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M督文濡分特调之古诗词曲螂读颗测
专题十古诗词曲阅读
i.《曹刿论战》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论语》(新改的四则)
4.《桃花源记》
5.《陋室铭》
6.《岳阳楼记》
第7首关雎
1.默写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存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存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苻菜,左右茎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背景资料】《诗经》既非一人所著,亦非一人编辑。其作品来源主要有二:
是当初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谣的官员,他们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
政治得失,“风”诗多源于此;二是周朝有“献诗”制度,“雅”诗多是公卿士
大夫献诗的汇集。总之,《诗经》是由许多人经历许多年编纂而成的我国的第一
部诗歌总集。《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也是十五国风的第一篇,选自《周南》,
一般认为是写上层社会男女恋爱的作品。
【主旨】通过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而这过程显得美好、喜
悦而又不低俗,并夹杂着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表达了对纯洁、美好的爱情
的向往之情。
2.文学常识
本诗选自《诗经•周南》。《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
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
时期的作品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风”是
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3.本诗的前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比兴手法,以眼前雎鸠和鸣之景引起男子无限情思,引发对淑女难以忘
怀的思念和热烈追求.
4.请从诗句情感表达的角度赏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答:既有对男子求而不得的心理描写,又有其动作描写,“悠哉悠哉”写其
绵绵情意,思念不绝,“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难以入眠。
5.试分析“左右流之”中的“流”字。
①描写少女采存菜的忙碌和姿态优美,使作品充满动感和生机;②突现女
子的勤劳;③更增加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
6.对《关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
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
“兴”手法。
B.艺术手法主要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
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
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
越伦理的制约。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C.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
情景。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为贵族“少爷”和“小姐”;诗中的“琴瑟”
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
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并以重章叠句,反复
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
7.下面关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项是(C)
A.这是《关雎》中的诗句。《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篇,是一首民间
爱情抒情诗。
B.雎鸠是一种水鸟,“关关”是雌雄二鸟彼此呼应的叫声。古人传说这种
鸟雌雄形影不离。
C.这几句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了君子和淑女在河边约会的情景。
D.这些诗句运用了起兴的艺术手法,叙写了青年男子从鸣叫的雎鸠鸟联想
到和一位好姑娘配成夫妻。
8.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
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存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
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
苦。
E.“琴瑟”和“钟鼓”并非写实,是想象之词。
9.下面对《关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
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笔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存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
灼的心情。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
雅的品格。
【答案】D(此为表现男子,不是“窈窕淑女”。)
第8首兼葭
1.默写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涧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萋萋,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涧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抵。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滨。
溯涧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扯。
【背景资料】这首诗选自《国风》中的《秦风》,也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诗中
写被追求的人始终没有得到。对“伊人”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指
的是恋人。
【主题】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
叹,描绘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
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
热烈企慕伊人的心境。
2.文学常识
本诗选自《诗经•秦风》。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
找追求的诗句是: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通过写“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
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景象。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
向往或相思之情。
4.对《兼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兼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
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
没有很大的差别。
B.兼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
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
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兼葭》的情感韵味
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兼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兼葭”“水”
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
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兼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兼葭、霜露、秋水、
小道、湄疾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
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
动、鲜明的印象。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兼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
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
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6.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
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
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
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7.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兼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
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
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
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
再到水中沙滩。
B(都是写清晨霜露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
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
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
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涧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
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D(主要突出寻找、追求恋人的艰辛)
第9首《木兰诗》
1.默写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
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鞫,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
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
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
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
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
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主题】本诗通过对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
这一深明大义、不慕名利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勤劳、善
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文学常识
《木兰诗》,节选自宋代郭茂倩主编的《乐府诗集》,该诗为南北朝民歌。
3.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
坚强的性格的句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答案】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5.“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
帖花黄”一句中连用6个动词有什么作用?
答:这6个动词连用构成排比,表现了木兰还家的喜悦心情和对故物的亲
切之感。
6.从遣词造句角度赏析“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答:“霍霍”是拟声词,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小弟磨刀时内心急切的情态,淋
漓尽致地表现了小弟抑制不住的欣喜之情。
7.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答:这两句诗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不仅写出了伙伴的惊讶情态,还衬
托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以及木兰在从军时的谨慎和机敏。
8.阅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句在你脑
海中呈现的画面。
示例:(木兰)骑着战马,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
座座山。耳边风声阵阵,仿佛听到战场上战马嘶鸣,战鼓咚咚的声音。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对文言名句画面的描述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
诗文名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
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这句话意思是: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翻越重重山峰。根据意思发挥想象描绘画面内容即
可。
9.这首民歌通过描写边塞特有的事物,表现军旅生活。请从文中找出此处描写,
说说你阅读后的感受。
示例:我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了边塞军营夜晚的生活环境。
在夜晚宿营的时候,凛冽的北风中传来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
铠甲,我从“朔气”“寒光”中感受到军营生活的艰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每
一句的意思,提取与题干要求相关的句子作答即可。文中“朔气传金柝,寒光照
铁衣”就描写边塞特有的景象,意思是“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
战士们的铠甲”,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苦。
10.对诗中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用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
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
数。
11.木兰代父从军,屡建战功,在我国的古诗词中也有不少渴望建功立业的诗句,
如:“—,—
示例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示例二: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此类题型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
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这一题型对考生有较高的要
求,在注重知识迁移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最准
确的答案。关于“渴望建功立业的诗句”有很多,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了
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等。
第10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默写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背景资料】这是一首抒发离别之情的五言律诗,为唐代赠别名作,是王勃在
长安送友人去四川时所写。
【主题】诗人一反离别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抒写送好友上任时的心情。
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将前四句淡淡的离愁一笔荡开,成
为全篇的警句。最后劝勉友人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抒发了诗人与友人
的惜别之情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文学常识
作者王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体裁:
从形式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诗,从内容上看是一首送别诗。
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答:示例一:“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
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示例二:“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望中含情,表达了对友人的
沿途劳顿的担忧和惜别之情。
4.你怎样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
答:示例: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隔天涯也
近似邻居。这两句诗表现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的,它
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抒发了诗人面对离别乐观豁达的情感。
内涵:这两句以理性的议论展现了友情和别情的新意境:真正的友谊不受
时空的阻隔。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志趣和阔大的胸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名句,它告诉我们答:写出了友谊
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
不在的。
哲理:这两句把前面淡淡的离别情绪一笔荡开。与其他的送别诗情调不同,
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与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
真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5.这首诗与其他送别诗的不同点是什么?
答: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改以往送别诗
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
胸怀。
6.对本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
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饱含诗人黯然销魂的感伤之情。
C.“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感情的共鸣。
D.诗人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
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关心。
7.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A.“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A.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
的深情慰勉。
8.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
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
抹眼泪。
9.对下面诗歌赏析有误的是(A)
A.首联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础。
B.颔联意似悲而旷达之胸襟可见,以此慰勉友人。
C.颈联的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则虽各处天涯,亦如同比邻一般。道出
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D.尾联系由前三层逼出?既是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则自当于
别时不效儿女之态。以此作结,恰当好处。
10.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
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
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
笔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给人以莫大的
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
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第11首次北固山下
1.默写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主题】这首五言律诗是诗人去吴中途经北固山时写的。全诗和谐优美,意境
开阔,既写出了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放眼山川的博大情怀,抒发了
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2.文学常识
作者王湾,唐代诗人。次,停泊,次北固山下,即乘船停泊在北固山下。
体裁:从形式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诗,内容上看是一首思乡诗。表现手法:借景
抒情。
3.颔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哪个
更好?“风正一帆悬”能否改为“风正数帆悬”?为什么?“悬”字妙处。
答:①“阔”字更好,它给人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
字对应,声调也更响亮。★或“失”更好。它生动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
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②不能改,诗人意在以“一帆悬”之小景衬“两岸阔”之大景,改了就没
有这种效果了。
③“悬”是笔直地高挂的样子,诗人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
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更显壮阔。
“正”是指风顺而不猛,“悬”是端端直真地高抹着的样子。“风正一帆悬”,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
4.“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
赏析。
答案:①通过描写景物、节令,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
画面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
上的思想感情;
④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
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⑤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
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
面。
示例: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风恰到好
处,波澜中央孤帆高悬,更显江面壮阔!(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
“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6.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
示例一:诗人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乡愁)。
示例二: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表达了浓浓的乡愁(思乡
之情)。
7.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既写出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也表现了作者放眼山川的
博大情怀,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8.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答案】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
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C.颈联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D.尾联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10.下列对《次北固山下》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E)
A.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写景诗,在春夏之交作者泊舟北固山下,眼望长江
两岸的风景,抒发思乡的愁绪,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B.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
联外,第一联也是对仗的。
C.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
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D.领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
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E.颈联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
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A项抒情诗E项”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对这首诗解说错误。
应该是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
第12首使至塞上
1.默写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背景资料】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
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
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主题】这是一首边塞诗,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
候骑报告的前线情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
表达了诗人被排挤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
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
2.文学常识
作者王维,字摩诘,与孟浩然齐名,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后世称
其为“诗佛”。苏轼称赞他的诗画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形式上看是一
首五言律诗,从内容上看是一首边塞诗。
3.请从颔联中选出你感受最深的一个字(词),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示例:“征蓬”是诗人把自己比作随风飘零的蓬草,能够使人感受到诗人的
孤寂落寞,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
“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翩北飞的“归雁”
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
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请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示的画面。
答: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直
上云霄、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
轮圆圆的落日。
5.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
观”之名句。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
答:示例一:“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
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感。这两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
示例二:“孤烟”显示在无边的荒漠里,天气晴好,只有一柱烽烟(炊烟)直
上云天,景象奇特壮观。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
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6.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
出使边塞凉州(今甘肃武威),慰问将士。在诗中作者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其中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景物特点:悲凉感伤,雄浑寥廓,苍茫壮美。
情感: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不得志的愤懑之情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
然景象的描绘中,表达了诗人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
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7.下面诗句不属于边塞诗的一项是(D)
A.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C.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D.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解析】D.“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出自韩愈的《左迁至蓝
关示侄孙湘》,“秦岭”和“蓝关”不是指的边塞,而是诗人被前往潮州途经的
地方。所以D项不是边塞诗。
中唐文学家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谏佛骨表》,力谏宪宗“迎
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差点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
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
那路途的困顿是不言而喻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
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其代表作有《山居秋暝》《相思》等。
B.本诗为五言律诗,其中押韵的字是“边”“延”“天”“圆”“然二
C.全诗写到了出使路线、沿途所见风光以及与都护交谈时的场景。
D.诗中“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象展现了壮丽的大漠风光。
【解析】诗人到萧关,却没见到将官,侦察兵告诉诗人说,都护正在前线作战,
故C项错误。
9.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
自豪的情感。
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
特色。
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
境雄浑。
10.对诗的颈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与“圆”既在写景形态上形成了鲜明对照,又共同营造出一种荒
寂、雄浑、寥廓的景象。
B.诗人笔下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感而不伤的情感基调,是典型的一壮景写
情的手法。
C.该联景物既为下联景物的出场设定了特殊背景,又暗示了孤寂、感伤、
前路茫然的悲观心态。
D.诗人用白描手法,借助对四种景物的描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奇异的
塞外风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答案】C
【解析】C项“为下联景物的出场设定了特殊背景”分析错误,因为下联的
意思是: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表达方式上
是记叙,不是写景。“又暗示了孤寂、感伤、前路茫然的悲观心态”分析也是错
误的,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
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
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ABD项对颈联景物特色、情感基调、描写
手法的分析是正确的。所以选C.
11.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诗题。
B.颔联运用了对偶手法,以实景写作者行踪。
C.颈联写景很能代表盛唐边塞诗的特有气象。
D.尾联揭示了诗人此行路途艰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案】B
【解析】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对偶手法分析正确;但诗
人写的不是实景,而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振翩北飞的“归雁”、随风而
去的飞蓬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并
不是实写大雁和蓬草。ACD对首联、尾联的内容和作用,颈联的“独绝千古”的
边塞诗特色的分析是正确的。所以选B。
1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
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
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
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显示出朝廷
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第13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默写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背景资料】王昌龄左迁(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
细行”,也就是说,他被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
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王昌龄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
篇,从远方寄给他。
【主题】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
关切之情。
2.文学常识
作者李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盛唐诗坛上,王昌
龄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
3.首句写景,既点明了季节是,又寓情于景,将、
等感情融入其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次句紧扣诗题,将题目中“闻王昌
龄左迁龙标”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其中的“过”字突现了诗人
的感情。
答案:暮春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同情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凉
4.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有
什么作用)
答: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1)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
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
啼声悲哀。(2)“杨花”飘飞给人以漂泊之感,“子规”悲啼使人顿生离别之恨,
通过特定的景物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愁苦、凄凉的气氛。)
5.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
6.人们对这首诗后两句尤为赞赏,请你说说其妙处。
示例:这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
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诗
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7.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C)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
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
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人心,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
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8.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
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
情作了铺垫。
C.第二句中的“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
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
切之情。
第14首黄鹤楼
1.默写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背景资料】黄鹤楼是一个充满神奇、颇为迷人的地方。幸运者得道乘鹤升天,
登临者借景吊古抒怀。正值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颖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
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
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
【主题】本诗抒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诗
人思念家乡的愁绪。
2.文学常识
作者崔景页,唐朝诗人,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
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3.诗中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答:第一个“空”是“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
空的黄鹤楼和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
达的是因友人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产生无限的孤独、寂寞和惆怅,
重在抒情。(“空余”突出黄鹤楼的清寥、孤寂感。“空悠悠”突出白云的清浮飘
荡。两处“空”字表面写物写景,实则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
4.“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5.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I”所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
行描述。
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
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6.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7.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
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
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
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
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8.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
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
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
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9.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
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解析】后四句为实写之景。
10.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
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
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
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
人传诵。
【解析】“芳草萋萋鹦鹉洲”并不是“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长势茂
盛。
第15首望岳
1.默写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背景资料】这一首诗写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诗人开始过
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
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年轻时期那种蓬勃
的朝气。
【主题】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
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临其境。表现了诗
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积极向
上、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文学常识
作者杜甫,唐朝诗人,被誉为“诗圣”。从形式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诗,从内
容上看是一首咏物诗。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答: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
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晓,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4.诗中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描绘了怎样的景色?体现了诗人怎样
的感情?
景色:山中层云缭绕,黄昏归鸟还巢。(山上云雾缭绕,诗人的心也为之荡
漾,看着那些归巢的鸟儿,诗人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生怕错过了这大自然
的美景。)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美妙大自然无比的眷念和热爱之情。
5.本诗中“割”、“凌”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
加以赏析。
我选:割赏析:一个“割”字,表现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
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峻形象。(“凌”有升、
登之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壮志,充满乐观、豪迈之情。
用词精准,言简义丰。)(“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
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
气概。)
6.诗歌围绕诗题中哪个字着笔,着重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诗歌围绕诗题中的“望”字着笔,着重写了望泰山的所见所感。
热情赞美了泰山巍峨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
烈共鸣?
答:这两句诗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写出了泰山的高
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
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
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8.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回答。
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
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
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曾云”,写
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峻;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
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9.下面对杜甫《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诗中“钟”“割”二字精炼传神,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创作追求。
B.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最能展示诗人的雄心壮志,也是我国
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千古绝唱。
C.这首诗能让人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体会出诗人的豪迈情怀,可
谓形神兼备。
D.诗歌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反映出诗人俯视万物、桀瞥不驯的性格
特点。
10.对下面这首古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绵延不尽、高
耸入云。
B.颔联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上句用虚笔写泰山的神奇秀丽,下句实写泰
山高大雄伟的气势。
C.尾联写企盼登山之情。“会当”意为“终要”,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
的想法,似写登山,实为明志。
D.全诗紧扣“望”字来写,由近到远,热情赞美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高大雄
伟的气势,透露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解析】D项“由近到远”应该是“由远到近”,诗人首先是远观全景,齐
鲁大地青葱连绵。
11.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
A.全诗紧扣“望”字,从朝至暮,由近及远,句句写向岳而望,热情讴歌
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雄伟气势。
B.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高耸入云,也
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C.颈联写细望所见,对仗工整。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广阔,也
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尾联似写登山,实为明志,点明全诗主旨,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
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自近而远,同朝到暮,由
望岳想象将来登岳,结构巧妙,浑然天成。
B.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
C.颈联中“生”“入”二字,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
空阔。
D.诗歌着力描写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和诗人的感受,流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
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答案:(“自近而远”应是“自选而近”)
第16首钱塘湖春行
1.默写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主题】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
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先写景,
然后点明环境。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盛景
的无比喜爱之情。
2.文学常识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体裁:从形式上看是一
首七言律诗,从内容上看是一首写景诗。
3.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绿杨阴里白沙堤”终。
以“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
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
4.“水面初平云脚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例:描绘了一幅春水初涨,湖水才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
澜连成一片的画面。
5.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所展现的画面。
答:初春时节,有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来向阳的的枝头唱歌啼鸣;
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来来回回啄着泥土建巢。
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非常精美,请任选一个角度加
以赏析。(可从炼字、修辞、情感等方面赏析)
示例:“争”和“啄”两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
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赋予莺以人的动作,形象地写出了春天里莺们生机蓬勃忙着在树上筑巢的热闹
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7.请从用词上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
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早春时节草木的生长态势,突
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8.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请从诗歌中选择
一个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加以说明。
答:,,早莺”——初春时飞来的莺,争着飞落到暖树上,表明鸟儿为避春寒
而栖于初春的暖枝,体现了季节特征。或“新燕”一一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
衔泥筑巢,体现了季节特征。
9.本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情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
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作者愉悦的心情和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
喜爱之情。
10.下列对本诗颔联内容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
A.具有画面感。构图的背景是“暖树”和“春泥”,主体是“早莺”和“新
燕”。
B.具有动态感。一个“争”字,一个“啄”字,把飞鸟的灵动与欢快生动
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C.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几处”“谁家”妙在说不清,让读者放飞想象。
D.给人丰富的生活知识。拓展了读者的视野,了解了“早莺”和“新燕”
的生活习性。
11.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B.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
风光。
C.“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语,都突
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
D.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
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
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
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第17首雁门太守行
1.默写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背景资料】这首诗写于中唐以后,藩镇飞扬跋扈,河北地区战事频发,严重
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安定。李贺模拟乐府古题而填写的这首诗,虽然包含想象成
分,并非纪实之作,但在当时是有典型性的,且富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主题】这是一首用乐府古题写的边塞战争题材的诗。全诗用夸张的手法、鲜
明的色彩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们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
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2.文学常识
作者李贺,唐代诗人。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从形式上看是一首七律诗。
3.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歌颂
了O(一场边关战争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精神。)
4.“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①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②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
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5.请赏析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营造意境,色彩浓烈,
想象奇特。
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
音韵和谐。
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6.诗的三四两句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战地气氛的?“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中,
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
分别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铺写阴寒凄切的战地气氛;用呜咽的“角声”,
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壮的气氛。(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7.请设想一下“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答: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
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表现行军迅速、
出其不意)
8.“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引用典故,抒发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9.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
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
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10.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
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
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
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
场,为君王献身。
第18首赤壁
1.默写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主题】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即物起兴,托物咏史,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
抒发自己的感慨,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抑郁不平。
2.文学常识
作者杜牧,唐代诗人。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
诗。
3.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支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示例: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一一小;赤壁之战
----大;国家的命运---大)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示例: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
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5.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示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
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反映出诗人抑郁不平的
心境。
(赏析后两句)这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而间接地通过东
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答出对这两句的理解,如“要是没有东风,
孙刘联军必败无疑,东吴的两个美女将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也可以)
以小见大,形象生动,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可谓别出心裁。(答出“诗人
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归结为偶然的东风,借题发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慨
叹”,也可以)
(这两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
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
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
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6.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D)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
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
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7.找出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B)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
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
兵器埋入沙土的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域名品牌保护介绍》课件
- 《吆喝课件》课件
- 电力电工基础习题库含答案
- 养老院老人生活设施管理制度
- 养老院老人财产保管制度
- 《皮内针刺法》课件
- 旅客运输合同(2篇)
- 2024全新生物制品检测与质量保证合同2篇
- 电器课件-交流发电机
- 2025年广东货运从业资格仿真考题
- 智慧农业中的智能农机与农具技术
- 口腔客服工作总结
- 慢性肾脏病早期筛查、诊断及防治指南(2022年版)
- 砼回弹强度自动计算表
- 四川省内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物理试题
- 幼儿园美术《各种各样的鱼》课件
- 你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主题班会课件
- 数字媒体艺术课件
- 海洋科普趣味知识讲座
- 2024年浙江浙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鲜红斑痣疾病演示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