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出海专题研究从传统到新兴金融出海正当时_第1页
金融行业出海专题研究从传统到新兴金融出海正当时_第2页
金融行业出海专题研究从传统到新兴金融出海正当时_第3页
金融行业出海专题研究从传统到新兴金融出海正当时_第4页
金融行业出海专题研究从传统到新兴金融出海正当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融行业出海专题研究:从传统到新兴,金融出海正当时航空租赁:出海历史较长,成绩斐然我国航空租赁行业于2006年开始向海外发力,如今,多家中资背景的航空租赁公司已跻身龙头,且业务遍布全球。据CAPA数据,截至2022年9月,以飞机数量计(包括在役、已订购和闲置飞机),全球前五大航空租赁公司中,有两家中资背景公司(Avolon和中银航空租赁);全球前20大航空租赁公司中,有六家是中资背景。头部11家中资航空租赁公司的机队中,有约60%的飞机服务于海外市场。考虑到航空租赁行业的特点,出海是中资企业发展做大航空租赁业务的自然之路。我国航空租赁出海主要得益于:1)政策支持,2)海外成熟的市场环境和机制,3)中国和亚太地区较为强劲的航空出行需求增长。与此同时,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股东背景,为中资航空租赁公司在融资成本方面带来一定优势。我国航空租赁出海的两种模式包括:1)海外收购成熟标的,即资本的出海,和2)成立航空租赁子公司,逐渐扩展海外业务,即业务的出海。两种模式各有优势。海外收购可以利用被收购标的成熟的团队、管理经验和全球产业链关系加大发力海外业务;成立子公司可以先立足发展国内航空公司客户,再向海外扩展。中资航空租赁公司已跻身全球龙头,业务遍布全球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资背景的航空租赁公司已居于全球前列,处于重要地位。据CAPA数据,截至2022年9月,在全球前21大航空租赁公司中,中资背景公司的飞机数和座位数占比分别为29.0%和32.7%。头部中资航空租赁公司业务遍布全球主要市场。根据CAPA数据,截至2022年9月21日,头部11家中资航空租赁公司的自有和在管机队中,约60%的飞机服务于海外市场,40%服务于中国市场。创立于海外的Avolon和中银航空租赁海外飞机占比最高,国银租赁海外市场敞口亦较高。政策支持是基础,海外成熟机制+区域需求促进中资加速出海考虑到航空租赁行业的特点(例如上游飞机制造市场被海外制造商垄断,下游全球航空市场巨大且分散),出海是我国发展和做大做强航空租赁行业的自然之选。在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凭借自身资本雄厚的优势开始发力航空租赁业务。海外成熟的市场和机制为中资股东提供了较好的并购的标的、也助力了中资出海。同时,中国市场和亚太市场航空出行需求的快速增长也为中资背景的航空租赁公司快速追赶龙头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政策引导支持我国航空租赁做大做强2006年以来,在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我国航空租赁行业加速发展,且开启了出海的旅程。中国银行于2006年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SALE),即如今的中银航空租赁。光大集团下的中国飞机租赁于2006年成立。工商银行于2007年成立全资子公司工银租赁。国家开发银行于2008年收购深圳租赁有限公司,即如今的国银租赁。渤海租赁于2016年收购Avolon。海外成熟的市场和机制助力出海海外成熟的市场和机制为我国航空租赁出海带来了良好的基础,使出海更加顺畅。新加坡和爱尔兰具有成熟的航空租赁产业。以爱尔兰为例,几乎所有大型航空租赁公司均在爱尔兰设立办公室。得益于其地理位置、法律制度、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爱尔兰形成了成熟的飞机租赁产业。在中国航空租赁国际化的初期,爱尔兰投资发展局曾在市场选择、政策解读、研发支持、人才招募等方面为中资公司提供了专业培训和支持,帮助了包括交银租赁在内的中国航空租赁公司开展海外业务。中国和亚太航空市场需求较强,助力加速出海中国和亚太市场航空需求增长较快,为中资航空租赁公司出海且快速追赶全球龙头创造了良好的需求环境。根据IATA,2011-2019年亚太地区的收入客公里(RPK)CAGR为7.4%。同时,根据CAPA,2017-2019年亚太地区的机队数量CAGR为4.0%,仅次于非洲和中东地区。根据波音公司2022年发布的《CommercialMarketOutlook2022–2041》,预计在2019-2041年期间,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收入客公里的年复合增长率将分别达到6.8%和5.3%。同时,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航司机队数量的年复合增长率将分别达到6.2%和4.8%。股东背景带来一定的融资成本优势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股东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为航空租赁公司提供信用支持或担保,为航空租赁公司带来一定的融资成本优势。在上市的龙头航空租赁公司中,中银航空租赁和国银租赁背靠股东中国银行和国开行,融资成本较低。出海模式:海外并购成熟标的+成立子公司中资航空租赁公司的出海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中国资本出海,收购海外的航空租赁公司;

在国内成立,逐步开展海外业务。后一种模式相对前一模式海外机队占比更小,根据CAPA相关数据,截至2022年9月,第一种模式的Avolon和中银航空租赁在外海的飞机数量占比分别为91%和71%,后一种模式的国银租赁、工银租赁、中飞租赁和中航国际租赁在外海的飞机数量占比分别为70%、46%、33%和22%。模式一:收购海外成熟标的,资本出海国内企业通过资本出海的方式,收购海外成熟的航空租赁公司,从而布局海外航空租赁业务。公司在被收购后,通常核心管理层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同时业务的开展和公司的运营也相对独立。案例一:Avolon渤海租赁控股的Avolon是全球机队数量排名第三的航空租赁公司龙头,管理层长期稳定并且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运营相对独立。Avolon成立于2010年,总部位于爱尔兰。曾于2014年上市,并于2016年被渤海租赁以25.5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截至2022年6月30日,渤海租赁间接持有Avolon70%的股份。Avolon核心领导团队均来自海外,大部分高管在渤海租赁收购前就加入公司并且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亚欧地区是Avolon全球业务的支柱,在中国的机队占比小。作为中资航空租赁领域资本出海的代表,Avolon是飞机数量最多的中资航空租赁公司,亚欧地区是其业务的主要开展地。截至2022年9月21日,根据CAPA,Avolon在亚太地区(不包括中国)的机队达到了210架,占比38%,欧洲地区机队117架,占比21%,合计327架飞机,占比59%。此外,其在中国的机队数量为51架,占比仅为9%。案例二:中银航空租赁中银航空租赁前身是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SALE),2006年底,中国银行通过旗下子公司收购。截至2022年6月30日,中银投资通过全资子公司SkySplendorLimited持有公司70%的股份。被收购后,中银航空租赁高管队伍加入了多名中银系统人员,CEO保持不变,其经营策略保持稳定。中银航空租赁的资产和营收主要分布在亚太和欧洲地区。根据公司2022年中报,中银航空租赁的飞机净值在亚太地区(不含中国)和欧洲地区的占比分别为24%和20%,其收入在亚太地区(不含中国)和欧洲地区的占比分别为23%和21%。得益于稳健的经营策略以及股东中国银行提供的信用支持,中银航空租赁的债务融资成本保持较低的水平。根据公司公告,中银航空租赁1H22的融资成本为2.9%,公司资产负债表稳健、可动用流动性充沛,信用评级较高。截至1H22,中国银行为中银航空租赁提供了35亿美元无抵押循环信贷额度,以及包括现金和未动用的信用额度等在内的流动性供给60亿美元。模式二:成立子公司,业务出海国银金融租赁成立于1984年,前身为深圳租赁有限公司。2008年国家开发银行成为控股股东,更名为国银金融租赁(国银租赁)。截至1H22,国家开发银行(国开行)持有国银租赁64.4%的股份。国银租赁获得来自国开行的大量信用支持,并且业务往来频繁。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发行的部分债券由国家开发银行的香港分行无条件及不可撤回地担保。截至2022年8月,惠誉对于国银租赁的评级为A+(展望稳定),S&P对于国银租赁的评级为A(展望稳定)。根据惠誉的评级报告,该评级考虑到了国开行为国银租赁提供的信用背书。国银租赁海外业务近年蓬勃发展。2016年,国银租赁获得中国银保监会批准在爱尔兰设立航空租赁专业子公司国银航空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借助爱尔兰成熟的航空租赁体系,国银租赁的业务在全球快速发展。国银租赁的租赁收入在非中国地区的占比从2015年的54.4%上升至1H22的75.6%。同时,其租赁资产账面净值在非中国地区的占比也从2015年的48.7%上升至1H22的77.2%。得益于国开行强大的资金支持和信用支持,国银租赁的融资成本较低(1H22:2.9%)。同时,公司净租金收益率表现较为稳定。支付:出海优势突出,空间或较大我国第三方支付在跨境支付和落地服务当地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未来有望带来较大的增长机遇。跨境支付在丰富的应用场景支撑下有望保持增长。第三方支付解决了传统支付方式费率高、周期长、手续繁琐的痛点,规模快速增长。据易观,第三方跨境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于2021年达到1.1万亿元,2017-2021年CAGR约为27%。中国支付机构具有费率优势,自2015年起中国跨境支付公司崛起,激烈的竞争带动行业整体费率下降到1%以下。向海外输出国内成熟的支付技术和经验,推动海外当地支付业务发展,有望为我国支付公司提供发展新机遇。海外部分市场(例如东南亚市场)移动支付渗透率较低,但手机和互联网使用较为普遍,为中国支付公司布局当地支付业务提供了良好环境。同时,相比于国内,海外部分市场支付费率更高。我国支付龙头,如蚂蚁和腾讯,主要通过投资和合作的方式,目前主要在东南亚布局当地支付业务。跨境支付:场景丰富和费率优势有望支撑行业较快增长跨境支付的应用场景丰富,支撑我国跨境支付规模增长。第三方跨境支付交易规模快速上升,2017-2021年CAGR约为27%。第三方跨境支付是新一代的跨境支付工具,具有费率低、到账迅速、支持更高频的交易的特点,可以解决传统跨境支付的痛点。中国的第三方跨境支付公司以较低的费率在国际上存在一定竞争力。跨境支付场景丰富我国跨境支付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跨境支付场景的丰富。进出口贸易、跨境电商、跨境旅游和出国留学等场景创造了较大的跨境支付需求,有望继续支撑跨境支付的增长。第三方跨境支付解决传统方式痛点,增长较快第三方跨境支付直击传统跨境支付方式费率高、周期长、手续繁琐的痛点。相比银行电汇、汇款公司、和国际信用卡,第三方支付属于新型跨境支付工具。1)第三方跨境支付手续费费率持续走低:跨境收款业务中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实施手续费1%封顶的策略,推动整个行业费用大幅降低。2)支付效率更高:第三方跨境支付可以实现T+0。3)适用于更高频的交易:相对于传统的跨境支付方式,第三方跨境支付流程简单,线上验证流程快捷,同时无需线下汇款。据易观智库数据,我国2021年第三方跨境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12万亿元,2016-2021年CAGR达27%。收单、收款和结售汇是第三方跨境支付的主要业务按业务流程的顺序,第三方跨境支付的三个主要业务是收单、收款和结售汇。1)收单是指资金从买家到支付网关的过程,即对在另一国家的商家收款的过程。分为外卡收单、境外收单和国际收单。2)收款是指跨境之间资金的转移和流动,把支付网关的钱分发给卖家的过程。3)结售汇即货币的兑换过程,包括结汇和购汇,在中国仅持牌机构可以开展该业务。收单业务中,第三方支付机构充当支付网关的角色,作为收单行的代理在商户和收单行之间建立联系,传输加密的交易信息。收单业务根据业务的方向不同,可以分为外卡收单、境外收单、国际收单。外卡收单业务中,商家在中国境内,消费者在境外。境外收单业务中,商家在境外,消费者在境内,也包括中国消费者出境在当地的消费,主要支付手段为支付宝、微信、银联等国内的支付工具。国际收单业务中,消费者、商家和支付机构分别属于不同的国家,例如Paypal在中国的跨境支付业务。收款业务中,激烈的竞争是造成费率降低的主要原因。第三方收款公司的进入使得价格混战持续升级,根据艾瑞咨询相关数据显示,收款业务费率由2012年的2.5%,降至2014年的0.5%,至2020年,部分公司甚至提供“零费率”的服务。更低的费率使得第三方收款机构快速抢占了传统收款机构(SWIFT和西联、速汇金等)的市场份额。结售汇业务中,牌照是壁垒,企业赚取汇兑差。收结汇是将外汇兑换成人民币,购付汇是将人民币兑换成外汇。2014年,外汇管理局对符合资质的支付机构发放外汇跨境支付牌照,允许在特定行业开展跨境支付业务,目前有30家左右的持牌机构。持牌的支付公司在跨境支付业务中赚取汇兑差。相对于跨境出口业务,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跨境进口业务中扮演更多角色。在跨境出口电商领域中,中国的第三方跨境支付公司主要进行收款业务,服务B端的平台及商户;收单业务则主要由国际第三方支付公司完成;结售汇业务可由国内持牌公司或银行负责。在跨境进口零售电商和包括出境游及留学线上付费在内的垂直领域中,中国第三方跨境支付公司可以从事收单、收款,和结售汇业务。中国第三方跨境支付费率优势显著低费率是国内跨境支付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早期的第三方跨境支付机构中,PayPal、Payoneer、WorldFirst(2019年被蚂蚁收购)等境外支付机构为主,初期收款费率高达3%。自2015年起中国跨境支付公司崛起,掀起价格战,行业进入红海阶段,带动行业整体费率下降到1%以下甚至“零费率”。银联:全球市占率提升,市场覆盖较为全面银联国际在跨境支付中扮演卡组织的角色。中国银联集团有负责建设和运营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银联卡发行、国际业务拓展的银联国际,以及负责第三方跨境支付的收单、收款和结售汇业务的银联商务股份有限公司。银联国际目前已经形成了丰富的支付生态,包括移动支付、在线支付、场景解决方案、增值服务、技术产品,以及跨境B2B综合支付服务。银联国际负责的银联全球受理网络基本建立。截至2022年,银联国际已经与全球2500多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目前银联卡全球受理网络已延伸到181个国家和地区,在77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银联卡。对应的,根据Visa和Mastercard官网,Visa目前的业务范围为200多个国家和地区,Mastercard的业务范围为210多个国家和地区。银联作为卡组织在全球的市占率提升。根据statista数据,银联处理的交易笔数从2014年的197.5亿笔,上涨到2020年的1,510.0亿笔,CAGR为40.4%,其处理交易量在全球卡组织中的占比从2014年的10.1%上涨至2020年的32.2%。银联国际有代表性的业务包括MoneyExpress(全球速汇)和跨境B2B综合支付服务等。银联国际的MoneyExpress(全球速汇)业务可以实现银联卡之间的跨境汇款。与传统的通过银行跨境电汇方式不同,全球速汇在汇款时预先锁定汇率,汇款款项以人民币直接计入银联卡账户,收款方可直接使用,无需向银行支付手续费,到账一般不超过12小时。银联国际的跨境B2B综合支付服务包括为商家提供资金归集、商户收款,和B2B卡基支付产品。落地服务当地:技术和经验输出,推动当地支付行业发展海外支付市场空间较大境外本地化支付是指中国企业通过投资、自身业务发展,或者和当地支付公司合作的方式进入海外当地,为当地居民提供支付服务,是跨境支付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我国在移动支付和金融科技方面已经在市场和交易规模、场景的应用上取得了全球领先的优势,积累了大量的成熟经验。因此,向其他电子支付普及度不高的国家,尤其是东南亚诸国输出电子支付成为了我国支付企业出海的选择。尤其是像银联、蚂蚁这类从事跨境支付的企业,和当地的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且对当地的监管法规已经较为熟悉,开展支付业务也更为顺畅。世界范围内,部分海外地区数字支付或移动支付的渗透率较低,为我国企业提供了机会。根据世界银行的GlobalFindexDatabase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通过数字支付收款或付款的人口占比为86.2%,仅次于北美和欧洲及中亚地区,包含中国在内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为78.4%,世界平均水平为64.1%。我国周边地区中,部分国家电子钱包支付渗透率较低。根据codapayment官网2022年9月显示的数据,东南亚部分国家中,印度尼西亚的电子钱包支付笔数占比相对较高,但也仅为43.6%。在东南亚部分国家中,银行转账和运营商账单的支付方式仍为主流,为我国第三方支付企业落地本地化支付提供了机会。世界大部分区域中,可以使用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的人口占比分别在65%和85%以上,为当地的移动支付发展提供了载体。根据世界银行的GlobalFindexDatabase的相关数据,截至2021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包括中国)可以使用互联网的人口占比和拥有移动电话的人口占比略低于我国水平,分别为78.3%和95.7%。此外,在东南亚地区部分国家中,除印度尼西亚外可以使用互联网的人口占比最低的为菲律宾,为77.1%,除印度尼西亚外拥有移动手机人口占比最低的是马来西亚,为91.7%。境外有机会收取比国内更高的支付费用。根据支付宝和腾讯官网,支付宝和腾讯财付通官方标准费率按行业不同以及支付方式不用,收取不同费用,标准费率通常在0.6%-1%。作为对比,根据Paytm官网,印度的Paytm的支付和增值服务的费率在1.99%至2.99%。根据Shopee官网,东南亚的ShopeePay在一笔Shopee的电商交易中,可以向商家收取2.24%左右(根据卖家和商品的不同而变化)的手续费,和2.24%的交易费。若卖家使用了CoinsCashback(CCB)和FreeShipping(FSS)的增值服务,则分别额外收取3.36%和5.6%的服务费。同时,若用户在ShopeePay中存入现金,又可向其收取1%的管理费。以投资与合作为主蚂蚁和腾讯的出海以自上而下的投资或合作为主。自2015年以来,蚂蚁集团通过投资当地合作伙伴、输出技术与经验的方式,在亚洲打造了9个“本地版支付宝”,其中印度的Paytm、菲律宾GCash、马来西亚的Touch’nGoeWallet已成为当地最大的电子钱包运营商。此外,腾讯近些年也在积极布局海外的本地支付企业,例如投资东南亚最大的电商Shopee的母公司Sea,Sea旗下的Seamoney为东南亚全境提供包括支付在内的数字金融服务。同时,腾讯通过与Line的合作,使得日本商户既可为日本本地用户提供LinePay,又可为赴日中国游客提供微信支付收款。移卡于2022年7月发行7,000万美元可转债,布局海外支付业务,包括跨境电商收付款业务、收单和移动支付业务、SaaS及到店电商服务,有望为其长期增长蓄力。银行:深耕一带一路,协同制造出海区域布局重心转移,赋能制造企业出海。经历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快速发展阶段,中资银行国际化业务基本完成了在国际金融中心和亚太地区等成熟市场的布局。2018年以来,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之受到国际贸易争端的影响,中资银行的海外业务重心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一带一路”建设助推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过去中资银行在欧美发达国家更多是做配套服务,随区域布局重心转变与人民币国际化地位的提升,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挥着更积极的作用,为出海制造业企业提供银团贷款、跨境并购、供应链金融等多样化融资服务,金融服务的独立性与综合性更强,助推中资企业加强国际拓展、融入全球产业链,为我国对外贸易稳健发展保驾护航。历程变迁:规模快速增长,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回顾过往,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在新中国成立到加入世贸组织

(WTO)前,少量中资银行以代理形式小规模地参与国际活动;加入WTO到2018年,是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蓬勃发展期,2004-2010年银行境外分支机构迅速扩张,2010年以来境外分支机构设立节奏放缓,国际化扩张方式逐步拓展至跨境并购模式;2018年以来,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之受到国际贸易争端的影响,中资银行的海外业务重心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一带一路”建设助推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中资银行的国际化业务随之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加入世贸组织后蓬勃发展,从开设分行到跨境并购、境外上市。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业务发展,相应地推动了中资银行的海外扩张,以中国银行与工商银行为例,2004-2010年中国银行境外机构总数增长63%,2002-2012年工商银行境外分支机构数量增长439%。期间国有大行的股改上市为其海外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扩张方式也不再局限于开设分支行,从2004年起逐步开展跨境并购和境外上市,2005年6月23日,交通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首家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内地商业银行,截至2022年9月底已有32家中资银行在港上市,其中有6家国有行、6家股份行、16家城商行、4家农商行,部分中资银行还实现了控股子公司在H股的上市,如2002年7月25日,中银香港(控股)在港交所主板成功上市,通过海外资本市场补充资本金、打开知名度,助力国际化业务蓬勃发展。中资银行加强“一带一路”沿线机构布局,提供重点项目融资支持。自“一带一路”提出以来,中资银行的沿线机构数量显著增长,2013年末,有9家中资银行在沿线20个国家设立45家分支机构;截至2020年末,共有11家中资银行在2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80家一级分支机构,分支机构数量增长78%,沿线国家覆盖率增长45%。“一带一路”沿线已成为近年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布局重点。2018年以来受国际贸易争端影响,中资银行的海外业务重心加快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2018年以来中资银行的境外机构总数增长较为平缓或略有收缩,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机构布局力度提升,如2022H1末中国银行海外布局覆盖“一带一路”国家共42个,较2018年增加19个,而该期间中国银行境外机构总数持平。“一带一路”建设助推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相应推动了中资银行国际化业务转向高质量发展。截至2021年末中国银行累计跟进“一带一路”重大项目逾700个,为沿线国家提供授信服务约2120亿美元;2021年末中国银行的人民币结算额达11.26万亿元,相比2018年增加89.24%。格局剖析:主体扩容,从全国性银行到特色区域行国有大行起步最早,国际化水平最高。作为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第一梯队,大行国际化发展起步最早、海外业务规模最大,在国际化表现上较为突出。在2021年中资银行国际化排名中,国有大行均位居前列,其中中国银行

BII(银行国际化指数)得分为26.87,与其他银行拉开明显差距,国际化表现突出,此外工行、交行、建行、农行BII得分各列第2至第5名。2022H1末,中国银行境外资产规模和占比均处于六大行首位,分别为6.91万亿元和25.89%。股份行差异化创新化发展,强调建设必要的海外骨干网络。随着全球的国际化发展,出海银行已不再局限于国有大行,股份行也逐步加大国际化探索。目前,我国十二家股份行中有十一家拥有境外分支机构,基本均以香港为支点向外延伸。2021年,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的BII得分分别为4.36和4.25,在股份行中排名靠前。股份行的海外布局不追求大而全的发展,而是强调建设必要的海外骨干网络,以实现差异化特色发展。区域性银行依托自身禀赋,富滇、昆仑银行等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国际化发展道路。区域性银行定位主要是为本地以及本土的企业服务,因此其国际化道路发展范围相对其他银行较为有限。但区域性银行中也有很多银行依托自身的禀赋走出了具有特色的国际化道路。比如富滇银行强化服务外贸“新业态”理念,坚持“国际业务线上化”创新发展方向,加快实施跨境金融线上化工程,不断扩大在“沿边金融”领域的领跑优势,其与老挝外贸大众银行在老挝合资设立老中银行,是全国第一家在境外设立子行的城商行。昆仑银行则为中国与伊朗两国企业提供了包括外汇交易、跨境担保和跨境融资在内的多方面金融服务,成为中伊双边经贸往来的金融窗口和主渠道。另外,以北京银行、上海银行为代表的城商行和以广州农村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农商行也在不断探索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国际化发展道路。未来展望:区域重心转移,赋能制造出海中资银行出海在当下阶段呈现区域布局、业务模式的新特征,为中资企业走出去、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坚实支撑。区域布局方面,目前中资银行基本完成了在国际金融中心和亚太地区等成熟市场的布局,受“一带一路”政策与国际贸易争端影响,国际业务重心正由全球发展向加强“一带一路”布局方向转变,以点连线、以线带面,为重大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业务模式方面,过去中资银行在欧美发达国家更多是做配套服务,随区域布局重心转变与人民币国际化地位的提升,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挥着更积极的作用,为出海制造业企业提供银团贷款、跨境并购、供应链金融等多样化融资服务,金融服务的独立性与综合性更强,助推中资企业加强国际拓展、融入全球产业链,为我国对外贸易稳健发展保驾护航。跨境支付及结算:人民币国际化地位提升,跨境结算便利化“一带一路”建设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地位提升,催生人民币跨境结算需求,中资银行从对公和零售两端优化跨境支付和结算体系。“一带一路”建设助推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由2015年的12.10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6.61万亿元,跨境结算需求提升促使中资银行持续优化发展跨境支付业务。对公方面,各大银行布局跨境支付、结算、跨境资金池和全球现金管理等业务,深度融合电商/物流/采购等场景生态;零售方面,推进面向留学生及游客的移动支付业务,拓展跨境理财及财富管理业务。中国银行在跨境支付及结算业务保持国内银行业领先。中国银行清算网络覆盖广泛,2021年与全球约1100家机构保持代理行关系,为116个国家和地区的代理行客户开立跨境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1402户,保持国内同业领先。2015年,中国银行完成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建设与投产,成为首笔人民币跨境业务办理行,实现跨境支付和信息科技的结合。截至2021年末,中国银行在全球27家人民币清算行中占有13席,保持同业第一,2021年集团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632万亿元,同比增长超34%。跨境融资:多元融资服务,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加深各国之间的投资和贸易合作,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动,中资银行积极提供跨境贸易融资服务,为企业提供便捷化体验。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并加入一带一路建设之中,国际业务和贸易流程环节的联系日益紧密,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大量信贷资金支持,国内银行纷纷结合自身战略发展重点及经营模式,开展特色贸易金融业务。大型银行中,工商银行结合客户交易特征,持续优化跨境贸易优化服务。为支持小微企业跨境融资需求,工商银行创新“杭信贷”、“苏贸贷”等产品支持中小外贸企业。工商银行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打造“工银全球付”系列产品,提供一站式全球现金管理服务。据工行2021年年报,工商银行打造“环球撮合荟”跨境撮合平台,提供跨境撮合全流程闭环服务领先同业,合作意向达成比例近80%。“一带一路”建设逐步改变对外投资以外币为主的局面,随着跨境投融资场景不断丰富,中资银行积极采用银团贷款、国际债券等方式丰富融资产品和服务。中资银行积极参与国际银团贷款业务,在实践中熟悉国际规则,丰富银团贷款产品,采取多样化的筹组方式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根据国际金融协会数据,2020年中国跨境银团贷款完成规模为亚太区第二,全年完成163宗交易、累计贷款792.3亿美元。此外,伴随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和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我国国际债券市场迅速增长,我国境内主体在境外发行国际债券增长迅猛,人民币国际债券伴随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不断发展。券商:立足香港布局全球,创利+创新双管齐下当前国际格局加剧演变、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提速、境内竞争日益红海,券商出海成为重要突破口。发展路径上,传统券商以香港为桥头堡,率先拓展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新加坡的投行、机构业务等;并基于“一带一路”政策拥抱新经济体崛起红利。而富途、老虎证券等新生代券商携互联网基因而生,将线上化交易等创新模式输送向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市场,重塑市场生态。求索行业历史,券商出海经历何种发展周期?业务模式演进脉络与区域拓展轨迹?营收利润的规模体量与业绩贡献变化?国际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未来行业趋势与发展方向?本篇报告以演进的视角全面解析券商出海的历史阶段与现状。发展现状:内外双重驱动,探索国际化布局国内企业跨境业务需求增长,催生券商国际化布局。近年来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地缘政治、疫情反复等因素,导致国际市场格局发生较大演变。新环境催生新市场需求,叠加新技术基础、人才基石、资金储备等条件日趋成熟,国内企业纷纷探索国际化市场,催生中资券商积极布局相关业务,服务企业出海的同时扩大自身国际影响力。互联互通机制渐趋完善,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持续加深。2014年11月,沪港通率先开通,标志着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时代的开启;2016年12月,深港通也正式落地,两地资金往来规模愈发庞大;2017年4月,债券通开通,自此两地股票、债券均实现互联互通。2018年12月,沪伦通启动,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覆盖地区延伸至欧洲。与此同时,与香港市场的互联互通程度持续加深,2022年7月ETF也正式纳入标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进程不断演进,为券商国际化业务布局打开新天地。双向开放深化下外资券商加速进入,打造航母级国际化券商成为战略重点。近年来券商外资持股比例逐步放宽,从2002年的1/3、2012年的49%、2015年51%到2020年的取消限制,已有大批优质外资券商进入国内市场,并实现控股甚至全资。外资券商在人才、财富管理等复杂业务上降维打击,倒逼中资券商转变营业思维模式、寻求高阶转型。证监会提出打造航母级券商,支持券商完善国际业务布局,也为券商国际化布局奠定政策基调。头部券商布局早,新生代互联网券商另辟蹊径,影响行业格局和生态。头部券商业务种类多样、发展均衡,资本实力及集团化管理能力领先,国际业务布局早,部分已实现规模效应,成为提供国际业务的中流砥柱。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小券商加入国际化行列,增强发展后劲,但整体仍处追赶地位。同时,富途、老虎证券等一批新生代互联网券商诞生,将线上化交易等创新模式输送向境外市场,开拓创新客群,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市场交易额占有率快速提升,在影响行业竞争格局的同时,也对传统券商业务生态产生潜移默化影响。演进脉络:国际多元服务,由成熟向新兴扩张出海路径:传统券商多元并行,新生代互联网券商崛起证监会同意券商设立香港子公司,传统中资券商国际化业务自此开始加速发展。境外子公司直属券商总部,易于集团开展垂直化管理。1987年至2006年共有6家券商在香港设立子公司。2006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达成新协议,中资券商的国际化业务自此开始有较快发展。2006年至2008年,仅三年间便有9家券商香港子公司成立,除大型券商外,部分中小券商也逐步完成香港子公司的设立。H股上市实现资本结构出海,补充资本金的同时提升香港市场品牌知名度。子公司的发展为中资券商积累起一定市场基础,2010年以来中资券商H股上市的步伐显著加快。中信证券于2011年10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首个实现A+H共同上市的中资券商。截至目前,A+H上市的中资券商共13家,包括中金公司、海通证券、国泰君安、招商证券等。此外,部分中资券商还实现控股子公司在H股的上市,如海通国际、国泰君安国际等。H股上市为中资券商拓宽资本获取渠道,提升香港市场的品牌知名度,为在港业务的展开奠定基础。新生代互联网券商崛起,重塑境外市场经纪业态。伴随互联网浪潮来袭,以及互联网公司在海外上市孕育出丰富的企业及投资者交易需求,富途、老虎证券新生代券商携互联网基因而生,并逐步入驻香港、美国、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市场。互联网券商充分发挥产品、社区、科技与机制方面的创新优势,将线上化交易等创新模式输送向境外市场,重塑市场生态、开拓创新客群。以富途为例,其将香港传统以线下服务为主的交易模式逐步转为高效、低成本的线上模式,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香港市场交易额占有率在中资券商中位列首位。策略演绎:业务由易到难,地域由近到远初期以专业能力要求低的传统经纪业务起步。传统证券经纪业务对券商专业能力要求相对较低,中资券商在地域上优先布局文化和地理位置均较为接近的香港市场,提供股票交易平台,提升出海上市企业的股票流动性。早期香港市场经纪业务竞争激烈,头部集中明显且外资券商占优。但近年来亚洲投资者占比持续提升,中国内地交易资金的流入给中资券商带来业务增长机会。未来随着内地交易资金的参与,中资券商将更多发挥两地“桥梁作用”,作为业务承载主体引导国内优质资产和资金走向海外。中期凭借与内地企业的天然联系,引领优质企业出海,发力海外投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是券商服务企业出海的主要业务之一,但早期境外IPO市场被外资投行垄断,中资券商参与度较低。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外资券商在港业务规模战略收缩。同时,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数量扩大,中资券商以和内地企业的天然联系为抓手,推进在港投行业务快速发展。2015年广发、中金、中信、招商均入围港股主板IPO承销金额前十,中资券商在港投行业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2021年,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已稳居前十,当年承销排名前十的公司中,中资占据半数,海通证券、招商证券也在列。GDR上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