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闻两则...............................................................1
2芦花荡.................................................................6
3蜡烛................................................................10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13
5亲爱的爸爸妈妈........................................................15
6阿长与《山海经》.....................................................17
7背影.................................................................22
8台阶..................................................................26
9老王..................................................................28
10信客.................................................................31
11中国石拱桥............................................................34
12桥之美...............................................................40
13苏州园林.............................................................42
14故宫博物院...........................................................45
15说“屏”................................................................50
16大自然的语言.........................................................53
17奇妙的克隆..........................................................57
18短文两篇..............................................................61
19生物入侵者.........................................................65
20落口的幻觉............................................................68
21桃花源记.............................................................70
22短文两篇............................................................74
23、核舟记...............................................................78
24大道之行也..........................................................85
25杜甫诗三首.........................................................88
27短文两篇..............................................................95
28观潮...............................................................99
29湖心亭看雪...........................................................104
30诗四首.............................................................109
1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积累“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②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③了解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④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对新闻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力。
②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
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重点难点:
☆重点:(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的一般特点。
(2)体会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难点:分析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取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廷伸拓展法进行教学,课型是
精读课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教学方式。
2、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
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
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
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
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作者、作品简介
1、介绍作者
毛泽东:(由学生先介绍。教师稍后作补充)字润之.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2、作品背景:《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
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为了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而作下
了此佳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三、检查学生对本课重点字词的预习和掌握情况。(利用小黑板出示)
1、给加点字注音
负脚顽抗(yU)撰写(zhudn)区域(yt<)茅湖(wU)
歼灭(jidn)攀塞(yao)遗退(hui)荻港(di)
2、词语解释
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高屋建甑(ling):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
气势磅礴(pdngbo):形容气势雄伟壮大。磅礴:广大无边。
锐不可当(dang):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锐:锐气;当:抵挡。
四、了解新闻的相关常识
1、新闻,是用来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一种文体。学习
新闻要抓住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2新闻的结构
一条新闻,通常包含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个部分。那么
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
①标题:就是消息正文之前的题目,一般能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有时还有引标、副标。
②导语:•般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和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③主体:是新闻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④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有时明显表达,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⑤结语:消息结束时总结性的话,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的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
五、综合探究
1、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注意体会朗读的节奏、语气、停顿),
了解这则新闻的内容。
(2)快速测览课文后。复述故事,探究新闻六要素及结构五部分。
•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新闻的结构
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语
2、对•照课文中的插图,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1)同桌之间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
(2)请•位同学到讲台前复述。
主体:
第一层:中路军——突破渡过35万人(略)
第二层:西路军——占领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详)
第三层:东路军——激战36万大军大部分渡过(较详)
3、完成下面几个问题,口味新闻语言的特点:
(D题目“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
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的“不含”去掉
行不行?为什么?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哪一旬更好.并说说理由。
①二十二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咨繁昌、铜陵、
青阳、获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二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寒假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
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既已渡过三十万人。
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
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
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
能表达这些意思。
六、学习小结
七、作业到报纸上找一篇新闻,找出六要素和新闻的结构。加深感受一下新闻语言。
第二课时
一、由复习上一节课一些内容导入新课——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二、学习生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绥靖(suijing)阻遏(zMe)阕乡(wen)豫南(yii)皖西(won)
管辖(xid)襄阳(xiang)逃窜(cuan)阻隔(ziig6)
三、根据新闻文体特点,自学《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找出本文的六要素和这则新闻的结构
•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的起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
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
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
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
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新闻的结构: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II下午弃城南逃,我
军当即占领南阳。
背景——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
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
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主体----
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军溃
败的背景。
第二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三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结语——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四、品味语言
比较下面的两个句子,说一说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林.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
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
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明确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五、归纳总结学习新闻的知识
1、让学生自由讨论
2、让一、二个学生归纳讨论的情况
(I)新闻的六要素:时问、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个部分。
(3)新闻的特点:
A、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新闻的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新闻的及时性)
C、简明扼要。(新闻的准确性)
六、布置作业:最近学校里举行了哪些活动或发生了哪些事件,请你为大家作•次报道。
2芦花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识记重点词语。②速读全文,复述全文。
☆能力目标:
①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②感受品味孙犁作品的明丽清新的笔调,秀丽隽永的风格。
☆德育目标:
通过本文学习,让学生对战争与英雄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树立我们的人民是英
雄的人民的信念。
▲重点难点
☆重金:质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难点: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章
内容,感受其传奇色彩。在熟悉内容的前提下,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
作品的美。
☆课时安排:2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你知道吗?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三国时的张飞和
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河北涿州人。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更有一些群众英雄,智斗敌
人,从容不迫。今天我们学习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讲的就是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
故事。
二、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
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
《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
的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识记重点字词:
提防di竹篙gdo苇塘碇i疟子yGo寒噤jin吆喝ydohe
一梭机枪sud蹿cuan仄歪ze趴pd扒ba飒sa转弯抹角mo
四、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儿——交通员,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
事情的起因:由于他“过于自信和自尊”而被敌人发现,大菱负了伤。
经过与结果: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
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
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
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
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
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2、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
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五、思考品味,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
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
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
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C、“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
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
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
2、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
对同胞,对抗II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
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
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
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3、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
什么作用?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
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
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
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
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
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
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
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
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
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
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
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
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
生发出来的。
2、体会老头形象的现实意义(战争的人民性问题)
老头子实际上成千上万的抗日军民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形象意义在于表明中国
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以被征服的。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练习
1、巩固字词2、阅读课文,进一步体会。3、课后练习预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字词
2、文中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二、赏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进一步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分组讨论讨论: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要
素,小说创作最大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物形象,而编织故事情节、渲染环境描写的目的则
是为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而服务的。那本文的环境描写有哪些呢?这样描写有什么好
处?请举例。
明确:(1)小说一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
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
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
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第1段)
【分析】A、“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
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
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
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B、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
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
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
情!
C、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
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得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
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怀。
(2)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
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
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第13段)
【分析】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
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匕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
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
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3)月明风轻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4)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5)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6)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7)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
叶下面歇凉去了。
(8)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9)在那里,鲜嫩地芦花,一片展开地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总之: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
是蕴涵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
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因而,它们决不是即可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
质的结晶。(《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演染了
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
品的感染力。)
三、探究质疑
1、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
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
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
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
有传奇色彩。
2、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A、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第48—50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
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
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
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B、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
更为浓郁:
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
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
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
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
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
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人,
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2、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第8段写道:“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
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四、作业练习
1、本文在结尾处写道:“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
行为。”你能想象出当时二菱目睹老头儿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吗?补写出来。
2、阅读课外阅读上本文的姊妹篇《荷花淀》,分析两文的异同。
3、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3蜡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3、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能力目标:
1.把握记叙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
光明的未来。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
位。
2、联想拓展法。在文意蕴藉的地方,引导学生联想想像,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把
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点拨教学法。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容易把握,但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
感人的艺术效果产生的奥秘,还需教师适当的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寻找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2、目的寻读,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3、意见综合:文章不断对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
的蜡烛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与描写。
二、归类
按内容将这些描写归类集中。如:
1.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追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
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用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
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I日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A廖g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
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竞给震倒了。
(11)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2、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①1她叉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竞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
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抉给蜡泪淹没
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
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3、对黑圉巾的四次交代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
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i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
色的大围巾.
②这时候,•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
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爬”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J}乎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地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
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
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
额。
⑨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三、分块品析
1.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
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
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
谊的见证。
3.“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
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
的沉痛哀悼。
附板书设计
描写技巧
L、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2.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3.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难点
体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
个富贵的书香门弟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
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
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
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F来。他长大后,被告知
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
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
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
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
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
得比我知道的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记叙具体记叙概括记叙。(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
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
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
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U吻,有
辛辣的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
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
我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附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赞美圆明园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讽刺侵略者
5亲爱的爸爸妈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2、理清思路,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并体会文中语言的深层含义;
☆德育目标: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教育学生热爱和平,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2、领会文章的主题。
3、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情感
☆教学难点:
1、培养阅读创新的能力,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语言。
2、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情节和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情感,并利用自己搜集
的资料,提出自己的感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积蓄情感。
1、在进入课文之前,同学们先欣赏歌曲《我爱我家》。
同学们,你们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听了这首歌曲之后的心情或感受。
2、我们今天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感受着爱的阳光。可是,64年前,在南斯拉夫
的美丽小城克拉库耶伐次,就遭受了一次全城毁灭性的残酷杀戮。一天之内,就有7000
多人被杀,那场屠杀中还有300个孩子,面对孩子们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的是冰冷的
枪声,多么撕心裂肺。今天,我们就跟着华裔作家聂华苓去重温那沉重而美丽的记忆。
3、出示课题。
4、简介作者,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萨特,法国哲学
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
5、展示教学目标。
6、检查预习情况。
二、速读,析一析内容与主题。
1、自由朗读,把握文章内容并复述。
(提示:抓住问中的记叙要素梳理情节)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默读,概括归纳。)
提示:第一部分是坟地所见所闻;第二部分是记述各种演出记念活动;第三部分是
记录作家座谈会;
第四部分是摘录遗言。
3、文章的主题。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三、寻读,析一析“沉重”与“美丽”。
1、参观完这个遗址,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2、从这段文学中你能发现萨特着重用哪几个词表达自己的观感昵?为什么?
3、再在全文中找一找,哪些是沉重的记忆。哪些是美丽的记忆吗?
(同学们先在文章中找找看,然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阅读成果,推举一个同学
代表小组发言。)
提示:纳粹杀了很多人,特别是有300个孩子,这是沉重的记忆。
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宁死不屈的。他们不做民族的叛徒t他们怀着对
生命强烈的爱不向刽子手乞怜。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
这真是个美丽的记忆。
4、不论是“沉重”的记忆,还是“美丽”的记忆,作家聂华苓用文字记下的参加纪
念活动的过程中,这里哪一个情节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提示:我从这几位知名作家之间的谈话中感受匪浅。其中身为德国入的作家,因感
到祖国犯下的滔天恶行,身感痛心而泪流满面。他这种行为是美丽的。日本人就坏多了,
还狡辩。
四、圈读,析一析“西德”与“日本”。
1、圈出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发言
2、具体说说面对当年法硬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态度、表现有何
不同?
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犯罪感
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
3、在座谈会上,人们为什么都和西德作家明赫白握手昵?
身为德国人的作家,因感到祖国犯下的滔天恶行,身感痛心面泪流满面。所以,人
闷对他表示理解,尊重,谅解。
4、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一种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那个日本人只记得自己的痛苦,却忘记带给别人的痛苦,这就是忘记历史,这是自
私的。我从“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一句话中可以想
象会场上一定没有人理那个日本人。
五、多角度探究情感体验。
同学们的发言太精彩了,还有很多同学似乎意犹未尽,跃跃欲试,我们课后再交流。
是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就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记住这段历
史就是记住历史带给我们的深刻教训。聂华苓在文中也同样发出了这样强烈的呼唤。请
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这样的文字。
六、善用资料,升华文本的情感。
战争带给人们的心灵的创伤,带给国家的苦痛,带给世界的灾难,是永远无法弥合
的流血的伤口。下面我想展示一下同学们搜集整理的资料,更深刻感受作家对幸福生活。
对和平世界的强烈呼唤。
七、总结。
我知道同学们准备的资料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能一一展示了。虽然我们生活在和
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的地方销烟弥漫,母亲们痛苦的眼泪,孩子们惊恐的
哭叫,那一双双流露着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们呼喊:不要战争,保卫和平。同
学们,希望我们都是和平的维护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
幸福。
6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2.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3.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能力目标:
1.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的特点。
3.学习本文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德育目标: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1.复述法。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追忆了儿时的保姆阿长,抒发了真挚的怀念
之情。文章篇幅较长,围绕阿长记叙了几件事,学生自读,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复述课
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讨论探究法。文题把阿长和《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何关系呢?学生快速
阅读,提出疑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教师启发、点拨,培养学生质疑、解
疑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为百草
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的作品中几次提到她,甚至还专
门写过一篇文章叫《阿长与〈山海经〉》,大家有兴趣来读读吗?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本文节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鲁迅散文集。在
《莽原》上发表时题作《旧事重提》,编集出版时改用现名。共收入1926年创作的回忆
性散文10篇。这本散文集以一个侧面表现了鲁迅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
《朝花夕拾》各篇以记人为主者有三,即《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
《藤野先生》记师恩,《范爱农》记友情,《阿长与〈山海经〉》则记作者儿时的保姆。
三、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可就词语含义、段落大意、内容质疑、分析评价等内容圈点批注。
根据语境,解释加点的字词。
(1)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恸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⑵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爆后地看着我。
⑶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弊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
那当然是值套可愿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⑷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限惮她什么呢?
(5)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涉军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教师明确:(1)客气。(2)害怕着急。(3)神秘不可揣摩。能够理解的。(4)害怕。(5)
渴望羡慕。
师生共同探究疑难文句:
(D“谋死我那隐鼠”是怎么回事?在《狗,猫,鼠》一文中,说到隐鼠:“这类小鼠
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叫它‘隐鼠',与专住在屋
上的伟大者是两种。”有一回,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踢死了”。幼
时的鲁迅以为阿长是故意“谋死”隐鼠的。
(2)橘子为什么称“福橘”?福建产的橘子,故称“福橘”,为取吉祥,江浙民间有
在大年初一早晨吃“福橘”的习俗。
(3)“伟大的神力”是什么意思?
神力,神奇之力。课文两处说“伟大的神力”,都是儿时的感觉,鲁迅现在这样写,
前一处有调侃的意味,后一处则有称颂的意味。
(4)“仁厚黑暗的地母”是什么?
地母就是地神。中国有“天神至尊,地神多福”的说法。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
阿长埋在地下,鲁迅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
(5)“郝懿行疏”是什么意思?郝懿行是清代的经学家。“疏”是“分条说明的文字:
(6)文中远房叔祖的太太晒衣服时为什么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
这里的“死尸”是“不中用”的意思,是骂珠兰的枝条连一根竹竿都经不起。
2、速读课文,列出阅读提纲,概括复述要点。
思考: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明确: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
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
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吃福橘、人死了要说“去掉了”等;
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为“我”买《山海经》。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复述要点提示:称呼的来历长妈妈的一些坏毛病(切切察察、睡相不好等),长妈妈的
一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吃福橘等),买回《山海经》。
3、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代表进行复述课文竞赛,师生评议。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
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故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
能使人对阿长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
不能削弱“我”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刮目相看,在作者
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
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4、学生通读全文,找出文中表达鲁迅对长妈妈感情的句子和最感动自己的地方。
抓关键语句,体会感情的变化流动。如:(1)“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
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
生过空前的敬意。”(3)“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4)“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
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5)“这又使我发生新
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6)“仁
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教师小结: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写她“憎恶”“讨厌”阿长,后半部分写因有让大炮
放不出来的“伟大的神力”和买回“我”渴慕的《山海经》而尊敬她,抒发出一种深沉
的怀念之情。在充满贬义色彩的文字后面,含有同情与怀念,有形诸文字和隐在叙事之
中双重色彩。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
和阿长的。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思考:题目如果写成《长妈妈与〈山海经〉》,这样不是更能表达敬意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味。文章前一部分所写
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
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名副其实。所以,文题其实标示文章的
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
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
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呢的意味。
四、课堂小结: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
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
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
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
人。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精读全文,分析阿长这个艺术形象,重点研读买《山海经》一节。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在完成题目的同时,更多的通过短文的阅读感悟“爱”的主题,陶
冶情操。
二、研读课文1T7语段
1.分组朗读1-17语段
思考:文中描写的一些关于长妈妈的故事表现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从课文・5段的描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
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
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谑的口吻来描写,显得很风
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课文6-17语段“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的描
写如元旦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寄托着她善良真诚的愿望;诸如说人死了必须
说“老掉了”等的烦琐规矩中对“我”的关心爱护;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使人看
到她的无知、淳朴。
三、重点研读买《山海经》一节,即18-28语段
1.听读课文录音。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各组长组织讨论,并作好本组讨论的笔记。
(1)买《山海经》一事的起因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
的什么心理?
⑶当阿长说:“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
出怎样的心情?
(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
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2.指名各组代表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明确问题的关键。
明确:
第(1)问:“我”渴慕着绘图《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第(2)问:“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
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
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
至轻视。
第(3)问: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
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第(4)问: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
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
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第(5)问: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
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3.齐读最后两段。思考: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
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正是深切怀念的真实写照。
4.请学生说说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学生归结,教师明确: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简单版个人购房合同范本
- 二零二四年义务教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合同
- 2024年度吊车设备租赁及保险合同3篇
- 2024年度融资租赁合同:高铁车辆租赁与购买权转让3篇
- 2024年二手车居间服务费用合同2篇
- 2024室内装饰合同样本
- 2024工业品买卖合同范文
- 2024年度物流服务居间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医疗器械项目投资合同
- 涂料合同协议书版
- 烟草的生长发育
- 员工工作考核评分标准表
-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学期第四单元探索宇宙质量测试卷(二)附答案
-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第一单元 《项目二:探究计算机中数据表示-认识数据编码》说课课件 2023-2024学年沪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 学习交流杂物电梯新检验规程课件
- Python实战之数据库应用和数据获取-教学大纲
- 大阳巧客电动四轮车常见故障处理方法之欧阳法创编
- 抖音团长合作协议书
- 机械设备验收记录表(旋挖机)
- 吸收放散实验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