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要什么与还什么”写作指导 课件23张_第1页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要什么与还什么”写作指导 课件23张_第2页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要什么与还什么”写作指导 课件23张_第3页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要什么与还什么”写作指导 课件23张_第4页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要什么与还什么”写作指导 课件23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要什么与还什么”写作指导学习目标:1.读懂材料,把握材料含意;2.精准立意,拟写作文提纲3.掌握二元思辨类作文写作方法。【原题重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高山下的花环》中,梁大娘的儿子在战场上壮烈牺牲,而梁大娘却依然帮儿子还债。

老人家首先想到的不是要什么,而是清醒地想着她还应该还什么。而现实中,很多人往往用前者掩盖了后者,或者把后者的意义在无意识中弱化了。

请综合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成长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命题分析】本题目依据四省适应性测试出现的最新题型设计,体现的是读写一体化的命题思想,立意上着重考查矛盾对立概念的二元思辨。

材料第一段依据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高山下的花环》选文截取了命题素材:“梁大娘的儿子在战场上壮烈牺牲,而梁大娘却依然帮儿子还债。”这是立意的唯一触发点。立意只能从材料所截取的角度来触发和延伸。显然,对象主体是“梁大娘”,矛盾的焦点在于儿子“壮烈牺牲”与“依然帮儿子还债”。很显然,按照常理,梁大娘完全可以借儿子牺牲而向部队或国家在合理范围内进一步表达诉求,但她首先想到的是“替儿子还债”。【材料解读】

第二段有两层意思:1.第一层是命题人对事件的评价:将矛盾对立概念的概括已经限制在“要什么”与“还什么”上,即通过对第一段情节的抽象与提炼进一步缩小了写作概念的范畴,进一步明确了立意的导向。2.第二层,是命题人引导考生反思现实:面对类似矛盾,现实中很多人要么只考虑自己应该“要什么”,而完全忽略了自己应该“还什么”;要么明明知道自己应“还什么”,但却在应“要什么”面前刻意淡化应“还什么”。深入领会第二层意思其实在审题中非常关键,这是写作任务中“结合个人成长”的两个关键触发维度:【材料解读】

(1)“掩盖”,也就是只强调前者而从不考虑后者,是现实部分人面对类似矛盾只以自我利益满足为价值导向的真实写照;(2)“弱化”,是把前者看的比后者重,是现实中部分人颠倒了二者轻重关系的真实写照。比如,在家庭中,很多孩子只知索取,而从不考虑付出,就是第一种情况;而把索取索取看得重于付出就是第二种情况。看似只是简单的文字游戏,但从理性思维的角度,这两种情况在性质、程度上还是有根本不同的,引导考生能合理区分、理性分析、科学反思,是材料如此组织的出发点。【材料审题原则】二、概念提取“要什么”与“还什么”作为由梁大娘儿子牺牲后首先想着还债而引申出的矛盾对立概念,在生发感悟的过程中,可作更广义的联想,能作更广义的理解与阐发。现实中,我们在很多情境下都会面临类似的抉择:一方面是自己应得,另一方面是自己应做的。材料中的“要什么”与“还什么”,是口语化表述,最好能从中提取出一对同质化书面语概念来展开写作,如“应得与应做”“权利与义务”“索取与回报”“主张公共权益与履行个人诚信”“利益主张与私德践行”等等;也可以提取到一些很深刻的命题,诸如“履行诚信义务,是否需要附加条件?”“梁大娘的行为,是否让越来越强调个人利益主张的我们深感惭愧?”等等。本题立意的限制性就体现在“要什么”“还什么”上,但开放性也正体现在其引申义的多解上。【材料审题原则】

此外,梁大娘面对的是部队(国家),而现实中我们发生这种抉择也未必仅仅是面对国家或社会。有时面对家庭和他人时,一样也会有这种矛盾化的抉择。比如在家庭中,我们往往强调家庭应该为我们做什么,却很少首先想到我们应该向父母还什么;面对人际关系矛盾,我们往往过多强调别人对自己还有什么没有做到,却很少想到我们首先应该为别人做些什么。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和阐发,也给了作文很大的行文空间。【任务分析】

至于写作任务,要求“结合自己的成长”的要求,建议阅卷时可放宽至:能结合自己的成长更好;如果没有,能结合到青年成长也行;如果连青年成长的意思也没有,只要结合当今的社会现实写作,可以间接看作是结合了个人成长。

当然,对比2021年、2022年的高考真题,本次模拟题刻意精简了语言表述,简化了语段间的层次与逻辑,主要还是受四省适应性测试模拟题的导向影响。但考虑到四省适应性试题是针对即将参与新高考的省份设计的过度性试题,不是2023年新高考1卷的命题样题。因此,作为新高考1卷的地域性备考模拟题,作文命题的审题难度还是要增加一点的。【任务分析】

至于本题审题的难点,一是体现在写作概念的提取上,考生提取概念需要一个由“口语”向书面语、现象向本质的转化过程(从“要什么与还什么”中提取与转化概念);二是体现在对材料中涉及的现实情景的辨析上,考生得清晰辨析现实中“很多人”面对这一矛盾时与中国传统价值观错位的两种情景(“掩盖”与“淡化”),以思考梁大娘身上体现的中国传统核心价值中的可贵之处。【立意步骤】1.对切题的界定(1)写作触发点仅限于材料截取的小说情节,紧扣“要什么与还什么”这一对矛盾展开立意。可以提取相近或相通概念立意,如“应得与应做”“权利与义务”“索取与回报”“主张公共权益与履行个人诚信”“利益主张与私德践行”等;也可以提取较有探讨价值的立论命题,诸如“履行诚信义务,是否需要附加条件?”“梁大娘的行为,是否让越来越强调个人利益主张的我们深感惭愧?”等。考虑到学生写作实际,如不能重新提取概念或命题,而以“要什么与还什么”作为核心概念直接行文,只要写得深刻且有思辨性,上乘作文也可以算切题。【立意步骤】(2)依据材料表述重点,不应完全否定该要什么(要什么应该有合理界定与理性分析),但必须重点强调“还什么”;必须准确领会材料第二段第二层中两层意思的指向,结合个人成长或现实做出反思,从一定层面体现出深刻的感悟和思考。【立意角度】2.关于一类高分的认定:(1)内容上:立意必须符合切题的要求,且有思辨性。(2)表达和发展上:书写很重要,但不要过分看重书写,建立内容第一的标准;结构上文无定法,好坏的标准在于能否清晰的表达思想,而不是某种“可视化”的模板和定式;至于文采,以“词达”“意通”为第一标准,打击华而不实的文风。鼓励感情真挚、思想深刻和内容丰富。3.关于一类低分的认定:(1)文章其它特征特别鲜明,但在立意上或在任务完成上虽然都涉及了,可又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可以认定一类低分(48-53)。(2)如果完全切题,但在文章其它特征上有明显不足,可以认定为一类低分卷(48-53)。【参考立意】1.多些回报,少些索取。2.处理好应得与应做的关系。3.多尽些义务,少要求权利更好【优秀标题】1.做好应为之事,莫贪身外之物2.且放人生奉献中,一味索取凋朱颜3.不以索取为道,而以贡献立身4.“追求”诚可贵,“回报”价更高5.有“要”,更知“还”【参考结构】写作时,整体安排成“总--分--总”的结构,主体安排成并列结构:

第一层写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时,给他人更多些,给自己可以少些;

第二层写处理个人与家庭关系时,给家庭更多些,给自己更少些;第三层写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时,奉献给国家更多些,个人要求更少些。【出现问题】1.本次写作最严重的问题:核心概念提取不当“要什么”“还什么”最好是提取转换成书面语的同质概念表达,不转也可,但都需要界定清楚核心概念的内涵。很多同学概念提取、界定不当,导致大量偏题作文,如写“坚守初心”“理想梦想”“奋斗”“清醒认知”“淡泊”“得失”等。2.不能紧扣题意:忽略题中两种情境(“掩盖”与“淡化”)不能紧围材料给出的情境生发思考、反思现实,不能深思命题意图,只是按照模式化的思路,套用一些鲜亮的“路标句”(分论点句),组拼文章,后面的论证也不能贴紧4分论点。3.思辨不足,或写成一元孤立式作文(1)只片面强调奉献、回报,只谈“还”,抛开“要”,写成了一元孤立式。(2)有同学否定“要”,认为“不能索取”、“摈弃索取”,有失偏颇。最好是不完全否定“要”,“要什么”应该有合理的界定与理性的分析。当然,根据写作材料里彰显出的命题意图,重点是强调“还什么”。高考高分作文的首要着力点,是思维致胜。很多作文里显现出看问题的片面性、孤立性、绝对化,未能彰显出辩证、全面、联系的优质思维。【出现问题】4.文体不清,前后混杂可能因为题中有句“结合自己的成长写一篇文章”,本次写作出现了很多记叙文,普遍点题不理想。基本都是写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体会到要感恩回报,显得思考不深入。还有不少同学,前边写的是议论文,可能觉得需要“结合自己的成长”,就插入了一段自己的故事叙述,造成文体不清。5.以辞害意,追求华丽以辞害意的现象仍然不少,过于追求语言的华美,但是未能透彻揭示“要”“还”的内涵、意义、关系、面对矛盾时的取舍选择等。高考作文阅卷的三条评分原则: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要求用词不偏不怪,能清晰表意,文从句顺是关键。此外特别提醒:有些词句在去年的高考阅卷现场就已经泛滥使用,千万不要再用了。如: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既生繁花、亦生野稗;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吾辈少年郎,晔晔如扶桑;万里蹀躞,西风猎猎;揆诸当下,殷鉴在前……考场作文坚守私德之要,传承价值薪火

儿子壮烈牺牲在战场,身后却留下累累债务,当噩耗传来,换做你,第一时间将作何反应?是的,当面临个人权益主张与私德践行之间的矛盾,孰轻孰重,孰先孰后,如何权衡确实考验着我们的境界。

诚然,一边是还可“要什么”,一边是应该“还什么”,用一声嚎啕博取更多的同情与补偿本也在情理之中,但梁大娘首先选择后者着实令人动容。作为一个一贫如洗的农民,她失去儿子的彻骨之痛我们能够想象,但她伟大就伟大在不仅没有任何额外的索取,而是自豪地接受了儿子为国捐躯的光荣,并清醒地把仅有的抚恤金替儿子履行了债务,彰显出一个普通农民最朴实的信义!

其实,相比利益满足的主张,更重私德的坚守,正是我们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可贵之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此语,在中国历史上世代迭传,以至于它已幻化为我们血液的一部分,流淌在每个人的心中,它与受教育程度无关,更与身份地位无碍。的确,正因为史上世代的仁者哪怕牺牲自己的温饱,心中首先想着的也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以才有了老区人民哪怕自己食不果腹,也首先想到的是“把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把最后一口米做军粮,把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感人画面。而小说中梁大娘还钱的情节之所以催人泪下,难道不是因为她正切中了我们的价值观深处最柔软的地带吗?

是的,正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深植了“先国后家”“先人后己”的价值观念,所以才有了我们对这种境界肃然的敬意!小说中梁大娘未更多地“要什么”,让我们感动不已的不是她忍痛放弃了更多合理的利益主张,而是那份“将儿许国,先国后家”的心甘情愿;更让我们潸然泪下的,是她首先清醒地想着自己还要“还什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最普通的中国百姓“先人后己,知恩图报”的大写灵魂。

而今天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