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_第1页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_第2页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_第3页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_第4页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页码页码/NUMPAGES总页数总页数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本学段课程标准主要目标:教材总目标:修订后的教材内容以学生实验为主体。教材通过科学小实验(兼顾课题研究、动手实践、思维训练等内容);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基本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研究;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初步的创新思维;逐步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态度;在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升华;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目标如下:1.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的基本方法;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3.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4.初步形成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材分析《发现与探索》是天津市课程改革体系中的教材;新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目前教学虽然也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仍停留在“传道授业”这一传统的立场上;所以在教学行为上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或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发现与探索”的许多内容与小学中的“科学”内容相近;不要将此课上成“科学”课。“科学”课教学的首要目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发现与探索”中的学科知识只是学生形成能力、习得方法、形成价值观的载体;“学科知识”非教材重点的追求目标;目标重点是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方法和科学素养。第一课:连通器3月2日一、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研究连通器内水面保持同一高度的现象。2、初步了解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准备:小组准备:漏斗、胶管、玻璃管等。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指导看图;这里有两把茶壶;你们观察一下有什么不同?对了;壶的容积一样;B壶的壶嘴短了些;如果我们用来装水;装的水还一样多吗?其中有什么道理呢?(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认识连通器①按书图组装连通器。②在漏斗中注一些水。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一样高吗?③、试着把玻璃管抬高或降低些。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水面还一样高吗?思考:连通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连通器内的液体有什么特点?2、实验二;连通器的原理;①、教师出示连通器;向A容器里注水;水量达到A容器的四分之三时停止注水。②当水流动时;观察A、B、C容器水面现象。③打开连通器开关D;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思考:①、这是不是进一步证明了连通器内的液面总是一样高?②、打开开关D后;为什么会喷出液体?根据这个道理;请你解释山上泉水涌出的道理。讨论:现在我们再来讨论本课开始的问题;两把壶装的水一样多吗?试着说说它的道理。3、实验3:实验设计。①设计题目:一条水渠与一条公路交叉;不架桥且能使车辆正常行驶;怎样让水流过去呢?请画出设计图。②提示:运用连通器的原理进行设计。(三)、探索发现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连通器的原理;连通器内同一种液体的液面总是一样高。(四)、探索延伸在房屋装修安装护墙板时;人们为了让室内护墙板同样高;装修工人往往用一根装上水的透明塑料管来完成测定工作。你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教学反思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第二课:走进三维空间3月9日一、教学目的:1、用长方体纸盒进行三维空间的研究;了解三维空间的知识。2、初步训练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想象能力。二、教学准备:按小组配备:牙膏空盒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拿出纸盒:纸盒平放在桌上占桌面多大面积?我们只要知道纸盒底部的长和宽就行了。如果想要知道纸盒占了多大空间?我们就必须计算出它的体积。(二)学习新课:1、观察与实验。①、平方纸盒;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由于我们的视线的局限性;只看到有三个面。②、在思考时;我们必须要想到看不见的三个面;这就是空进想象。2、空间想象训练①、教师用教具正方体;提出以下问题: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块?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块?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块?思考建议:①、想一想;大正方体一共有多少小正方体组成?②、看到三面;是不是还有三面?③、利用空间想象;把视线看不到的三种方块也考虑到。说一说:结果8+12+6+1=27(块)3、练一练空间想象力学生看书7页;①、图3中的1、2、3、4、按虚线向一个方向折叠后;是A、B、C、D哪个图?②、找出图4中A、B、C三个立方体相应的平面展开图。③、翻动立方体。④、填数字练习。(三)、探索发现生活中许多物品是立体图形;了解和掌握这些图形;需要具备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训练;人的空进想象能力可以得到提高。(四)、探索延伸完成课本8页作业1题、2题。教学反思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第三课:有趣的离心现象3月16日一、教学目的:1、通过用玻璃球在盆壁的旋转和水的旋转的实验;了解离心现象。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二、教学准备:玻璃球、塑料盆、塑料勺、水碗、塑料水瓶、圆片、硬币、绳子、胶带等。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过杂技演员舞水瓶吗?在一根绳子的两端;各拴有一个装有水的小水桶;杂技演员手抓绳子中间;用力甩动水桶;使水桶在空中转圈;并不断的加快速度。两桶中的水在空中甩来甩去;水却乖乖留在桶里;竟然没有洒出一滴水!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做个实验研究一下。(二)学习新课:一、实验一:飞球走壁①把一个玻璃球放在塑料盆里。②手端盆边轻轻的晃动;使小球在盆内作圆周运动;逐渐加快晃动速度;使小球恰好在盆壁上飞快的转动。③、当晃动速度减慢时;小球由盆壁高处慢慢的转到盆底。④、当晃动塑料盆过快时;小球会从盆壁飞出落地。思考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小球上升到盆壁运动;而不是在盆底运动?如何解释小球从盆壁飞出落地现象?二、实验二;旋转的水。1、把碗放入塑料盆中。2、向碗里倒入约二分之一的水。3、把勺伸到碗的水中;由慢到快的搅动碗中的水;使水旋转。当水旋转速度越来越快时;碗里的水会沿着碗壁升起来;随着转动速度加快;一部分的水甩到水盆壁上。当水旋转速度越来越慢时;碗里的水会沿着碗壁回到碗底。4、把盒内粘硬币的一侧放在桌上;向外移动;此时;你发现牙膏盒平稳的停在桌边保持了平衡。思考问题:1、实验中;为什么碗中的水会向外运动?2、碗里旋转地水与实验一中旋转地玻璃球有相同的道理吗?试着说一说。三、实验三制作一台简易离心仪1、在透明大塑料瓶中装满水;把5枚1分硬币和5个小塑料圆片放进瓶中;拧紧瓶口;轻轻摇动瓶子;是硬币和塑料片在水中分布均匀。2、用一根绳子缠绕在瓶子中间并系紧;提起绳子使水平保持平衡;用胶带固定好线绳。3、手提绳子;提起瓶子;用手拨动瓶子;使瓶子旋转起来。当瓶子慢慢停下来时;注意观察。4、认真观察;硬币都停留在瓶子什么地方?小塑料片都停留在瓶子什么地方?三、探索发现1、杂技演员表演的节目叫水流星;由于小桶和水在空中快速旋转;桶中的水会产生离心现象。2、飞球走壁实验中;小球在旋转时产生了离心现象;使小球在盆壁上快速旋转;不会掉到盆底。四、探索延伸想一想;生活中使用的洗衣机;其中的甩干机是利用什么道理把湿衣服中的水甩出去的?教学反思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第四课:生活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3月23日一、教学目的:1、通过酸碱性测试小实验;认识生活中常见液体的酸性和碱性。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二、教学准备:小组准备:PH试纸、塑料吸管、白醋、橘汁、牛奶、汽水、肥皂水、洗发液、护发素。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大家对酸性物质肯定不陌生;食醋和一些水果含有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对大家来说可能不如酸性物质那样熟悉;其实大家在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如肥皂和清洁剂都含有碱性物质。现在就让我们通过几个小实验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二)学习新课:1、实验过程一:学习PH试纸的使用①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边观察边记忆实验的方法。②实验程序是: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放一张PH试纸。③用一支塑料吸管吸取少量白醋;将白醋滴到PH试纸上。④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到白醋的酸碱性。观察思考:白醋是酸性物质还是碱性物质?总结PH试纸的使用方法。2、实验过程二:①、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放一张PH试纸。②、用一支塑料吸管吸取少量待测液体;把它滴到PH试纸上。③、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到被测液体的酸碱性。④、重复上面各项操作。分小组进行测试各种液体。将测定的结果填写在下表中PH酸性PH碱性橘汁牛奶汽水肥皂水护发素洗发液思考问题:试着说一说;认识物质的酸碱性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3、分组讨论:①、人的胃里含有适量的胃酸;他可以帮助消化。如果饮食过量;胃就会分泌出大量的胃酸;造成胃部不良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建议这个人少食用哪些食物?②、大家可能都被蚊虫叮咬过;蚊虫叮咬后;叮咬处会红肿。这是蚊虫在人体的皮肤内分泌出一种酸性物质;使皮肤痛痒。此时;人们涂抹一些花露水来止痒。如果涂抹一些肥皂水是不是也可以减轻痛痒呢?③、正常人的头皮及毛发呈酸性;如果使用碱性过大的洗发液时;会引起头皮干燥;头屑增多及毛发变脆、开叉等现象。我们如何正确选择洗发液及护发素呢?(三)、探索发现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酸碱性;学会了用PH试纸测定液体的酸碱性。2、明白了认识物质的酸碱性;对正确使用生活中的物品有帮助。(四)、探索延伸洗鱼时不小心把鱼胆弄破了;利用厨房内的哪种物质清洗;可以除去鱼胆苦味?(苦味的来源是鱼胆中含有的一种中酸性物质)教学反思平时做到观察、引导;捕捉最佳的契机;推波助澜;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第五课:不敲自鸣3月30日一、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共鸣现象及应用。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二、教学准备:小组配备:音叉、收音机、空盒子、玻璃杯、竹筷等。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音乐会上;优美动听的乐器演奏令人陶醉;有人说;这是很好的利用了声音共鸣的结果。共鸣;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我们做个实验研究一下。(二)学习新课1、活动一;教师讲故事(被磬声吓病的和尚)我们做一个实验研究一下。①、按课本中的图摆好两个相同的音叉。②、用橡皮锤敲击音叉A;使其振动发声;然后用手握住音叉使它停止振动。③、实验观察:听另一个音叉B是否发声。思考问题:我们并没有敲击音叉B而他发出了声音;这是为什么?2、活动二;观察共鸣现象①打开收音机播放歌曲;放在地面上听一听。②再把收音机放在空盒子上听一听。实验观察:收音机放在地面上和放在空盒子上;其声音有变化吗?思考问题:收音机放在空盒子上;声音比放在地面上响亮。这是不是说明了收音机的音乐声引起空盒子里的空气振动使声音加强了;盒子成了收音机的共鸣箱?3、活动三;共鸣箱①、用自己的饮水器具作为实验器材。②、用耳朵贴在茶杯口细听声音。③、实验观察:听到了些什么声音?④、思考问题:听到的声音;有的是嗡嗡声;有的是鸣鸣声;有的是沙沙声;这说明我们周围有许多微弱的声音;一般情况下我们感觉不到。茶杯、瓶子等容器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三)探索发现1、通过三个实验;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共鸣现象。2、共鸣现象与共振现象是一个道理。(四)探索延伸很多乐器都有共鸣箱;说说下面这些乐器的共鸣箱在哪里?马头琴、二胡、柳琴、低音号、月琴、鼓、扬琴。教学反思给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舞和鞭策;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第六课:有趣的回声4月6日一、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与信息交流;研究回声的产生及其应用。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准备:镜子、纸筒、手表、雨伞等。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同学们;人站在山顶上;冲着对面的山头大喊一声;喂;你好吗?远处就会有一个声音回应你;喂;你好吗?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声音向外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会像球撞到墙上一样被弹回来;使声音再传到你的耳朵里。回声其实就是声音的反射。(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回声现象的研究(1)①将镜子放在桌子上;在桌面上用粉笔画一条跟镜面垂直的直线;直线的两边各平放一个纸筒。②、将一侧纸筒作为送音纸筒;可在纸筒口里放一块机械手表。③、在另一侧;拿着平放的听音纸筒并慢慢改变其位置收听机械表的声音。④、你听到的声音如何?思考问题:这个实验是不是说明了;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而产生回声?2、实验二:声音现象的研究(2)①用两把雨伞按书图架好。②在右侧伞把的横杆上挂一块机械手表。③保持安静;把头慢慢凑近左侧伞把横杆位置;调整伞与头的远近位置;你听到了什么?思考问题:这个问题是不是说明了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声音反射了几次传到了你的耳朵里?3、回声的应用。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利用回声解决了很多问题;例如:探测水下物体;石油勘探等等。(三)、探索发现1、通过实验与信息交流;我们证明了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因此会产生回声。2、声音反射原理可以有很多用途。(四)、探索延伸在新建的房子里说话可以听到回声;当搬进家具后;我们再说话就听不到回声了;说说其中的道理。第七课:失重现象教学反思当学生有不正当行为时;我在不伤害学生的前提下;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他们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七课:失重现象4月13日一、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探究失重现象;了解一些有关在太空失重的有趣现象。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准备:体重计;大小螺母、橡皮筋、纸杯、绳子。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同学们;你们做过电梯吗?乘电梯从高楼上下行时;有些人感觉不舒服;这是因为在电梯下降的瞬间人们处于失重状态。(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体验失重①、站在体重计上;每个同学做一次。②、看一下自己的体重;然后快速蹲下。③、在快速蹲下的同时;观看体重计上的指针发生了什么变化?思考问题:体重计指针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在哪段过程有失重现象发生?2、实验二;螺母的失重现象①、把橡皮筋的中点拴上大螺母;橡皮筋的两端各拴上一个小螺母。将大螺母固定在纸杯底部正中;小螺母挂在纸杯的边上;使橡皮筋绷紧。②、将纸杯从一米的高度放手;注意观察杯口螺母。③、实验观察:小落幕的运动情况?思考问题:为什么纸杯下落时;小螺母会被拉入杯内?3、实验三;太空中的玩具①、玩杯子接球:把纸杯固定在直尺上;用胶带将乒乓球与线绳一端固定;线绳的另一端系在直尺上;一只手握住尺的一端;突然向上移动尺子;使乒乓球向上飞起;让球正好落杯中;体会短绳、长绳与球落入杯中的难易程度。②、小组讨论:如果在宇宙飞船中做这个游戏;会出现什么现象?(带着各自的预测;课下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航天知识)③、玩溜溜球:把线绳缠在溜溜球上;绳子另一端套在手指上;当松开溜溜球时;球会向下运动;当拿绳子的手猛然向上一拉;他又会向上运动。④、思考:如果宇航员在太空中玩溜溜球;会是什么情景?设想一下。(三)、探索发现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物体在向地面突然落下时会产生失重现象。2、在失重的状态下;地球上的许多事物会发生变化。(四)探索延伸1、研究一下;跳伞员背的伞包和武器很重;当跳下飞机后;伞包还没有打开时;伞兵这时并不感到伞包重;这是为什么?2、在太空中生活;总是那么令人向往。讨论一下;宇航员在太空中的行走、吃饭、喝水等与地球上有什么不同?教学反思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在教学形式上:我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第八课:统计规律4月20日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橘子瓣数和人身高的研究;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寻找规律。2、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准备:橘子;果盘;健康卡片;记录表;统计图。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数一数;一个橘子有多少瓣?测一测;自己的身体有多高?这些问题都非常简单。如果面对的橘子和人数量很多;如何回答:“多少个瓣的橘子占多数?”“身体多高的人占多数?”解答这样的问题会不会有规律可循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1、实验一;橘子的瓣数①、分小组实验(10人一组)每人剥一个橘子;保持橘子瓣的完整。②、数一数橘子瓣的数量;把结果记录下来。③、小组长统计组内相同橘子瓣的人数。④、汇报本组统计情况;全班完成“全班橘子瓣数”统计图表。人数12345678910111213141516瓣数思考问题:全班的橘子中;多少瓣数的橘子多?你能说出大多数橘子里面是多少瓣吗?2、实验二;人的身高①、分小组测量每个人你的身高;记录下来。②、完成下表填写。身高1.26以下1.411.451.611.65人数身高1.261.301.461.501.661.70人数身高1.311.351.511.551.70以上人数③、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由教师描绘出一条曲线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描点、连线的方法;并观察曲线的特性。④、思考:说一说;曲线像什么?曲线最高的部分代表什么?低处又代表什么?(三)、探索发现一个橘子或一个人的数据;无法表明橘子或人群的规律;随着统计的数据增加;就逐步显现出规律来。(两头少;中间多的情况;普遍存在于自然与社会现实中。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做正态分布。)(四)探索延伸1、课余时间;统计一下全班同学的手长或脚长;看看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正态分布规律。2、服装厂生产裤子的时候;中号、大号、小号各做一样多吗?说说理由。第九课:远离香烟4月27日一、教学目的:1、通过烟雾环境生存实验;使学生目睹香烟中有有害物质的事实;增强自觉抵御香烟的诱惑而远离香烟的意识。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究意识。二、教学准备:锥形瓶、胶塞、玻璃管、胶管、洗耳球、金鱼、香烟、火柴等。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吸烟有害健康;这是香烟上的广告语;同学们;世界上每10秒就有1人因吸烟丧命!我们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自觉抵制香烟的诱惑;远离香烟!(二)活动过程1、小金鱼的对照试验①、把两只小金鱼分别放入两个有水的锥形瓶里;②、安装好实验装置。③、在玻璃管上端接上胶管;胶管的另一端插入香烟。④、在玻璃罐的另一端接入洗耳球。⑤、用洗耳球代替人吸烟;连续吸两支香烟。⑥、观察水中烟雾对小金鱼的影响。⑦、吸完2支香烟后;小金鱼游动变得迟缓;濒临死亡。⑧、迅速把濒临死亡的小金鱼捞出;放入另一瓶中;过一会儿你看到了什么?2、了解香烟中的有害成分①、烟草燃烧所产生的烟雾中;已鉴定出来的化学成分就达4200多种。②、煤焦油——含有多种致癌和促癌物质;它是威胁人体健康的罪魁祸首。③、烟碱——即尼古丁。尼古丁从吸入身体;到传至大脑仅需7—10秒钟;严重影响人体健康。④、一氧化碳——是烟草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当进入人体后;人就感到头昏眼花;四肢无力;全身不适;使心血管系统受损;使心脏病患者病情恶化。3、惊人的数据①、目前;世界上约有11亿吸烟者;每天还有8——10万年轻人成为长期烟民。②、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20年;全球吸烟者将达16亿。现在每年约有400万人死于烟草制品;到2020年;将增加到1000万人。③、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和消费国;我国烟民有3.2亿;占世界烟民的25%;比美国人口还多。④、我国被动吸烟的人数也十分惊人;吸烟已成为一个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公害。⑤、我们青少年处于身体发育期;更不应该沾染吸烟的坏习惯;若从小吸烟;将会损失大约22年的正常寿命。4、从我做起;抵御香烟的诱惑;远离香烟。1、随时警示自己;不要接触香烟;树立良好的学生形象。2、向周边的人宣传吸烟的危害性;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3、搜集有关吸烟有害健康的材料;办一期板报。(三)探索发现1、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吸烟的危害。2、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不要接触香烟;树立良好的学生形象。(四)探索延伸搜集有关世界无烟日的资料;近一步了解世界无烟日。教学反思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关注的重点放在向学生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第十课:数据的处理与应用5月4日一、教学目标:1、通过进行有关实验;计算;烟碱搜集数据的数学方法及应用。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判断能力。二、教学准备:搜集处理数据方面的资料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媛媛住的楼下有一排电线杆。他站在六层楼的窗口看电线杆的顶端;眼光要向下。站在五楼的窗口看电线杆的顶端;眼光要向上。每层楼大约有3米高;你帮他算一下电线杆有多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解决这个问题。(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计算数据的平均值(均数法)日期11121314151617181920温度19202218171918151213要求:求出10月中旬上午10点的平均气温①、将10天的气温数据相加;再除以10.②、得数即为均数。③、小结:均数就是平均数;即数值平均。均数等于所有项目中数据的总和除以项目总数。2、实验二;估算数据的平均值(众数法)①、有关数据;某汽车在行程中;烟碱人员每百公里测一次耗油量;随机选其中8次数值如下表:次序12345678耗油(升)6.276.266.26.36.25.8②、要求:不用计算;快速说出该汽车百公里耗油的平均值。③、观察:8个数值有什么特点?哪个数字反复出现?(众数;在一系列数据中重复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叫众数。)3、实验三;估算数据的平均值(中数法)①、花园的花开了;随机抽取其中9株;开花的朵数分别是:株次123456789花数252328242627202221要求:快速求出花园开花朵数的平均值。②、将9个数值从小到大排列。20、21、22、23、24、25、26、27、28③、找出中间位置数是24.。小结:中数:就是指一系列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就叫中数(也称中位数)。思考问题:练一练:有一列数据:87、82、74、90、89、75、88、86。它的中数和它的平均值各是多少?(三)探索发现我们进行了三项实验活动;知道了怎样计算平均值和估算平均值。(四)探索延伸1、有一群人;要估算一下有多少;你应用什么办法?2、要估算一片森林有多少棵树;你有什么方法?第十一课:你算的数字有多大5月11日一、教学目标:1、通过模拟在棋盘上放麦粒等活动;研究等比数列问题。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二、教学准备:画好一张8X8=64格计数统计表、计算器等。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讲故事:相传古印度有一个人发明了一种游戏棋;棋盘共64格;玩起来新奇、有趣。他把这种棋献给了国王。国王十分高兴;便下令奖赏献棋人。这个人只要求在他的这个棋盘上第一个格子里放一粒小麦;第二个格子里放2粒小麦;第三个格子里放4粒小麦……放满64个格子;你们猜;结果怎样?(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1、探索活动一①在一张纸上绘制一张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表格。②、在表格里进行放麦粒模拟实验。(提示:随着数字的增大;可以使用计算器。)思考问题:实验进行到第三行了;你有什么体会?2、探索活动二折纸的高度①、一张A4的白纸(厚0.01厘米);将它对折、再对折、再对折……一共对折30次;然后;你能测量它的高度吗?②、几次就折不动了③、你能换算出它的高度(千米)吗?④、看一看;他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比较;谁高?(三)探索发现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2、查资料得知;有些病菌繁殖也是按等比数列进行的。如果病菌得不到及时控制;就对人类造成危害。(四)探索延伸读课本52页故事;想一想;这个协议能签吗?为什么?教学反思应由单向或双向的信息交流向立体式信息交流转变;要把学生的个体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主体。第十二课:用平面图形做成球体5月18日一、教学目标:1、通过粘合正六边形和正五边形纸片;了解有平面图形到拱形曲面的过程。2、了解整个球体的缝制过程。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二、教学准备:剪刀、胶水、复印图5、足球。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踢足球;但是你知道吗;缝制一个足球需要多少块正五边形的皮子?它又是怎样由平面的皮块缝制成球体的?黑皮块和白皮块各有多少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二)学习新课1、活动一;足球面上的知识。①、认识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白皮块是正六边形;黑皮块是正五边形)②、观察足球面上黑皮块与白块的关系。③、每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