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等教育法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A选择和判断第一章1、现代教育法萌芽于16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世纪欧美各国的义务教育法。19世纪末,德国的行政学家施泰因开创了对教育立法问题的理论研究。2、教育法学研究逐渐成为行政法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3、德国是教育立法最早的国家。1957年,德国国际教育研究所黑克尔与人合著的《学校法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法学著作。4、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和实施,不仅是我国确立义务教育法律制度和依法治教的标志,也是建立社会主义教育法制的开端,它成为我国教育界和法学界进行教育法学理论研究的起点。5、我国教育基本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行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他的颁行不仅是教育立法上的巨大进步,更标志着我国教育工作进入了全面依法治教的新时期。6、教育法学是法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教育法学一定意义上是行政法学的分论;教育法学与民法学的交叉点是教育民事关系。7、我国的教育行政有两层含义:一是执行国家意志的教育行政机关;二是指国家教育事务的决策、组织和调控等活动或过程,以执行国家意志,即通常所说的教育行政管理。8、依法治教:广大公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教育法及其他教育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教育事务,保证国家各项教育工作都能依法进行。依法治教的关键和实质在于“依”字。依法治教的重点是规范教育行政。第二章1、教育法制建设的基本含义。教育法制,从静态意义上讲是指有关教育的法律制度的总称;从动态意义上讲是指贯穿教育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阶段的法制运作过程,体现了依法治教、法制教育的法制精神和原则。2、教育法制建设的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机会均等原则;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程序法治原则;责任教育原则。3、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这是建国以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第一部教育法律。4、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这是一部涉及教育改革和发展全局,全面调整各种教育关系的教育基本法,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母法”。简称《教育法》。第三章1、教育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法是指由国家依据立法程序所制定的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教育基本法、教育单行法及其它法律中与教育有关的条款。狭义的教育法是指教育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教育法的调整对象实质上是教育法中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即教育法调整的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教育关系。以其特征分为两类:一类是纵向隶属性质的教育行政关系;一类是横向平等性质的教育民事关系。3、教育法律关系的特点:(1)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具有隶属性和平等性的双重属性;(2)教育法律关系受国家意志的主导;(3)教育法律关系具有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特征。4、教育法渊源的种类:(1)制定法: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法律解释;特别行政区的教育法规;国际条约。(2)非制定法:判例法;学理。第四章1、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是教育法的第一层级。2、教育基本法的子部门:教育行政组织法;基础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成人教育法;教师法;国际教育法;民办教育法;特殊教育法;教育投资法。第五章1、教育法制定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原则;系统性原则;稳定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2、教育法实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教育法适用的原则:尊重事实依法办案原则;司法平等原则;司法独立原则。教育司法平等是现代司法基本原则。第六章1、教育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应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2、教育法律责任根据违法主体的法律地位、违法行为的性质及违法程度,有三种主要方式:行政法律责任(行政处分处罚)、民事法律责任(财产的赔偿补偿)、刑事法律责任。3、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受害人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诉讼或者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纠纷,制止或矫正侵权行为,以使自己受害的权益得以恢复,利益得到补救的法律制度。4、教育法律救济的三种途径:行政救济;司法救济;非诉讼的调解、仲裁等方式。5、教师申诉制度的特征: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法定的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申诉制度。6、教育行政诉讼的特征:(1)原告只能是教育行政相对人,被告是做出具体教育行政行为的主体;(2)人民法院审理的教育行政案件仅限于就教育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发生争议的案件;(3)必须是教育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教育行政相对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或不服行政复议后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教育行政争议案件;(4)不适用调解。第七章1、《教育法》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大法。2、我国教育法体系中,《教育法》居于第一层次,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和效力,是我国教育工作应当遵循的最高的法律准则,并为其他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基本的立法依据。3、我国《教育法》的特点:全面性和针对性相结合;规范性和导向性相结合;原则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4、我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主要体现在: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教育必须遵循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教育的总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5、我国的教育方针确定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性质),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途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目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向)。6、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希望的使命。7、教育是一种“双主体”的活动。《教育法》在对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作了明确规定的同时,也规定了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这在我国教育立法上还是首次。所谓受教育者,一般是指通过学习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的人。广义而言,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并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切人;狭义而言,受教育者仅指在正规学校接受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教育并获得一定学历的人。第八章1、世界上第一批大学的产生与中世纪欧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密切联系。如12世纪意大利南部工商发达的港口城市那不勒斯的萨莱诺产生了欧洲第一个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萨莱诺大学。2、早期的中国大学教育有三个模式:京师大学堂式教育模式、教会大学教育模式、清华大学教育模式。3、1980年2月,第一部有关教育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这部法律也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部有关高等教育的专门法律。4、《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于1999年1月1日起实施。5、《高等教育法》的立法的目的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两个文明建设。6、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教育。7、高等教育法律关系(1)高等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具有民事法律关系特征),二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具有行政法律关系)。(2)高等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3)高等学校与社会的法律关系;(4)高等学校与政府的法律关系。8、高等教育分类,从学历有无上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从教育形式上分为全日制教育和非全日制教育。9、我国的学位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和博士。第九章1、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的内容:民事权利;招生权;学科、专业设置权;教学权;科研开发与社会服务权;国际交流合作权;机构设置和认识权;财产管理和使用权。招生权,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学科、专业设置权,《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教学权,《高等教育法》第三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2、1993年10月制定的《教育法》规定我国施行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3月的《教育法》以教育基本法的形式确认了教师资格制度。《高等教育法》与前述法律相衔接,在第四十六条规定了高等学校施行教师资格制度。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且被高等学校聘用,才能获得高等学校教师职务。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分为四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3、《高等教育法》第四十八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是指高等学校与具备高等学校教师条件的人员,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根据教师职务的要求,由高等学校聘请具备高等学校教师条件的人员担任高等学校教师职务的制度。4、高等学校教师的聘任制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合法原则。5、《高等教育法》第六十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第六十二条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相关部门根据在校学生年人均教育成本,规定高等学校年经费开支标准和筹措的基本原则;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内高等学校年经费标准和筹措办法,作为举办者和高等学校筹措办学经费的基本依据。”B高等教育法论述一、教育行政与依法治教的关系(17)1、我国的教育行政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执行国家意志的国家教育行政机关;二是指国家教育事务的决策、组织和调控等活动或过程,以执行国家意志,即通常所说的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我们所讲的教育行政主指第二层含义。2、依法治教可定义为:广大公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教育法及其他教育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教育事务,保证国家各项教育工作都依法进行。3、关系:(一)依法治教的核心在于教育行政的法制化、规范化。(1)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各项活动的进行以法定的职权作为必要的前提。即严格按照法定的职权开展活动。而不能有任何超越职权或任何滥用职权的行为。(2)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的各项活动严格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重实体、轻程序是我国教育法制建设中的不良倾向,亟待改正。(3)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主体的责、权、利紧密联系,特别是要求教育行政主体切实承担起各种教育行政责任。现代法治的核心在于公共权力的控制和引导,依法治教也不例外。(二)教育行政的革新促使依法治教的持续发展。(1)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教育体制改革带来了教育行政的革新,有利于教育立法、执法、司法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2)教育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也为依法治教的发展提供了动力。(3)教育行政领域内的教育行政立法、教育行政执法、教育行政司法乃至教育行政法制监督等各个阶段的完善,直接成为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简述国外教育法的发展趋势(23)1、教育立法权出现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趋势2、教育法调整的范围扩大,教育法规增多3、教育法的调整手段和方法不断改进4、注重有关教育程序方面的法律制定5、教育法制监督体系日趋严密三、简述教育法的特征和作用(41+55)(一)教育法的特征1教育法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的法2教育法的国家主导性3教育法的政策导向性4教育法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5教育法是行为法和组织法的结合(二)教育法的作用对于教育法的作用,我国按照发作用于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形势和内容之不同分为教育法的规范作用和教育法的社会作用,教育法的规范作用是指教育法作为行为规则而直接作用于法律主体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教育法的社会作用是指教育法作为社会调节手段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1、教育法的规范作用:根据教育法对不同行为的不同影响,可以将教育法的规范作用分为指引和预测作用;评价和教育作用;强制作用。教育法的指引和预测作用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对主体行为的导向、引导作用以及主体根据法律规范预先估计相互之间将怎样行为和行为后果等,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教育法的评价作用和教育作用,是指教育法律规范作为人们对他人行为标准所起的作用以及通过教育法律规范的存在和运作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教育人们正当行为的作用。教育法的强制作用,是指教育法通过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和惩罚来维护教育法律秩序,强制作用也是教育法存在的保障,不仅在于对违法行为的特殊预防,而且是建立教育法律秩序,实现教育法一般预防作用的保证。2、教育法的社会作用:第一,教育法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第二,教育法是保证教育改革的需要。第三,教育法是按照教育规律举办教育事业的重要保障。第四,教育法还是我国全面实现依法治教,使教育事业步入法制化轨道的客观要求。总之,发挥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就必须将教育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之上。教育必须为社会予以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依靠法制。教育法正是具有上述应有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的这个法制。四、联系实际说明教师权益救济制度和学生权益救济制度的内容(97)(一)教师权益救济制度:一般来说,解决教师与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行政机关之间的教育行政纠纷有以下四条途径:1、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向法定的主管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由申诉提出、受理和处理三个环节组成。2、教师行政复议制度:是指教师认为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做出该行为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本级人民政府提出请求,由受理的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请求,依照法定程序对发生争议的具体教育行政作为进行复查,裁判其是否合法、适当和责任的归属,并决定是否给相对人以救济的法律制度。3、教师行政诉讼制度:指教师认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审理,作出裁决,给教师的合法权益以特殊保护的法律救济活动。4、教师行政赔偿:指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违法五、简述教育法的基本原则(114)2、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3、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总纲。4、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必须从根本上反映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自我完善的主体追求。5、人道主义原则居于较次层次,全面发展原则居于最高层次,教书育人原则居于承上启下层次。6、人道主义泛指一切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地位,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保障人的权利的道德思想体系。人道主义的发源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7、所谓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就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应当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以人道主义的言行影响、培养学生。8、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社会职责。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这一称谓的最简洁、最准确的解释。能否自觉地做到教书育人,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平的最重要标志。9、教书育人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10、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要自觉地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并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11、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社会发展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1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A人的解放使人的全面发展的起点B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C集体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D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第五章1、教师正确对待职业的行为规范:爱岗敬业,依法执教。2、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一要畏业,二要爱业,三要乐业,四要创业。3、教师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行为规范是:热爱学生,教学相长。4、师爱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A目的性B广泛性C科学性。5、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罗森塔尔效应”实质上是师爱效应。6、(论)热爱学生的具体要求:全面了解学生;热爱所有学生;严格要求学生。7、教师正确对待自身业务的基本规范:严谨治学,博学多才。8、教师的治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A对专业知识的研究B对教育规律、教育方法的研究。9、所谓智德,是指教师在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上,在追求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10、教师正确处理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关系集体,团结协作。11、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二重性:协调性;矛盾性。12、教师进行自我修养的行为规范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13、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思想的人。第一次将“师表”二字连用的是司马迁。14、风度仪表方面的要求:风度仪表是人的精神气质及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教师的风度仪表是其在内心世界的表露,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服饰上要整洁高雅;神态上要愉快亲切;言谈上要谦逊文雅;举止上要稳重端庄;待人处事上要做到真诚热情。第六章1、教师道德范畴是反映教师道德关系和行为调节方向的一些最本质的概念。如义务、良心、荣誉、幸福。2、教师基本的职业义务:自然义务;社会义务(职责)。3、教师职业义务:就是教师对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和教师集体所承担的责任,应履行的职责。4、教师道德义务在调节教师的行为和道德选择中具有下列特点:A是教师自愿选择的结果B不企求相应的报酬C内容必须付诸行动才具有现实意义。5、良心作为一种道德意识,它的社会的心理特征有四个方面:A内在性B综合性C稳定性D广泛性。6、职业良心区别于职业责任的明显特征在于它是一种“道德自律”。7、所谓教师的职业良心,是教师在教育劳动中对教师责任的自觉意识,是教师在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义务过程中多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教师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在教师意识中的有机统一。8、关于教师职业良心的本质认识正确的:A良心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条件决定的。B马克思说“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C良心的内容和形式由人们的道德关系和道德实践规定D良心的社会作用受社会关系的制约。9、教师职业良心的作用:A选择作用B监督作用C自我评价作用D有力的调节器。10、荣誉是客观评价和主观感受二者的统一。教师职业荣誉包含自我意识的荣誉与社会客观评价的荣誉。11、(论)教师要正确对待荣誉。A消除虚荣心,培养荣誉感。B正确处理义务和荣誉的关系。C正确处理好集体荣誉和个人荣誉的关系。D正确对待他人的荣誉。E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12、教师职业幸福范畴,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实践中,以自己出色的劳动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和理想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第七章1、所谓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产生的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2、道德行为的特征:A道德行为是道德行为主体自知的行为B道德行为是道德行为主体自身自觉的自我选择的行为C道德行为是道德行为主体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3、一切不涉及他人和社会利害关系的行为,都是非道德行为,也称之为“空白行为”或“中性行为”。4、道德行为依据其性质不同分善行和恶行。5、在道德实践中,社会对人们行为的道德态度分为肯定、否定、容许三种,由此有道德肯定、道德否定、道德容许三种道德行为。6、全部的道德行为可分为A职业道德行为B家庭道德行为C公共道德行为。7、家庭道德规范是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8、自主性是道德行为选择的本质特征。9、多层次道德规范是道德行为选择存在的前提。10、教师道德行为选择是一个自愿、自主、自择的过程11、价值冲突表现在社会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同一价值体系内部的不同道德要求之间的冲突,是大善与小善、高层次的义务与低层次的义务之间的矛盾。另一种是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对立,是善与恶、履行义务与不履行义务之间的冲突。12、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原则。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13、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表现为两种形式,即社会自由和意志自由。社会自由是教师道德行为的外在可能性。教师的意志自由是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内在自由。14、所谓教师道德评价:是指与教师职业劳动相关的人们,依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通过社会舆论或个人心理活动等形式,对教师群体或个体的个别或一系列道德行为进行善恶判断,表明褒贬态度。教师道德评价依据其主体不同可以分为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15、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作用:A中介作用B教育作用C裁决作用D维护作用。16、(论)动机和效果的辨证统一关系:动机和效果在行为总体上是统一的。动机和效果的差异和矛盾。17、(论)教师道德行为的考察和判断:A注重行为动机的考察,是教师道德评价的特征之一B效果的善恶是教师道德评价的重要依据C实践是检验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的根本依据。18良心、内心信念是教师道德自我评价的基本形式。第八章1、教师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了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根据教师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的要求,在道德方面所进行的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经过锻炼改造而形成的教师道德品质和达到的师德境界。2、教师道德的修养特点:A自觉性B持久性C实践性。3、教师道德修养的实质就是不断地解决道德必然性与个人道德选择能力之间得矛盾。4、教师道德修养的方法:A理论学习B实践锻炼C慎独的方法。5、所谓慎独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然谨慎遵守道德原则,它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又是道德修养所达的一种极高的境界。慎独是一种道德境界,同时也是一种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和方法。6、道德品质是指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倾向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总体的根本属性。A道德品质是道德关系的体现B道德品质是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化C道德品质是主体自觉意志的凝结D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积累E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内在根据F道德品质是行为整体的稳定特征。7、教师道德品质的构成有六个最基本的要素,这就是教师道德认识、教师道德情感、教师道德意志、教师道德信念、教师道德行为、教师道德习惯。8、教师道德情感是以“爱”为基本特征的。爱学生是教师道德情感的核心。“皮格马利效应”就是师爱效应。9、道德习惯,是构成道德品质的最终环节。道德认识是整个道德品质发展地前提。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则是整个道德品质结构中地精神支柱高等教育法学教育法学与教育法制1.教育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具有法学与教育学边缘性质的法学分支学科,最初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未60年代初的西德、美国和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2.教育法学是运用法学理论研究和解释教育法律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法学分支学科。3.教育法学的特征:a.时代性,是指教育法学及时反映了现代商品经济和现代科技的进步。b.边缘性,指在教育法学领域法学和教育学两者相互支持、相互渗透。C.社会性,指教育法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应用性。D.综合性,4.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法律现象及其产生、发展的规律。5.在全球范围内,教育法学的研究以德国、美国和日本为加强。我国的教育法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育法的产生和发展比较正式的国外教育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1.教育法制建设的基本含义:静态意义上指有关教育的法律制度的总称;动态意义上指贯穿教育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阶段的法治运作过程,体现了依法治教、法治教育的法治精神和原则。2.教育法制建设的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机会均等原则、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程序法治原则、责任教育原则。教育法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调整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教育活动所涉及的国家行政机关与教育机构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教育行政关系和平等主体之间形成的教育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1.教育法的调整对象实质上是教育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即教育法调整的是在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教育关系。一类是具有纵向隶属性质的教育行政关系;另一类是具有横向平等性质的教育民事关系。教育法律关系是指国家通过教育法调整教育活动过程中发生在教育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教育法律关系是由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教育法律关系客体和教育法律关系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2.教育法渊源,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效力层次和法律地位的教育法律规范的总称。3.教育法渊源的种类:a.制定法: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法律解释;特别行政区的教育法规;国际条约;b.非制定法:判例法;学理。在当代中国大陆有判例但没有判例法,不是我国教育法的正式渊源。1.我国教育法的体系还是属于行政法的一个分支体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独立是相对的,是行政法的一个分支,即教育行政法。第五章教育法的制定、实施和监督教育法的制定是指由特定的立法主体依照一定的法定权限、程序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废止和解释教育法的活动。2.教育法制定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原则;系统性原则;稳定性与发展性结合原则。4.教育法的遵守是指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严格依照教育法规定从事某种事务和做出某种行为的活动。是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实施的重要方式。5.教育法遵守的条件法律的可遵守性;良好的法律意识;良好的法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教育法监督是指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所有教育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导。构成教育法律监督的基本要素有法律监督的主体,客体,内容和方式。第六章教育法律责任和法律救济1.教育法律责任:指行为人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应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2.教育法律责任的种类:教育法律责任根据违法主体的法律地位、违法行为的性质以及危害程度,有三种主要方式: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3.教育法律救济: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受害者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诉讼或者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纠纷,制止或矫正侵权行为,以使自己受害的权利得以恢复,利益得到补救的法律制度。救济种类主要有:司法救济和非司法救济,死法救济和公法救济,程序救济和实体救济。4.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一是行政救济,即通过行政申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一般申诉、教师申诉、学生申诉等)、行政复议和行政赔偿等方式,由国家行政机关裁决纠纷;二是司法救济,即通过诉讼程序,依据纠纷性质提起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由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司法解决;三是非诉讼的调解、仲裁等方式,主要指通过教育组织或者其他民间仲裁机构,依据人民调解制度或仲裁法律加以解决。第七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教育法>>于1995年3月由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1995年9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教育工作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时期。2.<<教育法>>主要对教育领域中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做出基本的规范,并成为其他教育法律、法规的立法依据。被称为教育基本法。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大法、1.我国教育的性质:社会主义性质。体现:a.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b.教育必须遵循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c.我国教育的总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2.我国教育的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教育重视德育,教育遵循借鉴与继承,教育机会均等,公共性,终身化,民主性,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和选择教学语言的原则。4.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我国现行的学制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起以各级财政拨款为主,以依法征收教育费附加,发展校办产业,社会集资捐资,收取学杂费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第八章<<教育法>>诠释(上)1.近现代高等教育发端于中世纪的欧洲。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2.<<高等教育法>>于1995年2月制作出草案,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4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3.设立高等学校的基本条件:有组织机构和章程;有合格的教师;有符合规定标准的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有必备的办学资金与稳定的经费来源。第九章<<教育法>>诠释(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正式确立了学校的法人地位: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自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校长为法定代表人。2.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等学校的校长是最高行政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并对外代表高等学校进行各种民事诉讼活动。1.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拨款,学生学费,社会组织与个人的投入和捐助,校办产业的利润、智力成果转让费和社会服务收入。第十章<<教师法>>诠释1.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于1994年1月1日起实施的<<教师法>>。《教师法》的立法宗旨: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权利有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指导评价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和进修培训权;义务有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完成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义务。
第一章道德与职业道德1.道德二字合用,始于战国时的荀子2.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现象可分为三类:道德意识现象、规范现象、活动现象道德的特点:特殊的规范性;独特的多层次性;广泛的社会性;更大的稳定性。3.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本质的决定作用4.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其特殊性表现在:①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②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③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5.道德通过价值方式把握现实世界的特殊性集中表现在:①道德把握的主要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道德把握世界的主要手段是进行道德评价;③道德把握世界的目的是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7.道德的社会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争论,主要表现为两种对立观点:道德决定论、非道德主义(道德无用论)8.道德社会作用的性质,取决于他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9.劳动是道德产生的根源;社会分工是道德形成的关键10.维护氏族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最突出的特征;维护部落氏族内的自由平等,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11.维护或反对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和绝对屈从的对立和斗争,是奴隶制社会道德最基本的内容12.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封建道德最基本的社会内容13.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也是最基本的原则;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的主要道德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14.道德发展的规律: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发展;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道德是在批判继承中发展的15.职业就是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16.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在内容表达上具有强烈的职业特征。18.职业道德的产生比一般社会道德要晚,它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①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是职业道德形成的历史条件;②人们从事的各种职业活动,是各种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职业道德的正式形成是在奴隶社会19.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职业道德在深度上注重了人的价值,广度上出现了上千种职业。20.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所倡导的首要内容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1.人类教育活动的出现是教师职业产生的社会基础;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历史前提。//原始社会教育活动的承担者主要是部落氏族的首领,以及老人、能人和妇女。他们的从教活动是教师职业的萌芽2.春秋时期的孔丘在中国第一个办起了“私学”;提出了“有教无类”3.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私学是儒墨两大学派创立的,墨家私学以墨子为首4.1794年,法国第一个建立了巴黎师范学校,首开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我国师范教育始于19世纪末。6.反映市场经济道德秩序的道德原则的规范:公正平等、诚实守信、互惠互利11.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教师职业劳动具有示范性;复杂性;创造性;长周期性12.学生的‘向师性’心理决定了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特点13.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是育人15.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在于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成现实的劳动力,即教师的劳动是劳动力的再生产,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6.(同其他职业道德相比较)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道德意识的自觉性、道德行为的示范性、影响结果的深远性17.深刻,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心灵的撞击;久远,是指教师道德不仅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精神风貌,还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1.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统摄教师职业道德一切规范和范畴的依据。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应提倡和遵循人道主义原则、教书育人原则和全面发展原则。人道主义原则居于基础层次,全面发展原则居于最高层次,教书育人原则居于承上启下的中间层次3.人道主义泛指一切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地位,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保障人的权利的道德思想体系。人道主义的发源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4.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一般,最起码的道德规范。5.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应当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以人道主义的言行影响、培养学生。6.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的社会职责;教书育人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对教师称谓最简洁、最准确解释;能否自觉做到教书育人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高低最重要标志。7.教书育人,就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要自觉地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并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必须反对三种倾向:分家论、自发论、代替论8.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教育的目的9.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社会发展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①人的解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起点(判断)②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③集体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1.全面教育也称通识教育。第五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2.爱岗敬业、依法执教是教师正确对待职业的行为规范热爱学生、教学相长是教师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行为规范严谨治学、博学多才是教师正确对待自身业务的基本规范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是教师正确处理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进行自我修养的行为规范3.师生关系的特点:关系上的特殊性;角色上的差异性;人格上的平等性;感情影响上的相互性。4.热爱学生的具体要求:全面了解学生;热爱所有学生;严格要求学生。5.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师德,师德的核心是师爱6.‘罗森塔尔效应’实质上是师爱效应,又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7.教学相长的具体要求,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互相接纳,形成互爱,互助,互进的教育合作关系。教师在师生关系和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做学生的朋友、助手、导师8.教师的治学包括两方面:①对专业知识的研究;②对教育规律、教育方法的研究9.智德,指教师在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上,在追求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10.未来教师的职责表现在: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未来的设计者;智力资源的开发者。11.教师之间关系的特点: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协调性。教师之间的一致性是本质的、主要的,协调性是教师之间关系的主要特点;另一方面,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矛盾性12.在旧社会,教师受雇于人,长期以来形成了‘同行是冤家’的观念;同时,由于剥削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偏见的影响,读书人往往自视清高,相互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HDTV彩色显像管及其材料和部件合作协议书
- 小学二年级作文家乡的秋天(10篇)
- Tetridamine-POLI-67-生命科学试剂-MCE
- Unit 10 Section A (GF-1d)课堂测试试卷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
- TcNTPDase1-IN-1-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4年环保袋项目发展计划
- 统考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解析新人教版
- 玉溪师范学院《单片机原理及应用》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2024年特殊功能的微生物制剂缓释新型肥料项目合作计划书
- 盐城师范学院《羽毛球高级》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田径运动会径赛裁判法PPT课件
- 学科带头人推荐报告
- 医学影像技术试题
-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客户档案管理规定
- 单相接地电容电流的计算分析1
- (完整word版)A4红色稿纸模板.doc
- 群众问题诉求台帐.doc
- 高强Q460钢焊接作业指导书
- APL-期刊模板
- (完整版)小学四年级英语阅读理解20篇)
- 国自然患者知情同意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