反思优点:1、课前开始播放《二泉映月》,营造诗词愁苦气氛,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学习情境创设得较为成功。2、课前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使得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而且自己也阅读了大量关于李清照的事迹及诗词,了解她的经历,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让学生准确把握愁的诸多内涵。同时在阅读中知道作者前后期的经历不同,词作的风格也不同。3、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是主线。本节课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老师的点拨也十分到位。4、课堂上讨论落到了实处,使学生明确具体任务,时间充分,老师在巡堂过程中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给予指导,切实掌握学生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作业的处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不足:1、导入太长,意象品读拓展不足。也许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讨论,所以对意象的品读显得不十分到位,有点浅。2、问题探讨时,有些赶时间,学生思考不够充分。教师的引导点拨不够及时到位。3、课堂上老师的反应不够灵敏,对学生的回答点评不够精准精彩,,对学生的个性品读,不能给出具有建设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