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生物(旧人教版)选修教材教案集
第课,课题:绪论
第课时,课型:新授,总序第个教案,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教学程序:(导入)在21世纪,生物科学将成为主导科学。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21世纪,
人类将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存和健康,这就需要我们从不同的结构层次上来认识、掌握人体生
命活动规律:面对人口爆炸所带来的吃饭问题,要求生物科学为粮食增产提供相应的理论和
方法;面对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危机,需要在生物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生物工
程的方法,借鉴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生产模式,建立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由
于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生物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所以,生物科学将成
为21世纪的主导科学。展望21世纪,人类社会可以说是希望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科学技
术的发展更加迅速,而生物科学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带头学科,将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另一方面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和健康等问题将更加突出,而这些问题的
解决,都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科学的进步。
一、生物科学与人体健康:人类的许多疾病是由于稳态失衡、营养失衡或免疫失调引起的。
因此,研究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营养平衡、免疫机制等,对于增进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和人体有益的生物
二、生物科学与农业:粮食危机的重要原因是粮食产量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还有耕地
的逐年减少等。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就是靠科技进步,而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将在这
方面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产业: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其
特点是利用生物资源的可再生性,在常温常压下生产产品,从而能节约资源和能源,并且减
少环境污染。
四、生物科学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生物圈中物质是可以被生物反复利用的,生物群落的
物质生产几乎是无废料的生产过程。
第课,课题: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
第课时,课型:新授,总序第个教案,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教学目的与要求:1.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理解);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理解);
3.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理解)。
重点难点: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教具:PowerPoint»
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抗洪战士通过大量排汗来散热,进而调节体温:同时又需要不断地补充含盐的水,并且通过
自身的调节减少排尿量,以维持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要消耗体内大量
的糖类等有机物,同时需要及时地补充食物,以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要;传染病爆发的时候,
一方面要注意饮食、环境卫生,另一方面要靠自身的免疫功能来抵抗疾病的浸袭。由此可见,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营养和免疫,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
[讨论]单细胞的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可以通过体表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而对于人这样的高等动物,体内的细胞是否也可以直接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呢?
[参考要点]不能。单细胞动物的整个身体只有一个细胞,这个细胞承担着像我们人这样一个
复杂的有机体内所有细胞的生理功能。但在人及其它高等动物体内,各种组织细胞之间有着
严格的分工和合作。人体内的单个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人体内的细胞必
须首先和该细胞生存的体内的液体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个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通过内环
境再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
一、内环境:
(一)体液的概念:人体内的大量液体成为体液。
r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部的液体。
(_)体液的分类细胞外液:存在于人体内细胞外的液体。主要由淋巴、血浆和组织液
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血液分为血浆和血细胞,其中血浆占55%»血细胞浸浴在
血浆中。组织液是指组织细胞之间的液体,•般的组织细胞浸浴组织液中,与组织液之间进
行物质交换。淋巴是淋巴管中的液体。
(三)体液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内环境
■,。、养料
消化、呼吸2
体外一血浆w组%机组织细胞
物质,泣',向素''统
液分泌物、COz增废
等ik防
淋巴循、
―环----------沛
在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之间隔着一层细胞膜,水分和一切能透过细胞膜的物质,都可以
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交换。在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只隔着毛细血管壁,水分和一切能
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在两者之间进行交换。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形成淋巴,
由于毛细淋巴管的压力比组织液低,所以淋巴不能重新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淋巴可以
通过淋巴循环重新进入血浆。
(四)细胞外液的各种成分以及PH、温度、渗透压的正常值:
1、细胞外液的成分:
(1)水:含量最多。如血浆含有90~92%的水。
(2)气体:其中以。2、CO2最为重要。
(3)各种无机离子:其中以Na+、C「、K+、Ca2\HCC>3一和PO3A的量最多。其它无机离
子需要量甚微,如CR+、Zn2\Mn2\Co?+对某些酶的活性是必要的,碘对生成甲状腺激素
是必需的,F一对增强牙齿和骨骼也是重要的。
(4)有机化合物:如脂类、氨基酸、葡萄糖、核甘酸、维生素等。
(5)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
(6)细胞代谢排泄的废物:除二氧化碳以外,还有蛋白质和核酸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如
氨、尿素等。
2、PH:正常人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
3、温度:人体的体液温度在37℃左右。
4、渗透压:人的血浆渗透压在37℃时,约为770pa,相当于生理盐水的渗透压。
(五)内环境:
1、概念:是指人体内细胞外的液体环境,是人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上述的细胞
外液就是内环境,主要包括淋巴、血浆和组织液。
2、组成、与代谢的关系:
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已经离开了内环境,在消化道对营养物质进行消化,消化后的营养物
质被吸收到血液或淋巴后,已进入了内环境。
二、内环境的稳态:
L)稳态的概念: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
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中的PH值可以通过血液中的缓冲对加以调节,实际上,内环境中的其它理化性质,
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都能维持在一个相
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的实现:正常机体会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使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会发生剧烈变化。例如PH
稳态的实现。原理:酸碱缓冲对,如H2coj/NaHCCh、NaH2POVNa2HPO4,对酸碱度起缓冲
作用。
【讨论】人在剧烈运动时,肌肉组织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当这些酸性物质进
入血液后,血液的PH值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参考要点】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因为当乳酸进入血液后,乳酸就会与NaHC03发生反应,
生产乳酸钠和H2cCh,H2c是一种弱酸,而且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成CQ和H2O,所以
对PH值的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C02会刺激控制呼吸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
增加通气量,从而将血液中的CO2排出体外。如果有过多的Na2cCh进入血液,就会与血液
中H2c。3的发生,生成NaHCCh过多的NaHCCh可以由肾脏排出体外。
(三)稳态的生理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
起细胞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如组织液中的水分过多,会出现组织水肿:尿素、无机盐等
废物过多会出现尿毒症。再如当血液中钙、磷的含量降低时,会影响骨组织的钙化,这在成
年人表现为骨软化病:在儿童则表现为骨质生长障碍、骨化不全的佝偻病。而血液中钙
过高会引起肌无力等疾病。
三、课堂思考:“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血液是一个缓冲系统。”
1、材料:加了抗凝剂(如柠檬酸钠)的血液、洁净试管若干、质量浓度为1%的盐酸、
蒸储水、PH试纸。
2、步骤方法:
第一步,取洁净的试管2支,编为1、2号;
第二步,在1号试管中加2ml加了抗凝剂的血液,2号加2ml蒸镯水,并用PH试纸测定它
们各自的酸碱度;
第三步,再分别在1、2号试管中各加1滴1%的盐酸;
第四步,结果观察,用PH试纸测定。
3、结果分析:1号试管PH试纸颜色与加入HC1前的试纸比较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测试蒸
储水的PH试纸与加入HC1前测试的PH试纸比较明显变红。
4、结论:血液对PH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或血液是一个缓冲系统。
四、后记:
【小实验】用加了抗凝剂(如柠檬酸钠)的血液或血浆用做实验材料,取两支洁净的试管,
甲试管加入2mL血液或血浆,乙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蒸储水。在加入一滴质量浓度为1%的演
算溶液之前,分别用PH试纸测试,并进行比较。
【参考结果】测试血液或血浆的PH试纸略呈兰色,血液的PH值在7.35-7.45之间;测试
蒸储水时不变色。在甲乙试管中各加入一滴质量浓度为1%的盐酸,再用试纸测试,发现测
试血液或血浆的PH试纸颜色与加入盐酸的试纸比较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测试蒸储水的PH
试纸与加盐酸前的测试的PH试纸比较明显变红。
【讨论】如何解释上述实验现象?
【参考要点】在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称为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
物质都是由•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
第二节人体的稳态
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它是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来实现的,其中水和无
机盐的平衡和调节、血糖的调节、体温的调节等,都是稳态的重要方面。
一、水的平衡:
1、水的稳态是体内水的相对含量的相对稳定。这个相对含量是以渗透压为衡量标志的,渗
透压升高时,表示水相对缺少;渗透压降低时,水则过剩。渗透压升高、降低的标准是是否
口渴。这是针对细胞液的量正常的情况下来说的。
注:渗透压——溶液中不易透过半透膜的溶质颗粒,吸取膜外水分子的一种力量。它的大小
决定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分子或颗粒数量的多少(溶液浓度),而与溶质分子或颗粒的种
类和大小无关。溶液中溶质分子和颗粒数量越多(溶液浓度越大),它形成的渗透压越大。
例如:某人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等原因,造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即其细胞外液浓度增
大。
2、体内水的来源‘饮水
-主要来源
食物中所含的水
物质代谢产生的水
3、体内水的去路:
(1)肾脏排尿。是人体排出水的最主要途径,也是唯一可由机体调节的排出途径。
(2)皮肤排汗和蒸发水汽。
(3)肺呼出的水汽。
(4)大肠排便。是指饮食中的水以及消化液在消化道被吸收后所余下的水。只有大肠排出
的水中含有未进入机体组织的水。
4、水的平衡是在一定时间内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基本相等的结果。是由神经和体液调节的。
调节过程是渗透压降低时,水多,排尿量增加;渗透压升高时,水少,排尿量减少。水平衡
的调节是以渗透压的相对稳定为条件的。
5、具体过程:(见教材P8和资料P236)
从图中可以看出,水平衡的调节中枢是在下丘脑。当渗透压升高时,可产生三种效应:
渴觉、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抗利尿激素控制着尿量,从而控制渗透压的
稳定。
三、无机盐的平衡:
厂来源:主要来自食盐;(6~10g)
(-)钠盐平衡J排出:主要经肾随尿排出、其次有汗液、粪便:
及其调节:调用醛固酮调节(一种盐皮质激素);
I特点: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来源:食物;(2~4g)
(二)钾盐平衡J排出:主要经肾随尿排出,未被吸收的钾盐经粪便排出;
及其调节:[调节:醛固酮调节(•种盐皮质激素);
、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在临床上常把血钾(指血清
中的K+)含量作为诊断某些疾病的指标。]
注:盐皮质激素(醛固酮)的效应有三:促进钠的重吸收、促进钾的分泌排出、促进水的重
吸收。前两个作用可单独完成,后一个作用是派生功能。盐皮质激素调节体内盐平衡。(即
保Na+、保水、保K+)
(三)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正常成年人每天滤过肾小球的水、K+和Na+等有99%以上被肾
小管和集
合管重吸收。
(四)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
1、水和钠盐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
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人在高温条
件下工作,剧烈运动或是某些疾病
(如剧烈呕吐、严重腹泻)时,会丢
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影响血压、心
率的稳定。
2、钾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心肌舒张、
保持心肌兴奋性上具有重要意义。当血钾含量过低时,会出现多种临床症状,如心肌的自动
节律异常,并导致心率失常等。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丰富的K+,只要保持合理膳食,就能满
足机体的需要。
3、水在溶解代谢废物、排出代谢废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体每昼夜有35~50克的代谢废
物必须要随尿液排出体外,而溶解这些废物的最低尿量应在500毫升以上。如果排出的尿量
过少,代谢废物不能及时随尿排出体外,就会引起中毒而损害健康。所以,我们每天都要保
证饮水,尤其是在大量出汗等情况下,更应多喝水。
四、总结:水和盐平衡调节的完成是肾脏。
五、作业:
1、“大量出汗后为什么要补充盐?”
明确:当正常人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或做剧烈运动,身体会排出大量汗,而有些人因患某些
疾病剧烈呕吐,严重腹泻,也会丢失大量的水,更重要的随水排出了大量无机盐,使机体内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其中主要是钠盐和钾盐应注意及时补充。
2、不能进食的病人,是否只靠注射葡萄糖和生理盐水以维持代谢平衡?试用所学解释其原
因?
明确:不能。还应补充钾。因为钾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所以,
不能进食的病人除注入葡萄糖和生理盐水外,还应补充钾。
六、后记:
1、水平衡的调节:细胞外渗透压变化、渗透压感受器、抗利尿激素是要点。
(1)细胞外液浓度升高,其渗透压就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
(2)以上变化会引起两种反应,一是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增加,这属于体液调节;二是大脑
皮层参与调节,这属于神经调节;
(3)细胞外液浓度下降时,情况就和升高时相反;
(4)无论细胞外液浓度升高或下降,调节的结果都是使其趋向正常值。
2、无机盐平衡的调节:醛固酮分泌量的增减及其作用是要点。
「肾小球
「肾小体I
3、[肾小囊
肾单位〈
肾小管
4.肾小球滤过膜示意图见课件
第课,课题二血糖的调节
第课时,课型新授,总序第个教案,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血糖的平衡与意义;2.了解血糖平衡的调节;3.了解糖尿病
的成因及其治疗。
重点难点:1.血糖平衡的调节;2.糖尿病的成因。
教具:PowerPointo
教学过程:(导入)当我们较长时间没有进食而饥饿时,当我们由蹲位突然站立时,常感到
四肢无力、头昏眼花,这是低血糖引起的现象。较长时间没有进食,血糖来源缺乏,血糖浓
度降低。由蹲位突然站立时大脑供血量减少,葡萄糖供应不足,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而引
起头晕。
有一种病人有这些症状:口干、饮水多、食量增多,而病人却逐渐消瘦,并且其小便倒
在地上后,引来许多的蚂蚁。从这些症状分析,我们可以判断此人患的是糖尿病。
以上这些现象都与人体内血糖的平衡及其调节有关。
一、血糖的平衡及其意义: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血糖平衡:血液中的葡萄糖的来源和去路保持相对平衡。
食物中糖(消化、吸收)]r(氧化分解)C02+H20+能量
肝糖元(分解),血糖J(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非糖物质(转化)J80~120mg/dL[(转变)脂肪、非必需氨基酸
正常情况下,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能够保持动态的平衡,从而使血糖含量在80~120mg/dL的
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如果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不能保持动态平衡,血糖含量就不能维持相对
稳定。血糖含量过低时,会引起头昏、心慌、四肢无力等,严重时会导致死亡;血糖含量过
高时,会使葡萄糖从肾脏排出,形成糖尿,危害健康。
3、意义:保证人体各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维持人体健康。
(I)当血糖浓度低于50〜60mg/dL时——低血糖早期症状
(2)当血糖浓度低于45mg/dL时——低血糖晚期症状
(3)当空腹血糖浓度高于130mg/dL时——高血糖症
(4)当血糖浓度高于160〜180mg/dL时——糖尿
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以及保持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二、血糖平衡的调节:人体内有多种激素能够调节血糖的含量,但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
作用为主。
(-)调节过程:
血糖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可使血糖含量升高或降低,是双向调节。血糖降低由胰岛
素调节,血糖升高是由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调节。这些激素的作用器官是
肝脏等组织细胞。
注:①肾上腺素是肾上腺髓质部分分泌的一种激素。它能促进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从而使
血糖含量升高。
②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的代谢,促进蛋白质的分解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并促进使蛋白质、脂肪在肝脏内转变为糖
元和葡萄糖。此外,糖皮质激素还能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力。当机体受到内外环境中
各种有害刺激时(如创伤、缺氧、疼痛、感受剧烈的环境温度变化等),下丘脑和垂体的活
动加强,使得促肾上腺皮质素的分泌增加,进而引起糖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从而改变机体
的代谢状况,提高对这些有害刺激的抵抗力。
I、血糖含量偏高:在下丘脑作用下,胰岛B细胞活动增强,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
(1)增加血糖去路,如促进血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细胞等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转变
成脂肪;
(2)减少血糖来源,抑制肝糖元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等。
2、血糖含量偏低: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分泌胰高血糖素(下丘脑作用同时,肾上腺素分
泌O
(-)调节途径:
激素调节(体液蹄)»
神经一体液(激素)调节。
小结:
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使肝糖元分解: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使血糖维持相对稳定;
胰高血糖素可使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o
三、糖尿病及其预防:
当人体不能正常调节血糖的平衡时,就会出现低血糖或糖尿病等病状。下面重点学习
糖尿病产生的原因及其预防。临床上把空腹时血糖超过130mg/dL叫做高血糖。
糖尿病:又称'‘富贵病",号称人类的“三号杀手”。是指血糖含量高于肾糖阈(160~180mg
/dL)的范围时,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就叫糖尿。
(探究性)设问:假如你是一名医生,你将如何诊断糖尿病?
分析、讨论:只有当血糖含量超过了肾糖阈(160-180mg/dL),才可能出现糖尿。所以,
诊断糖尿病,既要验血,又要验尿,只有同时出现了高血糖和糖尿时,才患糖尿病。
2、诊断:血糖高且有糖尿。
提问:如何检测患者的尿中有糖呢?
3、尿糖的测定原理:班氏糖定性试剂+糖尿病人尿一蓝色一片红色沉淀。
(引导学生探究):导致患者血糖升高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加热
4、产生的原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糖尿病病人之所以会出现高血糖和糖尿,是因为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这样就使得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和在细胞内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而此时肝脏释放的和由非
糖物质转化来的葡萄糖就增多,因而出现高血糖。由于细胞内能量供应不足,患者总感觉饥
饿而多食;多食又进一步使血糖来源增多,从而使血糖含量继续升高,当血糖含量高于
160~180mg/dL时,糖就从肾脏排出而出现糖尿。糖尿病病人在排出大量糖的同时,也带走
了大量水分,于是会出现多尿、口渴、多饮的现象。又由于糖氧化供能发生障碍,使得体内
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加强,导致机体逐渐消瘦,体重减轻等。即糖尿病病人的三多症状:多
食、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即三多一少)。
5、防治:无根治方法,但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调节和控制饮食结合药物的方法进
行治疗.(基因治疗,药物治疗,饮食习惯,加强锻炼。)
(1)对于较轻的糖尿病患者,通过调节和控制饮食、配合口服降血糖药物,就可以达到治
疗的目的。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主要应注意三点:
①不要吃糖、巧克力、香蕉和糕点等食物;
②少吃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如马铃薯、藕、芋头等,肥肉、油炸食品等也尽量少吃;
③多吃一些含膳食纤维多的食物,如粗粮和蔬菜等。
(2)对于较重的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饮食外,还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注射胰岛素进行治
疗。
目前,世界上采取的治疗方法,仍然是控制饮食,及利用药物降低血糖含量,维持人
体内正常的生命活动,但还没有达到治愈的目标。若想治愈,需患者的胰岛B细胞能够正
常地分泌胰岛素。因此,许多科学家希望
(3)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正常的合成胰岛素的基因导入患者体内,并能准确表达,以此来
修复或替代失去正常功能的胰岛B细胞,从而维持机体血糖平衡。
四、总结:
五、后记:“血糖平衡的调节”
第课,课题三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第课时,课型新授,总序第个教案,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人的体温及其意义。
2.体温的调节
重点难点:体温的意义及其调节。
教具:PowerPointo
教学程序:(导入)引言:1910年英国斯科特(ScottRobertFalcon1868-1912)探险队和挪
威阿蒙森探险队都宣布将向南极点进军,两支探险队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阿蒙森一
行五人,用狗拉雪橇,经过千辛万苦于1911年12月14日成为第一批到达南极极点的人。
而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使用的是马拉和人拉的雪橇,结果马在严寒中陷入了泥沼。他们
用雪橇拉着设备,顶风冒雪经过82天,于1912年1月16日终于到达南极点。在南极探险
的路上跋涉了1450km之后,归途中因饥饿劳累倒下。攀登南极点的角逐是南极考察热中
光辉的一页。
两支探险队都在零下三十七度的南极艰难跋涉,阿蒙森队的胜利表明人类可以战胜严寒,
而斯科特队永远留在了南极也表明如果严寒加上饥饿、疲惫也会危及人类的生命。
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60℃,低至零下70人类的足迹儿乎遍布全球,在不同的环境
中,人是怎样维持体温恒定的呢?
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不管是白雪皑皑的冬天,还是三伏的夏天;也不管你是在冰天雪
地的南极,还是站在高温的锅炉旁,你会发现你的体温总保持在37℃左右。那么,究竟什
么是体温?体温的恒定又有什么意义?
-、人的体温及其意义:
1、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
2、体温的测定:口腔:36.7-37.7℃(平均37.2℃);腋窝:36.0~37.4℃(36.8°0;
直肠:36.9~37.9℃(平均37.5℃)。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的温度,但测量不方便,
因此,一般采用腋窝下和口腔测量。
[讨论](1)同一个人的体温数据有什么变化?
(2)一个家庭里各成员的体温数据又有什么差别?
(3)选择同一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他们的体温数据又有什么差别?
正常情况下,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在狭小的范围内变动。新生儿和儿童的体温稍
高于成年人;成年人的体温稍高于老年人;女性的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并且同一个人
的体温,一般清晨2~4时最低,14~20时最高,但体温的昼夜差别不超过并且体温还
会因活动量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被测试者应处,平静状态中进行测量。
3、意义:体温的相对稳定,保证了酶的活性,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
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1)体温相对恒定是指体温在一个范围内变动。
(2)体温恒定是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
(3)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天气如何,只要体温恒定就能进行代谢活动。
(4)相对恒定的体温可以保证酶在最适温度下发挥催化作用o
我们知道,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以新陈代谢为基础的,而恒定的体温则是新陈代谢
正常进行所必须的。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使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发生紊乱,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因此,体温的相对稳定,
保证了酶的活性,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低温麻醉:(见教材P12)
三、体温的调节:(产热=战!。)
皮肤冷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温觉感受器
传出神经
传入神经
血管平滑肌收缩骨骼肌战栗,皮
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肤立毛肌收缩
皮肤立毛肌收缩传出神经
肾上朦分泌
缩小汗毛孔U汗腹分泌心>血管平滑肌舒张
肾上腺素)
_________)~y7k.____,7
V
减少散热增加产热增加散热
体温调节的中枢也是在下丘脑。在外界环境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可完成团结,是双向调节。在
外界温度下降时由交感神经、体液(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调节完成,而在
外界环境温度升高时,仅由神经调节完成。
“体温是机体代谢活动的结果,也是生命活动必需的条件。”
1、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安静状态下以肝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
为主,
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
2、能源物质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
3、散热主要由皮肤经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完成。
[设疑]: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由于下面等式成立:产热=散热。请大家分析:在炎热和寒冷的
环境中怎样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呢?(见上图分析)
结论:寒冷环境中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炎热环境中减少产热,增加散热。炎热环境中
可以减少产热,但不产热是不可能的,因为有机物氧化分解合成ATP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热
量的释放。故炎热环境中以增加散热为主。
[设疑];请分析在寒冷和炎热的环境中怎样调节产热与散热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呢?调节
机制是什么?是神经调节还是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调节中枢在哪里?
讨论,得出结论:
1.增加产热的生理活动有:骨骼肌会不自主地颤抖,皮肤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有关神
经作用于肾上腺促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导致机体的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2.减少散热的生理活动有:几乎不出汗,以减少蒸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
流量,以减少对流散热和辐射散热;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缩小汗毛孔,减
少热量散失。
3.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弧实现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列出调
节机制示意图。(见板书设计)(用实物投影仪投射在大屏幕上)
分析下列两个不等式:散热〉产热、散热〈产热时,人的体温将会怎样变化?分析其中的利
与弊。
回答,应明确:因为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当长时间置身于寒冷环境中,机体
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会引起体温降低;而在高温环境中过久,会因体内热量
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
讲述:体温调节的障碍。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应特别注意的是低温抑制酶的活性,而高温则使酶失活。因此,绘
制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曲线时,应注意低温时曲线不能达到酶活性的零点,而高温则曲线
可以达到零点。于是可以说体温过高会致人死亡,而体温过低则不一定。
发热与体温过高:发热是许多疾病的症状,原因很多:如感染、肿瘤、内分泌失常、免
疫紊乱、组织损伤、毒物和药物作用等。因为代谢增加、产热量增加而散热相对减少了,体
温因此上升,但人还会有冷的感觉,(可能是因皮肤血管收缩而引起的一种感觉)这种冷的
感觉,可引起寒颤,使体温更快地上升。
发热后体温一般不超过40体温高于40℃,称为体温过高,体温高达44.5C而能
生存的已是罕见「•般认为人的最高致死体温大约是45.5℃,这可能与蛋白质在45〜50℃
之间开始变性有关。体温过低会不会也一定导致人的死亡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2001年最
小的新闻人物:13个月大的小艾里卡。(用实物投影仪投射在大屏幕上)2001年2月底的
加拿大埃德蒙顿市的气温仍然在摄氏零下30度以下。只有13个月大、刚学会走路的女婴艾
里卡只穿着纸尿裤和一件T恤衫走向零下30度的室外!
等她被发现时,身体已经僵硬,心脏也停止了跳动,体温已经下降到摄氏16度!
在医护人员的救助下奇迹发生了:艾里卡的心脏突然跳动了一下,接着竟然连续跳动起
来!小家伙复活了。科学家因此断言:冻体复活不是梦。
事实上,人体细胞冷冻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比如在治疗不育症时使用的精子冷冻、
卵子冷冻、胚胎冷冻技术(一196℃)。
科学家预测,人体冷冻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将十分广泛。可以把患了绝症的病人冷冻起来,
儿百年后当相关的技术出现后,再使其复活,经治疗而获得健康;再有,可以把字航员冷冻
起来暂停人体老化的程序,数光年之后,他们抵达某个星系后解冻,他们的年龄就和离开地
球时完全一样,没有任何衰老。人体冷冻技术使人的太空旅行有了实现的可能。目前不能确
定人的最低致死体温。
除这种奇迹之外,有些情况也会导致体温过低: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不足、脑血管疾
病或麻醉药中毒时体温也会降低。人的体温下降至20℃时,通常不能恢复。
临床上用人工冷却法使人进入麻醉状态,称为低温麻醉。体温一般不低于28℃,可以阻
断血液循环10〜15min脑组织和心肌机能不会遇到严重障碍,为做脑、心脏手术创造了有
利条件。
上述学习的体温调节是生理性调节,动物体还可以通过自觉行为来调节体温,如不在极
端环境中停留过长等。大家还可以继续思考:还有什么自觉行为可以调节体温呢?
四、总结:
五、作业:
实验一探索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一、实验原理:淀粉遇碘后,形成蓝色的复合物。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
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二、目的要求:
1、初步学会探索影响美活性条件的方法。
2、探索淀粉能在不同温度下催化淀粉水解的情况。
三、材料用具:
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试管、烧杯、量筒、
滴管、试管夹、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火柴。
四、方法步骤:
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并且分别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
将3支试管分别放入60℃左右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在3支试管中各注入1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摇匀后,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在3支试管中各滴入1滴碘液,然后摇匀。
5、观察、记录结果。
第课,课题第三节免疫(2课时)
第课时,课型新授。总序第个教案。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功能;
2.识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3.理解抗原和抗体的知识;
4.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两者的关系。
重点难点:1、抗原和抗体的知识;
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教具:PowerPoint.
教学程序:(导入)在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虽然接触到病菌、病毒却不会患病?为什么患
过麻疹的人就不再患麻疹了?……这些都与人体的免疫有关系。那么,什么是免疫呢?免疫
又有什么作用呢?
一、免疫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
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二、免疫的功能:
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维护人体的健康:
及时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
随时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当上述功能异常时,就会引起疾病。例如,当第一个方面的功能过高时,对进入体内的
某些药物和食物等会发生过敏反应;当第二个方面的功能异常时,会对正常的自身细胞发生
反应,而出现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当第三个方面的功能异常时,有可能会发生肿瘤。
非特异性免疫
三、免疫的分类:<
I特异性免疫
概念:是人类产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
四、非特异特点: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性免疫:[结构:皮肤、黏膜等构成了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吞噬细胞构成
第二道防线。
在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如果这两道防线被突破,人
体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就发挥作用了。
五、特异性免疫:
(一)概念:人在出生之后才产生的,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做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病原微生物及抗原异物后产生的免疫力。
1、对抗原有严格的针对性;
(二)特点:12、是后天获得的,不能遗传;
-3、和相同抗原再次作用可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反应。
「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
(三)物质基础: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
免疫物质:抗体、淋巴因子等。
悭念: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仔物性:抗原一般是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花粉等。
(四)抗原:气质:*分子性:抗原常是相对分子量大于10000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
L异性: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这种特异性取去于抗原物质表面具有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团,这些化学基团叫做抗原决定簇,
它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依据。(见教材P21)
傅念: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能和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
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成分:球蛋白;
分泌抗体的细胞:效应B细胞;
抗毒素:能特异性中和外毒素的成分;
组成
凝集素: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成分;
(五)抗体: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少数分布于组织液中及外分泌液中;
专一性:一定的抗体通常只能与某一特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白细
I特愿
胞的吞噬作用:
一记忆性:抗原被清除后,抗体仍然存在人体中,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
入人体后,就会被同样的抗体加以清除。
功能:能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发生免疫反应,以消灭抗原。
(六)淋巴细胞的起源:
胸腺一*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造血上।t(免疫
骨髓一►转移到淋巴器官抗原刺激
干细胞,系统
-------►B细胞」---------L效应B细胞-►抗体.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
发育而来的。其中的一部分造血干细胞随血液进入胸腺,并在胸腺内发育成淋巴细胞。因为
胸腺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是“T”,所以把这一类细胞称为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另
一部分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淋巴细胞。因为骨髓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是“B”,所
以把这一类细胞称为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
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T细胞和B细胞,大部分很快死亡,只有一部分随血液转移到
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等部位,并随血液和淋巴在体内流动。当T细胞或B细胞受到抗原
刺激时,能够增殖分化成具有免疫效应的细胞——效应T细胞或效应B细胞,进而发挥免
疫作用。
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的
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构成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
抗原进入人体以后,有的被体液中相应的抗体消灭,有的则被相应的免疫细胞消灭。前者
称为体液免疫,后者称为细胞免疫。
六、体液免疫:在体液中抗体和相应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的过程。
记忆B细胞
体液免疫4
效应B细胞一上抗体
―'-----v------'
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1、感应阶段:抗原吞噬细胞》处理_►呈递给T细胞---►呈递给B细胞
抗原进入机体后,除少数可以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外,大多数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
摄取和处理,经过处理的抗原,可将其内部隐蔽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然后,吞噬细胞将
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这种抗原
呈递,多数是通过细胞表面的直接相互接触来完成的。
2、反应阶段:抗原---细胞一♦■增显、分花--------►效应B细胞
、/
记忆细胞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亲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在这个过程
中,有一小部分B细胞成为记忆细胞,该细胞可以在体内抗原消失数月乃至数十年后,仍
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
量的效应B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及时将抗原清除。
3、效应阶段:抗体+特异性抗原一免疫反应
在这•阶段,抗原成为被作用的对象,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
结合,发挥免疫效应。例如,抗体与入侵的病菌结合,可以抑制病菌的繁殖或是对宿主细胞
的黏附,从而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
细胞的能力。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等。
七、细胞免疫:免疫细胞消灭宿主细胞内抗原的过程。
记忆T细胞
吞噬
细胞免疫细胞一对
C-►可杀伤靶细胞并分泌淋巴因子
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1、感应阶段:这一阶段与体液免疫的感应阶段基本相同。
2、反应阶段:增殖、分化、
抗原一►T细胞、。效应T细胞
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料一索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在这个过程中,
有一小部分T细胞成为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
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靶细胞一靶细胞裂解死亡
在这一阶段,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
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破坏。细胞
内的抗原也因失去臧身之地而为抗体消灭。
与此同时,效应T细胞还能释放出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等。淋巴因子大多数是通过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的。如白细胞介
素一2能够诱导产生更多的效应T细胞,并且增强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还能增强其它有关
的免疫细胞时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小结:1、由此可见,特异性免疫反应大体上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感应阶段是抗原处理、
呈递和识别的阶段;反应阶段是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的阶段;效应
阶段是效应T细胞、抗体和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阶段。
2、与免疫有关的细胞的比较:
细胞名称来源功能
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抗原结合体
B细胞造血干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
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
胞
效应B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记忆细胞B细胞或T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注意:以上6木中细胞,只有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八、体液免疫彳,口细胞免疫的关系:各具功能,相互配合。
体液免疫与细月包免疫的关系:作用独特,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与体》在免疫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第三阶段,
免疫类
型、^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比较项盲、
作用对象抗原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作用方式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
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
合
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
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例如,进入人体内的细菌外毒素,需要有特异的抗毒素与它结合,
才能使它丧失毒性,因此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是细胞内寄生菌,
也就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而抗体是不能进入宿主细胞内的,这就需要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
才能将这些病菌消灭;而在病毒感染中,则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
液循环而播散,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来予以彻底消灭。
九、后记:(一)“对于特异性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由于发育场所的不同而成为不同的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的成为
B细胞,在胸腺中发育的成为T细胞。这两种细胞的存在是建立特异性免疫的前提:
2、抗原须同时有异物性、大分子性和特异性,其中以特异性为显著特征。在身体内的弹片,
由于没有大分子和特异性,而不能成为抗原。
T细胞接受吞噬细胞处理过的抗原而增殖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与靶细胞接
触而消灭抗原,它还可以分泌淋巴因子而增强它的杀伤力。
B细胞接受T细胞转运来的抗原或直接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抗
体,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而清除抗原。
记忆细胞在初次感染时与效应细胞产生的同时产生。它记忆了相应抗原的特性。当再次感染
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而发挥免疫作用。免疫
(二)体液免疫:
吞噬一皈'呈翼心T记忆B细胞
抗原
学田胞抗原物质胞
(缎施外泄)效应尸细胞
(吞唆'处理)(受体互笄)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教材情境4 基于教材实验的“科学实验”命题
-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第十三中学2024-2025第一学期月考八年级物理试题
- 广东省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中考备战策略化学第7讲 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
- 分析题解答方法及实例(马原部分)
- 海上风电多参数监测仪校准规范-编写说明
- 4.7 集成功率放大器
- 重庆市渝北区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数学寒假作业试卷
- 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检测理综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
- 《教学目标的编写》课件
- 二零二四年物流园区建设合作协议
- 医疗机构舆情应急处置预案
- 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排查情况登记表
- 《人工智能基础》课件-AI的前世今生:她从哪里来
- 部编版(2024)一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两件宝》精美课件
- 创践-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 最新毛衣基本知识(有专业英语术语)
- 毛巾纹织及毛巾设计
- 抽油机井井口取油样标准操作规范ppt
- 豪顿华风机工法
- 专利代理人考试历年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