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经教案_第1页
语文诗经教案_第2页
语文诗经教案_第3页
语文诗经教案_第4页
语文诗经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诗经教案语文诗经教案篇1

[教学目标]

A、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B、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C、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D、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无衣》、《静女》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精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感情。

2、背诵课文。

[教学支配]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预习指导]

一、利用工具书及课下解释正音

《卫风氓》

氓:méng蚩:chí愆:qiān将:qiāng垝:guǐ垣:yuán筮:shì咎:jiù于:xū说:tuō陨:yǔn徂:cú汤:shāng渐:jiān罔:wáng靡:mǐ夙:sù咥:xì隰:xí泮:pàn

二、诵读全诗

要留意诵读节奏:本文三首诗歌基本上都是四言诗歌,每句两个节拍,节奏整齐

[教学指导]

导语:

由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本单元学习重点: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古体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一、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

“赋〞:铺陈叙事。

“比〞:即比方,借物托情。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二、老师范读

三、全班齐读课文

诵读时要留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特别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四、全班用指读法诵读一遍。对比课文注解默看一次,争取理解文意。

五、老师补充部分解释:

蚩蚩:课文翻译为“老实〞,另有版本翻译为“嘻皮笑脸〞。

愆期:耽搁、拖延日期。

复关:地点。本文借指“在复关的那个人〞。

咎:灾祸。

无与士耽:沉溺而不能自拔。

其黄而陨:飘落。

二三其德:他的品德改变无常。

女也不爽:差错〔毫厘不爽〕。

夙兴夜寐:早上。

不思其反:没想到你会变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巧译《卫风.氓》

老师示范用现代诗翻译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范例:当时笑意来换丝,心思实为商婚嫁.

送子渡淇至顿丘,红颜面薄非推托.

他日来得巧红娘,待到枫红结白头。

那人老实又忠厚,拿着布匹来换丝。

并非真正来换丝,而是与我论婚事。

送他渡过淇水河,始终送他到顿丘。

非我有意拖时间,只因没有好媒人。

语文诗经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育创新能力。

3、领悟“我〞的形象塑,把握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

1、形象思维及人物形象。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3、树立“历史的〞“秀丽的〞观念。

教学方法

1、“切入情节,激发想象〞法

如《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些典型情节可引发学生想象女主人公的具体生活情节和既“悔〞且“恨〞的情调。

2、“运用对比,探讨开拓〞法

如将《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两首诗对比,从“怨〞“兴〞中把握形象,探知当时社会的“民情〞和“制度〞。

3、“语言分析,体味神韵〞法

如《卫风氓》抓住语言的示意性探究:“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的示意性,进行推断想象“士〞的“贰〞“二三〞及“不思其反〞,进而把握形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孔子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什么叫“思无邪〞呢,就是思想纯正的意思,并由此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学们想不想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啊?那么什么是“文质彬彬〞呢?〔可让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明确〕“文质彬彬〞原义是文华和质朴协作得恰到好处,今义是形容人文静而有礼貌。同学们,让我们就来学习,接近“文质彬彬〞吧。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检查并深化预习效果,贮存文字、词语所传达的信息。

②根据情节,激疑发问,总理三首诗。

A、三首诗均选自《风》,即民间歌谣。结合历史学问,扼要说明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明确:a奴隶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尖锐对立,人们对美妙生活的追求。b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对理想的追求。c在战争和徭役中,人们争取和平生活的愿望和表现出的爱国热情。

B、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本文三首诗分别选用了怎样的典型情节?

明确《氓》主要情节:“以我贿迁〞“三岁食贫〞“靡室劳矣〞;《无衣》主要情节:“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静女》主要情节:“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2、具体研习《秦风无衣》

①集体朗读《无衣》这首诗,思索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缘由。

明确: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异:每章仅三字不同。

缘由:A、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B、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精神。

②诗中在与“子〞相对上用了一个“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两处“我〞字,体味一下“我〞的妙处,并运用想象,创造“我〞的形象。

商量明确:“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卫家园的爱国者形象。“我〞是出自内心的自觉者形象。“我〞又是一个象征。开头反问,后以“我〞的行为“同〞和“修〞书写正义参军歌,此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想象当以此为萌发点,也应以此为归宿点。

三、课堂练习

赏析下面这首诗。

乡愁的四韵〔录其二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味道

是乡愁的味道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的腊梅香

腊梅的芳香

是母亲的芳香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四、布置作业

1、《氓》和《静女》均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索?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2、《氓》中的典型情节可以从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去选择,但有一点必需探究,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

3、诗歌经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但有一点是主要的,就是运用形象思维。在形象思维中比兴、对比是常用的手法,你在《氓》中领悟到了什么?

4、要观赏诗,必需运用想象,而想象又不是无依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形象。请你就"咥其笑矣""爱而不见"及《静女》中的睹物思情进行大胆想象,以塑造出鲜活的形象——将《静女》改写为小故事。

第二课时〔教学方法同上节课〕

一、导入

爱情是个不衰的话题,《氓》和《静女》塑造出两类爱情和形象,但有一点较为相同,无论《氓》中的"秋以为期""以望复关"还是《静女》中的"我于城""爱而不见",看样子是"自由恋爱"了,我们应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呢?而《氓》中女主人公遭"士"遗弃,其兄又"咥其笑矣",《静女》中的静女却又为"士"所热恋,这又该怎样认识呢?凡此等等,你是否想过有个答案呢?让我们来学习这两首诗。

二、教学《卫风氓》〔板书课题〕

1、上课堂我们留下了思索题,先来讨论第2题。

商量明确:答案可能是多样的。

“士〞之变心说:情节为“不见复关〞的示意性;“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告知我们“士〞的变心是关键缘由。

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至“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

年老色衰说:情节为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

2、讨论作业第3题。

明确:形象思维是以感情意象作为思维对象的,而这些意象是具体而不是形象。具体与形象之间根据客观生活规律为准则。因此比兴、对比则成为常用的手法。

3、桑叶新奇润泽时,斑鸠贪吃桑这一形象,当和姑娘年轻美丽时被男人沉迷,而使姑娘沉溺于爱河之中这一形象具体结合时,这就成为诗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段的艺术形象,让人们看到抽象的`结论——男人喜爱的是貌而非人的心灵,同理"桑之落,其黄而陨"和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也属如此,这是"兴"的艺术手法。"而"对比"则和"兴"不同,经常用同类形象之间的生活联系的手段进行正反对比,"士"前为"信誓旦旦"——倾慕求婚,否则"反是不思"遗弃旧欢,前后形象形成剧烈对比。

师生在观赏时抓住意象这第二自然段的艺术形象进行想象,进行创造,才可领悟此诗,进入诗的鉴赏的殿堂。

三、研读《邶风静女》〔板书课题〕

1、检查同学们想象改写《静女》的作业,由学生代表朗读自己改写的文章,师生共同以艺术观赏的目光评析再创作的作品。

明确:应抓住典型情节进行

解说:此题是为了培育学生创造能力,完成再创作的创作活动。

2、讨论"自由恋爱"及《氓》和《静女》中的两"士"为何对恋爱有两种不同观念的明确:"爱情"可以说是永久的话题。在不同社会中有不同的恋爱观。《氓》中“抱布贸丝〞,“士〞的身份可为"商人",《静女》中"俟我于城隅""自牧归荑","士"可为田者,为思维提供了依据。

在由原始社会演化到奴隶社会后,劳动人民之间的恋爱,还是在人们的劳动与生活中产生的,这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和我们今日的"自由恋爱"理念上有不同。

四、课堂小节

我们从《〈诗经〉三首》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生活,学到了人民的爱国精神,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我们还学会了抓住典型情节,运用形象思维来观赏诗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体生动的气氛和情调,还学会了在凝练的语言中把握示意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应把这些化为技能,净化灵魂,争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五。

2、运用所学方法,观赏下面一首诗。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写一篇读诗心得

语文诗经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学问。

2、反复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揣摩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诵诗歌,并能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学会鉴赏诗歌。

课时支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三到四名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诗经》。

2、教师补充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汇合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灭商以后产生的。《周颂》的时代最早,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的诗歌。《大雅》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也有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挖苦诗。《小雅》内容一部分与《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国风》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诗。

《国风》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状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篇〕〞。

二、整体感知

1、《关雎》、《蒹葭》在《诗经》中的地位。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质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爽动人。

《蒹葭》属于秦风,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它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是一篇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

2、教师范读

课文朗读

教师范读诗歌,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能读得比较顺畅,从而贯通诗意。

3、学生齐读诗歌,深入领会诗意。

三、研读赏析

精读《关雎》,思索以下问题:

1、诗歌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歌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苦痛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2、全诗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几章?

明确:可分为三章。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爱情和愿望。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写愿望实现时的快乐之情,事实上是憧憬之辞。

3、这首诗歌主要采纳了哪些表现手法?

明确: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予。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予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这首诗还采纳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添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预习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分小组背诵诗歌,教师抽查。

二、研读赏析

精读《蒹葭》,思索以下问题:

1、全诗三章,每一章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每一章都是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2、诗歌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呈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覆盖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气氛,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强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3、诗歌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基本相同,也极为单纯,写古今中外“永久〞的题材,男女恋爱。而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