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发现与探索 全国通用_第1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发现与探索 全国通用_第2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发现与探索 全国通用_第3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发现与探索 全国通用_第4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发现与探索 全国通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学设计1.连通器一、教学目的1.通过以“连通器原理及应用〞为内容的实验探索活动,提高学生对物理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能提高人们生产实践活动水平的体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2.通过用连通器原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知道连通器的道理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二、课前准备1.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2.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并熟悉实验操作。3.制作“图3〞及“实验三〞教学视频资料,借以辅助教学,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4.制作“探索延伸〞栏目演示装置一套。5.准备题图中的两把茶壶。〔可以不备〕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根本要领。培养动手实验能力,解释应用实例和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教学的难点是“实验三〞课题的设计四、教学要点及建议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以导语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建议教师可以采用直接由两把茶壶〔有实物最好〕哪个装水多引动讨论导入新课。〔2〕探索课题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连通器原理及应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关于连通器的概念说给学生就可以了,不要求严格掌握内容。〔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①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实验一〞器材1套。〔见图1,由老师组装好〕②做好小组实验分工③进行平安操作教育。活动设计:提示本节课是通过实验与设计研究“连通器原理〞,并用所得知识探讨周围物品中对连通器原理的应用情况,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活动过程:本课安排了三项实验实验一认识连通器通过学生小组里的实验演示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连通器最大特点是什么?二是连通器内液面有什么特点?组织学生边实验边研究,求得答案。“小资料〞答复了第一个问题。第二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实验二是研究连通器的原理。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并指导学生研究“思考问题〞栏目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可以在小组里研究根底上进行全班交流。总结出正确答案。问题的核心是连通器内的液面总是一样高,一定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住这一点。接下来的“讨论〞是对“导言〞局部的回应。学生自主学习是可以解决的。实验三是用连通器原理进行的实验设计。教师可以先把问题画在黑板上,再提出这交叉处怎么办?指导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画出一份设计图,再进行全班的设计交流。交流后,可以播放视频课件进行稳固。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4〕探索发现这一局部总结了全课的实验,教师可以再举一些事例安排教学活动。比方:畜牧场的自动饮水器、卫生间器具的下水局部等。〔5〕探索延伸这一局部是本课教学又一个提升。建议让学生亲自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感悟连通器原理的作用。2.应注意的问题〔1〕尽可能让多数同学参与实验活动。〔2〕要注意研讨活动的指导。〔3〕本课建议用1课时。五、背景资料1.连通器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十分广泛。现在有些地方,仍然是建造很高的水塔,用水管把水塔和用户连起来,构成一个连通器,把水送到用户。有些高楼还在楼顶建造水箱,用水泵把自来水压入水箱,再用水管连接本楼各用户,构成连通器,以便高层楼用户用水。2、液位计也是应用连通器原理的实例。在工业用锅炉,贮油,贮液槽或大容量变压器油箱上,常装置一根垂直细玻璃管,它的两端都与容器内部相连通,所以只要观察细玻璃管中液面的高度就能判断容器内部的液面高度。3、在平整大面积农田时,往往需要测量地面是否平坦,这时就可利用连通器原理来制作一个简单的测高器来进行测量。4.所谓“连通器〞是由二个或几个底部相通的容器组成,在连通器中,只注入一种液体时,不管容器的大小、形状如何,各容器中的液面总是保持在相同水平高度。2.走进三维空间一、教学目标1.通过“走进三维空间〞的学习活动,引发学生对“三维空间〞探究的兴趣,了解三维空间是人们活动的客观存在的空间,养成严谨踏实的学习和探索态度。2.通过活动,使学生树立和了解“立体〞的概念,培养学生初步具备空间想象能力。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平面图与立体图的关系及空间想象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三、教学要点及建议:1.“引言〞:导入“空间〞与“体积〞有关系。2.“探索课题〞:从长方体牙膏纸盒看,它有六个面,由于我们视线的局限性,从图中只看到三个面,在我们思考问题时,要“想到〞看不到的另三个面,其中必须依靠的是“空间想象〞。3.“探索活动〞:通过观察与实验与空间想象训练,逐步了解3个面看不见的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及藏在大正方形中心1块的思维方法。这个“观察与实验〞虽然逐步都有思维结果,但必须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看不见〞局部的想象过程,为“走进三维空间〞的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根底。练一练空间想象的正确答案是:〔1〕图:〔1〕—B,〔2〕—A,〔3〕—D,〔4〕—C.〔2〕图:A—〔3〕,B—〔2〕,C—〔1〕〔3〕翻动立方体第一次翻动:下面是5,上面是2。第二次翻动:下面是6,上面是1。第三次翻动:下面是4,上面是3。〔4〕填数字:〔见教材〕4.“探索发现〞:〔1〕空间想象能力的作用。〔2〕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性。5.“探索延伸〞:答案:图7的答案:A—M,B—Q,C—P,D—N。图8的答案:2号面的对面是6号面。6.小资料:▲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形式。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并存的秩序,具有客观性和无限性。是三维关系,只能是:上下、左右、前后,用三个量完全量度。▲想象力:在的事实或已有观念的根底上,在思想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三维空间:指人的活动的客观存在的空间。▲立体:有长、宽、厚的形体。▲立体图形:图上所有的点不都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图形叫做立体图形。3.有趣的离心现象一、教学目的:1.通过“有趣的离心现象〞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离心方面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寻找生活中科学问题答案的意识及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确。2.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3.通过实验活动,向学生渗透一些离心力,向心力方面的科学知识。二、课前准备活动:1.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教材所需的器具与资料,并对教材中的三个实验要亲自动手做1-2次,发现学生动手实验中容易发生问题,以保证实验结果正确。2.进行平安教育。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了解什么叫离心现象。2.会动手做好三个实验,并从学习中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了解离心现象。四、教学要点及建议:1.“探索活动〞:实验一:“飞球走壁〞按照第10页实验步骤多做几次,使小球恰好在盆壁上转动。通过“思考问题〞①②交流对离心现象的感受。实验二:“旋转的水〞,按教材中的步骤多做几次,再次交流对离心现象的感受。按照实验程序①②③把塑料勺伸到小碗中间,慢慢地搅动小碗,使小碗在盆的中央旋转。加快旋转速度,然后停下来,发现当小碗旋转速度越来越快时,小碗里的水会沿着碗壁升起来,随着转动速度的加快,水不断被甩到碗壁上,当旋转速度慢下来时,水又从碗壁流到碗底。要多做几次,才能使实验效果明显。“思考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离心力对液体和固体所产生作用是一样的。实验三:“制做一台简易离心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有两点:1.用绳子拴塑料瓶;试着找到装满水后,提起绳子使瓶子保持水平状态。2.手拨动瓶子,使瓶子以绳子为轴快速旋转,使塑片与硬币别离〔提示:混合物在离心仪中快速旋转,两种不同物质,将由各自重量差异而彼此别离〕▲这个实验还说明了:“在旋转的物体上,离心力对液体和固体所产生的作用是相同的。当物体旋转的速度越来越快时,该物体中的液体或容纳物就会飞到物体的外缘,从而脱离旋转的中心。〞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对离心力的应用就是用洗衣机甩干湿衣服。2.探索发现:①熟读①②进一步理解本课主题“离心现象〞的结论。②有条件的同学在课下,按下面要求做“空中转动的桶〞的实验。〔1〕把水倒进水桶里。〔2〕把绳子的一端牢牢绑在水桶的手把上。〔3〕用手抓住绳子另一端,在空中甩圈,不断地加快速度,你会发现水乖乖地留在了桶里,却没有漏出来。游戏中的科学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劲地把水往桶底拉,水在这个力的控制下都留在了桶里。〔有一点要说明,这个游戏最好在室外人少的地方做。〕3.相关资料:▲离心力是向心力的反作用力。例:绳子系着一个小球做圆周运动过程中绳拉球提供了球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而手感到绳子的拉力,手受到的是离心力。▲物体做圆周运动时,有一股力作用离心方向,称离心力。▲离心力就是物体在圆盘上旋转时,产生背离圆心的力,假设把石头放在转盘上,石头会感受向外拉的力量。▲离心力和向心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这两种力是一个力,只是看的角度不同。4.生活中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的“生活中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为内容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化学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科学,探索新知方面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方面科学知识的体验。2.通过实验活动,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3.通过学习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方面的知识,并能简单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二、课前准备1.课前实验准备:〔按小组准备,每4—5人一组〕2.课前资料准备:〔可以参见背景资料〕〔1〕生活中的酸和碱的相关知识。〔2〕了解溶液pH的重要意义。3.实验演示准备:pH试纸的使用方法:〔1〕在玻璃片或白瓷板放一小片pH试纸。〔2〕用一支塑料吸管沾取少量待测液。〔3〕将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4〕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拟,得到待测液的pH〔酸碱度〕。注意:〔1〕不得直接将pH试纸伸入到待测液中检测。〔2〕pH试纸不得用蒸馏水润湿。〔3〕塑料吸管重复使用时,每次在使用前要用清水洗净再使用。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验化学与人类生活、健康的密切联系,感悟研究事物最根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初步知道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方面的知识。教学难点:由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而推导出科学结论是较为困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四、教学要点及建议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要了解一些生活中酸和碱的知识。〔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生活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教师要先熟悉实验,要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并能很好的操作。②要注意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视频课件。③课前教师要按小组配备实验用品:pH试纸、塑料吸管、白醋、橘汁、牛奶、汽水、洗洁精、肥皂水、洗发液、护发素。④进行平安教育。活动设计:提示本节活动是通过酸碱性小实验,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液体的酸性和碱性,并体验酸碱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对“pH试纸的使用〞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练习。落实演示实验关于“学习pH试纸的使用〞的要求,实验效果才更好。活动过程:进行三项活动实验一是通过“学习pH试纸使用〞的实验,让学生初步掌握“液体酸碱性的测定方法〞。实验一是全课的根底,教学进程不要太快。在老师演示后,让每个学生都亲自试一试,这样总结出来的使用方法,他们更容易掌握。实验二是通过“测定生活中常见液体的pH〞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这个实验要让每组学生协作完成六种生活中常见液体的酸碱性的检测,并指导学生将测定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表格中。注意:塑料吸管重复使用时,每次在使用前要用清水洗净再使用。小组讨论是通过“根据物质的酸碱性的特点,小组内讨论解决实际问题〞,以认识物质的酸碱性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要从“物质酸碱性的角度〞一步一步引导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去理解,虽然有一定难度学生还是可以理解的。〔4〕探索发现这一局部既总结了全课的二个实验,又把课题研究做了相应的结论。要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讲解,以加强对课题结论的理解。〔5〕探索延伸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学生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结合实验二的相关内容思考。2.应注意的问题〔1〕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2〕不要过分强调概念性知识,让学生有所感悟即可。五、背景资料1.生活中的酸和碱的相关资料〔1〕人们在购置葡萄、橘子等水果时,常习惯地问问“酸不酸?〞。确实,许多未成熟的水果是很酸的,这是因为它含有许多有机酸,如苹果酸、琥珀酸、柠檬酸、酒石酸等。随着水果的成熟,有些酸会逐渐分解,酸味也就随之减轻。〔2〕日常生活中另有一种重要的酸是乳酸。许多人喜欢吃酸奶、酸菜、泡菜,也都要靠乳酸帮助。久不活动,偶尔参加一次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常感到腰酸腿疼,这就是因为肌肉中的葡萄糖在新陈代谢中分解成了乳酸,剧烈的活动使肌肉里蓄积了较多的乳酸,固有酸痛之感。〔3〕食醋因含有乙酸〔俗称醋酸〕而具有酸味。醋是常用的调味品。做鱼时,放点儿黄酒和醋。能解腥味,味道也更鲜美。烧菜时放点醋,可以使维生素C不受或少受破坏。吃凉拌菜时放点醋,既可调味,又能杀菌;同时还可以降低致癌物亚硝酸盐的含量。〔4〕鸡汤的味道既鲜美,又富有营养,因为里面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草酸能帮助你洗掉衣服上的蓝墨水或铁锈。蚊子、蚂蚁叮咬了人的皮肤,因分泌了少量蚁酸而使人发痒;胃液里有极稀的盐酸有帮助消化和杀灭细菌的作用,但当胃酸过多时,它又使人“烧心〞和“返酸水〞;新摘下来的柿子并不酸,倒是涩得舌头发麻,其实,这也是酸在作怪,这种酸叫鞣酸;羊肉的膻气那么是挥发性很强的癸酸引起的;苦味酸有苦味;甘氨酸、水杨酸有甜味;等等。2.了解溶液的pH有重要的意义。例如:〔1〕化工生产中有许多反响必须在一定的pH溶液里才能进行。〔2〕测定雨水的pH〔因为溶解有二氧化碳,正常雨水的pH为5.6,酸雨的pH小于5.6〕,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状况。〔3〕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为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4〕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等等。3.生活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5.不敲自鸣一、教学目的1.通过以“声音共鸣现象与应用〞为内容的实验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现象——“共鸣〞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2.通过实验探索活动,体会科学实验的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验活动,初步了解共鸣的有关知识及在实践中的应用。二、课前准备1.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2.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实验的物品,并熟悉实验的操作。3.关于“探索延伸〞栏目问题,教师最好准备一二件乐器,有助于提高教学活动效果。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动手实验能力。2.本课教学难点是共鸣现象的认识,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四、教学要点及建议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由插图联想到悦耳动听的琴声,以导语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对“共鸣〞一词给以适度解释。〔2〕探索课题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认识声音共鸣现象的存在与应用。〔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①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2个相同的音叉〔带座〕、1台袖珍收音机、空盒子〔木制或纸制〕、2个玻璃杯、1支竹筷。②做好小组实验分工③进行遵守实验规那么和平安操作教育。活动设计:提示本节课是通过制作装配的简单实验,认识声音共鸣现象的存在与应用。建议将这个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使学生更清楚要研究的内容。活动过程:本课活动由四局部组成。第一局部是通过故事证明人们很早注意了共鸣现象的存在。故事要讲得生动,建议不采取读书的形式。故事中抓住这两句话:“正好寺院里在敲钟,就在这时挂在房中的磬又自动响起来了。〞“在磐体锉磨了几处,从此以后这个磬就再也不发生自鸣现象了。〞让学生研究中去理解。第二局部是通过“实验一〞观察共鸣现象。这个实验各小组都做,会有干扰,教师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实验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问题〞栏目的内容。可以启发学生连系上学期共振现象研究进行思考。第三局部是通过“实验二〞继续观察共鸣现象。这是比照实验。这个实验各小组都做,虽然会有干扰,但实验效果还是明显的。提醒学生收音机音量不要开得太大。让学生理解“思考问题〞栏目的内容有一定困难,因为盒内空气的振动不好观察到,教师要做好启发和引导。同时可以延伸到实验三再强化理解这一段话。第四局部是通过“实验三〞观察研究共鸣箱问题。要求学生按实验程序进行教学活动。提醒学生要保持教室安静,才能保证实验效果。在实验的根底上研讨“思考问题〞栏目的内容,不会太困难。〔4〕探索发现这一局部既总结了全课的实验,又把课题研究引伸到共鸣与共振是一个道理的话题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去理解。连接到“探索延伸〞栏目的实验这个问题会迎刃而解。〔5〕探索延伸这一局部内容较多,第一个实验有一定困难,最好由教师演示进行教学活动。这个实验又很重要,是“探索发现〞栏目的主要解释。第二内容最好用实物,让学生听一听,摸一摸共鸣箱就会体验到共鸣的效果。。2.应注意的问题〔1〕本课实验有一定难度,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实验是教师演示还是学生小组内进行实验活动,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2〕本课建议用1课时。五、背景资料1.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各种声源发出的声音,我们听起来有高有低,各不相同,这是因为发声物体振动的频率不同。自然界中不仅固体能够振动发声,气体和液体也能够振动发声,如风声和海浪声。我们每个人在说话、唱歌时,都是一个声源。2.共振现象:声音的共振现象叫共鸣。共振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这样的:A物体与B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时,B物体的振动就会引起A物体的共振这样一种现象。3.为什么曹绍夔用一把钢锉,在磐体锉磨了几处后这个磬就再也不发生共鸣现象了?这是因为:物体发声的固有频率是由物体的形状、尺寸、质量的分布等因素决定的,当用锉在磬上锉磨几处以后,就改变了磬的形状、尺寸和质量的分布,因而也就改变了磬的固有频率,使它与钟的固有频率不同了,所以也就不能再发生共鸣现象了。4.实验三证明了声音共鸣现象的存在。我们周围有许多微弱的声音,一般情况下我们感觉不到。茶杯、碗、瓶子等容器实际都是共鸣器,就好像胡琴下面的竹筒一样,能够放大声音。用茶杯等共鸣放大以后,就能听到嗡嗡声。又因为各种物体的共鸣特性不同,所以发出的声音也不同。这种利用物体放大声音的方法,可以用来区别瓶子的好坏、有无裂缝。5.我国古代对声音的共鸣现象很早就有研究,我们的祖先还利用共鸣现象进行城防时的军事侦察,在两千三百多年前战国时代的一本书中曾有这样的表达:在城墙根下每隔几尺挖一深坑,坑里埋置一个容量七、八十升的陶瓮,瓮口蒙上皮革——这就成为一个地下“共鸣箱〞,让听觉敏锐的人在瓮旁监听,遇有敌人挖地道攻城的响声就可觉察,并且根据各个坑里陶瓮的响度的差异,可以确定来敌的方向和位置。北宋的沈括还记载了一种行军宿营时非常方便的监听方法,用牛皮箭套作卧枕,几里之外处传来的敌军人马声都可以被觉察。6.有趣的回声一、教学目的1.通过以“回声现象及应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喜欢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2.通过实验与信息收集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信息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3.通过实验与信息收集活动,使学生知道回声现象的产生与应用的有关知识。二、课前准备1.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2.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实验的物品。并进行熟悉实验操作的演练工作。3.关于“回声原理的应用〞与“探索延伸〞栏目问题,教师最好能围绕其内容制作视频课件,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动手实验能力。教学的难点是对回声原理应用的理解。四、教学要点及建议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以导语和插图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建议教师可以从让学生谈亲身感受回声现象的事例来导入新课。〔2〕探索课题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研究回声现象及应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①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1面镜子〔或硬塑板〕、2个纸筒、1块机械手表、2把雨伞、2个支架〔参考图3设计〕等活动用品。②做好小组实验分工。③进行组织纪律和平安操作教育。活动设计:提示本节课是通过实验、信息总结研究回声的产生及其实践中的应用。活动过程:本课活动由四局部组成。第一局部是研究北京天坛回音壁的回声现象。对这局部内容可以先让参观过北京天坛回音壁,听过回声的同学讲述亲身体会。如果有的同学能讲出另两处声学现象那么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这局部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感知回声现象的存在。第二局部是实验一,回声现象的研究这局部实验是由教师演示证明回声现象的存在。实验操作要耐心细致,还是容易做成功的。可以请多一些同学来体验回声现象的存在。在此根底上让学生来理解“思考问题〞栏目中的问题,并转化成实验的结论。“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而产生回声。〞第三局部是实验二,是进一步研究回声现象这局部实验也是由教师演示证明回声现象的存在。与第一个实验不同点在于这个回声是反射了两次。可以请多一些同学来体验两次回声现象的存在。在此根底上让学生来理解“思考问题〞栏目中的问题。第四局部是研究回声的应用。列举了三个案例让学生分析,适时播放视频课件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先要介绍图意,再弄明白声波的路径,这样让学生弄清楚每个案例是怎样利用回声的。〔4〕探索发现这一局部总结了全课的实验,学生理解即可。〔5〕探索延伸这一局部是本课教学又一个提升,教材中列举了两个案例,教师要做一些启发,此题有一定难度,教师要酌情考虑解决。2.应注意的问题〔1〕因为本课都是教师演示的实验,所以做好实验演示是本课关键的地方,课前要充分的演练,保证课上有较好的实验效果。〔2〕本课建议用1课时。〔4〕关于回声现象的应用,力争做好视频课件,使声波的路径明显的表现出来。教师还可酌情举些案例说明。五、背景资料1.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建筑物的墙壁等〕在界面将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原声区分开的反射声波叫做回声。2.人耳能区分出回声的条件是反射声具有足够大的声强,并且与原声的时差须大于0.1秒。当反射面的尺寸远大于入射声波长时,听到的回声最清楚。3.关于回声的应用,声呐装置可谓典型。用回声测海深、测冰山的距离和敌方潜艇的方位,都是由不同功能的声呐装置完成的。4.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潜水艇潜在水下,看不见,摸不着,一时横行无敌。法国著名物理学家郎之万等人研究并造出了第一部主动式声呐,1918年在地中海首次接收到2~3千米以外的潜艇回波。这种声呐可以向水中发射各种形式的声信号,碰到需要定位的目标时产生反射回波,接收回来后进行信号分析、处理,除掉干扰,从而显示出目标所在的方位和距离。5.使用声响探测鱼群。不但测到了鱼群,而且还能分辨出鱼的种类和大小。人们在此根底上研制出各种鱼探机,极大地促进了渔业的开展。6.回声在地质勘探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石油勘探时,常采用人工地震的方法,即在地面上埋好炸药包,放上一列探头,把炸药引爆,探头就可以接收到地下不同层间界面反射回来的声波,从而探测出地下油矿。7.在建筑方面,设计、建造大的厅堂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进行处理。8.当房间里没有家具时,声波遇到平滑的墙壁会成直线反射回来,我们就能听到回声,当有了家具后,声波遇到凹凸不平的家具外表,改变了反射的方向,相互之间抵消了很多,这样,我们听到的回声就少了很多。7.失重现象一、教学目的1.通过“失重现象〞的实验与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失重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对周边科学的探索求真精神,增强学生对太空中失重现象的正确认识。2.通过实验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3.通过活动激发探索欲望,增长航天知识。二、课前准备:1.教师在课前要准备教材中的器具和材料,并要求老师对教材中的实验一、二、三必亲自做2-3次,体验并发现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以便提高指导学生实验的正确率。2.进行平安教育。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实验一、二是体验失重现象。2.实验三把地球上玩具随飞船带入太空,想象在玩法上会是什么样子。四、教学要点及建议:▲乘电梯下楼,当电梯瞬间骤然下降,人处于瞬间失重。▲实验一:“体验失重〞。快速下蹲时,体重计指针在瞬间往回移动一下,〔如:指针是48公斤,在快速下蹲时,指针可能往回移动到45公斤左右,但蹲下后,指针仍回到48公斤处〕在指针移动短暂的过程中,失重现象发生了。实验二:螺母的失重现象。按实验程序及要求认真做,在纸杯从约1米高处下落时,杯口的螺母在失重现象作用下,挂在杯边上的小螺母被拉入纸杯里。实验三:太空中的“玩具〞1.玩“杯子接球〞2.玩“溜溜球〞在地球上的两种玩法是大家熟悉的,如果把这两种玩具带入太空中,宇航员在失重的情况下玩,每位同学利用的知识,想象一下“杯子接球〞、“溜溜球〞会是什么样子?要求每位同学在独立思考的根底,先在小组内交流,各小组推选代表在班内交流。各组带着各自的预测结果,参观科技馆走访专家获得正确答案及相关的航天知识。2.“探索发现〞:①体验探索活动是不断求知的过程,探索永无止境!②通过实验总结“失重现象〞,地球上在失重状态下,许多事物会发生变化。3.“探索延伸〞:以“神六〞、“神七〞宇航员在太空中行走、吃饭、喝水等与地球有哪些不同为重点,搜集一些“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环境〞相关资料,通过互相交流丰富航天知识。8、统计规律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橘子瓣数和人的身高〞的研究活动,引起学生对用统计的方法来寻找科学规律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合作精神的科学态度。2、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到达画统计图和解读图表信息方面能力的提高。培养运用数学逻辑思维方法发现科学规律的能力。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了解统计学初步的正态分布方面的知识和应用。二、课前准备桔子、果盘、健康卡片、记录表、统计图等。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实验一橘子瓣数的统计;实验二我们的身体有多高的统计。这两个重点内容意在指导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数理统计的方法,学习画统计图表,进行测量统计方面的技能训练。发现“正态分布〞的统计规律。2、本课教学难点是:橘子瓣数和人的身高实验中较困难的内容有准确科学地记录和测量,获取实验数据;记录和绘制统计图表;分析和解读统计图表,抽象概括发现规律。四、教学要点及建议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教学导入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看插图中的背景画:一个桔子、一堆桔子;一个人、一群人。接下来可以开门见山地提问:数一数一个橘子有多少瓣?测一测自己的身体有多高?这是低年级学生也能答复的问题,肯定难不住你们,但是如果你们面对的是一堆桔子,一群人,如何答复“橘子里长有多少个橘子瓣〞“我们的身体有多高〞的问题呢?橘子的瓣数和人的身高究竟会不会有什么规律性的联系呢?学生可能一下子被问住,不知怎样答复,,也可能不知讲什么,这样设计会促使学生产生要搞清楚的欲望和动机,还稍带点神秘色彩,激发学生积极思维。(2)探索课题?统计规律?这个探索课题在学生们习惯于一片片一个个地观察思考的情况下,把一堆橘子,一群人展现在他们眼前,不知不觉地以整体思维的形式,开始了整体联系、整体规律性的认识活动,步入了系统方法的领域,巧妙地渗透了现代科学方法内容。也是运用数学逻辑思维方法使学生发现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广泛存在的“正态分布〞规律的一个话题。(3)探索活动实验一橘子瓣数统计的教学建议实验要求:把橘子剥掉皮,观察里面橘子瓣,科学上属于解剖的方法。解剖橘子时,要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先轻轻剥开橘子皮,再小心翼翼地将里面的橘子瓣一片一片的别离开,保持橘子瓣的完整,将解剖后的各局部有序地排列。剥橘子的方法建议:由外向内,剥开的各局部,有序的排列摆放。卫生方面要提示学生:实验前先把手洗干净,橘子瓣要放在干净的果盘或纸上,剥下来的橘子皮等局部要放在规定位置,保持教室卫生。〔实验后的橘子不能食用。〕绘制统计图表时,可以先小组合作,画一张“我们小组的橘子瓣数〞图表,再设计并合作完成一张“全班〔〕个橘子瓣数〞统计图表。“全班〔〕个橘子瓣数〞统计图表说明:横轴:橘子瓣数;纵轴:橘子数。每个学生可以把自己桔子瓣数用小印记盖在相对应的格子里。关于橘子瓣的数据统计和思维开展的教学,下面教学片断仅供参考:师:橘子里有多少个桔子瓣?我们怎样答复这个问题?生1:9瓣生2:13瓣生3:9—13瓣生4:10—11瓣,因为这些片数的橘子最多;生5:10瓣左右生6:我认为10瓣左右比拟好,因为9瓣、13瓣说的是一个橘子,多少到多少我也觉得不太好,可能还有其它的呢?师:谁能看出大多数橘子里面是多少瓣?桔子的瓣数有什么规律?生:大多数橘子的瓣数是10~11瓣。生:我发现10~11瓣的橘子最多,瓣数多的和少的都比拟少。实验2我们的身体有多高的教学建议根据健康卡片〔体检表〕的数据,把自己的身高记录在小组的身高记录表中。把每个小组的身高记录表汇总,合成一张全班同学的身高记录表。身高数据的获得方法,一般可以用体检表、健康卡片〔身高数值〕;利用墙壁钉软尺测量;用木板台〔身高计〕测量。木板台〔身高计〕的使用和测量方法:测量时被测者脱去鞋、袜、帽和衣服,仅穿背心和短裤衩,立于木板台上,取立正姿势,两眼直视前方,胸部稍挺起,腹部微收,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脚跟靠紧,脚尖分开约60度,脚跟、臀部和两肩胛角间〔如利用墙壁钉软尺测量时,那么是两肩胛角〕几个点同时接触立柱,头部保持正直位置。测量者手扶滑测板,使之轻轻向下滑动,直到板底与颅顶点〔颅顶部正中线之最高点〕恰相接触,待校正符合要求后读取滑测板底面立柱上所示数字。注意测量者的眼睛要与滑板在同一水平。“全班同学身高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过程:①为了使图形大小适当,先要确定横轴和纵轴的长度,画出横轴和纵轴。②确定单位长度,根据要表示的数据的大小和数据的种类,分别确定两个轴的单位长度,在横纵、纵轴上从零开始等距离分段。③横轴表示身高〔厘米〕,120~170每5厘米为一个分数档。纵轴表示学生人数,用横纵轴上两个数量交点位置,表示具体的数量,再用彩笔将统计图中各点连起来。④要注明所表示的统计对象、单位和数量,写上统计图的名称、制图日期等。解读图表信息,分析处理数据时,教师可以提问: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看一看勾画出的曲线是怎样的?从这个统计图中,看出我们的身高有什么规律?思考问题参考答案;橘子瓣数和人的身高这种“两头小,中间大〞,“中不溜儿的占多数〞的情况,普遍存在于自然与社会现实中,像上面两种统计图中的平滑线左右对称,好似一座山,或者类似“铜钟〞的形状。也就是中间最高,往两边递减,科学上叫做正态分布。(4)探索发现比拟一下上面两幅统计图,桔子的瓣数和人的身高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一个桔子的瓣数〞,“一个人的身高〞,无法发现什么规律,“把一堆桔子〞,“一群人〞这些数据集合起来,才有可能显现出来规律。正如一句名言: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教师还要肯定和欣赏学生其他有价值的发现。(5)探索延伸实施方法建议:教师可以提出:除了橘子瓣数和人的身高以外,还有哪些地方也有同样的规律?比方:学习成绩、人头部的大小、制鞋厂、制帽厂等。还可以测量一下自己的手长,脚长,全班统计一下,看看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也可以设计填空题:假设你是服装厂设计师,生产裤子的时候,中号要_____做,大号和小号要_____做,说一说其中有什么道理。橘子里的种子也这样吗?全班统计,看看种子是否也有这个规律。2.课堂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测量统计方面的技能训练比拟难,要舍得花时间,讲清怎样亮得准确,怎样确定坐标,怎样画统计图,怎样分析统计图上的图形,等等。培养实事求是,尊重事实,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方面的科学态度要重细节,数据错了,不能编,不能马虎,要重新实验;小组合作,分工要细致,要充分发挥集体教育功能,不要流于形式。从数据到结论的加工整理、思维活动和过程要高度关注,使之“显性化〞,要做足文章,反之,正态分布的知识只是浅显渗透,点到即可。四.背景资料正态分布一种概率分布。正态分布是具有两个参数μ和σ2的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第一参数μ是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的均值,第二个参数σ2是此随机变量的方差,所以正态分布记作N(μ,σ2)。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的概率规律为取μ邻近的值的概率大,而取离μ越远的值的概率越小;σ越小,分布越集中在μ附近,σ越大,分布越分散。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的特点是:关于μ对称,在μ处到达最大值,在正〔负〕无穷远处取值为0,在μ±σ处有拐点。它的形状是中间高两边低,图像是一条位于x轴上方的钟形曲线。当μ=0,σ2=1时,称为标准正态分布,记为N〔0,1〕。μ维随机向量具有类似的概率规律时,称此随机向量遵从多维正态分布。多元正态分布有很好的性质,例如,多元正态分布的边缘分布仍为正态分布,它经任何线性变换得到的随机向量仍为多维正态分布,特别它的线性组合为一元正态分布。正态分布最早由A.棣莫弗在求二项分布的渐近公式中得到。C.F.高斯在研究测量误差时从另一个角度导出了它。P.S.拉普拉斯和高斯研究了它的性质。生产与科学实验中很多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都可以近似地用正态分布来描述。例如,在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的强力、抗压强度、口径、长度等指标;同一种生物体的身长、体重等指标;同一种种子的重量;测量同一物体的误差;弹着点沿某一方向的偏差;某个地区的年降水量;以及理想气体分子的速度分量,等等。一般来说,如果一个量是由许多微小的独立随机因素影响的结果,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量具有正态分布〔见中心极限定理〕。从理论上看,正态分布具有很多良好的性质,许多概率分布可以用它来近似;还有一些常用的概率分布是由它直接导出的,例如对数正态分布、t分布、F分布等。正态分布应用最广泛的连续概率分布,其特征是“钟〞形曲线。9.远离香烟一、教学目的1.通过“远离香烟〞的实验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检验香烟存在有害物质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2.通过学生目睹香烟的烟雾中含有有害物质的事实,增强学生自觉抵御香烟的诱惑而远离香烟的意识。3.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使学生了解香烟中含有“煤焦油〞、“烟碱〞〔“尼古丁〞〕、“一氧化碳〞等4200多种化学成份的相关知识。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通过实验让学生切实感到烟草对人类、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危害,使学生自觉抵御香烟的诱惑,而远离香烟的意识。2.难点:教师演示实验,在本课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课前的反复操作。三、教学要点及建议:1.“引言〞及“课题〞:以“勿入陷阱〞宣传画为题,让学生理解香烟的诱惑是陷阱,并通过“每10秒钟世界上就1人因吸烟丧命!〞来警示学生远离香烟,也可以让学生计算每分钟、每小时,每天有多少人丧命于烟草,以增强学生自觉抵御香烟的决心。2.“探索活动〞:有“演示实验〞、“香烟的有害成分〞、“惊人数据〞、“从我做起,远离香烟〞四局部。这四局部环环相扣,最终到达“从我做起,抵御香烟诱惑,远离香烟〞的目的。演示实验:“小金鱼的对照实验〞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有三点:〔1〕各接口处要密封好,密封材料可以使用浆糊。〔2〕香烟的过滤嘴要剪掉,香烟最好使用劣质香烟。〔3〕洗耳球的“吸〞烟动作要熟练,每“吸〞一次,烟雾要明显而顺畅地进入水中,假设“吸〞2支,烟雾对小金鱼作用不明显,可用3-4支烟。3.本课安排在六年级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希望老师认真对待本课内容,克服一定困难上好这节课。4.本课教材内容也适合学生搞社区活动,它是向家长、向社区居民宣传吸烟有害的极好内容。10.数据的处理与应用一、教学目的1.通过以“数据的处理与应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数据的处理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学习科学数据的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2.通过学习和探讨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3.通过探讨与实践活动,初步掌握用获得数据“平均值〞和“估算〞的方法。二、课前准备1.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2.制作教师用学具3.课前教师对获得数据“平均值〞和“估算〞的方法,要进行屡次练习,到达熟练操作。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体验获得数据“平均值〞和“估算〞的方法的乐趣。教学的难点是使学生掌握获得数据平均值的“众数法〞和“中〔位〕数法〞四、教学要点及建议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主要是通过导言提出的问题进入新课。这个问题有一定吸引力,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研讨,在没有结果状态下,带着疑问进入新课,会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本课是探讨“数据的处理与应用〞的问题,不是算术问题而是物理问题,也是动脑动手问题。这一点教师组织教学活时要引起注意。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①组织好活动小组。②进行组织纪律教育活动设计:提示本节活动课活动是通过进行有关的实验、计算,研究收集数据的科学方法及应用。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活动过程:共进行五工程活动。第一项活动是学习“资料〞栏目的内容,让学生明白要学习的几项内容。对“均数法〞、“众数法〞、“中数法〞的提法学生较为陌生,让学生多念几遍,再结合下面的实践活动就较容易掌握了。第二项活动是“实验一〞,“获取数据的平均值均数法〞的研究。“均数法〞就是数学上的求取平均数的方法,学生容易掌握。再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小资料〞内容。第三项活动是实验二“获取数据的平均值众数法〞的研究。“众数法〞是估算平均值,它的前提是“不用计算〞,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了解这一点。然后在黑板上列出耗油量数字表,组织全体同学找出一种估算平均值的方法。根据情况,教师适当引导推出正确方法众数法。再以“小资料〞栏目的内容做结论,这个结论应让学生理解的根底上掌握它。再组织用计算方法进行验证。第四项活动是实验三“获取数据的平均值中数法〞的研究。教学程序可同上。首先让学生判断用“众数法〞可不可以?然后导出用“中数法〞,但要抓住找“中数〞的要点,一是按从小到大排列数值。二是解决好数据个数是偶数的问题。用“练一练〞进行验证与稳固。〔4〕探索发现这一局部对全课进行了总结,可以让学生把几个方法汇总的写出来。〔5〕探索延伸提出数据的处理又一方面的问题,即“估算〞问题,也是一个新知识。完成这项活动有一定难度。但亦可采用学生自学方法,可以在小组内研究,全班再进行交流。总结出正确方法。2.应注意的问题〔1〕“数据的处理与应用〞对学生是个新知识,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方法。课上多举些例子,在练习中熟练方法。〔2〕本课建议用1课时。五、背景资料在无法获得确切数据的情况下,科学家有时就必须依靠估算的方法来获得事物的有关信息。例如,天文学家不可能用实际测量的方法来确定两个恒星之间的距离,同样,林业工作者也不可能一棵一棵地去数一大片森林中树的数量。为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找到了一些方法来进行合理的估算或称推算。11.你算的数字有多大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等比数列〞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科学态度。2.通过独立的学习研究活动,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等比数列〞方面有关的知识。二、课前准备1.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2.印制好64格计数统计表。3.画好教师用放大的64格计数统计表。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本课教学重点是活动中培养学生通过研究与实践认识事物的科学精神。整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紧紧把握住这一点。2.本课教学难点是对等比数列的理解,一定要抓住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而得出结论。四、教学要点及建议〔1〕引言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主要是从一那么故事入手,介绍了知识背景,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重点句:“后面格子里的小麦的粒数是前一格的2倍〞教学中教师可以参考一些资料绘声绘色的讲这个传说中的故事,然后再读课文,抓住重点句子导入新课。〔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是探讨“等比数列〞问题。这里所谓研究是很粗浅的,只是初步了解。这一点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引起注意。关于“等比数列〞的解释此处结合导语参考“小资料〞可以给出。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①做好小组活动分工。②进行组织纪律教育,提出活动要求。。活动设计:提示本节活动课活动是通过模拟在棋盘上放麦粒的实践活动和查询资料初步了解等比数列问题。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活动过程:共安排两项活动。两项活动实际是用两个事例论证的同一件事。建议第一项活动以教师指导为主的学生实践活动。重点是组织好各小组活动。重点是抓住“固定的倍数〞,让学生掌握好。在计算时可由两个同学各算一遍以保证计算的正确。还要注意的是计算器到一定位数就没有方法进行了,再可转为笔算。教师掌握节奏算到一定时候,学生有了感悟即可结束,不要算到64格。20多辂就差不多了。还有一个格里写不下数字的问题,教师要有一个安排。可转到学习“栏框〞中的资料,可以组织交流体会。关于第二项活动因为有了第一项活动的根底,建议采用学生组内自主活动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教师注意指导即可取得满意效果。教师要注意折纸到一定程度就折不动了,可启发学生转入计算,看看有多高。计算有一定难度,不一定计算到30次,教师要注意掌握。〔4〕探索发现这一局部总结了全课的知识,又提出“病菌繁殖也是按等比数列进行的,繁殖速度惊人。〞的问题,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5〕探索延伸分析一那么故事,难度不大。可以先让学生用己学知识议论一下预期的结果,然后再进行验证。2.应注意的问题〔1〕组织好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2〕所有演算都不要演算到最后,有感牾,能说明问题就可以了。〔3〕本课建议用1课时。五、背景资料1.算到第24格的数字表〔供参考〕2.把纸对折30次,高度为107374.1824米,大约是12个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没法对折测量。3.一般的,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第5格第6格12481632第7格第8格第9格第10格第11格第12格6412825651210242048第13格第14格第15格第16格第17格第18格40968192163843276865536131072第19格第20格第21格第22格第23格第24格26214452428812.用平面图形做成球体一、教学目的1.通过“用平面图形做成球体〞的研究活动,引起学生对教学学习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增强对几何图形知识及正多边形与球体的巧妙关系的了解。2.通过学习研究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3.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平面图形做成球体的知识。二、课前准备:1.教师在课前准备1-3个由黑白皮缝制的足球,供学观察。2.教师课前用纸制作一个教具,使各边粘合后成为拱形曲面,以帮助学生对平面图形成为球体的理解。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了解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的特点和黑皮与白皮的关系。2.整个足球是由12块黑皮、20块白皮缝制而成的,进一步了解平面能做成球体的道理。四、教学要点及建议:1.按照“活动过程〞中,“1.足球面上的知识〞①—④步骤,逐步引导学生知识黑白皮的密切关系,得知足球是由12块黑皮、20块白皮缝制而成的。2.黑白皮都是平面,它的缝制成球的过程是由“2.实践活动〞的①—⑤步骤中“动手做〞逐步表达出凸起的“拱形曲面〞。3.从图7中看出,由假设干个“拱形曲面〞缝制在一起,成为球体的过程。4.从图8中了解到,只有正五边形12块与正六边形20块才能缝成球体。5.“探索发现〞栏中的两句话,对本课内容做了简要的总结。6.本课指导学生学会一种探究学习的方法。7.“探索延伸〞:动手制做:用12块正五边形,能粘成一个12个面的立方体吗?用12块正六边形能粘成立方体吗?13.地震一、教学目的1.通过以“地震成因与减少灾害〞为内容的学习研究活动,引起学生对预防自然灾害知识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制作实验器材并进行实验的动手能力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而得出正确认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界是运动的、变化的思想。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地震预防的知识。二、课前准备1.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2.教师要准备有关地震成因和预防地震灾害的挂图,视频课件。3.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实验的物品,并进行熟悉实验操作的演练工作,总结实验中应考前须知,以便课上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的重点是:〔1〕培养学生对预防自然灾害知识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2〕对自然灾害地震的预防。2.教学的难点是:〔1〕学生对地震成因的实验和认识。四、教学要点及建议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通过观看插图和读文,使学生初步认知地震这种自然灾害,激起研究的欲望,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较详细介绍一下2019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地震灾害的情况,或者展示相关图片,或者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对地震灾害有个初步感知,为下面学习奠定根底。〔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地震成因与减少灾害〞,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①教师要先熟悉实验,要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并能很好的操作。②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按小组配备4条不同颜色的毛巾,地震模拟沙盘。〔如果准备器材较困难,可以改成师生共同进行的全班演示实验。〕③教师演示实验器材:一次性木筷两支。④进行操作平安教育。活动设计:提示本节课是通过实验与沙盘模拟地震情景的实验和阅读减灾的信息资料研究地震的成因和减灾的方法。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活动过程:进行四项活动。第一项活动是学习信息资料。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构造的简单知识,为研究地震成因打下根底。学生对这些知识会感到陌生,因此尽可能用挂图或视频课件进行教学活动。第二、三、四项活动都是帮助学生认识地震的形成原因。第二项活动是先做模拟岩层褶皱的实验:把四条颜色不同的毛巾叠放在桌上,当作水平的岩石层。两手按在“岩层〞两端,把它慢慢向中间挤压。观察发生的现象。抓住“挤压褶皱〞这一点。第三项活动是模拟岩层断裂的实验,是由教师演示的实验:教师用两手握住2支一次性木筷的两端,用力将它压弯,继续用力压,直到木筷会被压断。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实验前告诉学生观察时要看、要听。实验后引导学生研究“思考问题〞栏目的问题。教师适时总结两个实验,形成地震成因的结论:地壳中的岩层,最初的时候都是比拟平的,一层层重叠在一起。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地壳内部的岩层会受到巨大的压力,压力来自各个方向,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水平排列的岩层就会变形,就会发生弯曲,产生褶皱。当岩层受到的力继续增大的时候,就会由褶皱到断裂。地下的岩层又厚又坚硬,当它被压弯、发生褶皱时,岩层会蓄存许多能量,当岩层断裂时,放出能量,发出巨响,引起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