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小说阅读试题解析_第1页
各地中考小说阅读试题解析_第2页
各地中考小说阅读试题解析_第3页
各地中考小说阅读试题解析_第4页
各地中考小说阅读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重庆市2011年中考语文小说阅读试题

(答案解析载延边大学出版社新编中考总复习《领跑中考》,未署解析者

名)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查一路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离开了岑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

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

子就会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

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②父亲手中提着一尾胖头鱼,这种鱼头重尾轻,是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

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他很

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儿声。在夜色中,牙齿很白,这是他留

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

鳞、剔腮、破肚,把整条的鱼分成小块,娴熟而又忙乱。当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

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敞开来的时侯,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

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

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椽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

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

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做作业;二姐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

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汽升高;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

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父亲黝黑、冷峻的脸

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

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撮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汽。揭开锅盖,如同揭

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

她用毛巾环绕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汽闷在锅里,但仍挡不住渗出异香。

⑥鱼熟了,母亲只吃鱼汤泡饭。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

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在我们茫然的眼神里走出异香氤氯

的房间。

⑦寒冷跟随着温暖的小碗,跟随着母亲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

爷爷的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不知道是不是太辣

的缘故?

⑧同样是一个冬天的夜晚,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

的人,他庆幸的时刻是那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

胸口,说:“这里,很暖!”

⑨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岗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

了。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但我们常常想念那样的冬

夜,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

⑩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选自《读者》,有

删节)

1.从全文来看,题目中的“歌唱”指的是什么?题目表达了哪些感情?(4分)

(考查文章的标题)

答:。

2.理解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4分)(考查加点词语的含义)

(1)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

答:0

(2)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答:O

3.第③段中写到:“罡风缠绕窗根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

寒冷四散突围。”这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请分析它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4

分)(分析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0

4.第④段写了孩子们的表现,请分析他们此刻各自的心理活动。(6分)(考

查人物的心理)

(1)大

姐:o

(2)二

姐:o

(3)我和妹

妹:O

5.结尾写到:“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这句话含义

深刻,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4分)(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

解)

答:O

答案及解析:

1.【答案】(4分)“歌唱”指:煮鱼时候的声响;冬夜厨房里的欢笑。(2分)

感情有:家人的温馨与快乐;关爱给他人带来的温暖。(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

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具体

到本题,对“歌唱”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并没有写什么人

唱歌,由此可见“歌唱”是个比喻,比喻各种和“鱼”有关的、令人愉悦的声音。这

样的声音有两个方面:一是第④段开头直接写鱼的“歌唱”——传递口福信息的“咕

噜咕噜”,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二是间接写全家人的“歌唱”——儿乎贯穿了全文

的欢乐气氛,这是发自心灵深处的音乐。把这两个方面“歌唱”的本义还原出来就

是:煮鱼时发出的声响,冬夜厨房里的欢笑。理解了“歌唱”的含义,其所蕴含的

情感也就明确了。“歌唱”既然是令人愉悦的声音,其所表达的感情也必然是美好

的。根据全文内容看,这种美好的感情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家人吃鱼的欢乐

之情,二是与瞎老爷爷分享快乐的关爱之情。概括起来就是:家人的温馨与快乐,

关爱给他人带来的温暖。这种根据文章内容,把事物的比喻意义揭示出来的方法,

是解答此类试题的一般方法。

2.【答案】(4分)(1)家的中心或吸引全家人的地方;(2分)(2)给家人带来

快乐后的满足感。(2分)

(答“给家人买回了鱼”,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

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

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结合作者运用的比喻、夸张、象征、衬托等手法,理

解其深层含义。具体到这道试题,理解第一句中的“心脏”,要扣住第③段,这句

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格,突出表现因为吃鱼而使“厨房”变得非常重要,成为了“召

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的中心;理解第二个词“成就”,要紧扣第④段,这句话运用

了大词小用的夸张手法,突出表现父亲喜悦而自豪的内心感受,通过他“黝黑、

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衬托父亲给家人带来快乐后感到满足的心理。

3.【答案】(4分)(1)“罡风呜咽”营造出夜晚的寒冷气氛,反衬家中的温馨;

(2)用“温度升高”“热量突围”烘托我们逐渐增多的欢乐;(3)暗示对孤寡老人的关爱

之情。(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进行分析、鉴赏的能力。景物描

写指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是小说的要素之一,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如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交代季节、气候。③交代人物的身份。④揭示

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⑤渲染气氛,预示人物命运等等。具体到本题,“罡

风缠绕窗板发出呜咽”是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屋外寒冷严酷的季节、气候特征;

“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是社会环境描写,渲染了屋内温暖

而喜悦的气氛。作者运用对比和反衬的表现手法,-外一内,--冷-•暖,一退一

进,对比鲜明,反差强烈,营造出夜晚的寒冷气氛,反衬家中的温馨;表现了严

寒在消退、温暖在增多的欢乐;暗示了对孤寡老人的关爱之情。

4.【答案】(6分)大姐:期待吃鱼而又装着不在乎;二姐:迫不及待想吃

鱼;我和妹妹:因为即将吃鱼,欢快难抑。(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的能力。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

要手段,对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物的言行

是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所以解答此类试题,要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等

进行分析,把人物的心理揭示出来。具体到这道试题,以第④段为目标段,依托

神态和言行逐一对人物心理进行分析。身为老大,大姐“稳重老成”,任何时候都

要为弟妹做出“表率”,因此她“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做作业”,做作业的地点很特

殊——灶台,面对鱼儿诱人的“异香”,那作业怎么能做得下去,作者把她期待吃

鱼而又故作镇静、装着满不在乎的内心刻画得多么生动;较之大姐,二姐的“定

力,,要差一些,她虽然尽力表现自己的“沉着”—“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

辫?’,但却禁不住鱼儿的诱惑,“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汽升高”,其迫不及待的想吃鱼

的心理昭然若揭;我和妹妹最小,无需掩饰,只是表现出“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

争斗”,“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

在玩耍中等待吃鱼,既焦急无比,又欢快难抑。解答此类题目的思维方式是:以

人物的外在表现为突破口,逐渐向人物的内在心理渗透。

5.【答案】(4分)观点(2分)。要点:艰难里需要以亲情温暖家人,需要以

关爱温暖别人。

结合实际,阐述清楚。(2分)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

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做这类试题,-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

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具体到本题,首先要准确领会

文章的主旨——小说卒章显志,通过叙述困难时期全家因为吃一条鱼的欢快情

景,以及对瞎老爷爷的关爱,体现了“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

孤单”,表达了在困难时期人们应互相关爱、共度难关的美好期盼。由这一主旨

生发开去,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只要情感真挚,言之成理就可以了。其解答

格式是:观点+理由。即开门见山地亮出观点,然后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①要懂得分享。全家六口人吃一条鱼显然是不够的,但他们

却与孤寡老人瞎老爷爷共同分享,特别是母亲,她只吃鱼汤泡饭,却感到非常快

乐。这个细节让我非常感动。由此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与别人分享快乐才是真正

的快乐。②要学会关爱。小说写“母亲”对瞎老爷爷的关爱,真挚感人。人们常说: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个故事使我真正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要像

小说中的“母亲”那样,真诚地关爱别人,在给别人温暖的同时,自己会感到更加

温暖。

浙江舟山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载延边大学出版社新编中考总复习《领跑中考》,未署解析者

名)

—杂志风波(16分)

①楼下的郝奶奶拿着一本杂志站在门口:“这是你订的吗?”

②我一看,正是我等得着急的那本《诗刊》,高兴地说:“是我订的,谢谢

您了!这杂志怎么跑您那去了?”

③郝奶奶审视着我,把手缩了回去说:“这杂志放进我邮箱里了,我看上面

写的地址是你家。不过,我觉得是不是弄错了,你一个卖菜的订它干什么?”

④我不好意思道:“郝奶奶,杂志确实是我订的,没事乱翻翻。”说完又去接。

⑤然而郝奶奶仍没有要给我的意思,继续问:“那你的邮箱里有没有一本《家

庭》?那是我订的。”

⑥''没有。”

⑦郝奶奶仍满脸似信非信的样子:“那我的那本《家庭》哪去了呢?按理儿,

你的放到我的邮箱里,我的也应当放在你的邮箱里了!”说完见方厅的桌子上放

着儿本书,便颤微微地走进来,侦探般一本本翻起来。翻的结果当然没有,于是

郝奶奶很是失望地说:“这就怪了,怎么会没有呢?”

⑧“您别急,郝奶奶,说不准现在正在路上呢,明天就到了!"我安慰道。

⑨“不可能,以往这个时候早就到了。”

⑩见郝奶奶正探头探脑地觊觎我的卧室,强忍着火气说:“郝奶奶,您老慢

走!”

(11)郝奶奶听出我在下逐客令,边往外挪边说:如果你看到那本《家庭》,

一定要给我!

(12)送走郝奶奶,想到他吃不到我做的鱼,我难过得要哭了。

(13)第二天,我刚进家门,郝奶奶又来追问。我真诚地说:“郝奶奶,明

天您不要上来了,如果有我一定会给您老送去的!”

(14)郝奶奶没吱声,扶着楼梯一点点地挪下去了。

(15)第三天,我刚推开单元门,郝奶奶便迎了过来,着急地说:“看看有

没有我的《家庭》?”

(16)我打开邮箱,里面什么也没有。

(17)郝奶奶满是疑惑地说:“怎么会没有呢?”

(18)这时郝奶奶对门的刘爷爷回来了,见我们都在楼厅里,很关心地问:

“怎么了?”

(19)郝奶奶便将事情说了一遍。刘爷爷咳了-•声说:"嗯,这理对,应当

是放错了!”说完警惕地扫了我一眼,然后将胖胖的大脑袋使劲地往邮箱里面探。

(20)我呆在一边,满脸胀得通红,心咚咚狂跳着说:“郝奶奶,别急,明

天我去邮局帮您老查一查。”

(21)可第二天正赶上母亲病了,在母亲那忙了一天,连养活自己的菜摊

也没出。晚上回来,老远就看见郝奶奶、刘爷爷,还有居委会的儿个老太太都站

在单元门口张望着。我怯怯地走过去,他们立即向我聚拢来。一个戴红袖标的老

太太如盯落网的罪犯般盯着我,很严肃地命令道:“打开邮箱!”

(22)我胆战心惊地打开邮箱,但邮箱很争气,里面仍什么也没有。红袖

标非常威严地对我说:“走,上楼去看看!”

(23)“那天郝奶奶已翻过了,没有。”

(24)红袖标正色道:“脚正不怕鞋歪,既然没有怕什么?”

(25)我正想发火,刘爷爷在旁语重心长道:“唉,都进去一次了,得吸取

教训啊!”

(26)这句话如一把锋利的刀,一下子捅到了我的痛处,我像一个被扎穿

的气球,顿时蕉了。我低着头,乖乖地带他们上楼,打开房门,让他们乱翻起来。

(27)第二天,我急忙往邮局跑,到那一查,确实送完了,只是不知邮递

员将它塞到了哪个邮箱里。从邮局出来,我不知回去后该如何面对那些鄙视与怀

疑的目光,正心烦意乱,见一家报刊亭里正摆着那期《家庭》,急忙买了一本。

(28)回来后,我敲开了郝奶奶的门。

(29)郝奶奶拿着一个有许多裂痕的破瓦罐走出来,接过杂志,仔细看了

看,自信地说:“这就对了,怎能没有呢!”说完顺手把那只破瓦罐扔到门外,哗

地一声碎了。

(30)我突然觉得,我就是那只破瓦罐。(选自《第四届金麻雀奖获奖

作品》,有删改。作者梅贻涵)

1.根据文章内容,概述故事的“经过”和“结果”。(4分)(考查概括小说的故

事情节)

因经过结果

邮递员错送“我”订的《诗刊》,

送丢郝奶奶订的杂志《家庭》。

2.结合上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品

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1)(刘爷爷)说完警惕地扫了我一眼,然后将胖胖的大脑袋使劲地往邮

箱里面探。

(2)我像一个被扎穿的气球,顿时蕉了

3.下面的句子话里有话,请根据语境,分别说出它们的潜台词。(4分)(考

查句子的深层含义)

(1)我觉得是不是弄错了,你一个卖菜的订它干什么?

(2)唉,都进去一次了,得吸取教训啊!

4.文中的故事令人叹息,发人深思。读了本文,你会对文中的“我”或“郝奶奶”

们说些什么?(不超过80字)(4分)

答案及解析:

1.【答案】经过:郝奶奶等人三番五次来“我”家查询。

结果:“我”买了《家庭》杂志送给郝奶奶,导致误会更深。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小说故事情节的能力。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

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解答这类题目,

首先搞清情节结构,注意作者记叙的顺序,如果出现了表明时间的词语,要格外

留心,这种词语往往是情节发展的标志,对搞清情节结构很有帮助;其次,要在

读懂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作者所描述的事件概括出来,不能说

得太具体,太详细,否则就成了复述情节,而不是概括情节了。具体到本题,小

说主要的故事情节可大致分为“经过”和“结果”两大部分。第(13)开头的“第二天”,

是小说情节进入"经过”的提示语,从第(13)段到(26)段,是事件的“经过”,

写郝奶奶多次来我家寻找、索要《家庭》杂志,还叫来“红袖标”助阵,这些内容

可概括为:郝奶奶等人三番五次来“我”家查询。第(27)段开头又出现了表明时

间的词语“第二天”,千万要注意,这个“第二天”,与第(15)开头的“第三天”以

及第(21)段开头的“可第二天”不一样,后二者是“经过”的进一步发展,而(27)

段的“第二天”则是开启了小说进入“结局”的通道,写的是我到邮局查询,杂志已

经送完,被逼无奈,只好买了一本《家庭》送给郝奶奶,但这一好意却弄巧成拙,

让郝奶奶更加怀疑我。这是故事的结局,可概括为:“我”买了《家庭》杂志送给

郝奶奶,导致误会更深。这类试题,相当于给故事情节加小标题,但语言要具体、

详细一些,只要能够把有关情节包容就可以了。

2.【答案】(1)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刘爷爷看“我”和邮箱时异样

的情状,从而表现刘爷爷对“我”的怀疑(不信任)。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神态描写),逼真地描写出“我”突然被刘爷爷

的话揭到短处时的神情,表现出“我”的伤心、痛苦、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

作者所运用的各种手法,因为词语的表达效果,往往与表现手法有关。具体到本

题,第一道试题中的相关语句运用了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手法——动作描写,两

个加点的动词,“扫”和“探”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刘爷爷看“我”和看邮箱时的怪异情

状。在这两个动作之前,当郝奶奶将事情说了一遍之后,刘爷爷咳了一声说:“嗯,

这理对,应当是放错了!”表明他相信郝奶奶说的话,而认为“我”在撒谎,为了证

实他的判断,他接着“警惕地扫了我一眼,然后将胖胖的大脑袋使劲地往邮箱里

面探”,其怪异的动作充分表现他对“我”的蔑视和怀疑。第二道试题,相关语句运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把自己比作一个被扎穿而顿时蕉了的气球。修饰语“扎

穿”和“蕉”,生动形象地表现“我”被人揭到短处时失魂落魄的沮丧神情——伤心而

无助,揭示了“我”万念俱灰的内心世界——痛苦而无奈。动词和形容词是最富有

表现力的词类,运用精当的动词或形容词,往往具有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功能。

这道试题中的动词“扫”、“探”和“扎穿”,形容词“籍’的运用,可以说是一个范例,

值得我们认真品味。

3.(1)郝奶奶怀疑这本书不是"我”订的,她认为“我”是个地位低下的人,不

可能有这么高雅的爱好。

(2)你以前犯过错误“进去”过了,不能再犯错误了。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深层含义的理解。所谓潜台词,就是句子的弦外之

音。一个句子,有时候表面是一种含义,其实真正要表达的含义却在不言之中,

这是汉语的魅力之一。解答这样的题目,要把相关语句放到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考

查,不能孤立地就事论事。具体到本试题,第一道题目,“你一个卖菜的订它干

什么?”倘若孤立地看,郝奶奶说的这句话似乎没有什么深意,一般说来,一个

卖菜的人订《诗刊》的确没有什么用。但结合全文多处语言环境来考查——“我”

是个出苦力的,又进过监狱,地位低下,这话就别有意味了,潜台词很丰富:你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订《诗刊》?怎么可能有这种高雅的爱好?这些潜台词揭示了

世俗的偏见,很是耐人寻味。第二道试题,“唉,都进去一次了,得吸取教训啊!”

表面看来,刘爷爷语重心长,对“我”耳提面命,关心“我”的成长,但实际上他和

郝奶奶一样对“我”抱有偏见,让“我”感到的是屈辱。其潜台词是:你是个犯过错

误、进过监狱的人,现在可不能再犯错误啊。

4.【参考示例】对“我”: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被误解甚至伤害,我们

应该学会冷静面对,正确处理,尤其不能自暴自弃,要相信别人最终会理解自己

的。

对“郝奶奶”们:对待犯过错误的人,不要采取怀疑、鄙视的态度,要学会

尊重、理解、宽容,要相信别人能改过自新。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小说内容谈自己的理解。这道试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考生选择的余地较大。从审题角度看,题干是对文中的“我”或“郝奶奶”们说些什

么,两者选其一,字数不超过80字。把握这两点之后,结合小说内容来分析。

从“我”的角度看,“我”是个被侮辱、被伤害的人,因此我们要勉励他:勇于面对

现实,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伤害,要相信自己,同时宽容别人,最终会赢得人们

的信任。从“郝奶奶”们的角度看,他们是侮辱、伤害别人的人,我们要告诫他们:

事物是在不停地变化,不要总是用老眼光看人,要懂得尊重别人,善待别人,与

他人和睦相处,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浙江温州2011年中考语文小说阅读试题

(答案解析载延边大学出版社新编中考总复习《领跑中考》,未署解析者

名)

三做父亲

丰子恺

(1)楼窗下的弄里远远地传来一片声音,“咿哟,咿哟”渐近渐响起来。

(2)一个孩子从作业簿中抬起头来,睁大眼睛倾听一会,“小鸡!小鸡!”叫了

起来。四个孩子同时放弃手中的笔,飞奔下楼,好像路上的一群麻雀听见了行人

的脚步声而飞去一般。

(3)我刚扶起他们所带倒的凳子,拾起桌子上滚下去的铅笔,听见大门口

一片呐喊:"买小鸡!买小鸡!”其中又混着哭声。连忙下楼一看,原来元草因为落

伍而狂奔,在庭中跌了一跤,跌痛了膝盖不能再跑,恐怕小鸡被哥哥姐姐们买完

了轮不着他,所以激烈地哭着。我扶了他走出大门口,他且跳且喊:“买小鸡!买

小鸡!”泪珠跟了他的一跳•跳而从脸上滴到地上。

(4)孩子们见我出来,转身包围了我。“买小鸡!买小鸡!”由命令变成了请愿,

喊得比以前更响了。他们仿佛想把这些音蓄入我的身体中,希望由我的口上开出

来。独有元草直接拉住了担子的绳而狂喊。

(5)我全无养小鸡的兴趣;而且想起了以后的种种麻烦,觉得可怕。但乡

居寂寥,强迫一群孩子在看惯的儿间屋子里隐居这一个星期日,似也有些残忍。

我就招呼挑担的,叫他把小鸡给我们看看。

(6)他停下担子,揭开前面的一笼。“咿哟,咿哟”的声音忽然放大。但见一

个细网的下面,蠕动着无数可爱的小鸡,好像许多活的雪球。五六个孩子蹲集在

笼子的四周,一齐倾情地叫着“好来!好来!”许多小手伸入笼中,竞指一只纯白的

小鸡,有的几乎要隔网捉住它。挑担的忙把盖子无情地冒上,许多“咿哟,咿哟”

的雪球和一群“好来,好来”的孩子,便隔着咫尺天涯①了。孩子们怅望笼子的盖,

依附在我的身边,有的伸手摸我的口袋。我就向挑担的人说话:

(7)“小鸡卖几钱一只?”一块洋钱四只。”“这样小的,要卖二角半钱一只?可

以便宜些么?”“便宜勿得,二角半钱最少了。”.

(8)他说完,挑起担子就走。大的孩子脉脉含情地目送他,小的孩子拉住

了我的衣襟而连叫“要买!要买!”挑担的越走得快,他们喊得越响。我摇手止住孩

子们的喊声,再向挑担的问:

(9)“一角半钱一只卖不卖?给你六角钱买四只吧!”“没有还价!”

(10)他并不停步,但略微旋转头来说了这一句话,就赶紧向前面跑。“咿

哟,咿哟”的声音渐渐地远起来了。

(11)元草的喊声就变成哭声。大的孩子锁着眉头不绝地探望挑担者的背

影,又注视我的脸色。我用手掩住了元草的口,再向挑担人远远地招呼:

(12)"二角大洋一只,卖了吧!”“没有还价!”

(13)他说过便昂然前行,悠长地叫出一声“卖——小——鸡!——"其背影便

在弄口的转角上消失了。我这里只留着一个嚎啕大哭的孩子。

(14)我硬拉了哭着的孩子回进门来。别的孩子也懒洋洋地跟了进来。庭中

柳树正在春光中摇曳柔条,堂前的燕子正在新巢上低徊软语。我们这个刁巧的挑

担者和痛哭的孩子,在这一片和平美丽的春景中很不调和啊!

(15)关上大门,我一面为元草揩拭眼泪,一面对孩子们说:“你们大家说‘好

来!好来!”要买!要买!’那人便不肯让价了!”

(16)小的孩子听不懂我的话,继续抽噎着;大的孩子听了我的话若有所思。

我继续抚慰他们:“我们等一会再来买罢,隔壁大妈会喊我们的。但你们下

次……”

(17)我不说下去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

不可说要。"倘再进一步,就变成“看见好的嘴上应该说不好,想要的嘴上应该说

不要”了。在这一片天

真烂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向哪里容藏这样教导孩子的一个父亲呢?(有

删改)

【注释】①咫尺天涯:指距离虽然很近,但很难相见,就像在很远的天边一

样。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

1.根据文中语句揣摩孩子的心情。(4分)(考查人物的心理)

孩子的

段落语句

心情

第一个孩子从作业簿中抬起头来,睁大眼睛倾听一会,…

⑵段"小鸡!小鸡!”叫了起来。”

第孩子们见我出来,转身包围了我。“买小鸡!买小鸡!”

(4)段由命令变成了请愿,喊得比以前更响了。

第大的孩子脉脉含情地目送他,小的孩子拉住了我的,

不舍

(8)段衣襟而连叫“要买!要买!”

2.孩子与小鸡之间只隔着盖子,为什么父亲却觉得是“咫尺天涯"?阅读第(6)

段作答。(4分)(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3.第(14)段画线句描写的春景有什么特点?作者描写这春景有什么用意?(4

分)(考查小说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4.你怎样理解第(14)段中“刁巧”这个词语。(品味词语的深层含义)

5.关于文章结尾处“我不说下去了”,读者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父亲应

该说下去",第二种看法是“父亲不应该说下去",你赞同哪一种看法?请简述理由。

(4分)(探究题目,考查对文章观点的看法)

我赞同第▲种看法,理由:▲。

答案及解析:

1.【答案】(4分)①惊喜(欢喜);②急切(期望)。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人物的心理活动不是

凭空产生的,而是客观事物在人物内心世界中的反映。这种反映必然要通过人物

的神态、语言、行动等表现出来。因此,解答此类试题,要以人物的外在表现为

依据,由表及里,披沙拣金,把人物的心理发掘出来。具体到这道试题,题目给

出了具体段落中的相关语句,要求概括孩子的心情。其中,第三个已经给出答案:

“不舍。”一方面暗示考生依葫芦画瓢,用两个字作答;另一方面提示学生要依据

孩子的神态、语言、行动等进行概括。第(2)段的孩子,动作是“从作业簿中抬起

头来”,神情是“睁大眼睛倾听一会”,语言是“小鸡!小鸡!”叫了起来。这些描写,

刻画了一个被弄里传来的声音所吸引而欢呼雀跃的孩子形象,其心情可用“惊

喜”“喜悦”“高兴”等来概括。第(4)段的孩子们,动作是“转身包围了我”,神情是“哀

求(请愿)”,语言是“买小鸡!买小鸡!”喊得比以前更响了。显然,这些描写表现

了孩子们“急切”“迫切”“渴望”的心情。

2.【答案】(4分)因为挑担的将盖子无情地冒上的时候,父亲觉得孩子与心

爱的小鸡被活生生地隔开了,这是父亲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他们的心情,表现出

父亲对孩子的爱。或:因为父亲深爱着孩子,他知道孩子想买小鸡,所以当挑担

的将盖子无情地冒上时,父亲觉得孩子与心爱的小鸡之间的距离是“咫尺天涯”。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

要正确理解文章相关内容,因为理解文意是理解词语的基础;其次,要把关键词

语放到一定的语境中考量,因为语境是词语的载体,载体平稳,词语才能安放妥

帖。就本题而言,文章内容写的是孩子们迫切想要小鸡,却未能如愿;第(6)段

的语境就是具体表现孩子们这种失望而失落的心情。在此基础上,由“咫尺天涯”

的本义出发,略加引申,其在文中的意思就显豁了:一方面孩子们离小鸡很近,

仅一盖之隔,咫尺之间;另一方面孩子们离小鸡又很远,如隔天涯,因为挑担的

将盖子无情地冒上的时候,父亲觉得孩子与心爱的小鸡被活生生地隔开了,孩子

的愿望不能实现。这是父亲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他们的心情,表现父亲对孩子的

爱。答题时,重点在“天涯”,要把远的原因解说清楚。

3.【答案】(4分)第一问:和平美丽(安详、恰然);第二问:与孩子买不成

小鸡之后的痛苦心情形成强烈的对比;

或:衬托出孩子买不成小鸡之后痛苦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的理解能力。在文学作品中,

景物描写都不是纯客观的,而是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密切相关。作者的感情因事而

发,景物描写必然带有作者的主观体验。所以,解答这类试题,要把主观的情和

客观的景联系起来。具体到这道试题,第一问,“柳树摇曳柔条”与“燕子低徊软语”,

是对春天景物的客观描绘,其特点是:美好、怡然、平和、安详等。但从第(14)

段整体来看,作者所要表现的不是春景的美丽,而是孩子们的沮丧之情,由此我

们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突出表现孩子得不到小鸡的痛苦

心情。这就是第二问的答案,即作者描写春景的用意。用美景衬哀情,是文学作

品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具有使哀情更哀的艺术效果。这段描写春景的句子是

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应当好好领会,并且在写作中借鉴。

4.【答案】刁巧,体现了作者对挑担者的讽刺,挑担者抓住孩子想要小鸡

的强烈愿望这一心理,故意不在价格上让步,让作者很尴尬。

【解析】本题考查对相关词语深层含义的品悟能力。品味词语,重在结合语

境分析词语隐含的意义。具体到本题,“刁巧”,顾名思义,刁钻、取巧,是贬义

词。但在第(14)段中,用来形容挑担者并无轻蔑的意味,意思却很恰当,有

过于精明之意。当孩子听到挑担者的吆喝声,急忙围观,非常想得到小鸡,这正

中挑担者的下怀。当父亲三番五次讨价时,挑担者抓住大人爱孩子、孩子爱小鸡

的心理毫不退让,这不是很刁钻,善于取巧吗?过于精明的商人,让父亲无可奈

何,最后没有满足孩子的愿望。

5.(41)

示例1:我赞同第一种看法,作为父亲就要教孩子们学一点生活的技巧(处

事的本领),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生活。

示例2:我赞同第二种看法,作为父亲不能让孩子过早接触现实而变得世

故,这是对孩子心灵的呵护。

示例3:我赞同第二种看法,因为说下去就是教孩子撒谎,这是对孩子的

伤害。

【解析】本题是探究性试题,考查对文章观点的看法。这类试题给出的观点

虽然针锋相对,但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有较宽的选择空间,同意哪种观点都可

以,只要立足文本,言之成理就行。具体到本题,结合小说内容,学生可根据自

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个事件进行评价。父亲选择说还是不说,父亲要是说,“看见

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或者“看见好的嘴上应该说不好,想

要的嘴上应该说不要”,这的确是一种生活技巧,但也可能让孩子学会了违心、

撒谎;如果不说,虽然孩子不理解父亲当时的心情,更不能理解父亲对世事的洞

察,但孩子心灵纯洁,不让可贵的童心被世俗污染,应该也是一种长远的考虑。

所以,站在哪个角度都有理可说,但要严格遵循"观点+理由"的格式作答,鲜明

的观点+圆满的理由,让人一目了然。

浙江湖州2011年中考语文小说阅读试题

(答案解析载延边大学出版社新编中考总复习《领跑中考》,未署解析者名)

四最好的圣诞礼物

庞启帆编译

(1)我们是餐厅里唯一带着小孩吃饭的家庭。我让埃里克坐在一张高椅上。

我注意到餐厅里的每一个人都安静地吃着,偶尔交谈,也是发出很轻的声音。

(2)突然,埃里克大声地尖叫起来:“看,那边!”他那胖乎乎的小手激动地拍

打着椅子的扶手,眼睛瞪得大大的。

(3)我环视四周,发现了埃里克兴奋的来源。那是一个老人,穿着一件沾满

油污并且已经破烂不堪的外套,裤子又宽又大,只剩下了半截,脚上的鞋也破了,

脚趾露出了鞋外。由于离他太远而没有闻到他身上的臭味,但我敢肯定他自己一

定能闻到。

(4他正在招手,然后又拍起了巴掌:“嘿,过来,宝贝,到这边来。我看到

你了,伙计。”老人对埃里克喊道。

(5)我和丈夫交换了一下眼神:那个古怪而且令人讨厌的老家伙正在骚扰

我们可爱的儿子。

(6)我们点的东西端上来了,那个老人又在对面开始大喊:“你会玩躲躲猫吗?

哈,瞧,这小家伙会玩躲躲猫了。”

(7)没有谁会认为那个老人是在故作姿态,但我和丈夫尴尬极了。我们默默

地吃着,埃里克却不肯安静,他在那个老人的怂恿下玩起了躲躲猫游戏。他在餐

桌之间跑来跑去,当他躲得很好,老人看不到他表示认输时,他就咯略笑着跑出

来。我和丈夫觉得,埃里克从来没玩得这么开心过。

(8)我们用完了餐,支夫去停车场取车,我与埃里克留下来结账。结完帐往

外走时,我发现那个老人正泰然自若地坐在餐厅门口旁边。

(9)“上帝,在他对埃里克说话之前,让我们离开这里吧。"当我们走近那个

老人时,我背过脸,因为我不想闻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味道。此时,我紧紧抓着

埃里克的小手,生怕谁会把他抢走一样。

(10)可是,埃里克挣脱了我的手,向那老人的怀里投去。事情发生得太突然

了,我还没来得及阻止,一个浑身臭味的老人和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之间的关

系就达到了升华,仿佛深爱着的祖孙俩.

(11)埃里克温顺地靠在老人那着破烂的衣服的肩膀上,他把他对人的完全信

任以及他的爱付诸了行动。老人闭起了眼睛,泪水沾满了他的睫毛,然后滑下脸

颊。他那苍老的手布满了污垢、伤痕以及老茧,他轻轻地抱着孩子,温柔地抚摸

着孩子的背。

(12)没有哪两个人会像他们那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就产生这样深厚的感情。

我站在那里,呆住了。

(13)老人怜爱地看着怀里的埃里克。我知道,埃里克离开他的怀抱,对他来

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埃里克最终还是回到了我的身边。老人激动地说:“上

帝保佑你,夫人,你给了我一份最好的圣诞礼物。”

(14)我没有说一个字,因为我知道我无法承受这一句真诚的感谢。

(15)我抱起埃里克,向我们的汽车跑去。在车上,我紧紧抱着埃里克,终于

忍不住哭了,边哭边说:“上帝,请宽恕我吧!”

(16)我明白了:那一刻,孩子看到的只是一个喜欢他的老人,而母亲看到的

却只是一

件衣服。(选自《教师博览》2011年第5期,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我”对“老人”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考查

人物的情感态度)

2.第(3)段中对老人进行外貌描写有何作用?(3分)(考查人物描写手法的作

用)

3.联系上下文,理解第(7)段中划线句的含义。(3分)(考查句子的含义)

4.分析第(16)段的表达效果。(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

5.请结合文章情节或人物,谈谈你阅读后的感悟。(4分)(考查从文中

获得的启示)

答案及解析:

1.【答案】(3分)我对老人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多次变化:最初是讨仄,继而

是躲避,接着是被感动,由此义产生了愧疚、自责之情。(要点:①讨厌、厌恶

②躲避、避开③感动④愧疚、自责:意思对即可,答到一点得1分,得出三点即

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的情感态度的理解能力。分析人物的情感态

度,要在阅读全文、疏通文意的前提下进行,一要注意捕捉隐含人物情感态度的

目标段,把表示情感态度的词语和语句提取出来,然后加以概括;二要注意捕捉

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转折点,人的情感态度是发展变化的,捕捉转折点有利于理

清情感态度发展变化的脉络。具体到本题,小说开端部分的第(5)段是个目标

段,我和丈夫把老人视为“古怪而且令人讨厌的老家伙”,认为他与儿子互打招呼

是“骚扰我们可爱的儿子”。古怪、令人讨厌、老家伙、骚扰等词语表明我和丈夫

对老人的反感和厌恶。情节发展部分的第(9)段又是个目标段,“我背过脸”“不想

闻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味道”“紧紧抓着埃里克的小手,生怕谁会把他抢走一样”

等语句,是“我”厌恶之情的进一步发展,表明“我”对老人的躲避;(10)至(13)

段,写儿子投进老人怀里,“祖孙俩”相依相偎。这部分是小说情节的高潮,是“我”

情感发展变化的转折点——由厌恶、躲避转变为感动。“我”被感动的原因,是儿

子对老人的完全信任,老人对儿子温柔的爱抚。故事的结局,(14)至(16)段,是“我”

情感发展变化的又一个转折点——由感动转变为自责、内疚。这是“我”进行深刻

反思的产物,是“我”情感态度的升华,表明“我”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洗礼。答题时,

要用简明的词语对人物的情感态度进行概括,使之脉络清晰,不蔓不枝。

2.【答案】(3分)细腻生动地表现了老人的贫困、落魄之状,反衬老人内心

的善良、慈爱,同时为下文“我”对老人产生讨厌之情以及“我”用世俗的眼光去评

判老人做铺垫。(答出“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意

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手法的作用。人物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

法,对交代人物的身份、处境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方面的情况有着极为重

要的作用。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把人物外在的“形”与内在的“神”结合起来。具

体到本题,第(3)段从老人的外套、裤子、鞋等方面进行细腻的刻画,其作用

首先是交代老人的身份和处境,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贫困、落魄之状。但是,仅仅

停留在这个层面是不够的,因为这些只是外在的“形”。联系后面老人对儿子温柔

的爱抚这一情节,不难看出,外貌描写还具有反衬老人善良、慈爱的作用,这是

对老人内在的“神”的揭示。此外,由于“我”以貌取人,所以对老人心怀讨厌之情,

但老人内在的“神”——善良、慈爱等品质使“我”幡然醒悟,产生了内疚、自责之

情。由此看来,对老人的外貌描写又具有为“我”情感态度的变化进行铺垫的作用。

3.【答案】(3分)答题要点:①“一份圣诞礼物”是指夫人给了老人亲近孩子

的机会,让他感受到了埃里克给他的爱与信任;②“最好”是指埃里克和夫人表现

出的爱与信任,给落魄、贫困的老人以精神的抚慰,这是极其宝贵的。③全句表

达了老人对夫人的感激之情。(答出•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含义的理解能力。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要结合相关内容和一定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要注意作者运用的相关表现手法。

具体到本题,“礼物”一词,显然是一个比喻,但比喻的对象具有不确定性,难以

把握,因此,把这个比喻的内涵发掘出来是破解此题的关键。联系全文内容和一

定的语境来看,老人孑然一身,贫困潦倒,世俗之人唯恐避之不及;但儿子埃里

克却主动亲近他,投进他的怀抱,一老一少亲密无间。对此,“我”先是惊愕,后

是感动。从中,老人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与孩子亲近的机会、埃里克对他的

喜爱与信任、“我”与丈夫对他的尊重、精神的抚慰……老人把这些收获比作“一

份最好的圣诞礼物",对“我”一家充满了诚挚的感激之情。而这些内容,就是答案

的精髓。由此可见,通过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把比喻的本义还原出来,答案

就会迎刃而解。这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基本方法。

4.【答案】这段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我”的反省,自己不如一个孩

子,自己看到的是一种世俗的表面,而孩子却看到了老人内心深处的善良与慈爱。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理解。为了增强表达效果,

作者往往借助某些表现手法。可以说,表现手法是表达效果的催化剂,表达效果

则是表现手法催化的结晶。解答这类试题,一般按照“手法名称+效果分析”的格

式。即先直截了当地说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具体

到这道试题,第(16)段是小说的最后一段,这句话运用对比手法,表明孩子和母

亲的看法迥然不同:孩子看到的只是一个喜欢他的老人,母亲看到的却只是一件

衣服。这个对比含有强烈的自我批评的意味,表现了我的浅薄,以貌取人,关注

的只是人的外表,而孩子则注重内在,自己不如孩子,自己应该像孩子一样纯洁。

5.【答案点拨】(共4分)结合情节或人物2分,谈感悟2分(仅提到人物或

情节,得1分;对人物性格特征理解准确或情节概述准确,得2分;针对人物

或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