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要点
七年级上册:(一)《论语十则》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恨,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关识记: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o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
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宓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菠至好乏者示血乐之者;
⑦孔F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杏也“齐: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6、温故
而知新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刚强,勇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择善而从
三.填空。
1>子日:“学而时习之,j”//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日:“学而不思则罔.”〃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无所得。光思考而不去读
书学习,就会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3、子曰:“见贤思齐焉,。”〃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
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二
4、子曰:“三人行,。,。”〃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
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
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日:“其恕乎,//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臼:“由,诲女知乎!是知也。"〃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
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
八年级上册:(二)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
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谿然开朗c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泰时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雄,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山居》(其三)《饮酒》
《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一访问一离开一再寻,贯穿起来。(2)
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交通,交错相通。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鲜美:鲜艳美丽
(3)一字多义:志:处之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
(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具答之:详尽。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都「黄发(老人)垂磐(小孩),并怡影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
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木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
空题)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
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看•此人,咸豪丽。B.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
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利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讨论、问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卿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一、词语解释
缘溪行:沿着落英缤纷:落花甚异之:诧异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
祥然:整齐的样子.阡陌交通:交错相通黄发垂辑:老人小孩.裕然:喜悦的样子
真客之:详尽咸来问出:都奉妻字亘人: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施方
木复出焉:再无论魏晋;更不必说延至其家;邀请处处志之:作标记
欣忠前往:高兴的样子一无问津者:渡口
三: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上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容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8、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
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
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回答下列问题:
I、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黄发垂署,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三)《陋室铭》(刘禹锡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苟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①《陋空铭》•文作者认为陋富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阴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英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看龙则负。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出名灵: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斯:这,3、雍吾第馨:德馨: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便……乱,
5、无案底之方形: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6、旧陋之有?:何:什么。
二、译自
1、无纥竹之乱耳,无案族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是间简陋的扇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四)《爱莲说》(北宋哲学家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其蕃。普陶渊明独爱翁。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
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现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稳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蓬,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蓬之爱,同予者何人;牡
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益:副词,更。2、植:立03、鲜:少。4、亵:亲近而不庄重。
5、宜:应当6、独:只,仅7、可爱者甚蕃:多.8、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9、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二、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碰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芬芳远播。(就)
更显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5、莲,花之君子者也。莲是花中的君子。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
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
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一“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一“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
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六、木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七、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补充说明:上文之字的标号①③④⑤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的。②®⑦⑧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无义。本文运用了衬托的
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理解背诵: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裹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C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禄,一中砺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
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我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句?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寄寓了他不愿与世俗同
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五)《三峡》(邮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厚,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跟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弃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彩。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且,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
泪沾裳!”
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
部地理书。
2、实词:自:在。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
襄:上。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御:驾。:山峰。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良:实在、真。肃:寂静。
属:(zhd)连续。弓I:延长。绝:消失。素:白色:旦:早晨。
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朝:早晨。
曦月:太阳,月亮。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湍:急流。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区别:属:属弓I凄异(连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属于作文以记之(嘱咐)。
绝:久绝(消失)o绝(山峰):极阻绝:断
自之峡……(在)自非……(如果)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上涨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绝了,不能通航。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⑤悬泉瀑布,£漱其间:悬泉瀑布在山峰间飞流冲荡
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⑦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在秋天,每到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⑧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⑨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
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
东二.峡巫峡长,猿鸣•: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
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
的落差大,水速白然急速。)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一水流湍急:春冬景色一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
11、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
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
下深谷的气势。)
一、解释
1、重岩登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2、夏水襄陵:上
3、乘奔拗血:这里指快跑的马4、素湍象潭:急流
5、不应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6、霜旦:下霜的早晨7、七漱:冲刷
8、属引凄异:接连不断9、吸王命急宣;有时
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
11、良多趣味:良:真,实在
二、向答以下问也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
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用原文回答:
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表现春冬清流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熨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
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乐,渲染萧瑟的气第。
(六)《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符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邮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户:门
水(指月光)中藻、苓(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0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至:到
永,藻萍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在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存。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电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
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豆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请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
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
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五、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芍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
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二、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月光(月色)
三、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六、中心思想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八年级下册(七)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其无马邪?其其不知马
也。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道:驾驭:方法2、执策而临之鞭子;面对
3、箕真无马邪:•难道4、其宜不如马也:恐怕
5、二食或尽粟一石:吃;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物:喂;通“才”指才能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
8、目欲与常马等本可得:尚且;一样9、牙美不外见:通“现”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即使11、安求其甑千里也:怎么;日行千里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杵通的巧)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q的人不懂它能H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界它(乂)不让它吃饱以以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嘀叫乂不
懂得它的意图.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A)《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带之
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短,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
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及;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皴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
灌,以衾拥在,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戢朱缘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
右备容臭,炸然若神人;余则缁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1、文学常识、作者明朝著名文学家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
益慕圣贤之道:仰慕媵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热水:蒙盖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超过期限四支僵断不能动:通“戒”肢体
向舍生皆被绮绣:•血“披”穿着余妫时即嗜学:喜欢,爱好。
致书:得列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
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拿着经书请教。叩,请教。德隆里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稍降辞色:把言辞放
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弓I,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俟(其欣悦):等待,等。
负箧曳屣:背着力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穷冬:隆冬。
皴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至)舍:学舍,书饵。
僵劲:僵硬。(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主人)R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戴)朱缨(宝
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
腰(白玉之环):腰,腰佩。(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炸然(若神人):馋然,光彩照人的样子。编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编,旧絮。敝,破。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
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3、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亳无滋
味。
(2)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
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这是宋源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
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
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4)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5、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区衡勤学无烛凿鸵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i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勒奇学习,立志上
进的动力。)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皴裂而不知。
在深山大沟中赶路。严冬刮着猛烈的风,人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炸然若神人。
同一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眼,戴着缀有红缕带利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
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施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却点也没有羡墓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10、又患无硕师名人马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
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的内容。
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借书之苦;求教之难。
6、“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8、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帅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九)小石潭记一唐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项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
底以出,为抵,,为屿,为幽,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日奉壹。
一、词语:
水园清冽:格外。伐竹取圃,下圆小潭:道路:出现。
为斑,为屿,为岷: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潭中鱼同百许头:大约C
隼不动:呆呆的样子.以其境过愀,不可久回:覆清;停留。
困而从者:跟从。从小碉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园见小潭:在下面。日近屋:往下,
皆若囹游无所依:在空中。国折园行,明灭可圆:像北斗星一样;像蛇那样。
其岸图画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似与游者村图:逗乐C
圃科阑骨,悄怆幽邃:使——凄凉;使—寒冷.记之而医]:离开C
二、句子翻译。
I、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琳、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
高兴。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域名品牌保护介绍》课件
- 《吆喝课件》课件
- 电力电工基础习题库含答案
- 养老院老人生活设施管理制度
- 养老院老人财产保管制度
- 《皮内针刺法》课件
- 旅客运输合同(2篇)
- 2024全新生物制品检测与质量保证合同2篇
- 电器课件-交流发电机
- 2025年广东货运从业资格仿真考题
- (日文文书模板范例)请求书-请求书
- 燃气锅炉培训(39张)课件
- 数码相机功能测试报告
- 血管瘤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ppt
- 国家开放大学实验学院生活中的法律第四单元测验答案
- 广东工业大学数据结构二叉树课程设计报告
- 肽的健康作用及应用课件
- 治理校园噪声五年级综合实践上册课件
- 高压旋喷桩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施工方案
- 防沉迷网络承诺书
- T.C--M-ONE效果器使用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