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建筑史怎样学习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中的地位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建筑史
作为一般历史学研究的一门专项史
复原当时人们的活动环境,为什么要制造这些建筑和器具,用怎样的技术来制造这些建筑和器具,以及利用这些建筑和器具干了什么。
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诣徒送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满之。令匠作机驽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而久之。——《史记·秦始皇本纪》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建筑史
•
作为建筑研究和发展的需要知己知彼,温故知新,已有科学技术的建筑师增加了本国的学识及趣味,他们的创造力量自然会在不自觉中雄厚起来,这便是研究中国建筑史的最大意义。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史》(代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学习目的:掌握人文信息在建筑中的积存、表达方式以及实现这些意义的古代技术。
安徽歙县宏村北京故宫紫禁城总平面北京天坛应县木塔中国园林的本质是什么?是现实之外的一种理想,现实中得不到的在另一个天地里得到补充。城市、住宅中轴对称,人们觉得压抑,需要一个自由的地方,这就是园林,与现实中住的、用的呈对立面出现。这是一种人性。
欧洲园林的特点是“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十七世纪凡尔赛宫的建造者、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创始人勒诺特尔语),故欧洲园林强调几何用造型,并用数学来完成对美的表达。
伊斯兰园林的起源是对农业的直接摹仿,后来,它发展为对灌溉、气温调节和植物种植的一种研究。再往后,这种园林设计理念逐渐风行,并出现于许多其它类型的园林设计之中。拙政园拙政园拙政园绍兴兰亭流觞渠韩国庆州鲍石亭流觞渠韩国庆州鲍石亭流觞渠·中国古代城市的概念
城与市的概念:古称城池,《礼记·社运》:“城廓沟迟,以为固。”后“市”渐兴,遂有“城市”之谓。由此,城市的“城”缘自城墙的“城”,表示防御外来武力的需要。金山岭长城敌台北魏洛阳城墙遗址江苏武进淹城遗址平面及鸟瞰图(春秋时期)城的性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墨子》)。
堡与围、卫、伟的含义:堡:保也,即为——守也,安也。
围:守也。口,回也。象回币之形。卫、伟:卜辞衛、徫一字,从口,从,象众足守卫口内之形。一九九二年西班牙世博会日本馆一九九二年西班牙世博会日本馆一九九二年西班牙世博会日本馆日本法隆寺金堂及五重塔斗栱(铺作)杭州历史博物馆绍兴县明珠文化广场投标文本绍兴县明珠文化广场模型绍兴县明珠文化广场模型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建筑史保护历史遗产和城市发展连续性的需要兰亭书法学院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建筑史作为了解别样生活方式和增加修养的需要辋川图(部分)王维绢本设色(日)圣福寺藏此图是画家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画面群山环抱,树林掩映,亭台楼榭,古朴端庄。别墅外,云水流肆,偶有舟楫过往,呈现出悠然超尘绝俗的意境。在王维的山水画中,尤其这幅《辋川图》所创造的淡泊超尘的意境,给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审美愉悦,旷古驰誉。元代汤后士在其所著《画鉴》中说:“其画《辋川图》,世之最著也”。此卷为唐人摹本,构图着色尚存唐人气息。王维(701—761)晚年归隐蓝田辋川,购居宋之间“蓝田别墅”。尝于清源寺壁上画《辋川图》,笔力雄壮。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崇为“南宗之祖”,认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传世画作有《雪溪图》、《孟浩然马上吟诗图》、《雪山图》等。著有《王右丞集》。清溪渔隐图李唐全卷描绘钱塘一带山区雨后景色,绿树浓覆,坡泥湿翠,溪水湍流,前端有一村翁垂钓江苇间。此图用阔笔湿墨画树、坡地、石块,用劲细流畅的线条写水流、芦苇,用重笔焦刻画人物、板桥、渔舟和木屋。画面粗中有细,纵中有涩,重中有轻,使人感到力的运行的节奏美。怎样学习中国建筑史了解和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实例及其时空分布理解建筑形态与时代、地域及生活之间的关系掌握实现这些建筑形态的相关技术和术语•
另类的学习方式1.
弄堂站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称之为皴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当天黑下来,灯亮起来的时分,这些点和线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后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那暗看上去几乎是波涛汹涌,几乎要将那几点几线的光推着走似的。它是有体积的,而点和线却是浮在面上的,是为划分这个体积而存在的,是文章里标点一类的东西,断行断句的。那暗是像深渊一样,扔一座山下去,也悄无声息地沉了底。那暗里还像是藏着许多礁石,一不小心就会翻了船的。上海的几点几线的光,全是叫那暗托住的,一托便是几十年。这东方巴黎的璀璨,是以那暗作底铺陈开。一铺便是几十年。如今,什么都好像旧了似的,一点一点露出了真迹。晨曦一点一点亮起,灯光一点一点熄灭。先是有薄薄的雾,光是平直的光,勾出轮廓,细工笔似的。最先跳出来的是老式弄堂屋顶的老虎天窗,它们在晨雾里有一种精致乖巧的模样,那木框窗扇是细雕细作的;那屋披上的瓦是细工细排的;窗台上花盆里的月季花也是细心细养的。然后晒台也出来了,有隔夜的衣衫,滞着不动的,像画上的衣衫;晒台矮墙上的水泥脱落了,露出锈红色的砖,也像是画上的,一笔一划都清晰的。再接着,山墙上的裂纹也现出了,还有点点绿苔,有触手的凉意似的。第一缕阳光是在山墙上的,这是很美的图画,几乎是绚烂的,又有些荒凉;是新鲜的,又是有年头的。这时候,弄底的水泥地还在晨雾里头,后弄要比前弄的雾更重一些。新式里弄的铁栏杆的阳台上也有了阳光,在落地的长窗上折出了反光。这是比较锐利的一笔,带有揭开帷幕,划开夜与昼的意思。雾终被阳光驱散了,什么都加重了颜色,绿苔原来是黑的,窗框的木头也是发黑的,中国建筑
在世界建筑史中的地位弗莱彻《建筑史》一书中的建筑之树西方人眼中的历史传统建筑
与非历史传统建筑晚清中国大臣对西方高楼的一个有趣观点参考阅读文献0.郭湖生: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发展概况,《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文集》,1986。1.余
健:从中国建筑史研究引文分析的初步结果看其学科的发展趋势,《建筑师》37期。2.陈
薇: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中的前导性突破——近年来中国建筑研究评述,《华中建筑》1989(4)。3.王贵祥:方兴未艾的中国建筑史学研究,《世界建筑》1997.2。4.张十庆:日本之建筑史研究概观,《建筑师》64期。5.陈之华:关于建筑史的研究和教学的随想,《建筑师》69期,1996.4。6.曹
汛:中国建筑史基础史学与史源学真谛,《建筑师》69期,1996.4。7.王贵祥:关于建筑史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建筑师》69期,1996.4。8.张十庆:建筑研究的深化与提高,《建筑师》69期,1996.4。9.陈薇:天籁疑难辨历史谁可分——九十年代中国建筑史研究谈,《建筑师》69期,1996.4。中国建筑史(第二讲)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建筑本身的特征建筑的历史特征建筑的认识特征
1.多样与主流2.连续性
3.独特的类型概念4.住宅为建筑原型
5.木结构为主6.工匠制度与风水师
1.1多样与主流——地域特征1.1多样与主流——地域特征1.1多样与主流——地域特征1.2多样与主流——官式与民间作法在规模、用料、色彩、技术作法上的异同
沈阳清故宫崇政殿浙江东阳“千柱厅”民居1.2多样与主流——官式与民间作法在规模、用料、色彩、技术作法上的异同福建漳州民居1.2多样与主流——官式与民间作法
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是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楼。范钦取《龙虎山天一池记》碑帖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句,取楼名“天一阁”,寓“以水制火”之意。天一阁以藏书之丰著称于世,范钦立下“代不分书,书不出阁”遗训。后人赞道:“历年二百书无恙,天下储藏独此家。”天一阁还以书楼设计奇特和园林构筑秀美而誉满古今。清乾隆帝十分赞赏天一阁,命仿天一阁构式,在全国建了文渊、文澜、文津、文汇、文源、文溯、文宗七大藏书阁。
1.2多样与主流——官式与民间作法
宋《营造法式》
清工部《工程做法》《鲁班经》
姚承祖:《营造法源》2.1连续性——时间上的
前堂后寝2.1连续性——时间上的庑廊周匝与“间”的概念连续的一个结果是对建筑的每一构件都有很仔细的推敲。
2.2连续性——空间上的2.3连续性——类型上的
无论是宫殿、坛庙、宫观,还是住宅,大多数建筑皆以院落的纵向或横向的组合为主要布局手法。2.4连续性——如何评价?是发展缓慢、形式单一(以西方价值观为核心的评价),还是行之有效、具有普适性?对中国建筑史纵排横写和横排纵写的否定
张光直关于中国文明价值的一个观点:
世界古老文明区分为两个系统,一个系统是所谓“萨满式的文明”,即以中国和玛雅为代表的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文明;一个系统是以两河流域文明为源头的西方式文明。前者是“连续性的文明”,即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有很大的连续性,它在本体的认识上始终保持了“民神杂糅”的特点。而后者则是“突破性的文明”或“破裂性的文明”,即以隔绝天地神人为前提,籍技术和贸易发展起来的文明。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三联书店,1990。
3.1独特的类型概念——分类的性质
分类是人类整理和理解世界最关键的方式,它与生活方式相关,也是一种观察世界的基本框架。从认识及本体言,分类不是纯粹的的一种客观,而是主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根本属性而言,分类是人类主观的一种对自然界的认知。分类与生活状态相关。
3.2独特的类型概念——文献中的建筑类型[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宫、阙、台、殿、坊;
门、楼、橹、观、堂、城、馆;
宅舍、庭、坛、室、斋、庐、路。[宋]李戒《营造法式》:宫、阙、殿、楼、亭、台榭、城。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
楼、阁;
宫、室、殿、堂;
亭、廊、轩、斋、馆、舫;
门、阙;
桥3.2独特的类型概念——文献中的解释《太平御览·居处部》:宫
《尔雅》:“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易》:“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室
《说文》:“室,实也。”
《释名》:“室,实也;物满实其中也。”殿
《说文》:“殿,堂之高大者也。”
《释名》:“殿,典也。”堂
《说文》:“堂,殿也。”
《释名》:“堂,犹堂堂;高显貌也。”
堂皇:《汉书》:“坐堂皇上。室而无四壁,曰皇也。”《广雅》:“堂皇,合殿也。”楼
《尔雅》:“狭而修曲曰楼。”
《说文》:“楼,重屋也;樔,泽中守草楼也。”台
《尔雅》:“观四方而高曰台,有木曰榭。”3.2独特的类型概念——文献中的解释阙、观
崔豹《古今注》:“阙,观也;于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可远观。”
《释名》:“观,于上观望也。”
《广志》:“阙,缺也,门两边缺然为道也。”宅
《释名》:“宅,择也;言择吉处而营之也。”
《说文》:“宅,人所托也。”第
《汉书》:“高祖诏列侯食邑者,皆赐大第室。二千石,受小第室。注云:有甲乙次第,故曰第。又曰:出不由里门,面大道者,名曰第。”屋
《说文》:“屋,居也。”
《释名》:“大屋曰庑。庑,抚也,覆也;亦谓之正也,屋之正大者。”舍
《说文》:“市居曰舍。”馆
《说文》:“馆,客舍也,从食,官声。”
《周礼》:“五十里有市,市有馆,馆有积,以待朝聘之客。”4.住宅为建筑原型
夫宅者,乃天地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黄帝宅经》实用理性精神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人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从而,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可以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正和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种种,但‘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
……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对环境的主宰。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实用的、人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伪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李泽厚:《美的历程》,p63,文物出版社,1981。
4.住宅为建筑原型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5.以木结构为主
干阑——穿斗井干——抬梁5.以木结构为主5.以木结构为主6.工匠制度与风水师[法]马克-安托万·洛吉耶(AbbeMarc-AntioneLaugier)《论建筑》(1755年)第二版卷首插图:女神指着原始茅屋——所有建筑形体的基础。
6.工匠制度与风水师
匠,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以作器也。——《说文》
段注:百工皆称工,称匠独举木工者,其字从斤也。
匞,匠本字。——
《正字通·匚部》
匞,作器用者。圣人创物,愚者与能,执成而下,法象悠存,从匚从工,一出规矩准绳,象方正之意。匞,伪为工之重文,后之人别从斤作匠。工之致用,所重不在斤也。——[明]魏校《六书精蕴》
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意。《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与工同意。《说文》6.工匠制度与风水师
张光直引《周髀算经》“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是故知地者智,知天者圣。智出于句,句出于矩”,对此有一个解释:如果这几句话代表古代的数学思想,那么矩便是掌握天地的象征工具。矩可以用来画方,也可用来画圆,用这工具的人,便是知天知地的人。巫便是知天知地又是能通天通地的专家,所以用矩的专家正是巫师。矩的形状,已不得而知,但如果金文的巨字是个象形字,那么古代的矩便是工形,用工字形的矩适可以环之以为圆,合之以为方。(东汉墓葬中壁画有伏羲、女娲,有的一持规,一持矩,规作圆规形,画圆,矩作曲尺形,画方,这可能表示规矩在汉代以后的分化,而《周髀算经》时代圆方都是工字形的矩所画的)。如果这个解释能够成立,那么商周时代的巫便是数学家,也就是当时最重要的知识分子,能知天知地,是智者也是圣者。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P43~P44,三联书店,1990。
6.工匠制度与风水师——样式雷
樣式雷,又名樣子雷、樣房雷,是清代宮廷建築匠師雷氏家族的俗稱。
清代都城、宮殿、壇廟、陵寢、苑囿、府邸、衙署等國家建築工程,按成例需由管理各工程事務的內務府、工部或欽派工程處等衙門統領其所屬的設計機構——「樣式房」的專職匠人,製作「畫樣」和「燙樣」并制定「工程做法」,經欽准后支取工料銀兩,招商承修。這些專職匠人通常被稱為「樣子匠」,其中以雷氏家族「終清之世,最有聲于匠家」。
樣式雷家族供役于皇家建築工程始自清代康熙年間。原籍江西省南康府建昌縣(今永修縣)的雷發達(1619-1693年),明末清初避戰亂暫居金陵。1683年冬,他與堂弟雷發宣一同「以藝應募赴北京」,參加清廷宮禁營建。嗣后,雷發達長子雷金玉(1659-1729年)投充內務府包衣旗,供任圓明園楠木作樣式房掌案一職,成為雷氏家族世代因襲樣式房一業的始祖。自此,雷氏一族先后共7代人操持此業,技術水平和藝術造詣極高。樣式雷之聲名至雷思起、雷廷昌父子兩代即同治、光緒時期達到最高峰,「為朝官所側目」。
圆明园【天地一家春】烫样城市的形城市的识城市的象象徵——前有所象后有所徵中心——中国天下之中使天下贡赋均雅俗都鄙我门祖国党国古代:识强技弱现代:识弱技强【五代】李成《晴峦萧寺图》
于是范蠡乃观天文,拟法于紫宫,筑作小城,周千一百二十二步,一圆三方。西北立龙飞翼之楼,以象天门,东南伏漏石窦,以象地户;陵门四达,以象八风。外郭筑城而缺西北,示服事吴也,不敢壅塞,内以取吴,故缺西北,而吴不知也。
——【后汉】赵晔《吴越春秋》城的性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墨子》
堡与围、卫、伟的含义:堡:保也,即为——守也,安也。
围:守也。口,回也。象回币之形。卫、伟:卜辞衛、徫一字,从口,从,象众足守卫口内之形。江苏武进淹城遗址平面及鸟瞰图(春秋时期)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
——《周礼·考工记》识强技弱——城市例孟春纪:天子居青阳左个;仲春纪:天子居青阳太庙;季春纪:天子居青阳左个;孟夏纪:天子居明堂左个;仲夏纪:天子居明堂太庙;季夏纪:天子居明堂右个;中央土:天子居太庙太室;孟秋纪:天子居总章左个;仲秋纪:天子居总章太庙;季秋纪:天子居总章右个;孟冬纪:天子居玄堂左个;仲仲纪:天子居玄堂太庙;季冬纪:天子居玄堂右个。
——《礼记·月令》
临淄郎家庄东周的漆器及其复原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
良渚文化“巨”型器
良渚玉器
清乾隆元年《浙江通志》杭州府城图作庙翼翼——《诗·大雅·绵》如翚斯飞——《诗·小雅·斯干》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宇卑则吐水疾而霤远——《周礼·冬官·轮人》上汉宇以盖载,激日景而纳光——【东汉】班固《西都赋》廊庑翼翼——【後汉】李尤德《阳殿赋》飞檐翼以轩翥,反宇献以高骧——【魏】何晏《景福殿赋》飞栋列以山峙——【魏】卞兰《许昌宫赋
》似鹏翼之中垂
——【北齐】邢子才《新宫赋》识强技弱——建筑例
虽然从《诗经》时代对大屋顶的描写已经是如张似翼,但我们真真要看到它的实现,还得要等到一千多年后的隋唐。【宋】赵佶《瑞鹤图》【宋】郭忠恕《明皇避暑图》【唐】王维《辋川图》(部分)(王维)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别为《辋川集》。
——
《旧唐书》卷一九0下〈王维传〉
识强技弱——园林例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王维辋川诗·
文杏馆
从海棠春坞看梧竹幽居——拙政园参考文献1.缪朴:传统的本质(上)——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建筑师》36期。
1.分隔2.按人分区为主3.微型宇宙4.室内外合作5.主从单元的串联6.线形公共空间7.接合而非转化8.正格与多格并存
9.人工与自然分离10.室内的两套尺度11.简单的背景12.二维线条的构图13.带故事的形式
作业:1.阅读第一章,并提出五个你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最需要研究的问题(按重要程度排列)。
2.列出该章中所有你觉得疑惑和不解的地方(学号,姓名)。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第三讲)
中国古代,通过国与国之间的不断斗争——这一政治程序而使财富与权力的集中,是中国古代史发展的核心问题;而对国王财富与权力如何集中的具体手段的了解,是了解中国古代史的直接途径。鉴于此,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变迁,其政治性始终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传称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成汤受命,其存者三千余国。武王观兵,有千八百国。东迁之初,尚存千二百国。迄获麟之未,二百四十二年,诸侯更相吞灭,其见于春秋经传者,凡百有余国,而会盟征伐,有章可纪者,约十四君,……其子男附庸之属,则悉索货赋,以供大国知命者也。——
[明]顾禹祖《读史方舆纪要》
这个斗争兼并的过程,显然自龙山末期便已开始。国与国之间之不断的斗争,造成财富与权力的集中,这是中国古代史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国王财富与权力如何集中的具体手段的了解,是了解中国古代史的直接途径。良渚玉器《禹贡》·
中国古代城市的概念
城与市的概念:古称城池,《礼记·社运》:“城廓沟迟,以为固。”后“市”渐兴,遂有“城市”之谓。由此,城市的“城”缘自城墙的“城”,表示防御外来武力的需要。金山岭长城敌台北魏洛阳城墙遗址城的性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墨子》)。
堡与围、卫、伟的含义:堡:保也,即为——守也,安也。
围:守也。口,回也。象回币之形。卫、伟:卜辞衛、徫一字,从口,从,象众足守卫口内之形。江苏武进淹城遗址平面及鸟瞰图(春秋时期)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其组织形式对于中国古
代城市建设的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是以家庭为本位的,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首先必须形成一种制度,维系家族的稳定——即血缘宗法制度,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石,随之形成了血缘与地缘相结合的宗法分封政体。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自原始聚落逐渐演变至最初的城市,即是在以血缘为维系的“家”的理念下凝聚而成。
1、从“聚”到“城”的演变过程1.1聚落演变
先民“聚”落是按氏族血缘关系组织形成。“聚”,其字的本意是聚集之意。
《说文》曰:
聚,会也。邑落曰聚。
随之,由“聚”到“邑”的演变,是先民定居生活组织扩大化的表现。从聚居体制而论,“邑”实为聚集若干氏族居处之“聚”所构成。
《史记·
五帝纪》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聚落空间格局示意图·陕西临潼姜寨母系氏族部落聚落布局概貌图
1.2王城制度的等级划分聚落的等级体系最终导致了城市和国家的形成。而由此产生的国家和社会,是以宗法制度按血缘关系的近疏来进行社会等级划分,从而形成王都、诸侯封国国都与封邑——这一“三级城邑”的建设体制。《礼记·
王制》曰:“天子之田方千里,公候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各级城市规模划分度量的两种模数体系
为了区别三级城邑,凡城邦的中心城,无论是王城或诸侯城,统称之为“国”,而采地中心城则呼之为“都”,以示大小尊卑之分。究其实际含义,“国”、“都”均是指城邦的政治中心——“城”而言,只不过大小规模与政治等级有所区别而已。由于建城意味着建立城邦,故对城的建置控制极严,各级城的数量及其分布格局都是据宗法分封政体的政治要求而定的。·王城之制空间格局示意图·王畿分区示意图1.3王城制度的家国同构
王是国家首脑,本着“视国若家”的私有观念,按血缘与地缘相结合的原则大事封建宗族及姻亲,作邑作邦,构成一系列大小城邦。社会“家”的关系演变为国,国源于家,家与国不分,家国一体。反映在单个的居住格局到整体的城市空间模式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现象。由建筑单体、建筑群到成个城市空间格局的同构示意图2、里坊制城市的形成
封闭式里坊制城市发端于曹魏的邺北城,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它结束了三代秦汉以来以官庙和宫殿为主体的城市布局,开创了有城市中轴线的封闭式里坊制城市。·北魏洛阳平面推想图·曹魏邺城平面推想图·里坊制空间格局示意图
里坊制一则继承了前代营国制度以宫为中心的型制,按“择中”传统,显示“王者居天下之中”的赫赫声威,强调了城廓各自的分工。并通过分而制之的里坊加强城市的管理,以达到其最终的政治统治目的。古代著作中唐长安城中的皇城图3、里坊制到坊厢制的演变封闭式里坊制由于社会经济之发展,开始崩溃,从唐代末期到北宋前期(公元10世纪),封闭式里坊制逐渐为开放式坊厢制所代替。
·唐长安城里坊制与北宋东京城坊厢制城市格局的演变·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元大都城是完全按照规划蓝图平地而起的新城市,它彻底废除了中古时期封闭式里坊制的城市规划,转变为近古时期开放式街巷制的城市规划。明清北京城沿用了元大都的城市规划,只改建了皇城、宫城,街道系统相沿未变。·元大都平面推想图·坊厢制空间格局示意图·元、明、清城市格局演变示意图胡同因名于“火巷”,发端于宋。(赵善俊)知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适南市火,善俊……开古沟,创火巷,以绝后患。——《宋史•赵善俊》
火巷——火衖(弄)——胡同二、中国古代文化观念及其宇宙的认知模式对于古代中
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构成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由此而形成自身的社会空间。即在每一特定的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会对城市空间的组织方式与发生产生影响,形成了城市空间的文化特色。中国古人“仰观乎天,俯查于地”是观察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天圆地方说”就是中国早期对宇宙万物空间形态的基本感知,并从深层次的文化意识上奠定了中国方形城市的理想模型。
图A图B
西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模式是一种有序的,数学化的宇宙象征。巴洛克城市模式中代表权力和精神秩序的关联轴线系统(图B)由朗方(P‧L‧Enfant)在华盛顿城市规化设计中全面体现出来(图A),并影响后世的西方城市规划理论。
在古印度和中世纪印度,每个重要的城市和建筑必须遵循曼荼罗(Mandala)准则,以此体现印度文化的认知宇宙模式。这种模式由一套闭合的环线组织成方形,中央的方形最重要,重重围合加强了城市作为圣地的功能。其运动路线从外向内,或以一种顺时针方向围绕这一神秘的围合,一旦这种形态结构实现,该城市就是神圣地,宜于永久居住的,这种思想一直影响到今天印度的城市与建筑的设计。两种规划思想
《周礼·考工记·匠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管子》:“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内之为城,城外为之郭,郭之外为之阆。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对宇宙的认知模式,使古人崇尚人与自然的契合,并逐步形成关于城市建筑选址及其布局的一系列思想和学说。
《汉书•晁错传》曰:“相其阴阳之合,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象与征中国城市象征性的描绘浙江县志地图路头戏中的西湖赋子所体验的西湖意象:
一亩亭台尉迟恭,
二郎庙内塑秦琼,
三穿台独坐关夫子,
四眼井石秀遇杨雄,
五云山上多财宝,
六合塔倒影在江中,
七巧孤山紫云洞,
八角凉亭巧玲珑,
九曲桥畔齐观鱼,
十上玉皇观高峰。
引自《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付谨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凯文•
林奇——城市意象五元素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设计方法《周礼·考工记·匠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中国古代营国之制示意图
根据已知考古资料,目前尚未发现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是完全符合《考工记》所载营国制度的布局模式,只有曲阜鲁古都与之下比较相近。模数制
运用模数是中国古代设计的一大特点,在当时具有很高的科技水平。宋式用“材分”,明清用“斗口”,作为建筑单体模数规格。而在城市规划中运用面积模数至少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考工记》王城制度说"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夫"指长宽各100步的面积,合方60丈,为每人分田的面积,是当时的面积单位。城市中"市"、"朝"的面积均为1"夫",即以"夫"为面积模数。由於坊、市采用模数,面积基本相等,排列规则,其间遂形成方格同街道系统。北京城模数分析示意图参考文献贺业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2001汪德华编著.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吴庆洲.中国古城选址与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借鉴.城市规划.2000(9)李小波.李强.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城市规划.2000(9)王鲁民.韦峰.从中国的聚落形态演进看里坊的产生.城市规划汇刊.2002(2)龙彬.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山水特质及其营造方略.城市规划.2002(5)作业:查阅一本古代地方志,述其城市意象的构成,并与今日之地方志比较之。中国建筑史(第四讲)住宅与聚落
1.古代住宅制度
2.理想的居住形式——画中之宅
3.住宅的结构类型
4.各地住宅实例
5.聚落实例——棠樾(清)张惠言据《仪礼》所绘春秋时的士大夫住宅1.古代住宅制度臣庶室屋制度。宰相以下治事之所曰省、曰台、曰部、曰寺、曰监、曰院,在外监司、州郡曰衙。在外称衙而在内之公卿、大夫、士不称者,按唐制,天子所居曰衙,故臣下不得称。后在外藩镇亦僭曰衙,然亦在内者为尊者避,在外者远君无嫌欤?私居,执政、亲政、亲王曰遂为臣下通称,今帝居虽不曰衙,而在内省部、寺监之名,则仍唐旧也。府,馀官曰宅,庶民曰家。诸道府公门得施戟。若私门则爵位穹显经恩赐者,许之。(按,《周礼•天官•掌舍》曰棘门,以戟为门。唐制,官、阶、勋俱三品得立戟于门,因称显贵之家为戟门)在内官不设,亦避君也。凡公宇,栋施瓦兽,门设梐枑,诸州正牙门及城门,并施鸱尾,不得施拒(巨?)鹊。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父祖舍宅有者,子孙许仍之。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簷,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
——《宋史•舆服志》P3600。
1.古代住宅制度华林寺大殿外檐斗栱故宫太和殿藻井1.古代住宅制度百官第宅。明初,禁官民房屋,不许雕刻古帝后、圣贤人物及日月、龙凤、狻猊、麒麟、犀象之形。凡官员任满致仕,与见任同。其父祖有官,身殁,子孙许居父祖房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栱,及绘藻井,惟楼居重檐不禁。公侯,前厅七间、两厦,九架。中堂七间,九架。后堂七间,七架。门三间,五架,用金漆及兽面锡环。家庙三间,五架。覆以黑板瓦,脊用花样瓦兽,梁、栋、斗栱、簷桷彩绘饰。门窗、枋柱金漆饰。廊、庑、庖、库从屋,不得过五间,七架。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斗栱、簷桷青碧绘饰。门三间,五架,绿油,兽面锡环。三品至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屋脊用瓦兽,梁、栋、簷桷青碧绘饰。门三间,三架,黑油,铁环。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梁、栋饰以土黄。门一间,三架,黑门,铁环。品官房舍,门窗、户牖不得用丹漆。1.古代住宅制度功臣宅舍之后,留空地十丈,左右皆五丈。不许挪移军民居址,更不许於宅前后左右多占地,构亭馆,开池塘,以资游眺。三十五年申明禁制,一品、三品厅堂各七间,六品至九品厅堂梁栋只用粉青饰之。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三十五年复申禁饬,不许造九五间数,房屋虽至一二十所,随其物力,但不许放过三间。正统十二年令稍变通之,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明史•舆服志》P1671~P1672。2.理想的居住形式——画中之宅成都汉画像砖上表现的住宅敦煌唐代壁画中的住宅辋川图(部分)王维绢本设色(日)圣福寺藏此图是画家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画面群山环抱,树林掩映,亭台楼榭,古朴端庄。别墅外,云水流肆,偶有舟楫过往,呈现出悠然超尘绝俗的意境。在王维的山水画中,尤其这幅《辋川图》所创造的淡泊超尘的意境,给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审美愉悦,旷古驰誉。元代汤后士在其所著《画鉴》中说:“其画《辋川图》,世之最著也”。此卷为唐人摹本,构图着色尚存唐人气息。王维(701—761)晚年归隐蓝田辋川,购居宋之间“蓝田别墅”。尝于清源寺壁上画《辋川图》,笔力雄壮。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崇为“南宗之祖”,认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传世画作有《雪溪图》、《孟浩然马上吟诗图》、《雪山图》等。著有《王右丞集》。2.理想的居住形式——画中之宅清溪渔隐图李唐全卷描绘钱塘一带山区雨后景色,绿树浓覆,坡泥湿翠,溪水湍流,前端有一村翁垂钓江苇间。此图用阔笔湿墨画树、坡地、石块,用劲细流畅的线条写水流、芦苇,用重笔焦刻画人物、板桥、渔舟和木屋。画面粗中有细,纵中有涩,重中有轻,使人感到力的运行的节奏美。2.理想的居住形式——画中之宅2.理想的居住形式——墓中之宅陝西省博物館藏中堡村唐墓出土的三彩3.住宅的结构类型3.1干阑与穿斗云南傣族干阑式住宅广西壮族干阑式住宅3.住宅的结构类型3.2井干与抬梁3.住宅的结构类型3.3墙体承重3.住宅的结构类型3.4窑洞3.住宅的结构类型3.5毡包沈阳故宫大政殿与八王亭4.各地住宅实例北京四合院后英房元代四合院其特点是房子前有一个狭长的院落,面积较大,这主要是蒙古族作为马背民族为马匹留下的一席之地;院子本身正中偏北是五间正房,前出轩廊,后有抱厦,台阶两侧饰有精美的砖雕“象眼”,院子中铺有高低错落的露道,这种格局是元代民居的典型形式,但似乎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四合院;其实这时的院落规制并不严格,在西绦胡同的元代居住遗址,在砖砌的台阶上建有三间北房,其后却有三间高大的南房,其高度超过了北房,这在规制严格的明清四合院形式上是见不到的。4.各地住宅实例北京四合院4.各地住宅实例北京四合院(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4.各地住宅实例路头戏(浙江台州境)长衫丑扮演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上场所念的一段赋子:我的出生有来头,爹娘生我真勿愁,田也有,地也有,隔田隔地九千九。我格(方言,意为“的”)住,走马楼,八字墙门鹰爪手;我格穿,真讲究,勿是缎来就是绸;……
引自《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付谨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贾倍思的分析——传统住宅与现代住宅一、经济问题:(1)传统住宅使用普通地方材料,现代城市住宅使用特殊标准材料。(2)传统住宅使用可再生材料,而现代城市住宅材料很难再利用。(3)传统住宅多使用简单技术,现代城市住宅多使用复杂技术。(4)传统住宅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现代城市住宅偏重于利用自然资源。
(5)传统住宅依靠小规模的建设,现代住宅依靠大规模的一次性建设。
二、住宅改造和住宅质量(6)传统住宅强调在改造中获得质量,而现代城市住宅强调质量一次完成。(7)传统住宅和其他木构建筑一样,结构层次清晰,现代住宅则重视结构整体性。三、住户的作用(8)传统住宅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决策人是住户,现代城市住宅的主要决策人中却没有住户。(9)由于没有中间媒介,传统社会住宅能准确及时体现住户的需求;由于中间媒介太多太复杂,现代城市住宅体现住户需求速度慢而且不准确。
(10)传统住宅的标准化主要表现在建造程序和结构关系方面,现代城市住宅标准化主要表现在功能布局和平面类型方面。
四、灵活性和多适性(11)传统砖木住宅分成承重结构和非承重结构两部分,部分非承重墙可以装拆自如。现代城市住宅承重和非承重部分结为整体,即使非承重墙也没有灵活性。(12)传统住宅空间称谓多与其位置有关,现代城市住宅空间称谓多与其功能有关。(13)除少数厅堂外,传统住宅内空间形状和大小基本相同。(14)传统住宅的交通空间具有多种功能,而某些现代城市住宅房间越多,纯交通空间越多。五、住宅—作为一种景观
(15)传统住宅以渐进和方式使既有形式日趋完美,现代城市住宅造型美化主要依赖一次性设计中的灵感。正象前所说,传统住宅的建设是小规模的改造行为。首先,小规模改造把住宅或住宅群分成不同部分,各部分按各自的具体条件在不同时期独立完成,由于这些部分是整体中的小范围,不会影响整体的和谐,又因为这些部分的不同个性,整体不会单调枯燥。和谐中包含微妙的区别,区别被统一在和谐的整体之中。
第二,小规模的改造也是住宅和住宅如何的修补术。改造是为了纠正错误弥补缺陷。不停顿的修补使住宅如何日趋完美。第三,小规模改造是渐进和慢速的,为总结经验和纠正错误提供时间保证。优秀的传统城镇山村都是经过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改造演变而来的。现代城市住宅往往是大规模快速建设起来的,而且一次性完成的。大规模的形体创新很难和周围环境协调;快速难免出错,而一出错往往也是大规模的;没有建成后的改造行为,错误也无正法纠正。所以现代住宅区在刚建成时如果还有观赏价值得话,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其价值也趋于减少。(16)传统住宅的形体生成依靠住户集体的智慧:现代城市住宅的形体创造常常取间于设计者一人的贡献。(17)传统住宅用整体的标准化控制局部的多样化,现代城市住宅用局部的标准化制造整体的多样化。参考文献1.拉普普(Rapoport,Amos):住屋的形式与文化,张玫玫译,(台湾)境与象出版社,1969。2.潘安:客家民系与客家聚居建筑,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建筑学博士论丛)3.余英: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建筑学博士论丛)4.东南大学建筑系:棠樾,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徽州古建筑丛书)5.陈志华: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北京,三联书店,1999。贾倍思之民居分析宫古代帝王居所。宫,在先秦以前是房屋的通称。《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说明在上古,宫室同义,都是房屋的意思。秦汉以后,宫成了帝王居所的专称,即宫殿之意。如秦有“阿房宫”,汉有“未央宫”等等。宗庙、神庙也称宫。
宫、雍(雝)之变
殿堂之高大为为殿。战国时楚国宫中已有称殿者。秦始皇建阿房前殿以后,殿逐渐专指宫廷和寺院里的主要建筑物,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
宫和殿组合成一个专用名词“宫殿”,用来指帝王所专用的建筑群。一般举行礼仪和议政朝见的主体建筑物都称殿,生活起居部分则称宫。中国古代宫殿形制的两个源头商周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高台宫室用的高台建筑。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再分层建造木构房屋已经成为宫殿建筑的新风尚。这种土木结合的方法,外观宏伟,位置高敞,非常适合宫殿的目的要求。
汉代的宫室是大宫中套有若干小宫,小宫又自立门户,各成一区。它以前殿为主要建筑,殿内两侧有处理政务的东西厢,与周制三朝纵列的方式不同,为尔后晋、南北朝东西堂制度的先声。东汉洛阳北宫主殿德阳殿堂基高仅4.5米,高台风尚至此已趋衰落。晋、南北朝相沿以太极殿为大朝,殿侧建东西堂为常朝及宴会、居住用。东西堂制度至隋代结束。隋承北周,以恢复周制为标榜,用“三朝五门”之制。隋文帝建新都,以承天门为大朝,太极、两仪二殿为常朝、日朝;唐营东内,建含元、宣政、紫宸三殿,宋代的大庆文德、紫宸,明代的奉天、华盖、谨身。三朝五门周代门殿制度。见于《礼记》、《周礼》二书,汉郑玄称之为:“三朝五门”。据《考工记·匠人》“三朝”为外朝、治朝、燕朝(路寝)。《周礼》又称大朝、治朝、日朝,等等。虽名称不同,但功能较为明确。大朝为天子接见诸侯商议国家大政之处;治朝为天子与群臣相议政事之处;日朝为日常听政之处。据北宋聂崇义《三礼图》,三朝依次列于宫城中轴线上。又据《礼记·明堂位》“五门”为皋门、雉门、库门、应用、路门(毕门)。三朝和五门被后代附会、沿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隋朝以后历代宫室建筑的外朝布局。
前朝后寝又称外朝内廷,前殿后宫。为古代皇宫平面布局的基本形制。起源于古代住宅前堂后室的空间划分形式。两汉宫殿布局都按此制,将宫殿区分议政朝见的前殿与生活起居的后宫,形成前朝殿与后寝宫的格局。故宫的空间序列
清代的太和、中和、保和,都附会“三朝”的制度。明清故宫大清门到太和门间五座门则附会“五门”的制度。千步廊天安门华表Chinese-traditionalpairedstele
又称桓表,表木。古代设在桥梁、宫殿、城垣或陵墓等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纪念用的成对立柱。设在陵墓前的又称“墓表”。其起源诸说不一,或曰为古代君主纳谏时所竖立之诽谤木,晋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以横木交柱,头状如华,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亦以表识衢路”;或曰为古代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演变而成。元代以前华表主要为木制,上插十字形木板,顶上立白鹤,多设于路口、桥头和衙署前。明以后多为石制,下有须弥座;石柱上端用一雕云纹石板,称云板;柱顶上用蹲兽,俗称“朝天吼”,华表四周围以石栏,柱身和栏杆上往往雕有蟠龙纹饰。明清时的华表主要立在宫殿、陵墓前,个别有立在桥头的。表柱有圆形、八角形。北京天安门前、后的两对华表,雕刻精美,是其中的精品。端门午门午门午门
前朝大门。没有采用城楼门形式,为宫殿式大门。有“御门听政”用处。太和门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后宫大门。屋顶、面阔、台基、铜狮形态比太和殿低一等级。在礼制许可的范围内,特别加建了两座影壁呈八字形连接在门的左右,颇有气势。故宫的使用
源于原始社会的自然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至封建社会结束迄未少衰,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有的现象,也是张光直谓中国是“连续性的文明”的主要依据。它的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有很大的连续性,一直保持着“巫”的传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祭祀这些神祗、祖先的建筑称为坛庙,建筑史家又称其为礼制建筑。它们既不同于宗教建筑的寺观,也不同于直接服务于人的宫殿、官署、园林和住宅。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狸沈祭山、林、川、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以肆献裸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兆五帝于四郊.四望四类亦如之.兆山川丘陵坟衍.各因其方.
——《周礼•春官》
禋(yin)——以祭神的牲体和玉帛置于柴上,烧柴烟起升上,表示告天。
槱(you)——聚集。薶沈——薶通埋。疈(pi)辜——剖裂牲体。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兆五帝于四郊.四望四类亦如之.兆山川丘陵坟衍.各因其方.
坛庙的功能——祭祀
1.自然神——天、地、日、月、山、川、风云雷雨、社(国土之神)稷(五谷之神)、先农等。
2.人神——祖先、先贤等。坛庙的等级
天居首位,其次为地,再次为社稷、日月。以上由皇帝亲祭。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等,则由皇帝遣官至祭。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史记·封禅书》
五岳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衡山县。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
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历代曾有72个皇帝到泰山封禅。
封——在泰山之顶聚土筑圆台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禅——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积土筑方坛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
北岳恒山五镇职方九州各有镇山,皆曰其大者以为一州之镇。南镇扬州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东镇青州沂山(今山东临朐县)、北镇幽州医巫闾山(今辽宁北宁市)、中镇冀州霍山(今山西霍州市)西镇吴山(今陕西宝鸡)宋代又开始封五岳为帝,封五镇为王。四渎
长江、淮河、黄河、济河皆独流入海,故名渎。唐代以大淮为东渎,大江为南渎,大河为西渎,大济为北渎。西镇吴山坛庙的设计“祀于内为祖,祀于外为社”,即庙祭(室内)与坛祭(室外)。地坛(露祭)太庙(内祭)甲骨文的[邦]金文的[庙]实例1.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
女神庙全长约22米,宽约2-9米,主体建筑长18.4米。平面略呈“亞”字形,系一半地穴式建筑遗存。庙为多室组成,主室为圆形,左右各有一圆形侧室。主室北部为一近方形室,南部似有三室相连,成一横长室;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布局严谨而又有所变化。这种建筑格局,作为中国建筑的传统延续了几千年,已可追溯到此。所以这座女神庙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庙,亦可称为东方建筑之祖。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及文物良渚文化瑶山祭坛(余杭)包头红山文化莎木佳祭坛包头红山文化阿善祭坛方圆之形在原始社会已成为纪念性建筑的首选形态2.明堂辟雍明堂者所以明诸侯尊卑,外水日辟雍。——《大戴礼·盛德》明堂即太庙也,天子太庙上可以望气,故谓之灵台。中可以序昭穆,故谓之太庙。圆之水似璧,故谓之辟雍。古法皆同一处,近世殊异,分为三耳。——《礼记·明堂位》孔颖达疏引卢植《礼记注》周人明堂,……取其宗庙之清貌则曰清庙,取其正室之貌则曰大庙,取其室则曰明堂,取其四门之学,则曰太学,取其周水圆如堕,则曰辟雍,异名而同耳,其实一也。——
蔡邕《独断·明堂月令》诸侯曰泮宫者,半于天子之宫。明尊卑有差,所化少也。半者象璜也,独南面礼仪之方有水尔,其余雍之,言垣宫名之尊卑也,明不得化四方也。——《白虎通义·辟雍》明堂者大朝诸侯,讲礼之处;宗庙,享鬼神,岁觐之宫;辟雍大射养孤之处;大学,众学之居;灵台,望气之观;清庙,训俭之室。各有所为,非体一也。——《礼记·明堂位》孔颖达疏引袁准《正论》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周礼•春官•宗伯》
玉衡长八尺,孔径一寸,下湍望之,以视星宿。并县玑以象天,而以衡望之。转璇玑窥衡,以知星宿。玑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而强也。——
《史记正义》引蔡邕临淄郎家庄东周的漆器及其复原3.天坛东西约1700米,南北约1600米,占地270多公顷,相当于紫禁城的三倍余。皇帝例于每年冬至祭天;皇帝登位也例须祭告天地,表示“受命于天”。祭天起源很早,《周礼•大司乐》:“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象数之法方圆之法对比之法色彩之法
象数之法——象法位置象数之法——象法象数之法——数法方圆之法——
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是故知地者智,知天者圣。智出于句,句出于矩。——《周髀算经》矩、圭表与通天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
巨,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巨或从木矢。矢者,其中正也。——《说文》
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意。——《说文》
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与工同意。——《说文》
巫是通天地鬼神之语的人,先公先王则有资格“宾帝”,在上帝的左右,为天神与人间勾通的鬼。两者皆以“工”(矩)为表征,这似乎是说人(巫)、鬼皆可籍诸“工”(矩)上下于天地之间。“工”(矩)何以有如此法力?对比之法色彩之法4.社稷坛社稷是土地之神。社者,五土之神;按方位命名: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五色土,实际象征国土。稷者,五土之耕种,作为表率;收获的产物,用来享祭天地祖宗。籍田的位置(包括先农坛),或在南郊,或在东郊,各朝代制度名称亦不相同。明北京先农坛的位置在南郊西偏,与天坛相对古代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也反映在祭祀上;皇帝亲耕,皇后则亲饲蚕桑于先蚕坛,其位置自汉以后皆位于北郊,或在西郊以与先农坛相对而立为原则。北京的先蚕坛巳泯灭不存。“社”“稷”,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社会性质。
亡国之社盖掩之,掩其上而柴其下。——《公羊传·哀公四年》从
帝王陵墓,实际上包括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我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三千余年,其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共有帝王五百余人。至今地面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共有一百多座,分布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所以我国的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而且布局严禁、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不封不树——原始社会2.墓而不坟——夏商3.墓上起坟——周、秦4.方上陵台——两汉5.因山为坟——唐6.浮厝之制——南宋7.集中神道——明清u1.不封不树——原始社会古也墓而不坟。《礼记·檀弓上》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易·系辞下》2.墓而不坟——夏商3.墓上起坟——周、秦3.墓上起坟——周、秦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现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印山越王陵4.方上陵台——两汉
西汉继承了秦代陵寝制度并且有所发展。陵园里只有一个重城,陵墓在陵园的中央,坐西朝东。陪葬墓区也在陵墓前方。西汉初期,帝、后在一座陵园内异穴合葬。从文帝开始,帝、后各建一座陵园。到景帝的时候,在文帝霸陵旁也建造庙宇。以后这种陵旁边立庙的制度一直延续到西汉末。
(黄肠题凑)汉武帝茂陵5.因山为坟——唐6.浮厝之制——南宋宋六陵在绍兴城东南18公里的攒宫村,为南宋帝、后陵寝。有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宁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度宗永绍陵,徽宗亦归葬于此,称永祐陵,世称宋六陵。7.集中神道——明清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十公里天寿山南麓,是明朝最大的陵墓群,十三陵有成祖朱棣的长陵、仁宗朱高炽的献陵、宣宗朱瞻的景陵、英宗朱祁镇的裕陵、宪宗朱见深的茂陵、孝宗朱佑樘的泰陵、武宗朱厚照的康陵、世宗朱厚璁的永陵、穆宗朱载後的昭陵、神宗朱翊钧的定陵、光宗朱常洛的庆陵、熹宗朱由校的德陵、思宗朱由检的思陵。陵区范围约四十多公里,东、西、北三面群山耸立,重峦叠嶂,如拱似屏。南面为蟒山、虎峪山相峙扼守,气势磅礴的大宫门坐落在两山之间,为陵区的门户。整个陵区得天独厚,雄伟壮观。从明成祖朱棣选为陵址开始,一直到明朝灭亡,历经二百余年,陵园经过不断修建,成为一座规模宏大、建筑完美的陵墓建筑群。清东陵、西陵
满族人关后有两处集中的帝陵区,一在北京以东125公里燕山南麓遵化马兰关附近;一在北京西南12D余公里易县西永宁山下,称西陵。入关后最早的两位清朝皇帝顺和康熙葬在东陵,第三代雍正原来也在此建陵.动工后发现穴中土质不良,遂在易县另行择址,故有西陵,从此各代帝后分别葬在二陵。东陵有帝陵五座.即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国、咸丰定陵和同治惠陵。孝陵居中,景、裕二陵一东一西,定陵在裕陵更西远处,惠陵在景陵东南远处。清代实行如后妃先死,帝即与其合葬,后妃后死,则在帝陵附近(通常在东侧)为后妃另行建造陵寝的做法,故东陵又有孝东陵、景妃陵、景双妃陵、裕妃陵、两座定东陵(葬咸丰朝慈安、慈掉两位皇后)、定妃陵和惠妃陵。此外,在整个陵区南缘还又一座昭西陵,葬埋辈分最高的孝庄文皇后(孝庄文皇后为皇太极妃、顺治生母,顺治登基后尊其为皇太后,陵名依沈阳皇太极昭陵为准,故称昭西陵)。全部陵区共有陵寝十四座,葬五位全皇帝及皇后、妃、嫔、福晋、格格等总计一百五十七人。清陵形势分析定东陵中山陵揉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技术。祭堂图案“须采用中国古式(ChineseClassic)”,“或根据中国建筑精神特创新格亦可”。墓室建筑“在中国古式虽无前例,惟苟采用西式,不可与祭堂建筑太相悬殊”。
——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编:《孙中山先生陵墓图案》,上海,民智书局,1925,页5-8。凌鸿勋(评委,交通大学校长,铁路工程专家)指出,征求条例中规定的“ChineseClassic”一语,因中国向无建筑专史,“Classic”一字,本来无所专指。
“应采取国粹之美术,施以最新建筑之原理,巩固宏壮,兼而有之”,才能“表现孙先生笃实纯粹深厚之国性”,“发扬吾民族之精神”,在东方建筑史上留下一个纪念。
——上海《民国日报》,1925年9月26日。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毛泽东纪念堂设计要旨:符合毛主席纪念堂的性格,庄严肃穆、美观大方。符合总图规划要求,要有民族风格,要和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相协调。——高亦兰:毛主席纪念堂设计过程总结,《建筑史》2003.1
中国历史上有二次外来文化的大输入,时间上,一者为两汉,一者起于明末;地望上,一者西域,一者西洋;方式上,一者陆路,一者海路;二者皆以宗教为先导,一者佛教,一者基督教。但结果大不一样。金克木先生亦有一精辟之论:“历史上,中国大量吸取外来文化有两次。一次是佛教进来,一次是西方欧美文化进来。回想一下,两次有一点相同,都经过中间站才大大发挥作用。佛教进来,主要通过古时所谓西域,即从今天的新疆到中亚。……东南也有从海路传来的,却不及西北大影响大,那里没有会加工的转口站。……所谓西方文化是经过东方维新后的日本这个转口站拥进来的。……全盘西化,完全照搬,总不如经过转口加工的来得顺利。好比电压不同,中间总得有个变压器。要不然,接受不了,或则少而慢,反复大。”——《译匠天缘》,p143,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北京。
从原始的木骨泥墙到汉代飞张的屋宇、夸张的斗拱,中国建筑似一直以自身的逻辑缓慢地发展着、完善着。当然,其间也有过东西南北各种不同风格的交汇、融合,但这是它内部的事务,总体说来,它的历史还可以看做是一条不断向前延伸的直线。东汉永平七年,有一件事的发生,为日后的中国建筑留下了深刻地烙印,这就是佛教的西来。
1.佛寺的汉化1.1佛寺之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乡镇房产转让合同范本
- 艺人经纪合同范本txt
- 茶园无偿使用合同范本
-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2025届高考生物试题5月冲刺题含解析
-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5届数学五下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答案
-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2024-2025学年初三期末试题含解析
- 工厂消防设备更新施工合同
- 四川省遂宁城区五校联考2025年初三第三次联合模拟物理试题含解析
- 合同违约上诉状标准格式及范文
- 智慧农业农药安全使用的现代技术解读
- 幼儿园班级幼儿图书目录清单(大中小班)
-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的研究
- (新版)浙江省建设工程检测技术人员(建筑幕墙)理论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2024年新课标高考物理试卷(适用云南、河南、新疆、山西地区 真题+答案)
- JT-T-961-2020交通运输行业反恐怖防范基本要求
- 日投1600黄牛皮汽车座垫革工厂设计
- 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临沂大学
- 酸枣仁汤的临床应用研究
-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物理试题
- 服装供货服务方案
- 2015年高考真题新课标-英语II卷真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