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备课四诀_第1页
我的备课四诀_第2页
我的备课四诀_第3页
我的备课四诀_第4页
我的备课四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的备课四诀我的备课四诀/NUMPAGES39我的备课四诀我的备课四诀二等奖论文我的备课“四诀”嘉定区新成路小学周蕴倩什么是备课?《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备课下了明确定义:“教师在上课前的教学准备。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的重要性,人人皆知。一直以来,我都担任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结合自己平日备课的做法,谈以下四点。一、备“切入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引入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入点”的选择要遵循学生学习、阅读的规律和年龄、心理的特点;可以根据教学重点的需要,发挥教学目标的定向、激励作用;也可以因文而宜,考虑课文内容和表达的特点。例如,《看不见的爱》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之一在于学生对盲人的生活是陌生的,对其痛苦没有切身的感受,这样对文中母亲的言行就难以有深刻的理解。基于此,在课前2分钟,我设计了蒙眼套圈的游戏。不仅玩,还让学生简单说说玩之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大致有这样三种:(1)套圈时,我什么都看不见,又站得这么远,全靠瞎蒙的。(2)套了两三次,我都没成功,想到放弃。(3)能体会到盲人的生活存在着很多不便,挺痛苦的。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他们进入文本,提高感悟,对课文进行深度阅读有很大的帮助。二、备“链接点”“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互相承接的往复循环过程,它们是互相依傍,相互依存的关系。随着“读写链”课题的日趋成熟,“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备课时,我关注以下三种链接形式。1.链“写作内容”有些课文的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了课文后,学生容易受启发,能寻找到与课文内容相近的题材,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练笔。如,我执教《荷兰的花》一文,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介绍郁金香各类花名的段落,然后,出示许多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菊花图片,要求学生为不同的中国菊花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抓住菊花的姿态、颜色进行描述,思维活跃、想象奇特,所起的名字精彩纷呈:碗菊、绿如意、千手观音、太阳菊、蟹爪菊、海螺菊、莲座菊、瀑布菊等。还如,《狼牙山五壮士》的场面描写片段,《餐桌上的大学》中人物对话的几种形式,《扬州茶馆》、《真正的愤怒》的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秦陵兵马俑》中人物的肖像描写等都是典型的可以让学生模仿学习练笔的语段。通过写作内容上的读写链接,为学生提供了作文的题材,也为学生提供了表达的启示,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表。2.链“写作方法”在阅读课上,我不但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写什么”、“为何写”,而且重视“怎样写”的指导,渗透写作知识,进而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训练。《颐和园》一文是一篇很好的游记范文。将阅读教学融入写作教学成为我教学设计的主脉。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游记,所以在教学时,既不宜把游记的特点概念化,但又要让学生形成游记写法的初步印象。我运用了“在润物无声处渗透写作”的教学方法。如,明确游览路线,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请学生读书找出四个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这四个句子体现游记“移步换景”的写作特点。我紧紧围绕这四个句子展开教学,用箭号在版画上标出游览路线,直观而又生动形象地展现作者的游览顺序,并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中表示动作的“绕过、走完、登上、下来”等词语的用法,从中渗透游记的写作方法。又如,《鸟的天堂》中的动静景物描写的方法,《天然动物园漫游记》中通过多种角度描写众多动物的写作手法,《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和《尊严》两课中运用对比的写法,《拥抱大树》中倒叙的叙述顺序等都是值得让学生了解、借鉴的。树立“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的理念,利用好手中的教材,以读作为写的切入口,把写作的方法教给学生,他们就会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3.链“写作语言”阅读课时,要指导学生用课文的语言来表达;作文课时,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那么,如何把课文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呢?这就需要进行写作语言上的链接。例如,我执教《晏子使楚》一文后,要求学生把课文改编成三个独幕剧。教完《十年后的礼物》后,要求学生用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故事。这两例读写训练的过程紧扣课文,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表现方法,是对教材语言的重组,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积累,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当然教材中并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合进行这样的读写融合的训练,这需要我们在备课时找准练笔点,精心设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有东西说,有内容写。三、备“兴奋点”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兴奋点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也就是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制造“兴奋点”可以涉及到课堂教学的总体构思与总体布局,也可以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具体的安排以及彼此的联系。例《五彩池》一文,描述了四川松潘藏龙山五彩池的瑰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向往。我认为本课教学要紧扣住一个“彩”来理解语言文字,要贯穿一片“情”去感受作者心声。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仅以文字形式让其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中间缺乏形象的声像资料的依托,那是很困难的事。在备课时,创设情境,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运用图片、视频,把课文的内容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获得真切感受,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还如,我教学《半截蜡烛》时,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你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是什么?”学生的感悟是个性化的:“是那半截蜡烛。蜡烛是贯穿整个故事的,蜡烛牵动大家的心。”“我觉得是墙上的一面钟,‘嘀嗒嘀嗒’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伯诺德夫人和两个孩子越来越紧张。”“我眼前总是闪过德国军官的阴险的眼睛。伯诺德夫人总觉得他们似乎发现了蜡烛的秘密。”……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中“过电影”,通过还原语境,探寻到了文本的意义。四、备“延伸点”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现教材中课内学习的“延伸点”进行“前伸后延”,如阅读延伸、表演延伸、探究延伸等,创造性地理解、处理和教材,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求实中创新,努力实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教育观。我主要谈把语文教材与课外阅读有机链接的三种常用方法。1、由篇及书。选择与课文相关的原著一部分,让学生配合课文阅读。如《十年后的礼物》选自《一篮枞果》。推荐学生读原著中《达格妮听乐曲》、《葛利格谱乐曲》这两篇。这种放大式的延伸阅读,不仅让学生对解读课文有很大帮助,而且容易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成为促进课内外结合的重要阅读纽带。2、由文及人。阅读了秦文君的《“病人”》,推荐学生阅读她的《男生贾里》和《女生贾梅》两部儿童文学作品。在自主地阅读中,学生能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的特点。3、同一内容比较。把题目相同或写作对象相同的文章放在一起阅读。学了苏叔阳写的《我的老师》后,我将海伦·凯勒写的《我的老师》及巍巍写的《我的老师》打印分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深情厚意,体会不同作家的不同写作韵味。备课如同打井,只有深钻,才能得水。我的备课“四诀”归根结底是要根据教学目标而设计。在训练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重点在哪儿训练读得有感情;应在哪几个“点”引导理解、感悟;着力在哪儿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哪些语言应让学生积累或者运用;哪些写作方法要让学生了解……都应了然于胸。每个“点”必须为达“标”服务。备课是一种思路,一种策略。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自己更新观念,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探索出一条符合课改要求的独到的“有效备课”新路。

“精心预设”是新课程时期的备课基础疁城实验学校苏蓉预设,是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和对学生学习时的思维状况认真分析的前提下,对课堂教学如何展开,提前进行的思考与设计。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忠实地实施预设方案,排斥了学生有个性的思考,限制学生对教案设计的超越。因此,写教案时过分追求精细的提问、预定标准答案、精心设计每一句话、准确分配每一环节的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机械和程式化,成了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新理念的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就对课前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就“如何精心预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一、预设教学素材新的课程观认为:教材是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种,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将教材为我所用,而不被教材所束缚。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对学生掌握知识或解决问题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点;其次分析教材上呈现的学习素材,如编排顺序、深度与广度、情境设置等,如果认为符合学生实际,就要积极采用,或者用游戏、课件等方式将教材情境图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与正确的态度;最后如果认为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编排顺序不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或知识的深度不符合学生的基础,就要大胆地重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奉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基础,更有利于让学生从生动有趣、现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拉近教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使教学事半功倍。另外,还应考虑诸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教师、学生、资料、环境、电教手段等,让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各种课程资源都用来服务教学。二、预析学生情况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才能作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只有很好地备好学生,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内在特点.包括心理特征、生理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其次,要分析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明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哪些知识自学即可,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点拨;再次,要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新知需要的生活经验,适合选用哪些生活情境;最后,要了解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学习习惯等。在平时听课时,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习活动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但教师由于不忍心放弃课前备好的详细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懂装不懂”,学生跟着老师走,老师跟着教案走;往往教师认为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却感到学习困难。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预设时对学生的起点估计不足。因此“备好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三、预定教学目标新的教学观认为,评价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实质就是考察这堂课的目标——基础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一体的目标达成与否。可见,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价值认识,有要准确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用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因此,预定教学目标时,不再是只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而是更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适应未来发展的各种能力和方法.备课时要结合学习内容,把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科学合理地设计、表述清楚,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落实。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利用生成资源,可能还会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四、预设学习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里的活动是指学生利用学习素材通过用脑“思”、用眼“看”、用耳“听”、用手“做”、用“口”说,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实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与情感态度同步发展,体验知识形成的重要方式。根据课堂教学的过程,活动一般包括“引发问题的活动”、“探究知识的活动”和“应用知识的活动”。预设“引发问题的活动”,可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这种情境要能够激起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要能产生儿童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从而发现数学问题;也可利用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作用,蕴含新问题的产生。“探究知识的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主题部分,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现实状态的基础上,围绕问题去设计,活动可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方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主要特征,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学生从教学层面上理解问题的本质,形成新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知识应用的活动”,教师在设计时,应注重应用的层次性,一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内容可用适当的情境呈现;二是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有利于新知识拓展延伸的练习,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学习活动,还应注重研究材料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要给学生留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面,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活动之中,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五、预设多种可能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如果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与预案上一致,教师就会毫不犹豫地进入下一环节,很少有耐心去倾听其他学生的真实想法;一旦“节外生枝”,要么硬把学生拉到既定轨道上.要么束手无策,为何呢?这是因为教师备课时设计的是“直线型”的方案,忽视了动态生成。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备课时,要从传统的关注“教师怎样教”的单线程设计转变到新理念下关注“学生怎样学”的多线程设计上,进行假设性备课,着力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甚至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策略库,以备在课堂中迅速调用。例如,在某个环节,哪些学生可能有疑问,学生可能会有哪几种创新想法;对某个问题的解决在什么情况下可自主探索去解决,在什么情况下安排小组使用,小组汇报时可能会有几种解决办法;一个问题的解决,如果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为太容易时,怎样调整,如果太难时,怎样引导……当然,除了考虑针对本节课中具体问题的应对措施外,还应考虑多方面的公共策略,如怎样组织学生倾听别人发言?学生提出的疑问当场无法解决怎么办?学生思维漫溢时怎么调控等。教师在备课时,都要做好多方面的超前思考,随时准备实施课堂教学的“二度设计”,甚至是“三度设计”,充分地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彰显学生的个性,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预设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以上所谈,只是其主要方面。还有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教具准备、课件制作等诸多因素也一些,要有可变换的弹性目标,要给课堂教学留下较多的不确定性,要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总之,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课堂中,当我们给学生创设了相当的自主空间,学生的潜能较为充分地发挥出来时,因为个体的差异,学生因人而宜的探究方式和结果无法完全预设,再精心的备课也不可能蓣料到学生的所有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因此.当教学环节发现“意外的通道”、预案中的·策略库’’不能满足需要时,教师不能惟硬设.要善于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灵括调整方案和教学方式,二者不可偏废.要互相补充:那么,有人要说,既然课堂是生瘦的,是不是可简化、甚至不需要备课了呢?恰恰相反,动态生成的课堂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科学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预案的设计不是为了限制课堂的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所以.我们说预设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它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基础。

抓住德育契机有效实施新课程——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备课,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马陆小学徐芳苏霍姆林斯基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之一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效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不仅要注重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应让学生感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还要根据学科教材、学生实际与时事情况等,抓住德育契机,合理制定和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效实施新课程,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捕捉“生活现象”有度渗透德育——以事育人1、联系生活,在学习中培养习惯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在备课时关注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力求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有度渗透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如低年级《人民币》的认识,可以设计从日常购物的谈话引入,教育学生养成爱惜人民币和合理使用人民币的习惯;认识《时间》,可以设计猜谜语和认识各种熟悉的钟表,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分类》一课的练习,可以设计让学生分类整理学习用品与整理自己的书包等。这些教学设计就是让学生在掌握和应用新知的基础上,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具有简单的生活能力。2、生成问题,在探究中提高认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能与数学联系起来,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积极利用生活资源,并赋予一定的思想内容,使之转化成既有数学价值又有教育意义的问题。如设计《几个和第几个》的教学,可以与排队购物、排队乘公交车等事件联系起来;在认识《左与右》的内容时,可以设计问题质疑,“我们大家上下楼梯,怎么走才能不拥挤、更安全”,接着再启发学生认识和分清自身躯干的左右位置,之后再设计让学生真实地到楼梯过道上走一走,感受《在路上的左与右》。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认识与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人人要遵守公德的教育。对于应用题、统计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设计一些有关体育锻炼、爱心捐款等数学问题。如:(1)学校如果每人每月回收2千克废纸,一年每人可以回收废纸多少千克?我校1000名同学一年每人可以回收废纸多少千克?(2)如果回收1000千克废纸再生产,相当于少砍15棵大树。全校同学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相当于少砍多少棵大树?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实际,不仅能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且能认识和感知变废为宝、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3、应用知识,在生活中践行真知数学离不开生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抓住学生学数学的契机,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学有用的数学。例如,学生认识《时间》一课后,设计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安排自己一天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并增强合理安排时间、争当时间小主人的意识。又如,在学生认识“线段”的特征后,设计将它的特征放置于现实生活中去思考和再认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在交流与辨析中明白,要利用知识做对社会有益的事,而不要出现为了少走一段路而践踏绿地等不良现象。二、挖掘“教材内容”有机渗透德育——以例启人1、讲述史料渗透在数学发展史上,中国对数学科学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所学的知识,收集和设计一些史料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和学数学的热情。如,学习《乘法口诀表》时,介绍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教学正负数的认识时,介绍中国人最早使用负数,在中国古代数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九章算术》一书中详细讲述了负数的引进和使用方法;还可介绍我国南朝著名科学家祖冲之是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得准确到小数点第7位的人,现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可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等。2、创设情境渗透教师要利用教材主题图和充分挖掘生活资源,通过设计有效的情境创设,达到数学与德育的融合。例如,在教学《轻与重》一课时,可以设计“小巧去看望爷爷”的故事情境,并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中,从小巧带上自己爱吃的食品去看望爷爷,到帮助爷爷按轻重的顺序将物品放到书架上,还有最后带爷爷去游乐园观看动物玩翘翘板等一系列活动,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故事情境中,感知、体验、掌握比较轻重的多种方法。整个教学的设计,学生不再仅是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的习得,而且在教师的精心的设计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一次“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教育。3、引用数据渗透教师在备课时,要积极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素材,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如,在教学《年、月、日》后的练习时,可设计这样的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_年_月_日,到_年_月_日正好成立100周年,以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自豪之情和好好学习的责任意识。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时,可以列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1)1949年我国钢产量只有158000吨,1991年达到70000000吨,1996年达100000000吨。(2)我国1996年:钢产量达100000000吨,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却处在世界第100位以后;煤产量是1400000000吨,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却处在世界第75位。通过设计这一组组令学生震撼的数据,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从中感受我们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4、巧用错误渗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概念不清、计算马虎的错误现象,其实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巧妙利用一些有价值的错误信息,充分发挥它特有的教学资源作用,并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等有机渗透其中。例如,在备课时可预设学生作业的某些典型错误,让大家在课堂上判断与争辩,培养学生认真看、仔细想、写端正等各种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良好学风。在计算题的教学中,教师还可设计一些辨别真伪的“火眼金睛”题,如教学《年月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有人私自开了一张介绍信(日期是2003年2月29日),请你鉴定一下这张介绍信是真是假?为什么?”巧用错误可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明辨算理与是非的意识。三、设计“数学活动”有效渗透德育——以行导人1、学会合作交往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在备课时积极设计一些学数学、做数学的合作交流活动,不仅使学生差异互补,而且学会与他人的团结互助。如,教学《加倍与一半》时,可设计“将糖果分一半或加倍给他人”的活动;教学《年月日》时,设计在课后“制作年历卡”的活动;教学《米、厘米》时,可设计测量人的身高、教室长度等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动设计,不仅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培养学生在学习交往中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的良好品行。2、学会自主自理在备课时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设计“今天我当家”等一些学习活动,能增强学生探究数学的能力,也是拓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如教学《几时和几时半》后,教师设计一张“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表”,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和讨论,引导他们在交流与比较中,认识与懂得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道理。另外,还可以设计一些日常小调查,如让学生对自己家庭每天的水电用量、每个月的电信费情况等作调查,再通过计算知道自己家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的使用情况。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又起到引导他们关心身边的数学,做生活小当家、家庭小帮手的作用。3、学会积极竞争教师要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荣誉心强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各种数学活动。如可设计一些“比谁听课最认真”、“比谁回答问题最完整”、“比谁的作业最清楚”的系列评比活动,也可设计一些以学生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的抢答赛、速算赛,还可设计“摘苹果”、“火眼金睛”等各种闯关游戏。设计有效的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积极竞争,在互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成功的喜悦中增强集体的荣誉感。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契机,有效实施新课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有度、有机、有效地渗透德育,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时鲜、更具有活力,才能让数学学科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更大、更强的功效。

有效,从这里开始嘉定区南翔小学朱燕青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针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采取了“单元计划集体备,个性化地备好每一课时”的备课方法来,从而使自己的日常教学变得有效。一、单元计划集体备的意义根据教学设计的理论,开展以任务驱动为目的小学数学教学组织的项目研究,解剖一个单元的知识任务,学习和掌握任务分析的方法,做出对一个单元的教材分析和单元教学的计划,随后根据数学的概念、规则和问题解决这三个学习层面进行课堂教学设计。1、这种备课方式让我们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教材通过对整册教材的单元划分。首先能让自己通读一遍教材,对整册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有了了解,对知识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也做到心中有数,甚至还可以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改编教材中一些内容的编排顺序,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2、这种备课方式帮助我们改善日常教学我们一般把5-7个课时定为一个小单元,我想可以提前一周花上半天或一天的时间集中写好每一课时的教案,这个应该能做到的,因为前期的工作都已经做得很到位了,并且最好能一气呵成一个单元的课时教案,这样印象就深刻了。如果一个单元的内容分几次备或一次备几个单元,效果可能就会差些,因为一下子记不住那么多的教案,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精心设计的单元测试参考题的安排更能体现这一点,因为通过大家群策群力设计的单元测试参考题让每位教师都明确了这一单元的内容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何种程度,所以能真正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解决重点、分散难点。分句话说,我可以在第一课时完成,也可以在第二课时完成或者一课时完成也可以两课时完成。总之,教师能全方位地左右教材,再也不会出现这个知识点我只讲到但没讲透等需要补缺漏的遗憾,也不再需要每天奔波在备课、批改、补差中,尽可能地多点时间让自己再学习。3、有利于自身业务水平提高经过这种模式训练,我想无论是哪种版本的教材,我们都可以信手拈来,提高了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教学机智,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样,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阅读书籍、浏览资料、收集素材、整理练习,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教研组的活动也不会无内容、无主题,永远会有探讨的话题,促使着大家共同进步。4、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从通读教材到研读教材,课堂教学质量有了保证,从设计习题到活用习题,教学质量有了提高。二、个性化地备好每一课时在清楚每节课在单元和整册书中的位置和作用后,要“钻”进教材之中,集中精力备好每一节课,解读其知识内容,弄清编排意图,这样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就不愁教不会学生了。所以得先备学生,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两点:1、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即了解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已能运用;哪些知识学生不甚理解,用不太好。现在我们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以老师问,学生答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所以在一节课直接体现出来的问题就是:(1)设计的问题是否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前在讲《直线、射线、线段》这一节内容时,自我感觉设计的内容比较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举出很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例子,如:栽树先栽两棵树,就可以确定这一行的位置;班级摆桌子,前后各摆正一个,中间的桌子的位置也就可以确定了;木匠师傅用墨斗打线,建筑工人在砌墙时会在墙的两头分别固定两枚钉子,然后在钉子之间拉一条绳子,定出一条直的参照线,这样砌出的墙就是直的等等,通过这样的设计,引起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求知欲望,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于是我问:通过生活中的这些实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问出这句话我就后悔,这个问题,问的太随意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就拿在座的不是数学老师的,要回答的比较规范都很难。学生的表现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任何反映。接下来的时间过得很慢,课堂内仿佛都能够听到师生间平静的呼吸声,这样一种尴尬的场面,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象到的,还好有几个事先看书的,把答案说出来了。上完课时,在反思这节课时觉得自己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这个错误就是:我还不了解学生,不知道什么问题他们消化得了,什么问题他们消化不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由于课前备课时,对于备学生这一环节没有做认真深入的思考,导致问出问题,学生不知如何作答的。所以,我现在备课设计问题时,总是针对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想一想,学生能不能听懂?能不能回答出来?(2)备课时还要考虑对优、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要求在学习分数几分之几时,我出示了一道看图填空题:把一个整体平分成()份,每份都是这个整体的(),涂色有这样的()份,是()个(),涂色部分是整体的()。而后请一个中等偏下的学生来完成,当这位学生回答到()个()时就答不上了,我就不高兴地不加评价地让他坐下了。课后,我突然觉得我又一次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我会不会伤了那个学生的自尊心?经过这么一次,他以后上课还会举手回答问题吗?而且对于他的学习水平来说,能说出这些已经很不容易了,他得到的应该是表扬而不是冷落。通过这一次教训,在设计问题时,我总是把问题设计出几等,这样既能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成绩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产生一种愉悦感,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以更多的努力去换取更好的成绩。2、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但数学知识当中也包含许多枯燥乏味难啃的“硬骨头”。比如:三年级学生难于理解的植树问题、抽屉原理、分数等等,正是由于这些啃不动的“硬骨头”作怪,使得许多刚刚入学、稚气未脱的学生无所适从,最终导致由好学到厌学的恶性循环。所以在备一节课时,我总会想一想哪个点是这节课的兴奋点,怎么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认为分三个点来引导学生兴趣。(1)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导人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教学用方程解追及问题时,我把它设计成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每分钟可跑200米,而乌龟每分钟只能爬10米。骄傲的兔子说:“龟老弟,我先让你爬380米,我再追你,一眨眼工夫就可追上你。”那么兔子用几分钟就可追上乌龟呢?不一会儿,一位学生举手抢先回答:“是2分钟,并在黑板上画出了线段图。然后,根据线段图找出:380米+龟爬的路程=兔跑的路程或兔跑的路程-龟爬的路程=380米的等量关系。(2)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挖掘教材中的兴趣点,设计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让数学走进了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在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同时解决了数学知识,使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例如,教学口算加减法口算时,多媒体上呈现爸爸、妈妈带小明到商场购物的情景,这样在课内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情境化,学生犹如亲自经历了购物的实践,觉得数学知识就在日常生活中,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欲望,自己构建认知结构。(3)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数学训练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活动,而数学习题是组织数学训练的主要载体,也是教材中能展现学生才能和创新能力的最具活力的成分。例如学习《应用题》后,出示了上海市电力公司发票联,让学生先观察,很快交流看懂的部分和有疑问的地方,在师生的讨论、答疑中,我任选一个量作为未知数,让学生根据帐单所含的数量关系,计算总价,计算平段的用电量和总价,计算谷段的用电量和总价,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我想:有效的课堂追求的是简单和实用,是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我们应当把每次的备课、每天的教学,当成是自己练兵的好机会,在课堂上享受教师职业生命的快乐。

让学生自发自动起来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学科实施讲学稿点滴安亭小学朱英二期课改课程纲要中提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要的一个前提就是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转变。我们小学五年级英语学科尝试师生共建的讲学稿的形式,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让学习自发自动起来。讲学稿设计是教研组内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学生学习需求的结合,是在对教材进行充分解读、再设计和完善的过程,对使用的教师而言是一份成熟而有价值的教案。对使用的学生而言是一份言简意赅的学习纲要和学习指导意见。它的设计过程分两步走,一由教研组内教师对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语言知识点进行梳理后,将重点印发给学生,征求学生学习需求;二由学生提出学习需求,各班任课教师整理学习需求与梳理的知识点结合,根据班级特点预设每一课时的教学过程,组成一份讲学稿。英语学科的讲学稿由五部分组成,一是列出本课时所要学习的知识要点;第二部分为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根据本教时的学习重点自学单词,听录音自学课文内容,自制学具;第三部分为师生共学过程;第四部分为习题配置,根据课时重难点,有针对性地配置习题并为学生提供每天一篇的英语课外阅读;第五部分为后感。突破传统的羁绊,我们收获的一些成效:1.与学生共建学习过程,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教学过程更有针对性。学生了解学习的任务,使学习过程更有目标性。通过讲学稿,学生不仅知道了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做哪些准备,还知道该怎样去准备,有什么疑惑可以通过课堂来得到解决。在讲学稿的设计中除了有学习目标的出示,学习重难点的分析,还有教师整个教学过程的思路,学生可以通过目标指引,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语法知识小练习和口语训练小练习学生可以先尝试练练、议议、说说,通过课堂来验证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2.与学生共建学习过程,创设了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步骤的实施。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传授者与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伙伴,交流的伙伴。课堂气氛民主、宽松、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学习活动变得自然而轻松。同时,轻松的课堂氛围,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中国有句古语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了如指掌,对学习内容可以超前学习,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高了。学习效果也就明显了。我班有两位学生每天坚持解读讲学稿英语学习成绩有了质的飞跃。再则,轻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预设的口语小练习,学生有了课前的准备,语言表达的畏难心理消除了,口语表达能力,尤其是语段表达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每天课前的主题谈话不再是志愿者三三两两,而是参与者踊跃;发言质量有了提高,学生获得奖励的机会也多了。最重要的是,轻松的学习环境还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份讲学稿有如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份藏宝图,学生从对讲学稿的好奇,尝试学习方式的转变到享受学习成果的喜悦,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根本性的转变。3.与学生共建学习过程,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讲学稿是我在进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选择的一种教学策略之一,旨在通过这种教与学的策略来解决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发展综合学力。经过一年时间的实践,从每节课学生主动发言面不到50%到每节课90%以上,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进步;从学生不能完成课后拓展作业到创造性地完成作业,还渐渐养成做摘录的习惯,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课后练习,学生都表现出自我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自我计划、自我选择、自我监控。2)学生热情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经历了好奇、习惯、成功后能在学习上不断挑战自我,证明自我,表现自我,获得真知,享受快乐。3)学生全程参与学习活动。从明确学习任务,了解学习步骤,选择学习策略,实施学习活动,反馈评价学习效果,学生均在参与,教师只是引导和配合。4)学生有效参与学习活动。在讲学稿实施一年的时间里学生掌握了英语学习的方法,从不会学到会学,大部分学生表现出了想学,乐学的热情。可见他们是在富有成效地学习。5)学生课外阅读能力长足发展。一年中,学生每天可以得到一篇课外阅读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通过查字典学单词,通过回答问题理解阅读材料所提供的丰富的人文知识。课外阅读材料与教材的模块设计紧密结合,是对教材的适度拓展,有对语法知识的有效训练,还向学生介绍了西方的节假日和传统文化。由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有了学生的参与,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关,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与学生的经历相结合,与学科教学活动相整合,还适当渗透中西文化,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使学习活动变得自发自动起来。

有效课堂要从备课抓起嘉定区封浜小学张剑锋有效课堂要从备课抓起,首先,掌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及要点、重点、难点、疑点;再次,了解前后教材的衔接内容,从总体上把握学生学习上达到的要求;进行有的放矢的备课。接下来我就从设计数学教案等方面谈几点:1、教案应由如下几部分组成:①教学目的要求:即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②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知识体系,确立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定位一定要准确。③教学内容与过程、策略:教学策略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教学方法必须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富于变化,努力寻求适宜的新颖方法,尽力做到“堂堂有异,课课有别”,常教常新。比如;有时故布疑阵,以新奇吸引学生——在设计教案《轴对称图形》时,教师设计试飞两架飞机模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学生在飞机上找出了原因,一架飞机是对称的,另一架是不对称的,从而引出了本课主题,也让学生从一开始对“什么是轴对称”有了初步认识,对于新课的探究就事半功倍了。有时绘声绘色,以形象感染学生——如在进行“0的认识”的教学设计中,就能采用故事的形式,小胖到人民广场游玩时,看见一群白鸽正在广场上觅食,他捡起一块石块向白鸽扔去,白鸽都被惊吓地飞走了;在这里学生既认识了“0”,也对小胖的不文明行为进行了谴责,可谓是一举两得。有时展示图物,以启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总之,根据不同目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都必须以启发式和注重培养能力作为指导思想,坚持精讲巧练,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切忌千篇一律、一成不变。④板书设计:书写规范、整洁美观、突出重点、能起到一目了然之效。板书在下一节课前就消失了,因此,板书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教学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中可以设计一张表格板书:三角形 锐角个数 直角个数 钝角个数锐角三角形 3 0 0钝角三角形 2 0 1直角三角形 2 1 0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记忆知识,也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⑤作业设计:应体现基础性、层次性、综合性、发展性。针对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习题,多进行对比性训练,在对比中帮助学生巩固消化;并且在每次的作业反馈之后,还需要求学生编写错题集,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⑥课后小结:可以教师小结,也可以由学生小结。2、备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种常见模式①基础知识教学的基本模式造“景”感知,引导建构(发现);设“样”训练,巩固建构;变式导练,应用建构;归纳提练,完善建构。如在教学应用题中,采撷了学生在秋游活动中的画面,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教师出示学生素质教育活动时的情景(拔萝卜——二(3)班学生在菜园里拔萝卜。)男同学拔了36个女同学拔了28个共拔了64个张老师收集了一些信息;看了这个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四人小组讨论,看哪组提出的问题多。学生讨论,汇报。师板书。问题(1):二(3)班学生共拔了多少个萝卜?问题(2):男同学比女同学多拔了几个萝卜?问题(3):女同学比男同学少拔了几个萝卜?问题(4):男同学拔的萝卜和女同学相差几个萝卜?问题(5):女同学拔了多少个萝卜?……师:请小朋友选一个问题独立完成列式解答。……这个环节的应用题就数量关系来看较为简单,学生掌握较熟练。所以在设计时主要侧重于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改变条件重新提出问题。让学生对已学的应用题自主的作一个回顾、练习。起到了一题多用的效果。②问题导入形成的教学模式复习旧知识,提出新问题;组织交流,鼓励猜想,主动获取知识。提出实际问题,学生动手感知;引导学生“发现”。推理形成知识;满足学生期待,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二年级小统计的任务之前,可以先复习一年级的小统计,然后出现新知识,教师及时抛出问题,你们认为它们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小统计;这样的模式既注重了知识的前后衔接,又让学生明白了知识的深入过程,是知识延续性的体现。③习题课教学模式“习题课”,应当以学生自己作习题为主,而且是以作变式题为主。这种课需要掌握的基本原则是基本教学中的“变式导练,应用构建”和“归纳提炼,完善知识”。提高习题质量的关键是精选习题和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即通过解题进一步巩固学过的知识并发展能力。如在学生认为最简单的计算中适当地加入些变式练习既能使学生感到计算不枯燥,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5=90、90-()=65、90-()=65、()-65=25这组简单的加减法题包含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只要教师能适时引导,及时归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能事半功倍了。④复习题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所学习过的知识、方法、数学思想进行系统归纳,然后再适当练习,重在知识的类化。3、课后反思:课后对每讲完一节课,要进行回顾、反思,做好小结。对实践进行及时经验总结,吸取教训,调整修改,充实提高,使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立足备课,曲径通幽嘉定区娄塘学校刘萍【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拓展教学的运用,要打破固有的“教科书”、“课堂”的概念,加强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关健词】语文教学拓展创造性迁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进行拓展教学?首先,从语文课的特点来看,它是语言、文化、社会、学生、教师等各要素统合起来的一个综合系统;从语文课所入编的教材来看,它涉及面极广,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音乐、美术、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诸学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综合系统。而这种综合性的特点为我们进行拓展教学提供了契机。其次,在承认课堂主渠道的同时,还应突破课堂的局限,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再次,《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一精神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并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拓展教学的运用。所谓语文教学中的拓展教学,即要求在教学中打破固有的“教科书”、“课堂”的概念,加强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可以说“拓展”是教学过程中的自然延伸部分,是教学目标中的一个必然设置。笔者在平时的备课中,也尝试着设计拓展教学的环节,发现拓展教学中的拓展角度可以是多方面的,同时拓展教学可以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一、课前拓展,化解难点巴班斯坦曾讲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而对文本的解读则是重中之重,但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进行适时、适度地课外拓展,那么由此及彼就会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藏羚羊跪拜》一文是预备班第一学期的课文,在备课中我发现此文语句虽浅显,但内涵尤为丰富。作者通过一个极其感人的故事,既表现出藏羚羊那种伟大到几乎悲壮的母爱,更由此引发出深层的思考:人类究竟该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从学生的年龄来看,六年级的学生读这篇文章时最先感受到的无疑是藏羚羊的母爱。可是,多读几遍就会发现在这样一篇短短的文章中,关于藏羚羊的描写其实并不多,反而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在那个老猎人身上,这是为什么?作者描写了这样一位集“杀生和慈善”于一身的老猎人,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再从学生的角度想一想,这应该就是他们在学习中的难点。为了化解这一难点,为了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感悟藏羚羊伟大的母爱和老猎人的慈善情怀,引导学生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初步认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及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在备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外拓展环节——利用班级读书会的时间把《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推荐给了学生,并预设了这样一组讨论题:斑羚飞渡这一悲剧是谁造成的?在这篇文章中,人充当的是什么角色?怎么评价这种角色?我想:通过这样的课外拓展,学生基本上能够达成一个共识:在斑羚飞渡这一悲剧中人类充当的是自然界的侵害者和掠夺者,是一种不光彩的角色。人类自诩是高等动物,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主宰。人类拥有强劲的思维能力,拥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对于和自己一起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物种,则是轻视它们,任意屠杀它们,人类的行径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如果人类再不觉醒,不与自然和睦相处,大自然将会用自己的方式对人类进行严惩。因为在备课中,有了拓展阅读《斑羚飞渡》的铺垫,在新授课《《藏羚羊跪拜》的学习中,对“感悟藏羚羊的母爱和老猎人的慈善情怀,认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这一难点的化解可谓羚羊挂角,了无痕迹。二、课中拓展,巧学新知比较阅读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是因为比较阅读的过程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积极思维过程。在这一思维过程中运用“同”中找规律、“异”中见个性、比较中扩展和延伸的比较方式会收到有效地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激发思维的创造性的良好效果。《松鼠》是预备班学生所接触到的第一篇说明文,此文虽内容浅显,但却是一篇极具示范性的文艺性说明文。此文抓住松鼠漂亮、乖巧的特点,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生活习性、性格。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渗透着作者对说明对象——松鼠的细致观察,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对这小生灵的挚爱。生动的说明语言激发起读者内心珍爱生灵的美好情愫,也进一步激发起学生阅读说明文、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为了充分发挥该文的示范作用,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分类及其基本知识,在备课中,我预设了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了拓展阅读的环节,收到了极高的教学效果。在初读了解课文内容后,出示了《辞海》中对松鼠的一段介绍,并设计了一道小组合作探究题:这段文章与《松鼠》一文在语言描写、内容上有何异同?通过研讨,学生知道了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说明文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前者常常是直截了当地说明对象。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后者常常用较形象的手法如比喻、拟人、叙述和描写等来说明事物,使被说明的事物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易于引起读者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还知道了根据说明对象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三、课后拓展,迁移写法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学中要体现“以读促写,听读结合,讲读并进”的原则,引发学生的兴趣,以阅读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不能把富有人情味的语文课简化成技能训练的场地。实际上,一篇写作特点鲜明的课文也是一篇帮助学生写作的范文,所谓“劳于读书则逸于写作”,如果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能根据文章的写法进行适当的写作拓展,学生应该容易掌握该写法了。《羚羊木雕》是“少年心事”单元中一篇描写学生家庭的文章。它通过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典型小事,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揭示出一个大的思想观念:家庭成员不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遇有矛盾时,也要从对方的立场上进行考虑,而不应一味强调自己的主观理由。这样才能培养家庭成员之间浓厚的情感,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本文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矛盾环环相扣。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符合人物个性,如文中的“我”开始时处在矛盾的焦点之中,心情十分复杂。对妈妈的查问,开始时想隐瞒,后来不得不说出实情;当爸爸和妈妈都要“我”去取回羚羊木雕时,起先想顶一下,后来又不得不违心地去取回木雕。到了万芳家,“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说话“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垂下眼睛不敢看她”,这些动作神态,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我”无奈而伤心的心情;另外,文中插叙的使用也很有特色。为了说明“我”为什么送羚羊木雕给万芳,文中插入了一段介绍“我”和万芳友谊的往事。这其中插叙的开始和结束都有明确的交代:“她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自然引出有关的往事,由叙述进入插叙,用“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了门口”,实现了插叙的结束等等,这些特点对指导学生的写作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在备课中,我从两方面着手进行预设,为迁移写法做铺垫。一方面重点引导学生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另一方面围绕“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这一问题进行研讨,从而对“插叙”这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文章结构顺序调整后不好。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基于本文有这样两个写作特点,我在备课时,给本篇课文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请你以“沟通”为话题,在随笔中写写自己进入中学后在家庭中的变化和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注意插叙的使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因为有了前期充分阅读的基础,这篇习作可谓水到渠成。由此可见,在备课中找准了“辐射点”也就找准了拓展的“曲径”,更为语文教学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英国教育家爱德华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我想,我们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无论是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还是在这个过程中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课堂延伸的创设,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学的开放,课堂知识的延伸,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意义深远。参考文献:2、孙敬文.“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谈语文教学中的拓展.语文园地,2007.5.3、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备课“预设”外学生生成性资源的处理——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嘉定区南翔中学金玉成【关健词】预设生成性资源处理课堂生成性资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涌现出的新的超乎预设的生命信息。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指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概念和理念,它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教学既有课前备课时预设的一面,也有课中生成的一面。可以说课堂所体现出的亮点不再完全是教师备课预设的教学计划完成情况,而是教师要学会倾听,捕捉学生个性化思维的价值,在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成为生成性资源的发现者和重组者。在生成和重组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他们都可能产生教学灵感,发挥出创造性。课堂中的精彩往往就缘自于生成。然而,许多专家指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有关信息及教学资源,不少教师没能加以充分地利用,仍按原来的备课思路按部就班地进行,因而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实践的机会。我是一位化学教师,十几年的教学中曾经浪费了很多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当然也捕捉到一些生成性资源,下面谈谈我在处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生成性资源时的若干体会。案例一:风雨过后是彩虹“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每每听到这句歌词时,我就会想到在上高二有机化学《苯》这节课时的一段情景:这节课我把教科书上的编排内容作了改动,原本的两个演示实验改成了学生实验,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论证苯的分子结构中没有碳碳双键。在实验前我特别强调:“做完苯实验后的废液不能倒在废液缸里,实验全部结束后一并倒到讲台上的容器中。”一切都在进行中,突然最后一排的一个废液缸里着火了,而且冒出了黑色浓烟,那个位子上叫李冬的男同学迅速站起并向后退了几步。当时我注意到他的脸色很难看,我就明白他没有认真地听,刚才是在玩火柴。旁边有学生惊叫:“着火了!”整个场面有些混乱,我此时冷静地对李冬同学说:“你想个办法先把火灭了。”邻桌的学生说:“用水浇。”边说还边把水倒进了废液缸,结果让很多学生愕然,火仍然在烧。我虽然也很想及时把火灭了,但是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于是,我就问:“要阻止物体的燃烧,最容易办到的是什么方法?”只听有学生说:“隔绝氧气(空气)。”我马上就说:“那还不去准备室找东西!”学生从准备室找来了木板盖在了废液缸上,火灭了。这时我说:“我们请李冬同学来回答几个问题。”学生们的头都“唰”地转向李冬的方向,“刚才的火是如何会烧起来的?”李冬低着头,叙述了刚刚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承认了错误,并表示以后上课一定认真听讲的决心。紧接话题我有问到:“根据你刚才看到的一切,能告诉同学们苯的一些重要性质吗?”他慢慢的回答道:“苯密度比水小,易燃烧……”答的有条不紊,等他答完我向全体同学说:“李冬同学回答很好,我们给他的精彩回答以热烈的掌声。”李冬这时尴尬地笑了……课结束前,我说:“如果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回家上网查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易燃物有哪些?灭火时又有怎样地要求?”过了三、四天,十几个学生把收集整理好的资料拿给我看,我很高兴,他们不仅完成了日常生活中易燃品的收集和灭火要求,还把初三到现在所学和常见的易燃品资料及相关的属性都整理得相当全面,李冬同学是其中整理得最认真的一个。接着我又对李冬同学提出了一个要求:过几天把整理出的资料通过PPT的形式展示给全班同学,你还可以找你的同学一起帮忙,他很乐意的接受了。在展示的过程中,他把煤气、液化气、酒精、汽油、柴油、苯、乙酸乙酯等易燃品以及灭火原理和方法罗列的非常详细,他还请教了计算机老师加了视频,同学们又一次给了他热烈的掌声。我和同学们的收益都很大。如果我当初我选择在课堂上严厉地批评他并继续按我的“预设“进行下去,就不会有故事的延续,李冬和同学们也不可能会了解更多的易燃品及相关知识。我想,这就是一种创造,用“生成性资源”来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创造收集、整理资料、展示能力的机会。案例二:喷泉的遐想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中有关气体性质的一个经典实验,在高考题中也曾经出现过几次,所以对喷泉实验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掌握多种气体的性质和反应,其原理的拓展和迁移还可以应用于有关装置的气密性检查、装置中液体的倒吸、排水集气和排水量气等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高中教材中提到喷泉实验的气体是HCl和NH3两种气体。在高二时按照书本的要求,我用NH3又一次做了喷泉演示实验,本想通过该实验与高一的HCl气体进行比较,进一步巩固极易溶于水气体的性质;把喷泉产生的原理作进一步地阐述;对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液体的倒吸、排水集气和排水量气等实验操作再作较全面的讨论;课结束前还准备留下了一道相关喷泉的思考题给学生。在学生回答烧杯中的水是为什么会进入到烧瓶时,一切都很正常。然而在得到了极易溶于水的气体都能做喷泉实验时,任贞同学举手了,说:“从初三到现在我们已经学到了很多气体,难道就只有HCl和NH3能做喷泉实验吗?”本来是在课结束时我要提到的问题竟然有学生提前提出了。这时我稍微停顿了一下,接着说:“这个问题问得相当的棒,那你想想根据你所了解的喷泉的原理,还有哪些气体可以做喷泉实验?”同学们都陷入了沉思之中。这时我趁热打铁,继续发问:“我们不一定要马上得出结论,但我们还有下列几个问题需要研究清楚,①喷泉产生的原理是什么?②前面我们做实验用的试剂都是水,能否用其它的试剂?③气体与实验用的试剂间是否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并提议课后成立研究小组,探究喷泉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要完成喷泉实验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怎样操作?并要求利用网络查阅、整理资料来论证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合理性。过了几天研究小组的各组长分期分批地来到我的办公室,把整理的资料给我看,当然,得到还有其它很多气体也能做喷泉实验的结论是众望所归,并且几个小组还得到了“只要气体与试剂能充分溶解或反应,都可以作喷泉实验。”精妙绝伦的答案。值得一提的是,以任贞为组长的该组学生收集的资料要比其他组同学多了好多,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自然界中的喷泉现象——喷水池、火山爆发。我惊呆了,我们的学生真的好聪明,也佩服了她们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超强能力。于是我与该组同学一起商讨资料的剪辑工作,并要求该组同学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对全班同学进行成果展示。那一天,她们准备得非常充分,小组成员你一言,我一句相互补充,出色地完成了小组的成果汇报。过了几天我又安排了Cl2、CO2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的产生喷泉的学生实验,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如果当初仍然按照“预设”进行教学,或许也能达到最后的结果,但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总是说:“等会儿或下节课会讲的”、“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课后再讨论”、……,那么学生还愿意配合老师开动脑筋吗?学生在上课时还愿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吗?所以,面对课堂“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善于调控,充分发挥教师“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竭力为“生成性资源”作定向导航。所以合理利用“生成性资源”来拓展知识,不仅能使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理想的课堂应该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所以“教学之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教学中。”这句话是非常有哲理的。备课前要遇见有些“预设”外的生成,并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捕捉可能无法预见的“生成性资源”,并对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和研究,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才能让课堂教学充满人性的关怀,充满创造的活力,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发展。并朝着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迈进。

博采众长共同提高——谈做好集体备课工作的几点意见中光高级中学李振环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就某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讨论与研究,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的系列活动。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进一步规范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作用,做到博采众长,集思广益,更好地体现二期课改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对不断地提高备课的质量和教学的有效性来说,无疑是一条行之十分有效的举措。现在,我就这个问题谈几点意见。第一、建章立制,加强组织管理。集体备课由学校教导处实施管理,制定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工作职责及相关备课制度,确保备课活动的有效开展。一般由教研组长具体主持集体备课活动;语、数、英教研组可按年级组分成若干备课组,由备课组长负责具体实施,教研组长指导并参加各小组的备课活动;其他学科由教研组长负责主持集体备课活动。第二、明确职责,分工合作,有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1.三定:固定时间、地点、人员。以备课组为单位,固定每周一次(2课时)在指定地点进行集体备课,备课组长做好考勤记录,并填写好备课组活动记录本。2.备课内容的确定。为了减少盲目性,开学初,各科教研组长应组织一次全组集体备课,一般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进行集体备课。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问题、重点研讨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宏观性的问题,再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制定好本学科集体备课计划。各备课组根据学科集体备课计划制定年级备课组计划,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提高集体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集体备课时,主要讨论下周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以及教学策略(重点内容怎么讲、如何讲透)、典型例题的选用、作业的布置、单元测试等等。重点是“四备”:备学情、备教学重点和难点、备教法、备作业(还应包含单元测试题)。每位老师均必须发言,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步入教坛的新教师,都应自觉把个体纳入到群体中去,集思广益,使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现,提高备课的质量。3.每次集体备课时均由组内教师轮流执笔,负责把备课内容整理好后在本周星期五前分发给教师,以便老师们参考、设计下周的教案。各教师领到资料后,必须根据本班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作业等进行适当调整、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以起到分层教学的作用。4.及时反馈改进。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的。为了吸取经验,总结教训,我们要求老师每节课后要认真反思,撰写教学后记,记下课堂发生的事件,以便下次课上改进。每次集体备课时首先讨论交流上周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必要时请相关专家或教研员解难释疑,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第三、加强对备课组活动的监控,客观地评价考核备课过程,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集体备课只是形式,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教科研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具体体现。学校教导处和教研组应加强对备课组活动的监控:1.教导处参加备课组活动,携同教研组长定期检查各备课组活动记录本,作好书面记录,并对检查结果作出分析,提出改进意见。2.教导处组织人员检查教师的听课笔记本、作业批改等,检验集体备课的效果,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处置意见。3.注重备课活动的过程评价。教师能否积极参与集体备课;能否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有研究性的问题;能否查阅资料、补充教学内容;能否在集体研讨时,发表有个性的见解;能否博采众人之长,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把制度和人文有机结合,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4.鼓励老师之间,尤其是同一备课小组的老师之间(对教学内容更熟悉)互相听课、评课。在评价中,尽量多做纵向比较,对老师创造性的劳动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时应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鼓励执教者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对年轻教师,更应讲清原因,让其真正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同时感悟出“怎么做”。总之,不管是评课者还是执教者,人人都要以平等交流的方式,做到评中带学,共同提高,力争每次活动都能解决1~2个实际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第四、集体备课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1.正确处理好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关系。集体备课,一般采取集中讨论与个人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如果仅仅依靠听中心发言人的说课,就很难发挥集体讨论、博采众长的作用。要发动全组成员预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讨论的时候才能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所以,个人备课是提高集体备课有效性的前提。集中讨论时,组长要善于引导,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还要善于总结,概括大家的长处,指导中心发言人整理备课提纲。2.正确处理好备课与讲课的关系。备课是讲课的基础,讲课以备课提纲为指导。集体备课之后,可由一人或几人进行试教,每次教后及时组织评课,及时修改备课提纲。所以备课要统一,而讲课在不离开备课提纲的情况下,可以按需所教,千万不能出现“千人一面”的局面,一个备课组的教案应该是不同的。3.正确处理好骨干教师引领与新教师培养间的关系。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一般挑选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来担任。但从培养新教师的角度出发,也应给新教师压压担子,让新教师来当备课“中心发言人”,同时采取“新老结对”的方法,帮助新教师备课,充当“主讲人”,然后逐步放手,从而提高青年教师钻研分析教材的能力。总之,集体备课是二期课改精神下加强教师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思考,拓展教学思路,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规范集体备课制度,创新集体备课模式,提高备课的实效性,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教学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学的生成性备课迎园中学陆青【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上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的教学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课程改革要求倡导一种生成性教学的新理念,这种理念对教学的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课中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教学才能在新要求下富有成效。【关健词】新课程背景整合资源持续备课运用方法全程备课改进教案修正备课突破局限优化备课由于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的弊端,因而教案成为了教师实施教学的“法宝”,教师也常常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尽善尽美而绞尽脑汁设计教案。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这样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所产生的效果已在逐渐减弱。即使是一些被认为是经典的教案,实施起来也不是那么顺利了。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在新课程改革中,开始倡导一种生成性教学的新理念,它就要求用一种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教学,使教学在系统预设的基础上体现出灵活开放与动态生成的特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课前进行生成性备课,才能在课堂上有动态的生成,我们的教师才能用智慧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下面,就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学的生成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