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多篇《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认真的看完《西南联大行思录》,你会发现在早前人们的思想是什么样的,虽然是很早之前的故事,但是《西南联大行思录》中确实是透露出了很多的正能量。《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1津几经辗转颠沛至长沙最后到昆明,联合成立西南联大。西南联大荟萃了当时中国最可称道的一批知识分子。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下,仍然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光辉的成绩。长冯友兰和中文系教授罗庸所作,并几经修正。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ft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ft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可以想象当时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唱此校歌,悲愤而又坚决不屈的心情。张曼菱的《西南联大行思录》原以为只是联大校友一些的追忆,漂泊的历程。书中内容的会让你的心灵震撼,从汪曾祺的散文里,从一个个片段看到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联大教授们和联大时期的大学生活。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最困难的物质条件,却产出了大量的学术科技明星。其中包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世界上第一个合成出人工胰岛素的邹承鲁,“两弹”元勋邓稼先,著名数学家数学家陈省身,文史学家季羡林。。。这个名单很长很长,星光熠熠。西南联大维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当时的西南联大的本科教育堪比当今美国最著名大学。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和文化史的骄傲。为什么会这样?看完这本书,问题就可以得到一一解答。一什么是好的大学教育西南联大汇集当时中国最精英的学者教授,他们中国文化底蕴深参照西方著名大学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一个好的大学,首先要有好的教授。联大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联大大师云集,他们的学术水平和个人魅力吸引着学子。当时的大学是精英教育,教授都代表着各自领域最尖端的学术水平。他们严谨治学,正直不阿。联大学子老年后回忆,教授就像“一盏灯,照耀着你,吸引着你,让人不由自主地追随奋进”。西南联大是通才教育,基础课包括国文,《诗经》,《离骚》都要念,经济学,社会学。前两年级不分专业,外文系,中文系,物理系,大家都念一样的课程。基础课不过关,后面的课不能选。在联大校友的回忆中,他们无一不从这种精英式的通才教育中收益,在日后的学术生涯和人生格局中,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西南联大虽地处偏远,但所用教材是美国大学最新的。他们从来以吴宓为例,他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开创者,他们这一代留学者带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的素养,接受西方的历史文学和教育学。中西方文化精粹在他们这代精英身上融汇贯通,产生新的生命力。他们带着独特的视野,将西方文化带回中国,在西南联大给学子打开了一个西南联大虽然自由,却不散漫。教授们坚持一定的淘汰率,维护联大的尊严,教授的尊严,学术的尊严,人格的尊严。联大注册学生八千多人,领到毕业证的仅两千余。虽地处偏远,又逢战乱。西南联大的学术生活依然丰富,学子们听取各种演讲,参加各学术流派和思想阵营的社团活动。联大,并不是一个远离社会现实的书斋,各种现实问题反过来又给了学子们不一样的教育。西南联大沿袭清华传统重视体育。在体育教授马约翰的教导下,学子们没有因为战乱而放松对体育的要求。和其他课程一样,体育不合格照样不能毕业。体育对人精神品质的提升有重要作用。这是一本值得读一读的好书,更是值得那些身居国家教育部门的官员值得反思教育的行思录。《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2少年时代,向往北大这座象牙塔,有关北大的一切都想了解。高考结束那年,偶然逛书店,《北大才女》赫然出现在书架上,翻看读《西南联大行思录》,本想深入了解战火纷飞的年代,三校合并北大中文系毕业,很熟悉的名字,查阅后才知果真是当年那本书的作者,一种久违重逢的感觉,毕竟当年那位青涩的少年曾向往过她书中的象牙塔。这本书采访了数百位联大校友,留下了丰富的口述材料,可以说是抢救性的完成了大量的人物录音采访。我个人是非常喜欢口述史的,因此读起来乐此不疲。抗战时期,为了保存中华民族教育资源免遭毁灭,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所学校合并办学,南迁至湖南长沙又到云南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一给这所四季如春,无寒暑之虑的小城带来了生气,更可贵的是思想的启蒙。当时的云南省主席龙云会请联大的教授们来家中讲学,城里、地方的富裕人家也会邀请教授们来家里做客。书中写到将先生接到了家里,自然是全家人都要叫出来与先生见面的。女孩子一扭一扭地出来了。先生一皱眉。说:“怎么还缠足?放掉放掉!”乡绅说:“已经订婚了。”“还小还小。”于是请教,怎么办?先生说:“上学上学。”因此许多女孩子放掉了缠足的脚,走入了学堂。就这样,一大批青年得到了解放,甚至从此改变了命运。西南联大时期,中国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都在昆明,学校实行“教授立校”,培养了大批人才。教授们大多留过洋,又有旧学的功底因此可以算是中西合璧,教学很有自己的一套。当时的教授们有朱自清、胡适、闻一多等教文学;历史系有傅斯年、陈寅恪、吴晗等哲学系有冯友兰、金岳霖等;外文系有叶公超、吴宓、钱钟书、朱光潜;物理系有吴大猷 那时的学术圈到处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气息。西南联大的一个重要的特色之一是“教授治校”,我觉得这一点对今天的高校行政管理及教学管理很有借鉴的意义,这些教学制度很值得研究。清华的梅贻琦校长会通过上海商务印书馆直接翻印国外的教科书,成为西南联大的教材,这使得联大的教学设置与国际是接轨的,许多后来出国深造的学生如杨振宁,去国外研究所很快能够适应那里的课程设置,这与联大的教学分不开。关于闻一多的暗杀,书中多有描述,原来先生在李公朴被杀害之前就已经被列入被暗杀的黑名单,每天不停的有人过来提醒他不要出门,化装出走,甚至有人送来了乔装打扮的西装,可闻一多却从不畏惧,每天照常出门,书中引用了他对妻子的一段话:现在就好像一条船在海里遇到了大风。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在船里的人,把舵掌握好,才有可能船不翻,达到彼岸。我们也撇手不管,就任凭风浪吹打。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不坚持不行。这是何等的信念!为了达到心中的“彼岸”这个理想国,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先生遇难之前的最后一次演讲,明知特务很多,也受人相劝答应不会登台,可当他看到李公仆的太太站在台上已经讲不下去,特务又不断捣乱,他便毅然登台发表了生前气壮ft河的最后一次演讲。189419451948关于清华校长梅贻琦在台湾新竹重选校址建立清华大学,书中也多有论述。据说新竹的清华大学跟北京的清华大学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一样的清华门大牌坊,一样的“荷塘月色”,一样的重视体育一样的把宿舍称作“甲所”、“乙所”. 这些种种的相似,似乎诉说着梅贻琦校长对故土清华大学的思念,也寄托着他的许多难以名状的复杂情感。这本书挤时间读了很久,终于读毕,史料价值很丰富,信息量也很大。每次读完一本好书总是意犹未尽,陪着书中的人物往前走,梅贻琦、蒋梦麟、李政道、闻一多、胡适、季羡林 这些大师、学生的身影犹在眼前,总还想去探寻一些与他们相关的事,想去昆明探访那所存在九年的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3教书撰文二十载,也无风雨也无晴。西南联大英杰事,我辈担当肯请缨。——题记20163《西南联大行思录》。几个月之前读了谢泳所著的《西南联大与现代知识分子》,边读边感慨和羡慕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自由的学术环境和独立的精神,叹惜这种环境的日益缺失和精神的日益迷失,并对西南联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西南联大行思录》,正好让我进一步地了解这所在战乱中所建立的大学的辉煌与荣光。教授治校、人才辈出,甚至是“人杰”辈出——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殷海光 ,都是现在中国的大学根本不能企及的。往大里说是没有宽松的学术体制和自由的学术环境,往小里说是没有敢于担当的校长和教授——西南联大有梅贻琦校长、蒋梦麟校长、张伯苓校长等原清华、北大、南开三位校长,有闻一多、冯友兰、吴宓、朱自清等学问渊博又清正高尚的各位大师级教授。我还对西洋文学家、诗人吴宓教授(1894-1978)产生了特别兴趣。书中只提及他闹得沸沸扬扬的恋爱,他晚年的不幸腿残,却没有展开。于是我又专门搜集材料,详细了解他的生平,既佩服他过人的才华和单对政客们和政治的残酷更是深恶痛绝。只希望这样的人间惨剧以后不要发生,永远也不要发生。在这本书里,作者张蔓菱采访了多位西南联大毕业生,他们说起联大教授完全是启发式的教育,批评当下只有词汇没有内涵的所谓“素质教育”,我作为大学教育者深有同感。忽又想到自己任教大学快二十年了,就是“教书”、“撰文”、做课题、接受工作任务考核,感觉很是平淡无味,有时甚至为各种条条框框感到压抑和愤懑。我当然不想碰到战乱,但是真地像西南联大教师那样遭遇了战乱,在学术自由的氛围中,我也会勇敢地担起育人之责,甚至有意气风发之感。思绪起伏之下,就写了这首诗。《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4张曼菱的《西南联大行思录》是我着意要买的一本书,辗转之下终于买到并渐次深入读它。于是诸多的感动和震撼充盈其为了那样的一群人和那样的信仰。应该说,现在的我们置身于一个缺少信仰、少谈使命的时代,理想很少照进现实,行进中会有很多的迷茫。更多的时候,我们过的是一种肤浅的物化的随波逐流的生活。攀比、抱怨、疲沓,生活匆匆而了无生趣。这样的我们,迫切需要植入信仰和气节。于是开始了一段书海中的寻觅和探寻之路。先是毕淑敏的《你要好好爱自己》,再是朴槿惠的《绝望锻炼了我》,然后就是这本《西南联大行思录》,终于,依稀得见......一位哲人说过:人生就是选择。处于抗日战争中的西南联大人的人生无疑与民族的选择交叠在一起。清华、北大、南开,这样的高等学府被迫南迁,成功完成了八年的“国立西南联大”的教育教学,让我们看到了在抗日战争中的那一代学人的坚守与使命感。那是怎样的一代传奇啊!联大的师生用行动诠释了梅贻琦校长“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在张曼菱的《西南联大行思录》这本书里,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大师被提起、被怀念、被景仰。曾经学过的一篇篇课文也在这里找到了注脚。“兼容并济”是联大教授共同的标签。那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而精神无限丰盈的时代。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三所名校的校长不愧”君子“的称呼。他们以兼济天下的人格魅力引领教授和学子们为了祖国而教,为了祖国而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细读着大师们独特的教学方式,品味着大师们的人格魅力,深切地感受到他们是中国教育的脊梁。品读着大师们对学子的感情与栽培,你会感到他们是最懂教育的人,他们一贯强调的“都是悟性而不是记性“。一个陈寅恪,让我想探寻“西南联大”,一个作家张曼菱,让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和不可缺失。难忘南开张伯苓校长在学校被炸后发表的讲话:“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摧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奋励。故本人对于此次南开物质上所遭受之损失,绝不挂怀。更当本创校一贯精神,而重为南开树立一新生命。本人唯有凭此种精神,绝不稍馁,深信于短期内,不难建立以新的规模。”这是怎样的一种信念啊!“无取,无求、无损”,这是西南联大;“历尽苦难,痴心不改”,是联大;.......《西南联大行思录》诚如张曼菱在后记中所言,一本“活书”。吴宓、邓稼先、闻一多、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郝诒纯、朱自我们应该记住他们,永远铭记。《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5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ft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ft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西南联大校歌hy焦虑中带着自己对未来的新奇和紧张开始了小学生活,进入人生的下一阶段。这几天,秋高气爽。送了hy,我骑车经过她幼儿园,想起了三年前她初入幼儿园时,我也是同样的担心。此情此景,何其能让心情平复的是读书,几天假期看完了张曼菱的《西南联大行思录》--幸好我没有从图书馆的书架上漏掉这本书!原以为只是联大校友散乱的追忆,没想到书中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出我的期望,是一部历史的活书和大书!知道西南联大,是从汪曾祺的散文里,从一个个片段看到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联大教授们和联大时期的大学生活。西南联大是中国教其中包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世界上第一个合成出人工胰岛素的邹承鲁,“两弹”元勋邓稼先,著名数学家数学家陈省身,文史学家季羡林。。。这个名单很长很长,星光熠熠。杨振宁认为,西南联大的本科教育比当今美国最著名大学还要好。为什么会这样?看完这本书我的问题得到一一解答,现在让我从一个个问题出发,再剖析一遍这本书。一什么是好的大学教育西南联大是北大,清华,南开合并而成,汇集当时中国最精英的是东西方学术荟萃之集大成者。参照西方著名大学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一个好的大学,首先要有好的教授。联大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时的大学是精英教育,教授都代表着各自领域最尖端的学术水平。他们严谨治学,正直不阿。联大学子老年后回忆,教授就像“一盏灯,照耀着你,吸引着你,让人不由自主地追随奋进”。要念,经济学,社会学。前两年级不分专业,外文系,中文系,物理系,大家都念一样的课程。基础课不过关,后面的课不能选。在联大校友的回忆中,他们无一不从这种精英式的通才教育中收益,在日后的学术生涯和人生格局中,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西南联大虽地处偏远,但所用教材是美国大学最新的。他们从来以吴宓为例,他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开创者,他们这一代留学者带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的素养,接受西方的历史文学和教育学。中西方文化精粹在他们这代精英身上融汇贯通,产生新的生命力。他们带着独特的视野,将西方文化带回中国,在西南联大给学子打开了一个西南联大很自由。这是联大学子们的共同体会。教授教课内容自由,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上课。学生们自由选课,只要选够要求的学分就行。这就在大学里形成包容多样的环境,不同内容的冲撞融汇让学子收获更多。西南联大的教学是启发式的,是无为而治。从来没有为了到课率而点名,上课也是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学生可以自由转系,物理系转到政治系,机械系转到哲学系。学校不设障碍。无形中,联大学子养成了自我管理的习惯。人生目标,学术方向,学习方法,时间安排都自己管理。在良师益友的陪同下,每个人找自己的路。西南联大虽然自由,却不散漫。教授们坚持一定的淘汰率,维护联大的尊严,教授的尊严,学术的尊严,人格的尊严。联大注册学生八千多人,领到毕业证的仅两千余。虽地处偏远,又逢战乱。西南联大的学术生活依然丰富,学子们听取各种演讲,参加各学术流派和思想阵营的社团活动。联大,并不是一个远离社会现实的书斋,各种现实问题反过来又给了学子们不一样的教育。西南联大沿袭清华传统重视体育。在体育教授马约翰的教导下,学子们没有因为战乱而放松对体育的要求。和其他课程一样,体育不合格照样不能毕业。体育对人精神品质的提升有重要作用。美国教育历来重视体育,而中国传统提倡“静”,西南联大在体育教育上也走在世界前列。益,反而显得没那么重要。二好的大学该怎么管理西南联大存在的九年时间里,培养了大批人才。又有什么样的教育管理在其背后支撑呢?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成西南联大,由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和张伯苓轮流作校长,而清华的梅贻琦是实际上的校长。西南联大的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校长梅贻琦。梅贻琦,熟读史书,喜爱科学,首批庚款赴美留学生。是清华历史上历任时间最长的校长(1931-1948)。他有著名的“从游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生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綦远哉!此则于大学之道,体认尚有未尽实践尚有不力之第二端也。”我以为西南联大的教学正是梅先生“从游论”的实践。梅贻琦首次提出“通才教育”这一核心观念,它并不是西方liberaleducation的简单搬移,而是以中国儒家“大学”教育思想为基础,博采近代中外大学教育思想的精粹融合而成的具有独立性的思想体系。梅先生认为,大学不应该也不可能负担起为社会各行业培养“专才”的任务。“通才教育”是西南联大学生在学术上有长足进展的基础。梅贻琦注重学术自由,“对知识分子心态了解之深,当时少有如他的”,不拘一格礼聘教授,和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赵元任一直保持着诚挚的友谊,延揽人才的诚意在华罗庚身上得到极好的体现,将只有初中程度的华罗庚一路栽培破格聘为教授。西南联大时期,梅贻琦的主要任务对内是管教学,对外寻找资金,化解中央政府对学校和学生的不满。西南联大“教授治校”,有完善的流程。当时有一个教授会,就像一个议会,重大的事情都要教授会通过。教授会里再选出一些比较资深,对管理工作有经验的十几个个成立一个“评议会”,类似常务委员会。这两个机构拥有可以决定学校重大事件的权力,例如聘任教授、管理学校、制定学校的教育方针等。西南联大教学管理是很民主的。西南联大时期的校长、教务长、秘书长、训导长以及各系主任、图书馆馆长等都是一人承担,并无副职。一是那一代教授,以教育事业为使命。他们在教务、行政到社会关系上都有良好的素养和实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国民党对大学的管控并不深入,不像现在条条框框多,要处理的事情和参与的人都多。梅贻琦的个人魅力也是重要原因,他本身是教授的一份子,了解教授心态。他为人公平、公正、谦虚、淳朴,自然能把大师们统一在一起。三西南联大的天时地利人和是什么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葩,有其必然,更有其偶然。再来看看缺一不可的外部因素。战争是中华民族的痛殇,但战争这个最大的外部条件促成了中国当时最优秀人才的汇集--最好的教授,最好的学生。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西南联大更是精英中的精英。战争原因使需要更多资源的研究生教育受到压制,这些优秀资源就转向本科教育。西南联大的学子接受的是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战争使“九州遍洒黎元血”,处于战争中的教授和学子们更有了一种“为中华民族富强而只争朝夕”的精神。这种精神作用在联大校友的回忆中都有强调。战争中的云南,国民党政府并没有完全掌控,西南联大在教学上就有了不少“阳奉阴违”的空间。当时国民党也是提倡“专才”教育,政治家更关心的是如何造就能为我所用的人才。国弱民穷,国民党政府也是希望能尽快振兴富强。天高皇帝远,在地处偏远的昆明,教育家们自己做主,创造最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最优秀的人才。为什么西南联大在云南开花结果,而同期的西北联大却很快垮掉了?除了云南的民风醇厚,当时云南省主席龙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云南历史上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我看过一个史料,列举云南教育支出的比例,很惊讶,大部分都在百分之十几以上,有些年度竟然超过百分之三十。龙云重视西南联大教授和学生的价值,出人出力,给予联大师生最大的支持。龙云当时并未真正收归蒋介石,龙云作为云南王,有很大的势力。这无形中也给西南联大一个保护伞,国民党政府不能在龙云手下抓捕学生。书中特别强调了乡绅的力量。在湘黔滇大地上最先迎接西南联大师生的,并给他们带来民间的问候和认同感的,是乡绅们。腾房、让价,崇尚知识的乡绅阶层竭尽全力保护联大师生。乡绅是一个很有文化含量和乡间能量的阶层,他们是中国千年农耕社会的政治、经济基础,而中国的那一代学者又基本上出身乡绅阶层,进入大城市大学府和出国留洋。正是乡绅阶层的认同感,让联大师生处于一个充满人文情意的魅力民间。西南联大,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各种有利因素冥冥之中凑在一起,为我大中国的现代化造就了大批杰出人才。西南联大之所以成为西南联大的那些条件现在一个都不具备,也不可能具备,何其可悲!“钱学森之问”温总理都回答不了。四联大时期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是作者阐述的重点,但是仍可从书中对教授生活的描述中窥其真谛。我欣赏梅贻琦先生的“从游论”,认为也适用于家庭教育。教授们子女的回忆中有共同点就是父亲们几乎从不管家务事,对孩子也极少管教。可是教授子女也大都成为学者,我认为其中的奥妙就在”从游“。子女从父辈的身教中收益,而一般家庭根本没有这么高质量的身教。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数学系主任,杨振宁经常翻看书架上的数学书籍,在他学习物理上的对称性时,父亲给他一本《群论》,认为群论是对称性研究的数学语言。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年环保装备项目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综合报告
- 2025年航天器综合测试设备合作协议书
- 隐名股东股权转让协议书范本
- 电子商务平台的多元化盈利策略
- 知产侵权索赔的成本与效益考量
- 2025年生物分离用免疫磁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环保理念下的化工厂区布局优化
- 2025年CPE鞋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色淀红类项目申请报告
- 2025至2030年雪花点滚球毛皮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T-CERS 0007-2020 110 kV及以下变电站 并联型直流电源系统技术规范
- 金属焊接和切割作业教案
- 定制公司用工合同范本
- 《遥感地质学》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
- 学科带头人工作计划
- 城市更新暨老旧小区改造二期项目-初步设计说明书
- 矿石买卖协议书
- 2024年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附答案
- 2023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答案
- 【老龄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养老金融发展探究文献综述3400字】
- 《用户侧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