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异化与归化_第1页
开题报告:异化与归化_第2页
开题报告:异化与归化_第3页
开题报告:异化与归化_第4页
开题报告:异化与归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般而言,翻译中文化的转换有两种基本策略: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和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但针对具体问题究竟该采用异化还是归化,是一个久而未决的话题。本课题主要从异化与归化的提出背景出发,对两者的关系及其应用价值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异化与归化理论的阐述,结合实例,解释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次,探讨文化因素对于异化和归化翻译的影响及选择,并指出译者对于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合理态度。具体内容如下:本课题的第一部分:阐述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出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策略——异化和归化,并对其重要性进行说明。本课题的第二部分:结合中外作家与作品,具体分析归化理论。其中,以归化的领袖人物尤金·奈达为重点分析对象。本课题的第三部分:结合异化的定义,以代表人物韦努蒂的异化理论为基础,对异化进行具体分析,并指出异化翻译的优点与缺点。本课题的第四部分:重点讨论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以及译者对译文读者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态度来具体选择运用异化或归化原则。本课题的第五部分:概括异化与归化的关系,即我们不能把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看成是绝对的,应辩证地研究二者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应将两种翻译策略相互补充,根据具体情况将二者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本课题研究的目的: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异化与归化各自的优缺点,从而在实际中,更好地掌握这两种翻译策略的运用。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全人类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对话和沟通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面对高潮迭起的文化交流,在翻译实践中我们需充分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辨别文化之间的类同与差异;在翻译理论研究中通过文化层面广泛而深入、系统而具体的对比,认识人类文化的共性,辨别它们的个性。通过对翻译文化法的研究,进而树立正确的翻译文化观,将有助于深化对翻译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更好的交流。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前,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各民族呼吁世界文化多元化,同时又要求保持各自的民俗风情和特色。翻译作为语码间内容和形式的转换过程,要涉及到两种语言,也就必然要涉及到两种文化间的交流,因此文化因素在翻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已成为翻译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异化”与

“归化”作为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翻译策略,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正确处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将异化与归化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的文化和语言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求做到异化与归化的辩证统一和相互渗透,才可以使译文保留原汁原味,最恰当、最完整地将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底蕴传达出去,输送文化信号,从而展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独特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异国情调和语言文化特色,最终促进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方案、技术路线等)和可行性论证1.研究方法:1.1文献研究法(利用图书馆、网络、报刊查阅相关的文献来获取资料);1.2定性分析法(运用归纳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1.3与指导老师进行探讨,与同学进行思想和意见交流;1.4调查研究法(采用访谈、观察、问卷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实现的可行性论证:1.1在基础知识方面,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对翻译与翻译策略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可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1.2理论准备方面,通过网络与书籍,获取和研究了异化与归化理论以及其相关的翻译理论;1.3再借助以上提及的研究方法,能够对本课题的完成提供足够的依据与支撑,最终争取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清晰准确。四、预期结果(或预计成果)本课题应做到中心突出,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必须观点正确,论据充分,文字通顺;并能进行深入分析,见解独到。通过对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的研究与分析,理解与掌握二者之间辩证统一,不相矛盾的关系,从两者的优缺点对比之中,能够结合具体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文化因素等,从而更好地处理翻译中出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五、研究进度安排2014年1月11日—1月20日1、指导教师与所指导课题的学生初次会议。2、指导教师向所指导学生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并提出所作课题要求,同时制定论文进度表。2014年3月3日—3月7日1、查阅资料和收集信息,准备开题报告,初步完成开题报告。2、上交《开题报告》以及其他调研过程中的有关材料2014年3月8日—3月15日指导教师审定开题报告,学生提交开题报告。2014年3月16日—3月20日提纲拟定2014年3月21日—4月28日论文写作1、4月28日之前交论文初稿2、5月12日之前交论文定稿、交纸质论文两份、电子稿一份。2014年5月13日—5月24日论文答辩六、主要参考文献[1]EugeneA.Nid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2]LawrenceVenuti.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M].London:RoutledgePublishing,1995.[3]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Explained[M].Manchester:St.JeromePublishing,1997.[4]PeterNewmark.ApproachestoTranslation[M].Oxford:PergamumPress,1981.[5]曹雪芹,高鄂.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6]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2).[7]刘艳丽,杨自俭.也谈归化异化[J].中国翻译,2002,(6).[8]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途[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5).[9]柳忠贤.论翻译的原则:归化与异化文化[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10]孙会军.归化与异化——两个动态的概念[J].外语研究,2003,(4):60-64.[11]孙致礼.中国的翻译文学:从归化走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12]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13]朱健平.归化与异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7).七、审核意见指导教师对开题的意见: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