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大环境影响评价课件第10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_第1页
延大环境影响评价课件第10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_第2页
延大环境影响评价课件第10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_第3页
延大环境影响评价课件第10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_第4页
延大环境影响评价课件第10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内容、方法各类开发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要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1234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概述污染型环境影响和非污染型环境影响非污染型生态环境影响:主要是农、林、牧、水利、采矿、交通运输、旅游、海岸带开发等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主要内容的项目,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的组成或结构,其不良影响通常直接表现为生态破坏。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生态影响评价是指通过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作用的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并提出减少影响或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

2011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知识点:建设项目对某种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否显著、严重以及可否为社会和生态接受进行的判读。

二、生态环评相关名词生态系统栖息地和生活条件:Air,water,soiletc.生态系统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能源-Solar食物和原料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杂食动物腐食动物生物量biomass: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s植被覆盖率:vegetationcoverage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群落community优势种建群种生态演替环境承载能力(5)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1)保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2)保持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3)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4)关注特殊问题三、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原理1000米1000米(1)保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800米内积=64公顷

内容8.7公顷8.7公顷8.7公顷8.7公顷地域的连续性:物种多样性:物种总数、物种密度、特有种比例。生物组成的协调性:环境条件的匹配性:(2)保持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1234恢复1保护生境范围或寻求类似的替代生境2保持生态系统恢复或重建所必须的环境条件3保护多样性4保护优势种、建群种。5保护居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及生境。6退化生态系统,应保证主要生态条件的改善7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利用生物资源。(3)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避免物种濒危和灭绝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防止生境损失和干扰保持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可持续利用生态资源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和生境(4)关注特殊问题:

珍稀濒危生物生境、水源地、热带雨林、原始森林、生态脆弱带(5)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南方丘陵区西南石灰岩山地西南山地和青藏高原区北方半干旱一半湿润区华北平原区西北干旱脆弱区第二节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内容和方法

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生态环评内容环境影响识别现状调查与评价影响预测与评价减缓措施和替代方案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主要生态影响及其变化程度工程影响范围>50km220—50km2<20km2生物群落生物量减少(<50%)23—生物量锐减(≥50%)123异质性程度降低23—相对同质122物种的多样性减少(<50%)23—物种的多样性锐减(≥50%)123珍稀濒危物种消失123区域环境绿地数量减少,分布不均,连通程度变差23—绿地减少1/2以上,分布不均,连通程度极差223水和土地荒漠化123理化性质改变23—理化性质恶化123敏感地区111表1评价工作级别(1、2、3级)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旧导则)(1)评价级别异质性:一个区域里对一个种或者更高级的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相对同质:自然等级体系中低于景观的等级系统具有的不同于景观的基本特征,即它是由具有相似特征的组分或元素组成的系统。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1)对所在区域进行初步分析,选择1-3个主要生态影响,依据表1的生态影响及生态因子变化的程序和范围进行工作级别划分.

如选择的生态影响多于1个,则据级别高的确定级别。2)2级以上的评价要满足生态完整性的需要,对生态影响是否超越了区域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进行分析确定;3)3级可以从简,但要对主要生态影响分析确定。4)生态影响变化程度

应采用定量或半定量方式表述。难定量的采取专家评估方式确定,也可对历史事件综合比较,采用背景比较法确定。5)生物量减少的度量法对照历史上本系统的量值或文献中平均值进行量算。异质性程度变化的计算以历史上的数值为基础进行估算。区域环境的变化要度量绿地的数量的变化和空间分布状况的变化。6)对评价的级别作适当调整,不应超过一级。7)荒漠化的量化指标:

潜在荒漠化的生物生产量为3-4.5t/(hm2a)

正在发展的荒漠化为2.9-1.5t/(hm2a), 强烈发展的荒漠化为1.4-1.0t/(hm2a), 严重荒漠化为0.9-0.0t/(hm2a)。8)水的理化性质变化主要在水体污染和水利用方向改变。(依据GB3839-83、GB/14848-93判定)水理化性质改变指水体质量类型在I~III范围内变化;水理化性质恶化指水体质量类型由I~III变为IV~V。9)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比较复杂,除由于物理组成改变而使土地利用方向发生变化外,多是由于生物蓄集能力改变而使土壤生产能力发生变化。

(2)评价范围1)划定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是生态因子之间互相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范围主要根据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确定。2)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1、2、3级评价项目的评价范围,一般分别不能小于8~30km,2~8km和l~2km。(3)评价期限1)生态影响评价(现状与预测评价):对施工期和运行期进行评价与分析,对远期运行情况进行预测;2)生态影响后评价:在项目建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对实际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对重大自然资源开发项目进行)。

HJ19-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1)评价工作分级

依据影响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和评价项目的工程占地(含水域)范围,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将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如表2所示。2特殊生态敏感区SpecialEcologicalSensitiveRegion

指具有极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或已有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遭到占用、损失或破坏后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后果严重且难以预防、生态功能难以恢复和替代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

重要生态敏感区ImportantEcologicalSensitiveRegion

具有相对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或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如遭到占用、损失或破坏后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后果较严重,但可以通过一定措施加以预防、恢复和替代的区域,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原始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等。一般区域OrdinaryRegion

除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以外的其他区域。

评价工作分级当工程占地(含水域)范围的面积或长度分别属于两个不同评价工作等级时,原则上应按其中较高的评价工作等级进行评价。改扩建工程的工程占地范围以新增占地(含水域)面积或长度计算。评价工作等级应上调一级:

1.矿山开采可能导致矿区土地利用类型明显改变;

2.拦河闸坝建设可能明显改变水文情势等情况下。

(2)评价工作范围

生态影响评价应能够充分体现生态完整性,涵盖评价项目全部活动的直接影响区域和间接影响区域。评价工作范围应依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因子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确定。可综合考虑评价项目与项目区的气候过程、水文过程、生物过程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以评价项目影响区域所涉及的完整气候单元、水文单元、生态单元、地理单元界限为参照边界。

影响因素识别2.生态环境影响识别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的目的是明确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受影响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因子,从而筛选出评价工作的重点内容。

对作用主体(开发建设活动)的识别。影响对象识别对作用受体的识别。影响效应识别对影响作用产生的生态效应进行识别,主要包括影响性质和影响程度。作用主体:应包括主要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和配套设施等。时间序列:设计期、施工期、运营期及服务期满。空间结构:集中开发建设地、分散的影响点、永久占地及临时占地发生方式:直接作用、简接作用。影响因素识别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的目的是明确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受影响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因子,从而筛选出评价工作的重点内容。

对作用主体(开发建设活动)的识别。对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影响;对区域主要生态问题的影响;对区域敏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对地方要求的特别生态保护目标的影响。影响对象识别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对作用受体的识别。对影响作用产生的生态效应进行识别,主要包括影响性质和影响程度。影响效应识别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影响性质:是正影响还是负影响:是可逆影响还是不可逆影响;可否恢复和补偿,有无替代;长期影响还是短期影响;累积影响还是非累积影响。影响程度:范围大小、持续时间、剧烈程度、是否影响到生态系统主要组成因素等。系统是否毁灭或生态环境是否严重恶化?系统是否可正向演替或自然恢复?生物多样性是否减少?A.

自然环境基本特征调查:气象气候因素和地理特征因素;自然资源状况: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等;人类开发历史、开发方式和强度;自然灾害及其对生境的干扰破坏情况;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B.主要生态问题调查: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污染影响等。C.

评价区内敏感区历史和现状情况调查D.

图件收集和编制:地形图、基础图件、卫图等。(1)自然环境基本特征调查3.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调查方法:收集现有资料;现场调查。调查内容:两种类型的公众:受拟建项目影响的公众个人或社会团体;没有直接受到拟建项目的影响,但由于他们的特长,可能对潜在的环境影响的性质、范围、特点拥有有关信息的公众。(2)主要社会问题调查

A.

社会结构情况调查;

B.

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

C.

移民问题调查;

D.

自然资源量及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3)公众参与4.生态现状评价

(1)评价要求:1)在生态环境基本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功能状况进行评价。2)2级以上评价要在生态制图的基础上进行;3级评价必须配有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本图件。3)评价结果要应用一些数量指标、空间关系指标、程度指数等支撑。

(2)生态参数数值的汇总和整理1)生态参数数值的来源:(a)野外调查;(b)室内化验分析;(c)定位或半定位观测;(d)地图、航片、卫片;(e)从有关部门收集、统计和咨询。2)数据的汇总和整理:可分为检查资料、统计分组、标准化处理和绘制图表等步骤。3)1级评价要建立项目数据库,内容包括调查和收集的相关资料和图件,分析结果和报告。资料部分应包括水、气、噪声评价部分的监测及相关数据。(3)生态制图与现场测试1)生态制图:将生态学的研究结果用图的方式表达,是在收集的各种图件、资料的基础上或应用遥感技木采集数据的基础上完成的。2)评价对图件的要求:(a)生态影响评价的图件需有正规比例的基础图件和评价成果图件组成;(b)3级项目要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关键评价因子的评价成果图;(c)2级项目要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分布图,资源分布图等基础图件和主要评价因子的评价和预测成果图,上述图件要通过计算机完成并可以在地理信息系统上显示;(e)1级项目除完成上述图件和达到上述要求以外,要用图形、图象显示评价区域全方位的评价和预测成果。3)评价对现场测试的要求:1级项目要进行评价区生物量实测,物种多样性调查和生物群落异质状况调查;2、3级项目可以依据已有信息判断,或实测3一5个点位予以验证。(4)评价内容1)从生态完整性的角度评价现状环境质量;2)用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3)生态评价的侧重点:植被破坏、荒漠化、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消失、自然灾害、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等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例:植物样方调查和物种重要值野外植被调查样方大小:草地1m2以上;灌木林10m2以上;乔木林100m2以上;计算植被中物种的重要值:密度=个体数目/样地面积;相对密度优势度=底面积/样地面积;相当优势度频度=含该种样地数/样地总数;相对频度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相对频度通常重要值最大的几个物种为群落优势种。P252物种评价的实例5.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1)影响预测与评价的基本步骤1)选定影响预测的主要对象和主要预测因子;2)选择预测方法、模式、参数,并进行计算;3)确定评价标准,进行主要生态系统和主要环境功能的预测评价;4)进行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相关影响的综合评价与分析。(2)影响预测内容

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对区域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对土地、植被被、水文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等生态因子)影响的预测内容包括:(1)是否带来某些新的生态变化;(2)是否使某些生态影响严重化;(3)是否使生态问题发生时间与空间上的变更;(4)是否使某些原来存在的生态问题向有利的方向发展。(5)进行经济损益分析。(3)影响预测方法

一般采取类比分析、生态机理分析、景观生态学的方法进行文字分析与定性描述,也可以辅之以数学模拟进行预测。6.生态影响的减缓措施和替代方案(1)制定减缓措施的原则1)凡涉及到珍稀濒危物种和敏感地区等类生态因子发生不可逆影响时,必须提出可靠的保护措施和方案;2)凡涉及到尽可能需要保护的生物物种和敏感地区,必须制定补偿措施加以保护;3)对于再生周期长、恢复速度较慢的自然资源损失要制定补偿措施;4)对于再生周期短资源损失,当其恢复的基本条件没有发生逆转时,不必制定补偿措施;5)需制定区域的绿化规划。(2)实施减缓措施的途径

1)保护: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和政策,预防性保护是优先考虑的措施。2)恢复:通过事后努力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或环境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3)补偿:重建一种生态系统,以补偿应开发建设活动而损失的环境功能的措施。4)建设:采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更高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的措施。补偿是一种重建生态系统,以补偿因开发建设活动损失的环境功能的措施。有两种形式:就地补偿类似于恢复,但建立的新生态系统与原生态系统没有一致性。异地补偿则是在开发建设项目发生地无法补偿损失的生态环境功能时,在项目发生地之外实施补偿措施,留在区域内或流域内的适宜地点或其他规划的生态建设工程中。补偿中最重要的是植被补偿,因为它是整个生态环境功能所依赖的基础,植被补偿可按照生物物质生产等当量的原理确定具体的补偿量。补偿措施的确定应考虑流域或区域生态环境功能保护的要求和优先次序,建设项目对区域生态环境功能的最大依赖和需求,

体现社会群体平等使用和保护环境的权利,生态环境保护的特殊性要求。(3)替代方案指开发项目的规模、选址(线)的可替代方案,包括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多方案比较。大多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须提出替代方案。

替代方案的确定是一个不断进行科学论证、优化、选择的过程,最终目的是使选择的方案具有环境损失最小、费用最少、生态功能最大的特性。

前述的生态环境保护、恢复、补偿和建设措施,都可以结合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有两种或多种替代方案。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图形叠置法列表请单法类比法整体类比、单项类比。系统分析法具体方法有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综合排序法、系统动力学、灰色关联等方法。1.生产力评价法(P259)(1)生物生产力:生物在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所产生的有机物质的重量,亦即生产的速度。目前多以测定绿色植物的生长量来代表生物的生产力,公式为:标定生长系数为生长量与标定生物量的比值:

Pa增大,环境质量越来越好。(2)生物量:一定地段面积内某个时期生存着的活有机体的重量。标定相对生物量,为各级生物量与标定生物量的比值:

Pb增大,环境质量趋好。(3)物种量:单位空间(面积)内的物种数量,称为物种量。标定相对物种量,为物种量与标定物种量的比值:

Ps增大,环境质量趋好。2.生物多样性定量评价(1)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2)均匀度(3)优势度3.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实例(1)指标体系及其涵义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污染负荷指数(2)指标的权重及计算方法生物丰度指数=(0.5х森林面积+0.3х水域面积+0.15х草地面积+0.05х其他)/区域面积植被覆盖指数=(0.5х林地面积+0.3х草地面积+0.2х农田面积)/区域面积水网密度指数=河流长度/区域面积+湖库面积/区域面积+水资源量/区域面积土地退化指数=(0.05х轻度侵蚀面积+0.25х中度侵蚀面积+0.7х重度侵蚀面积)/区域面积污染负荷指数=(0.4хSO2排放量+0.2х固废排放量+0.4хCOD排放量)/区域降水量(3)生态环境质量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cologicalQualityIndex,EQI)= 0.3х生物丰度指数+0.25х水网密度指数+0.2х植被覆盖指数+0.15х(1-土地退化指数)+0.1х(1-污染负荷指数)生态环境质量分级级别优良一般较差差指数>=7555-7535-5520-35<20状态植被覆盖度好,生物多样性好,生态系统稳定,最适合人类生存植被覆盖度较好,生物多样性较好,适合人类生存植被覆盖度处于中等水平,生物多样性一般水平,较适合人类生存,但偶尔有不适人类生存的制约因子出现植被覆盖度较差,严重干旱少雨,物种较少,存在明显限制人类生存因素条件较恶劣,多属戈壁、沙漠、盐碱地、秃山或高寒山区。人类生存环境恶劣第三节各类开发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要点一、交通运输建设项目二、资源开发建设项目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一、典型交通运输项目环评要点—公路项目1.主要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环评技术导则及行业污染控制标准(1)《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交通部第17号令)(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11)(3)《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JTJ005-96,交通部)(4)《关于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意见》(环发[2004]24号文)(5)《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JTJ005-96)

2.工程分析要点(1)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的全面介绍:地理位置、路线方案起讫点名称及主要控制点、建设规模、技术标准、预测交通量、工程内容(技术指标与技术工程数量、筑路材料与消耗量、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涵洞、交叉工程、措线设施)、建设进度汁划、占地面积、总投资额。(2)重点工程的详细描述:如重点工程名称、规模、分布,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类型及数量,临时占地应包括取上场、弃土场、综合施工场地(可能包括拌和场和料扬)、桥梁施工场、施工便道等、占用基本农田的数量。(3)施工场地、料场占地和分布;取/弃土量与取/弃土场设置,施工方式。(4)服务区设置情况(规模)。(5)拆迁安置及环境敏感点分布,包括砍伐树林种类与数量。(6)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活动,主要考虑施工期、运行期,一定要给出各环境要素污染源强。(7)路线方案比较根据以上要求对路线比较方案进行描述,重点考虑工程路线是否涉及敏感区及少占用耕地的方案比选。3.主要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1)生态环境做好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明确公路沿线生态功能区划与规划,详细调查生态敏感和脆弱区及法规确定需特殊保护区。对项目建设沿线受保护动植物的影响,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和深挖高填所引起的水土流失;对营运期的阻隔影响;干扰影响:对施工期和营运期污水排放对沿线水环境影响。施工期:生态影响问题、弃渣问题、环境监理问题、污染控制问题,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场地生产废水的影响分析及措施、隧道施工的影响(地下水及山顶生态)。营运期:服务区生活污水的排放。对敏感生态保护目标影响,如占用基本农田、湿地、天然森林和自然保护区等,造成不可逆或不可恢复的损害。应提出相关防治和保护措施,必要时改变选线、改进工程设计或施工计划。(2)社会环境对项目占地的农业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影响,如噪声;房屋拆迁安置;与其他规划产生的相互干扰;线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及相应产生的环境问题;项目建设对沿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影响、社会阻隔,应提出相关防治和保护措施及改进建议。4.应注意的问题(1)项目选址选线和建设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2)工作等级要重点考虑生态、声和水专题等级是否正确(按照导则规范要求),根据工作等级确定专题工作内容和评价深度:若有其他重要专题,也需确定工作等级。(3)根据工程实际影响范围和导则规定确定评价范围(生态、声、水、气或其他专题)。(4)评价技术方法和预测模式选用应与相应专题工作深度要求应一致,并能明确给出相应评价结果的表达内容(文字、图或表格)。(5)环境敏感目标(根据《分类管理名录》确定)具体化,如与城市(含建制镇)规划的协调一致性、是否经过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或对其产生影响、是否影响饮用水源保护区或取水口、是否会造成重人生态分割或对重要生态功能区有严重影响、是否会使沿线区域环境问题加剧或恶化等。重视公众参与工作,必须包括沿线受项目影响的居民。(6)环境监测方案的可行性要考虑施工期和运行期全过程,环境监测布点、频率及时间要符合规范要求。(7)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除常规内容外,需要注意:社会环境中应包括资源合理利用,如土地、矿产、旅游、文物古迹、景观等,同时要考虑功能区划、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分布等内容。(8)必须进行环境风险分析评价(含生态风险、事故风险等),分析产生环境风险的原因及风险概率,针对环境敏感目标做环境风险讦价,提出有目的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计划。(9)注意环境保护措施的完善合理性和有效性分析。二、典型资源开发项目环评要点—石油开采项目1.主要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环评技术导则及行业污染控制标准(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2003年6月15日)(2)《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千意见》(国发[2005]18号)(3)《关于设立首批煤炭国家规划矿区的公告》(国土资源部、发改委公告2004年第13号)(4)《关于设立第二批煤炭国家规划矿区的公告》(国土资源部、发改委公告2006年第1号)

项目概况介绍:须包括资源储量、分布、开发规划等,并有区域、流域、城市等相关规划问题。2.工程分析要点

(1)油田项目主要包括勘探、钻井和开采、站场、集输管线、掺水和注水管线等主体工程,以及道路、供电、通讯、生活基地、环保措施、供排水等公用工程和辅助工程等。应按各工程项目分别从施工期、运营期和封井(运营后期)进行工程分析,指出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产生源,汇总给出污染物产生量,明确处置去向。(2)根据规划设定禁止开采的范围。对于可能分布于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域的油井,应禁止开采;因地下资源赋存的特点,需要在保护区试验区开采的油井,若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则油田开采项目井位的选择应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调整。(3)在对滚动开发的项目进行评价时,应当回顾已建项目的环境影响:明确已开发的规模、方式,已建工程的各种污染物(如含油污水、废弃泥浆、落地油、油泥等)的产生点位和产生量,已经采取的环保措施和设施(如施工期取弃土处置去向、集输站污水和油泥处理措施等)及其效果分析,分别从水、固废、噪声、大气等环境要素角度回顾分析施工期和运营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必须注意不同产能、不同开采年限下原材料的消耗星(如新鲜水用量)和污染物产生量的变化。3.主要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1)主要环境影响

①施工期钻井时产生的发电机废气、扬尘、钻井废水、废弃泥浆、钻井岩屑和落地油等污染物,分别会对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产生不利影响。其中,钻井废水、废弃泥浆和落地油,因产生量大且含有多种污染物,若处置不当,会产生较大的环境影响,故应作为评价重点。②

运营期的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可分为正常工况和事故状态两种情况。

在正常工况下

抽取地下水、采出含油污水,回注水,集油、掺水、注水管线,生活污水等将会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破坏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农业产量等。开采地下水可导致地表下沉、海水倒灌、影响地下水文隋势。结合本地区的敏感环境因子(地下水、地表水和农田)分析,确定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油田开采期

存在较大的环境风险,主要来自于钻井(井下作业)、原汕集输管线以及站场等工艺环节,潜在危险因素主要有腐蚀、误操作、设备缺陷、设计问题。主要的事故类型为井喷事故和管线破裂导致的泄漏。事故条件下原油泄漏,其中的烃组分挥发进入大气造成大气环境污染,原油泄漏污染水体和土壤,危及人群健康和生命,若引发火灾事故,将对大气环境、周围人群、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

(2)主要生态环境影响生态整体性影响:对生态功能区的影响、与区域、流域规划的关系生态敏感保护目标影响:(按《分类管理名录》鉴定此类保护目标)对区域主要自然资源的影响:水、植物资源、景观资源……(3)其他影响:

对区域城市化影响,与其他规划的协调性累积性影响风险影响(4)污染防治措施

钻井产生的钻井废水,全部进入井场泥浆池。在泥浆池中沉淀澄清后,可将含油量较大的上清液处理后回注油层;开采油气分离出的含油污水一部分回掺用于采油及原油集输,大部分经污水处理场处理后回注油层。对站场生活污水一般用SBR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

工程的生态影响一般要预防为主,各种地面建设活动,包括站场、钻井井场、管线等在选址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开农田、林地、文物、地表水体等;管沟施工中应分层取土,分层回填,保存好表层土;严格控制施工车辆、机械及施工人员活动范围,尽可能缩小施工作业带宽度,以减少对地表的碾压;切刀实做好泥浆池的防漏防渗处理,以防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环境。4.注意的问题(1)应进行深入细致的工程分析和详尽的环境现状调查,对于已建资源开发项目的滚动开发,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是“以新带老”,并且终提出拟在滚动开发中解决的环境问题。(2)关注敏感区间题,注意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3)应进行清洁生产分析,对采用的工艺技术进行全面分析,从源头减缓对环境的影响。(4)特别要关注环境风险分析,为了防范风险,应严格按规程操作,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应急措施的重点是防止安全事故转化为环境事故,在应急计划中应包含防范、处理环境污染的制度(如及时通知环保部门)和措施。(5)由于自然资源的开采和运营是一个长期过程。故应当针对其主要的环境影响,制定长期的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以发现问题,优化环保措施。三、典型生态影响型项目环评要点

—水利水电项目1.主要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环评技术导则及行业污染控制标准(1)《水利产业政策》(国家计委1997.0904)(2)《水利产业政策实施细则》(水利部1999.05.15)(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电站项目清理及近期建设安排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5)8号)(4)《环境影响讦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 (HJ/T88-2003)2.工程分析要点(1)工程概况

说明流域(河段)规划概况、工程地理位置、工程任务、规模与工程运行方式、工程总布置与主要建筑物(主体工程、施工辅助工程)、工程施工布置及进度、淹没、占地与移民安置、规划概况、工程投资估算。(2)工程分析

增加流域规划协调性分析;列入分析的工程包括:大坝、施工作业场、各种料场、贮场、到处交通、施工道路、弃渣区、生活区、淹没区、库区清理、移民安置区、迁建工程等。施工期水环境影响源:砂石骨料废水、混凝土拌和废水、汽车保养/机修废水、生活污水;大气污染源:爆破、砂石骨料加工、运输、燃油机械声污染源:爆破、砂石骨料加工、运输、振动机械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生态影响源:施工占地和坯方开挖对农业生态环境、林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弃渣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社会环境:施工运输车辆的增加对交通环境的影响;人员的增加可能引起疾病运行期占地与淹没导致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生物量变化、生态变化、水文泥沙情势变化、建筑物阻隔、水资源分布改变等。移民安置可能带来的环境和生态破坏。3.主要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污染因子见工程分析,防治措施按筹建期、施工期和运行期分别进行论述。(1)筹建期筹建期的环境保护措施—般包括:筹建环境管理机构、人员培训、把环评报告书中的有关环保措施列入工程最终设计文件、招标文件及合同文件中必须包括环境保护条款等。(2)施工期一般按常规项目施工期采取相应措施,包括水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噪声控制、水土保持、生物保护及其他生态保护、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人群健康保护、景观与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措施。(3)运行期关注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及合理开发水土保持土壤环境保护主要采取砌浆片石、砌块石、设置临时拦挡及排水设施等工程措施;复耕、覆土造地、绿化等生态措施;生物保护及其他生态保护下放生态流量(保证减少河段水生生物的生存)、在适宜河段和库区投放鱼苗。4.环境影响报告书章节设置

4.1总则4.2工程概况4.3工程分析4.4环境现状4.5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4.6环境保护措施4.7环境监测与管理4.8环境保护投资估算与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4.9环境风险分析4.10公众参与4.11环境影响评价结论附件和附图5.注意的问题

重点是规划和产业政策的符合性,关注生态环境影响(含水土流失问题)和水环境影响评价,特别是水文情势的变化及由此导致的生态影响。

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生态环境的森林植被影响及可能对重要物种的影响:(2)森林生态系统切割(森林生境田割)与阻隔导致的野生动物影响;(3)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特别是农业占地和占用基本农田问题;(4)取上场、弃渣场等非永久占地的复垦与生态恢复(植被重建);(5)河流水生生态影响:

①影响因素

②影响对象:重点是底栖生物和鱼类

③重要影响问题: 产卵与孵化,回游通道、越冬及其他栖息地、水温、水文情势。(6)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7)景观美学影响讦价:(8)噪声敏感点的监测、影响评价及保护措施;(9)水环境尤其是水源的保护问题;(10)水资源配置及所产生的生态影响;(11)大坝建设对河流廊道的生态功能的影响;(12)移民安置产生的环境影响和社会问题;(13)文物古迹的保护措施。第四节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案例一:深圳西丽湖新世界花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工程概况1.项目选址深圳西丽湖新世界花园地处深圳市西丽湖度假村内,斜倚深圳市南山区的麒麟山,毗邻麒麟山庄、深圳市野生动物园和深圳大学城。项目所处地点距离深圳市中心10公里,距离特区白芒检查站及最近的高速公路口5分钟车程,距离深圳国际机场及蛇口码头港口均不足1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项目选址所处度假村经过20年的开发和建设,拥有齐全的吃、住、行、娱乐和休闲设施。项目待建区域现在主要为西丽湖度假村职工办公和居住场所,共有1400多人。本项目拟建成花园式的别墅住宅群,主要建筑物的设计和规划因地制宜,尽量与自然融为一体。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

项目原用地项目选址区西库水沥N项目区红线范围及水源保护区界线示意图

沥2.项目设计概况(1)项目简介本项目总用地面积为58132.83m2,容积率为0.5,建筑类别以别墅为主,配以少量三层排屋及5~6层多层住宅,同时还有大面积的绿化用地和少量幼儿园用地。别墅为低于3层的低层建筑,住宅楼为低于6层的建筑。在规划过程中,东南西北各侧均退红线10米。技术经济指标项目规划平面效果图

(2)给水系统新建项目拟接入市政给水管网。由于本项目所有的建筑都是低层建筑(最高不超过6层),所以市政给水管网的自来水不需加压就可以直接接入使用。(3)排水系统根据对西丽湖度假村现状的调查,其生活污水和雨水是混合排放,经村内一排污井(高程26.50m,深2.8m,坐标(26.130,105.531))收集后通过1m1.5m的地垄到达村内另一排污井(高程25.00m,深10m,坐标(25.975,105.600))再次收集后,通过部分地垄和1.2m的圆管引流至动物园主排污口排入大沙河。(4)空调、通风系统(5)电力系统(6)消防及排烟系统二、项目区及周边环境现状

项目区部分地块位于深圳市西沥水库二级水源保护区内,项目区红线边界距离西沥水库的最近距离约为350m,距离一级水源保护区界线约为150m。据调查,项目区内分布有度假村办公楼、度假村职工宿舍和住宅楼等,目前区内居住人数约为1400人。除各种建筑物外,项目区内沿道路分布有绿化植物和杂草。项目区周边分布有野生动物园、居民区、幼儿园、派出所、银行和西丽工业村,同时还有西丽湖度假村内部的休闲娱乐设施:网球场、高尔夫球场、钓鱼池等。待建区域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生活垃圾,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以1.5kg/d计算,则项目现状产生的生活垃圾为2.1t/d。待建区内现有多栋度假村的办公楼和职工住宅楼,共有1400多名职工居住和生活,每人每天的用水定额以400L计算,每天用水560t,其中90%作为废水排放量,则每天将产生生活污水504t。依照《深圳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中的统计,确定生活污水中各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即:CODcr约为400mg/l,BOD5约为200mg/l,SS约为350mg/l,则待建区域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的量为:CODcr201.6kg/d,BOD5100.8kg/d,SS176.4kg/d。项目待建区域属于半建成区,区内有多栋楼房和一定面积的不透水地表,在降雨时会产生一定数量的面源污染。目前,项目待建区产生的生活污水与降雨时产生的雨水均通过度假村内的污水井收集后混合排放,通过村内的地垄和排污管道接入动物园排污管道,最终由动物园主排污口排入大沙河。待建区域现状污染物排放量一览表

1.工程污染源分析(施工期)

三、污染源分析2.工程污染源分析(运营期)四、评价思路与常规房地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基本相同,以常规三废评价为主,考虑施工期与运营期;由于项目区部分位于二级水源保护区,是一个敏感区,故要符合深圳市对水源保护的要求。具体探讨的重点水土流失的影响应作为重点;面源污染的影响需探讨;项目对西沥水库的影响需给出;污水的合理排放问题要探讨;环评过程中需满足深圳市有关水源保护的要求。预测评价结果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运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项目建设对西沥水库的影响分析五、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施工期水土流失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施工期扬尘影响预测与评价施工期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一)施工期水土流失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水土流失预测模型模式参数的确定水土流失评价标准预测结果与评价水土流失环境影响分析1.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降雨因素工程因素地形地貌植被土壤---在讨论一般因素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探讨2.水土流失预测模型一般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3-93)中推荐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对样方年水土流失量进行预测。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表达式如下:

其中,A:是指侵蚀模数,是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平均土壤流失量,kg/(m2﹒a);Re:指年平均降雨侵蚀因子,是反映降雨侵蚀能力的程度;Ke:指土壤可蚀性因子,反映土壤遭受侵蚀力的程度;LI:指坡长因子,是土壤流失量与特定长度(一般为22.13米)的地块的土壤流失量的比率;SI:指坡度因子,是土壤流失量与特定坡度(9%)的地块的土壤流失量的比率;Ct:指地面的植物覆盖因子,是土壤流失量与标准处理地块(顺坡犁翻而无遮蔽饿休闲地块)的流失量的比率;I:指地面坡度;P:指侵蚀控制因子,是土壤流失量同没有土壤保持措施的地块(顺坡犁翻的最陡的坡地)的流失量的比率。

3.预测结果与评价施工期不采取任何水土保持措施4.施工期采取积极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积极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在施工场地地面径流出口处修建沉沙池,并配以拦截墙,可有效的降低侵蚀控制措施因子(P)对裸露地表施以及时的植被或其它覆盖措施,将有效的降低植被覆盖因子(Ct)对坡度和高差较大的地方将进行边坡支护,边坡采用浆砌石护坡(底部)和预应力锚杆及土钉加固(上部)相结合的综合护坡形式,并进行有效的绿化美化对比较平整的场地,将对其采取压实、平整等工程措施,并在雨季临时铺设干草等人工覆盖物,同时,项目完工后及时对裸露地表进行绿化,植树种草5.水土流失环境影响分析泥沙流失与淤积的环境影响

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的环境影响水土流失面源源强的确定计算参数的确定水土流失面源污染负荷的计算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影响分析其它环境影响(1)泥沙流失与淤积的环境影响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可通过分析水土流失输出的泥沙量来进行。据美国水土保持局的研究认为:一个流域向外的产沙量R及流域内水土流失总量E、泥沙输移比DR以及整个流域面积WS具有以下关系:

R=E·DR/WS其中,DR是描述泥沙输运沉积的参数,DR越大则泥沙往下游输送的量也就越大。一般而言,植被覆盖度较大、坡度平缓的地区DR值较小,在0~0.4之间,而在沟谷陡峭、植被覆盖较少的区域,DR值多大于0.75。(2)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的环境影响①水土流失面源源强的确定悬浮物:式中,MSS-降雨径流产生的悬浮物流失量,单位:kg;A-样方流失量,单位:kg/(m2·a);F‘-流失区面积,单位:m2。悬浮物中夹带的污染物:式中,CL-流失物中污染物的含量(%);MSC-因降雨径流流失的悬浮物中挟带的污染物量,单位:kg。

②计算参数的确定

③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的环境影响(二)施工期其他环境影响(略)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对景观的影响分析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废水类别影响分析施工期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扬尘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噪声环境影响分析六、运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运营期生活污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运营期面源污染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运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与评价

运营期其他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1.运营期生活污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待建区域现状生活污水环境影响分析运营期生活污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项目运营期间用水量预测项目运营期间排水量预测项目生活污水处理方案项目运营期间污水去向项目运营期间污水环境影响分析和评价(1)待建区域现状生活污水环境影响分析(2)运营期生活污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①项目运营期间用水量预测别墅和住宅楼(含度假屋)的生活用水量,别墅的用水定额按照每人500l/d计算,住宅楼和度假屋的用水定额按照每人400l/d计算。道路及绿地用水量按照20m3/m2·d计算(绿化和道路占地率占总面积的60%)。项目不可预见水量按照前两项用水量之和的10%计算,计算得到本项目的不可预见用水量为25.49t/d。项目运营期间用水量预测②项目运营期间排水量预测③项目生活污水处理方案设计原则是:(1)水处理工艺流程应该具有合理性、先进性、优越性和可靠性;(2)工程具有投资省、施工周期短、运行费用低、操作管理方便以及处理效果稳定等特点;(3)出水水质达到《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城镇二级污水处理厂一级标准;(4)尽量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节约能源,防止二次污染,降低处理成本;(5)在设计中适当采用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自动技术及监测仪表,以提高运转管理水平,减少劳动强度;(6)在设计中留有适当余地,以符合小区后期发展规划;(7)认真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执行国家规范和标准。项目生活污水处理方案废水处理投资④项目运营期间污水去向⑤运营期间污水环境影响分析和评价

2.运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与评价本评价采用人口发展预测法预测运营期间产生的生活垃圾量。预测模型为:WS=PS*CS

式中:WS-项目运营期间生活垃圾产生量(t/d);PS-项目运营期间使用的人数;CS-年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t/d),本评价按照1.5kg/d计算。计算得到待建区域目前产生的生活垃圾约为2.1t/d,产生的生活垃圾的临时堆放点在二级水源保护区之外,每天早晚各收集一次,收集后的生活垃圾将运往南头垃圾处理厂。运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与评价本项目部分区域属于深圳市二级水源保护区,按照《深圳经济特区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的规定,“在二级水源保护区设置生活垃圾中转站及其他环境卫生设施的,应当采取有效地水源污染防治措施”。因此,建成后,项目对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堆放必须合理安排,生活垃圾的堆放场所维持现状,安排在项目区域中不在二级水源保护区的地方,对项目区域产生的生活垃圾每天进行清扫和收集,并采取适宜的运送方式和时间(每天早晚各一次)。

运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与评价运营期间,项目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达到630kg/d左右,与待建区域现状产生的2.1t/d相比有所减少。但这些生活垃圾如果不加以控制、处理就会对项目周围环境产生巨大的危害,同时影响本项目的居住环境和区域景观。所以,项目必须有合理的生活垃圾收集、堆放和运输方式,临时垃圾堆放场所要安排在二级水源保护区之外,同时将本项目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纳入南山垃圾处理总体系统,并在项目区域进行严格管理,采取有关的防护措施,及时收集和运送,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3.运营期其他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略)运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运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七、项目建设对西沥水库的影响分析(1)施工期水土流失及其面源污染的影响(2)施工废水及固体废物对西沥水库的影响(3)运营期生活污水对西沥水库的影响(4)运营期面源污染对西沥水库的影响(5)运营期固体废物对西沥水库的影响(6)项目建设对西沥水库集雨区水量的影响1.项目区集雨方式现状分析项目区毗邻西沥水库,部分地块位于西沥水库的二级水源保护区内,属于西沥水库的集水区。就其现状来看,目前在西沥水库和西丽湖度假村的钓鱼池之间建有一座水库副坝,标高30.5m,长140m,此副坝与两侧的山丘共同形成一道“天然分水岭”,致使当前本区的集雨方式已经改变:即本区的绝大部分雨水不再流入西沥水库,而是通过度假村内的两个污水井收集后与生活污水混合,接入动物园排污管道至动物园主排污口排入大沙河。据对度假村管理人员的调查,在对度假村内污水管道进行设计时,是以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的地表径流量为依据的。污水管道投入使用至现在,尚未出现雨水不能顺畅排放的情况。当然,即使是本区的集雨方式已发生改变,本区的雨水并不会完全进入污水管网排入大沙河。对于透水地表而言,在不能形成地表径流的降雨情况下,少部分雨水会形成地下径流,并可能通过地下水的循环而进入西沥水库。2.施工期水土流失及其面源污染对西沥水库的影响基于前面对本区集雨方式的分析,施工期因水土流失而流失的泥沙不会进入西沥水库,当然亦不会造成西沥水库的淤积;至于伴随水土流失而产生的面源污染物,也不会进入西沥水库,对西沥水库基本无影响。加之施工期将采取积极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将降至最低,而对西沥水库则更是如此。

3.施工废水及固体废物对西沥水库的影响对于施工期的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严禁其在二级水源保护区内排放。尽量安排施工人员在二级水源保护区外集中居住,使生活污水集中排放,并修建临时的化粪池;在施工场地内修建临时的废水排放渠道,以引流施工废水至化粪池处理。经处理后的污废水通过度假村内的污水井和污水管道最终排入大沙河,因此,施工期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均不会进入西沥水库,对西沥水库基本无影响。由于项目区位于西沥水库二级水源保护区,根据《深圳经济特区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在二级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固体废物填埋场,禁止填埋固体废物;设置生活垃圾中转站及其它环境卫生设施的,应当采取有效的水源污染防治措施。因此,对于施工期固体废物,要求建设单位必须坚强管理,及时清理出施工现场,做到在水源保护区外临时堆放。这样,将不会对西沥水库造成任何影响。4.运营期生活污水对西沥水库的影响运营期生活污水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到城镇二级污水处理厂一级标准后就近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并最终纳入西部排海工程进行深海排放。由于运营期生活污水不经度假村内污水管网排放,即使在事故排放(即不能达标排放)的情况下,也只是对市政污水管网水质的影响,而不会对西沥水库造成任何影响。5.运营期面源污染对西沥水库的影响由于运营期面源污染低于现状情况,即使进入西沥水库,也是降低了对西沥水库的影响;实际上,面源污染不进入西沥水库,而是进入大沙河,因此对西沥水库无影响。6.运营期固体废物对西沥水库的影响

项目区目前产生的生活垃圾约为2.1t/d,其临时堆放点在二级水源保护区之外,每天早晚各收集一次,收集后的生活垃圾将运往南头垃圾处理厂。运营期间,项目所产生的生活垃圾约为0.63t/d,与待建区域现状产生的2.1t/d相比有所减少。本项目部分区域属于深圳市二级水源保护区,按照《深圳经济特区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的规定,“在二级水源保护区设置生活垃圾中转站及其他环境卫生设施的,应当采取有效地水源污染防治措施”。7.项目建设对西沥水库集雨区水量的影响

待建区域现状导致西沥水库集雨量损失约为26010t/a建成后运营期间导致的西沥水库集雨量损失约为20808.76t/a损失的集雨量均通过污水管网收集排入大沙河。项目建设将减少西沥水库集雨量的损失,对西沥水库水量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

案例二

石油开采环评案例一、相关法规与政策1、油田开发规划环评油田往往滚动开发的,无论是新建还是既有都应对开发规划进行环评。油田规划环评重点:(1)从区域环境保护的角度,设定合理的开发和保护范围,合理安排井位、站场、集输管线等设施的布局和规模,避让环境敏感目标,如自然保护区、湿地、基本农田、地表水源保护区、泉域、村庄等。(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合理安排开发规模和时序。2、对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域的油田规划环评,应当设置禁止开采的区域。二、工程分析(一)工程概况介绍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建设性质、生产规模、工程组成内容,占地面积。介绍油气田储藏特征、开发方案、地面基础设施建设方案,附区域位置图。主体工程:勘探、钻井和开采、站场、集输管线、掺水和注水管线等。公用和辅助工程:道路、供电、通讯、生活基地、环保措施、供排水等。(二)施工期的环境影响分析1、钻井部分介绍钻井、井下作业采用的工艺方法,列表给出原辅材料及公用工程消耗量及来源、主要成分、物理化学性质;2、集输部分说明管线布设走向、站场布设位置,说明管线穿越的道路、河流等情况,给出土石方工程量等;说明不同地段管线的敷设方式及工艺等;3、场地布置及土地利用说明井场、站场、处理厂等土地利用及布置情况;给出工程永久、临时占地的数量、类型以及拆迁数量。4、环境影响因素及产污环节分析:分析施工期环境影响因素及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的产生环节,附生产过程的示意图,标出环境影响因素及产污环节。列表给出“三废”排放情况。(1)空气污染源钻井期间:钻井过程中钻机使用的大功率柴油机,排放的废气;原油集输、处理及外运过程:加热炉烟气、烃类挥发;车辆排放的尾气;施工期间产生的扬尘。(2)水污染源钻井废水:含泥浆流失物;含油污水:来源于油藏本身的底水、边水及原油掺水;井下作业废水;生活污水:来自于站场、作业区、井场。(3)固体废弃物①钻井废弃泥浆:在环境敏感地区拉至存砂池处理;非敏感地区则在泥浆池自然干化,后做填埋处理。②钻井岩屑:堆放井场中(无污染),后用于填整井场。③落地油:产生于井下作业和采油、输油、原油处理过程中设备故障。可回收处理。(4)噪声①连续稳定噪声源:以站场机泵、加热炉为主;②流动噪声源:钻机、柴油发电机、井下设备和机动车辆。(5)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石油开采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的工程活动:钻井地面站场建设、埋设输油管线、建设进场道路等。对生态影响主要表现在占有土地、改变土地利用性质、扰动地表土层,破坏地表植被等。①钻井阶段:井场占用土地,改变土地利用格局,而引发的景观生态环境改变,以及动植物生存和移动的问题;机械噪声对人和动物生存的影响问题;钻井对环境的污染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人体健康问题。②井下作业阶段:长时间井下作业带来的区域环境问题,包括井上辅助工程和场地带来的生态问题。③开采集输和储运阶段:对动植物移动的影响;对地下潜流和地表径流的影响;对土地生产能力的影响。④事故对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环境污染。⑤对景观文物的影响工程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噪声、振动,施工期的土方开挖和堆积对文物或景观产生影响。(三)运行期的环境影响分析1、给出集输部分及处理部分原辅材料及公用工程消耗量及来源、主要成分、物理化学性质;2、通过集输、油气处理工艺流程图及各类站场工艺流程图,标出“三废”排放点;(对于原油处理工程,给出用水、采出水、排水、回注水平衡情况,附水平衡图表;对于天然气脱硫处理工程,给出硫平衡情况,附硫平衡图表;)3、产污环节分析分析油气集输、处理过程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的产生环节,列表给出“三废”排放情况。运行期的环境影响分正常工况和事故状态两种情况。(1)正常运行污染源分析噪声源:机械设备噪声。空气污染源:站场内锅炉或加热炉燃烧废气。固体废弃物:污水处理产生油泥浮渣。

运行期正常工况下:抽取地下水,采出含油污水,回注水,集油、掺水注水管线,生活污水回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开采地下水可导致地表下沉、海水倒灌、影响地下水水文情势。(2)事故状态下污染源分析1)钻井及井下作业事故风险钻井及井下作业事故风险是井喷,泥浆飞溅,伴有大量油气喷出,对大气、水、生态造成影响。2)生产过程中风险集输系统发生原油或含油污水的泄漏,主要原因是腐蚀,人员操作失误。泄漏事故,直接污染水体或土壤,烃类挥发污染大气,引发火灾则污染更加严重。注水井泄漏则污染地下水。(四)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调查了解并简要介绍开采工程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措施名称、方法(包括工程量)、效果。(五)达标排放分析对废气、废水污染源进行达标排放分析,对于未做到达标排放的污染源,提出治理措施。(六)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核定施工期、运行期在满足清洁生产、达标排放的前提下污染物产生总量、削减总量、排放总量。(七)现有工程对于涉及(依托)现有工程的开发工程,应说明现有(依托)工程的情况,主要包以下内容:⑴井网布设及产能情况;⑵油气集输设施的规模、实际集输量及工艺方法;⑶油气处理设施的规模、实际处理量及工艺方法;⑷现有工程的“三废”排放情况(表中列出评价标准规定的相关参数);⑸污染防治设施的规模、实际处理量及工艺方法、实际运行效果(进出口指标、去除效率);⑹采用标准指数法对污染源进行达标排放分析;⑺找出现存的环保问题;(说明已运行井场是否存在套外返水、漏油问题,油气集输站场及管线是否存在集输管线腐蚀泄漏问题、油气处理厂及其环保设施处理能力是否满足要求等)⑻核定出现有工程的污染物产生总量、削减总量、排放总量。三、评价专题和评价重点设置一般来说,石油开采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专题:⑴区域自然与社会环境概况⑵工程分析⑶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⑷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⑸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⑹环境风险评价⑺公众参与评价⑻环境保护措施论证分析⑼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析⑽环境可行性论证分析⑾替代方案及减缓措施⑿环境管理、监测及HSE管理体系⒀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对于滚动开发的新建项目,必要时需要设置已建项目的回顾影响评价专题。根据开采工程特点及开采工程所在地区环境因素敏感特点确定相应的评价工作重点。四、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1、工艺技术选择合理性分析从采用工艺技术与设备的先进性与合理性、使用原辅材料的情节性等方面分析钻井、井下作业、油气集输、处理工艺技术选择的合理性及清洁生产水平。2、清洁生产措施详细列出开采工程从钻井至油气采出、处理加工全过程采取的清洁生产措施,分析其取得的效果。3、清洁生产技术指标

给出以下可对比的量化指标,并与同类(钻井及井下作业过程主要考虑同类地区、油气处理过程主要考虑同类规模)工程进行对比,分析其先进生产水平:钻井及井下作业过程⑴钻井井场占地面积(m2/井);⑵钻井废水(m3/100m标准进尺);⑶钻井废弃泥浆(t/100m标准进尺);⑷洗井废水(m3/井);⑸钻井泥浆循环率(%);⑹落地油产生量(t/井);⑺落地油回收率(%)。油气处理过程⑴油气生产耗新鲜水(m3/t标准油气);⑵水的重复利用率(%);⑶油气处理综合能耗(kg标煤/t采出液或采出气)。五、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侧重于评价区域内生态系统和生态因子的调查与评价两个层次进行。1、生态系统调查调查评价区域内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分布等。定量说明各类型生态系统的分布情况(主要包括分布面积、占评价区的总面积的比例),附土地利用现状图。同时调查评价区域内的生态功能区划、自然保护区(包括类型、级别、范围与功能分区及主要保护对象状况)。(一级评价要调查并说明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历史)。开采工程一般涉及到的生态系统包括:林地、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以及具有特殊意义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2、生态因子调查⑴林地、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调查植被类型、数量及分布,附植被分布图。野生动物种类及分布。珍稀动植物种类、种群规模、种群结构、生活习性、生境条件及分布、保护级别与保护状况等。进行一级评价时,应进行评价区域内敏感区的生物量调查或实测,调查敏感区内的自然系统生产能力和稳定状况。⑵农田生态系统调查土地资源的自然历史及利用现状(包括基本农田分布情况),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自然灾害)。农业作物类型及分布生情况,土壤肥力及作物的单产量。⑶水域生态系统调查水域浮游动植物、底栖生物、水生高等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鱼类区系组成、种类、产卵场;珍稀水生生物种类、种群规模、生态习性、种群结构、生境条件与分布、保护级别与状况等。⑷湿地生态系统调查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特点、基本结构和功能、湿地的历史背景与现状、湿地的面积、水文、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湿地中动植物的种类、种群数量、生境基本状况、生物多样性,尤其是鱼类、鸟类等湿地资源利用和开发现状及保护对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