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老子》四章 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 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 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 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 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思想家小国寡民《道德经》孔子问礼紫气东来无为而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猜猜他是谁?老子老子四

章壹贰学习目标知人论世,了解老子,了解《老子》。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的“对待”关系,把握其启示意义。叁老子其人课前预习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老子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的核心是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历史观上,《老子》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老子思想课前预习1.道本思想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道”是世界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一切因其自然,一切顺其自然,这就是道的本性。2.辩证思想对立统一转变量(质)变3.美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老子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自生,故能长生”,“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物壮则老,“兵强则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认为“大巧若拙”,赞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作品简评课前预习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南怀瑾《老子》其书“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五十六章读老子白居易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子。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课前预习《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知人论世第一课时1.熟读翻译第十一章和第二十四章。2.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诵读课文,读懂文意三十辐共一毂(ɡ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重点字词:(1)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2)埏埴:和泥(制作陶器)。(3)户牖:门窗。(4)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诵读课文,读懂文意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泥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直观理解文化常识古代马车的各部分名称研读文本——第十一章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明确:比喻论证、举例论证。以车子、器皿和居室三者为例,说明“有”和“无”的相对性(有无的关系)器物实体的“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的“无”,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通过“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

“有无相生(无中生有,无有大用)”的观点诵读课文,读懂文意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zhǎnɡ)。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

重点字词:(1)企者:踮起脚尖的人。(2)不行:行走不稳。

(3)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4)自伐:和“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5)处:为,做。

(6)余食赘行:成语,意为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瘤。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诵读课文,读懂文意译文: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研读文本——第二十四章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研读文本——第二十四章明确: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怎样理解本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研读文本——第二十四章怎样理解本章中“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明确:“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自我显露的人反而名声大不起来,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因为“自见”“自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研读文本——第二十四章怎样理解本章中“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含义?明确:“自伐”“自衿”,是自夸自己的功劳,认为自己最能干,好胜好强,好大喜功,一有点成绩就自鸣得意。这样的人,到最后终究为大家所抛弃,连性命都可能被丢掉。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急于求成内心焦躁本质恶果根源追逐显相

看重我“有”余食赘行令人厌恶有道者不处研读文本——第二十四章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老子举例意在说明什么看法?课外拓展加油站《老子》第四十五章(节选):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翻译:天下最完满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有欠缺,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天下最充实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空虚没有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笔直的东西(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标准),看起来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启示:(1)完美人格:不在外形上显露,而为内在生命含藏;重内藏无外见,内藏胜过外见。(2)不追求圆满无缺,否则物极必反。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状态,才不走向极端。第二课时1.熟读翻译第三十三章和第六十四章。2.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诵读课文,读懂文意重点字词:(1)强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2)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3)死而不亡者寿:躯体虽死而精神仍然存在于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ǎnɡ)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译文: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言行不离道之规律中的人能够活得长久。躯体虽死而精神仍然存在于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一个能“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才能延续他的精神生命。“死而不亡”,是说虽然人的身体消亡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有道之人是长寿的。研读文本——第三十三章“自知者明”——全面了解自我,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才能合理规划自我,才能明确人生发展的方向。“自胜者强”要求我们有强大的内心,能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探究内涵

“知足者富”财富没有边界,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状或是物质,而是对自知、自胜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有。

“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认定目标,勇敢前行,挑战自我,成就自我。重点字词:(1)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2)泮:同“判”,分离。(3)毫末:比喻极其微小的事物。(4)累(léi)土:一筐土。累,同“纂”,土筐。(5)几:接近。(6)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7)复:弥补。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状语后置诵读课文,读懂文意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时容易持守,问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在混乱没有产生时就进行整治。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枝杈生长而来;九层的高台,从每一筐泥土筑起;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诵读课文,读懂文意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接近成功时使它失败。所以像对待开始那样慎重对待结尾,才不会有失败的事情。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重视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运行而不会妄加干预。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思考1.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层(开头到治之于未乱)把握先兆第二层(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重视细节第三层(为者败之到故无失)圣人无为第四层(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百姓慎终如始第五层(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研读文本——第六十四章明确:结论不同。①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②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你认为儒家与道家有哪些异同?1、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2、孔子的一句话,却刚好诠释了儒道的最大区别。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这句话就已经说出了儒道之别,道如水,悠然而又淡泊,儒似山,崇高而又安宁。儒家讲究礼仪,尊孔孟之道;道家讲求修身养性。3、儒道互补,这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了,然而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我们又可以从这个古老的话题中不断地引发出新的思考。从内在的、隐蔽的、发生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有着两性文化上的内涵;而从外在的、公开的、符号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又有着美学上的功能。(1)《老子》第十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