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唯赞分子类生物试剂领域国产龙头乘行业春风快速崛起中_第1页
诺唯赞分子类生物试剂领域国产龙头乘行业春风快速崛起中_第2页
诺唯赞分子类生物试剂领域国产龙头乘行业春风快速崛起中_第3页
诺唯赞分子类生物试剂领域国产龙头乘行业春风快速崛起中_第4页
诺唯赞分子类生物试剂领域国产龙头乘行业春风快速崛起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诺唯赞-分子类生物试剂领域国产龙头乘行业春风快速崛起中一:诺唯赞:深耕生物试剂领域,打通产业链上下游1.1:起步于分子生物试剂,逐步拓展生命科学全产业链公司由创始人曹林先生携精英团队于2012年创立,在酶、抗原、抗体等功能性蛋白及高分子有机材料领域长期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依托于自主建立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公司先后进入生物试剂、体外诊断业务领域,并正在进行抗体药物等生物用药研发,是国内少数同时具有自主可控上游技术开发能力和终端产品生产能力的研发创新型企业。长期研发积累下,公司陆续进入多个生命科学领域。创立之初公司主营科研用分子试剂,并初步建成三大技术平台:抗体的高效筛选平台、酶的定向改造与进化技术平台、基因工程重组生产蛋白平台。后续公司不断研发全新产品,逐步打开工业客户市场和临床市场。2014年,公司入局高通量测序领域,在半年后成为细分市场国内第一。2015年起,公司切入体外诊断领域,完成第一次下游应用的拓展,产品覆盖多个病种。随后,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陆续开发诊断原料产品线、动检试剂、医药研发试剂等多条新管线。新冠疫情爆发后,公司积极研发抗疫产品。其中,新型冠状病毒IgG/IgM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为江苏省首家获批并远销海外,此外公司作为国内主要的核酸检测试剂原料供应商,参与新冠药物/疫苗研发工作。2021年,公司正式登陆A股市场。上市后,公司加速建设总部及研发新基地项目和营销网络扩建项目,推进公司主营业务快速发展。目前,随着产品管线的不断丰富,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国产生物试剂领域的龙头企业,尤其在分子试剂领域优势突出。公司股权结构清晰,实际控制人为曹林、段颖,股权集中。曹林和段颖为夫妻关系,曹林直接持股5.35%,通过诺唯赞投资间接持股40.48%,段颖直接持股1.94%的股权,通过博英维投资间接持股3.61%,合计持股51.38%。此外,诺泰投资、唯赞投资、博英维投资系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持有10.8%的公司股权。员工持股平台覆盖三大事业部核心技术及高管人员,将公司的长远发展与员工利益绑定,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核心高管在生物医药领域具备丰富经验,团队协同性良好。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曹林先生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学历,曾任南京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系副教授,荣获国家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推进计划”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等荣誉,拥有丰富的科研背景。除此之外,公司高管团队也多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医药专业,在临床、研发、市场领域经验丰富。整体上,公司高管团队协同性良好、实力雄厚,是公司产品研发创新、不断开拓的有力保障。1.2:公司新冠业务增势迅猛,常规业务稳健发展公司业务主要围绕生命科学、体外诊断、生物医药三大业务板块开展。其中,公司生命科学业务主要涉及基础科研试剂、测序试剂、诊断原料试剂三大细分领域,截至2022H1,公司已经累计开发出超过700种生物试剂。另外,公司基于在开展生物试剂业务过程中形成的核心技术及关键原料储备,积极向下游应用领域进行业务拓展,并建立体外诊断事业部。公司于2019年成立的生物医药事业部,持续围绕新药研发试剂/疫苗评价试剂、疫苗临床CRO服务、疫苗原料三大产品线与服务进行研发与创新。从公司架构来看,基础科学研究院和三大事业部研发中心分别提供上游共性技术与工艺研发和下游产品应用研发,为产品研发与创新提供了充分保障。此外,自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

“新冠”)爆发以来,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及地方防疫政策,研发并推出新冠检测相关生物试剂原料及终端检测试剂等系列抗疫产品与服务。从经营数据来看,2020年起新冠相关业务带来业绩高速增长。新冠疫情相关产品需求剧增,促使公司自2020年起业绩大增,2020、2021、2022期间公司新冠疫情相关业务分别实现营收11.84亿元(占比75.9%

)、11.49亿元(占比61.5%)、25.62亿元(占比71.1%)。公司提供的新冠疫情相关产品主要包括核酸检测酶原料、抗原/抗体检测试剂盒。剔除新冠疫情影响后,公司常规业务发展稳健。2017-2021年公司常规业务收入从1.12亿元增长至7.19亿元,2017-2021年非新冠业务营收CAGR达59.04%。2022年业绩快报显示,公司常规业务收入达到10.14亿元,同比增速达41.2%,保持快速增长趋势。从常规业务营收结构来看,生命科学事业部贡献主要营收。公司生命科学业务是公司常规业务主要营收来源,2021年公司生命科学业务营收13.39亿元,其中常规业务营收5.33亿元,同比增长66%;而在2022H1,公司生命科学业务营收8.05亿元,其中常规业务营收3.17亿元,同比增长37%。其次,公司体外诊断事业部发展迅速,2021年体外诊断业务营收4.33亿元,其中常规业务营收0.89亿元,同比增长104%;而在2022H1,体外诊断业务营收7.33亿元,其中常规业务营收0.50亿元,同比增长38%。最后,公司生物医药事业部正逐渐从探索期走向成熟期,保持快速增长趋势,2022H1共营收0.82亿元,同比增长178%。分产品来看,生物产品是公司主要营收来源。公司生物产品分别来自于生命科学板块和生物医药

板块,POCT试剂和POCT仪器则均归属于体外诊断板块。公司生物产品营收从2017年的1.0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3.74亿元,期间CAGR达92.4%;生物产品占总营收比例始终超60%。而公司POCT试剂营收则从2017年的24.45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4.29亿元,期间CAGR超550%,其主要增幅来自于新冠业务相关产品。盈利能力稳定,业绩端增长态势向好。公司利润端受新冠业务带动实现跃升,净利润从2017年的3.64百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6.78亿元,期间CAGR达到269.5%,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22年快报显示,公司归母净利润达到6.51亿元,同比增长-3.97%,预计主要受新冠产品利润下降及部分存货减值影响,随着疫情退却,常规业务利润贡献有望占据大头。公司毛利率波动主要与销售收入结构有关,期间费用率随收入规模扩大而持续下降。生物试剂承担行业上游“卖水人”的角色,具有高毛利率、高附加值、高壁垒的属性,2019-2022Q1-Q3公司毛利率分别为84.3%、91.5%、81.2%、72.8%。2020年毛利率大幅提升主要与新冠产品营收占比大且毛利率较高相关,2021年和2022Q1-Q3毛利率下滑主要系新冠核酸原料酶由于终端大幅降价倒逼公司原料端降价,同时低毛利率的抗原检测产品占比较高所致。此外,受益于规模效应,公司期间费用率下降显著。我们认为短期毛利率波动主要与产品结构相关,未来随着新冠相关产品占比下降,公司盈利能力将逐步向好且趋于稳定。二:生物试剂板块:国产分子试剂龙头,前景可期2.1:生物试剂高景气,进口替代趋势初现2.1.1:生物试剂行业位于生命科学产业链上游,品类繁多,性质复杂生物试剂处于生命科学产业链上游,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生物试剂行业为生命科学研究和开发活动提供基础材料和工具。几百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经历了从组织到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乃至于系统生物学水平的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发展迅速,不断涌现出新发现、新技术,带动上游“卖水人”迅速发展。目前,生物试剂行业呈现出品类繁多、性质复杂的特点,产品种类多达几十万种。从产品性质进行分类,生物试剂可分为分子类、蛋白类和细胞类三大类别。生物试剂种类繁多,难以进行精确的划分和归类,目前市场上多根据产品结构及性质进行分类:分子类结构较为简单,多为一级结构,少量为二级结构,主要包括定制化核酸、克隆载体、各类酶等小分子试剂;

蛋白类生物试剂为三、四级结构,具备特定的生物活性,包括抗体、重组蛋白等试剂;细胞类产品则多具有完整体系和独立功能,包括转染试剂、细胞培养基等。从下游需求领域来看,生物试剂主要分为科学研究用试剂和商业化生产用试剂。其中,科学研究可分为基础科研和新药研发两个领域,基础科研领域的下游客户通常为科研院所,药物研发和商业化生产领域则多面向工业客户,如制药企业、高通量测序服务企业、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CRO企业、疫苗企业等等。目前,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的逐步发展,生物试剂下游需求领域也愈加广阔。2.1.2:生命科学领域欣欣向荣,带来生物试剂需求高景气全球生命科学领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16年以来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资金投入增速远高于全球。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研究资金投入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从2016年的1247亿美元增加至2020年的1576亿美元,期间CAGR为6.0%。我国生命科学产业发展较晚,但近年来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大力布局,积极建设基础生命科学研究、新药临床开发等项目,因此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资金投入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球水平,2016年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资金投入仅496亿元,到2020年这一数值达978亿元,期间CAGR达18.5%。因此我国占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研究资金投入比重也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生命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催化生物科研试剂市场空间稳步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2016年,全球生物科研试剂的市场规模为139亿美元,2020年达到182亿美元,2016-2020年期间CAGR为6.9%,未来预计到2025年生物试剂市场将达到272亿美元,2020-2025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4%。相比之下,我国生物科研试剂行业由于起步较晚,市场规模在2016年仅82亿元,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生物科研试剂需求的不断扩大,2020年我国生物科研试剂的市场规模已达151亿元,2016-2020年期间CAGR达16.5%,增速远高于全球同期。未来,我国生物科研试剂的市场规模预计将于2025年达346亿元,2020-2025年期间CAGR为18.1%,保持高速增长趋势。分子类占据生物科研试剂市场半壁江山,预计2022年国内分子类试剂将突破百亿市场规模。在生物科研试剂的三大类别中,分子类科研试剂占比居首位。2019年我国分子类试剂的市场规模占比达50.9%,而蛋白类试剂占比为29.4%,细胞类试剂占比仅为19.7%。具体来看,我国分子类试剂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39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69亿元,2015-2019年期间CAGR达15.8%。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我国分子类试剂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4年达124亿元,2019-2024年期间CAGR为12.3%,保持快速增长趋势。2.1.3:下游应用领域蓬勃发展,带来增长可持续性生物试剂可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生物药研发生产的全产业链环节、疫苗研发生产、体外诊断等众多领域,并随着生命科学探索逐步加深,相关应用领域不断打开。而分子类生物主要以生物学酶为主,常见的有修饰酶、逆转录酶、PCR/qPCR等,是分子类生物药物、检测、测序等多个方面不可或缺的研发及生产原料,随着下游应用领域不断发展,分子类试剂有望获得可持续性快速发展。1)高通量测序市场。高通量测序技术通常指第二代测序技术(NGS),而基因测序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分析DNA或者RNA片段中的碱基序列,同时能够测定基因全序列,可预测罹患多种疾病的可能性。与第一代测序技术相比,NGS技术具备通量高、成本低、测序时间短等优点,是目前全球基因测序市场中的主导技术,在医学领域多应用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肿瘤诊断和治疗、生殖遗传筛查、病原微生物检测等。文库构建原料酶是保障NGS测序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上游原料。NGS步骤包括核酸提取、文库构建与样品富集、上机测序与生信分析。其中,文库构建是指将提取的核酸样品转换成标准样本,转换后能直接用于测序的样品即为文库,为保证文库构建的准确性,构建过程中需要五种核心酶参与,分别是DNA聚合酶、TaqDNA聚合酶、T4多聚核苷酸激酶、DNA连接酶,以及高保真DNA聚合酶。目前,我国NGS文库构建原料酶及试剂市场主要份额由国外企业(Illumina和ThermoFisher)占据,所占据市场份额约66.83%。高通量测序下游场景不断打开,得益于其安全性和灵敏性需求旺盛,有望带动相关原料酶等生物试剂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从应用领域来看,基于NGS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是目前NGS临床应用最为成熟的领域,其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9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68亿元,2016-2020年期间CAGR为38.6%。而在肿瘤领域、基于NGS的伴随诊断领域同样前景可期,其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7亿元,2016-2021年期间CAGR为37.6%,保持快速增长。2)分子诊断市场。分子诊断属于体外诊断领域,指通过分析DNA、RNA或蛋白质的表达,通过寻找遗传密码中的异常或变异或确定特定基因的存在,以确定疾病的易感性或存在性,通常用于个体遗传病的诊断和产前诊断等。生产分子诊断试剂产品需要用到原料酶、酶底物、探针、引物、抗体等原料,其中主要发挥生物活性的组分是原料酶,因此原料酶是分子诊断试剂原材料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对产品质量有着高要求。分子诊断领域的发展,带动原料酶市场迅速发展。新冠疫情影响下,以PCR为主的中国分子诊断行业需求旺盛,因此市场对上游分子诊断试剂原料酶的需求旺盛、亟需满足。同时,中国分子诊断常规市场增长稳健,带动上游原料酶行业发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2016年中国分子诊断原料酶市场规模为14亿元,后增长至2020年的32亿元,2016-2020年期间CAGR为23.0%,预计到2025年,中国分子检测原料酶市场规模将达到52亿元,2020-2025年期间CAGR为10.0%。3)生物医药研发市场。近年来,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医药企业的转型升级背景下,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对自身的研发能力愈加重视,研发投入以较快速度增长,以21.9%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由2015年的660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458亿元,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在2019-2024年预计将以17.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在2024年将达到3,289亿元,推动上游生物试剂市场需求扩大。新冠疫情下mRNA疫苗研发与生产需求强健,拉动上游需求持续扩大。2020年8月,药审中心组织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mRNA疫苗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对该创新性疫苗的生产作出指导和规范,也突出了mRNA疫苗研究的重要性和紧急性。目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mRNA疗法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布局mRNA疗法领域,由疫苗逐渐拓展至药物领域,企业对mRNA原料的需求也将不断扩大。而酶原料占mRNA疫苗生产成本的39.58%,2020年中国mRNA疗法-酶原料市场规模已达到达1.5亿元人民币,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未来市场预计将在2025年增长至14.7亿元人民币,2020-2025年期间CAGR达58.2%。2.1.4:竞争格局:风起云涌,进口替代逻辑确定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生命科学领域的蓬勃发展,生物试剂行业发展迅速。目前,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生物试剂行业已基本发展成熟,市场竞争格局较为稳定。行业内领先企业通过收购等方式形成规模化发展,行业集中度呈上升趋势,并诞生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企业。而我国生物试剂行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2006年前基本依赖进口厂家。“十一五”

后我国逐渐涌现出一批具备竞争力的生物试剂厂商,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生物试剂各个领域厂商与进口品牌之间的差距仍较大。因此,目前进口品牌在我国生物试剂市场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在分子类生物科研试剂领域,进口品牌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国产化率有待提高。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2020年我国分子类生物科研试剂市场中,诺唯赞占有约4.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五,在国内厂商中排名第一;赛默飞、凯杰、Takara、BioRad四个国外企业合计占据超过40%的市场份额,可见国内产品的进口替代空间较大。其次,国内分子类生物试剂厂商市场格局相对分散,主要龙头企业包括诺唯赞、全式金、爱博泰克、康为世纪等,集中度具有一定提升空间。从不同下游应用领域来看,进口品牌同样占据主导地位。如中国分子诊断原料酶市场起步较晚,主要提供分子诊断原料酶的多为进口品牌,包括Roche、赛默飞及Takara等,国产品牌占比较少。再如在NGS文库构建原料酶及试剂市场,进口品牌Illumina和赛默飞等为行业龙头,共占据约66.53%的市场份额,国产品牌中诺唯赞和翌圣生物竞争力相对较强,拥有独立酶研发技术平台,能够同时提供文库构建原料酶和文库构建试剂,2021年分别占据16.82%和4.50%的市场份额。进口替代趋势初显,国产厂商大有可为。在生物试剂行业竞争格局中,产品力、服务、供应链、价格是关键竞争要素,其中产品质量是核心要素。目前,从多个关键竞争要素来看我国生物试剂行业进口替代趋势初步显现,未来将逐步迎来行业国产化率的提升。而在新冠疫情中,我国大量新冠相关原料实现出海,不仅带来了丰厚的短期收入更是打响了品牌,为未来产品出海奠定了基础,有望持续渗透全球市场。具体来看:

1)产品力:质量与品类差距正在逐渐减小。近年来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和下游应用持续发展,带动上游国产生物试剂行业同步发展,向着品类逐步丰富、质量逐步提高,与进口品牌之间差距逐步缩小的方向发展。迄今,在基础酶原料领域,我国生物试剂企业的部分产品质量已比肩国际水平,但在对质量要求更高的酶原料领域,国产厂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政策鼓励原料自产:由于生物试剂行业是生命科学领域上游“卡脖子”领域,因此政策鼓励关键原料自产,鼓励建立自主产业链。2021年《“十四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提出了

“聚焦新一代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而在2022年《“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中,则直接提出了“加强我国基础科研条件保障能力建设,着力提升科研试剂、实验动物、科学数据等科研手段以及方法工具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3)本土企业易于构建供应链、服务和价格优势:新冠疫情后,国内生物试剂行业凭借本土化优势迎来发展拐点。从供应链上看,进口品牌以经销为主,货期普遍在7天到数月,新冠后供应链更加延长和不稳定。而国产企业以直销为主,货期常在2-7天之间,供应链保持稳定,渠道能力畅通。其次,生物试剂下游工业客户受集采等价格下行压力,降低成本的需求凸显,国产品牌价格更低,能够有望抓住这一机会。最后,国产品牌在销售和服务网络建设上更具优势,能够建设更为全面和及时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增加客户黏性,巩固竞争优势。2.2:公司以研发为基,逐渐布局多维领域,稳固国产分子生物试剂龙头地位2.2.1:核心技术底蕴深厚,关键共性平台奠定研发实力生物试剂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公司秉承创新、自主建立关键共性平台、奠定研发基础。在生物试剂业务方面,公司的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平台以及规模化多系统重组蛋白制备平台,是进行产品创新与开发的基础平台。首先,在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平台,主要进行的是功能性蛋白的开发。功能性蛋白是基础科研、高通量测序、体外诊断、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的关键共性原材料,如何快速开发出符合要求的功能性蛋白是实现下游产品创新的重要前提。为此,公司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利用基因工程、高通量筛选等技术,基于蛋白质结构和应用场景的设计、改造和筛选方案,选取合适的方案,如建立精准的高质量突变体文库等,来开发出具有目标性能的进化酶。公司生物试剂产品种类丰富,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截至2022H1,公司通过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平台已经建立了由上万种活性、稳定性、抗杂质干扰等性能各异的酶组成的突变酶库,实现了超过200个酶的定制开发。在产品质量上,公司通过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平台,从蛋白结构源头上着手,大幅度提高酶的活性、催化效率、稳定性、特异性和耐受性等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公司自主可控的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平台,也带来了核心原料自研的优势。目前,公司生产的各系列生物试剂产品除个别系列涉及关键原料对外采购,其他所有系列所使用的关键原材料均为100%自产。自产原料保障了公司的供应链安全,不对供应商形成依赖,同时,新冠疫情爆发后,公司也能够及时大规模生产相关的PCR系列和qPCR系列的生物试剂,从而满足下游应用需求。另外,公司的规模化多系统重组蛋白制备平台,负责重组蛋白的快速开发制备。由于工业化放大生产基因工程重组蛋白的壁垒远高于实验室级别的表达,怎样在工业化制备的过程中不损失蛋白质原有的活性和纯度是开发难点。为满足该需求,公司建立的规模化多系统重组蛋白制备平台覆盖蛋白质的分子设计、改造、重组表达、高密度发酵、分离纯化、质量控制等产业链各个环节,融合了基因工程重组蛋白制备的关键上下游技术。目前,基于该平台公司已实现重组蛋白的快速开发制备,一周内即可获得高纯度、高质量的重组蛋白质,此外,在获得更优质的重组蛋白的同时,也能够实现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2.2.2:产品与营销同步前进,精准匹配客户多重需求总体上,质量与品类决定产品竞争力,销售与服务提高客户黏性。在生物试剂行业,质量达标、品类丰富是企业获客的基本保障,而高效的研发支持能力、及时的售后服务体系、密集的销售网络,则有利于生物试剂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力,增加客户黏性,构筑壁垒。此外,下游科研用户与工业用户之间存在一定的需求差异,公司针对不同的客户推出差异化营销策略,最大程度地满足下游客户需求。科研用户和工业用户的需求差异可归纳如下所示:科研机构:质量是科研用户的首要考虑要素,主要因为科研用户采购生物试剂多用于开展科研项目,需要保证实验与数据的可重复性,而生物试剂质量的“失之毫厘”很可能就会导致实验结果的“谬之千里”。因此,只有质量达标且质控稳定的品牌才能够有机会参与竞争。此外,在保障质量的基础上,由于科研用户具有群体分散、数量庞大、需求品类众多、单订单金额相对小的特点,拥有丰富SKU储备,能够快速满足客户需求,且销售网络发达,售后服务及时的公司将更有机会获得科研用户的青睐。工业用户:在保障质量的基础上,工业用户对研发支持的需求更高。在典型的应用场景中,客户首先提出需求,生物试剂企业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酶产品开发,随后为了达到最佳的工业生产效果,需要反复进行酶产品的测试和调整。因此,能够迅速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产品迭代升级,是生物试剂企业充分满足客户需求的必要条件。此外,工业用户尚具有需求品类相对较少,但单笔订单金额较大的特点。公司客户以科研机构为主,客户范围覆盖广泛,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对科研机构客户而言,相对来说品种丰富度、产品质量以及供应链更为重要。目前公司客户涵盖北大、清华、中科院等1000多所科研院校;华大基因、诺禾致源、贝瑞基因等700多家高通量测序服务企业;圣湘生物、艾德生物、凯普生物等700多家分子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及药明康德、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200多家制药企业及CRO企业。基于覆盖广泛的客户结构,公司从产品与营销2个维度出发,采取差异化策略,以精准匹配客户需求,落实国产生物试剂领域龙头地位。2.2.3:生物医药初露头角,探索新药及疫苗研发新领域公司于2019年成立生物医药事业部,目前主要业务围绕新药研发试剂、疫苗评价试剂/疫苗临床CRO服务、疫苗原料三大产品线与服务进行,主要客户包括生物制药企业、疫苗企业、科研机构、医院、CRO/CDMO企业等,客户覆盖率处于不断提升的通道。在生物产品上,公司已有细胞活力检测、报告基因细胞株、荧光素酶系列、免洗ELISA试剂盒、新冠假病毒、新冠假病毒中和抗体标准物质、新冠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疫苗生产核心酶原料和残留检测试剂盒等系列产品。公司生物医药板块三个细分业务阶段性进展显著,有望受益于生物医药研发投入提升而获得长足发展。其中,新药研发试剂主要包括细胞活力检测、报告基因细胞株、残留检测试剂、免洗ELISA试剂盒等4大试剂产品系列,近70个终端产品;疫苗评价试剂类包括开发了针对新冠病毒不同技术路线疫苗的体液免疫效果评价试剂,可覆盖不同指标、不同突变株的ELISA检测试剂盒和不同突变株的假病毒产品,已形成140余个终端产品;CRO服务业务主要包括为下游客户提高疫苗临床试验CRO检测和临床研究服务,已积累了涵盖mRNA、DNA、灭活、亚单位、腺病毒载体等技术路线细胞免疫学评价的丰富经验,同时建立了以国际标准物质为基础的体液免疫分析方法学体系;原料业务主要包括新冠mRNA疫苗合成酶原料、化学原料、转录试剂盒、内切酶、mRNA原液、残留检测试剂盒等约60个产品等。其中,为快速响应国家多种技术路线新冠疫苗的战略布局,进一步解决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关键原料“卡脖子”难题,公司设立了mRNA研发中心,针对疫苗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全能核酸酶、在mRNA体外转录和转录后修饰过程中所需的T7核糖核酸聚合酶、牛痘加帽酶、2-氧-甲基转移酶等核心酶原料的设计与开发上不断进行技术攻关,截至2022H1已完成10余个酶原料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并针对工业化生产中的产品及工艺相关杂质开发出相应的残留检测试剂盒,可进一步优化过程质控与工艺放行。此外针对非新冠疫苗研发领域,公司布局RSV(呼吸道合胞病毒)相关预防与治疗性抗体开发、疫苗体液免疫效果评价ELISA试剂盒开发、疫苗体液免疫中和抗体评价方法学开发,已取得阶段性进展。未来,公司生物医药事业部有望受益于mRNA疫苗的产业进程,持续启航。三:体外诊断板块:构建差异化优势,新冠业务带来弹性增量3.1:POCT行业迅速扩容,国产企业迎来发展机遇3.1.1:我国POCT行业正处于发展期,成长空间充足POCT(point-of-caretesting),也称为“即时诊断”,是体外诊断行业的主要细分领域之一。体外诊断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使用体外诊断试剂、仪器等对人体样本(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与校验,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的过程。而POCT的特点是在病人身边采用便携式试剂和仪器进行检测,不需要固定的检测场所,优点是可即时操作,免去了样本处理和数据分析等繁琐的步骤,也不必再依赖于专业人员的操作。目前,POCT产品凭借其使用方便、快速等诸多优点,已成为体外诊断行业内发展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在各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家庭自检、突发事件、食品安全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POCT可用测试的范围和设备的技术可靠性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POCT适用的疾病领域较多,包括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儿科等等。其中,从应用领域占比来看,血糖类、血气/电解质类、心血管类占比较高,分别占比28.84%、17.44%、10.23%。3.1.2:竞争格局:进口品牌具备先发优势,后疫情时代格局有望重构全球POCT市场呈现寡头垄断格局,我国POCT市场相对分散。海外POCT行业起步较早,已经积累了技术领先、质量稳定的产品管线,以及配套的仪器和服务体系。目前海外POCT领域的主要企业有美艾利尔(已被雅培收购)、罗氏、雅培诊断、西门子等,整体呈现寡头垄断格局。而在我国市场,我国厂商起步晚、技术积累较少,因此竞争力较弱。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统计,我国POCT市场主导地位也由海外品牌占据,其中罗氏、强生、雅培分别占据22%、18%、10%的市场份额。目前已有部分国产厂商经过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与国外的技术差距逐渐缩小,其中三诺生物、万孚生物、基蛋生物占据市场份额较高,分别占据8%、7%、4%的市场份额,有望率先实现进口替代。而在新冠疫情爆发后,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的需求激增,国产企业凭借本土优势迅速实现销售额的大幅增长。尤其是具备高便捷性和高灵敏性的POCT检测试剂,在短期内销售额大幅提升。并且,为了获得市场先发优势,不少企业选择免费投放诊断仪器来推动销售,在疫情期间快速上量巩固优势。总体而言,后疫情时期国内POCT企业有望后来居上,实现竞争格局重构。3.2:公司体外诊断业务发展迅速,看好未来增长潜力3.2.1:核心技术底蕴深厚,关键共性平台奠定研发实力为打造良好的体外诊断产品管线,公司大力建设基于单B细胞的高性能抗体发现平台,以及量子点修饰偶联与多指标联检技术平台,为体外诊断业务奠定研发基础。首先,公司的基于单B细胞的高性能抗体发现平台,在获取高性能单克隆抗体方面具备多种优势。单克隆抗体的主流开发技术有杂交瘤技术、噬菌体酵母展示技术以及单B细胞抗体制备技术,目前,杂交瘤技术和噬菌体展示技术已经在单克隆抗体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但始终存在较难克服的缺点制约着抗体生产过程。而相比之下,单B细胞抗体制备技术则具备着筛选周期短、通量高、多样性强等优势。具体来说,一方面与经典的杂交瘤技术相比,以小鼠单抗为例,筛选周期可从2-3个月缩短到2周以内,且一只小鼠一次性即可筛到上百株不同的阳性克隆,提高了筛选通量和获得有效抗体的概率。另一方面,公司基于单B细胞的高性能抗体发现平台具有不限种属的特点,可以节省人源化过程,直接获得兔单抗、羊驼单抗、天然人源单抗等。因此,截至2022H1公司已经成功制取超过60株亲和力达到pM级的兔单克隆抗体,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另外,公司另一大研发平台量子点修饰偶联与多指标联检技术平台,选择量子点材料而非传统荧光探针,突破了传统荧光免疫层析技术平台的瓶颈,实现了技术升级与成本优化。具体来说,相较于传统荧光探针技术,量子点材料具备以下优点:

1)有机荧光染料分子激光谱带较窄,每一种荧光分子必须用合适能量的光来激发,而且产生的荧光峰较宽,不对称,有些拖尾。而量子点材料激发光谱宽,可以被波长短于发射光的光(一般短10nm以上)激发,并产生窄(半波宽约13nm)而对称的发射光谱,从而避免了相邻探测通道的串扰;2)量子点材料激发光谱连续、发射光谱窄且对称、颜色可调、光化学稳定性高,因此能够获得多种颜色标记,可以经受多次激发,且标记后对生物大分子的生理活性影响很小;3)传统的有机荧光染料一般毒性较大,生物相容性差,而量子点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尤其是经过各种化学修饰之后,可以进行特异性连接,细胞毒性低,对生物体危害小,可进行生物活体标记和检测。因此公司基于量子点材料的诸多优势,采用量子点修饰偶联技术在量子点表面包裹有机大分子材料或无机材料,实现对生物分子标记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公司基于多指标联检技术将多个检测对象的目标分子分别与不同荧光的量子点偶联,实现了多指标联检的目的。目前,公司已经开发出心梗三项(hscTnT/CK-MB/MYO)、炎症二项(PCT/IL-6)和胃功能三项(G-17/PGⅠ/PGⅡ)等系列多指标联检产品,满足了临床对高品质联检产品的需求。3.2.2:品类丰富,叠加稀缺指标,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自主研发、生产POCT诊断试剂,包括量子点免疫荧光试剂、胶乳增强免疫比浊试剂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剂等,目前已经推出了心脑血管、炎症感染、优生优育、胃功能、自体免疫、肾功能、慢病管理和呼吸道8个系列产品及配套质控品。截至2022H1,公司已获取108项医疗器械注册证及备案,在海外完成近200项准入,覆盖40余个国家。此外,公司子公司

诺唯赞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