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_第1页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_第2页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_第3页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_第4页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感受胜利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念,进展对数学的主动情感。②培育学生观看,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依据例2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

2、用你喜爱的方法尝试计算

3、同桌沟通自己的算法

4、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

88+104+9688+〔104+96〕

=192+96=88+200

=288=288

5、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觉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比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觉共性问题,以把握学生学情〕

〔三〕自学检测

1、填空

387+425=〔〕+387525+〔〕=137+525

300+600=〔〕+〔〕〔〕+65=〔〕+35

2、连线

56+68150+〔25+75〕

150+25+7550+B

B+5068+56

A+B+100A+(B+100)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相互沟通。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舞学生分工合作,探究沟通,教师巡回辅导,发觉、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

〔3〕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优点?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做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四、达标训练〔1-3题必做,4题选做,5题思索题〕

1、依据加法结合律填空题。

〔1〕78+25+22=78+〔〕+25

〔2〕376+175+25=376+〔+〕

2、连线。

147+〔72+28〕A+(B+100〕

A+B+100147+72+28

3、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52+27+73285+15+77+23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好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五、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

1、根椐加法的运算定律填空

〔1〕450+320=〔〕+45065+95=95+〔〕

〔2〕〔〕+100=100+150250+〔〕=125+250

〔3〕78+25+22=〔78+〕+〔〕

〔4〕495+125+75=495+〔+〕

2、下面的哪些算式符合加法结合律,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1〕A+〔30+9〕=A+30+9

〔2〕15+(7+B)=(15+7)+B

〔3〕10+20+30+40=10+(20+30)+40

3、连线。

87+22+78〔79+83)+17

498+125+75498+(125+75)

(138+136〕+16287+〔22+78〕

79+〔83+17〕138+136+162

4、简便计算。

98+72+28215+85+73+27

〔二〕堂清反馈:

六、作业布置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2

[教材简解]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定律,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从学问的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简单。而且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肯定的感性认识。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同时也为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受观看、猜测、验证、结论的探究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并把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究运算律的过程中,进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育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和胜利地喜悦,进一步增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念,初步形成独立思索、合作沟通的意识和习惯。

4、通过自主探究、互相合作获得胜利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让学生在探究中经受运算律的发觉过程。

2、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觉规律,概括运算律。

[设计理念]

1、敬重儿童的认知规律,注重新旧学问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稳固旧学问,发觉新学问,把握新方法。

2、以学生的“最近进展区〞为向导,细心设计课堂教学策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预设出合理的教学流程与思维坡度。

3、本着真实有效的宗旨,让课堂焕发生活的活力,让每个孩子在民主、平等的课堂中得到不同的进展。并注重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加强情感沟通,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从而让教师与学生都获取丰富的`,主动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思路]

1、展示生活题材的数学例题,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从而初步感受规律。

2、充分感知,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观看,比较、不断地思索与建构。得出规律,并能运用规律。

3、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并总结数学思想与方法,并让学生尝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完成新学问的学习。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4、总结归纳。通过对一节课学习的回顾,让学生谈谈收获,尤其是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上做出评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高斯小学的故事:1+2+3+4+5+6……+97+98+99+100=?

2、引入新课:高斯为什么能快速的找到答案,计算加法时是不是有什么运算规律呢?我们今日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加法运算规律

二、自主探究,查找规律〔加法交换律〕

〔一〕出示情境图

四年级的同学们在开展跳绳和踢毽子的活动,从图中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依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多指名说)

(二)、解决问题,探究规律

1、出示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共有多少人?

〔3〕参与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师生讨论解决第一个问题,揭示加法交换律。

〔1〕指名口头列式:28+17;还可以怎样列式?17+28;说说各算式表示的意思。

〔2〕这两个式子相等吗?为什么?(计算结果相等)(都是求跳绳的有多少人)那我们就可以用“=〞把它们连接起来。教师板书:28+17=17+28,指名读算式。

〔3〕解答:女生共有多少人?板书等式:17+23=23+17

〔4〕认真观看这两组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思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有什么想法?〔两个数的位置变了,数据、运算符号、结果没有变〕

〔5〕这只是猜测,这种猜测在其他加法运算中也存在吗?你还能举几个像这样的例子吗?〔指名说,教师板书。〕这样的例子写的完吗?

〔6〕认真观看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觉?能找出它们共同的规律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班沟通。

〔7〕师:刚刚老师用省略号把很多个这样的等式藏了起来,你还能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比方字母、符号、文字等方式把这个规律简明的表示出来吗?试试看。

沟通介绍:数学中一般用字母来表示:a+b=b+a,这里的a可以表示任意一个加数,b可以表示任意的另一个加数。这也是我们刚刚通过观看、猜测、验证所得到的结论。这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这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第一个运算律。〔板书课题〕

3、其实加法交换律对于我们并不生疏,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习什么学问时也用了加法交换律?想一想加法是怎样验算的?

4、稳固练习,完成自主练习单〔一〕

自主练习单〔一〕

1、依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23+35=35+(〕a+12=12+()

23+()=178+()()+98=()+56()+()=()+()

2、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三13页至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受探究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把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

2.在探究运算律的过程中,进展学生的观看、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育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胜利的喜悦,进一步增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念。

4.初步形成独立思索、合作沟通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把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他们。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商量,计算从而自己发觉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过程。

教学预备:

课件、投影仪、卡片

教学过程:

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长江,黄河就像两条长龙盘卧在中国大地,特殊是黄河被称为我们的“母亲河〞。这几天我们始终在学习有关黄河的学问,了解到了很多有关黄河的信息,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黄河的学问?〔学生依据课前调查回答〕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

课件展示情境录像:〔课件展示的关键是让学生从中知道黄河流域的小学问,例如上游: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中游:黄土高原下游:华北平原等小学问〕最终大屏幕定格在信息窗三的情境图。

以上展示在大家面前的就是黄河流域图。教师板书:黄河流域

请同学们认真观看,你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看汇报,

生汇报:依据黄河流域图我了解到黄河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1、黄河上游长3472千米,中游长1206千米,下游长786千米;2、黄河上游流域面积是39万平方千米,中游是34万平方千米,下游是2万平方千米;〕

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2.你能依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问题〔1〕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问题〔2〕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二〕出示学习目标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今日我们将解决那些问题呢?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受探究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把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在探究运算律的过程中,进展学生的观看、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育学生的符号感。

〔三〕出示自学指导

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今日的学习目标,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指导意见,请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仔细看教科书第13—14页的信息窗3的第一个红点和小电脑的内容,重点看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索:〔1〕怎样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哪种方法简洁?〔2〕什么是加法的结合律?怎样用字母式表示?〔3〕什么是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式表示?

〔5分钟后,比一比谁汇报得最清晰。〕

〔四〕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比一比谁看书最仔细,谁自学效果最好!〔师目光巡察每一个学生,特殊要关注特困生。〕

二、汇报沟通,评价质疑

〔一〕调查

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

〔二〕全班汇报

1.问题一: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学生在列式解答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状况:

〔1〕39+34+2和34+2+39

〔2〕〔39+34〕+2和39+〔34+2〕。

2.问题二: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学生可能出的状况:

〔1〕、3470+1210+790和1210+790+3470

〔2〕〔3470+1210〕+790和3470+〔1210+790〕。

今日我们要学的学问就在这两组算式中。

〔设计意图:充分运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提出加法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通过这两组算式学习今日的新学问,为下面学习埋下了伏笔。学生会马上把精力投入到这两个算式的讨论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3.观看、比较、发觉规律

〔1〕观看这些算式,你们发觉了什么?

生汇报:每组算式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的结果相同,运算的顺序不同。

例如:

〔39+34〕+2=39+〔34+2〕

〔3470+1210〕+790=3470+〔1210+790〕。

〔2〕是不是全部的三个数相加都符合这些规律呢?举例验证一下吧:〔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看结果怎样〕

生汇报:

〔35+63〕+15=35+〔63+15〕

〔325+82〕+18=325+〔82+18〕…

〔3〕把你的发觉告知大家?〔将学生的举例用实物投影展示〕

〔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指出这条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4〕你能用你喜爱的方法表示这加法结合律吗?

学生用各种符号、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最终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a、b、c来表示三个加数,因此加法结合律可以写作〔a+b〕+c=a+〔b+c〕。学生齐读,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小结:刚刚我们通过解决两个问题发觉并归纳出了加法结和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经受了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无形之中培育了学生一种数学思想。〕

4.学法迁移,探究加法交换律。

那么,加法运算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想不想知道?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

(1)游戏:找朋友。

在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个算式卡片,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认真想一想,算一算,它应当是屏幕上哪个算式的好朋友?为什么?

〔2〕同学们真棒,很快就为自己的算式找到了合适的朋友,还有谁的算式没有找到朋友?你能依据刚刚同学们的方法给他介绍一个合适的好朋友吗?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探究与发觉〔三〕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P47。

教学目标:

1、经受探究过程,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表示数。

2、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理解运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究推导过程与运用。

教具预备:

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忆旧知。

要求学生回忆一下上一节课学过的乘法的运算规律。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那么,大家回忆一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公式又是什么呢?〕

a×b=b×a

〔a×b〕×c=a×〔b×c〕〔黑板板书〕

〔那么加法是否也有同样的规律呢?让我们如今来探讨一下〕

二、创设情境、操作体验

1、由生活引入,通过对话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换的含义。

数一数:本班男生的人数和本班女生的人数,求本班一共有多少人?

男生+女生:〔26+17〕人

女生+男生:〔17+26〕人

结果无论哪一种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再举书本上两个例子来说明。

26+17=17+26

3+2=2+3

15+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