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4~1919年)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总述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中国近代化的高峰时期,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经济工业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思想科学理性化(新文化运动)都有长足的发展政治一方面,列强侵华不断加强,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经济一方面,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获得初步发展,在一战期间出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提出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社会生活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eq\o(\s\up7(考点一甲午中日战争、民族危机的加深及救亡图存的探索),\s\do5())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原因(1)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产原料。(2)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3.影响(1)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3.影响(1)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义和团运动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四、辛亥革命1.条件(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2)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4)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2.过程(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3)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4)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3.意义(1)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1.从多角度理解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4)救亡图存、革命力量: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2.全面认识清末新政(1)背景:国内义和团运动,外部列强侵略加剧。(2)措施①政治:改革官制,裁减冗员;仿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法律,改《大清律例》为《大清新刑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刑律。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成立责任内阁等。②军事:裁汰旧的经制兵,在各省编练新军;中央设练兵处,专门负责编练新军事宜。③经济:设立了商部,颁布商律,试办户部银行;在各省设立商会。这些标志着“推动实业发展”的政策得到实质性落实。④教育:设立学部,令各省广设新学堂;选派留学生,留学生归国一律赏给举人、进士出身;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3)清末新政的结果:由于各项新政策的落实需要大量资金,其中尤以编练新军所需要的费用最为巨大,致使新政时期清政府苛捐杂税越来越多,导致民众与政府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这个意义上,清末新政的实施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重要铺垫。(4)对清末新政的评价:新政否定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传统的教育制度和伦理观念都朝着积极的方向演变;新军的编练无疑壮大了军事力量,留学生的派遣与新式学堂的建立培养了更多的现代化人才。3.东南互保与晚清政府中央集权危机在义和团反帝运动进入高潮和列强组成联军进行武装干涉的历史形势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与东南督抚出于各自的利益而达成的一种谅解和承诺。1900年6月,清政府对列强宣战,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拒不执行,并与西方列强达成《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此后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均对“东南互保”表示支持。该协议保全了西方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也避免了南方社会经济遭到战争破坏。地方督抚势力扩大,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之后1911年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4.辛亥革命——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后不到三个月就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冲突双方以社会共同体为念,以相互宽容为怀,根据共同认可的规则,通过谈判、协商、彼此间利益让渡解决了当时的矛盾和冲突,这种非暴力的社会调节方式,让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之所以称其为“光荣革命”是因为:(1)各派力量实力不足①清政府想镇压革命,但国内秩序混乱,清政府统治徒有虚名。②革命派想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但不具备北伐条件。③袁世凯想武力统一全国,彻底消灭革命势力,取清代之,但袁世凯没有把握消灭革命军,也不敢背叛清政府。④英国列强为了经济、政治利益,想尽快结束战争,议和统一。(2)妥协有效避免了更大规模刀兵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①辛亥革命是汉族和满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妥协与和解。民族矛盾及民族关系得到妥善处理,保证了祖国领土的完整统一。②南方革命政权和清朝皇室之间的政治妥协与和解,避免了长时间的社会动荡与流血牺牲。③孙中山与袁世凯之间的权力妥协与和解。【典例1】(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题干三看]一看时间空间:1904年,中国的长江流域、东南沿海、直隶、山西、陕西二看关键信息:留日学生数量在中国各地分布不平衡三看答题方向:原因是什么[选项排查]选项判断理由设障方法查错补短A(√)1904年,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及直隶的留日学生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85%以上,而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占比较小,这从本质上说明了近代中国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以及直隶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较早,客观上促使这些地区的开放程度与经济文化水平较高,而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较低B(×)留日学生不一定是受革命影响而留学,材料亦未体现夸大次要因素的作用因理解不准而误选。留日学生当时学习的内容、代表的阶级及阶层利益并不明确C(×)材料不能反映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提出与史实不符的因素因基础不牢而误选。清政府在新政期间鼓励学生出国留学,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等D(×)材料不能反映留日学生受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影响提出与材料主旨无关的因素因理解不准而误选。留日学生分布的省份较广泛,在材料中有充分的体现[历史追问]结合上题思考,这一时期清政府曾经大量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其根本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提示: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影响:有利于学习西方的科技、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许多留学生归国后为中国的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一部分留学生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练习1(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C)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析:面对日本的舆论宣传,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说明其对舆论在外交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即清政府并不熟悉近代外交策略,故C项正确。从题干材料来看,日本的宣传、欧美的舆论对战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说其左右了战争进程,故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故排除B、D两项。练习2(2018·北京卷)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A)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903年”和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林纾通过寓言故事提醒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故A项正确。材料反对弱肉强食,B项错误;材料强调要对列强保持警惕之心,C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练习3(2018·江苏卷)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B)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中四川民谣推理出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清末收回利权运动中的保路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镇压保路运动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由此可知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851年,排除A项;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国民革命运动发生于1924年,C、D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问题设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袁伟时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没有赢家”?对中国而言:清廷战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了日本的战败投降。自清末“新政”开始,以军机处和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为主干的封建统治机构,被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学部、陆军部、海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等一套履行近代政治和社会职能的新行政机构所取代。在教育制度方面,科举制度被废除,建立了自蒙养院和小学开始直至中学、大学的近代学制。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知识分子等新的社会阶层和政治力量也不断产生,他们的出现使中国人民反对旧制度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迈上新的阶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刘芃教授: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命题中心主任。刘芃教授非常重视考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把握,突出对重大历史概念的考查,关注考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善于从微观的角度去发现历史的大意。【问题设置】用所学知识论证清末新政的原因和影响。用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爆发之间的关系。原因: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巩固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影响: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等层面的近代化;没有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关系:①政治上:辛亥革命的主力——新军,就是清末新政时期大规模编练的;清末新政的预备立宪使立宪派离心,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进程。②经济上:新政时期的奖励实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物质基础。③思想文化上:新政时期派遣留学生出国、建新式学堂等扩大了新思想的宣传,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考点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1.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初步发展①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②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短暂春天”①背景: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发展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②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③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2.社会生活与习俗的新变化(1)物质生活的变化①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变传统的婚姻制度。②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前后,“剪辫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交通事业的进步: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3)通讯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4)大众传媒的发展①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②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1.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征(1)从企业的产生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走过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而是在列强入侵,破坏了中国发展的正常秩序,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因此,它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2)从工业部门的结构看,产业结构不合理,以纺织业和面粉业等轻工业为主体。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本身又不能生产机器,只能从投资少、周转快的轻工业入手。(3)从工业的地区分布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其原因是这些城市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据点,便于利用外国的技术、设备,这种畸形布局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4)从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很落后的,且对外国技术依赖严重。(5)从企业产生、发展的全过程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而发展缓慢。这决定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赖,这正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特征。2.近代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1)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①列强的侵略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有利条件。②因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④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持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与力量的源泉。(2)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①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金、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②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轻工业发达、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工业结构和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且分布不平衡的特点,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③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④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3.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冲击、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民族资本主义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2)政治上:它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阶级条件。(3)思想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4)发展趋势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因自身缺陷和环境限制,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4.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规律及影响(1)规律:随着近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变化趋势;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2)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传统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典例2】(2017·新课标全国卷Ⅲ)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题干三看]一看时间空间:1897年,中国二看关键信息: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三看答题方向: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选项排查]选项判断理由设障方法查错补短A(×)这一时期,维新变法运动并未影响经济领域无中生有因对知识理解不到位而误选。维新变法运动如昙花一现就失败了,况且1897年维新变法运动只是在兴起阶段B(×)甲午中日战争后,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并未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无中生有因基础不牢而误选。这一时期的企业不一定是官督商办C(×)这一时期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大大增加提出与史实不符的结论因基础不牢而误选。甲午中日战争后,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D(√)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从材料信息可知,此时期中国出现了兴办实业的高潮,这得益于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历史追问]上题中提到了19世纪末中国出现了创办近代企业的活跃局面,此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出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潮,如何评价这种思潮?提示:①以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掠夺为目的的实业救国论,具有爱国进步意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②实业救国思想实质是一种否定资产阶级革命、主张改良的一种论调,但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力、帝国主义严重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实业救国道路是行不通的。练习4(2018·浙江卷)《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A)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解析:解读题干材料可知,到1900年,北京穿弓形鞋的现象仍非常普遍,说明当时妇女缠足之风仍很盛行,“几时强迫变颓风?”体现的是对缠足的讥讽和改革这一“颓风”的迫切希望,故A项符合题意;“社会启蒙”“知难行易”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日趋衰颓”是对题干材料信息的误读,故C项错误;材料“坤(女)鞋制造甚精工”说明女鞋制造很精致,而不是“删繁就简”,故D项错误。练习5(2017·江苏单科)《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时间主题1880~1889年1890~1899年1900~1907年禁缠足(篇)31117兴女学(篇)5617介绍外国妇女(篇)21922合计103656由此推断(D)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由材料信息可知,从1880年到1907年,《万国公报》上发表的禁止女子缠足、兴女学和介绍外国妇女的文章逐渐增多,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故选D项。1880年已创办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A项排除;B项中“实现了言论自由”的表述不当,排除;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故C项错误。练习6(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B)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解析:本题考查民国初期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材料表明,“艾罗补脑汁”广告以更新思想为着眼点介绍商品用途,获得成功,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改良社会风俗,C项错误;D项夸大了广告的作用,排除。张謇(1853—1926)既是清末民初实业界举足轻重的巨擘,也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善策”。同时,1903年从日本考察回国的张謇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连,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张謇的支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悲剧。——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等【问题设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慈善公益思想的特点,并简析其思想产生的原因。特点:将慈善与发展教育相结合;以工代赈;注重公益事业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注重发挥公益事业的多功能性。原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古代乡绅责任的影响);儒家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近代西方慈善思想的影响;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结果;传统救济方式不适应近代形势的需要。eq\o(\s\up7(考点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教育的发展),\s\do5())一、早期维新思想1.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2.主张提出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兴办学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3.特点(1)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思想。(2)同时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4.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付诸实践。二、康梁维新变法思想1.背景(1)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2)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3)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4)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先进人士认识到改革制度的必要性。2.兴起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3.内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5.影响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三、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三民主义1.提出1905年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首次提出,并成为同盟会的革命纲领。2.内容(1)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政府统治。(2)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民生主义:土地国有,平均地权。3.评价(1)性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2)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3)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四、新文化运动1.背景(1)帝国主义进一步侵略;袁世凯专制、复古。(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3)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3.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特点(1)把救亡图存与思想改造相结合。(2)认识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探索。(3)从学习西方文明转向学习苏俄。5.影响(1)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2)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3)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开展。(4)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1.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并称“近代三大启蒙运动”的原因(1)戊戌变法:反对旧体制和旧文化,主张变法维新,提倡西方的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等(例如废除八股取士)。戊戌变法冲击了传统思想,促进民主思想传播和人民觉醒。(2)辛亥革命: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资产阶级宪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新文化运动:反对专制愚昧、旧道德、旧文化,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化。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形成空前思想解放,促使人民追求真理和进步,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主要原因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主要原因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维新派借用儒家思想,为我所用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康有为借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革命派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建设新文化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存激进派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人们思想,应该革新袁世凯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3.晚清教育改革晚清教育改革始于洋务运动,中经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时期,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的统治地位最终被近代教育制度所取代。(1)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①主要内容兴办新式学堂新式学堂共分三类:外语学堂(如京师同文馆)、军事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技术学堂(如上海机器学堂)派遣留学生这一时期派遣的留学生是去欧洲和美国,学习军事和科学技术②评价: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是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特点是“变器不变道”,未触动封建制度本身,科举制仍被保留,出现新式学堂与科举并存的局面。通过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在封建教育制度的链条上打开了一个缺口。(2)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改革戊戌变法时期,提出了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兴办学校,包括设立京师大学堂,各地大小书院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堂等变革措施,但由于维新变法很快归于失败,这些举措没有能够推行,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尽管如此,也是对原有教育制度的一次大的冲击。(3)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①主要内容废除科举制度1905年,清政府正式下诏,“自丙午(1906)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制度被废除建立新教育制度制定新的教育体制1903年(癸卯年),清政府颁布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仍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成立教育行政机构1905年,清政府成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学务的正式教育行政机关;推广种类齐全的新式学堂,包括普通教育学堂(蒙养院、大中小学堂)、各级师范学堂和培养专门人才的实业学堂;派遣留学生,强调日本为出国游学的首选国家;编写新式教科书,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国文教科书》;等等②评价积极影响废科举,办学堂,确立了中国近代教育体制,使教育摆脱了从属于科举制的附庸地位,有利于教育的独立发展和学堂职业教育、知识教育功能的发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消极影响依然贯彻“中体西用”思想,强调“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端,带有浓厚的封建性,教育体制也有许多不合理之处【典例3】(2017·北京文综)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谜面谜底生涯在镜中照相处海军浜成汤国旗商标为他人作寄书邮达尔文唐顺宗传位太子立宪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题干三看]一看时间空间:晚清的中国二看关键信息:表中有照相处、浜、商标、达尔文、立宪等信息三看答题方向:这样的谜语内容反映了什么[选项排查]选项判断理由设障方法查错补短A(√)表格中所列谜语涉及社会生活、军事、经济、科学、制度等多方面,这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B(×)表中的“立宪”属于制度层面缩小材料的范围因信息提取不准而误选。“器物”层面强调的是学习西方的科技、生产技术C(×)猜谜语本身就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无中生有因对材料理解不准而误选。中国古典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成果,深受民众喜爱D(×)仅从谜语中不能得出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的结论夸大其词因对材料理解不准而误选。全盘西化的观念不符合中国国情,也不可能盛行于民众日常生活[历史追问]结合上题思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变化的原因有哪些?提示:①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②近代以来政治变革和进步思潮的推动;③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政府政策的影响,等等。(言之成理即可)练习7(2018·新课标全国卷Ⅲ)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D)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是一位维新思想家,《天演论》的翻译主要是为了促进国人变法图存,非进行反清革命,故D项正确,排除B项。严复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并非对生物进化论进一步研究并纠正其错误,可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C项。练习8(2018·浙江卷)20世纪初叶,出版于上海的某论著说:“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颡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上述言论意在(A)A.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B.再举斗争旗帜,掀起“二次革命”C.呼吁以革命方式唤起“亚洲觉醒”D.说明以上书请愿办法改革政治行不通解析:解读题干材料可知,该言论呼吁“革命”,认为只有革命才是近代中国起死回生、挽救民族危机、实现自由与独立的方法,因此呼吁同胞进行民主革命,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时间是“20世纪初叶”,所以材料所述“革命”应该是指辛亥革命,故B项错误;根据“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可知,该言论呼吁的是中国革命,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所述为“革命”方式,而不是“上书请愿”,故D项错误。练习9(2018·天津卷)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C)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解析:结合题中数据信息可知晚清翻译的西方作品中小说比例大大缩小,结合所学可知这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对西方科技等实用性科学的需求休戚相关,故C项正确。A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与材料观点不存在对应关系,排除;西方文化并非完全受到抵制,它也受到许多开明地主、士大夫的推崇,B项错误,排除;D项所述不足以说明当时很少翻译西方小说的原因,D项错误,排除。练习10(2018·浙江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材料二: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历史动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答案:(1)事件:中日甲午战争。动因:洋务运动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剧。(2)爱国;进步;启蒙。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1894年的那场大败”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它是指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可得出民族危机加剧;根据材料一“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和所学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可得出,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根据材料一“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可得出洋务运动失败。第(2)问,根据材料二“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惊醒于民族危机”可分别得出启蒙、进步、爱国,回忆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练习11(2018·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材料二: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材料三: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答案:(1)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2)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3)不准确。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一战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4)答案示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严复对西方文化予以肯定,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严复对中西方文化的看法有所改变,主张重新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第二小问材料一中严复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反映了戊戌变法时期救亡图存的需要,材料二中严复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和一战的爆发,当时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非常有必要。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严复的思想与时代主流不符,因为当时全面学习西方、宣传马克思主义已成为时代主流,显然严复的思想显得有些保守。第(3)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维新变法期间严复并没有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一战后又重新审视中西文化的价值。第(4)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新青年》创刊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以及各种各样的主义、思潮、学说等,都先后传入中国。……可以说,《新青年》的创刊既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产物,又对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开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青年》的创刊以及由此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历史进程。……《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大贡献,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颠覆了其延续两千余年的独尊地位与话语霸权,从而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郑大华、王余辉《循着中国近代文化走向回望〈新青年〉》【问题设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青年》创刊前后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原因。原因: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影响。eq\o(\s\up7(考点综合跨模块结合热考问题),\s\do5())1.19世纪中后期中西方文明的嬗变西方中国特点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中国近代化孕育和起步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扩展和完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出现全球范围的海外扩张由独立自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人民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清政府也适当调整了统治政策经济人类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工业文明时代到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小农经济由非常稳固到开始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在这一时期仍根深蒂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诞生文化科技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文学艺术出现批判现实主义思潮;进化论使人类思想发生飞跃西学东渐的大规模传入,传统思想受到冲击;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社会生活开始近代化社会近代社会秩序逐步确立;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变;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法治思想、公民意识逐渐增强等
2.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不同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政治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抗争和探索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开展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近代工业产生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思想“向西方学习”思潮兴起,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的变化“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过渡;制度层面的近代化虽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缺乏社会基础、群众基础和革命派自身软弱,最终失败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新曙光传统观点认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然而这一时期又是新的进步力量孕育发展的时期。(1)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革命转型奠定了阶级基础,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2)经济上:北洋军阀政府奖励实业,欧洲列强放松侵略等,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3)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以及民主科学思潮传播,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一、戊戌变法发生于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运动,既是一场爱国运动,又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此后,维新派在北京和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开设学堂,积极进行推动变法的宣传组织活动,将变法运动推向了“百日维新”的高潮。不久,以西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维新运动失败。(一)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可以归纳为三点:1.社会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强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造成了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挺身而出,四处奔走,呼吁通过变法来谋求国家的富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联合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2.阶级基础。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增加财政收入,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拓宽了中国国内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所有这些,都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所壮大,给戊戌变法提供了阶级基础。3.思想基础。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以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一批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思潮。这种思潮要求抵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同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思潮内容大致相同。早期维新思潮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除此之外,在经历了边疆危机、中法战争,尤其是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痛失败后,先进的中国人不再相信洋务运动那一套可以使中国走向富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道路,这也构成了戊戌变法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原因是十分复杂的。而就其直接原因而言,在于维新派和光绪皇帝所要推行的改革具有相当的深刻性,因此须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和倾向维新的官员纷纷上奏折,提出新政建议。光绪皇帝选择其认为可行者予以采纳,颁布了几十道变法上谕。其主要内容包括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许旗人经营商业以自谋生计;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裁汰绿营、军队改用西法训练;废八股、将各省大小书院、祠庙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学校,创办各种专业学堂以及派人赴日本留学等。这些关于新政的诏令虽然不含有开议院、定宪法等近代资产阶级性质政治改革的内容,但仍然较为深刻地触动了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制度。例如:在清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下,不仅一般百姓和士子不得议论国家政事,就连中下级官吏也没有向皇帝上书言事的权利。而新政上谕规定,此后京外各官不论品级高低,均可自行具折或经主管官员向皇帝上奏疏,一般士民也可经都察院或地方官员上书言事,在一定意义上开放了言路,对专制制度是一个冲击。又如,允许创办报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出版、言论自由。由于“百日维新”的各项措施具有相当的深刻性,所以它们一旦得到实施,必然会触动各种守旧势力的切身利益。例如,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会使大批官僚胥吏失去赖以贪污纳贿的职位;裁汰绿营会导致许多将弁失业和失去营私舞弊的机会;允许士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将会影响贵族官僚们的专制权威;废八股、兴西学会使成千上万只会做八股文的科举士人失去进身之阶,使大批靠讲授八股文谋生的塾师失业;准旗人自谋生计,意味着他们不再能够继续过寄生生活;废淫祠、书院必然会触动把持这些场所的地方势力的私利。总之,新政如果得到落实,会直接和间接地触及大批人的既得利益。因此,“百日维新”遇到了来自守旧势力的强大阻力。作为这些守旧势力的代表,一些贵族和大官僚顽强地抵制和破坏变法。对于维新派所建议的开制度局,有的军机大臣说:“这等于要废我军机处,我宁可忤旨,也不能执行。”他们还采取两面派的态度来对新政诏令进行歪曲和敷衍。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草拟批复新政建议的上谕中,对维新派的变法建议表面上无一句反驳,但往往搞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官僚:对于新政上谕或者说“看不懂”,或者说“没办过”,拒不执行。地方督抚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一人真正支持变法,其他人均持抵制和敷衍的态度。这样,在守旧势力的抵制和破坏下,光绪皇帝的新政上谕大多成了一纸空文,未能真正实施。而当光绪皇帝试图以罢黜礼部六堂官等措施来排除阻力、推进变法时,双方的矛盾便趋于激化。维新派和光绪皇帝没有较为强大的资产阶级作后盾,也不依靠下层民众,在统治集团内部又找不到赖以支持变法的力量。这样,当以西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时,他们束手无策,戊戌维新运动因此而失败。(三)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戊戌变法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但却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戊戌维新运动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质,或者说是一场试图通过改革来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康有为等维新派奋起发动了维新运动,号召人民起来变法图存,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应该说,20世纪中华民族的觉醒,奋起进行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取得胜利,其起点正是发生于19世纪末的这场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主张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全面改革,其最主要的出发点也是爱国、救国、强国。在中国近代存在两种爱国主义。其中一种爱国主义主要由下层劳动人民所体现,他们主张正面抗击外国侵略,以保卫国家的主权和争取民族的独立。另一种爱国主义则主张通过“自强”来救亡图存,戊戌维新的爱国主义就属于这一种。这种爱国主义认为,致使中国陷入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在内而不在外——不在于列强威胁,而在于中国自身的“劣”和“弱”。而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办法,不在于对外正面抵抗,而在于对内改革。维新派认为,中国当时的封建制度已如同粪墙朽木,腐败不堪,根本不能同西方以及日本的先进资本主义制度相匹敌。因此救亡图存的根本出路,不在于对外御侮,而在于对内改革。他们指出,只有维新变法,才能挽救民族危亡,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戊戌维新运动也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在总结洋务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改革封建政治制度的主张。他们指出,清政府搞了三十多年的洋务新政,结果是“不睹其利,反以蔽奸”,“利未一见,弊已百出”,根本原因就在于“变法不知本原”。他们批评洋务运动仅限于学习西方的生产军事技术,而没有注意学习人家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梁启超指出,清王朝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弊病在于“上体太尊而下情不达”,即君权太重,官制等级森严,而人民没有政治权利。因此他提出,维新变法“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民共主”。戊戌维新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潮流。中国的封建文化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禁锢非常深。在清代,统治者用程朱理学、八股文章、考据训诂来钳制知识分子的思想,将这一切都挂上孔圣人的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出租车司机用工合同范本
- 2025商铺租赁合同简单的范本
- 全新清算协议合同-二零二五年度清算与债务重组3篇
- 2025年度全新合同:人工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研发与推广协议3篇
- 2025年度环保设备安装与环保技术咨询合同3篇
- 2025年度农村房屋改造装修与农村光伏发电项目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出国工人劳务输出与职业规划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渔业养鱼设备共享合作协议3篇
- 2025年度农业科技赊销合作协议3篇
- 2025年度水上安全事故处理与救援合作协议3篇
- !悬臂式挡土墙计算软件
- 运维应急预案
- GB 4806.7-202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 工程造价审计投标方案
- 办公楼装修环境与对策分析
- 《web前端技术》课程标准
- 9高考语文透析一题·诗歌鉴赏(手法技巧)《柳梢青 送卢梅坡 》
- 织金县实兴乡白龙重晶石矿5.0万t-a(新建)项目环评报告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教学课件
- 【航空个性化服务浅析4700字(论文)】
-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全文及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