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2文言文阅读之课外文化常识(原卷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卷版)_第1页
考点12文言文阅读之课外文化常识(原卷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卷版)_第2页
考点12文言文阅读之课外文化常识(原卷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卷版)_第3页
考点12文言文阅读之课外文化常识(原卷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卷版)_第4页
考点12文言文阅读之课外文化常识(原卷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点12文言文阅读之课外文化常识【命题趋势】文化常识是文言文阅读必考的考点,是体现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一个主要途径,从引领教学的角度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一般考核多和课内、名著联系,有时会结合文意考核。【真题再现】【2020年高考全国2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由此称。【2020年高考新课标3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获取天下。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考点详解】考生解错古代文化知识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是积累不够;二是理解不准确,不能准确分清皇帝的年号、庙号等;三是不注意结合文意理解古代文化知识,忽视选文内容对某文化知识的提示等。在复习中注意:1.注重积累,分类记忆。一是根据教材注释积累,对教材注释的古代文化知识,进行分类记忆。如教材对特定时间的称谓的注释:①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如“朝菌不知晦朔”(《逍遥游》)。②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③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如“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登泰山记》)。④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如”奄奄黄昏后”(《孔雀东南飞并序》)。⑤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也指夜深人静的时候。如“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并序》)。二是根据备考资料、文化知识图书积累,进一步扩大积累范围。2.准确理解,避免差错。古代传记文里出现频率较高的文化知识,考生要准确地理解其意义。如“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等),“年号”(纪年的名称,多指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等。3.调动积累,对比推断。考场上,一要善于调动积累,将选项表述与教材注释的文化知识对比,通过分析,判断选项解说的正误。二要善于利用原文进行推断。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I第11题B项,“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联系原文“收考子春,二孙自杀”可知,“考察”是对“考”字的误解,这里的“考”通“铂”,是“铂问”之意,“收考”即“收押拷问”。【对点训练】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人的表字。指在本名之外另取的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B.阙门,古代设置在宫殿、城垣、陵墓、祠庙大门两侧标示地位尊崇的高层建筑物。C.践阼,走上阼阶主位,后指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D.嘉靖,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秦始皇即位后首创年号。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氏春秋》,又称为《左传》,编年史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B.劾,弹劾,指皇帝裁定官吏的过失或罪行。与现代西方社会的“弹劾”的含义不同。C.中官,指宦官。君主时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D.祠,文中指祠堂,祠堂可以指社会公众或某个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人而修建的房屋。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和是唐宪宗用来纪年的名号,年号为汉武帝首创,一个皇帝可有多个年号。B.幕府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因军队出征施用帐幕而得名,也可用来泛称幕僚。C.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官名。D.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其长官为兵部尚书,掌管武官选用、武官户籍、军令等。4.下列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仕指退休。B.丞相,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C.谥,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叫谥号。D.辰时即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即现在的上午7时至上午9时。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檄,文体名,古代官府用来征召、晓喻、声讨的文书。文中“兵檄”指军事檄文。B.夷人,原本是指古代中国东部地区各部族之人,与北戎、南蛮、西狄并称。后来也泛指少数民族,也可泛指外国人。C.太庙,又称大庙,是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D.谥,即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或褒或贬含义的称号。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弱冠,称男子成年。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年加冠之礼,因未及壮年,故称弱冠。B.进士,在科举时代,通过由皇帝亲自主持,在皇宫大殿举行的考试而及第的人。C.六部,中国封建王朝的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农各部的统称。D.言官,也称“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指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帝,是指汉文帝刘恒,因为他擅长于政治经济的治理,所以庙号被尊为“文”。B.父,在古代是对老年人的尊称,亦是加在男子名下的美称。文中是对冯唐的尊称。C.尺籍伍符,是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不容奸诈的守则。D.持节,节即符节,是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时,执符节以为凭证。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东,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该地区古时称为河东。在秦汉时期,河东指河东郡地,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唐代以后泛指山西。B.广平王,爵位名。历代封爵制度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同姓封王基本一致,异姓则可封为公侯伯子男,不能封王。C.阕,可以指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台,泛指帝王的住所;也可以指神庙、陵墓前竖立的牌坊。此处应为前者。D.耄,年老(八九十岁)。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比如:孩提、垂髻、总角、及笑、弱冠、而立、花甲、古稀等。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巡狩”即“巡守”,意为天子出行,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即邦国州郡。它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B.“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戎和西狄的合称。C.“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白丁以及上文的“布衣”等同。D.“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的统称。商周时期,五刑指墨、劓、剕、宫、大辟,唐代有笞、杖、徒、流、死五刑。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祖”即汉高祖刘邦,高祖是刘邦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B.“谒”是进见时用的名帖,又称“名刺”“名帖”,类似于后来的名片。C.“季”是刘邦的字,古代有一定身份的人除了有名,还有字,如屈原名平字原。D.“坐上坐”就是坐在职位最高的位置上,“上坐”的“坐”是座位的意思。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殿最,等级的高低上下。古代考核军功政绩,下等称“殿”,上等称“最”。B.疏,这里是上疏的意思,即臣下向皇帝进呈奏章。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C.永乐,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期间编修的《永乐大典》汇集古今图书数千种。D.监国,通常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通常为皇太子)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秀才,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元封四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B.博士,古代为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秦汉时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世,教授生徒的官职。C.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汉代复置,次于太师。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无实职。D.受釐,汉代祭天地时,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后,把剩余的肉送回皇上,以示受福。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廷诤,也写作“廷争”,指在朝廷上向皇帝呈递奏章进谏。B.弃市,指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于街头示众。C.凤阁鸾台,指中书省和门下省,武周时改称为凤阁、鸾台。D.革命,古代认为帝王受命于天,改朝换代乃变革以应天命。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权知,即暂代之意;宋官员以临时差遣治事,官衔前带“知”字,为主持之意。B.进士,唐宋时期沿袭隋朝设进士科。通过古代科举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C.黥面,在脸上刺字、涂墨;本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后用为对犯人的刑罚。D.致仕,原意是辞去官职,后用以指退休;古代致仕的年龄一般为六十岁。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景,是西汉皇帝刘启的谥号,皇帝的谥号是后人根据他生前的行为赋予的美称。B.县官,旧称一县的行政长官,也可以指朝廷,西汉时常用县官来称代政府或皇帝。C.外繇,戍边徭役,汉时戍边者由官府供给衣食杂用,不去者可每年出钱三百代役。D.关内侯,指汉代军功爵级中高于大庶长低于彻侯的爵位,有封邑,可以收取租税。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监国,古代国君外出时,由太子留守代为处理国事。也指君王未能亲政,太子代理朝政。B.星象,指星体的位置,及明、暗、薄、蚀等现象。古代星相家据此占测人事的命运吉凶。C.南渡:晋宋两朝皆渡长江于南方建都,史称南渡。此处指宋因金人南下迁都南方。D.蟒衣:袍服名。明代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赐服”,衣上绣蟒,蟒与龙形相似而少一爪。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京,文中指位于京都以西的陪都。北宋都城为汴梁(开封),洛阳为西京。B.古文,文中是指先秦两汉以来用文言写的散体文,是相对于六朝骈体文而言的。C.参知政事,宋于宰相外,别设参知政事,为宰相的副职。范仲淹、王安石也曾任此职。D.文忠是古代官方封给大臣的谥号,这种谥号只有兼具文武之功的人才能获得。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崇德,皇太极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景帝首创。B.总督,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最高长官,一般为正二C.擢,表示官职的提升,与之含义相近的还有拔、陟、加、晋等。D.户部,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疆土、田地、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1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文中指幼年丧父,与《陈情表》中“悯臣孤弱”的“孤”相同。B.督邮,督邮曹掾的简称。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C.领,兼任。与兼、权、行、署等均表在本职外同时担任别的职务。D.太牢,是指古代祭祀时并用牛、羊、豕三牲,有时也指牛一牲。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冠,指男子未满二十岁。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加冠之礼,以示成年。B.“制科”指皇帝临时设置科目选拔特殊人才的制度,因皇帝的命令称“制”,故名。C.跽,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呈跪姿,上身挺直,就是“跽”,表示恭敬。D.“元丰”是宋神宗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可有一个或多个年号。2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B.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C.枢密使:唐后期始设,后逐渐完善成为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权力与宰相相当。D.潮阳:地名,因地处大海之北而称潮阳。古代称山的南面或水的南面为阳,反之称为阴。22.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北,现指河北省,古属冀州、直隶,简称“冀”。文中指黄河以北地区。B.司马,官职名,将军手下的属官,掌管军事,司马有左司马和右司马之分。C.弃市,古代刑罚,是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人所弃。D.本纪,《史记》中体例的一种,西汉司马迁所创立,只用于对帝王的传记。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府仪同三司,简称开府,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本系三公所享之殊遇,故名。B.陪葬又称殉葬,是古代的一种丧葬习俗,以器物、牲畜或人与俑和死者一同葬入墓穴。C.阙,原指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的住所,也指陵墓前竖立的石雕。D.旌,古代一种旗杆顶上用羽毛或牦牛尾装饰的旗帜,后泛指旗帜,引申为表扬之意。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有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朕”,古代第一人称代词,自汉武帝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B.“进”,即“进身”,到朝中做官;“退”,即“隐退”,拒绝或辞去官职。C.“衣”与“裳”,古代有明显区分,上身穿的为衣,遮蔽下体的裙为“裳”。D.“四荒”即“四方”,指辽阔大地。“荒”,边远的地方。25.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散夫,与“匠”相对,指服劳役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从事卑微劳作。B.哭踊,古代一种丧礼,亦称“擗踊”,顿足拍胸而哭,表示极大的悲哀。C.服除,亦称“除丧”“脱服”,民间称为“脱孝”,即除去丧礼之服,指守丧期满。D.太守,一郡的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自行任免所属掾史。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司,“司”即“主管、管理”,古代设官,各有专司,故称有司,这里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B.起居注,记录古代帝王、皇子、后妃和臣子的言行。从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C.陛下,对皇上的敬称。“陛”指皇帝宫殿的台阶,称皇上为“陛下”,意为臣子奏事,不敢直接同皇上交谈,请台阶下侍从代为传达之意。D.翰林,中国古代官名。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由皇命发出的极端机密文件。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为“迁”,一般指升职,也可以指降职。B.英宗,这是用庙号来指称帝王,除此之外也可以用年号来指称皇帝。C.亥时,十二时辰的最后一个时辰,指的是一天中的22时至24时。D.经筵官,封建时代陪侍皇帝讲读经史之官。经筵为皇帝听讲书史之处。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冠:冠,即帽子,未冠,就是未戴上帽子。古礼男子年二十而加冠,即视为成年,故未满二十岁为“未冠”。B.胡床:“栖,谓之床”与“窗前明月光”之“床”一样,“胡床”是指汉代自胡人处传来的一种睡具。C.郡: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经秦改革,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宋以后郡改府,知府亦称郡守。D.孤露:本指孤单无所荫庇,后指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古代类似的常见词语还有“见背”“弃养”等。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簿,古代官职名,是一种属官,一般负责掌管文书、办理具体事务。B.大篆,汉字字体;秦朝创制小篆后,将此前笔画比较繁复的篆书通称为“大篆”。C.殿下,本指殿阶之下,后来成为对站在殿阶之下官员的尊称,文中指文惠太子。D.改容,文中指文惠太子改变神色,神情变得严肃起来;现在还可指改换面容。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生是指在国子学或国子监肄业的生员。一般为官员子弟,晋代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子弟方许为国子生。B.浮图,亦作浮图,休屠。皆即佛陀之异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C.中书郎,官名。三国魏始置,属中书省,为编修国史之任。晋惠帝时起,改属秘书监,称大著作郎。南朝末期为贵族子弟初任之官。D.除与“授”“迁”“补”“擢”等都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兴,帝号。这是古代社会的一种纪年方法,此外还有干支纪年法和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B.拜,授予官职,如李密《陈情表》中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而“不拜”指不接受任命。C.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权力次之的还有持节。D.孝友,指的是事父母孝顺,对待兄弟友爱;与此相似的还有孝悌,指的是敬爱父母和兄长。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土官,指封建王朝封赐的、独霸一方的、能世袭的官员或统治者,后此官职用于称呼统治少数民族的官员。B.巡抚,指京官巡察地方,后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古时这种京官先外派后成为地方长官的还有刺史、总督等。C.干支,即天干地支。干支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地支”D.异姓封王,是指在中央集权时代,当朝皇族以外的、有功社稷的人受封王爵。封异姓为王始于西汉的皇帝刘邦。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古代未成年女子,将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角,故称“总角”。B.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北宋沦亡后,宋高宗逃往南方,在杭州设立临安府,称之为行在。C.主簿,官职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设置,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D.贴纳,贴,补缴费用;纳,交纳(息钱)。宋代贴纳一般为征收税费或者补缴差额等,文中指后者。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擢,指提升官职,与“除”意思同,表示官职变动的还有迁、调等,“迁”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升级叫右迁,降级叫左迁。C.至正:元惠宗的第三个年号,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之后每个朝代的新君即位都要改年号。D.疏,古代臣下向帝王进呈奏章的一种文书,用以向帝王陈述自己的意见或进行某些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但与对经书作注释不同。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是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技能: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骑射,御即驾驭马车技术,书即读书,数为算数。B.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之意。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成为“孝廉”,后代演变成对举人的雅称。C.阳嘉,汉顺帝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D.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与之相类似的还有请骸骨、乞身、乞养、告老、致事、致仕等,都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说法。3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髡钳,古代惩治罪犯的刑罚名。剃去头发称髡,以铁圈束颈为钳。B.褐衣,用葛、兽毛等织就的粗布制成的衣物,也指身份卑贱的人。C.御史大夫,官名,执掌刑狱案件审理,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D.股肱,指大腿和胳膊。股肱郡,借指起拱卫京师作用的战略要地。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假,此处是临时担任、代理官职之意,古汉语中还有权、摄、署等词也有代理官职的意思。B.受禅,指古代王朝更迭,新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后来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C.可汗,指的是我国古代北方突厥、契丹、蒙古、匈奴等游牧民族建立的汗国的最高统治者。D.母忧,亦称为“母艰”“内艰”,如若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按制须离职回祖籍守制三年。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术,犹言经学和技术,指以经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和“六艺”。B.翰林,即翰林院,古代以文学供奉宫廷的官署,长官为翰林学士。C.屯田员外郎,唐在尚书省工部设屯田郎中一职,掌屯田之政令。D.中书令,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负责递交大臣的密奏等。3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帝王庙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后文中的“文帝”也是庙号。B.仗节:手执符节,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将出师,皇帝授予符节,作为凭证及权力的象征。C.侍子:古代属国之王或诸侯遣子入朝陪侍天子,学习文化,所遣之子称侍子。D.考课: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一种,即对官员定期进行考核,并依考核的结果进行奖惩。4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判官,始于隋朝,唐宋时节度使、观察使、经略使等均置判官,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B.《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C.行伍,我国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行伍出身”表示一个人是当兵出身。D.夷夏,古代汉族自称为夏,称周边少数民族为夷,“夷夏”泛称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4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居注,指古代帝王的言行录,也是负责记录起居注的职官名,文中指前者。B.剖符,指帝王进行封赏时,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C.黄老,即黄老学说,奉黄帝和老子为始祖,因此得名,是道教重要流派之一。D.安置,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文中指对获罪官员的处罚,是“谪宦”的一种。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是儒家理想中圣人辈出的社会。B.圣人,指道德智慧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时也专指孔子。C.玺,印章,自秦代以后专指帝王和皇后的印,自此延承至后代王朝。D.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后也指有勇无谋或平常的人。4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字面意思是儿童束发为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与《项脊轩志》中“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的年龄不同。B.行在,文中指陆九渊路途中居住的地方,也称行在所。北宋沦亡后,宋高宗在杭州设立临安府,也称之为行在。C.主簿,字面意思是管理文书簿籍,属各级主官属下的佐吏。唐宋以后职任渐轻,陆九渊初为官吏时,官位较低。D.丁忧,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后世往往用于拥有官吏身份之人,文中也可称“丁内艰”。4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原君,赵国贵族,因贤能而闻名,与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齐国的孟尝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B.谏,原指向帝王陈述各种可能的选择并提出其中最佳者,引申义为在帝王做出错误选择时直言规劝。C.候,本意是指守望、侦察,也指征兆,时节。《苏武传》中“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斥候”为侦察兵。D.君,古代的一种封号,如平原君等,但秦王封商鞅“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这个“君”却不是尊称。4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B.革命指变革天命,古代认为天子接受天命称帝为王,即朝代更替,君主改年号。C.幸,旧指皇帝亲临,即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妃嫔的召见。D.致仕是古代士人为官,走上仕途,与之相似的还有解褐,即解除身上粗布衣去为官。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封,北宋都城,即今河南省开封市。当时与东京洛阳相对,故又称西京。B.幕府,因军队出征使用帐幕,故指将帅办公之所,后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C.起复,指官员遭父母丧时服丧期未满而应召任职,明清时指期满出而任职。D.雩祀,古代祈雨的祭祀;舞雩与之相关,是求雨时举行的伴有乐舞的祭祀。4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B.超迁,迁是指古代调官、升官,超迁是指超越一般的升迁过程,职位得到连续升迁。C.勤王,指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D.蟒衣,明代创制的一种绣蟒的官服,明初只限于皇帝左右宦官及得宠亲信之人所服。4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芝:东汉著名书法家,被誉为“草圣”,与司马迁、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杜甫并称为“六圣”。B.长史:中国历史上职官名,最早设于秦代,其执掌职务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C.季孟:指伯仲之间,不相上下。“孟仲叔季”和“伯仲叔季”,都可以用来表示排行,也可以用来表示四个季节。D.八分:即八分书,隶书的一种。人们把带有明显波折特征的隶书称为“八分书”,亦称“分书”或“分隶”。4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髫龀:亦作“龆龀”。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龀,小孩换牙齿。合指童年。B.周易: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后者是前者的解说C.太守: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D.洛阳:中国古都之一。东汉、西晋等先后定都于此,唐、北宋以此作为陪都。5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B.勤王:指的是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C.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为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与“致仕”略有不同。D.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是由明代王守仁发展的道家学说,提倡“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模拟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性豁荡,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赒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逖率众伐陈川,石季龙领兵五万救川,逖设奇以击之。季龙大败,收兵掠豫州,徙陈川还襄国,留桃豹等守川故城,住西台。逖遣将韩潜等镇东台。同一大城贼从南门出入放牧逖军开东门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令数人担米伪为疲极而息于道贼果逐之皆弃担而走贼既获米,谓逖士众丰饱,而胡戍饥久,益惧,无复胆气。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诸坞主感戴,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前后克获,亦由此也。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使成皋县修逖母墓,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是吴义,无弘致远识。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乃致妻孥汝南大木山下。逖虽内怀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逖恐南无坚垒,乃使从子汝南太守祖济率众筑垒。未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节选自《晋书·祖逖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同一大城/贼从南门出入放牧/逖军开东门/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令数人担米伪为疲/极而息于道/贼果逐之/皆弃担而走/B.同一大城/贼从南门出入/放牧逖军开东门/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令数人担米伪为疲/极而息于道/贼果逐之/皆弃担而走/C.同一大城/贼从南门出入放牧/逖军开东门/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令数人担米/伪为疲极而息于道/贼果逐之/皆弃担而走/D.同一大城/贼从南门出入/放牧逖军开东门/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令数人担米/伪为疲极而息于道/贼果逐之/皆弃担而走/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主,主持行旅之事的人,文中指祖逖负责避难途中的事宜。B.遗黎,亦作“遗黧”,通常指亡国的百姓或沦陷区的人民。C.任子,文中指因父兄的功绩得保任授予官职,通常为郎官,或太子官属。D.交市,相邻两国或不同民族之间互相通商,往来贸易。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祖逖乐善好施,怜恤他人。他少时就经常以兄长的名义来接济贫困的乡邻;在带领亲族乡党避难途中,他将自己的车马、粮食、药品等与他人分享。B.祖逛锐意北伐,屡立战功。他向皇帝陈述北伐的重要性,并招募将士投入北伐;他巧设计谋击败了石季龙,后来收复了整个黄河以南地区。C.祖逖礼贤下士,团聚人心。他珍惜人才,哪怕地位低下也以恩礼相待;他设身处地为一些河边坞堡考虑,各玛主感激,一发现胡人计谋就向他秘报。D.祖逖忠君爱国,忧愤而亡。他担忧朝中任人失当,朝臣之间结怨生仇,恐有内乱而思虑成疾;他带领修筑城垒,营垒尚未修成,病重而亡。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2)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何曾,字颖考,陈国阳夏人也。曾少袭爵,魏明帝即位,累迁给事黄门侍郎。上疏曰:“臣闻为国者以清静为基,今海内虚耗,事役众多,诚宜恤养黎元,悦以使人。郡守之权虽轻,犹专任千里,比之于古,则列国之君也。臣愚以为其有老病不隐亲人物,及宰牧少恩,烦挠百姓者,皆可征还,为更选代。”嘉平中,为司隶校尉。抚军校事尹模凭宠作威,奸利盈积,朝野畏惮,莫敢言者。曾奏劾之,朝廷称焉。时步兵校尉阮籍负才放诞,居丧无礼。曾面质籍于文帝座曰:“卿纵情背礼,败俗之人,今忠贤执政,综核名实,若卿之曹,不可长也。”因言于帝曰:“公方以孝治天下,而听阮籍以重哀饮酒食肉于公座。宜摈四裔,无令污染华夏。”帝曰:“此子贏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曾在司隶积年,正元年中为镇北将军。文帝使武帝、齐王攸辞送数十里。曾盛为宾主,备太牢之馔。侍从吏驺,莫不醉饱。帝既出,又过其子劭。曾先敕劭曰:“客必过汝,汝当豫严。”劭不冠带,停帝良久,曾深以谴劭。曾见崇重如此。迁征北将军,进封颍昌乡侯。武帝袭王位,以曾为晋丞相。与裴秀、王沈等劝进。践阼,拜太尉,进爵为公,食邑千八百户。久之,以本官领司徒。曾固让不许遣散骑常侍谕旨乃视事进位太傅曾以老年屡乞逊位咸宁四年薨时年八十帝于朝堂素服举哀,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曾性至孝,闺门整肃,自少及长,无声乐嬖幸之好。年老之后,与妻相见,皆正衣冠,相待如宾。己南向,妻北面,再拜上酒,酬酢既毕便出。初,司隶校尉傅玄著论称曾及荀顗曰:“以文王之道事其亲者,其颍昌何侯乎,其荀侯乎!”(节选自《晋书•何曾传》)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曾固让/不许/遣散骑常侍/谕旨/乃视事/进位太傅/曾以老年/屡乞逊位/咸宁四年薨/时年八十/B.曾固让/不许/遣散骑/常侍谕旨/乃视事/进位太傅/曾以老年屡乞/逊位/咸宁四年薨/时年八十/C.曾固让/不许遣/散骑常侍/谕旨/乃视事/进位太傅/曾以老年/屡乞逊位/咸宁四年薨/时年八十/D.曾固让/不许/遣散骑/常侍谕旨/乃视事/进位太傅/曾以老年/屡乞逊位/咸宁四年薨/时年八十/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古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B.幽州、崇山、三危、羽山处在四方边裔,故称四裔;后泛指四方边远的地方。C.古代帝王举行祭祀时,以羊、豕作为牺牲称为“太牢”。文中指丰盛的宴席。D.酬酢指主客间相互敬酒,主向客敬酒叫酬,客还敬主叫酢;后泛指交际应酬。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曾重视民生,请求整顿吏治。他曾上疏言政,认为郡守掌管地方,就像古代列国的君主,建议皇上替换扰民劳民尸位素餐的地方官吏。B.何曾刚直敢言,多次触犯权贵。他冒死弹劾恃宠作威的抚军校事尹模,又斥责步兵校尉阮籍放诞无礼,请求朝廷治罪,皇上都没有采纳。C.何曾为官多年,深受帝王器重。正元年间,文帝派武帝送他赴任;武帝即位后,官拜太尉,食邑千八百户;死后皇上素服举哀,赏赐丰厚。D.何曾恪守礼义,得到人们称赞。他孝顺严谨,不追求声色享受,年老与妻子相见,也总是衣冠整齐,相待如宾,因此受到司隶校尉傅玄称赞。8.把文中画横线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