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1页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2页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3页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4页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了解苏俄(联)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变化,理解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结合列宁主义形成的过程,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借助时间轴和地图,认识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运用有关苏俄十月革命和经济建设的史料,分析归纳概括十月革命的背景、过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影响;概括苏联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的内容;运用比较法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本质特征,探讨其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影响。通过史料、图片、数据的比较,了解“斯大林模式”的具体表现与影响。【历史解释】了解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苏联模式”的演进,从“史料实证”角度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的体制内容和影响,探究认识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曲折性和渐进性,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和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做到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重点难点】重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十月革命的划时代意义;难点: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与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模式【时空坐标】【知识梳理】一、列宁主义的形成: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革命理论、指导思想(一)历史条件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政治、社会矛盾: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阶级基础: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组织基础: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工人运动。思想基础: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主观条件:列宁积极进行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二)形成过程1895年,列宁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898年,在列宁催促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1900年初,列宁流放期满,7月回国后在德国创办了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张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为俄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列宁坚持下,大会通过党纲,把争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为党的基本任务。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形成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指导思想:“布尔什维主义”即列宁主义。列宁的拥护者在中央委员会中占多数,被称作“布尔什维克”。(三)主要内容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四)历史意义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在20世纪俄国和世界革命进程中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二、十月革命的胜利(一)历史条件(革命条件成熟)客观条件: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经济基础: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促进资本主义发展,19世纪末出现垄断组织,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革命奠定物质基础)政治基础:俄国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国际条件: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卷入战争(有利的国际环境)。主观条件:俄国的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相对集中,革命性强。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熟;有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建立了广泛的同盟(工农联盟);列宁个人的努力(二)革命过程1.二月革命: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首都:彼得格勒背景:人民大众与沙皇矛盾激化: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军失利使沙皇政府陷入困境,国内危机加剧,“和平、面包和土地”成为民众的迫切要求。经过:3月8日工人举行示威游行;3月10日政治总罢工;3月12日,起义工人得到军队支持;3月1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结果:①推翻了沙皇统治(罗曼诺夫王朝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②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次要地位,监督)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苏维埃,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背景:推翻了沙皇专制,建立共和国。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进行了一些改革(资产阶级民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镇压人民的反抗。内容: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和平夺权),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亲自领导了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无产阶级的革命任务:无产阶级夺权革命的方式:和平夺权意义:《四月提纲》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希望和平过渡);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3.7月流血事件概况:1917年7月17日,俄军在前线惨败,引发国内50万工人士兵示威游行。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对策: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1917年8月布尔什维克党第六次代表大会:暴力夺权;10月23日,在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发动武装起义的历史性决议)。影响:①两个政权并存地局面结束;②由和平夺权到暴力夺权。4.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背景:越来越多的地方苏维埃政权掌握在布尔什维克手中,起义时机成熟。过程: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地点:彼得格勒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人民委员会的成立)。(三)历史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3月)1.背景:国内战争,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政治: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方式)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经济: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后期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2.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最重要措施):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带有军事、行政干预色彩、强制性;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国有化,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后期小企业国有化)【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推行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3.实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运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经济,进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4.影响: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农民的不满,频繁发生暴动,导致工农联盟破裂)。—必须变革经济政策。(二)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1928年后逐步取消)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国内外危机和人民群众对战时政策的不满;苏俄面临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经济危机:①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亟待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②国家也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政治危机:农民对余粮征集制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工联盟破裂)2.内容:重心: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农业: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3.实质:是在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4.意义:实践: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理论:俄国找到了一条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间接的向社会主义过渡。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斯大林体制(斯大林模式)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政治、经济建设,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1991年12月苏联解体。1.背景: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尤其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斯大林个人独断专行;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吸取周边部分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教训;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与竞争:西方各国一战中恢复过来,各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尤其是美国经济空前繁荣。2.过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3.内容: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苏联模式”。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表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商品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与法治4.评价:积极方面: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令世界瞩目(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开创了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为西方国家进行经济体制调整提供借鉴(国家干预经济)。开创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借鉴。消极方面(存在问题):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釆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忽视消费品生产,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5.经验教训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的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调整经济政策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符合国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使轻重工业和农业比例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改革必须注重增强企业活力和地方的积极性【重点探究】1917年11月8日到1922.12称苏俄;1922年12月,苏联成立;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在选举党的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一派占了多数,从而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孟什维克,意为少数派,反对把无产阶级专政原则列入党纲,反对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