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秦腔》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秦腔》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秦腔》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秦腔》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秦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体会贾平凹语言浓浓的陕西风味。2.学习作者出神入化的场面细节描写。3.领略秦地的风俗民情。【教学重难点】1.品读场面细节描写,体会秦人对秦腔的痴爱之情。2.品味语言,赏析文章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及其表达的技巧。【教学方法】诵读法;涵咏品味法;归纳概括法;拓展延伸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地域广大,方言众多,因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戏曲,代表着本地文化的某些特点,比如广东的粤剧,以北京为主的京戏等,秦腔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主要流传于西北五省,在观众中特别是农村观众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逢年过节,吼唱秦腔是秦人表达快乐、倾吐悲伤的最佳方式。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山川,同样也孕育出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风俗民情,而最能体现一个地方民俗特色的,便是戏剧。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贾平凹,一同走入古老的三秦大地,去感受一下“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人民吼叫秦腔”的陕西风情。二、课前热身(一)认识作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风人,生于1952年,中国当代作家。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从事文学编辑工作。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延河》《美文》杂志主编。作品曾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1984《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78《满月儿》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8长篇小说《浮躁》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1989《爱的踪迹》获“全国优秀散文奖”;1997年,凭借《废都》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2005年,出版长篇小说《秦腔》。《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2008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出版长篇小说《古炉》,获“施耐庵文学奖”;2012获“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2019年9月23日,长篇小说《秦腔》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在叙述态度和审美理想上主要体现为对自然的追求,可称作意象小说或意象主义小说。他创造了大量的自然意象,人、事意象,社会、文化、民俗意象;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神秘现象,具有一种神秘主义倾向,给作品带来了比较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贾平凹为文讲“真”,用真挚的情感去拥抱生活,以独立的思考去建立与时代的联系。其散文创造了风格独异的境界,使读者能感受到文中浓浓的诗情画意,让人向往的明净幽远的意境、通达心底的深邃哲理,得到心灵净化般的美感。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废都》《秦腔》《古炉》《浮躁》《白夜》等,中短篇小说《黑氏》《美穴地》《天狗》等,散文《丑石》《月迹》《天气》等。【补】写作背景贾平凹出生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并在此生活了19年。以前,他曾多次写过商州,但他觉得,那是一种泛商州的概念,真正为棣花镇写的太少、太零碎。用他的话说,《秦腔》是为生他、养他19年,并与他纠缠到现在的棣花镇写的。贾平凹难以掩饰对变革中的故乡之传统生存方式正走向消亡的痛苦。因为“故乡将不再是过去的故乡”,“我就是要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为农村说出真正想说出的话”。《秦腔》中的大部分人和事都有原型,有人称这是种“还原式写作”。此文是贾平凹创作的一篇散文。标题“秦腔”直接点明所写的对象,简洁凝练。“秦腔”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围绕秦腔组织材料,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秦腔为窗口,展现出秦地富有特色的风土人情和秦地人民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二)了解秦腔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用一句话给“秦腔”下定义,不得超过80字。秦腔,别称“梆子腔”,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现已发现的秦腔传统剧目有三千多种,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各种神话及民间传说,其中包括《春秋笔》《和氏璧》《长坂坡》《卖华山》《临潼山》《斩单童》《取洛阳》《三娘救子》《反延安》《破洪州》《三上殿》《献西川》等代表性剧目。【答案】秦腔是西周时起源于陕西、甘肃一带,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各种神话及民间传说的汉族最古老戏剧之一。三、文本解读(一)任务一:读·理顺脉络秦腔秦腔生成的土壤秦腔秦腔生成的土壤及特点(1--3)(1--3段)广阔的秦川粗犷的秦人(二)秦人对秦腔的喜爱和痴迷(4--8)(1--3段)排演热情:男女老幼,乐此不彼盼戏真切:观众期待,热闹非凡演出精彩:技艺精妙,观众动情观众痴迷:兴致如一,各得其乐悠久的历史演出悲喜:几家欢喜几家愁(二)秦腔的神圣地位(9--10段)(1--3段)喜爱与痴迷基础不可动摇地位不可侵犯表现真善美恶承载喜怒哀乐2.作者是如何以“秦腔”为线索组织材料安排文章结构的?(1)(1—3段)介绍秦腔基本信息。作者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秦腔的生成地域、唱腔特点和情感冲击力,让读者对秦腔有一个基本了解。(2)(4—8段)描绘围绕秦腔所形成的特殊文化风俗。文章主体部分,作者首先以时间为顺序,描绘了秦腔戏排演、演出过程中的种种场面和细节,充分表现出秦川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然后,笔触向秦腔演出后延伸,饶有兴味地介绍了秦腔所引发的生活中的悲喜剧。(3)(9—10段)对秦腔感悟和思考。作者在介绍了秦腔在秦川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后,写自己对秦腔的感悟和思考,将秦腔与秦川人的喜怒哀乐和对真善美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升华了主旨,拓展了文章的内涵。“秦腔”是文章的线索,文章以“秦腔”为核心组织材料,写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按照先介绍秦腔基本信息,再详细描写秦腔所形成的特殊文化风俗,最后感悟思考秦腔厚重的文化精神和情感内涵这一顺序安排文章结构。(二)任务二:思·明意蕴情感1.本文作者以秦腔为描写对象,写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写出了那片土地上人民的性格,写出了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体现了厚重的文化意蕴。形成秦腔厚重的文化意蕴的要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第一、十、三段加以概括)【参考答案】(1)秦地:①秦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②秦地丰厚的历史文化。(2)秦人:①秦人性情、声韵的发展;②秦人的重视、喜欢、痴迷。(3)秦腔:①在秦地普及性广泛;②情感冲击力强大。2.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的文化。那么,作者笔下的秦人对秦腔有怎样的情感态度?作者笔下的秦腔对秦人有着怎样的生命意义?(在原文第一、二、九、十段中圈画)【参考答案】痴迷: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1)秦腔融进了秦人的生活;①秦腔是秦人的脸面;②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之一。(2)秦腔是秦人大苦中的大乐①在劳苦倦极的时候,可以荡涤困乏;②在文化匮乏的年代,可以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③在普通平淡的日子,可以让他们宣泄快乐和痛苦,感受生活的乐趣。(三)任务三:赏·品场面细节贾平凹曾说,“我羡慕那种横空排浪式的汪洋场面……情绪有了声响,幻想有了色彩”,请你细读文本4--8段,概括作者是从哪些场面描写来表现秦人对秦腔的那种痴迷的?在描写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场面描写进行赏析】【参考答案】1.排演热情(第4段)①动作描写,写出秦腔表演动作灵活多变、场面热闹。②以家庭为例,写在秦腔面前人人平等,进一步表明秦川人热爱秦腔。③细节描写,以冬夏两季排演的艰辛,细节衬托人们对秦腔的热爱。④语言描写,表现秦川人的真性情。2.盼戏真切(第5段)①巧用繁笔,有力烘托秦人盼演出的急切心情;宁可省吃俭用,也要搭建好的戏台,表现秦川人对秦腔的重视和喜爱。②细致描摹开演前人们的活动,细致的描摹使人如临其境,体现了秦川人民粗犷、质朴的性格特征,也有力的渲染了“秦人、秦地、秦腔”惟妙惟肖的统一。③点的描绘,侧面表现出秦川人对秦腔的喜爱不仅表现在对戏剧内容的喜爱,而且也有对秦腔本身的喜爱。3.演出精彩(第6段)①正面描写:【动作】②侧面描写:【观众反应】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有力表现秦腔演员表演技艺的高超。4.观众痴迷(第7段)重点描写两类观众来进行侧面烘托。对比鲜明,概括性极强,从侧面写出了秦人对秦腔的痴迷。5.演出悲喜(第8段)以点带面,通过以秦腔演出现场相亲、爷爷带孙子看秦腔的喜中之悲、老汉在演出场地捡拾钱物、嘴馋孩子趁演出各家锁门之际偷摘瓜果等事例,表现秦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紧紧扭结在一起。小结:场面描写技巧①点面结合,以点为主。既有对群体的描写,也有对个体的描写;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③以言行描写为主,多种描写(细节)相结合;④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四)任务四:拓·扬传统文化1.讨论:秦人为什么传授秦腔去教育子女?(文本第二段)【参考答案】秦腔里面有历史、善恶、是非,秦人传承秦腔,是要传承其中的是非善恶观,让他们的子女继续做心怀善意、嫉恶如仇、是非分明的人。既有艺术的欣赏,又有浓郁人情的寄托,还有生老病死层面上的“迎来送往”……“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第九段尾)这既是价值观的传承,也是文化的传承。2.思考:通过学习《秦腔》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地域文化?【参考答案】示例一:地域文化,来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长地,来自我们的故乡、故园。那里的自然风物、乡俗民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给我们以熏陶、感染,因而,地域文化是伴随我们终生的,这种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的血液中,所以我们应该好好传承这种文化。示例二:作者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他在描述中更多地凸显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所以对地域文化在热爱的同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在当下,也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频频告急,兴起于西周的秦腔,年轻一代鲜有问津;始自宋代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文化之美显得式微;传统手工艺刺绣,如今为难找“接班人”而面临失传……不少凝结先人聪明才智的老手艺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这十分可惜。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参考答案】观点一: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方能显活力。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艺术都不应该千百年来人内容到形式一成不变,因为再有耐心的观众,也不愿意一辈子只看一部与时代脱节的旧戏。因此,传统文化艺术只有“活”起来,紧跟时代步伐,吸收时代与生活的“源头活水”,创新形式,善用最新的手段,才能够吸引大众的目光,真正地“火”起来。这是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领略传统艺术之美。(2)观点二:传统艺术要在形式多元和传播活跃度方面进行突破。传统艺术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实现表现形式的多元化。例和京剧,可以借助现代舞台光彩技术丰富表演内容和形式。在传播方式上,有部分传统艺人选择了网络直播,这正是时下流行的宣传方式。从两三分钟的短视频,到一个多小时的长直播,内容无不经过精心设计,尤其是直播内容,突破了以往宣传视频的套唱,成为深受观众欢迎的内容。

(3)观点三:青年要担负起传承传统艺术的责任。

青年一代要接过前辈手中的火炬,让传统文化之火生生不息,不只是行走在仁义礼智信的规范中,不只是浸染在琴棋书画的儒雅里,不只是沐浴在唐诗宋词元曲的书香里,也不只是委身于汉服唐装的余韵……传统文化和艺术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是万众瞩目的民俗,是地域文化当中独一无二的奇葩。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层面的还是非物质层面的。要去学习与它们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想方设法去传播它们,让它们在青年一代的手中熠熠生辉!

4.近年来,年轻人演绎中华传统文化已渐成潮流。《国家宝藏》主创团队平均年龄不过30岁,《本草中华》导演组成员清一色为“80后”“90后”……更为可喜的是,今天的年轻人不仅为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奉献才智,还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在年轻人聚居的网络平台,有的年轻玩家制作“文物”游戏,也有青年让国宝开口“讲故事”,如此创意“活化”、“青春派”表达,常常能带动一番热烈讨论。在当下,也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正频频告急。源起西周的陕西秦腔,年轻一代鲜有问津;始自宋代的评书艺术,日渐式微;传统手工艺刺绣,如今却找不到“接班人”……作为年轻人中的一员,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演讲稿,拟在学校举办的以“当年轻遇上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中演讲。【要求】写出立意及提纲即可(五)任务五:练·巧迁移应用链接高考:【2016高考语文北京卷】高考散文阅读题:陈忠实《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附后)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贾平凹以真实饱满的情绪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主要通过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再加上叙述和抒情,生动形象地展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