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防控技术_第1页
登革热防控技术_第2页
登革热防控技术_第3页
登革热防控技术_第4页
登革热防控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革热防控技术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鲍倡俊2014年9月29日南京当前第1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主要内容背景知识目前形势应对措施当前第2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登革热(DF)背景知识第一部分当前第3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当前第4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病原体登革病毒黄(披盖)病毒科,黄病毒属;为B组虫媒病毒,黄热病毒、乙脑病毒;有被摸,核心为单股正链RNA病毒血清分型分DEN-1,DEN-2DEN-3DEN-4四个血清型;与其他B组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应。当前第5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理化特性登革病毒对寒冷的低抗力强,在人血清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不耐酸、不耐脂肪溶液、洗涤剂。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当前第6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临床特征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感染谱: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重症感染临床分型普通型重症型——参考:《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当前第7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登革热临床分型当前第8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重症高危人群二次感染患者;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者;老人或婴幼儿;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孕妇。当前第9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临床表现临床分期急性发热期极期恢复期。当前第10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发热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寒,24h内体温可达40℃。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日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型。急性发热期一般持续2~7天。疼痛发热时可伴头、眼球后、腰背部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当前第11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双峰热当前第12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皮疹于病程第3~6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皮疹呈多样性(麻疹样皮彦、猩红热样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多有痒感,不脱屑。出血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其他畏寒、明显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当前第13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当前第14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登革热的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做出登革热的诊断。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作出诊断。当前第15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实验室检测标本: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液标本病原学检测急性发热期可应用登革热抗原(NS1)检测及病毒核酸检测进行早期诊断,有条件进行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初次感染患者,发病后3~5天可检出IgM抗体,发病2周后达到高峰,可维持2~3月;发病1周后可检出IgG抗体,IgG抗体可维持数年甚至终生;发病1周内,在患者血清中检出高水平特异性IgG抗体提示二次感染,也可结合捕获法检测的IgM/IgG抗体比值进行综合判断。当前第16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登革热疑似病例检测选择当前第17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病原学检测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mbAb-IFA)检测DV抗原C6/36(白纹伊蚊纯系细胞株)白纹伊蚊细胞分离DV乳小白鼠分离DVRT-PCR技术检测DF病毒基因及基因分型血清学检测ELISA法检测DFIgM抗体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DF血凝抑制抗体补体结合(CF)试验用免疫荧光法(FA/IFA)检测双份血清IgG抗体免疫斑点(dengueblot)试验检测DV-IgG抗体中和试验(NT)当前第18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登革热疑似病例实验室检测流程当前第19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当前第20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疑似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并有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或病毒核酸,或分离出登革病毒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当前第21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传染源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未发现病毒携带者;患者在发病前6~1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的伊蚊受染。在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隐性感染者多,可能是重要的传染源。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丛林型)带毒的媒介伊蚊当前第22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12种伊蚊,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海南、东南亚诸国----埃及伊蚊.广东、太平洋岛屿----白纹伊蚊外潜伏期和传染期在32℃时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病毒分布到蚊体全身:唾液腺、肌肉和细胞)传染期至少30天,长者可达174天,甚至终身。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气温低于16摄氏度,病毒不能在蚊虫体内繁殖储存宿主有学者在捕获的伊蚊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可经卵将病毒传给下一代)。当前第23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白纹伊蚊鉴定要点中胸背部有一条有白纵条后足1~4跗节有基白环,末节全白触须末端白色栖息习性孳生于房屋内外的浅水及积水中。居民区,多栖息在草丛、灌木丛、空房内等;建筑工地,多栖息在工地内部积水和阴暗杂物堆放处;室内,容器积水孳生的成蚊,有在室内栖息的倾向,并多栖息在悬挂的衣服上,及墙面阴暗处。成蚊白天吸血,嗜人血;有光照比无光照对吸血有利。当前第24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白蚊伊蚊中胸背部白纵条当前第25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中国白蚊伊蚊地理分布(2006)当前第26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埃及伊蚊鉴别特征:盾片两肩侧有一对长镰刀形银白斑当前第27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中国埃及伊蚊地理分布(2006)当前第28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易感人群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为主;地方性流行区:以儿童为多;重型病例多发生于1-4岁儿童;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异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免疫力;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其他B组虫媒病毒,也产生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如登革热流行后,乙型脑炎发病率随之降低。当前第29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登革病毒传播示意图当前第30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流行特征地理伊蚊孳生的热带地区,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我国海南、广东和广西等。季节雨季海南为3-11月,广东为5-10月,本地8-11月。其他多首发于市镇,后向农村蔓延。地方性流行区有隔年发病率升高的趋势。有一定的周期性(4-5年)当前第31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流行季节(5月-11月,8月-10月高峰)当前第32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流行特点突然性:不少国家在本病消慝十余年之后突然发生流行,我国40年代在东南沿海曾有散发流行,至1978年在广东佛山突然流行。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死率低(0.016%~0.13%)。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如1978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首先发生登革热,迅速波及几个市、县。1980年3月海南省开始流行,很快席卷全岛,波及广东内陆几十个省、市。远距离传播:本病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在交通沿线及对外开放的城镇。

当前第33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登革热(DF)目前形势第二部分当前第34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当前第35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当前第36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菲律宾当前第37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中国登革热的流行趋势广东省6812例福州市1649例广州市1423例广东省1010例GDYNFJGDFJ当前第38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2014年香港台湾及周边国家/地区台湾2589例(2013年860例)香港(卫生防护中心)今年共接获66例,全部均为外地传入个案,分别来自印尼(23例)、泰国(15例)、马来西亚(6例)、菲律宾(4例)、斯里兰卡(3例),印度(2例)、内地(1例)、东帝汶(1例)、马尔代夫(1例),以及10例涉及在潜伏期内曾到过多个地区的病人个案。当前第39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日本70年来首次出现本土传播,已确诊80例病例。每一例病人都到访过东京的Yoyogi公园。东南亚地区新加坡:15136例马来西亚:70337例(截至今年9月6日)泰国:23941例(截至9月15日)菲律宾:45591例(截至8月16日)当前第40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中国近几年疫情分布2014年疫情显著升高,截止2014年9月26日,全国报告已高达9540例(死亡3例)。疫情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占全国总病例数的96%(9161/9640)。当前第41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季节分布当前第42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广东省疫情主要集中于广州和傅山两地(截至2014年9月26日零时)广州市累计报告病例7747例,占全省病例84.6%。佛山市累计报告病例950例,占全省病例10.4%。当前第43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气候异常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气温升高,降雨间断出现,温度和湿度都非常适合传播登革热的伊蚊生长。近期,广东省多地蚊媒密度约是正常水平的5倍。境外疫情东南亚轻症感染者未能及时识别和有效隔离居民生活习惯喜欢养花疫情公开和媒体关注不够,导致灭蚊效果不佳当前第44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江苏省登革热疫情2004年之前20世纪40年代东南沿海(江苏南通)2004年(兴化)新加坡归国人员导致本地疫情(30例)2005—2014年2005(4例)、2007(1例)、2008(5例)、2009(2例)2011—2014年报告27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当前第45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中国登革热流行的危险区域基于气候因素与登革流行的时间关系,利用8月的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降水的地面图分析中国登革热的气象风险地图(灰色区域为气象上适合登革流行的地区)当前第46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风险评估依据气候异常(28℃—30℃),气温低于16摄氏度,病毒不能在蚊虫体内繁殖东南亚和华南等地(广东、福建、广西、海南、云南)病例不多增多与上述地区人员往来频繁有媒介伊蚊(白纹伊蚊)的存在曾有暴发和本地病例发生结果输入性病例仍会散在发生如果不能及早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存在导致本地病例及暴发疫情的可能性当前第47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登革热防控策略第三部分当前第48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当前第49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相关定义登革热暴发:一个最长潜伏期(15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居委会、学校、自然村、集体单位等),发生3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首次发现病例1周内,1个县(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当前第50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登革热防治总目标及时发现(输入性)登革热疫情预防控制登革热续发(二代)病例避免出现较大暴发或流行,减轻登革热的危害。当前第51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控制策略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民动员专业技术支持当前第52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防控措施健康教育防治知识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墙报等手段开展宣传,使群众懂得登革热的防治知识,自觉参与防治登革热行动。使用个人防护教育公众做好加强个人防护(进入疫区人员使用驱避剂),使用纱门纱窗、衣物,防止蚊媒叮咬传染。爱国卫生运动发动爱国卫生运动工作、灭蚊技术指导工作发动群众翻盆倒罐,清除室内外伊蚊幼虫孳生地组织人员分片指导灭蚊工作,检查灭蚊措施落实情况当前第53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公众宣传:居民养蚊叮咬自己当前第54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防控措施风险沟通媒体关注及时、准备、客观、公开、透明地发布疫情和防控工作信息正确引导舆论,避免恐慌和不实信息传播政府主导,决策者承担相应责任、成立防治领导/专业小组协调部门工作公众知晓提高个人防护意识配合防蚊灭蚊措施的落实当前第55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防控措施培训指导疾控机构传染病现场调查处置实验室病原检测媒介生物监测、控制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病例、密切者、共同暴露者)医疗机构一线医护人员感染控制人员出入境检疫检疫(口岸)流行地区来华(归国)人员的排查病原快速筛查当前第56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防控措施监测报告监测实行首诊负责制,对发热病人要详细询问其流行病学史,及时采集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例的血液检测/送检报告登革热属于乙类传染病,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登革热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要在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当前第57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防控措施流行病学调查溯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调查病例发病前二周至发病后5天的活动地点,尤其是活动范围、叮咬史、就诊经过等接触暴露者追踪和病例主动搜索:①主动追查旅行史,追索可疑病例。②对其发病期间活动地点的接触者或共同暴露者,需跟踪观察一个月(最长外潜伏期加最长内潜伏期)是否有疑似病例发生。流行因素调查详细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流动人口特点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卫生习惯、植被、地形地貌、气温、降雨量等,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当前第58页\共有64页\编于星期五\20点防控措施病例管理隔离治疗急性期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登革热病例病人治疗(卧床休息),有条件的或重症病人要住院治疗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