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联读课件【 核心知识备课精研精讲】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联读课件【 核心知识备课精研精讲】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联读课件【 核心知识备课精研精讲】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联读课件【 核心知识备课精研精讲】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联读课件【 核心知识备课精研精讲】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秦腔》寻灵魂风物,学“说话”手法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学

标1了解冯至、贾平凹等现当代散文作家及其主要成就。32聚焦风物描写,体会文中蕴含的哲思之美,理解作者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思考。关注作品丰富的细节描写,赏析作者将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机结合,体会秦腔所具有的厚重文化意蕴。赏析作品的描写手法,比较异同,学“说话”的艺术手法。4知人论世(一)作者简介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外语系。知人论世

相关评价

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冯至也是中国文学研究家,他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酝酿《杜甫传》,至五十年代初才发表出来,当《杜甫传》在“新观察”上连载时,毛泽东就读了,有一次毛泽东曾握住冯至的手,说他写《杜甫传》是“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知人论世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小说:《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伍子胥》散文:《山水》《东欧杂记》

(二)相关作品

知人论世本文是作者冯至写于1942年的一篇散文。

本文涉及“人与自然”这一人文主题,属于“感悟自然”类的散文,表现了人堆大自然的审美感悟和哲思。它是一篇典型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结构明晰,主旨多元。

(三)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四)题解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说明作者认为山村是有生命的,虽然形体已不存在,但我们仍能在草木之间感受到它的余韵。知人论世(一)作者简介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浮躁》;1993年出版长篇小说《废都》;2005年出版出版长篇小说《秦腔》,并凭借这一小说获得2007年度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贾平凹的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知人论世

相关链接

了解秦腔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八尺汉子眼泪流,出嫁的姑娘也回头。”这是陕西人民对家乡戏曲艺术的赞词。唱戏大声吼起来,说的是秦腔声如黄河奔腾,如华山宏伟,如黄土深厚,高亢的秦腔融有山地民歌的吆喝和西北民风的淳朴。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桄桄”声)。秦腔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它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目前,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知人论世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

(二)相关作品

知人论世

(三)题解

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在这里点明了写作的内容。

散文可以浅,浅得像谈话。可以深,深得像骈文。但都直话直说,直抒胸臆!它是一种透明的文体。读者在阅读散文时,希望读到东西如下:希望读到好的文笔,好的修辞。希望读到对人生的观察和体悟。希望收获到感性的感动,也希望读到知性的深度。——张晓风初读感知,分享交流初读文本,理清层次,谈谈你读到了什么?亲切感动哲思陌生热烈……第一部分(1—3):居住山村感兴衰。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发读者关注平凡的山水。第二部分(4—10):眼前景象悟人生。作者由眼前景生发的启示和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第三部分(11):自然风物得启迪。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连。第一部分(1—3):通过比较道出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指出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第二部分(4—8):交代排演、演出的过程,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第三部分(9—10):总结秦腔对秦人的意义,强调只有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总结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联分写由眼前景生发的启示和联想,抒发独特的生命感悟引子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发山村的怀想溪水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树狗嗥鹿嘶1-3段4-10段第11段《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贾平凹《秦腔》结构内容概括关键句段

总起(1-3)秦地出秦腔声韵的发展,使会远道喊人的人都从此有了唱秦腔的天才。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贾平凹《秦腔》

结构内容概括关键句段秦人迷秦腔(4-8)排戏场面(4)盼戏场面(5)演戏场面(6、7)戏外生活(8)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就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终于台上锣鼓停了,大幕拉开,角色出场。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面对着这样的观众,秦腔是最逞能的,它的艺术的享受,是和拥挤而存在,是有力气而获得的。一次秦腔演出,是一次演员亮相,也是一次演员受村人评论的考场。贾平凹《秦腔》结构内容概括关键句段总结(9、10)地、人、戏血脉相连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贾平凹《秦腔》延伸拓展文学社举办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读书报告会”向全校同学征集优秀作家作品的推介,请你结合《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的内容及对冯至、贾平凹的了解,选择一篇,写一则200字左右的推介语。提示:可从作品内容主旨、艺术手法,作家主要成就、创作风格等角度介绍。学习活动一:读写结合,推介优秀作品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推介语:永不消逝的诗情与哲思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冯至散文集《山水》中的一篇,是“游”与“思”的互动互补,更是诗情与哲思的水乳交融。跟着诗人步入森林、草原、山谷,你可眼见石路、溪水、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树,也能耳听风啸、狗嗥、鹿嘶,诗人缓缓道来的“这一切”也许也能让你的生命获得“滋养”:在这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里,我们还能从那些无名的自然风物追寻到山村的余韵,还能在还原它们的本真面目后汲取对于生命的思考,也许还能在清朗深婉的文字间找到灵魂栖息的一处圣地。延伸拓展学习活动一:读写结合,推介优秀作品延伸拓展贾平凹《秦腔》推介语:八百里秦川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

秦腔作为西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在贾平凹的笔下多次出现,还被认为是“八百里秦川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散文《秦腔》以真实饱满的情感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不同风格的秦腔场面及秦腔与秦川百姓之间的血肉联系呈现在我们眼前,充满了乡土气息和厚重的文化意味。贾平凹追求的“张扬、大度、力度”的审美情趣也在“大苦大乐”的草野乡间孕育的“大喊大叫”的艺术样式——秦腔中得以尽情展现,使人读后“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喷薄而出”,畅快淋漓。学习活动一:读写结合,推介优秀作品课堂小结散文是文学世界中极自由的一片天地,无论是描写自然风貌还是展现风俗人情,作者总能自然地展现个性,自由地抒发情感和思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诗情与哲思的交融,使得散文也有了诗的品格和特征;《秦腔》用泥土气的语言和恢宏的场面描写再现了秦川百姓的“大喊大叫”与“大苦大乐”。而我们也在获得审美快感之后去思考生命与自然的关联,去寻觅属于自己的灵魂憩息之地。

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精读任务(1)冯至在《<山水>后记》中说“对于山水,我们还给它们本来的面目吧”,《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也以一些无名的自然风物作为描写对象,并努力还原它们朴素的本来面目。请选择一个对象,赏析相应的描写句段。文本研讨学习活动二:合作精读,探究描写手法风物的意思就是:风景和物品。 1.风光景物。晋陶潜《游斜川》诗序:“天气澄和,风物闲美。”宋张昇《离亭燕》词:“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冰心《寄小读者》四:“我素喜北方风物,至此也不能不倾倒于江南之雅澹温柔。”2.风俗物产。3.特指风俗,习俗。《明史·西域传四·天方》:“马哈麻墓后有一井,水清而甘。泛海者必汲以行,遇飓风取水洒之即息。当郑和使西洋时,传其风物如此。”文本

风物

特点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秦腔》

任务一:聚焦风物:快速阅读课文,梳理作者笔端关注的“风物”及其各自的特点,完成下面表格。文本风物特点《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小溪/泉水清冽、养人鼠麴草

谦虚、纯洁、坚强

菌子/彩菌俯拾兼是,多彩有加利树每瞬间都在生长、最高野狗的嗥叫威胁麂子的嘶声温良、机警,难逃人的诡计《秦腔》文本研讨

“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人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这是一种热闹,人们在其中并不忘却自己,各人盯着各人眼前的世界。”

赏析:

作者描写彩菌时不仅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还用了丰富的色彩词:“红”、“青”、“褐”、“白”、“赭”、“靛蓝”,增强了画面的美感。作者不仅描绘彩菌的色彩斑斓,还着重描写人们采菌的活动,赋予彩菌生命的力量。彩菌的色彩斑斓和采菌的热闹相得益彰,不仅密切了自然与生命的关系,也使画面有动有静,富有层次感。学习活动二:合作精读,探究描写手法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精读任务(2)文中说“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而通观全篇,作者以“游”与“思”的互动互补来布局谋篇,而“思”又常常与想象密不可分。请找出至少一处想象或哲思的句段,并做简要分析。文本研讨学习活动二:合作精读,探究描写手法文本研讨

“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分析:

通过对眼前泉水的描写,想象消逝的山村也曾被同样的泉水养育;借自然风物,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打通了消逝与存在的区隔,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人与人的关系也被构建起来,文章深沉的哲思也体现出来了;“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引用,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诗意美。学习活动二:合作精读,探究描写手法

2.《秦腔》精读任务(1)贾平凹曾说:“我羡慕那种横空排浪式的汪洋场面,……情绪有了声音,幻想有了色彩”。《秦腔》也有特色鲜明的秦腔场面的描写,请选择典型场面描写进行赏析,也可利用下面表格进行梳理。文本研讨学习活动二:合作精读,探究描写手法文本研讨“排戏”场面:冬天里四面透风,柳木疙瘩火当中架起,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排演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的孩子……跑回来偷拿了红薯、土豆、在火堆里煨熟给演员作夜餐。“盼戏”场面:“外边的趁机而入,一时四边向里挤,里边向外扛,人的旋涡涌起,如四月的麦田起风,根儿不动,头身一会儿倒西,一会儿倒东,喊声,骂声,哭声一片;有拼命挤将出来的,一出来方觉世界偌大,身体胖肿,但差不多却光了脚,乱了头发。”“演戏”场面: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学习活动二:合作精读,探究描写手法文本研讨

赏析:①大量的动作描写:“抱”“趴”,说明秦人不分老幼都喜爱秦腔;“挤”“扛”“光”“乱”,活画出一众争抢看戏全然不顾形象的百姓;“演戏”场面抓住了演员与观众动作的一致性,写得饶有趣味。②比喻的修辞手法:“排戏”部分把人群的涌动比喻成“麦田起风,根儿不动”的场景;“漩涡涌起”,一个“涌”字写出了盼戏人之多和人盼戏之切;“根儿不动”,不管多拥挤涌动,都坚守着自己那一寸盼戏之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秦人盼戏时的入迷程度。学习活动二:合作精读,探究描写手法文本研讨③反衬:“热了前怀,凉了后背”用简笔刻画出排戏环境的恶劣,用以反衬“排演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的执着,极力地表现秦人对于秦腔的痴迷。④正侧结合:既正面展现台上演出情况,又与各式观众的侧面描写相结合,将秦腔根植于人民、得宠于百姓的环境氛围描绘得令人信服。学习活动二:合作精读,探究描写手法

2.《秦腔》精读任务(2)“中国散文的一兴一衰,皆是真情的一得一失。”(贾平凹《对当前散文的看法》)《秦腔》之所以有令人“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喷薄而出”的魅力,也在于它浓墨重彩的语言背后深挚饱满的真情。请反复朗诵你最喜欢或最能感染你的句段,并说明理由。可从语言特色、艺术手法、作者情感等角度分析说明。文本研讨学习活动二:合作精读,探究描写手法文本研讨学习活动二:合作精读,探究描写手法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理由:

八百里秦川是贾平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他也来自于大苦大乐的秦川民众中间,秦腔一定也融入了贾平凹的骨髓血脉。全文极尽笔墨浓墨重彩地表现秦人对秦腔的痴迷,既体现了作者对家乡艺术形式的热爱留恋,也是作者用文字对家乡文化的寻根。最后这一段气势迭起,不容置疑,一锤定音,将这有血有肉、有魂有魄的艺术形式——秦腔——与八百里秦川及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合为一体。文本研讨文学社“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读书报告会”后将进行优秀研习成果的评选,你所在小组决定以对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贾平凹的《秦腔》的研习为基础,选择一个角度深入探究,写作一篇文学评论去参加评选。学习活动三:知人论世,整合资源文本研讨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价对象的理论文体。文学评论包括了品味、质疑、鉴别、赏析和评判等多种活动,是阅读能力的最高级状态,也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写作文学评论,首先需要对作家作品有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学习活动三:知人论世,整合资源1.将课前分小组搜集的作者简介、创作背景、作品风格及相关评论等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补充完善。文本研讨学习活动三:知人论世,整合资源文本研讨学习活动三:知人论世,整合资源篇目作者简介创作背景作家风格评论文章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后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

本文选自冯至的散文集《山水》。1942年秋,冯至将过去写的10篇散文集在一起,题名《山水》。《山水》出版后,学界对它的评价很高。《山水》中的《一棵老树》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最为精纯。本文是作者20世纪40年代初在昆明近郊森林中一所孤独的小茅屋里创作的。诗化散文哲理散文

冯至《<山水>后记》季羡林《诗人兼学者的冯至先生》解志熙《“灵魂里的山川”之写照——论冯至对中国散文的贡献》文本研讨学习活动三:知人论世,整合资源篇目作者简介创作背景作家风格评论文章秦腔贾平凹,陕西人,作品有小说《废都》《腊月·正月》《浮躁》;散文《秦腔》《月迹》《丑石》。他的散文陕西特色很浓,常常坦率、真诚地表现自己,他善于运用朴素、自然的写实手法,在似乎漫不经心地描绘人们的生活与风情中,萦绕着一种使人深思的哲理,给读者一种社会、人生的启迪。本文创作于1983年。在我国西北这块土地上,秦腔已经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陕北人民生活的五大要素。作者对秦腔和秦川的人民、生活都饱含热爱,创作了不少具有浓郁陕西地方特色的散文,此文即其一。地域特质,写实手法,深思哲理。

贾平凹《对当前散文的看法》费秉勋《贾平凹散文的生命意识》廉文澂《贾平凹的散文观及其艺术风格》文本研讨写作文学评论,可以循着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去思考探究,形成对作品的理性认识。请从内容选择、艺术手法、语言特色、情感表达等角度中选择其一,比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秦腔》。学习活动三:比较阅读,感受风格文本研讨学习活动三:比较阅读,感受风格篇目写作对象艺术手法语言特点情感表达写作理念作家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消逝了的山村,无名的自然风物,平凡的山水。善用联想和想象;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鄙弃了一切浮夸”,充满原始气息,冷静克制,充满诗意。

冯至自然—诗情与哲思:借描绘自然,表达诗性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的感受与思考。还山水以自然的本来面目;深广地关怀世间万物;鄙弃浮夸,朴素真诚。文本研讨学习活动三:比较阅读,感受风格篇目写作对象艺术手法语言特点情感表达写作理念作家秦腔广阔雄浑的秦川,粗犷豪放的秦人,高亢激昂的秦腔,富有生命力的秦地文化。场面描写有声有势,细节描写真实。“张扬、大度、力度”,充满乡土气息,丰富形象,情绪饱满。贾平凹人文—时代与人生:借描绘人文,表达对时代、文化的理解和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张扬散文的清正之气;拓宽写作范围,让社会生活进来延伸拓展写作文学评论,还可以搜集相关的评论,看看这些评论中有哪些说法可以支撑或者丰富你的观点。也可以从相关评论中选取一个你认可或质疑的观点分析评论、分享交流。分析时须立足作品,提炼理性认识;评论要有理有据,鼓励有个性化的解读。学习活动三:合作研讨,分析评论

1.有人认为,《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写“灵魂里的山川”的散文,表现了作者“歌德式”的诗性生活态度,即思想和灵魂超越现实的喧嚣,执着于对纯粹精神和艺术世界的追求。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延伸拓展学习活动三:合作研讨,分析评论延伸拓展明确:(1)观点一:同意。文章写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作者避居山林,寄情山水,对现实和时局表现出一种超然和淡然的态度。

文章所写内容不仅与当时国家、民族命运没有什么关系,甚至与作者当时的教书育人生活也没有什么关系,纯粹是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放飞自己的才情与思想。学习活动三:合作研讨,分析评论延伸拓展明确:(2)观点二:不同意。作者并没有完全超越现实。比如文章中的写到了“浩劫”,而1942年恰好有一场关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浩劫”,1942年日军轰炸云南保山,死伤无数;文章末尾“风雨如晦的时刻”含蓄的点明了时代特点。学习活动三:合作研讨,分析评论延伸拓展(接上页)冯至曾在散文集《山水·后记》中说:“在抗战中最苦闷的岁月里,多赖那朴质的原野供给我无限的精神食粮,当社会里一般地趋向腐烂时,任何一棵田埂上的小草,任何一棵山坡上的树木,都曾给我许多启示,在寂寞中,在无人可与告语的境况里,它们维系住了我向上的心情,它们在我的生命里发生了比任何人类的名言懿行都重大的作用。”

由此可见,文章所表达的自然美好、生命美好、人类声息相通等人生感悟,以及末段所寄托的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显然都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对阻止人类之间的杀戮、消除人为的“浩劫”,是一种呼唤和感召。学习活动三:合作研讨,分析评论

2.有人认为“对物与人之间关联的追索与思考”是《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秦腔》的“灵魂之笔”。你怎么看?为什么?延伸拓展学习活动三:合作研讨,分析评论延伸拓展明确:同意这种观点,理由如下:(1)消逝的村庄中的那些无名的自然风物给了作者生命的滋养:①山村提供了养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