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条件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业绩中国现代文学全套课件知识分子民族危机感日益强化,通过文学进行国民的启蒙。三个改革失败:器物层面的改革洋务运动知识层面的改革官派留学制度层面的改革变法维新
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条件胡适:“这五十年(1872-1922)是中国古文学的结束时期,也是白话文学获得最后胜利的时期。这个最后胜利的标志就是1916年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条件(一)近代知识界的形成(二)白话的兴起(三)近代诗文界的革命(一)近代知识界的形成知识分子角色的转换近代报业的兴起学会的涌现为具有现代性的文学诞生和成长提供了重要条件:
(1)催生出一批真正具有独立思想的作家。(2)培养和造就了成千上万的文学读者。
(二)白话的兴起黄遵宪(1848-1905)引俗话入诗,宣称“我手写我口”;梁启超(1873-1929)创制了“新文体”,向着白话文迈出了第一步;裘廷梁(1857-1943)认为“白话为维新之本”,发出了“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三)近代诗文界的革命
中国现代文学观念变革,首功应归诸梁启超。他首先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学者。享年五十六岁。1.诗界革命冯将军歌黄遵宪将军一叱人马惊,从而往者五千人。五千人马排墙进,绵绵延延相击应。轰雷巨炮欲发声,既戟交胸刀在颈。敌军披靡鼓声死,万头窜窜纷如蚁。十荡十决无当前,一日横驰三百里。2.文界革命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力求借鉴日本和西方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创造出一种“新文体”。其特点是思想新颖,文白夹杂,平易畅达,笔锋饱含感情,具有很强的鼓动力的文体。11“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梁启超3.小说界革命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业绩一、政论散文1.梁启超的“新文体”散文梁启超《新民说》中心思想就是启蒙,就是提出批判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制造中国魂的问题。2.章太炎等革命派散文文章的主题鼓吹排满、反清的民族民主革命。二、小说小说内容是严肃与游戏并存,后期倾向以消遣游戏为主。四大谴责小说翻译小说周树人兄弟《域外小说集》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林纾(1852-1924)字琴南,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小说翻译家。一生译有外国文学作品180多种。计1200多万字,世称“林译小说”。言情通俗小说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通俗文学“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笑天、周瘦娟、张恨水本章小结虽然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十几年的文学还不能说是现代文学。“谴责小说”已经是白话小说了,但其格式仍然是旧的章回体。“新文体”已能相当自由地表达感情、描述时事,然而文字还是半文半白的,并未完全做到他们主张的“言文合一”。至于诗歌,其形式也未受到触动,仍只是一种增添了新思想、新题材的旧诗词。就是梁启超等的理论,从其观点到词汇,还保留着许多古文论的特征。一切都还处于“半新半旧”的状态,但已经为抛却“半旧”准备了条件。第二章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二节: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第三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第四节: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新文化运动二、五四文学革命兴起与发展
三、文学论争一、新文化运动
(1915—1923)
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原因:辛亥革命后,国家形势越来越乱,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救国的新出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青年杂志》第二期开始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以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旗帜,提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以彻底地反封建为精神,极大地启发人民民族意识。
新文化运动贡献: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二、五四文学革命兴起与发展文学革命的内容: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历程及发展1.1915——1918年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首倡期”。1917年1月在《新青年》二卷五号上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这篇文章为文学革命发难之作,奠定了胡适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发轫人的地位。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2.1918——五四运动爆发,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期”。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信”;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3.五四运动——1927年,是文学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时期,新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纯粹的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騂(xing),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胡适一曰,不用典。二曰,不用陈套语。三曰,不讲对仗。文当废骈,诗当废律。四曰,不避俗字俗语。不嫌以白话作诗词。五曰,须讲求文法之结构。(形式之革命)六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七曰,不摹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八曰,须言之有物。(精神上之革命)陈独秀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创办《新青年》杂志。蔡元培闻其大名,特聘他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三、文学论争
1.林、蔡之争林琴南——《致蔡鹤卿书》,指责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覆孔孟、铲常伦”。蔡元培(鹤卿)——《答林琴南书》“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新文化阵营进行了反击,李大钊、鲁迅等人都发表文章谴责所谓“国粹家”的历史倒退行为。
2.与“学衡派”和“甲寅派”的斗争。分别发生在1922年和1925年。学衡派“昌明国粹,融化新知”。鲁迅写《估学衡》进行反击。章士钊在《甲寅》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提倡“废弃白话”、“读经救国”等。新文化阵营全力反击,写了许多批判“甲寅派”的文章。
第二节: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胡适的新文学初期理论(侧重语言、形式)1、胡适理论建树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2、胡适宣扬个性主义,主张采用写实主义。引发了五四后一、二年间的“问题小说”与“社会问题剧”的创作热潮。
《谈新诗》》等著述中提出过“诗体解放”,新诗不仅要用白话,还应不拘格律,向自由诗发展。实践写出新诗《尝试集》。周作人的新文学理论(侧重内容)1、周作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在1918年12发表著名的《人的文学》,以“人的文学”来标示新文学的内容特点。1919年初周作人又在《平民文学》一文中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进一步把“人的文学”具体化。2、对于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第三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1.各种社团的涌起及其主张2.外来文学的影响3.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倾向1922年文学研究会出版丛书1921年1月,由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周作人等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文学研究会将《小说月报》作为自己的代用会刊.自1921年1月第12卷1号起,至1931年12月第22卷12号止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周作人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把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1921年6月,创造社在日本东京成立,其最早的成员包括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穆木天、陶晶孙、何畏等
左起:王独清、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创造社
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他们先后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洪流》等十余种刊物。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后期创造社转向革命文学。新月社是在新文学发展初期稍后一个阶段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一个文学社团1928年3月,新月社创办《新月》月刊
新月社新月社是稍后出现的一个影响颇大的文学社团。1923年由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他们多系英美留学生。新月社开始以聚餐会的形式活动,后来发展成新月俱乐部。1928年以前的前期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在诗歌创作上卓有建树的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饶梦侃、孙大雨等。
文学社团与创作倾向湖畔社:
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的湖畔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1922年4月出版了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他们被称为“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人”。还有一些比较活跃的文学社团也各有自己的特点与贡献:①与文学研究会倾向相近的语丝社、未名社、莽原社等。②与创造社倾向相近的有南国社、弥洒社、浅草—沉钟社。
第四节: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文学观念的全面更新。其次,创作主体的精神解放。最后,实现了与世界文学的全面对话。早期白话文学创作新诗方面—郭沫若《女神》(1921/8)胡适《尝试集》(1920/3)沈尹默《人力车夫》《三弦》、刘大白《卖布谣》《田主来》、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1920)《相隔一层纸》《滑稽歌》《学徒苦》、汪静之《蕙的风》、周作人《小河》,以及朱自清、鲁迅(唐俟)、冯雪峰、康白情等人的诗作小说方面—鲁迅《狂人日记》(1918/5《新青年》)《孔乙己》(1918/12)《药》(1919/5)……
庐隐《海滨故人》(1917)散文方面——最早五四散文由于文学论战需要,多为议论文,1920年周作人的《美文》是白话散文由议论文向抒情文演进的转折点。抒情文(美文)代表作家——朱自清、俞平伯、冰心、周作人等;议论文(随感录)代表作家——鲁迅、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剧本方面——郭沫若历史剧、胡适独幕剧《终身大事》(1919/3)、汪仲贤《好儿子》(1921)本章小结五四文学革命标志着中国旧文学的终结,新文学的诞生,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第三章:中国现代文学的奠人——
鲁迅
第一节:鲁迅生平及其出现的意义第二节:鲁迅小说创作第三节:《野草》与《朝花夕拾》第四节:杂文创作鲁迅的照片鲁迅印象第一节:鲁迅生平及其出现的意义
一、生平1、少年时代(1881-1898)家道中落,由王子变乞丐;“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一、生平2、青年时代(1898-1902)赫胥黎《天演论》——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影响;一、生平3、日本留学(1902-1909)
弃医从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西方哲学思想《文化偏执论》《摩罗诗力说》一、生平4、回国“幻灭”(1909-1917)在S会馆抄古碑文;思想沉寂期一、生平5、投身革命(1917-1925)《狂人日记》《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一、生平6、彷徨之路(1926-1936)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在国民党反文化围剿的险恶环境中坚持杂文的创作;《故事新编》“民族魂”的旗帜盖在灵柩上;54
在最初的文学尝试失败后,他站在当时中国人所能达到的理论高度批判地梳理了中西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利弊得失,确立文艺为“第一要著”。鲁迅区别于近现代思想家的极其重要所在鲁迅“在当时认定中国当务之急,既非片面移植西方物质技术,也非皮毛地抄袭所谓民主政治,更不是生吞活剥地搬用各种主义、学说,而“首在立人”,树立个人独立自由之精神,这样社会群体才能发展。”“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铁屋子呐喊在文学创作的同时,鲁迅没有中断过文学活动鲁迅开创了现代文学的多种样式,并一一推向典范的高度鲁迅毫不妥协的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是现代文学最可宝贵的思想
鲁迅:现代文学的灵魂二、鲁迅出现的意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第二节:鲁迅小说创作鲁迅共完成3部小说集: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彷徨》,一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一、文学知识描述从1918年到1922年鲁迅连续写了15篇小说,于1923年8月编为短篇小说集《呐喊》,1930年1月第13次印刷时抽出其中的《不周山》而为14篇。1924年到1925年写11篇小说,于1926年8月编为短篇小说集《彷徨》。表现的深切
“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总主题:彻底反封建,探讨国民性弱点及出路。
探索农民灵魂世界的秘密
知识分子形象的两种类型《呐喊》和《彷徨》在艺术上的成功创造。鲁迅善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用丰富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生活本质和人性缺憾,把中国传统情节小说提升到性格小说。语言表达其次,在语言表达上,鲁迅更是追求“俭省”,感情含蓄,极富个性化。最后,艺术表现形式上,鲁迅更注重创新与多样化。心理描写象征与隐喻人物塑造勾灵魂(画眼睛)白描手法。祥林嫂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故乡》豆腐西施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语言表达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但是,这却更虚空于新的生路;现在所有的只是初春的夜,竟还是那么长。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我仍然只有唱歌一般的哭声,给子君送葬,葬在遗忘中。我要遗忘;我为自己,并且要不再想到这用了遗忘给子君送葬。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心理描写“嘻嘻嘻!”他似乎听到背后有许多人笑,又仿佛看见这笑声就从那深邃的鼻孔的海里出来。他便惘惘然,跨进植物园,向着对面的教员豫备室大踏步走。他大吃一惊,至于连《中国历史教科书》也失手落在地上了,因为脑壳上突然遭了什么东西的一击。他倒退两步,定睛看时,一枝夭斜的树枝横在他面前,已被他的头撞得树叶都微微发抖。他赶紧弯腰去拾书本,书旁边竖着一块木牌,上面写道:桑桑科。他似乎听到背后有许多人笑,又仿佛看见这笑声就从那深邃的鼻孔的海里出来。于是也就不好意思去抚摩头上已经疼痛起来的皮肤,只一心跑进教员豫备室里去。高老夫子回到自家的房里许久之后,有时全身还骤然一热;又无端的愤怒;终于觉得学堂确也要闹坏风气,不如停闭的好,尤其是女学堂,——有什么意思呢,喜欢虚荣罢了!“嘻嘻!”他还听到隐隐约约的笑声。这使他更加愤怒,也使他辞职的决心更加坚固了。晚上就写信给何校长,只要说自己患了足疾。但是,倘来挽留,又怎么办呢?——也不去。女学堂真不知道要闹到什么样子,自己又何苦去和她们为伍呢?犯不上的。他想。
——《高老夫子》象征与隐喻狂人:一个既有现实性又有象征性的独特的艺术形象。现实性:“迫害狂”(迫害妄想症)患者。敏感、多疑,强迫狂想,语无伦次。但“疯话”里透露出民主主义思想。是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暴露。象征性:言行中包含的真理和正义,有神奇的暗示性,引起人的联想,揭示礼教吃人本质;也暗示反传统力量的生长。《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8篇作品。这些作品的语言秉承鲁迅先生的一贯文风,幽默风趣,婉而多讽。详述1.《补天》2.《奔月》3.《铸剑》4.《理水》5.《采薇》6.《出关》7.《非攻》8.《起死》前期作品1922~1926后期作品1934~1935二、代表作品评析1.《狂人日记》2.《阿Q正传》74
1918年的《狂人日记》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成功的白话小说,中国文学由此真正跨入现代。
这篇小说是五四新文学的“总序”,体现彻底反封建总体倾向。1.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从历史到现实;从肉体到精神;从群体到自己。
2.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精神,“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阿 Q年龄:三十出头住处:未庄土谷祠身份地位: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工作:打零工外形特征:头上有癞疮疤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生平最得意的事:欺负小尼姑生平最恼火的事:1、向吴妈求爱,被拒2、让小D抢了饭碗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事:进过城并看过杀头最受人欢迎的时候:从城里带东西回来的日子生前最后一句话: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口头禅:妈妈的阿Q形象分析㈠落后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1.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2.深受封建观念毒害,狭隘保守,落后不觉悟。
3.对待革命的态度:恨——喜——梦,阿Q式的革命只能是悲剧。
(二)性格核心:精神胜利法
特征--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和屈辱之中,精神上却永远优胜、满足。
具体表现:
1、盲目自尊自大,逃避现实。2、自轻自贱,化丑陋为荣耀。3、健忘,自欺自骗。4、惧强凌弱,忌讳缺点。
精神胜利法成因1.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2.由于自然经济的闭塞环境。3.由于封建家长制的家庭生活。1.画出了国人的魂灵,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的、社会的“病状”,和国民性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2.精神胜利法涉及普遍的人性弱点和心理特点,具有超越时代和民族的意义和价值。(三)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说不尽的阿Q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与发挥,从而构成一部阿Q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1、在20年代启蒙主义思潮时期和30、40年代民族救亡思潮时期,都提出了“民族自我批判”的时代课题,阿Q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2、50年代至7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强调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阶级分析,阿Q被视为“落后的农民”(或“农民”)的典型。3、80年代初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人们又从《呐喊》《彷徨》是“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的观念出发,给予阿Q新的解释,阿Q再一次被确认为“国民性弱点”的典型。4、近年来,人们开始对阿Q性格的人类学内涵展开探讨,作出了另一种分析: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难,在这个意义上说,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鲁迅是不朽的,阿Q的意义也是说不完的。阿Q是超越时代的。第三节:《野草》与《朝花夕拾》
一、文学知识描述《野草》的第一篇写于1924年9月,最后一篇《题辞》写于1927年4月26日,大概在这样一个时间跨度内,共有24篇。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我的失恋复仇复仇(其二)希望雪风筝好的故事过客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腊夜淡淡的血痕中一觉《野草》题辞心灵独语——散文诗《野草》
作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1、《野草》的风格与写作姿态可用“独语”来概括,主要是作者抒发了自己灵魂深处的矛盾、紧张、焦虑,也包括难于言传的感觉、情绪、意识与潜意识,并引向哲理的思考。体现了鲁迅的生命哲学:韧性战斗的哲学;向麻木复仇的哲学;反抗绝望的哲学。2、《野草》作为非通俗化的个人文本,以诗的语言记录下了特定时期鲁迅最“黑暗”的思想,最“悲凉”的人生体验,展示了一个与现实理性世界相对立的潜意识世界,集中体现了鲁迅的人生哲学。《野草》艺术特点1.诗与散文的结合。2.西方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手法的吸收与运用。散文诗的形式和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在当时都是开创性的。
《朝花夕拾》1928年出版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对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回忆文中杂文手法的运用,体现出鲁迅叙事、抒情散文与杂文风格的一致性。鲁迅散文语言的凝练,为当时一般散文作家所难及。《朝花夕拾》--回忆性散文1.《朝花夕拾》写的是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一些趣事,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天真之气,有一种充满人情味的美好动人的力量。《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2.《朝花夕拾》也写了旧制度旧礼教对人性的摧残与戕害,从而构成一种批判的风格。《朝花夕拾》开创了现代散文创作潮流的“闲话风”散文风格风格自然、亲切、和谐、宽松,有一种“谈闲天”式的氛围。漫无边际;任心闲谈;行文结构之随意;追求原生味的语言趣味。二、代表作品评析1.《过客》鲁迅说,“过客”形象在他心里已酝酿十余年,包含了鲁迅自辛亥革命以来对生命经历所积蓄的最痛苦也最冷峻的人生哲学的思考,也凝聚了鲁迅自己和许多启蒙者最辉煌的精神特征。讴歌韧性战斗精神。
“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不停奔走的过客、在“无物之阵”中举起了投枪的战士、“看透了造化的把戏”的“叛逆的猛士”。
韧性战斗的哲学反抗绝望的哲学绝望:是对个体的人的生存困境无情揭示。反抗:勇敢正视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生命的生存困境。鲁迅生命哲学反抗绝望流露出对生命的珍惜和对压抑生命的坚韧抗争,同时也将鲁迅对社会罪恶的愤怒抗议和企图超越有限生命的形而上孤独感融合在一起,造就了《野草》不朽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生命。第四节:杂文创作在鲁迅的全部创作中,倾注他大部分生命和心血的是杂文。他的名字也与杂文紧密联系在一起,鲁迅在为《且介亭杂文二集》写《后记》时,曾总结他杂文的写作历程:“我从在《新青年》上写随感录起,到写这集子里的最末一篇止,共历十八年,单是杂感,约有八十万字。后九年中的所写,比前九年多两倍;而这后九年中,近三年所写的字数,等于前六年。”林语堂说:“鲁迅与其称为文人,无如事号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持鲁迅之一副活形也。德国诗人海涅语人曰,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是足以语鲁迅。”鲁迅杂文创作的几个时期:早期1918--1924《热风》与《坟》的一部分,带有五四初期热忱健朗的特点,但个性气质以相当显著。第二时期1925――1929《华盖集》及其续编《而已集》《三闲集》,包涵了剧烈而丰富的思想挣扎。第三时期1930――1934《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后期1934――1936《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和“附集”,长文增多,从容的陈述代替了峻急的情绪。一、文学知识描述97狭义的杂文,又称“杂感”,是指用现代白话文写作的篇幅短小手法灵活的“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广义的杂文泛指中国现代一切白话文的总和,但其内在精神必须体现作者的独立意志和自由思想。二、鲁迅杂文评析首先,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是鲁迅杂文最显在的表达。
其次,鲁迅杂文是中国现代国民的文化心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以及民性、民情、民俗、民魂的“人史”。
(1)指出奴性根性在中国的广泛存在鲁迅总结出旧中国的“人史”是一部世代相袭的奴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千百万人“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坟·灯下漫笔》)的辗转因袭的历史;整个中国,是一个奴性的国度,人主与奴隶,上等人与下等人,都有奴性。(2)深刻地概括出其奴性的特征,即卑怯与凶残其一,“羊”与“凶兽”的结合“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华盖集·忽然想到(七)》)。中国人稍有权力,大多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一到大势已去,就温顺多了,满口中庸之道;待到倾败,沦为奴隶,则也处之泰然,津津乐道于顺民的太平盛世。(《华盖集·忽然想到(七)》)其二,“诚于中而形于外”的叭儿。所谓“诚于中”,指他们做奴才做得心满意足,能“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南腔北调集·漫与》);甚至“为了一点点犒赏,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准风月谈·我谈“堕民”》)。其三,知识阶层的奴才鲁迅批评现代知识分子,着眼于他们源于传统的趋炎附势恃强凌弱善于瞒和骗的奴隶性,他严厉地将这视作灵魂的堕落,辛辣地概括为“帮凶”,“帮忙”,“帮闲”甚至“扯淡”。儒家的懦弱和善于自欺,道教同样自欺欺人的无为退让,是传统文人奴性的典型,也是现代知识分子用灵巧的伪装装饰起来的奴性的根子。(3)深刻地分析和批判了中国人奴性根性形成的原因A.封建专制统治的极度残酷。统治者把人治成了死心塌地的奴才,“君子”希望老百姓是羊,虽死也应该如羊,使天下太平,彼此省力,奴隶的法规是不容越出分毫的。早在《灯下漫笔》中,鲁迅论断:“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鲁迅杂文艺术特色第一,寓深刻的思想于形象的表达,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达到了思想家的卓识和文学家才华的统一。“论时事不留面子,砭痼弊常取类型。“细腰蜂”“二丑”形象第二,将深刻的理性思考融于强烈的感情表达中,产生一种内在心灵的亲和力和震撼力。
鲁迅杂文确是由某一外在客观人事引发的,但它所关注与表心的,却是作者自己的主观反应。第三,鲁迅杂文浓厚幽默讽刺特色。尤好用反语、夸张等手法,亦庄亦谐,往往三言两语就能画出论敌的“鬼脸”,语言充满幽默感。本章小结鲁迅把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事业。鲁迅多样的现代文学创作和深邃的思想,把中国现代文化推到了高峰,也成为中国20世纪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比任何作家都更丰富和深邃。第四章:现代小说的初试第一节:从问题小说到写实主义小说
第二节:乡土小说创作
第三节:五四抒情小说与郁达夫“自叙传”抒情小说109第一节:从问题小说到写实主义小说
乡土生活的表现,作家创作视野的扩大,使小说题材的扩大成为可能,“为人生”的理念也得以真正在创作实践中落实。王怀庆作《倪焕之》插图原稿一、文学知识描述周作人在《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中说:“提出一种问题,借小说来研究它,求人解决的,是问题小说。”“五四”时期社会上因为新旧力量的碰撞而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都成为了问题小说关注和表现的对象。女作家冰心在1919年下半年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小说《斯人独憔悴》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风气,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因而将“问题小说”创作引向高潮。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们在进行问题小说创作的同时,开始对此进行反驳,他们对社会现实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把文学看成是人生的镜子,在创作中实践着“为人生”的宗旨,显示出明显的“为人生”的写实主义小说的倾向。其中成绩突出的是叶圣陶、许地山和王统照。113
叶圣陶(1894—1988),问题小说代表作家之一。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20年代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并在1928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倪焕之》114
许地山(1893—1941),笔名落花生,1917年入燕京大学,后去牛津学宗教考古学,精通梵文。他的早期小说大都以东南亚为背景,充满异域情趣,是文学研究会作家中最奇特的一位,其创作有他人无法重复和替代的文学史价值115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山东诸城人,“五四”初期“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沉思》《微笑》《湖畔儿语》和《生与死的一行列》二、代表作品评析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潘先生在难中》曾经这样评论说:“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的地、写实的地,描写着卑琐人生的,是叶绍钧。”《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茅盾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作品截取了潘先生在逃难中的三个片断来写人物。第一个片断,写的是战争要来时,潘先生带领儿女逃离小镇,奔往上海的情形。第二个片断,写潘先生独自回到小镇的情形。第三个片断,先写潘先生听到正安失守的消息后,仓惶逃入洋人的“红房子”里避难,后写战事停止后,潘先生为欢迎杜统帅而写颂辞。细节描写:单讲一位从让里来的潘先生。他当火车没有驶进月台之先,早已安排得十分周妥:他领头,右手提着个黑漆皮包,左手牵着个七岁的孩子;七岁的孩子牵着他哥哥(今年九岁),哥哥又牵着他母亲。潘先生说人多照顾不齐,这么牵着,首尾一气,犹如一条蛇,什么地方都好钻了。他又屡次叮嘱,教大家握得紧紧,切勿放手;尚恐大家万一忘了,又屡次摇荡他的左手,意思是教把这警告打电报一般一站一站递过去。首尾一气诚然不错,可是也不能全然没有弊病。火车将停时,所有的客人和东西都要涌向车门,潘先生一家的那条蛇就有点尾大不掉了。他用黑漆皮包做前锋,胸腹部用力向前抵,居然进展到距车门只两个窗洞的地位。但是他的七岁的孩子还在距车门四个窗洞的地方,被挤在好些客人和座椅之间,一动不能动;两臂一前一后,伸得很长,前后的牵引力都很大,似乎快要把胳臂拉了去的样子。他急得直喊,“啊!我的胳臂!我的胳臂!”两段心理描写:第一段:潘先生出门,就去访那当通信员的教育局职员,问他局长究竟有没有照常开学的意思。那人回答道,“怎么没有?他还说有些教员只顾逃难,不顾职务,这就是表示教育的事业不配他们干的;乘此淘汰一下也是好处。”潘先生听了,仿佛觉得一凛;但又赞赏自己有主意,决定从上海回来到底是不错的。一口气奔到自己的学校里,提起笔来就起草送给学生家属的通告。两段心理描写:第二段::“他心头突然一沉,似乎觉得最亲热的一妻两儿忽地乘风飘去,飘得很远,几乎至于渺茫。”这些笔墨把人物因徒劳一场而沮丧,以及忧虑一家人安危的心情都细致地表现了出来。后来,局势更紧张了,在保职、升官与保命的抉择中,潘先生终于选择了后者;乞求红十字会的庇护。在结构上严谨自然、精于布局,讲究结尾饶有余味。
潘先生觉得这当儿很有点意味,接了笔便在墨盆里蘸墨汁。凝想一下,提起笔来在蜡笺上一并排写“功高岳牧”四个大字。第二张写的是“威镇东南”。又写第三张,是“德隆恩溥”。——他写到“溥”字,仿佛看见许多影片,拉夫,开炮,焚烧房屋,奸淫妇人,菜色的男女,腐烂的死尸,在眼前一闪。
旁边看写字的一个人赞叹说,“这一句更见恳切。字也越来越好了。”
“看他对上一句什么,”又一个说。
1924年11月27日写毕124第二节:乡土小说创作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这一术语就被用来概括乡土小说流派的创作特色。125“五四”时期通常与问题小说、抒情小说并称的第三种小说类型,指“五四”时期从广大乡村流浪到北京的青年作家以乡土为主要题材的小说创作潮流一、文学知识描述126首先,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的风俗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构成了乡土小说的重要主题。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处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再次,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二、代表作品评析《菊英的出嫁》128第三节五四抒情小说与郁达夫一、文学知识描述“忠实于内心”的浪漫派作家主要以创造社成员为代表,也包括浅草—沉钟社、弥撒社的一些成员。他们深受五四“狂飙突进”时代精神的感染,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标举自我情绪与性灵的审美表现,开辟了另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在小说创作上另辟蹊径,催生了“浪漫抒情小说”的类型。129
郭沫若在1919年发表以朝鲜为背景的首篇小说《牧羊哀话》。此后的文学创作间或有小说问世,直到1947年发表《地下的笑声》,其间的小说收于《落叶》、《塔》、《橄榄》、《豕蹄》等《牧羊哀话》130
创造社有影响的小说家还有张资平,以写三角恋爱小说著称,主要作品有《梅岭之春》、《苔莉》、《飞絮》等131
冯沅君(1900—1974),河南唐河县人,1922年开始以淦女士的笔名在《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杂志上发表《隔绝》、《旅行》、《慈母》、《隔绝之后》等小说,其后收入小说集《卷葹》132
庐隐(1899—1934),原名黄淑仪,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灵海潮汐》、《曼丽》,长篇小说《归雁》、《象牙戒指》,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短篇小说《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中篇小说《海滨故人》二、郁达夫与“自叙传”抒情小说(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在小说、散文、旧诗词、文艺评论、政论、翻译等方面都有独到贡献,而最能体现他文学才能和成就的是小说。
郁达夫是“创造社”的创始人之一,他们开创了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自叙传”抒情小说。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代表了自我抒情小说的最高成就。“自叙传”抒情小说
侧重于作家的自我暴露,以及个人私生活和私密心理(privacy)的描写,是接纳了日本“私小说”和其他一些外国小说(比如卢梭)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小说。郁达夫是主要代表人物。这种小说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大胆暴露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尤其大胆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灵与肉的冲突及其变态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旧文艺挑战的艺术手段。是五四时代“人的发现”的旗帜下的又一艺术收获。从此,“抒情小说”就成为中国现当代小说的一股脉流,并不断有重要的收获。郁达夫的自叙传书写1.写爱欲。通过人的欲望而肯定人性、呼唤人性的最早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欲望/身体写作的源头。知识分子与低层女性的爱情故事郁达夫的个人生活也非常浪漫。郁达夫与王映霞的爱情纠葛,在90年代被炒得火热。郁达夫的自叙传书写2.郁达夫写“穷”也很出色。
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心境。《茑萝行》、《还乡记》、《还乡后记》
“零余者”形象:“生则于世无补,死也于人无损”,愤世嫉俗,孤傲善感,放浪形骸,以一种自虐而绝望的姿态对抗主流社会。138
“零余者”形象来自俄罗斯小说家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而其代表人物则是《罗亭》中的同名男主人公。郁达夫把“多余人”翻译成“零余者”,从多余人的形象中获得深刻的共鸣。俄国文学家屠格涅夫突出的贡献是塑造了五四时期弱者的形象——零余者。卢梭郁达夫本质上是浪漫主义作家。卢梭就追求人性的真实坦率。他的重要思想是崇尚自然。主张回到自然。《忏悔录》,就是以内心真实而著称。
抒情性,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典型特征。
在五四时期,创造社是浪漫主义的,而文学研究会是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主张写内心世界,崇拜自我,灵感。浪漫主义文学,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是主观性;二回到自然;三回到中世纪。创造社的浪漫主义主要是前两个方面比较突出。郁达夫的小说鲜明的特征第一,自我大胆的暴露与写真,包括对病态心理的大胆揭示。第二,感伤而强烈的抒情。第三,结构的散文化。第四,流丽清新的文笔。三、代表作品评析《沉沦》(1921)是郁达夫代表性作品。在五四文坛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可以说是当时具有爆炸性的作品。在当时也是一部畅销书。青年学生几乎没有不知道《沉沦》的。1、个性意识
也就是个性解放的思想。这里最强烈的体现出五四时代人的解放的呼声。
郁达夫说:“我的心境是如此,我若要辞去虚伪的罪恶,我只好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我只求世人不说我对自家的思想取虚伪的态度就对了,我只求世人了解我内心苦闷就对了。”(《写完了〈茑萝集〉的最后一篇》,《郁达夫小说集》818)
“他(达夫)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郭沫若2、民族意识就是作品所反映的那种五四时代民族觉醒的精神。五四时代不仅是人的解放,也民族意识的高度觉醒。作品中把个人的孤独、精神痛苦以及爱欲的受挫,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弱国子民的身份,成为他的巨大的精神压力。那种弱国子民的屈辱感,始终是他情绪的中心,由此产生出渴望民族富强。《沉沦》节选说到这里,他忽然想起刚才那两个女学生的眼波来了。那两双活泼泼的眼睛!
那两双眼睛里,确有惊喜的意思含在里头。然而再仔细想了一想,他又忽然叫起来说:
呆人呆人!她们虽有意思,与你有什么相干?她们所送的秋波,不是单送给那三个日本人的么?唉!唉!她们已经知道了,已经知道我是支那人了,否则她们何以不来看我一眼呢!复仇复仇,我总要复他们的仇。”
说到这里,他那火热的颊上忽然滚了几颗冰冷的眼泪下来。他是伤心到极点了。这一天晚上,他记的日记说:
“我何苦要到日本来,我何苦要求学问。既然到了日本,那自然不得不被他们日本人轻侮的。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再隐忍过去了。
“故乡岂不有明媚的山河,故乡岂不有如花的美女?我何苦要到这东海的岛国里来!
《沉沦》节选
“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论戏剧》郁达夫“现在我们要讲到人性中间两种不可避免的难关上去了,就是恋爱与死的两个问题。个人对社会的反抗,是人的意志对外部世界的反抗。这一重意志若转而向内,则变成了个人的灵魂与肉体的斗争,或人与神秘的威力(死)的斗争,从这些斗争里发生的苦闷,才是绝对的苦闷!……种种的情欲中间,最强而有力,直接动摇我们的内部生命的,是爱欲之情。诸本能之中,对我们的生命最危险而又最重要的,是性的本能。恋爱,性欲,结婚,这三重难关,实在是我们人类的宿命的三种死的循环舞蹈。……近代戏剧里反映出来的近代生活,不外乎底下的三种要素:1.生的苦闷,2.性的压迫,3.死的恐怖。”本章小结1921年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文学社团成立,小说作者队伍扩大、作品增多,并初步形成不同流派,才显示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和初步繁荣。第一节:现代散文的开端与发展
第二节:周作人与美文的倡导
第三节:现代美文的发展
第四节:朱自清、冰心的白话美文
第五节:抒情散文的发展
第六节:报告文学第五章:现代散文的确立与发展朱自清“五四”阶段散文创作的派别林立,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蔓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
152第一节:现代散文的开端与发展随感录作家群《新青年》等报刊的各家杂文“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的杂文在30年代的延伸发展153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期,首创了一个“随感录”专栏。后来成为日常词汇的“随感”二字,在当时包含着个性解放的自由意义,它是打破“文以载道”僵化堡垒的炸药包陈独秀154刘半农林语堂瞿秋白《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杂文短小精悍,易于出手,多于报刊上应时刊发,适合做社会批评的武器,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语丝”派散文1924年10月,《晨报》副刊编辑孙伏园因受新月派之排挤而辞职,1924年11月,其在周氏兄弟支持下创办《语丝》周刊。语丝社倡导“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实际上继承了《新青年》批判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和鞭挞社会丑恶与黑暗的精神传统。鲁迅和周作人都是“语丝”派的核心作家,还有林语堂。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
——鲁迅“现代评论”派
20年代中期出现的“现代评论”派,多是欧美留学归来的自由知识分子,其政治倾向与鲁迅相对立,他们的散文创作思想取向也不一样。现代评论派的散文作家主要有陈西滢、徐志摩、吴稚晖。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在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中,左翼作家注重散文的现实批判性和论战效果,把散文作为向国民党进攻的文化工具,出现了散文创作的一个高峰。进步刊物有:《萌芽月刊》、《前哨》、《北斗》、《十字街头》、《海燕》、《芒种》等。出现了一批师法鲁迅的杂文作家,他们用杂文针砭时弊,多数属于政论性质的文章。160
我还更乐观于杂文的开展,日见其斑斓。第一是使中国的著作界热闹,活泼;第二是使不是东西之流缩头;第三是使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在相形之下,立刻显出不死不活相。
——鲁迅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瞿秋白(1899.1-1935.2),江苏常州人,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35年2月在福建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唐弢(1913~1992),有杂文集《推背集》、《海天集》等,其杂文揭发时弊,抗争现实,文笔犀利而遒劲,又含有抒情气息。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徐懋庸(1910~1977),有杂文集《打杂集》(1935)、《不惊人集》(1937)等,其杂文笔法犀利,揭露时弊不留情面,批判社会常能一语中的。164第二节:周作人与美文的倡导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了一篇《美文》。幽默、雍容、漂亮、缜密,便是“美文”的主要特点。周作人自己首开风气,写出了许多抒发性情的文字一、文学知识描述周作人(1885.1.16~1967.5.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周作人散文的独特贡献:一是最早从西方引入了“美文”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与中国明末散文小品有相通之处)。“给新文学开辟了一片新的土地”。二是创造了闲适、清涩、充满趣味性、知识性的一脉散文来。即“冲淡平和”的“言志”派散文。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俞平伯、钟敬文,废名等,都受周作人这一风格的影响。
美文的倡导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了《美文》: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面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这种美文似乎在英语国家里最为发达……中国古文里的序,记与说等,也可以说是美文的一类。
周作人的言志散文1.“浮燥凌厉”的——多收入《谈龙集》、《谈虎集》。2.“冲淡平和”的——其散文的主体。代表作《吃茶》、《谈酒》、《乌篷船》、《故乡的野菜》等。周作人的“美文”带动了一届“闲话风”气候的形成。二、代表作品评析谈酒“喝酒的趣味在什么地方?”“酒的趣味只是在饮的时候,我想悦乐大抵在做的这一刹那,倘若说是陶然那也当是杯在口的一刻罢。”“或者在中国什么运动都未必彻底成功,青年的反拨力也未必怎么强盛,那么杞天终于只是杞天,仍旧能够让我们喝一口非耽溺的酒也未可知。倘若如此,那时喝酒又一定另外觉得很有意思了罢?”从容描绘中浸透着作家的闲适趣味
周作人散文取材广泛,真率亲切,简素质朴,大谈草木虫鱼,追求闲适趣味。周作人散文受晚明名士派小品文影响很大,其中“公安派”影响最大。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肯定对世俗生活的追求,把“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视为人生之乐事。他公开承认自己好色。掺杂着几分忧郁、惆怅的苦味。这些散文主要表达了他想脱离现实,消极避世,及时行乐的思想。歧路荒原上许多足迹,指示着前人走过的道路。有向东的,有向西的,也有一直向南去的;这许多道路究竟是到一同的去处么?我的性灵使我相信是这样的。而我不能决定向哪一条路去,只是睁了眼望着,站在歧路的中间。——周作人的诗《歧路》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旁征博引,知识丰富
《故乡的野菜》详细介绍了浙东地区的荠菜、马兰头、鼠曲草、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和用途,比《植物学》还详细。
《故乡的野菜》只有1200字,引文却占据了六分之一,引用了明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顾禄的《清嘉录》,日本的《俳句大辞典》。地方色彩浓郁,尤喜北京与江浙一带的风俗,以此形成他散文的文化底蕴的基础,有较为浓厚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第三节:现代美文的发展一、文学知识描述用散文表达某种人生意趣和境界的作者还有丰子恺、梁遇春、许地山等,他们的散文都各有特色。丰子恺丰子恺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1914年入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并终身受其思想的影,同时也成为夏丏尊的学生。1922到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任教,并开始文学(散文)和艺术创作(“子恺漫画”)。后到上海办“立达”学园、开明书店等。1928年随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取法号“宁婴”。其散文后来结集为《缘缘堂随笔》(1931)、《缘缘堂再笔》(1937)等。
独树一帜的林语堂的幽默闲适小品文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现代散文大师。出身于一个乡村牧师家庭。1917年进上海圣约翰大学专攻英文。1920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1922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1923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到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1924年加入语丝社,是仅次于周氏兄弟的《语丝》的主要撰稿人。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林语堂的散文收在《大荒集》、《我的话》等散文集中,著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孔子的智慧》等文化书籍,宣传中国文化。林语堂的散文拓展了散文的审美领域,成为现代散文闲适风的一派宗师,融贯东西方智慧,对学养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诺贝尔提名奖的《京华烟云》以1900年义和团起义到抗战爆发为背景,写北京几家人的悲欢离合197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提名奖。林语堂为致力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二、代表作品评析儿女丰子恺《儿女》写了丰子恺把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送回乡间,孤居上海时,回想着四个天真烂漫儿女的趣事。作者以漫画家的眼光对人间世相进行了哲学思考,他用中国画的白描技法描绘他所经历过的人生,正如他的画一样,他的散文显示了一位正直、宽厚,“蔼然仁者”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一篇短短的《儿女》,即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丰子恺散文的创作特色。秋天的况味林语堂林语堂用烟一般缭绕的文字品位、享受着秋天独有的味道。文章用洋洋洒洒的笔法却不失古典韵味,包容了各种意象,分别从视觉、嗅觉到听觉,从具象到抽象等方面和角度阐释了“秋天的况味”这一虚化物,调动了读者的感官又启发了思维,从秋天到人生,从感知到情致,生动、凝练,其语言其意蕴已达到了一种纯熟而练达的意境。182一、文学知识描述朱自清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脍炙人口名篇的散文家。冰心的“冰心”体散文更容易引起未涉世事的青年读者的共鸣和模仿。第四节:朱自清、冰心的白话美文183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早年主要写作新诗,后来转向散文创作。他的散文是公认的现代散文和现代汉语的楷模,其为人为文均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正直清白的节操
朱自清的散文
在中国新文学史中,朱自清是享有盛誉的散文大家,在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中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脍炙人口的名篇(可与古典名篇相媲美)的散文家。朱自清在二十多年的散文创作中,前后风格差别很大,前期散文优美抒情,具有“美文”的特质;后期散文侧重议论,偏于说理,具有杂文性质。主要散文集《踪迹》(诗文合集1924)、《背影》(1928)、《你我》(1936)
朱自清散文题材之一
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匆匆》、《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意象繁复、意境优美)通过景物描写传达内心种种人生感受,寄寓作者的人生态度。朱自清散文题材之二以《背影》、《儿女》、《给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写人叙情中,蕴涵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切体验和思考。语言朴素优美,生动自然。“白话美文的模范”1.语言自然、亲切、漂亮。别具质朴之美,构思精巧缜密。语言富有节奏感、韵律美,长短句搭配错落有致、朗朗上口。善用比喻,暗藏通感、拟人的手法,准确贴切、活泼新奇;集赋比兴各种手法于一体,起承转合之中,含义隽永。2.追求口语化的整体风格和朴实自然的文风,具有一种谈话风。他的散文是纯粹的白话文,文字几乎全部用口语。188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五四”时以问题小说和小诗写作成名,但以散文的成就为最高。她自己承认:“我知道我的笔力,宜散文而不宜诗。”二、代表作品评析与俞平伯游秦淮河,两人以同样的题目写了著名的散文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说我受了道德律的压迫,拒绝了她们;心里似乎很抱歉的。这所谓抱歉,一面对于她们,一面对于我自己。她们于我们虽然没有很奢的希望;但总有些希望的。我们拒绝了她们,无论理由如何充足,却使她们的希望受了伤;这总有几分不做美了。这是我觉得很怅怅的。至于我自己,更有一种不足之感。我这时被四面的歌声诱惑了,降服了;但是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我于是憧憬着贴耳的妙音了。在歌舫划来时,我的憧憬,变为盼望;我固执的盼望着,有如饥渴。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们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灯影,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当时浅浅的醉,今朝空空的惆怅;老实说,咱们萍泛的绮思不过如此而已,至多也不过如此而已。你且别讲,你且别想!这无非是梦中的电光,这无非是无明的幻相,这无非是以零星的火种微炎在大欲的根苗上。扮戏的咱们,散了场一个样,然而,上场锣,下场锣,天天忙,人人忙。看!吓!载送女郎的艇子才过去,货郎旦的小船不是又来了?一盏小煤油灯,一舱的什物,他也忙得来像手里的摇铃,这样丁冬而郎当。”笑冰心的《笑》是最早引人注目的美文小品,《笑》可以说是冰心“笑的哲学”的诗意盎然的文学表达。在天真而善良的冰心的眼中,世界是充满鲜花和阳光的,对于人生的忧愁和痛苦,她提出用“爱”来解脱。所谓“冰心体”的散文从内容上是“爱的哲学”,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冰心散文的语言清丽、典雅。她善于提炼口语,使之成为文学语言,她能把古典文学中的辞章、语汇吸收融化,注入到现代语言中去。第五节:抒情散文的发展一、文学知识描述何其芳李广田丽尼、陆蠡、缪崇群他们更自觉地追求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的艺术独立、纯粹与完美。他们着重追求散文自身的内在诗意,在“不分行的抒写中”融入诗的意象与意境,在弱化其记叙功能的同时,强化其抒情表意的功能;不再让生活素材直接进入作品,而是经过作家的提炼、改造与升华,并赋予其某种情调,从而重构出一个空灵而又隽永的散文艺术世界。195
何其芳(1912—1977),1936年出版《画梦录》。何其芳在代序《扇上的烟云》中说自己:“喜欢想象着一些辽远的东西。一些不存在的人物。和许多在人类的地图上找不出名字的国土。”196
李广田(1906—1968),出版有《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等。他喜欢以记叙某种独特人物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在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人物身上,命运的悲苦和对这悲苦的抗争构成了一幅幅质朴而忧郁的人生风景丽尼丽尼散文丽尼先后出版了三部散文集《黄昏之献》(1935)、《鹰之歌》(1936)、《白夜》(1937)。多倾诉内心的哀怨和痛苦,短小凝练,诗意盎然。《鹰之歌》以南国绚丽的黄昏为背景,以鹰的盘旋与歌唱来喻写因反抗旧势力而被害的女友的抗争精神,成为一篇完全诗化的散文。陆蠡
《囚绿记》散文名篇《囚绿记》1940年发表。作者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发现了一株常春藤,异常惊喜,就将它的柔条牵进屋里。常春藤尽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里,却固执地向窗外迎着阳光生长。作者去上海前,又将常春藤的柔条移回原来的位置,并祝福它永葆青春。作品借物抒情,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含蓄委婉。缪崇群文集
以缪崇群为原型之一、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电影《寒夜》海报缪崇群散文缪崇群与丽尼一起,被称为“悲哀与忧伤的歌手”,其散文在平实和精细的文字中,也蕴藏着一种令人回味的情致,透显了他沉郁厚实的艺术风格。二、代表作品评析独语“黑色的门紧闭着:一个永远期待的灵魂死在门内,一个永远找寻的灵魂死在门外。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门”何其芳散文作家告别学校生活而走向社会之后,作家的情感粗犷了起来。1939年出版的《还乡杂记》,主要是对故乡的回忆与游记。在回忆与现实视角的交错展开中,达到了忧郁感伤与讽刺愤激混合的艺术效果。作者的风格也由诗意画梦转为质朴写实。206第六节:报告文学一、文学知识描述
现代散文的一个重要品种,它是随着近现代报刊业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但自觉地提倡和创作报告文学,还是左联成立以后的事207
1936年发表的两篇重要作品,被视为年轻的中国报告文学趋向成熟的标志。一篇是夏衍的《包身工》,另一篇《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作者宋之的208邹韬奋以游访欧洲、苏联为题材出版了《萍踪寄语》一至三集和《萍踪忆语》,产生很大影响《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出版有《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深入报道了西北诸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生活《萍踪寄语》内插页二、代表作品评析《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报告文学的名篇之一,作者宋之的当时是一位才华初露的剧作家。真实地反映了1936年春天太原在反动派残酷统治下的恐怖氛围及老百姓朝不保夕的凄惨处境。作品还通过对厨子的描写刻划,对国民劣根性予以揭露讽刺。作者在描绘太原城内外见闻时透视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有对反动派的愤恨,有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更有对美好“春天”的怀念与渴盼。字里行间蕴蓄着不尽的深意。本章小结到了30年代,散文的功能多向发挥,散文创作五光十色,流派纷呈,将“五四”时期所开创的现代散文推上了成熟的阶段。第六章现代诗歌的多样化探索第一节:“诗体大解放”——白话新诗的尝试第二节:《女神》——自由体诗的高峰第三节: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第四节:多种诗体诗风的流变第一节:“诗体大解放”——白话新诗的尝试一、文学知识描述1.胡适(1891-1962)及其《尝试集》胡适的《尝试集》初版本封面1960年69岁时的胡适《尝试集》初版本封面胡适的“作诗如作文”主张及诗体的大解放
胡适的诗歌理论:“作诗如作文”。即形式的“散文化”;内容的“平民化”。
“胡适之体”的特点:①客观写实,多用白描或比喻、象征手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12篇
- 竞选班干部演讲稿范文汇编9篇
- 社会实践活动总结【6篇】
- 行政部个人年终工作总结怎么写
- 车间火灾安全
- 单位统计个人工作总结范例
- 校园安全主题演讲稿集锦15篇
- 出国金融案例分享会
- 奋进新时代争做追梦人征文10篇
- 二年级班先进班集体事迹材料【五篇】
- 《新视野商务英语视听说》第四版-上-U2 Jobs and Responsibilities
- 医院业务标准流程图
- (新版)吉林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理论试题库(含答案)
- 装修合同逾期诉状模板
- 人音版(主编:吴斌) 四年级上册 音乐 第7课 幸福拍手歌 教案
- 2024年02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2024年招考4名人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研判与答案解析
- QB/T 8024-2024 电热采暖炉(正式版)
- 中国饮食文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音乐技能综合实训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MOOC 饲料毒物学-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第五单元《京腔昆韵》-欣赏 ☆姹紫嫣红 课件- 2023-2024学年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