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第五课件_第1页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第五课件_第2页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第五课件_第3页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第五课件_第4页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第五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第五版课件演示文稿目前一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2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第五版课件目前二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比较联系:它们有着相同的供求曲线,供求曲线的形状也大体相同。区别: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曲线是个体经济的供求曲线,由此决定的成交价格和成交量也是个体经济的成交价格和成交量;宏观经济学的供求曲线是整个社会的供求曲线,由此决定的价格和产出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和社会产出总值。目前三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采用总量研究方法2、经济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之和另一类经济总量是平均量3、运用总量分析法时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有些总量变化可以从微观分析的个量中直接加总而得到;二是有些总量变化的加总达不到研究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目的;三是有一些微观经济个体的行为根本就不能直接加总。目前四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四、宏观经济学鸟瞰和本书宏观部分的章节安排

国民收入短期决定及对策总需求曲线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市场总供给曲线——劳动市场(和总量生产函数)长期决定及对策——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有关国民收入的短期决定的不同意见和对策宏观经济学鸟瞰指标与核算体系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目前五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2.宏观经济学的章节安排第12章:国民收入的核算;第13章至第20章讨论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第21章讨论长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即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第22章以后讨论有关国民收入的短期决定的不同意见和对策等其它相关问题。目前六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五、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方法(一)认真听课,先听听老师在课堂上究竟讲了些什么1、注意听教师讲解课程的基本框架;2、注意听教师讲解主要知识点的基本原理;3、掌握课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关系;(二)大剂量的课外作业。大剂量的课外作业才能消化、巩固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三)系统读书刊、上网查资料书刊、网上有最新的东西;只有读书才能使你有可能对对教师的观点讲解产生反思;只有读书才能使你开拓视野,引起思想。(四)有意识地对身边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观察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增强你的感性认识,培养你的创造力。目前七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从一个例子说起一、最终产品的概念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二、最终产品的价值构成一件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由生产这些最终产品的各个环节新创造出的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由生产这些最终产品的各行各业新创造出的价值的总和。目前八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三、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含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规定: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是以当年价格或不变价格衡量的,其计算公式为:市场价值=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产量。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与无形的劳务),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最终产品是指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是时期数,存量是时点数;流量来自存量又归入存量。目前九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与此相联系的GNP则是一个国民的概念。两者的区别是:GDP是按“国土原则”来计算的,GNP是按“国民原则”来计算的。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注意:计入国内生产总值的项目必须要同时符合这几个条件!实际统计操作过程中有很多问题。一是哪些产品算作最终产品?哪些产品不能算作最终产品?二是市场价格不断在变化,如何精确确定?三是不同产品的生产环节不同,如何精确确定?四是“全部”如何来统计?如何防止漏统与误登记?需要我们寻找更为简单的方法,来完成这一统计工作,于是引出下面的分析。目前十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二、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及其相互关系(一)基本含义1、总产出:就是GDP,即是一国或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2、总收入:生产GDP的要素所有者的全部收入(工资、利息、租金、正常利润)3、总支出:全社会购买最终产品GDP的总支出(二)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的关系1、(总)产出等于(总)收入。产出是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产出值自然要转化为要素提供者的收入。一个企业的产出总等于收入,一个国家的总产出也必然等于总收入。目前十一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2、(总)产出等于(总)支出。产出是为购买者而生产的,自然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就是最终产品购买者的支出。具体地说,总产出=市场购买总支出+存货总投资(支出)用公式表示即为:总收入=总产出=总支出目前十二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三)重要意义认识总“收入=总产出=总支出”这一公式对于弄清如何核算GDP有重大意义。⑴从理论上说,GDP=∑PiQi。如果用(Q1,Q2,……Qi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数量,用P1,P2,……Pi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价格,则Q1P1+Q2P2+……+QiPi=GDP。但实际上,这种计算不可能。⑵通过“收入=总产出=总支出”这一公式,我们就可以通过其它比较简单的方法(支出法、收入法)来计算清楚GDP。目前十三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应该计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A.用来生产面包的面粉B.居民用来自己食用的面粉C.粮店为居民加工面条的面粉应计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是:A.当年生产的拖拉机B.去年生产而今年销售出去的拖拉机C.某人去年购买而在今年转售给他人的拖拉机Anyquestion?GDP指一定时期内新生产而不是新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目前十四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一、用支出法核算GDP

1、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从产品的使用去向出发,把一年内全社会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2、在核算实践中具体表现就是核算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由此引出相关概念:⑴消费支出C(ConsumptionExpenditure):居民个人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劳务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包括在内。

目前十五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⑵投资支出I(Investment):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存货)的支出。它具体包括以下两大类:●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等)。为什么它不属中间产品?主要原因是中间产品一次购买、一次消耗,而资本资产则是一次购买、长期消耗。●存货投资(inventoryinvestment)。包括一工厂使用的原料、材料、燃料、零部件、在制品、半制品以及尚未销售出去的库存制成品。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⑶政府对物品与劳务的购买G(GovernmentExpenditure):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但转移支付、公债利息不包括在内。原因是这些活动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⑷净出口X-M(Exports-Imports):指进出口的差额。把四个项目加总,用支出法计算GDP可以写成:GDP=C+I+G+(X-M)。目前十六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支出法应计入总投资的是:A.个人购买小汽车B.个人购买电脑C.个人购买住房某年转手的旧房交易:房屋价值不应计算在该年国民生产总值中,但交易中所提供的劳务,即佣金,应计算在该年国民生产总值。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不属于投资的是某公司购买了一台新机床某公司建立了一条新装配线某公司增加了500件存货某公司购买政府债券目前十七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二、用收入法核算GDP1、用收入法核算GDP,就是从生产要素收入的角度,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来计算的GDP,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得到的利润相加来计算GDP。严格地说,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的利润等内容,因此,用收入法计算GDP不要从字面上狭隘理解成只包括工资、地租、利息、企业家才能四个项目,还有其它的一些项目不要忘记。目前十八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用收入法核算GDP应包括以下项目:⑴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报酬⑵非公司企业主收入。特指不受人雇佣的独立生产者的收入。⑶公司税前利润⑷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⑸资本折旧∴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2、间接税与直接税说明:⑴间接税:对商品和劳务征收的税,特点是税负不由纳税人直接承担,可以转嫁出去。⑵直接税:对财产和收入征收的税,特点是税负不能转嫁,由纳税人直接承担。目前十九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3、在美国的国民收入统计中,按收入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项目:工资和其它补助

净利息租金收入利润公司利润红利未分配利润非公司利润

全营企业农民企业税

间接税公司税资本折旧误差调整

总计:GDP目前二十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三、用生产法核算GDP*用生产法核算GDP,是指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新增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又叫部门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时,各生产部门要把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只计算所增加的价值。商业和服务等部门也按增值法计算。卫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务等部门无法计算其增值,就按工资收入来计算其服务的价值。按生产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分为下列部门:农林渔业;矿业;建筑业;制造业;运输业;邮电和公用事业;电、煤气、自来水业;批发、零售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服务业;政府服务和政府企业。把以上部门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加总,再与国外要素净收入相加,考虑统计误差项,就可以得到用生产法计算的GDP了。目前二十一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三种核算方法的关系是:最终产品的价值的形成过程:所有企业资产增值的总和生产法概念最终产品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国外(出口)流向支出法渊源收入法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租金企业家利润目前二十二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三种核算GDP的方法的比较分析生产法最准确。但这种方法的可操作性不强;支出法最具可操作性,但不尽准确。收入法介乎于一、二种方法之间。常用的是支出法与生产法。尤其是支出法。现在各国一般都把它作为核算国民收入最基本的方法。目前二十三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第四节与GDP相关的几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一、几个概念比较:1、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如前所述,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它未扣除当年的资本耗费。2、国内生产净值(NetDomesticproducts)NDP: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折旧3、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NI: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它等于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4、个人收入(PersonalIncome)PI: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5、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PersonalIncome)DPI: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目前二十四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二、几个概念的相互关系用收入法核算,国民收入核算中的这五个总量之间的关系是: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NDP=GDP-折旧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DPI=PI-个人所得税目前二十五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由上一节中用收入法核算GDP的公式得: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有: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GDPNDPNIPIDPI目前二十六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三、特别说明1、关于国外要素净支付。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支付就可以得到国民生产总值。2、国民收入不会都给个人,从中要减去公司保留利润和社会保障缴款。3、国民收入可以指上述五个相互联系而又不同的数字表示。但在宏观经济学文献中,除非特别说明,国民收入一般是指GDP。目前二十七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第五节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从前面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得到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1、两部门经济(twosectoreconomy)假设:这是指由厂商和居民户这两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没有折旧,没有间接税收,没有政府支出,没有进出口贸易,是一种最简单的经济。目前二十八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图: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只要居民户把所得到的所有即收入用于购买该厂商的产品与劳务,这个循环就可以以原有的规模一直维持下去。居民户厂商厂商向居民户支付生产要素报酬居民户向厂商购买各种产品与劳务目前二十九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2、两部门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构成:⑴从支出角度看,由于把企业库存作为存货投资,因此,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消费+投资用代码表示:即Y=C+I⑵从收入角度看,由于把利润看作最终产品卖价超过工资、利息与租金的余额,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总收入,总收入的的一部分用作消费,另一部分则当作储蓄。于是,从供给看的国民收入构成为:国民收入≡产值的总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总和≡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用代码表示:即Y=C+S目前三十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3、储蓄——投资恒等式由C+I≡

Y≡C+S,可以得到I≡S,即:投资=储蓄4、对储蓄——投资恒等式的说明⑴恒等式只是在假设的两部门经济条件下,根据储蓄与投资的定义得出的,而不是根据经济运行实际得出的(下同)。弄明白这一点对于读者来说非常重要。⑵恒等式是指整个经济而言,而不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个企业而言。⑶恒等式是事后的实际发生的国民收入均衡;是按照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目前三十一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1、三部门经济(threesectoreconomy)假设:这是指由厂商、居民户与政府这三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政府通过税收与居民户及厂商发生联系。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图:政府厂商居民户居民户向厂商购买各种产品与劳务厂商向居民支付生产要素报酬目前三十二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2、三部门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构成:⑴从支出(总需求)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即Y=C+I+G说明:政府的转移支付事实上将转化为居民消费与企业投资,因而可放在C+I中考虑,而不需要将它单独列出。目前三十三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⑵从收入(总供给)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仍等于所有生产要素收入总和。总收入的一部分用作消费,一部分当作储蓄,一部分还要纳税。但居民还要得到政府的转移支付收入。设用T0表示全部税金收入,用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用T表示政府净收入,T=T0-Tr。于是,从收入看的国民收入构成为:国民收入≡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总和≡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税收即Y≡C+S+T4、储蓄——投资恒等式总需求:Y≡C+I+G

总供给:Y≡C+S+T

→I+G≡S+T→I≡S+(T-G)即:投资=储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目前三十四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1、四部门经济(foursectoreconomy)假设:这是指由厂商、居民户、政府和国外这四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国外的作用是:作为国外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向国内各部门提供产品与劳务,对国内来说,这就是进口;作为国内产品与劳务的需求者,向国内购买,对国内来说,这就是出口。2、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图:政府居民户国外厂商支出税收出口进口进口税收居民户向厂商购买各种产品与劳务厂商向居民支付生产要素报酬支出出口目前三十五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3、四部门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构成:⑴从支出角度看,由于有了对外贸易,于是: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国外支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即Y=C+I+G+(X-M)⑵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仍等于所有生产要素收入总和。总收入的一部分用作消费,一部分当作储蓄,一部分用作纳税,一部分用作进口。于是,从收入看的国民收入构成为:国民收入≡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总和≡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税收+对国外的转移支付即Y≡C+S+T+Kr目前三十六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4、储蓄——投资恒等式总需求:Y≡C+I+G+(X-M)

总供给:Y≡C+S+T+KrI+G+(X-M)≡S+T+Kr

I≡S+(T-G)+(M-X+Kr)

其中:

S代表居民私人储蓄;(T-G)代表政府储蓄;

(M-X+Kr)代表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即:投资=储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国外储蓄说明:上面分析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时没有考虑折旧与企业间接税,实际上,即使将它们考虑进来,上述收入构成公式及储蓄与收入恒等公式还是成立的。目前三十七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第六节名义GDP与实际GDPGDP的变动可以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实际产量的变动,另一种是价格的变动。

1、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也就是说,名义GDP的变动既反映了实际产量变动的情况,又反映了价格变动的情况。某年名义GDP=∑pitqit

2、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的变动仅仅反映了实际产量变动的情况。某年实际GDP=∑pi0qit。只有实际GDP才能准确反映一国经济增长情况。名义GDP有时会造成一些假象,即名义增加,而实际减少。。以后各章所讲的GDP,如果不作特别的说明,均指实际GDP,并以英文小写字母来表示实际GDP以及其它变量。目前三十八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3、GDP折算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称为GDP折算指数。

4、人均GDP:GDP有助于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而人均GDP有助于了解一国的富裕程度。目前三十九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第七节结束语一、本章要点归结⑴宏观经济学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基后果,其研究对象和方法都和微观经济学不完全相同。⑵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是GDP,它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⑶核算GDP有三种方法,最常用的是支出法和收入法。⑷西方经济学中讲的国民收入是衡量社会经济活动成就的一个广泛概念,包括五个指标,它们之间通过一定的关系相互关联着。⑸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存在着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式。⑹国民生产总值有名义与实际之分。目前四十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二、两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介绍1、世界上出现过两种不同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ofnationalaccounting,简称SNA体系),主要被市场经济国家采用。⑵物资产品平衡体系(materialproductsystem,简称MPS体系),主要被前苏联、东欧等计划经济国家采用。2、作为宏观经济学基础的是SNA体系。中国现用的是SNA体系3、SNA体系与MPS体系相比的长处是:⑴将劳务活动的价值纳入GDP,比MPS体系有其合理性⑵可以避免重复计算目前四十一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三、以GDP为核心指标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无论用哪一种方法来计算GDP,都很难作出完全准确的数字。1、有些经济活动是无法计入GDP总值的。下述活动都应当算作GDP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计入GDP总量中。⑴每一个国家都存在大量的非市场经济活动⑵每一个国家都存在大量的以逃避税收为目的的地下经济活动⑶每一个国家都存在大量的非法经济活动2、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完全区分做不到。无法区分,就无法做到准确。目前四十二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二)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尺,不考虑价值判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⑴未考虑环境降级成本。经济活动往往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亦称环境降级成本。GDP核算一方面没有扣减环境降级成本,即环境污染的代价,另一方面将环境保护支出作为生产活动来反映,从两个方面增了GDP。结果是污染物排放越多,GDP越大;环境保护支出越多,GDP也越大。⑵未考虑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经济活动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GDP只核算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成本,却没有计算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即自然资源耗减成本,造成自然资源无价或低价,其结果高估了当期经济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⑶未能考虑人们的生活质量。GDP与人的精神文化世界不相联系,衡量不出这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一个GDP高的社会并不等于这个社会精神文明也高。如果只注重发展经济,忽视人的道德品质,结果是社会风气败坏,商业诚信缺失,假冒伪劣商品横行,整个社会深受损害。目前四十三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⑷未能考虑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状况。因为GDP不衡量公平,在忽视公平和正义的社会里,财富收入必然会拉开极大的贫富差距,这就导致社会的发展极不均衡。⑸GDP衡量不出人们的幸福程度。有的社会看来物质丰富了,但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心情并不好,对于这种社会问题GDP无能为力。在涉及环境和社会福利时,经济增长不等于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我们的环境。⑹GDP完全衡量不出司法的公正水平,而司法是否公正恰恰对企业间的纠纷和消费者与企业间的纠纷产生影响。没有一个公正的司法服务,经济发展的质量就成问题。⑺GDP更衡量不出社会的民主化程度和贪污腐败程度。目前四十四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三)GDP无法准确地进行国际比较1、不国的国家采用了不同的核算体系2、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能计入GDP的产品与劳务的范围也不同。发达国家经济的规范性与透明度高,计入GDP的内容也就多;发展中国家则相反3、各国的产品价格水平与汇率存在差异结论GDP活动只是一种经济活动,不是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因为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既有以GDP为代表的经济活动,又有政治活动、精神活动。片面追求GDP会将社会导向极端。目前四十五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关于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有众多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角度的研究理论。本教材是以凯恩斯的理论为分析框架。

分析思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凯恩斯在分析国民收入决定时,1、先分析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2、以均衡条件为背景。在分析均衡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时,也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一是先讨论一个社会只包括两个部门,以后再延伸到多个部门;二是论及一些经济变量时,先着重讨论某一变量(c),假定其它变量(i)为既定。以后再延伸到多个变量。目前四十六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第一节均衡产出的引出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预备知识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假定

1、所分析的社会中只有家户与企业两部门,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两部门经济;2、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即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引起产量变动,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3、假定折旧和公司未分配的利润为零目前四十七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二、均衡产出的概念

1、均衡产出概念引入: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即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产出水平。用公式表示则为:y=c+i

两点说明:⑴公式中的y代表经济社会实际的产出,c和i代表居民和企业实际想要有的消费和投资,即意愿的消费和投资量(产出),而不是上章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产出)。意愿的消费和投资与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不是一回事。⑵y=c+i中的每一个变量均剔除了价格变化因素。为了以示区别,本章公式全部用小写字母表示。2、均衡产出图示目前四十八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Ey收入=100支出=100直线上任意一点均为E=y100100100100AEOOIU<0IU>0(a)支出等于收入的450线(b)支出决定收入图13-1450

yE用E代表支出,用y代表收入。若支出<收入(需求<供给),则企业非意愿存货投资IU>0企业就要削减生产,若支出>收入(需求>供给),则企业非意愿存货投资IU<0企业就要扩大生产目前四十九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

三、在均衡产出的条件下,必有投资等于储蓄

经济均衡的条件:E=y

(支出等于收入)∵E=c+i;(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投资)而y=c+s;(计划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E=y

即推出i=s。四、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根据凯恩斯的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在均衡产出下,经济社会的产量或者说国民收入就决定于总需求。用公式表示则为:y=c+i。有的教材因此将这一章称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总需求分析之一)”目前五十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前面引入了均衡产出的概念,得出均衡产出下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即y=c+i。则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就是分析总需求的各个部分(c+i)是如何决定的。这里,我们首先分析消费c是如何决定的。从支出法来分析,根据各国的国民收入统计,消费大约占总需求的60%以上,所以,先研究c是如何决定的。不同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消费理论。这里我们首先介绍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绝对收入假说。目前五十一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一、消费函数(consumptionfunction)1、影响家户消费的因素: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与制度风俗习惯2、上述几个指标中,凯恩斯认为:有决定意义的是家户的收入水平(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目前五十二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3、引出的几个重要概念:⑴消费函数:消费和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关系。准确地说,消费函数是研究引致消费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就是:c=c(y)。⑵消费倾向: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倾向又可以分为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两个指标。。①边际消费倾向:MPC(MarginalPropensityofConsumption)——表示增加或减少的消费量与增加或减少的收入之比率。②平均消费倾向:

APC(AveragePropensityofConsumption)——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目前五十三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4、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函数为非线性状态)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占收入的绝对比例也呈递减状态,APC也有递减趋势。线性中,若a=0,c=kyAPC=MPC,不再随收入增加而递减收入消费MPCAPC1900091101.01210000100000.891.00311000108500.850.99412000116000.750.97513000122400.640.94614000128300.590.92715000133600.530.89目前五十四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从右图形中可以看出:⑴消费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都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边际消费倾向;⑵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联而成的射线的斜率,则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平均消费倾向;⑶随着曲线向右延伸,曲线上各点的斜率越来越小,说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同时曲线上各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也越来越小,说明平均消费倾向也递减,但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大于边际消费倾向。45度线c=c(y)BACDEFG450

YOC目前五十五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⑷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消费函数可用下列方程表示:c=+y。为自发消费(autonomousconsumption),为边际消费倾向,y表示收入引致的消费(inducedconsumption)。⑸c=+y的经济含义就是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⑹当消费函数为线性时,APC>MPC这一点就更容易看清。OYC45度线c=+yAPC>MPC目前五十六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二、储蓄函数(savingfunction)1、储蓄函数定义:储蓄函数是指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之下,储蓄随着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其公式是:s=s(y)。根据表14-1,可列出表14-2数字,并划出下图:Oyss=s(y)BCDEFGA目前五十七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2、储蓄倾向: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储蓄倾向又可以分为平均储蓄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两个指标。⑴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PropensityofSaving):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是该点上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⑵平均储蓄倾向(AveragePropensityofSaving):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射线的斜率,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目前五十八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ss=-a+(1-β)y图14-5线性储蓄曲线0y如果储蓄与收入呈线性关系,则线性储蓄函数:s=y-c=y-(α+βy)=-α+(1-β)y∵c=α+βy;s=y-c3、储蓄曲线与消费函数一样,储蓄与收入的关系也可以用储蓄曲线表示,储蓄曲线包括线性的储蓄曲线与非线性的储蓄曲线。目前五十九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

收入消费储蓄MPSAPS190009110-110-0.012100001000000.110311000108501500.150.01412000116004000.250.03513000122407600.360.066140001283011700.410.087150001336016400.470.11MPCAPC1.010.891.000.850.990.750.970.640.940.590.920.530.89储蓄函数为线性时,MPS为常数(1-β)。非线性时,MPS有随收入递增趋势。MPS和APS都递增,但是MPS>APS。目前六十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ys=s(y)c=c(y)c,s-dd13-6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的关系Ay0450

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1、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等于收入(这里的收入指的是均衡的收入,也就是450线的值)。目前六十一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2、若APC与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则与此相对应,APS与MPS都递增,但APS<MPS。表现在图形上就是在y0的右方储蓄曲线上任何一点与原点连成射线的斜率总小于储蓄曲线上该点的斜率。3、MPC+MPS≡1;APC+APS≡1目前六十二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四、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一般来说,社会消费函数并非是居民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但基本相似。存在很多限制条件:1)国民收入分配。越富有,越有能力储蓄。国民收入分配不平均,则消费函数会向下移动。2)国家税收政策。累进的个人所得税,使富人的一部分储蓄,以政府的名义花费,通常成为公众的收入。3)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的比例。未分配利润是一种储蓄,会致使消费减少,消费曲线向下移动。4)其它。目前六十三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第三节其他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一、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J·杜森贝利(J·Dusenberry)提出:1、消费者的偏好是相互影响的。在不考虑消费者偏好相互影响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i=Ui(Ci)考虑消费者支出之间的相互影响,则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上式中,Ui为第i个消费者所获得的总效用,Ci为其消费支出。Cj为第j个消费者的消费支出,aij为第i个消费者对于第j个消费者支出的加权数,∑aijcj即为其他人消费支出的加权平均数。这就是说,消费者所获得的总效用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消费支出,而且取决于其他消费者的支出。目前六十四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2、当期消费决定于当期收入、过去的消费水平(或“棘轮效应”)、周围人们消费水准(或“示范效应”),即消费习惯形成后具有不可逆性,尤其是在短期中,暂时收入的减少并不会使消费减少。3、消费与所得在长时期维持一固定比例,长期消费函数系出自零点的直线,为C=βY,但短期消费函数则为有正截距的曲线,为C=C0+βYCL=βyY2Y1Yt1Cs1Ct1C1C2Cs2YCO目前六十五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二、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认为:人们是根据其预期寿命的长短来安排其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例,以达到他们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为此,他做了几点假定:⑴消费者是具有理性的。⑵消费者行为唯一的目的是效用最大化在此假定下,消费就不是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一生的收入。换句话说,消费者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可以写为:C=a·WR+c·YLWR为实际财富;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YL为工作收入;c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目前六十六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三、永久收入(Permanent-incometheory)的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1、一个人的收入可分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持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正常的收入(三年以上);暂时性收入则是不稳定的、意外的收入。2、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决定。3、永久收入假说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程式:Cp=k(i,w,u)YP(1)Y=Yp+Yt(2)C=Cp+Ct(3)*参阅:《消费函数理论》,弗里德曼著,(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57年)目前六十七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⑴式说明,持久消费Cp是持久收入YP的函数,但两者之间的比率k要取决于(i,w,u)等其它变量。而在一般情况下,(i,w,u)等其它变量是不易变动的,因此,持久消费Cp就取决于持久收入YP。⑵式说明,现期收入Y是持久收入YP与暂时收入Yt之和。⑶式说明,现期消费C是持久消费CP与暂时消费Ct之和。

⑷式说明,暂时收入与持久收入之间,暂时消费与持久消费之间,暂时收入与暂时消费之间都不存在相关关系。如果用最简单的函数形式来表述持久收入假说,就可以写为:C=c·YPC为消费,YP为持久收入水平,c为边际消费倾向。目前六十八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持久收入假说本身的意义:⑴持久收入假说解释了储蓄率的决定。过去的许多经济理论认为:储蓄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水平的高低与收入不平等的状况。而持久收入假说认为:高储蓄率产生于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而与收入水平的高低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无关。⑵持久收入假说从长期结构与短期波动两个方面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目前六十九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四、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1、利率变动

利率变动对储蓄会产生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利率引起的用未来消费代替现期消费称为替代效应,利率引起的未来收入的增加称为收入效应。2、价格水平

这里指的是整体价格水平对消费的影响,而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对消费的影响。如果消费者只注意到货币收入增加,而忽弱了物价的上升,则会误以为实际收入增加,从而平均消费倾向也会上升,这种现象称之为消费者的“货币幻觉”(Monetaryillusion)。

3、收入分配一般来说,高收入集团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低收入集团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因此,如果收入分配更加平等,则会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从而扩大内需。目前七十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第四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由y=c+i,我们得知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前面已经分析了c的决定,按理说还要分析i,但为了使问题分析简化,这里先假定投资i已知且固定不变。在此前提下,我们来讨论国民收入y的决定。

1、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公式的推导由y=c+i,c=a+βy

解联立方程,推出两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y的决定公式:

2、情况假设分析⑴如果实际的支出大于均衡的支出,则有图13-8均衡点左边情况⑵如果实际的支出小于均衡的支出,则有图13-8均衡点右边情况目前七十一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总需求(总支出)45o收=支供=求E80005000c+i160010000Y(亿美元)cc+i总供给图13-8消费加投资曲线和450线相交决定收入目前七十二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二、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上面说明使用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总供给)的方法决定均衡收入,下面再用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的方法求得均衡收入的决定。1、假定投资i已知且固定不变

2、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公式的推导

i=y-c=s,且s=-α+(1-β)y,推出:2、情况假设分析⑴如果实际的支出大于均衡的支出,则有投资大于储蓄,则有图13-9均衡点左边情况⑵如果实际的支出小于均衡的支出,则有投资小于储蓄,则有图13-9均衡点右边情况目前七十三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y(亿美元)s,iisE80005000600亿美元-10000总供给总需求(总支出)图13-9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相交决定收入目前七十四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第五节乘数论(MultiplierTheorem)一、问题的引出:1920-1930年,英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失业人口多达100万,并给政府形成很大的压力。1929年,LloydGeorge提出由政府举办公共工程来消除失业的竞选宣言,由此引发争论。英国剑桥大学学生卡恩认为:总需求(AggregateDemand)任何的变动,如消费的变动、政府支出的变动、税收的变动、净出口的变动等等,都会引起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的更大变动。即:AD↑→NI↑。他将这一现象称之为乘数现象,并于1931年发表《国内投资与失业的关系》中首先提出。凯恩斯在卡恩的基础上完善了乘数理论,并把乘数作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七十五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二、模拟案例在两部门经济中,假定消费函数c=1000+0.8y,总需求方程:AD=c+i=1000+i+0.8y,现在企业增加100亿元投资,会使要素所有者收入增加100亿元,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为0.8,消费者用这100亿元收入的80亿元用于购买消费品,这80亿元由于要素所有者收入形式流入其他部门要所有者手中,其他部门消费者又拿出80亿元中的64亿元用于消费……企业产品要素所有者收入投资100折0.8折0.64消费0.512乘数产生原理目前七十六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那么这样继续下去,增加100亿元投资使得国民收入增加多少呢?用数列工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三、乘数的含义与表达式:1、乘数含义:某一自变量变动一个单位时引起因变量变动过程的度量,即变量的百分比。这里指国民收入的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的自发总需求增加量之间的比率。乘数目前七十七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2、乘数的代数表达式:目前七十八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c+ic+i´yic+i图14-10乘数效应yy´y总需求(总支出)总供给3、乘数的图形表达:从图形中可以看出:总需求增加(减少)Δi会引起总产出增加(减少)Δy。而两个增量之比为N倍目前七十九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4、乘数效应产生的原因:自发总需求(或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增加首先会使国民收入等量增加,这种国民收入的增加中又必然有一部分用于支出,从而使总需求又一次增加,这种总需求的增加又会使国民收入再增加。这种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增加会无限循环下去,形成一种连锁反应,最终使国民收入的增加数倍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增加。反之,如果自发总需求的减少,也同样会有乘数效应,最终使国民收入数倍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增加。目前八十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四、乘数公式推导(一)*:目前八十一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推导(二)*:式中可以看出: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β,与β同方向变动。目前八十二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

假设消费函数c=100+0.8y,投资i=50(1)求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2)如果当时实际产出(即收入)为800,试求企业非意愿存货积累为多少?(3)若投资增到100,试求增加的收入。(1)均衡收入y=(100+50)/(1-0.8)=750c=100+0.8×750=700s=y-c=750-700=50(2)企业非意愿存货积累=产出-需求=800-750=50(3)若投资增至100,则收入y′=(100+100)/(1-0.8)=1000,比原来的收入750增加250(△y=y′-y=1000-750=250)目前八十三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

(4)变化后的收入y=(100+50)/(1-0.9)=1500s=y-c=1500-(100+0.9×1500)=1500-1450=50若投资增至100,则收入y=(100+100)/(1-0.9)=2000,比原来的收入1500增加500(△y=2000-1500=500)(4)若消费函数为c=100+0.9y,投资i仍为50,收入和储蓄各为多少?投资增到100时,收入增加多少?(5)消费函变动后,乘数有何变化?(5)消费函数从c=100+0.8y变为c=100+0.9y后乘数从5(k=1/(1-0.8)=5)变为10(k=1/(1-0.9)=10)目前八十四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五、乘数理论的性质及其运用条件*1、性质:乘数理论反映了现代经济的特点,即由于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某一部门支出(即需求)的增加(减少)必然在经济中引起其他部门的连锁反应,从而使国民收入有更大的增加(减少)。因而,投资乘数是一把“双刃剑”。2、影响投资乘数作用发挥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投资增加对国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即投资乘数作用,与社会的经济状况有密切关系,以下四个因素影响着投资乘数作用的发挥。第一,经济中存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特别是重要资源不存在“瓶颈”状态。如果经济中没有过剩的生产能力或者过剩的生产能力较小,增加投资只会引起总需求的增长,却不会或难以使生产增加,最终结果只能是物价水平上升。只有在社会过剩的生产能力大、社会的闲置资源比如生产设备、劳动力等数量多的情况下,增加投资就会较充分利用闲置资源,从而更多地增加国民收入。目前八十五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第二,投资与储蓄的相互独立。如果投资与储蓄的联系非常密切,投资增加会产生对货币需求的增长,从而提高利率水平,进而引起储蓄增加,消费相应减少,最终部分地抵消投资增加对国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反之,只有投资与储蓄独立较强时,投资增加才不会使利率上升,也就不会增加储蓄和减少消费,收入自然就能增多。第三,货币供给量的非适应性。如果货币供给量不能随投资的增加而增加,即投资增加得不到货币的相应支持,投资增加只会增加货币需求,促使利率上升,从而抑制总需求水平的提高,国民收入的增长就会遇到阻碍。第四,投资的外购性。如果增加的投资用于购买进口的生产要素,则不会对国内的总需求产生什么影响,也就不会增加多少国民收入。目前八十六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第六节三部门经济的收入的决定一、三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公式:1、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条件三部门经济中,从总支出即总需求的角度看,国民收入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构成,从总收入即总供给的角度看,国民收入由消费、储蓄、税收组成。因此,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条件是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之和等于消费、储蓄、税收之和,即:

c+i+g=c+s+t(14.22)简化,得:i+g=s+t(14.23)2、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公式将i、g、s、t代入i+g=s+t

公式,就可得到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公式。目前八十七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二、定量税条件下三部门经济中的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

在i+g=s+t

中,由于t有定量税与比例税两种形式,于是,三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又应分为定量税与比例税两种情况讨论。定量税是指税收量不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动;例如农林特产税。这里只讨论定量税条件下三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1、定量税条件下三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公式推导:方法(1):(总需求=总供给法)假设消费函数为c=α+βyd,yd

表示居民可支配收入,定量税为t,投资为i,政府购买为g,试求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因为yd=y-t,根据均衡方程式,有:y=c+i+g=α+βyd+i+g=α+β(y-t)+i+g整理后得到:目前八十八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E=yC=α+βyE=(α+i+g–βt)+βyoy*Ey易知,有税收时的总需求函数:E=(α+i+g–βt)+βy无税收时的总需求函数:E=(α+i+g)+βy总供给函数:E=y于是得出结论:征收定量税使总需求曲线向下平行移动βT个单位。目前八十九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y3000s+ti+g-70-1001480016000图14-13定量税变动改变s+t的截距若采用定量税,则税收量的变动,只会使(s+t)线平行移动,即改变s+t线的截距s+t=-700+0.25ys+t=-1000+0.25yi+g目前九十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第七节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一、定量税条件下的各种乘数已知三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公式:可以求得定量税条件下的下述几个乘数。(一)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目前九十一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的数学推导:目前九十二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二)税收乘数: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税收乘数有两种:第一种是税率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第二种是税收绝对量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即定量税对总收入的影响。这里只讨论第二种情况。在收入y公式中,只有税收t变动,则税收为t0和t1时的收入分别为目前九十三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三)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对政府支出变动的比率。证明:有了政府的转移支付后,yd=y-t+tr,y=c+i+g=α+βyd+i+g=α+β(y-t+tr)+i+g在其它条件不变,只有tr0和tr1时的国民收入分别为:目前九十四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目前九十五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四)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增加等量的支出与税收,即:△g=△t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用Δy代表政府支出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时国民收入的变动量,则:

Kb=1(意味着增加等量的支出与税收时,将会引起等量的国民收入的增加)。目前九十六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

假设消费函数c=100+0.8y,投资i=50政府购买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直接税T=250(1)求均衡收入。(2)求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3)假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试问:1)增加政府购买;2)减少税收;3)以同一数额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平衡预算)实现这个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各需要多少数额?(1)均衡收入y=(100+50+200+0.8×62.5-0.8×250)/(1-0.8)

=1000(2)b=0.8投资乘数=1/(1-b)=5,政府支出乘数=5税收乘数=-4,转移支付乘数=4,平衡预算乘数=1(3)y’=1200,△y=1200-1000=2001)△g=△y/k=200/5=40,2)△T=200/(-4)=-50,3)△g=△T=200目前九十七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第八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一、四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

1、在开放的经济中,一国的均衡收入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y=c+i+g+nx2、y=c+i+g+nx才是真正代表对本国产品的总支出或总需求3、进口是收入的函数:m=m0+ry4、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目前九十八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目前九十九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二、四部门经济中对外贸易的乘数

由上述四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公式可以得到:目前一百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结束语一、基本要点二、对于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决定的几个简单模型,我们在学习时应当注意几点:1、萨伊时代,供给不足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他提出了“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理论观点;凯恩斯时代,需求不足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他提出了“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的理论观点。可见观点是时代背景的产物。我们今天面临的时代既不完全同于萨伊时代,也不完全同于凯恩斯时代,因而不能简单照搬二位经济学家的观点来支持国家经济政策。2、现实中的消费函数不是那么简单。3、现实中,乘数作用的大小要受到一定限制。目前一百零一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上一章讨论了产品市场中的四方面的总支出水平如何决定经济社会的总产出水平,而且假设了投资(i)是一个常数。但是,市场经济社会中不但有产品市场,而且有货币市场,两个市场还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不但消费(c)是一个变量,而且投资(i)也是一个变量。本章讨论在投资(i)也是一个变量的前提下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引出国民收入决定的第二个模型:IS-LM模型。这一模型是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扩张与升华。学习这一模型,了解并掌握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整个思想体系(基本内容);并掌握这一分析储蓄、投资、货币、利率相互关系;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效应等分析工具。目前一百零二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第一节投资的决定一、对于投资的认识1、投资是指在一定社会中实际资本的增加现实经济社会中投资的含义很多,投资支出可以分为三个不同范畴:企业用于机器、设备等投资的企业固定投资;居民用于住房建筑的住房投资;由库存原料、半成品和成品所组成的存货投资。本章所分析的投资,不是指资产权转移的投资,而是指涉及到上述三类投资的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新住宅的增加等,其中主要是指厂房、设备的增加。从价值形态讲,投资就是增加厂房、设备所投入的货币量。投资对国民经济运行有更重要的影响。从很多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实践来看,经济波动的原因主要是投资的波动,新的经济周期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基本建设投资扩张所引起的。目前一百零三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2、投资是一个多元函数,主要取决于预期收益、利率、风险等因素。简单地思考,投资=预期利润率-利率。凯恩斯认为:是否要对新的实物资本进行投资,取决于这些新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与为购买这些资产而必须借进的款项所要求的利率的比较。前者大于后者时,投资是值得的;后者大于前者时,投资是不值得的。3、当投资的预期利润率既定时,投资决定于利率⑴凯恩斯认为,决定投资的首要因素是实际利率。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通货膨胀率。

投资与利率之间的这种关系就称之为投资函数。记作:

i=i(r)⑵投资函数一般可写成i=i(r)=e-dr,是利率的减函数。其中,e为自主投资;d为利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系数,或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一个绝对量,表示利率每上升或下降一个百分点,投资会减少或增加的数量;r为实际利率,即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差额;-dr是投资需求中与利率有关的部分。又称为引致投资。目前一百零四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二、对资本边际效率(Marginalefficiencyofcapital)的认识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又称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这种贴现率使一项资本品的使用期内各个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正好等于该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1、从现值公式谈起假定本金为100美元,年利息率为5%,则:第1年本利之和为:100×(1+5%)=105第2年本利之和为:105×(1+5%)=100×(1+5%)2=110.25第3年本利之和为:110.25×(1+5%)=100×(1+5%)3==115.76以此可类推以后各年的本利之和。如果以r表示利率,R0表示本金,R1、R2、R3…Rn分别表示第1年、第2年、第3年…第n年本利之和,则各年本利之和为:

目前一百零五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R1=R0(1+r)R2=R1(1+r)=R0(1+r)2R3=R2(1+r)=R0(1+r)3…………Rn=R0(1+r)n现在将以上的问题逆向分析,即已知利率r和各年的本利之和,利用以上公式求本金。仍使用以上具体数字为例。已知1年后的本利之和R1为105美元,利率r为5%,则可以求得本金R0:

上式求出的100美元就是在利率为5%时、1年后所获得的本利和的现值。以同样的方法,可以求出以后各年本利之和的现值,这些现值都是100美元。从以上例子中,可以得出现值的一般公式:目前一百零六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2.资本边际效率的概念引出及其公式利用现值可以说明资本边际效率(MEC)。假定某企业花费50000美元购买一台设备,该设备使用期为5年,5年后该设备损耗完毕;再假定除设备外,生产所需的人工、原材料等成本不作考虑;以后5年里各年的预期收益分别为12000美元、14400美元、17280美元、20736美元、24883.2美元,这些预期收益是预期毛收益。如果贴现率为20%时,则5年内各年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正好等于50000美元,即:目前一百零七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上例中,20%的贴现率表明了一个投资项目每年的收益必须按照固定的20%的速度增长,才能实现预期的收益,故贴现率也代表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可以将上例用一般公式表达出来:式中的R为投资品在各年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也是资本品的价格,r为资本边际效率。目前一百零八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4、资本边际效率概念的意义显然,作为预期收益率的资本边际效率如果大于市场利率,就值得投资;反之,如果资本边际效率小于市场利率,就不值得投资。在资本边际效率既定的条件下,市场利率越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相对而言也就会越高,投资就越多;而市场利率越高,投资的预期收益率相对而言也就会越低,投资就越少。目前一百零九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三、资本边际效率曲线由等式可知:显然,资本边际效率r与投资量R0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表现为市场利率与投资量的反方向变动关系。资本边际效率与投资量的反方向变动关系可用下图表示。目前一百一十页\总数四百六十一页\编于二十二点投资量R0(万美元)14-2某企业可供选择的投资项目资本边际效率r10DC0BA8462图中,横轴表示投资,纵轴表示资本边际效率或利率,MEC为资本边际效率曲线。资本边际效率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投资与利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即利率越高,投资越小;利率越低,投资越大。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