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题及答案(试卷1)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题及答案(试卷1)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题及答案(试卷1)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题及答案(试卷1)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题及答案(试卷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模拟题库1、中医学创新发展的鼎盛时期是秦汉时期魏晋时期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答案】D2、属于“子病及母”传变规律的是入.心病及肝肺病及肾肝病及肾肾病及肺脾病及肝【答案】ACD3、暑邪为病多见汗多.气短.乏力等症,其机理为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暑多夹湿,易困脾土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为阳邪,化火伤阴【答案】D4、护肾养生的主要方法是饮食有节节欲保精劳逸有度积精全神运动锻炼【答案】B5、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有TOC\o"1-5"\h\z/心脾5肾胃【答案】BCDE6、致病原因,不属于情志内伤的是暑热扰神亲人亡故家庭纠纷工作烦心工作焦虑【答案】A7、导致肌肤甲错的常见病因是痰饮瘀血寒邪结石疫疠【答案】B8、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接部位是目外眦鼻根部小指端目内眦胸中【答案】D9、象思维的基础包括形象物象现象意象应象【答案】ABC10、肺气失于宣发,可出现的症状有胸闷无汛食少便秘鼻塞【答案】ABE11、人体之精生成的物质来源有先天之精吸入清气水谷精微脏腑之精生殖之精【答案】ABC12、邪郁化火的形成因素包括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痰郁化火血郁化火食积化火【答案】ABCDE13、创造性提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病机的著作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类经》《素问玄机原病式》《临证指南》【答案】D14、劳力太过致病特点主要有耗气耗神损伤筋骨损伤津液损伤心神【答案】AC15、中医探求病因特有的方法是询问求因取象求因辨证求因辨病求因由果导因【答案】C16、恐惧过度最易损伤的脏是TOC\o"1-5"\h\z/心肝5肺肾【答案】E17、某女,20岁。患热病20余日,出现筋惕肉,手足蠕动,舌红少苔,脉细。其病机为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生风血虚生风&血燥生风【答案】C18、“寒从中生”是指寒邪伤人寒邪直中脾胃寒邪直中少阴寒邪从肌表而入,伤及内脏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答案】E19、气滞的临床表现特点有闷胀5恶心呕吐【答案】ABC20、克服饮食偏嗜的方法有防止饮食污染不洁注意饮食定时定量克服饮食偏热偏寒重视药食性味结合避免过度恣食五味【答案】CE21、容易出现各种秽浊症状的邪气是风邪火(热)邪湿邪寒邪暑邪【答案】C22、与湿浊内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肾气不足膀胱失司脾失健运肺失宣降三焦气化失司【答案】C23、心主神志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津液精液血液宗气营气【答案】C24、肝在志为TOC\o"1-5"\h\z喜怒思惊恐【答案】B25、如果阴阳双方失去互为存在的条件,则可出现的是阳损及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阴损及阳【答案】BCD26、最早提出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著作是《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答案】A27、结石的致病特点有发生绞痛肿块发绀多发于六腑等器官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答案】ADE28、六淫外邪中,致病易导致出血的为风邪寒邪燥邪湿邪火邪【答案】E29、心主神志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津液精液血液宗气营气【答案】C30、属五行之“土”的是TOC\o"1-5"\h\z歌舌肉涎【答案】ACDE31、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元气中气宗气营气卫气【答案】A32、“亡血家不可发汗”的告诫,其原理是精血同源气血同源肝肾同源乙癸同源津血同源【答案】E33、“泻火润金”中的“火”指的是肝f、肺肾【答案】B34、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损伤阳气易致疼痛黏腻重浊凝滞收引易袭阳位【答案】A35、七冲门中,所谓“下极”是贲门幽门太仓下太仓上魄门【答案】E36、某女,61岁。反复胁痛.黄疸十余年,久治不愈,渐成“积”,其发病类型是徐发继发复发伏而后发感而即发【答案】B37、与结石的形成关系不密切的是饮食不当情志内伤服药不当体质差异气候因素【答案】E38、生殖之精施泄主要依赖的是天癸作用肾阳推动。.脾胃纳运肝血充盈肺气宣肃【答案】A39、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趋同性相对性复杂性普遍性稳定性【答案】E40、关于阴阳亡失,以下说法错误的是亡阳即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大量脱失亡阴即机体阴气发生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汗出过多可导致亡阳汗出过多可导致亡阴亡阴不会导致亡阳【答案】E41、创新温病理论的代表医家有吴又可吴鞠通叶天士王清任薛生白【答案】ABCE42、足三阳经的走向规律是从足走头从头走足从胸走手从手走头从足走腹【答案】B43、津液停而为饮,可滞留的病位包括胃肠上肢胸胁胸膈下肢【答案】ABCDE44、瘕积聚,常见病机是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精气两虚气不摄血【答案】A45、194:“孤府”所指的腑是胃胆膀胱小肠三焦【答案】E46、总督一身阳经的奇经是带脉阳维脉任脉督脉阳跷脉【答案】D47、妇女月经期慎用或禁用峻下.破血.重坠.开窍.滑利.走窜及有毒药物所体现的治则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因人制宜治病求本调和气血【答案】C48、关于邪正盛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邪气留结之处,即是邪正相搏明显之所亡阳多是正不敌邪,邪胜正衰的表现邪去正虚多见于重病的恢复期邪正相持的态势多不稳定邪胜正衰是指正气无力祛除病邪,致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答案】E49、按五行生克规律,火之子的所不胜是TOC\o"1-5"\h\z木火土金水【答案】A50、六淫致病,其临床表现具有干涩特点的是风邪寒邪燥邪暑邪火(热)邪【答案】C51、起于胞中的奇经是冲脉.督脉.任脉任脉.带脉.冲脉阴维脉.阳维脉冲脉.督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答案】A52、某男,51岁。近三年来反复出现眩晕耳鸣,头痛耳胀,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经治疗后基本证候消失,两天前自购人参调补,眩晕诸症复作,其发病类型是重感致复合病劳复食复药复【答案】E53、偏阴质者感受湿邪,则湿从阴而寒化,形成寒湿病机,其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是环境因素生活因素体质因素病邪因素诊治因素【答案】C54、“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治法的依据是小肠泌别清浊脾运化水液肺宣发肃降肾阳气化肾主水液【答案】A55、属于疾病基本病机的是经络病机脏腑病机六淫病机阴阳失调病机内生五邪病机【答案】D56、大肠功能失常,可直接影响的是肾失气化肝失疏泄肺失肃降脾失健运脾不升清【答案】C57、容易导致心神不宁,甚或扰乱心神的外邪是风邪火邪燥邪湿邪寒邪【答案】B58、七冲门中,所谓“下极”是贲门幽门太仓下太仓上魄门【答案】E59、偏阳质的体质特征包括兴奋抑制好动偏热喜静【答案】ACD60、结石的成因有饮食不当情志内伤服药不当体质差异津亏血虚【答案】ABCD61、过度安逸,临床常见症状包括发胖臃肿胸闷气短肌肉软弱脘腹胀满动则心悸【答案】ABCDE62、“乙癸同源”是指肝肾同源精血同源气血同源肝胆同源津血同源【答案】AB63、燥邪最易伤脏的是/心肝5肺肾【答案】D64、阴偏胜概念和病机的表述包括病机特点为阴盛而阳未虚临床表现以实热证为主阴盛则热阴盛则阳病以寒.静.湿为其临床特点【答案】ADE65、《素问•痹论》所谓“水谷之悍气”是谷气清气宗气营气卫气【答案】E66、循行环绕唇的经脉是胆经.胃经.肝经.任脉肾经.任脉.胆经.冲脉脾经.肝经.任脉.冲脉»心经.脾经.肝经.胃经E.胃经.肝经.冲脉.任脉【答案】E67、五官中的“目”属木,主要采用的是下列何种方法归类的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以表知里法试探法反证法【答案】B68、与心主血脉功能密切相关的有面色脉象意识»舌色E./心胸部感觉【答案】ABDE69、区别于络脉,经脉循行规律有深而不见较细小纵行为主行分肉间较粗大【答案】ACE70、属于阴阳平和质的有喜动好强精力充沛身体强壮胖瘦适度工作潜力大【答案】BCDE71、手太阳经的分布部位是上肢内侧前缘上肢外侧前缘上肢内侧后缘上肢外侧中线上肢外侧后缘【答案】E72、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是胆胃三焦小肠命门【答案】A73、在治病求本指导下的基本治则有扶正祛邪正治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早治防变【答案】AB74、六淫中,易伤津耗气的邪气是燥邪风邪湿邪暑邪寒邪【答案】D75、偏阴质者,多易发的是实热证虚热证气虚证实寒证阴阳两虚证【答案】D76、“泌别清浊"属于胃的功能小肠的功能三焦的功能膀胱的功能胆的功能【答案】B77、某女,37岁。痫,发作时喉中有声,角流涎,舌苔白腻,脉象弦滑。应考虑病因是情志因素痰浊因素饮食因素瘀血因素过劳因素【答案】B78、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息息相应的联系,气所发挥的作用是中介升降运动聚散转化【答案】A79、六淫致病,最易出现动摇症状的是风邪暑邪火邪燥邪湿邪【答案】A80、六淫致病,易袭阳位的是风邪暑邪毒邪燥邪湿邪【答案】A81、不属五行相生关系传变的是肝火犯肺肾病及肝。.心病及肝脾病传肺肺病及肾【答案】A82、血虚者出现少气懒言.体倦乏力.头晕自汗等症状的原因是血不养气血不化神血不濡筋血不荣面血不化津【答案】A83、某男,5岁。倦怠乏力,皮下紫瘢一月,伴见面色无华等症状,其病机是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滞血瘀血虚气脱【答案】A84、586:中医观察体型主要包括形体之肥瘦长短脏腑之虚实盛衰皮肉之厚薄坚松经络之气血盛衰肤色之黑白苍嫩【答案】ACE85、肝阳上亢证患者病情加重,又出现畏寒肢冷,其病机变化是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阳盛格阴阴盛格阳阳盛阴虚【答案】B86、肝与肾的关系包括水火既济先后天互资藏泄互用精血同源阴阳互滋互用【答案】CDE87、脏与脏关系中,主要表现为气机调节的两脏是入.心与肺肺与肾肺与肝肝与肾脾与肾【答案】C88、血与津液的关系表现为血能化津津能生血津能摄血津能行血津能载血【答案】AB89、首次明确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张仲景陶弘景孙思邈陈无择李时珍【答案】D90、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其性升散其性趋下其性炎热易夹湿邪其性收引【答案】ACD91、火(热)邪.暑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伤津耗气生风夹湿动血致疮痈【答案】A92、按五行相生次序排列的是角.徵.宫.商.羽酸.甘.辛.苦.咸青.赤.黄.白.黑握.啰.咳.忧.栗呼.笑.歌.哭.呻【答案】ACE93、阐发命门学说,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医家是朱丹溪李东垣张景岳吴鞠通张仲景【答案】C94、被后人称为“补土派”的医家代表是李中梓李东垣陈无择叶天士刘完素【答案】B95、肾精不足导致的症状包括卤门迟闭牙齿松动腰膝酸软脑转耳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