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1页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2页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3页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4页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1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寒食》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是一首挖苦诗,描绘寒食节景象,挖苦宦者的得宠。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诗不直接挖苦,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蓄蕴藉,入木三分。据《本领诗》记载,此诗在当时得到唐德宗赏识,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原文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解释

1、寒食:清明前一日谓之寒食,即禁烟节,汉制此日宫中钻新火燃烛以散予贵戚之臣。

2、御柳:御苑之柳,旧俗每于寒食折柳插门。

3、斜:音“霞〞。古音为“霞〞,今读为“霞〞或“协〞均可,如“入竹万竿斜〞、“远上寒山石径斜〞。

4、汉宫:以汉代唐,下句同。

5、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6、五侯:汉成帝时,封他的舅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他们被人们称为五侯。

翻译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抢先飘进五大侯爵的宫里。

赏析

从诗歌的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借后汉的朝政故事来讽剌唐肃宗、代宗朝宦官专权的事实。

起始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出了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无处〞写出了花开得又多又广,“飞花〞是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处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斜〞字用得奇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姿。这两句为我们展示了寒食节京城白天的景色。这里的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人宫苑,由全局到局部,描写细致、深人。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两句是写宫苑黄昏的景象。天黑时分,宫苑里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正在一支支地传送着。蜡烛光明地燃烧着,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这里不仅是写蜡烛的光明情态,错烛充满的烟雾不正是宦官受宠时那种威福恩加的气概呈现吗?这些使人如见他们受宠后专权一时的'骄横神态。寒食节要禁火,在封建风俗的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但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仅此一点,足见这些宦官平日如何倚势弄权,欺压贤良。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把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的可憎面目揭露无遗,到达了辛辣挖苦的目的。

本诗笔法奇妙、含蓄,在描述寒食节景象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剧烈的不满心情,语言简洁,寓意丰富。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唐德宗所赏识,因此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松,写景特别,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2

寒食

宋代:赵鼎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参考释义

即使冷冷清清开着几扇柴门的村落里,也还是要插几根杨柳枝条,标志出每年的节令。寒食的传统虽然没有传到遥远的广东,但清明上坟奠祭祖先的礼仪还是和中原一样。时至今日,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很多梨花。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卧在青苔上,莫管关城门的号角声是否响起来。

赏析

诗中的“粤人国〞,本指广东,因秦末赵佗曾建南越国,封为南越王。赵鼎曾被贬至潮州,因此此处“粤人国〞应指潮州。赵鼎在潮州五年,即绍兴十至十四年〔1140-1144〕,至潮州时是绍兴十年闰六月,故此诗应为绍兴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间所写。

此诗虽题为《寒食》,但写的是从寒食到清明。前两联写的是当时民间风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祭扫》记其时江南风俗:“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成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曲幽,亦青青可爱。……从人家上冢者……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冢者尤多〞从今诗可得知,南宋时潮州民间在寒食节也有插柳的风俗,即使偏僻村落也不例外,只是没有禁烟寒食,而清明节却像东汉末襄阳隐士庞德公一样携带女儿上山扫墓〔即“上冢〞〕。

后两联在记事中寄寓抒情。颈联写所见:汉唐帝王的陵墓连粗粝的麦饭也没有人祭拜,而山溪野径之间开满梨花。尾联写所感所闻:我还是开怀畅饮吧,醉后卧倒在青苔之上,不必去管城头上黄昏吹起的军号。

通过清明郊游,悟得了不少哲理:权贵、富贵不过是短暂的、无常的,而人间的确永久的、常新的。我还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是当时处于贬谪逆境中的苦闷、痛楚心情的反应。

其实,赵鼎是不屈的。他在由潮州移吉阳军的谢表中曾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见了,说:“此老倔强犹昔!〞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3

《寒食》

:韩翎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原文解释】:

1、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也许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为寒食节。据左传所

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

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2、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3、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4、五侯:后汉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个得宠的宦官为侯,世称五侯。

【翻译译文】:

春天,长安城到处飘飞着落花;

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研薄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

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挖苦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

特权。诗是讥讽宦者的得宠。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减于桓灵。

诗比讽深远。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诗不直接挖苦,而只描摹

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奇妙,入木三分。据唐代孟姿撰的《本领诗》说:这首诗

颇为唐德宗赏识,御批提拔韩盼驾部郎中知制诰的要职。当时江淮刺史也名叫韩

牛又以同名同进。德宗便亲书春城无处不飞花全诗,并批道与此韩牛成

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4

《醉太平·寒食》的者不直接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纳融情于景、含藏不露的抒写手法,把对春天的喜悦之情完全融化在一片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声光画面之中。下面一起来观赏这首曲吧!

【原文】

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画楼洗尽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译文】

一声声,小乌鸦不停地欢叫,硬是叫破了暗夜,迎来了春日光华。昨夜里微微春雨润湿了江堤软沙,阵阵香风溢满万家。把画楼的鸳鸯瓦洗得干洁净净,还打湿了系着彩绳的秋千架。一觉醒来时红日已照着窗纱,听到街上有人在叫卖杏花。

【赏析一】

寒食在农历三月初,清明前一二日,此时春已过半。

王元鼎的这组《寒食》小令共存四首,此是其中第二首。另外三首主要描述消逝的春光在心里引起的丰富、冗杂的感受,或惹动莫名的困倦,或撩拨缠绵的情思,或萌发准时作欢的欲念,主观色彩表现得比较浓烈。

【赏析二】

寒食在农历三月初,清明前一二日,此时春已过半。王元鼎的这组《寒食》小令共存四首,此是其中第二首。另外三首主要描述消逝的春光在心里引起的丰富、冗杂的感受,或惹动莫名的困倦,或撩拨缠绵的情思,或萌发准时作欢的欲念,主观色彩表现得比较浓烈。

这一首却不同,不直接宣泄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