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7.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学在我国学术史上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本身独特性甚强,却又很容易被当作一般对象对待。它的文化内涵极丰富,文化品位极崇高,所以需要我国的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科学等多方面的第一流学者通力协作,方能胜任愉快,展现光辉;而那些第一流学者们各有自己的理想事业,如何能以“一部小说”来作为他们的研究目标?于是“红学”遂落于低层次的人士之手。以我自己为例,如果勉强冒称一个“学者”,也不过是在三流的层次,还有一些尚不如我,根本不具备研治此学的条件。以上二端,乃是“红学”悲剧性的最关键的矛盾因素,至少在历史现阶段,其情势实在如是,讳言与美化,是有害无益的。

无视于“红学”之极大独特性而总想把它拉向一般化,最好的例子可举海外的余英时。余教授曾著专文倡言“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与“红学革命”,并以此而名扬寰宇。在他看来,已有的红学一无是处,尤其是考证派已是“山穷水尽”“眼前无路”,故必须“革命”,而他的革命口号却是“回到文学上来”——他认为红学研究只应是一种文艺方面的事,别的都是错了路头的。这就是我所说的,无视于“红学”的独特性而要把它向“一般化”靠拢。其实余英时倒是个研究文化的高层次的教授(如对胡适的思想有所评论等等),连他都那么看待《红楼梦》,则其他同类论红之人可推而知了。文学,文学,它是什么?离开特定的文化底基涵蕴、历史环境、作者心灵神智,又能有何等真知灼见可以启迪学人呢?长时期评赞《红楼梦》“艺术”的,仍然离不开“形象塑造”“性格刻画”“心理描写”“口语运用”等等之类,这倒看起来满像“文学”了,难道余教授会满足于这样的“回到文学”而以此排斥其它层面的研究吗?

我所列的第二条悲剧性,一方面与第一条有关联,另一方面则是文化学术的普遍水平的事情。前者,至今连这“红学”的特定含义在大教授那儿都扯不清,则势必产生真红学与假红学的混乱。“文学”范围的一般赏析评论不必说了,即如对小说作者的生卒与祖籍来作些考证——这其实也是一般从事文史工作者的起码“基础课”,可是现在这也成了“著名红学家”,可见这一“界”的“家”之滥竽之地步了。

归结一句话:“学”不足而“红”必虚。

(摘编自周汝昌《还“红学”以学——近百年红学史之回顾(重点摘要)》)材料二:

周汝昌先生于1982年发表了《什么是红学》的演讲,提出两个观点:①“红学”有其特殊性,研究《红楼梦》的学问不一定就是红学。他说,“我的意思是,红学有它自身的独特性,不能只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红学不是要去代替一般小说学,它却补充和丰富一般小说学。一般小说学也不能代替红学。”②“红学”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四学。周氏的观点非常明晰:“红学”是一种独特的学问,不同于小说学;“红学”指曹学等四学。

应必诚先生在80年代那篇《也谈什么是红学》中说:“《红楼梦》作者、版本文献的考证和《红楼梦》作品研究是红学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红楼梦》作者版本的考证对《红楼梦》研究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的意义,因而是必要和重要的。”“但《红楼梦》作品的研究是红学的主体,《红楼梦》作者和版本的考证不能脱离《红楼梦》作品的研究。”“红学何为?就是用美学的、历史的方法,包括运用作者版本考证的研究成果在与时代历史、文化环境、思想思潮、作者身世、文学传统以及与读者的联系中,去阐明《红楼梦》审美艺术的创造及其思想和艺术成就,阐明《红楼梦》的审美个性和艺术风格等等。”

应文说:“红学有它的特殊性,但是,不能以此来否定对《红楼梦》本身的思想艺术的研究。”在这里,应氏以他自己的“红学”概念界定去反对周氏在另一种“红学”界定下的逻辑展开。周氏的“红学”界定是否隐藏着否定“《红楼梦》本身的思想艺术的研究”的动机,他自己并未明言。他只是说这种研究是属于“一般的小说学的范围”,而不在“红学”的范围。周氏的红学界定与他一生的红学研究大致对应。面对周氏的红学界定,我们只能说其界定过于狭窄、过于专门化。但我们没有理由因此而认为,周汝昌否定对《红楼梦》的思想艺术进行研究。

几乎对于任何《红楼梦》的爱好者来说,指出周氏的红学界定过于偏狭,这并不困难。我曾打过一个比方:大家都知道,人既需要吃饭,也需要喝水。突然有一个人说,人不需要吃饭,光喝水就行了,喝水才是人最特殊的地方。于是大家纷纷出来反对,长篇大论、连篇累牍地说,吃饭和喝水是一种辩证关系,应以吃饭为主,喝水只是辅助的,但也不能缺少。如此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辩证法自是常理,但又有什么价值呢?我们为什么不能耐心地听听对方的陈述,也许可以从对方的荒谬中找到更加科学的养生之道。

(摘编自陈维昭《“红学”何以为“学”——兼答应必诚先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各学科一流学者不以《红楼梦》来作为他们的研究目标,所以没有正视“红学”的特殊性。

B.周汝昌先生认为余英时是研究文化的高层次的教授,应该不满足于“回到文学上来”研究。

C.对“红学”概念的界定以及概念界定下的逻辑往往深刻影响研究者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围。

D.周汝昌有没有否定对《红楼梦》的思想艺术进行研究是陈维昭和应必诚两者观点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本两则材料围绕“《红楼梦》研究”这一核心话题展开论述,各学者的观点不一,体现了作品本身的文化内涵之丰富,文学品位之高。

B.周汝昌先生从个人对《红楼梦》独特性的理解谈起,认真分析了当下“红学”研究者的情况,明确提出“学”不足而“红”必虚的观点。

C.周汝昌先生基于“红学”研究的特殊性,清晰界定了研究内容,应必诚先生虽然也承认“红学”的特殊性,但其研究内容与周则完全相反。

D.陈维昭先生在充分分析应必诚先生和周汝昌先生各自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理念,委婉提出学术研究者应该善于倾听他人的陈述。3.根据材料,下列各项中属于周汝昌先生对“红学”界定范畴的是______

A.探究小说的悲剧审美特性

B.分析黛玉的人物形象

C.将“红学”分成四个体系研究

D.揣摩小说的语言风格4.请分析材料二使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5.学校即将举办《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分享交流会。关于“红学”的界定,周汝昌先生和应必诚先生的观点引发了师生们的热议。你更赞同谁的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陈述理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看护

孙犁一九四三年冬季,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情况紧张,我们跋山涉水,队伍渐渐拉散,我因为动作迟缓,落在了后面。回头一看,只有一个女孩子,一只脚蹬在河边一块石头上,眼睛望着前边的队伍,匆忙地穿上鞋,就很快地跟上去了。

这女孩子有十六七岁,长得很瘦弱,背着和我一样多的东西,外加一个鼓鼓的药包,跑起路来,上身不断地摇摆,活像山头那棵风吹的小树。我猜她准是分配到我们队上来的女看护。

“快跑,小鬼!”我追在后面笑着喊。

“反正叫你落不下!”她回头笑了一下,这笑和她的年岁很不相称。她幼小的生活里一定受过什么压抑。我注意她的脚步,这孩子缠过脚,我明白了为什么过河以后,她总是要穿上鞋。

前面的队伍正蹚过一条大河,要爬到对面高山上去。宽广的蓝天上,忽然传来飞机的叫声,那飞机立时就开始了扫射。我看见女孩子急忙脱了鞋,卷高裤腿,跑进水里。河水搭到她的腰那里,女孩的褂子全都湿了,却用两只手高高举起了药包。她顺着水流斜斜地前进,没走到河心,就叫水冲倒了。我赶紧跑上去,拉起她来,拉过河去。

刚登上岸,我觉得脚上一热,就倒了下来,血冒在沙滩上。

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扎住伤口,女孩子说:“你把东西放下吧,我给你背!”

“哪里的话,你这么小的人,会把你压死了哩!”我勉强站立起来,女孩子搀扶了我,挨上山去。

我们在山顶走着,飞机走了,宽大清澈的河流在山下转来转去。山上两旁都是枣树,正是枣熟枣掉的时候,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我们都饿了,可是遵守着行军的纪律,不拾也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

队上的医生老康,安排女孩给我换药。“这孩子很负责任,”老康接着小声说,“她是一个童养媳,婆家就在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这次我们动员小看护,她坚决参加。起初她婆婆不让,找了来。她说:‘这里有吃的有穿的,又能学习上进,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步?’婆婆说:‘……你吃上饱饭,可不能变心,你长大成人,还是俺家的媳妇!’她没有答话。”

那天起,刘兰每天给我换药,情况越来越紧,但我腿脚不见好转,组织决定把我坚壁到远处高山上,叫刘兰跟随。我们按着路线出发,天明进入了繁峙县的北部。这是更加荒凉的地方,坡高水急,道狭村稀,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只有从沙滩上和过河的踏石上留下的毛驴蹄印或是粪块,才断定是人行的大道。

一到下午,肚里就饿了。爬了半天,我饿得再也不能支持,迷糊过去。等到睁开眼,刘兰坐在我的身边,天已经暗下来了。在我们头上,有一棵茂密的酸枣树,累累的红艳的酸枣在晚风里摇摆。我一时闻到了枣儿的香味和甜味。刘兰也正眼巴巴望着酸枣,眉头蹙得很高。看见我醒来,她很高兴,说:“同志,到了这个地步,摘一把酸枣儿吃,该不算犯纪律吧!”

我笑着摇摇头,她伸过手去就撸下一把,送到我嘴里,她也接连吞下几把。

吞吃了酸枣,有了精神和力量,在苍茫的夜色里看到了山顶的村庄,有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还有一所场院,一个男人下身穿着棉裤,上身光着膀子,高举着连枷;在他身旁有一个年轻的妇女用簸箕迎风扬送着丈夫刚刚打下的粮食,她的上身穿着一件破旧的夹袄。

进村以后,刘兰打扫房子,然后把我安排到炕上。接着她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对过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

这一晚,我听着五台山顶的风声和远处杉林里的狼叫,一时睡不着,却并没感觉不安。从炕头的窗口望过去,刘兰和老四也没有睡,两个人的影子在窗纸上摇动,她们在拉着家常。

原来老四也是一个童养媳,十四岁上成的亲,今年二十四岁了,还没有小孩。老四告诉刘兰,这山顶顶上的人家,就是难得有个娃,要么就是养不下,要么就是活不大!刘兰说:“这是因为我们结婚太早,生活苦,又不知道卫生,以前我也是个童养媳……”

接着两个人就诉起苦来,你疼我,我疼你的闹了大半夜才睡觉。

老四派两位妇女教刘兰做莜面。她们都穿着白粗布棉裤、黑羊皮袄,她们好像从来没洗过脸,那两只手也只有在给我们和面和搓窝窝的过程里才弄洁白,那些脏东西,全和到我们的饭食里去了。刘兰对我说:“你身体好些的时候,多教我认几个字吧,我要给她们讲讲卫生课。”

不多几天,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来。每天晚上,有十几个青年妇女集在老四屋里,对刘兰讲的问题发生很大的兴趣。“你看刘兰多干净!”妇女们笑着说,“我们向你学习!”

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学着我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它立刻就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并给她们的后代造福。

不久下起了大雪,大队来信,要我转移。当夜刘兰去动员担架,她拄着一根棍子,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头上包着一块手巾,护住耳朵和脸,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有删改)文本二:

身为冀中人民的儿子,孙犁先生把对家乡的爱倾注在对小说诗意美的追求上,他不仅是讲故事的能手,也是能够把你带入诗意境界打动你心灵的高手。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清新隽永的抒情风格,使他的作品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

孙犁先生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重读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先生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的化身。(节选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标题“看护”看似平常,实则有双层内涵,既指女看护刘兰,又指在抗日战争中艰苦奉献的百姓群体。

B.文中两次提到情况紧张,而“我”腿伤又不见好,这使得组织决定安排刘兰陪“我”转移到远处高山上。

C.文本特意描写村庄里一对夫妻的穿着举止,与下文做莜面的妇女相呼应,体现当地环境艰苦,生活贫寒。

D.刘兰迎着大风大雪陪护着战士艰难地前行,一步一个声响,以此结尾是为了暗示战局的凶险及前途的迷茫。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叙述者,也是人物品格的见证者。本文以“我”的口吻讲述刘兰的故事,能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B.本文善用日常小事和细节描写来塑造形象,如面对渍出蜜汁的红枣,“我”和刘兰不拾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

C.本文采用补叙的手法,借老康的话交代了刘兰的悲惨身世,介绍其童养媳的经历,为刘兰与老四相互怜悯埋下伏笔。

D.本文注重环境的烘托作用,“坡高水急”“道狭村稀”“看不见一个村庄”等不仅表现了高山的荒凉,还渲染了冷寂的气氛。8.刘兰这一人物身上有哪些孙犁所追寻的“美好的东西”?请结合文本一进行概括并分析。9.你认为文本一是否体现“诗化小说”特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材料二: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1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编年体是以年代顺序记录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史书,特点是时间概念清楚。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相传由孔子修订的《春秋》,此外还有北宋司马光编定的《资治通鉴》。

C.《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传说为春秋时鲁国左丘明所撰,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著作,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D.《鸿门宴》中出现的某些地理名词与今天所在位置并不相同。文中的“河北”“河南”就是今天的“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山东”就是“太行山以东”,也就是指中原地区。12.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先秦至西汉时期的宴会座次安排讲究尊卑有序:最尊贵的是坐西朝东,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的是坐东朝西。从座次的安排来看,项羽阵营实力强大,居功自傲。

B.项庄接受了刺杀沛公的任务,拔剑起舞;可是项伯也拔剑起舞保护沛公,所以项庄未能把沛公刺死。

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礼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D.沛公和樊哙见到项羽时说话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由此可见沛公派人把守函谷关的目的并非防范诸侯,而是要尽快恢复咸阳的秩序,以等待项羽来安排后续事宜。13.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②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14.项羽当夜率兵突围后逃跑,为什么又被汉军追上?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岑参

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病马

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岑诗首联用“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

B.杜诗所写之马曾经毛骨出众,即使现在又老又病,也驯良有素,还依旧为诗人尽心尽力,这不能不让诗人替它伤心。

C.岑诗和杜诗情感丰富而含蓄,岑诗的“怀”,杜诗的“沉吟”,都书写了诗人对统治者愤懑不满的情绪。

D.岑诗长于描写边塞富有特色的景物,善于寓情于景,杜诗长于选取典型意义的事物,语言凝练,风格沉郁。16.这两首诗中,“马”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曾皙用“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2)杜甫《登岳阳楼》颔联“______,______”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千古传诵。(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劝皇帝虚心纳谏,端正自己,疏远小人的两条是:“______,______”。(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谢朓诗句,对仗严谨,点面结合,描写金陵山水静态图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时代,崇尚“巧”的大有人在,如果再来倡导守“拙”,似乎已不合时宜。但也有人认为,“巧思”有余而“拙力”不足是普遍性问题——“巧思”指要有科学的谋划、严密的举措,解决好“怎么办、怎么干”的问题,“拙力”则是恒心、毅力和韧劲,干事时总想“一击必杀”“一搏必胜”,这样反而难以成大事、克险阻。

光明中学团委将组织以“巧思与拙力”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六、其他(本大题共4小题,共1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考古热,众多文物、考古相关节目走红网络,与此同时,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招聘岗位却总是空缺,解决招聘难的问题成为①,考古虽热,但真正从事考古研究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岗位虽好,但敦煌学深厚的研究基础决定了招人门槛必须高;敦煌虽美,但天高地远,何以消磨漫长的时光?如此看来,考古人才和考古事业实现“双向奔赴”确实不易。考古可以当下没有人,但绝不能②。

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已逾百年,考古队伍和工作规模也在不断加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升,对考古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敦煌地处大漠深处,河道干涸,黄沙漫漫,这里工作条件艰苦是③的,但考古本身就需要能坐冷板凳的人,需要有情怀的人。我们在关心爱护考古工作者的同时,也要给予奉献者更多保障。既要给予高校考古专业招生足够的重视与支持,又要持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如此,才能让更多有兴趣的考古人才投身进来,助力敦煌考古学焕发生机。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绘画史上,①______,便很快成为主流。这是西方所没有的。正为此,中国画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体系与文化体系。过去我们常用南北朝谢赫的“六法论”来表述中国画的特征,这其实是很荒谬的。在南北朝时期,中国画尚处在雏形阶段;(),因为,文人画使中国画文人化。

文人化是中国画的本质。在绘画之中,文人化致使文学与绘画结合;②______,则是写作人与画家身份的合二而一。西方的写作人作画,被看做一种跨专业的全才;③______,则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中国人常把那种技术高而文化浅的画家贬为画匠。这是中国画一个很重要的传统。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中国画真正成熟

B.中国画的真正成熟,是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

C.中国画是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真正成熟的

D.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才使中国画真正成熟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和解析1~5.【答案】A、C、C、、【解析】(1)A.“所以”因果倒置。材料一原文是“红学在我国学术史上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所以需要我国的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科学等多方面的第一流学者通力协作……而那些第一流学者们各有自己的理想事业,如何能以‘一部小说’来作为他们的研究目标?”,可见周汝昌认为是因为一流学者没有认识到“红学”的特殊性,因而不以《红楼梦》来作为他们的研究目标。

(2)C.“完全相反”错。由材料二原文周氏认为“‘红学’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四学”,应氏认为“红学何为?就是用美学的、历史的方法,包括运用作者版本考证的研究成果在与时代历史、文化环境、思想思潮、作者身世、文学传统以及与读者的联系中,去阐明《红楼梦》审美艺术的创造及其思想和艺术成就,阐明《红楼梦》的审美个性和艺术风格等等”,可见二者在考证作者情况、版本等方面的研究内容是一致的。

(3)周汝昌先生认为“红学”不能仅仅是对其进行文学艺术方面的探究,而应“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四学”。ABD三项都是从文学角度的研究,不符合周氏看法;C项属于周氏的四个体系研究,符合周汝昌先生对“红学”界定范畴。

故选:C。

(4)材料二主要采用了引证和比喻论证。

引证如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引用周汝昌和应必诚关于“红学”的观点,来论证他们对“红学”的认知,如周汝昌认为“红学有它自身的独特性,不能只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红学不是要去代替一般小说学,它却补充和丰富一般小说学。一般小说学也不能代替红学”,应必诚认为“《红楼梦》作者、版本文献的考证和《红楼梦》作品研究是红学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但《红楼梦》作品的研究是红学的主体,《红楼梦》作者和版本的考证不能脱离《红楼梦》作品的研究”等。直接引用他们的话,便于读者清晰地看出他们的观点,也为作者比较二者观点,阐明自己的看法做了铺垫。

比喻论证,如“大家都知道,人既需要吃饭,也需要喝水。突然有一个人说,人不需要吃饭,光喝水就行了……应以吃饭为主,喝水只是辅助的,但也不能缺少”,作者以吃饭和喝水哪个重要的比喻来论述指出周氏的红学界定过于偏狭的争论没有什么价值,应当善于倾听对方的观点,从而得出自己的看法。

(5)如赞同周汝昌的观点,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结合材料一“红学在我国学术史上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本身独特性甚强,却又很容易被当作一般对象对待。它的文化内涵极丰富,文化品位极崇高,所以需要我国的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科学等多方面的第一流学者通力协作,方能胜任愉快,展现光辉”,可得出“红学”是一门特殊学问,需要各方面专家通力协作进行研究,才能发现它的价值;

结合“无视于‘红学’之极大独特性而总想把它拉向一般化”“文学,文学,它是什么?离开特定的文化底基涵蕴、历史环境、作者心灵神智,又能有何等真知灼见可以启迪学人呢?长时期评赞《红楼梦》‘艺术’的,仍然离不开‘形象塑造’‘性格刻画’‘心理描写’‘口语运用’等等之类,这倒看起来满像‘文学’了,难道余教授会满足于这样的‘回到文学’而以此排斥其它层面的研究吗?”,可得出不能仅仅把“红学”当做一般化作品,只进行文学方面的研究;

结合“我所列的第二条悲剧性,一方面与第一条有关联,另一方面则是文化学术的普遍水平的事情……可是现在这也成了‘著名红学家’,可见这一‘界’的‘家’之滥竽之地步了”,可得出要提高文化学术的水平,才能真正研究透“红学”。

如赞同应必诚的观点,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结合材料二“应必诚先生在80年代那篇《也谈什么是红学》中说:‘《红楼梦》作者、版本文献的考证和《红楼梦》作品研究是红学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红楼梦》作者版本的考证对《红楼梦》研究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的意义,因而是必要和重要的”,可得出《红楼梦》作者、版本文献的考证和《红楼梦》作品研究是红学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

结合“但《红楼梦》作品的研究是红学的主体,《红楼梦》作者和版本的考证不能脱离《红楼梦》作品的研究”“红学何为?就是用美学的、历史的方法,包括运用作者版本考证的研究成果在与时代历史、文化环境、思想思潮、作者身世、文学传统以及与读者的联系中,去阐明《红楼梦》审美艺术的创造及其思想和艺术成就,阐明《红楼梦》的审美个性和艺术风格等等”,可得出《红楼梦》作品的研究是红学的主体,其他研究不能脱离这个主体。

答案:

(1)A

(2)C

(3)C

(4)主要运用了引证和比喻论证。引证:引用周汝昌和应必诚的话,便于读者清晰地看出他们的观点,也为作者比较二者观点,阐明自己的看法做了铺垫;比喻论证,用吃饭和喝水哪个重要的比喻来论述指出周氏的红学界定过于偏狭的争论没有什么价值,应当善于倾听对方的陈述的看法。

(5)示例1:更赞同周汝昌的观点。理由:①“红学”是一门特殊学问,需要各方面专家通力协作进行研究,才能发现它的价值;②不能仅仅把“红学”当作一般化作品,只进行文学方面的研究;③要提高文化学术的水平,才能真正研究透“红学”。

示例2:更赞同应必诚的观点。①《红楼梦》作者、版本文献的考证和《红楼梦》作品研究是红学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②《红楼梦》作品的研究是红学的主体,其他研究不能脱离这个主体。

(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议论文的论证特点,不仅包括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使用,也包括论证的结构特点。通读相关材料,从以上特点入手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6~9.【答案】D、C、、【解析】(1)D.“暗示战局的凶险及前途的迷茫”错误。结尾是为了描写战争的紧张和抗日的艰难,反映了抗战的现实。

故选D。

(2)C.“补叙”错误。文章整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是顺叙,小说主体情节完整,而“刘兰的身世经历”是在文中插入叙述,属小说基本事件之外的情况,去掉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属于插叙。

故选C。

(3)①从“她是一个童养媳,婆家就在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这次我们动员小看护,她坚决参加。起初她婆婆不让,找了来。她说:‘这里有吃的有穿的,又能学习上进,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步?’”可见,她积极进取,追求进步。

②从“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女孩子搀扶了我,挨上山去”“组织决定把我坚壁到远处高山上,叫刘兰跟随”“打扫房子,然后把我安排到炕上。接着她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对过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大队来信,要我转移。当夜刘兰去动员担架……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可见,她任劳任怨,尽职尽责,面对艰难坚韧顽强,勇于担当,毫不动摇。

③当她得知山顶上妇女很难养活孩子时,她说“这是因为我们结婚太早,生活苦,又……”,且“不多几天,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来……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学着我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它立刻就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并给她们的后代造福”可见,她传播文化,引领新风,帮助他人改变生活。

(4)本题考查赏析小说体裁特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本题开放式作答,可以认为具有诗化特征,也可以认为不具有。认为“诗化”,可从文本二“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先生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的化身”推知,诗意化包含人物的形象美。本文中的刘兰,就是一个美与善的女性形象,她童养媳出身,却能够坚决跟上部队做看护,任劳任怨地劳动,同情并关心与自己境遇差不多的妇女们,努力学习进步并教给她们卫生知识等,充满乐观主义精神,表现人情美、人性美。从情感上来说,作者刻画出的刘兰,虽在苦难中成长,但却并不着重刻画人物的苦难,而是展现了她积极进取、学习成长的一面,对于群像妇女们,也同样写出她们的成长,如“‘你看刘兰多干净!’妇女们笑着说,‘我们向你学习!’”“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学着我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她们从前也许有苦难的过往、不好的习惯,但她们一旦了解到知识,便迸发出学习进步的精神,这种内在的灵魂美、情操美,富有诗意。另外,“诗歌”本身具有重描写与抒情的特征,文中的环境描写充满诗意,如“山上两旁都是枣树,正是枣熟枣掉的时候,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在艰苦的环境中,也不乏美感,充满诗情画意,让人感到诗意美。

也可以认为本文不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因为本文大部分是在紧张艰难的抗战与负伤转移中度过,随处可见环境恶劣,浪漫气息不浓。如沙滩行军蹚水过河,转移过去山上“更加荒凉”“坡高水急,道狭村稀,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情节上大多都是战争形势的紧张和艰难。如“忽然传来飞机的叫声,那飞机立时就开始了扫射”“刚登上岸……扫伤了我的左脚”“情况越来越紧,但我腿脚不见好转,组织决定把我坚壁到远处高山上”“她拄着一根棍子,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文中情节虽然没有大的波澜,但背景始终存在着强烈的矛盾冲突,如“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队伍渐渐拉散”“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等,这些都冲淡了小说的诗意特征。

答案:

(1)D

(2)C

(3)①积极进取,追求进步。部队动员小看护,刘兰不顾婆婆阻拦坚决报名参加,投身抗日洪流当中,在斗争中成为顽强坚韧的革命战士。②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在反“扫荡”转移中一路搀扶负伤的“我”,悉心照料,毫无怨言;在荒凉恶劣的环境里不畏艰险,迎难而上。③传播文化,引领新风。虽有过悲惨的童养媳经历,但仍热心帮助村中青年妇女,成立讲习班,开卫生课,改变她们的生活,为后代造福。

(4)示例一:我认为《看护》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①人物形象的“诗意美”。小说塑造了以刘兰为代表的在艰苦环境中热爱学习、追求进步、不畏困难的女性群体形象,表现百姓对抗日战争的坚定支持以及对幸福安宁生活的向往,充满乐观主义精神,表现人情美、人性美。②小说内容情感的“诗意美”。虽是抗战题材的作品,但是不着意写残酷的战争场面,也不着意表现人物的苦难与心灵的重负,而是着意表现农村女性的成长,刻画她们的精神面貌,发掘她们内在的灵魂美、情操美。③小说景物的“诗意美”。小说中“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等景物描写情景交融,意境灵动,富于想象力,充满诗情画意,富有浪漫气息,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示例二:我认为本篇小说不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①本篇小说多次描写环境的恶劣,浪漫气息不浓。如环境“坡高水急,道狭村稀,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②本篇小说多处描写战争的紧张和抗日的艰难,反映了抗战的现实。如几次写到情况紧急,女孩带着伤员在山中跋涉的艰难。③本篇小说有较为激烈的矛盾冲突。如开篇写“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及“队伍渐渐拉散”“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等。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对人物的相关描写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指定的某种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0~14.【答案】C、D、D、、【解析】(1)“夫”为句首发语词,其前断开,排除AB;“杀人如不能举”和“刑人如恐不胜”为对称结构的句子,前后分别断开,排除D。译文: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故选:C。

(2)D.有误,《鸿门宴》中“山东”指“崤山以东”。

故选:D。

(3)D.“而是要尽快恢复咸阳的秩序,以等待项羽来安排后续事宜”分析有误,从原文曹无伤告密的话“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可知,刘邦派兵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阻止项羽进入关中,他有称霸天下的企图。

故选:D。

(4)①披:掀开;西:名词作状语,朝西;瞋目:瞪着眼睛;上:向上;目眦:眼角。译文: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

②首难:首先发难;蜂起:纷纷起来;胜:尽、完。译文: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

(5)原文“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意思是“项王到达阴陵由于迷了路,就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走结果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所以被汉军追上的原因是向往迷路了询问农夫时欺骗了他,结果陷进了大沼泽中。

答案:

(1)C

(2)D

(3)D

(4)①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

②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

(5)项羽被汉军追上的原因是向往迷路了询问农夫时欺骗了他,结果陷进了大沼泽中。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羽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羽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羽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关中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羽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以上厕所为由,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刘邦出去后,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需躲避小责备。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

材料二: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独自一人骑上马,项羽的部下壮士还有八百多人骑马跟在项羽的后面,项羽和他的部下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汉王刘邦于是就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由于迷了路,就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走结果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于是又带着骑兵向东跑一直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估计自己不能逃脱了于是就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战败,因而能够称霸并进而据有天下。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这绝对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必死无疑,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斩杀汉将,砍倒军旗,给诸位冲破重围,让诸位知道这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绝对不是项羽我作战的过错。”

这时,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将船只停靠在岸边等待他上船,并且亭长对项王还说:“江东虽然地域狭小,但也是土地方圆千里,民众也有几十万人,也足够您称王的了。希望大王赶紧渡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来了,也无法渡江。”项王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渡江干什么呢!况且我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除我之外)无一人生还,纵使江东父老怜悯我,拥戴我为王,我又有何面目再见他们呢!即使他们不说,我难道心中就不感到惭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赐给你吧。”于是将所乘的骓马赐给亭长,命令骑兵统统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汉军交战。仅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数百名汉军,他自己也身受十多处创伤。(项羽)回头看见汉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友吗?”马童面对项羽,(把他)指给中郎骑王翳看,说:“这就是项王。”项王于是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购买我的头颅,分给上万户的封地,我就送你个人情吧。”于是自刎而死。

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亦是双瞳孔。项羽也是双瞳人。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5~16.【答案】C、【解析】(1)C.“书写了诗人对统治者愤懑不满的情绪”错误,属于过度解读。岑诗是“怀乡”“厌战”,杜甫诗是以“病马”喻晚年落魄。

故选C。

(2)岑诗:首联“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破晓的笛声催下我思乡的泪滴,秋日的冰水响过了奔驰的马蹄。边地的拂晓,深秋的塞外,天气寒凉,诗人又跨上战马,踏着秋日的冰水出发了。晨风送来笛声,这笛声不由引起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两行热泪滚滚流下。“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营造寂寥苍凉意境。马意味着边塞上数不尽的战争,诗人借以表达对战争的厌倦之情。

杜诗:这是一首有寄托的咏物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吟咏那“老尽力”的病马,来表现自己晚年那种落魄的心态,表达自己虽已年迈衰老,也依旧想为君主效力。首联是说自己和这匹马共渡患难相处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颔联是具体描写马现在的状态:老了且病了。但是,在艰苦路途上,依旧还在为诗人卖力;在当岁晚天寒的时候,况且又生病,不能不让人为它伤心。老尽力,用《韩诗外传》典故。颈联两句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抒发对病马的浓浓深情。尾联说:马之为物虽然低微,可是对人的情分却是十分深厚,使诗人禁不住为它感动、沉吟起来。

答案:

(1)C

(2)岑诗:马意味着边塞上数不尽的战争,与“晓笛”,“秋冰”,“马蹄”共同构成一个塞外秋晓行旅图,营造寂寥苍凉意境,诗人借以表达对战争的厌倦之情。

杜诗:诗中所咏之马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对病马同病相怜的感慨,令人如见到一个的老诗人的艰难落魄的憔悴形象。病弱的老马,尚且驯良,还在为主人尽力。自己虽已年迈衰老,也依旧想为君主效力。

译文:

(一)

破晓的笛声催下我思乡的泪滴,秋日的冰水响过了奔驰的马蹄,

我孤单一人置身于西北的塞外,几万里途程我处在遥远的天西。

终日里只见边塞上不断的征战,连年来只听军队中战鼓的敲击;

亲爱的家乡你如今究竟在何处?昨日的梦中我又回故乡的清溪!

(二)

骑这匹马儿已经很久了,总是一起冒着天寒,向那偏远的关塞前进。

如今你已在风尘劳苦中力尽衰老,天寒岁晚之时,又患病在身,怎能不令人伤心。

你的毛骨没有与众不同,但你的驯良至今未曾改变。

马儿虽然低微,但蕴藏的情意确是非常深厚,你真叫我感动,我要一心地把你沉吟。

赏析:

(一)

这首五律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它以苍凉的格调,倾诉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

那是一个边地的拂晓,深秋的塞外,天气寒凉,诗人又跨上战马,踏着秋日的冰水出发了。晨风送来瑚婉的笛声,这笛声不由引起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两行热泪滚滚流下。诗歌就从这里开头。“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点示出“早发”之意。而这种苍凉的意境中,透露出独处异地的乡思,这便是首句的“乡泪”,从而暗示出“怀”字。“怀”,被渲染异地风情的“晚笛”所引发,所烘托,是统摄作者眼前这幅画面的中心,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以下六句便集中写“怀”。“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这一联写边塞的遥远和自己的形单影只。“一身”与“万里”互相对照,突出了独处塞外的孤零。“虏云”和“胡天”说的都是塞外,而用两句反复来写,就突出了异地的感觉。“虏云”而言“外”,“胡天”而言“西”,就都强调了边塞的遥远,归家的不易,也就暗示出“怀”的原因。这两句与《安西客馆中思长安》里的诗句“绝域地欲尽,孤城天遂穷”都表达了一种独处异地的愁思。“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上句从所见,下句从所闻写边塞上单调而又连续不断的征战生活。当诗人置身于这种生活之中的时候,他就发现,这种生活与作者自己原来的想象有一定的距离,并不是那样浪漫的。马上颠簸,飘忽无定,乡路迢迢,归家无期,诗人是不可能不时而生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征战生活的厌倦情绪的。从某一方面说,这也反映了戍边将士对长期征战的厌倦及对和平安定的眷恋。

诗的最后两句写思念故乡,形之梦寐。“故山”点出“怀”的对象,“今”承上文眼前景,“何在”启下句故乡景,用一问退出一“梦”,突出表现了对家乡之不能不时时萦怀。并且,“昨日梦”和今“晓笛”相呼应,反映了诗人之所以闻笛而落泪,并不是凭空的,而是以他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为基础的。写到这里,“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这个题目所点示的几层意思,尤其是贯穿全诗的“怀”字,就表现得十分完满而又含蓄了。

全诗从“早发”落笔,层层写来,宛转赴题,情景交融,层次井然,感情十分深沉。

(二)

这是一首有寄托的咏物诗,通过吟咏那“老尽力”的病马,来表现自己晚年那种落魄的心态。

首联是说自己和这匹马共渡患难相处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

颔联是承接首联两句,在句法上一句变作三折,具体描写马现在的状态:老了且病了。但是,在艰苦路途上,依旧还在为诗人卖力;在当岁晚天寒的时候,况且又生病,不能不让人为它伤心。老尽力,用《韩诗外传》典故。

颈联两句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抒发对病马的浓浓深情。

尾联说:马之为物虽然低微,可是对人的情分却是十分深厚,使诗人禁不住为它感动、沉吟起来。“沉吟”二字,写出诗人感慨非常深,有一种人不如马的感叹。

杜甫既受到统治者的弃斥,同时又很少得到人们的关怀和同情,这也是他为什么往往把犬马——特别是马看成知己朋友并感到它们所给予他的温暖的一个客观原因。读者能够从中看到作者自身的影子。申涵光说:“杜公每遇废弃之物,便说得性情相关,如病马、除架是也。”其所以如此,是和他自己便是一个“废弃之物”的身世密切相关的。

杜甫在这首诗里,感情是多么深沉!他抒写了对病马的怜爱,又运用“以彼物比此物”的手法,表达了对病马同病相怜的感慨,令人如见到一个“漂泊西南天地间”的老诗人的艰难蹭蹬的憔悴形象,出现于字里行间。清代仇兆鳌注释这首诗,说它反映了杜甫的“爱物之心”,其实并不止于爱物,而是借马以自况。诗中的“驯良”“长吟”显然别有寄托,全诗以四十字抒写了辛劳、遭遇、怨怼、不平、感悟的几层意思,归结到自己叹老嗟卑,风尘仆仆,辗转征途,与老马的结局是没有两样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

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17.【答案】【小题1】浴乎沂,风乎舞雩【小题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小题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小题4】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解析】故答案为:

(1)浴乎沂

风乎舞雩(重点字:雩)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重点字:坼)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重点字:壅、黜)

(4)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重点字:澄、簇)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18.【答案】拙中得巧,清光自来

古语曰:“宁拙勿巧。”有人又云巧干胜于蛮干。巧意味着机数,拙则意味着踏实稳干。二者看似相悖,但巧有巧的简便,拙有拙的稳妥,二者结合,先是有“词劣而后工”般拙的积淀,再随着它“新去月婆安”,巧妙应变,也会悟得那条“人道是,清光更多”。是故在拙中觅巧,清光自然来。

老歌《笨小孩》近期刷屏网络,便是大众对拙这样持续努力的态度认可。无论是《阿甘正传》里的励志阿甘,还是《垫底辣妹》里逆风翻盘的女孩,全社会都在肯定这不怕重头再来的勇气,这沉心静气的心境。但他们,是有智慧地“拙”,是头脑清醒地拙。而反思当今,为何那么多人,在高中,是小镇做题家,不注意方法,肝脑涂地也换不来理想大学通知书;在工作里,被迫“乙里乙气“,带着乙方的“奴”姿态,仅被指挥付出全力,而不去主导局面,终究成了心底抑郁的、沉默的大多数。如阿麦克韦斯的“后视镜”理论,只顾着当前之路,而忘记来因与去路。

这是“拙”的悲哀,而反之,“巧”又如何不是一样?

的确有人取巧夺胜:在改革开放初期,随意游深圳,获一身黄金,在文物并购低谷时二两拨千金,成顶级收藏家。但这样没有积淀的巧,不死守,很难出位。所以有明星乘直播快车敛财,终获诈骗丢脸一条龙服务进监狱,所以有《看不见的城市》云:“所谓得巧而沉醉在城市者,终成欲望之奴。”

“拙”与“巧”孤立则均有风险,然合则有无穷的制胜潜力。

就文学领域而言,我们深知杜甫苦心孤诣,不成好文不罢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来的是多么自然与灵巧,可反观时人授机取巧“萧萧搏黍声中日,漠漠春锄影外人”,博黍与春锄就是黄鹏与白鹭,“萧萧”与“漠漠”也来自名篇的寻章摘句。怎的,就让该诗默默无闻?这倒反衬出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与深谙平易近人的传唱之学。

而生活中亦存拙巧皆用的现象。近日,世界技工大赛中,中国农民工如盘古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