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养老制度调研报告_第1页
新型农村养老制度调研报告_第2页
新型农村养老制度调研报告_第3页
新型农村养老制度调研报告_第4页
新型农村养老制度调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型农村养老制度调研报告新型农村养老制度调研报告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逐步进展,农村老人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是由于农村家庭供给意愿和供给水平普遍较低,老人的生活水平还停留在温饱线附近。

一、农村家庭养老制度面临的逆境

目前在农村,由于代际关系“轻老重幼〞格局的形成,一方面家庭物质资源的代际间安排严重扭曲,老年人处于被忽视被排斥的地位;另一方面,老人在家庭和社区中的话语权也在快速失落,他们不但缺乏与子孙沟通和沟通的机会,而且连表达个人意见和不满的权利也常常被剥夺。老人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弱化与农村整体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反映了农村以年龄和代际为界的社会分化业已形成,并在不断扩大。

第一,家庭养老的制度基础已经转变。一般认为,家庭养老是在长辈对学问和家庭经济具有掌握权威的社会中形成的制度性传统,父辈对财产等资源的掌握地位是其赖以获得子孙赡养的主要制度基础。我国农村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特殊是改革开放后,随着人口流淌与交往范围的扩大,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长辈对家庭经济和其他资源的掌握性地位已不复存在,他们可用于与子女交换赡养的物质基础亦特别有限。在农村,儿孙对老人的赡养意愿和赡养水平,通常与老人的财产和收入状况亲密相联。由于父权基础的普遍衰落,除亲情约束之外,养老不再具有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力和保障,较大程度上主要依靠子女的个人意愿和内在道德的支撑。

第二,家庭养老的支持性文化正在衰落。有讨论认为,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即“孝〞文化可以成为当今家庭养老制度的主要依托性资源。但调查说明,“孝〞文化的支撑作用并不乐观。在农村,对赡养内涵最具共识的看法是“给老人吃饱〞,这种基本义务也成为普遍的标准赡养行为。例如,兄弟几人每年合供每位老人500斤谷子或300元钱后,对老人其余衣食寝饮、情感悲欢不闻不问,以“供〞代“孝〞,有“养〞无“孝〞。虽然农村目前还能普遍接受家庭养老制度,但是在养老的制度基础渐渐瓦解后,作为其文化基础的“孝道〞观念也已渐渐式微。

第三,人口流淌背景下的老人照料资源短缺和血缘关系弱化。调查显示,贫困农村家庭的养老仍旧主要依靠子女数量。农村劳动力在地理上的流淌和迁移,使得因计划生育和家庭小型化而出现的老人供给及其照料资源短缺的问题进一步加重。流淌带来的影响主要是转变了家庭养老所赖以存在的重要条件———紧密的血缘联系。地理间隔使得农村老人从儿孙方面获得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变得不现实。农村人口向城市流淌的另一个重要后果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公民化〞过程的开启将会导致血缘关系的重要性逐步降低,人们对家庭养老模式的认同程度也会随之下降,从而进一步减弱家庭养老的基础。

第四,养老行为的规范资源消失或功能减弱。作为一个完好的制度体系,家庭养老制度还包含一套规范人们养老行为的制度维护机制,如法律、社区行政组织、宗族制度和公共言论等,对不赡养行为予以规范和惩戒。但农村的现实状况是,除法律外,其他传统的制度维护机制作用都在显著消退,家法族规和公共言论曾经是农村最重要的规范资源,但是这项制度资源的功能也在弱化中。村干部对眼皮底下发生的一些赡养纠纷通常持消极看法,“民不举官不究〞,“管不了,没法管〞。一旦发生不赡养或其他事件,老人能够从制度渠道获得的救济特别有限。

第五,新的制度资源开始进入,但是远远不够。一些新的支持性制度资源正在进入农村并且受到老人们的'欢迎,如农村合作医疗、计划生育嘉奖制度等。但是这些制度资源目前还存在着资源量小、覆盖面窄等问题,总体而言,还只是杯水车薪。

二、解决农村家庭养老逆境的政策思路

农村养老制度目前面临两难选择,所谓资源逆境实际折射的是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的背景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因其制度化基础转变而难以为继。对此,首先要转变对农村养老方式的自然主义看法,加强国家对农村养老行为的主动干预、扶植和管理;其次,要创造新的资源形式,立足农村资源的开发,鼓舞探究和试验新型养老方式。

第一,政府主导在农村兴起敬重、关心老人的风气,以政府的声威代替老人在社区和家庭中日益没落的权威。除必要的大力提倡和宣扬工作之外,还应考虑实行一些制度措施,如成立老年人协会等,并规定其在村庄相关事务决策中的肯定地位,以提高老年人在社区中的话语权来带动老年人其他权利地位和权利意识的提升。

第二,强化村级组织在社会风气、道德建设方面的规范、监管职能。在养老制度以道德自律方式难以充分维持的状况下,应补充以行政>文秘站:<手段,建立新的尊老敬老的村规民约,以及群众投诉和举报的受理责任制,切实解决不赡养和其他老人的行为。

第三,提倡移风易俗,鼓舞女儿赡养,挖掘农村新的养老资源。在多数老人看来,儿子供给是出于义务,女儿赡养则是出于亲情,女儿的重要性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能得到表达。但传统的风俗习惯制约着老年人在儿子和女儿间自由选择赡养者。对女儿而言,因有义务而无权利也存在诸多不平等问题。所以在农村,提倡新观念,宣扬和推动儿子女儿平等的继承和赡养地位,不仅有利于普法而且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

第四,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社区集中供给试点,探究社区和邻里相助的福利功能。如在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村庄,由村委会负责,子女部分出资,尝试将老人的赡养或部分赡养职能集中在一起,建立老人的疾病、照料、闲暇等统一管理和互相照看制度等。

第五,针对改革开放后进入中年的“准老人〞,逐步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些“准老人〞与集体化时代过来的老人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大多数有自我养老的意识,也经受了肯定的市场化洗礼,并且具备肯定的财宝预备。只要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合理,经过若干年后,农村能够实现从完全的家庭养老过渡到合理的家庭与保险制度并重的养老方式。

第六,针对老年人是疾病多发群体、医疗消费的最困难人群,应在合作医疗制度中设置倾斜性资金。可以考虑国家拨付专款,对65岁以上老人提高肯定的医疗报销比例。还可针对老人“大病等死〞的窘境,建立专项的“大病扶助基金〞,规定家庭和国家不同的出资比例等。

新型农村养老制度调研报告2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中央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究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标志着在经受了十多年的试点、探究之后,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被正式提上日程。

有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到达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8.5%。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缺乏可靠保障,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空巢家庭增多,传统的土地保障功能面临严峻挑战。

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

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进展,我国农村养老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其它养老方式并存的格局。

家庭养老:这是当前我国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表达。农村家庭养老之所以如此重要,其缘由在于:第一,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由于农村地区间进展差异大,经济进展不平衡,短时间内不行能在全农村范围内建立、推广养老保险制度,这决定了家庭养老会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第二,农村家庭服务业不发达。即使部分老人拥有数目可观的养老金,但由于疾病缠身、自理能力较差,他们仍旧难以安度晚年;第三,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对农村老人生活习惯的感染和影响。“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仍是他们所渴求、憧憬的,且随着年岁的增加,农村老人抵挡生活风险的能力越来越有限,对家庭人员的物质、精神依靠亦会增加。

集体养老: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作为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形式,是以集体为单位对老人进行集中供给的养老方式。

尽管集体养老在历史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如今看来,其作用仍旧有限。第一,养老对象过窄,集体养老的范围事实上就是对五保户的供给。然而,五保户的供给条件特别苛刻,对于只有女儿的老人一般不予“五保〞;第二,没有敬老院的农村地区主要由村组负责对“五保户〞实行分散供给。集体养老保障也仅仅停留在维持其温饱;第三,对集体养老认识明显缺乏。在农村地区,很多符合条件的农民不愿享受“五保户〞待遇,只要尚有一点点劳动能力,或者有亲人可以依靠,谁也不愿享受“五保户〞的供给。

储蓄养老:是一种最典型的自我养老方式,即老年人依靠日积月累、勤俭节省的积蓄养老,但这种养老方式在农村越来越缺少有用价值。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有限,尽管辛苦劳作和省吃俭用,但盖房、子女教育、医疗等各项开支却很大。到了晚年,其积蓄难以保障养老的基本需求。

二、人口老龄化对传统农村养老模式的挑战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进展差距大,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长期以来,农村养老保障主要依靠于家庭养老。日趋严重的农村老龄化问题,必将对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提出严峻挑战。

1.农村老年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农村养老的压力。

2.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降低了老年人的自我养老能力。农村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未读过书的占一半以上,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占到九成以上,低素养决定了农村老年人口大部分都是体力劳动者,年龄对他们的自我养老能力影响很大。老年人口中高龄人群比重的增加,降低了老龄人口的自我养老能力,同时也降低老龄人口自理能力。农村老年人口高龄化和健康状况的下降,无疑加重了农村养老的负担和压力。

3.农村家庭的小型化弱化了家庭养老的功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农村家庭的子女数也大大下降,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化的比例上升。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核心化,使过去一般是多对夫妇供给一对老人变成如今一对夫妇供给两对及两对以上老人,无论财力上还是精力上,都让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

4.“空巢老人〞的增多,独身老人比重上升,加大了农村养老的社会化需求。传统的家庭养老不仅由子女为老人提供经济保障,更重要的是生活照看和精神抚慰。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后,虽然也履行了在经济上供给父母的义务,但考虑到进城农民的自身经济状况,供给的程度是有限的,而且无法给予老人必要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同时,农村老人尤其是高龄人口中独身老人,由于缺少了“老来伴〞,没有在生活上互相照应、在情感上互相慰藉的对象,使得养老更加困难。

三、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

〔一〕农村养老保障的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保障对象始终限于“困难的人〞、“荣耀的人〞和“富有的人〞,农村的大多数人由于种种缘由还无法享受社会保障。相关的调查显示,占人口总数20%的城镇居民,享受全国89%的社会保障,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仅享受到了社会11%的社会保障,在县城以下集体单位的1000多万职工和2000多万城镇个体经营者基本上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

〔二〕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

改革开放后,特殊是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所面临的挑战主要表如今如下几个方面:〔1〕子女的`赡养压力增大。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独生子女家庭成为我国农村主要的家庭构成模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来临,80年月后的独生子女,面临着承当四个老人的赡养义务,同时还有一至二个子女的负担。〔2〕劳动力流淌和人口的迁移给家庭赡养带来了负面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展,我国内地农村人口大量向经济较发达的城镇流淌,这些“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人员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势必影响对老人的供给。〔3〕随着农民观念和家庭规模的改变,传统的大家庭模式正在被核心家庭模式所取代,家庭养老的保障功能正在弱化。

〔三〕农村养老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