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法律风险指南-gbt-27914-2011名师(完整版)资料_第1页
企业法律风险指南-gbt-27914-2011名师(完整版)资料_第2页
企业法律风险指南-gbt-27914-2011名师(完整版)资料_第3页
企业法律风险指南-gbt-27914-2011名师(完整版)资料_第4页
企业法律风险指南-gbt-27914-2011名师(完整版)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法律风险指南-gbt27914-2011名师(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

企业法律风险指南-gbt27914-2011名师(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GB/T27914-2021)目次前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原则5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6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实施附录A法律风险识别框架示例附录B法律风险清单示例附录C法律风险可能性分析示例附录D法律风险影响程度分析示例前言本标准在GB/T24353-2021《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的指导下,结合我国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编制而成。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全国风险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10)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第一会达风险管理科技、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北京市展达律师事务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晓红、叶小忠、吕多加、薄勇、王志华、白莲湘、崔艳武、刘瑛、孔雪屏、秦玉秀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1范围本标准提供了企业实施法律风险管理的通用指南。本标准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可指导企业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和所有经营环节中开展法律风险管理活动。本标准是通用指南,不作为行业性专用标准使用,企业应根据行业特点,结合自身情况和实际需要应用本标准实施法律风险管理。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管理基础、资源以及管理需求,对本标准提供的法律风险管理过程和相关的配套保障措施进行简化或采取递进式建设,逐步达到本标准要求,从而确保本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资源投入与企业的目标相契合,达到管理本企业法律风险的目标。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23694-2021风险管理术语(ISO/IECGuide73:2002,IDT)3术语和定义GB/T23694-2021中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企业法律风险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基于法律规定、监管要求或合同约定,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及其变化,或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作为或不作为,对企业目标产生的影响。4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原则为了有效管理法律风险,支持企业的决策和经营管理活动,企业进行法律风险管理时可遵循以下原则:(1)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的原则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目的在于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在法律风险评估和应对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活动中应充分考虑法律风险与企业战略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等因素。(2)审慎管理的原则由于法律风险的特殊性,对于法律风险应坚持审慎管理的原则。要在尊重法律、保持诚信前提下,开展法律风险管理活动,风险管理的策略和方法不应违反法律的强制性和义务性规定。(3)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相适应的原则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企业战略管理、流程管理、绩效管理、信息管理等密切相关。法律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和控制等活动只有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相适应,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4)融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原则法律风险发生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其识别、分析、评价和应对都不可能脱离企业经营管理过程,法律风险管理必须融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5)纳入决策过程的原则企业所有决策都应综合考虑风险,以便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法律风险作为企业的重要风险范畴,应纳入企业决策过程,作为企业决策应考虑的重要因素。(6)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原则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应与其他风险的管理整合,以提高风险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7)全员参与、全过程开展的原则法律风险产生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因此法律风险管理需要企业所有员工的参与并承担相关责任,其中特别包括企业专职的法律管理部门(或人员)。各方人员分工负责,以形成法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8)持续改进的原则法律风险管理是适应企业内外部法律环境变化的动态过程,其各步骤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闭环。随着内外部法律环境的变化,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企业应该持续不断地对各种变化保持敏感并做出恰当反应。5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5.1概述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决策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法律风险管理过程由5.2到5.5所描述的活动组成,即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法律风险评估、法律风险应对、监督和检查,如图1所示。其中,法律风险评估包括法律风险识别、法律风险分析和法律风险评价等三个步骤。沟通和记录非常重要,应贯穿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的各项活动中,5.6将对其进行详细说明。5.3法律风险评估5.3.4法律风险评价5.3法律风险评估5.3.4法律风险评价5.3.3法律风险分析5.3.2法律风险识别5.4法律风险应对5.5监督与检查5.2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图1法律风险管理过程5.2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是应用适当的方法,对企业内外部环境中与法律风险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归纳的一系列过程。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是后续法律风险管理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基础。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保持法律风险环境信息的持续更新。外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是指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种相关信息。企业应根据本行业和企业业务经营管理的特点,具体分析明确外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的收集范围和分析方式,为法律风险评估和应对提供充分的信息保障。外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本行业的业务模式及特点;——国内外与本企业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以及自然环境等;——国内外与本企业相关的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情况及其变化;——与本企业相关的监管体制、机构、政策以及执行等情况;——与本企业相关的市场竞争情况;——本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定位及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企业主要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及其对法律、合同、道德操守等的遵从情况;——与企业法律风险及管理相关的其他信息。地区间的环境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对于跨区域经营的企业,在进行外部法律风险环境调查时,应特别关注不同地区间可能存在的环境差异。内部法律环境信息是与企业法律风险及其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法律风险和法律风险管理的历史及现状。内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盈利模式和业务模式;——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流程/活动、部门职能分工等相关信息;——企业在法律风险管理方面的使命、愿景、价值理念;——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目标、职责、相关制度和资源配置情况;——企业法律事务工作及法律风险管理现状,其中对法律风险管理现状可从方针、组织职能和资源配置、制度和流程内控、沟通和报告、法律风险管理文化和技术手段等要素分析;——内部利益相关者的法律遵从情况和激励约束方式;——本企业签订的重大合同及其管理情况;——本企业发生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或法律风险事件的情况,本企业相关的法律规范库和法律风险库;——本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情况;——与法律风险及其管理相关的其他信息。以上法律风险环境信息的收集范围和内容,应根据企业的法律风险状况变化及企业的管理需要进行补充调整。企业法律风险准则是衡量法律风险重要程度所依据的标准,应体现企业对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价值观、资源、偏好和承受度。企业法律风险准则应在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开始实施前制定,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确定法律风险准则时要考虑但不限于以下因素:——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范围、对象,以及法律风险的分类;——法律风险发生可能性、影响程度以及法律风险的度量方法;——法律风险等级的划分标准;——利益相关者可接受的法律风险或可容许的法律风险等级;——重大法律风险的确定原则。5.3法律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三个环节。法律风险的识别,首先是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重要业务流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然后对查找出的法律风险进行描述、分类,对其原因、影响范围、潜在的后果等进行分析归纳,最终生成企业的法律风险清单。法律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全面、系统和准确地描述企业法律风险的状况,为下一步的法律风险分析明确对象和范围。进行法律风险识别时要掌握相关的和最新的信息,必要时,需包括适用的背景信息,特别是法律法规的变化信息。除了识别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事件外,还要考虑其可能的原因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包括所有重要的原因和后果。不论法律风险事件的风险源是否在企业的控制之下,或其原因是否已知,都应对其进行识别。识别法律风险需要所有相关人员的参与。企业所采用的风险识别工具和技术应当适合于其目标、能力及其所处环境。为保证法律风险识别的全面性、准确性和系统性,企业应构建符合自身经营管理需求的法律风险识别框架,该框架提供一些方便识别法律风险的角度,这些角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根据企业主要的经营管理活动识别,即通过对企业主要的经营管理活动(如生产活动、市场营销、物资采购、对外投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的梳理,发现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根据企业组织机构设置识别,即根据企业各业务管理职能部门/岗位的业务管理范围和工作职责的梳理,发现各机构内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根据利益相关者识别,即通过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客户、供应商、员工、政府等)的梳理,发现与每一利益相关者相关的法律风险。——根据法律风险源识别,即通过对法律环境、违规、违约、侵权、怠于行使权利、行为不当等梳理,发现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根据法律风险发生后承担的责任梳理,即通过对刑事法律风险、行政法律风险、民事法律风险的梳理,发现不同责任下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根据不同法律领域的识别,即通过对不同的法律领域(如合同、知识产权、招投标、劳动用工、税务、诉讼仲裁等)的梳理,发现不同领域内存在的法律风险。——根据法律法规识别,即通过对与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梳理,发现不同法律法规中存在的法律风险。——根据以往发生的案例识别,即通过对本企业或本行业发生的案例的梳理,发现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需要,选择以上不同的角度或组合,构建法律风险识别框架。附录A中给出了从引发法律风险原因的分类和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两个角度构建风险识别框架的示例。根据构建的法律风险识别框架,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研、头脑风暴、德尔菲法、检查表法等方法进行法律风险识别,并确定分类和命名规则,对每个法律风险设置相应的编号或名称。以从引发法律风险源分类和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两个角度构建的法律风险识别框架为例,此时需要逐一判断每一经营管理活动中是否可能存在某种法律风源或法律风险事件,并尽可能地列举这些事件。同一经营管理活动中同一种类的法律风险事件可归属于同一法律风险类别,并据此确定该法律风险的名称,如XX违规风险、XX侵权风险等(XX为某一经营管理活动的名称)。在法律风险事件及法律风险名称确定后,应将这些事件统一列表,并在列表中补充每一风险事件适用的法律法规、风险动因、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相关的案例、法律分析意见及其涉及的部门、经营管理流程等信息,最终形成企业的法律风险清单。法律风险清单的示例见附录B。法律风险分析是指对识别出的法律风险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考虑法律风险源或导致法律风险事件的具体原因、法律风险事件的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影响后果和可能性的因素,为法律风险的评价和应对提供支持。根据法律风险分析的目的、可获得的信息数据和资源,法律风险分析可以有不同的详细程度,可以是定性的、半定量的、定量的分析,也可以是这些分析的组合。在实践中经常首先采用定性分析以一般了解法律风险等级和揭示主要法律风险。在可能和适当的时候,应当进一步进行更具体和定量的法律风险分析。对于法律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的分析应综合采用建模和专家意见以及经验推导来确定,要注意与企业内外部相关利益者的沟通,同时要考虑模型和专家意见本身的局限性。对法律风险发生可能性进行分析时,可以考虑但不限于以下因素:——外部监管执行力度,包括企业外部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以及相关监管部门的执行力度等;——内控制度的完善与执行,包括企业内部用以控制相关法律风险的规章、制度的完善程度及执行力度等;——相关人员法律素质,包括企业内部相关人员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以及法律风险控制技巧的了解、掌握程度等;——利益相关者的综合状况,包括利益相关者的综合资质、履约能力、过往记录、法律风险偏好的表达等;——所涉及工作的频次,指与法律风险相关的工作在一定周期内发生的次数。对于不同类型的法律风险来说,影响其发生可能性的因素会有所不同。各种因素对可能性影响程度的权重也是不同的,并且各因素之间的权重比会因法律风险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附录C中给出了法律风险可能性分析的示例。对法律风险影响程度进行分析时,可以考虑但不限于以下因素:——后果的类型,包括财产类的损失和非财产类的损失等;——后果的严重程度,包括财产损失金额的大小、非财产损失的影响范围、利益相关者的反应等。附录D中给出了法律风险影响程度分析的示例。此外,法律风险与其他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伴生性和相互转化性,企业要对法律风法律风险与其它风险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明确各风险事件之间的影响路径和传递关系,明确法律风险与其它风险之间的组合效应,从而在风险策略上对法律风险和其他相关风险进行统一集中的管理。法律风险评价是指将法律风险分析的结果与企业的法律风险准则相比较,或在各种风险的分析结果之间进行比较,确定法律风险等级,以帮助企业做出法律风险应对的决策。在法律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成本和收益、资源的投入安排等因素,对法律风险进行不同维度的排序,包括法律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影响程度的大小以及风险水平的高低。在法律风险水平排序的基础上,对照企业法律风险准则,可以对法律风险进行分级,具体等级划分的层次可以根据企业的管理需要设定。在法律风险排序和分级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根据其管理需要,进一步确定需要重点关注和优先应对的法律风险。5.4法律风险应对概述法律风险应对是指企业针对法律风险或法律风险事件采取相应措施,将法律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法律风险应对包括选择法律风险应对策略、评估法律风险应对现状、制定和实施法律风险应对计划三个环节。法律风险应对策略包括规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接受风险和其他策略等。选择法律风险应对策略应该至少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企业的战略目标、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等;——企业对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价值观、资源、偏好和承受度等;——法律风险应对策略的实施成本与预期收益;——选择几种应对策略,将其单独或组合使用;——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价值观、对法律风险的认知和承受度以及对某些法律风险应对策略的偏好。对现状如果企业对某些法律风险选取了规避、控制或转移的应对策略,则应该对这些法律风险的应对现状予以进一步的评估,以了解目前的法律风险应对存在哪些不足和缺陷,为制定法律风险应对计划提供支撑。评估法律风险应对现状至少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资源配置,即企业内部的相关机构设置能否满足法律风险应对需要、用于法律风险应对的人员配备是否充足以及用于法律风险控制的经费是否充足等;——职责权限,即是否明确与风险应对相关的职责和权限;——过程监控,即是否要求对持续性业务/管理活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和控制/证据资料保留/信息沟通、告警;——奖惩机制,即对相关工作、管理人员在法律风险应对工作中的表现、成绩是否设立了奖惩机制等;——执行者能力要求,即企业对与法律风险应对相关的内部执行者(公司内部领导、员工)是否有明确的资质、能力要求(业务资质、业务技能、法律素质等);——部门内法律审查,即是否要求业务部门内部对一般性的法律问题进行审查(一般性法律问题指从事某项业务必须掌握的基础性、常识性的法律问题,各部门人员可以通过培训掌握相关内容);——专业法律审查,即是否要求法律部门或专业律师对专业性法律问题进行审查或提供相关法律意见;——风险意识,即工作、管理人员对风险的存在、风险将会造成的后果,以及如何开展风险应对等方面是否有必要的认识和理解;——外部法律风险环境,即有关法律环境是否完善、稳定,社会守法状况,执法力度和司法方式等。应对措施通常包括以下几种类型:——资源配置类,指设立或调整与法律风险应对相关的机构、人员,补充经费或风险准备金等;——制度、流程类,指制定或完善与法律风险应对相关的制度、流程;——标准、指引类,指针对特定法律风险,编撰指引、标准类文件,供业务人员使用;——技术手段类,指利用技术手段规避、控制或转移某些法律风险;——信息类,指针对某些法律风险事件发布告警或预警信息;——活动类,指开展某些专项活动,规避、控制或转移某些法律风险;——培训类,指对某些关键岗位人员进行法律风险培训,提高其法律风险意识和法律风险管理技能。在法律风险应对措施确定之后,应该制定应对措施的实施计划。实施计划中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信息:——实施法律风险应对措施的机构、人员安排,明确责任和奖惩;——应对措施涉及的具体业务及管理活动;——报告和监督、检查的要求;——资源需求和配置方案;——实施法律风险应对措施的优先次序和条件;——实施时间表。法律风险应对是一个递进的动态过程,需要根据内外部法律风险环境变化对制定的措施进行评估调整,以确保措施的实时有效性。企业在制定法律风险应对措施后应评估其剩余风险(剩余风险是指预期采取法律风险应对措施后的法律风险)是否可以承受。如果不可承受,应调整或制定新的法律风险应对措施,并评估新的措施的效果,直到剩余风险可以承受。执行法律风险应对措施会引起组织风险情况的改变,需要跟踪、监督有关风险应对的效果和组织的环境信息,并对变化的风险进行评估,必要时重新制订法律风险应对措施。5.5监督和检查企业应实时跟踪内外部法律风险环境的变化,及时监督和检查法律风险管理流程的运行状况,以确保法律风险应对计划的有效执行,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对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持续改进。法律风险管理的监督和检查环节使得法律风险管理流程形成可持续运转的闭环,是法律风险管理能够持续改进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监督和检查的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内外部法律风险环境的发展变化,如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变化、司法、执法及社会守法环境的变化、企业自身战略的调整改变等;——监测法律风险事件,分析趋势及其变化并从中吸取教训;——对照法律风险应对计划检查工作进度与计划的偏差,保证风险应对措施的设计和执行有效;——报告关于法律风险变化、风险应对计划的进度和风险管理方针的遵循情况;——实施法律风险管理绩效评估。另外,企业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资源状况,选择建立重大法律风险预警制度,即根据对内外部法律风险环境变化的监控结果,及时发布法律风险预警信息,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要明确应急处理的相关组织机构、处理流程、沟通机制、应急措施和资源的配置保障,确保企业对突发法律风险事件的快速反应,有效控制突发法律风险事件对企业造成的影响。5.6沟通和记录企业在法律风险管理过程的每个阶段都应当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有效沟通,以保证实施法律风险管理的相关人员和利益相关者能够充分了解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其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正确理解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决策的依据,并根据相关信息做出恰当决定,有效执行管理活动。由于企业各层级人员及相关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观、诉求、假设、认知和关注点不同,造成其法律风险偏好和对法律风险管理的期望不同,这些对法律风险管理的决策和执行有重要影响。因此,企业在法律风险决策过程和法律风险管理执行中应当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沟通,并保存相关记录。为保障这种沟通能够顺利进行,企业应保证法律风险管理的责任部门能够与企业相关人员充分沟通,能够获取履行职责所需的相关记录或档案材料,并且与监管机构、立法及司法机关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在法律风险管理过程中,记录是实施和改进整个法律风险管理过程的必要工作。建立记录应当考虑以下方面:——出于管理的目的而重复使用信息的需要;——进一步分析法律风险和调整风险应对措施的需要;——法律风险管理活动的可追溯要求;——沟通的需要;——法律法规和操作上对记录的需要;——企业本身持续学习的需要;——建立和维护记录所需的成本和工作量;——获取信息的方法、读取信息的容易程度和储存媒介;——记录保留期限管理。6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实施6.1概述法律风险管理流程的组织实施需要一个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的方针、组织职能、资源配置、信息沟通传递机制等相关基础配套设施。主要包括:——法律风险管理方针;——与法律风险管理目标匹配的组织职能和资源保障;——相关的制度和内部流程控制,使法律风险管理嵌入到组织的所有活动和过程中;——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关于法律风险管理的沟通机制;——法律风险管理文化;——法律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方法、工具等。6.2法律风险管理方针法律风险管理方针应明确下列事项:——法律风险管理理念;——最高管理者对法律风险管理的承诺;——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企业的法律风险偏好;——法律风险管理目标与企业的目标及其它风险管理目标的关系;——法律风险管理目标的层次分解和细化;——持续改进的承诺。6.3法律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企业可以根据现有的组织结构和风险管理职能设置原则,明确法律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职责和内容。需明确:——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和人员组成,如外部法律顾问、企业内部法律顾问/法律部门/法律岗位等的构成关系;——内外部法律风险管理资源的分工和合作方式;——明确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制定、实施和维护人员的职责;——明确执行法律风险应对措施、维护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和报告相关风险信息人员的职责;——明确全体员工在其本职工作中有关法律风险管理方面的职责;——建立批准、授权制度;——建立考核方法、奖惩制度。6.4法律风险管理的制度流程企业应当根据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建立完善适当的配套制度和行为规范,建立法律风险管理的工作程序,同时结合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将法律风险纳入到流程控制中,确保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切实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确保法律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的统一理解和执行。具体要考虑:——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范围和内容;——法律风险管理制度、规范的制定要考虑企业现有的制度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的制度,确保一致性,提高效率;——形成对制度规范的定期更新和修订,确保其时效性;——应当具体分析可纳入流程管理的法律风险,其相关管理措施与其他风险控制点的嵌套关系。6.5法律风险管理的资源配置企业需根据法律风险管理计划,制定可行的方法,为法律风险管理分配适当的资源。具体要考虑下列各项:——法律风险管理相关人员的技术、经验和能力要求;——法律风险管理过程每一阶段所需要的人力、资金及其他资源;——法律风险管理目标、成本和收益的关系,提高法律风险管理的收益水平。——根据企业内部条件和管理需求,可引入信息和知识管理系统,提高信息沟通和管理的效率。6.6法律风险管理的沟通和报告机制企业要建立内部沟通和报告机制,以保证:——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及其调整得到适当的沟通;——在企业内部充分报告法律风险应对计划实施的效果和效率;——在适当的层次和时间提供法律风险管理的相关信息;——建立与内部利益相关者协商的程序。企业需建立与外部利益相关者沟通的机制。这种机制应当保证:——企业的对外报告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司治理要求;——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保持有效的信息沟通;——在外部利益相关者中建立对组织的信心;——在发生突发事件、危机和紧急状况时与利益相关者沟通;——为企业提供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报告和反馈。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信息的沟通和报告机制要考虑与其他风险信息报送的衔接关系,以保证相关部门信息的互动沟通,有助于对风险信息的组合分析,提高管理效率。6.7法律风险管理文化企业应当注重法律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文化的培养,从而促进法律风险管理的贯彻实施,保障法律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具体应考虑:——树立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责任的理念,需在不同层次上履行防范法律风险的职责;——法律风险管理专业机构应当制定系统化的法律风险管理培训计划,包括一般的普法宣传和专项的法律知识培训,从而提高全体员工知法、守法和用法水平;——加强法律风险管理机构专业人员的法律实务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加强提升对企业业务管理的深入理解和支撑服务能力,主动积极地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活动提供法律支持;——采用多种途径加强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方法和流程的培训,以便于企业各层形成共识;——企业应当加强对内部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良好的法律风险管理文化;——重视企业领导层对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态度和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承诺。附录A法律风险识别框架示例法律风险的识别框架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构建。一个角度是引发企业法律风险的原因,可分为法律环境、违规行为、违约行为、侵权行为、不当行为和怠于行使权利六种;另一个角度是企业所从事的各类经营/管理活动。具体如表A.1所示:引发原因经营活动法律环境违规行为违约行为侵权行为不当行为怠于行使权利经营管理活动1经营管理活动2经营管理活动3……表A.1法律风险识别框架示例附录B法律风险清单示例法律风险清单可以划分为三个信息区。第一部分为基础信息区,主要内容为法律风险及引发风险的具体行为,为便于今后的使用和管理,这里还可以为每个法律风险及风险行为设置不同的编码;第二部分为法律信息区,包括风险涉及到的法规、法条、案例、法律责任和后果、法律建议等;第三部分为管理信息区,包括风险涉及到的企业内部部门、外部主体、经营管理活动或流等。具体如表B.1示:基础信息区法律信息区管理信息区风险代码风险名称行为代码引发法律风险的行为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涉及到的法条引发的法律责任和后果案例法律建议涉及的部门涉及的法律主体涉及的业务/管理活动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表B.1法律风险清单示例附录C法律风险可能性分析示例风险事件的发生可能性是指在公司目前的管理水平下,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的大小或者发生的频繁程度。对法律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量化分析,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进行,每个维度可以进一步细化为若干评分标准,以下示例影响程度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予1分至5分,表示发生可能性依次加强,得分越高意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对照该评分标准,同时根据不同维度对风险发生可能性影响程度的不同,为各维度设定权重系数,并确定计算公式,最终即可计算出该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得分。得分维度54321内控制度的完善与执行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很不完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很难得到执行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业务流程较完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业务流程较难得到执行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业务流程较完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业务流程执行程度一般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很完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业务流程执行比较准确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很完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业务流程执行非常准确我方人员相关法律素质不了解相关法律及企业内部制度对相关法律及企业内部制度有一定了解,但不能有效执行了解相关法律及企业内部制度,且基本能够执行理解相关法律及企业内部制度,并能够较好执行我方人员非常熟悉相关法律及企业内部制度并能够完全有效执行风险对方综合状况履约能力很弱或侵权可能性很大,信誉很差履约能力较弱或侵权可能性较大履约能力一般或侵权可能性一般,信誉一般履约能力较强或侵权可能性较小,信誉较好履约能力很强或侵权可能性很小,信誉很好外部监管执行力度有法律规定,有监管部门,违法行为总是能得到及时查处,且处罚严厉有法律规定,有监管部门,违法行为一般都能得到及时查处有法律规定,有监管部门,但违法行为并未都得到及时查处有法律规定,有监管部门,但监管部门经常不履行职责无法律规定,有监管部门,但监管部门经常不履行职责工作频次风险行为所涉及的工作每天至少发生一次风险行为所涉及的工作每周至少发生一次风险行为所涉及的工作每月至少发生一次风险行为所涉及的工作每季度至少发生一次风险行为所涉及的工作每年至少发生一次表C.1法律风险可能性分析示例附录D法律风险影响程度分析示例风险事件的影响程度是指该风险事件会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所产生影响的大小。对法律风险影响程度的量化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每个维度可以进一步细化为若干评分标准,以下示例影响程度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予1分至5分,表示影响程度依次加强,得分越高意味风险影响程度越大。对照该评分标准,同时根据不同维度与风险影响程度相关性的不同,为各维度设定权重系数,并确定计算公式,最终即可计算出该风险影响程度的得分。分析维度012345财产损失大小无10万元以下10-100万元100-500万元500-5000万元5000万元以上非财产损失大小无商誉、企业形象、知识产权等损失很小商誉、企业形象、知识产权等损失较小商誉、企业形象、知识产权等损失一般商誉、企业形象、知识产权等损失较大商誉、企业形象、知识产权等损失很大影响范围无很小范围的区域,如企业内部较小范围的区域,如若干企业间中等范围的区域,如全市范围内较大范围的区域,如全省范围内很大范围的区域,如全国范围内注:财产损失大小的区间界定,根据企业自身情况确定。表D.1法律风险影响程度分析示例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1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本指南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已建成投产或处于试生产阶段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评估对象为生产、使用、存储或释放涉及(包括生产原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等)附录B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环境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中化学物质(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物质)的企业。本指南不适用于下列情况的环境风险评估:1)涉及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2)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3)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车辆或单位;4)尾矿库;5)石油天然气开采设施;6)军事设施;7)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8)加油站、加气站。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2.1法律法规、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21]35号);《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法[2021]101号);《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7号);《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1号);《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5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21]113号);《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环发[2021]20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最新年本);《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2021年完整版);《关于督促化工企业切实做好几项安全环保重点工作的紧急通知》(安监总危化[2006]10号);2.2标准、技术规范《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21);《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50483-202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21);《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50351-2005);《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程》(GB20576-GB20602);《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SH3015-2003);《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747-202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21);《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废水排放去向代码》(HJ523-2021);《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R0004-2021);《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卫监督发[2005]272号);《事故状态下水体污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要求》(中国石油企业标准Q/SY1190-2021);《水体污染事故风险预防与控制措施运行管理要求》(中国石油企业标准Q/SY1310-202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水体环境风险防控要点(试行)》(中国石化安环[2006]10号);2.3其他参考资料《环境应急响应实用手册》(2021年版);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aterialSafetyDataSheet)。3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3.1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公共秩序,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3.2环境风险是指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3.3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指本指南附录B规定的某种(类)化学物质及其数量,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物质。3.4环境风险单元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环境风险物质的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企业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3.5环境风险受体指在突发环境事件中可能受到危害的人群、具有一定社会价值或生态环境功能的单位或区域等。3.6清净下水指装置区排出的未被污染的废水,如间接冷却水的排水、溢流水等。3.7事故排水指事故状态下排出的含有泄漏物,以及施救过程中产生的其他物质的生产废水、清净下水、雨水或消防水等。4环境风险评估的一般要求4.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应当及时划定或重新划定本企业环境风险等级,编制或修订本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报告:1)未划定环境风险等级或划定环境风险等级已满三年的;2)涉及环境风险物质的种类或数量、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防范措施或周边可能受影响的环境风险受体发生变化,导致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变化的;3)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并造成环境污染的;4)有关企业环境风险评估的国家标准或规范性文件发生变化的。4.2企业可以自行编制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也可以委托相关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编制。编制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的单位对环境风险评估报告及其结论负责。4.3新、改、扩建相关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环境风险评价内容,可作为所属企业编制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的重要内容。5环境风险评估的程序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按照资料准备与环境风险识别、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后果分析、现有环境风险防控和环境应急管理差距分析,制定完善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划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五个步骤实施。6环境风险评估的内容6.1资料准备与环境风险识别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环境风险识别。环境风险识别对象包括:1)企业基本信息,2)周边环境风险受体,3)涉及环境风险物质和数量,4)生产工艺,5)安全生产管理,6)环境风险单元及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7)现有应急物资、应急装备、救援队伍等。其中,2)~5)按照附录A的要求进行环境风险识别。进行环境风险识别时,应当制作企业地理位置图、厂区平面布置图、周边环境风险受体分布图,企业雨水、清净下水收集、排放管网图、污水收集、排放管网图以及所有排水最终去向图,并作为评估报告附件。列表说明下列内容:1)单位名称、组织机构代码、法定代表人、单位所在地、中心经度、中心纬度、所属行业类别、建厂年月、最新改扩建年月、主要联系方式、企业规模、厂区面积、从业人数等;如为子公司,还需列明上级公司名称和所属集团公司名称;2)地形、地貌(在泄洪区、河边、坡地)、气候类型、年风向玫瑰图、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极端天气情况和自然灾害情况(如地震、台风、泥石流、洪水等);3)环境功能区划情况以及最近一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现有应急资源,是指第一时间可以调用的企业内部应急物资、应急装备和应急救援队伍情况,以及企业外部可以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包括与其他组织或单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或互救协议情况。应急物资主要包括处理泄漏物、消解和吸收污染物的各种絮凝剂、吸附剂、中和剂、解毒剂、氧化还原剂等;应急装备主要包括个人防护装备、应急监测能力、应急通信系统、电源(包括应急电源)、照明等。按应急物资、装备和救援队伍,分别列表说明下列内容:名称、类型(指物资、装备或队伍)、数量(或人数)、有效期(指物资)、外部供应单位名称、外部供应单位联系人、外部供应单位联系等。6.2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后果情景分析列表说明下列内容:年份日期,地点,装置规模,引发原因,物料泄漏量,影响范围,事后采取的应急措施,事故损失,事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可能引发或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的最坏情景。A火灾、爆炸、泄漏等生产安全事故及可能引起的次生、衍生事故(例如,因生产安全事故导致有毒有害气体扩散出厂界、消防水、物料泄漏物及反应生成物,从雨水排口、清净下水排口、污水排口、厂门或围墙排出厂界,污染环境等)B环境风险防控设施失灵或非正常操作;C非正常工况(如开、停车等);D污染治理设施非正常运行;E停电、断水;F通讯或运输系统故障;H违法排污;I以及各种自然灾害、极端天气或不利气象条件。有关源强计算方法可参考《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对可能造成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的,分析环境风险物质从释放源头(环境风险单元),经厂界内到厂界外,最终影响到环境风险受体的可能性、释放条件、排放途径,涉及环境风险与应急措施的关键环节,需要应急物资、应急装备和应急救援队伍情况;对于可能造成大气污染的,依据风向、风速等分析环境风险物质少量泄漏和大量泄漏情况下,白天和夜间可能影响的范围,包括事故发生点周边的紧急隔离距离、事故发生地下风向人员防护距离。预估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级别7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差距分析7.1环境风险管理制度1)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制度是否建立,环境风险防控的重点岗位的责任人或责任机构是否明确,定期巡检和维护责任制度是否落实;2)环评及批复文件的各项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要求是否落实;3)是否经常性对职工开展环境风险和环境应急管理宣传和培训。4)是否建立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制度,并有效执行。7.2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1)是否在废气排放口、废水、雨水和清洁下水排放口对可能排出的环境风险物质,按照物质特性、危害,设置监视、控制措施,分析每项措施的管理规定、岗位职责落实情况和措施的有效性;2)是否采取防止事故排水、污染物等扩散、排出厂界的措施,包括截流措施、事故排水收集措施、清净下水系统防控措施、雨水系统防控措施、生产废水系统防控措施等,分析每项措施的管理规定、岗位职责落实情况和措施的有效性;3)涉及毒性气体的,是否设置毒性气体泄漏紧急处置装置,是否已布置生产区域或厂界毒性气体泄漏监控预警系统,分析每项措施的管理规定、岗位责任落实情况和措施的有效性。7.3环境应急资源1)是否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应急装备(包括应急监测);2)是否已设置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3)是否与其他组织或单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或互救协议(包括应急物资、应急装备和救援队伍等情况);7.4历史经验教训总结分析、总结历史上同类型企业或涉及相同环境风险物质的企业发生相同或类似突发环境事件,是否有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措施。7.5需要整改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项目内容针对上述排查的每一项差距和隐患,根据其危害性、紧迫性、和治理的时间长短,提出需要完成整改的期限,分别按短期(3个月以内)、中期(3-6个月)和长期(6个月以上)列表说明需要整改的项目内容,包括:整改涉及的环境风险单元、环境风险物质、目前存在的问题(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应急资源)、可能影响的环境风险受体。8制定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针对需要整改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项目,分别制定完善的实施计划。实施计划应明确: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等方面逐项制定加强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和应急管理的目标、责任人及完成时限。每完成一次实施计划,都应将计划完成情况登记建档,以备监督检查。对于因外部因素致使企业不能完善的情况,如环境风险受体的距离和防护等问题,如有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安全隐患,应及时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管部门、规划部门等有关部门报告,配合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消除隐患。9划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每当完成短期、中期或长期的实施计划后,应当及时修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按照附录A划定或重新划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并记录等级划定过程,包括:1)计算所涉及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2)逐项计算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值(M),确定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3)判断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是否符合环评及批复文件的卫生或大气防护距离要求,确定环境风险受体类型(E);4)确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按要求表征级别。附录A.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附录B.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附录C.企业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实行标准对照表附录D.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编制大纲附录A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通过定量分析企业生产、加工、使用、存储的所有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Q),评估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以及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E),按照矩阵法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等级进行划分。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为一般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和重大环境风险三级,分别用蓝色、黄色和红色标识。评估程序见图1。企业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Q企业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Q<1计算涉及附表1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生产工艺与风险控制水平(M)一般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重大环境风险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E)企业突发环境事件环境风险等级评估矩阵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Q≥1图1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流程示意图A.1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针对企业的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原料、“三废”污染物的等,列表说明下列内容:物质名称,化学文摘号(CAS号),目前数量和可能存在的最大数量,在正常使用和事故状态下的物理、化学性质、毒理学特性、对人体和环境的急性和慢性危害、伴生/次生物质,以及基本应急处置方法等,对照附录B标明是否为环境风险物质。计算所涉及的每种环境风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如存在量呈动态变化,则按公历年度内某一天最大存在的总量计算;在不同厂区的同一种物质,按其在厂界内的总量)与其在附表1中临界量的比值Q:(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环境风险物质时,计算该物质的总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2)当企业存在多种环境风险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1)式中:q1,q2,...,q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Q1,Q2,...,Q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临界量,t。当Q<1时,企业直接评为一般环境风险等级,以Q表示。当1≤Q时,将Q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分别以Q1、Q2和Q3表示。A.2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采用评分法对企业生产工艺、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废水排放去向等指标进行评估汇总,确定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评估指标及分值分别见表1与表2。表1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评估指标评估指标分值生产工艺20分安全生产控制(8分)消防验收2分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2分安全生产许可2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备案2分水环境风险防控措施(40分)截流措施8分事故排水收集措施8分清净下水系统防控措施8分雨水系统防控措施8分生产废水系统防控措施8分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措施(12分)毒性气体泄漏紧急处置装置8分生产区域或厂界毒性气体泄漏监控预警系统4分环评及批复的其他环境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10分废水排放去向10分表2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值(M)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25M1类水平25<M≤45M2类水平45<M≤60M3类水平M>60M4类水平列表说明企业生产工艺及其特征:生产工艺名称,反应条件(包括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是否属于《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或国家规定有淘汰期限的淘汰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等。按照表3评估企业生产工艺情况。具有多套工艺单元的企业,对每套生产工艺分别评分并求和。企业生产工艺最高分值为20分,超过20分则按最高分计。表3中的化工工艺名录将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状况和有关规定适时调整。表3企业生产工艺评估依据分值涉及光气及光气化工艺、电解工艺(氯碱)、氯化工艺、硝化工艺、合成氨工艺、裂解(裂化)工艺、氟化工艺、加氢工艺、重氮化工艺、氧化工艺、过氧化工艺、胺基化工艺、磺化工艺、聚合工艺、烷基化工艺、新型煤化工工艺、电石生产工艺、偶氮化工艺10/每套其他高温或高压、涉及易燃易爆等物质的工艺过程15/每套具有国家规定限期淘汰的工艺名录和设备25/每套不涉及以上危险工艺过程或国家规定的禁用工艺/设备0注1:高温指工艺温度≥300℃,高压指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p)≥10.0MPa,易燃易爆等物质是指按照GB20576至GB20602《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所确定的化学物质;注2:指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最新年本)中有淘汰期限的淘汰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按照表4评估企业现有安全生产管理情况,并附相关证明文件。表4企业安全生产控制评估指标评估依据分值消防验收消防验收意见为合格,且最近一次消防检查合格0消防验收意见不合格,或最近一次消防检查不合格2安全生产许可非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或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0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2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通过安全设施竣工验收,或无要求0未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或未通过安全设施竣工验收2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备案无重大危险源,或所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均已备案0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未备案2从生产装置、储运系统、公用工程系统、辅助生产设施及环境保护设施等方面,列表说明每个涉及环境风险物质环境风险单元及其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的实施和日常管理情况。对照表5,列出每个风险单元所采取的水、大气、固体废物等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包括:截流措施、事故排水收集措施、清净下水系统防控措施、雨排水系统防控措施、生产废水系统防控措施;毒性气体泄漏紧急处置装置和生产区域或厂界毒性气体泄漏监控预警系统;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情况等。按照表5评估企业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情况。表5企业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评估指标评估依据分值截流措施1)各个环境风险单元设防渗漏、防腐蚀、防淋溶、防流失措施,设防初期雨水、泄漏物、受污染的消防水(溢)流入雨水和清净下水系统的导流围挡收集措施(如防火堤、围堰等),且相关措施符合设计规范;且2)装置围堰与罐区防火堤(围堰)外设排水切换阀,正常情况下通向雨水系统的阀门关闭,通向事故存液池、应急事故水池、清净下水排放缓冲池或污水处理系统的阀门打开;且3)前述措施日常管理及维护良好,有专人负责阀门切换,保证初期雨水、泄漏物和受污染的消防水排入污水系统。0有任意一个环境风险单元的截流措施不符合上述任意一条要求的。8事故排水收集措施1)按相关设计规范设置应急事故水池、事故存液池或清净下水排放缓冲池等事故排水收集设施,并根据下游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和易发生极端天气情况,设置事故排水收集设施的容量;且2)事故存液池、应急事故水池、清净下水排放缓冲池等事故排水收集设施位置合理,能自流式或确保事故状态下顺利收集泄漏物和消防水,日常保持足够的事故排水缓冲容量;且3)设抽水设施,并与污水管线连接,能将所收集物送至厂区内污水处理设施处理。0有任意一个环境风险单元的事故排水收集措施不符合上述任意一条要求的。8清净下水系统防控措施1)不涉及清净下水;或2)厂区内清净下水均进入废水处理系统;或清污分流,且清净下水系统具有下述所有措施:①②具有清净下水系统(或排入雨水系统)的总排口监视及关闭设施,有专人负责在紧急情况下关闭清净下水总排口,防止受污染的雨水、清净下水、消防水和泄漏物进入外环境。0涉及清净下水,有任意一个环境风险单元的清净下水系统防控措施但不符合上述2)要求的。8雨排水系统防控措施厂区内雨水均进入废水处理系统;或雨污分流,且雨排水系统具有下述所有措施:①②具有雨水系统外排总排口(含泄洪渠)监视及关闭设施,有专人负责在紧急情况下关闭雨水排口(含与清净下水共用一套排水系统情况),防止雨水、消防水和泄漏物进入外环境;③如果有排洪沟,排洪沟不通过生产区和罐区,具有防止泄漏物和受污染的消防水流入区域排洪沟的措施。0不符合上述要求的。8生产废水处理系统防控措施1)无生产废水产生或外排;或2)有废水产生或外排时:①②生产废水排放前设监控池,能够将不合格废水送废水处理设施重新处理;且③如企业受污染的清净下水或雨水进入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则废水处理系统应设置事故水缓冲设施;④具有生产废水总排口监视及关闭设施,有专人负责启闭,确保泄漏物、受污染的消防水、不合格废水不排出厂外。0涉及废水产生或外排,但不符合上述2)中任意一条要求的。8毒性气体泄漏紧急处置装置1)不涉及有毒有害气体的;或2)根据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有毒有害气体(如硫化氢、氰化氢、氯化氢、光气、氯气、氨气、苯等)的泄漏紧急处置措施。0不具备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紧急处置装置的。8毒性气体泄漏监控预警措施1)不涉及有毒有害气体的;或2)根据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有毒有害气体(如硫化氢、氰化氢、氯化氢、光气、氯气、氨气、苯等)设置生产区域或厂界泄漏监控预警系统。0不具备生产区域或厂界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监控预警系统的。4环评及批复的其他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按环评及批复文件的要求落实的其他建设环境风险防控设施的。0未落实环评及批复文件中其他环境风险防控设施要求的。10列表说明企业雨排水、清净下水、经处理后的生产废水排放去向、受纳水体名称、受纳水体汇入河流及所属水系,受纳水体的年平均流速流量和最大流速流量等。按照表6评估各类水的排放去向。表6企业雨排水、清净下水、生产废水排放去向评估依据分值不产生废水或废水处理后100%回用0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或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如工业园区的废水处理厂)7进入其它单位其他(包括回喷、回灌、回用等)直接进入海域或江河、湖、库等水环境10进入城市下水道再入江河湖库或进入城市下水道再入沿海海域直接进入污灌农田或进入地渗或蒸发地A.3环境风险受体(E)列出企业周边所有环境风险受体情况:以企业厂区边界计,周边5公里范围内大气环境风险受体(包括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重要基础设施、企业等主要功能区域内的人群、保护单位、植被等)和土壤环境风险受体(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居住商用地)情况,列表说明下列内容:名称、规模(人口数、级别或面积)、中心经度、中心纬度、据企业距离(米)、相对企业方位、服务范围(取水口填写)、联系人和联系。企业雨水排口(含泄洪渠)、清净下水排口、废水总排口下游10公里范围内水环境风险受体(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来水厂取水口、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特殊生态系统、水产养殖区、鱼虾产卵场、天然渔场等)情况,以及按最大流速计,水体24小时流经范围内涉及国界、省界、市界等情况。列表说明下列内容:名称、规模(级别或面积)、中心经度、中心纬度、据企业距离(米)、相对企业方位、服务范围(取水口填写)、联系人和联系。根据环境风险受体的重要性和敏感程度,由高到低将企业周边的环境风险受体分为类型1、类型2和类型3,分别以E1、E2和E3表示,见表7。如果企业周边存在多种类型环境风险受体,则按照重要性和敏感度高的类型计。表7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情况划分类别环境风险受体情况类型1(E1)●企业雨水、污水排口下游10公里范围内有如下一类或多类环境风险受体:乡镇及以上城镇饮用水水源(地表水或地下水)保护区;自来水厂取水口;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风景名胜区;特殊生态系统;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红树林、珊瑚礁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海上自然保护区;盐场保护区;海水浴场;海洋自然历史遗迹;或●以企业雨水排口(含泄洪渠)、清净下水排口、废水总排口算起,排水进入受纳河流最大流速时,24小时流经范围内涉跨国界或省界的;或●企业周边现状不满足环评及批复的卫生防护距离或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等要求的;或●企业周边5公里范围内居住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机构人口总数大于5万人,或企业周边500米范围内人口总数大于1000人,或企业周边5公里涉及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国家相关保密区域;类型2(E2)●企业雨水、污水排口下游10公里范围内有如下一类或多类环境风险受体:水产养殖区;天然渔场;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富营养化水域;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天然林;海滨风景游览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生存区域;或●企业周边5公里范围内居住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机构人口总数大于1万人,小于5万人;或企业周边500米范围内人口总数大于500人,小于1000人;●企业位于溶岩地貌、泄洪区、泥石流多发等地区;类型3(E3)●企业下游10公里范围无上述类型1和类型2包括的环境风险受体;或●企业周边5公里范围内居住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机构人口总数小于1万人,或企业周边500米范围内人口总数小于500人。A.4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根据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的3种类型,按照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矩阵,确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属于类型1时,按表8确定环境风险等级。表8类型1(E1)——企业环境风险分级表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Q)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M1类水平M2类水平M3类水平M4类水平1≤Q<10较大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重大环境风险重大环境风险10≤Q<100较大环境风险重大环境风险重大环境风险重大环境风险100≤Q重大环境风险重大环境风险重大环境风险重大环境风险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属于类型2时,按表9确定环境风险等级。表9类型2(E2)——企业环境风险分级表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Q)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M1类水平M2类水平M3类水平M4类水平1≤Q<10一般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重大环境风险10≤Q<100较大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重大环境风险重大环境风险100≤Q较大环境风险重大环境风险重大环境风险重大环境风险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属于类型3时,按表10确定风险等级。表10类型3(E3)——企业环境风险分级表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Q)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M1类水平M2类水平M3类水平M4类水平1≤Q<10一般环境风险一般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10≤Q<100一般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重大环境风险100≤Q较大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重大环境风险重大环境风险A.5级别表征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可表示为“级别(Q值代码+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代码+环境风险受体类型代码)”,例如:Q值范围为1≤Q<10,环境风险受体为类型1,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为M3类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环境风险等级可表示为“重大(Q1M3E1)。附录B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序号物质名称CAS号案例记录临界量(吨)备注第一部分环境风险物质1甲醛50-00-0a/b/d0.52四氯化碳56-23-5b7.531,1-二甲基肼57-14-7b7.54乙醚60-29-7e105甲基肼60-34-4e7.5重点环境管理化学品6苯胺62-53-3b/c57敌敌畏62-73-7b2.58甲醇67-56-1a/b500*9异丙醇67-63-0e510丙酮67-64-1c1011三氯甲烷67-66-3b1012丁醇71-36-3a513苯71-43-2a/b/c10重点环境管理化学品14天然气74-82-8a515溴甲烷74-83-9b7.516乙烯74-85-1a/b517乙炔74-86-2e518氯甲烷74-87-3a1019碘甲烷74-88-4b1020甲胺74-89-5b521氰化氢74-90-8b2.522甲硫醇74-93-1c523丙烷74-98-6e524氯乙烯75-01-4e5重点环境管理化学品25乙胺75-04-7a1026乙腈75-05-8e1027乙醛75-07-0e528乙硫醇75-08-1c1029二氯甲烷75-09-2a1030二硫化碳75-15-0a/c1031二甲基硫醚75-18-3b1032环丙烷75-19-4b533环氧乙烷75-21-8b7.5重点环境管理化学品34异丁烷75-28-5e535异丙胺75-31-0e536光气75-44-5a0.2537三甲胺75-50-3a2.538环氧丙烷75-56-9e1039三甲基氯硅烷75-77-4b7.540二甲基二氯硅烷75-78-5a2.541甲基三氯硅烷75-79-6a2.542丙酮氰醇75-86-5b2.5重点环境管理化学品43三氯硝基甲烷76-06-2a0.2544硫酸二甲酯77-78-1b0.2545四乙基铅78-00-2a2.5重点环境管理化学品46二氯丙烷78-87-5b7.547三氯乙烯79-01-6a1048乙酸甲酯79-20-9b549过氧乙酸79-21-0e550氯甲酸甲酯79-22-1a2.551磷酸85-44-9b2.552甲苯-2,6-二异氰酸酯91-08-7a553萘91-20-3a5重点环境管理化学品54联苯胺92-87-5b0.5553,4-二氯甲苯95-75-0a1056氯乙酸甲酯96-34-4a7.557硝基苯98-95-3a10584-硝基苯胺100-01-6b559乙苯100-41-4a1060苯乙烯100-42-5a/b1061甲基苯胺100-61-8b/d562对苯醌106-51-4a163环氧氯丙烷106-89-8b1064丁烷106-97-8a5651-丁烯106-98-9e566丙烯醛107-02-8b2.5671,2-二氯乙烷107-06-2e7.5682-氯乙醇107-07-3a569丙腈107-12-0a570丙烯腈107-13-1a/b1071乙二胺107-15-3b10722-丙烯-1-醇107-18-6a7.573氯甲基甲醚107-30-2b2.574醋酸乙烯108-05-4a7.575异丙基氯甲酸酯108-23-6a7.576三聚氯氰108-77-0b1077甲苯108-88-3a/b1078氯苯108-90-7e579环己胺108-91-8b1080环己酮108-94-1b581苯酚108-95-2a/b/c/d582醋酸正丙酯109-60-4e583亚硝酸乙酯109-95-5a584正己烷110-54-3e500*85环己烷110-82-7e1086己二腈111-69-3b2.587正辛醇111-87-5b7.588丙烯115-07-1b589二甲醚115-10-6e590异丁烯115-11-7e591四氟乙烯116-14-3e5922,4,6-三硝基甲苯118-96-7e593反式-丁烯醛123-73-9b1094二甲胺124-40-3a595四氯乙烯127-18-4b1096苯乙腈140-29-4a197丙烯酸丁酯141-32-2a/b598丁酰氯141-75-3e599乙酸乙酯141-78-6e500*100乙拌磷298-04-4d0.5101肼302-01-2b7.5102氟乙酸甲酯453-18-9a0.25103丙二烯463-49-0e5104乙烯酮463-51-4a21051,3-戊二烯504-60-9e5106溴化氰506-68-3b2.5107氯化氰506-77-4a7.5重点环境管理化学品108四硝基甲烷509-14-8e51092-氯丙烯557-98-2b5110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584-84-9e51111-氯丙烯590-21-6b5112氰酸钾590-28-3e2.5113异氰酸甲酯624-83-9a5114一氧化碳630-08-0e7.5115乙烯基乙炔689-97-4e5116氧化镉1306-19-0b0.25117五氧化二磷1314-56-3a10118甲基萘1321-94-4b5119三氧化二砷1327-53-3b0.25重点环境管理化学品120二甲苯1330-20-7a/b/c10121甲基叔丁基醚1634-04-4b5122二氯异氰尿酸钠2893-78-9a2.5123碳酸镍3333-67-3e0.25124氯酸钾3811-04-9e100*125硝酸铵6484-52-2a50126汞7439-97-6d0.5重点环境管理化学品127砷7440-38-2a/b/c/d0.25重点环境管理化学品128二氧化硫7446-09-5a/c/d2.5129三氧化硫7446-11-9b2.5130四氯化钛7550-45-0c1131三氟化硼7637-7-2e2.5132氯化氢7647-01-0a/b2.5133氟化氢7664-39-3a/c5134氨7664-41-7a/b7.5135硝酸7697-37-2a/b7.5136氯化镍7718-54-9e0.25137亚硫酰氯7719-09-7b5138三氯化磷7719-12-2a/b7.5139白磷7723-14-0a5140溴7726-95-6a2.5141铬酸7738-94-5b0.25142氯酸钠7775-09-9e100*143铬酸钠7775-11-3e0.25144氟7782-41-4e0.5145氯7782-50-5a/b/c/d1146硫酸铵7783-20-2e10147硫化氢7783-6-4a2.5148硒化氢7783-7-5b0.25149砷化氢7784-42-1a0.5重点环境管理化学品150硫酸镍7786-81-4c0.25151氯磺酸7790-94-5b0.5152高氯酸铵7790-98-9e5153一氧化二氯7791-21-1e5154磷化氢7803-51-2e2.5155锑化氢7803-52-3e2.5156硅烷7803-62-5e2.5157发烟硫酸8014-95-7a/b/c2.5158三氯硅烷10025-78-2e5159氧氯化磷10025-87-3e2.5160四氯化硅10026-04-7a5161溴化氢10035-10-6b2.5162二氧化氯10049-04-4e0.5163一氧化氮10102-43-9e0.5164二氧化氮10102-44-0b1165氯化镉10108-64-2c0.25166硫酸镉10124-36-4c0.25167羰基镍13463-39-3e0.5168硫氢化钠16721-80-5d2.5169氟硅酸16961-83-4b5170丁烯25167-67-3e5171硝基氯苯25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