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业碳中和专题研究-从主要责任方到推动者_第1页
科技行业碳中和专题研究-从主要责任方到推动者_第2页
科技行业碳中和专题研究-从主要责任方到推动者_第3页
科技行业碳中和专题研究-从主要责任方到推动者_第4页
科技行业碳中和专题研究-从主要责任方到推动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技行业碳中和专题研究:从主要责任方到推动者迫在眉睫的科技行业碳中和展望2060年,我们认为社会将沿着人类永生、元宇宙和星际文明三个维度演进:1)追求永生是推动人类进步进化的动力之一,未来基于脑机接口、纳米机器人等前沿科技有望继续延长人类寿命,直至实现永生;2)元宇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延续,是人类数字化迁移的下一步;3)移民火星的直接意义在于为人类文明留下一个“备份”,全球运载火箭技术不断突破,火星移民、深空探索终将实现。我们认为以碳中和为终极目标的能源革命是平衡经济发展和人类在地球长期生存下去的重要支点。一方面,碳中和将重塑经济发展路径,减少排放就是争取更多发展机会,并且有利于减轻能源进口依赖,因此,能源和制造业脱碳逐渐构成欧盟等能源输入地区以及中美等能源消耗国的重大战略需求。另一方面,逆全球化风潮四起,但在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面前各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气候问题成为推动国际合作的有益力量和关键抓手。科技行业将利用价值链和技术杠杆,成为碳中和进程的关键加速器。在变革历程上,短期受成本影响,大型厂商率先开启“绿色角逐”,成为产业减排标杆;随着碳排政策与商业生态成熟,科技行业整体气候解决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碳中和目标紧迫,科技行业价值链脱碳任务艰巨碳中和是新一轮产业变革主题,科技行业将引领绿色低碳浪潮。气候危机仍然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1.5℃的控温目标达成亟需更大力度的减排行动,否则人类将面临气候引发的一连串黑天鹅事件;同时,在全球化面临十字路口的当下,推动气候问题解决也成为了当今局势中为数不多的合作力量。我们认为,碳中和的根本变革为:高环境代价的低质量发展模式向低环境影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在这种转变当中,科技行业无疑需要深度参与,以高端技术驱动助力社会低碳转型。同时,随着数字经济加速渗透,科技行业自身能耗问题也引人注目,在价值链控排上需要起到排头兵作用。碳排放总量未见拐点,各行业亟需深度减排碳排放总量未见拐点,人类经济活动仍严重依赖碳排放。2021年8月,IPCC发出红色预警,若维持当前碳排放量,预计在2030年全球气温将比工业化之前升高1.5℃,早于巴黎协定到2050年升温1.5℃的目标。然而,全球碳排放总量尚未见明显拐点:2020年受新冠大流行影响,全球碳排放同比下降5%;2021年全球逐步复苏,碳排放反弹至疫情前水平,人类经济活动仍然严重依赖碳排放。严峻的碳排放现状要求各部门进行立即、深度的减排工作,将生产经营与碳排放脱钩。科技行业应当成为碳中和先行者,充分释放减排潜力科技行业碳中和内部解决能耗问题,并推动更大范围的价值链碳中和。随着数字经济快速渗透,科技行业碳排放压力加剧。据BCG统计,ICT行业碳排放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4%,若不采取减排措施,到2040年ICT行业碳排占比将达14%。根据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企业排放包括自身排放(范围1&范围2)以及供应链排放(范围3)。对于科技行业,自身减排着力解决数据中心和场所用电能耗加剧问题,更重要的挑战来自所售卖产品和设备相关的价值链排放。据BCG《中国碳中和指引》(2021年9月)测算,美国上市企业中科技行业价值链排放为自身运营排放的2.64倍,高于消费、金融等行业,因此科技行业去碳化有价值链放大效益。减碳需要科技行业支持,数字技术赋能更多产业低碳发展。根据GeSI报告,到2030年ICT技术能推动全球碳排放降低20%(12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10倍于自身排放。根据信通院《数字碳中和白皮书》(2021年12月)的整理,能源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将成为技术与产业融合的载体,5G、大数据、云计算、AI、物联网、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助力重点行业减排,具体应用包括智慧电网、工业绿色制造、建筑降耗、智慧交通等。展望未来,在行业层面,科技行业能够成为低碳产品和行业减排方案提供商,并利用资金优势,投资于清洁能源创新的初创企业;用户层面,科技行业能够打通线上和线下场景,引导用户减排行为,加速碳中和社会生态形成。海外科技巨头净零目标超前,拥有系统化减排举措海外科技厂商短中期实现100%可再生电力,长期推动供应链减排。我们看到海外科技厂商净零目标集中在2030年至2040年,较国际普遍目标2050年显著提前,减排举措集中于低碳产品、能效提升和推进可再生电力使用,微软率先实施内部碳定价。自2011年开始,Meta、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等众多科技品牌厂先后公开承诺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并披露清洁电力项目利用计划和实施情况。近年来,科技企业在清洁电力和绿色能源的采购与投资上加大了步伐和力度。根据RE1002021年度报告,已有超30%的科技企业已经达成了100%的可再生能源目标。国内科技厂商近年主动加速碳中和进程,阿里巴巴、腾讯先后发布行动框架,但在减排举措落实上,国内的科技厂商的实际进展有限,仍需更多投入。三大终端出发,看智能设备/通信服务/绿色出行碳排现状科技行业三大终端应用与消费者息息相关,头部厂商积极进行减碳尝试。科技行业碳中和其实与消费者的距离并不远。实际上,消费者通过日常使用的设备和服务就能够参与科技领域的绿色转型。我们归纳了科技行业终端场景中触及众多用户的智能设备、通信服务、绿色出行三大行业的减排现状,其中:1)Apple智能手机生命周期碳排放约70kg,机型设计注重低碳绿色使得碳足迹明显下降;2)无线基站年碳排放约22吨,华为助力基站节能技术实现网络能耗降低近30%;3)特斯拉电动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约30吨,相较燃油车低73%。以iPhone为例,解析智能手机碳足迹及其来源iPhone13碳足迹为64Kg,近三年iPhone同类机型碳足迹明显下降。苹果自2009年开始披露iPhone产品的环境报告,环保意识领先。通过对比iPhone各机型碳足迹,我们观察到:1)近三年推出的iPhone11~13同类机型碳足迹有明显下降,iPhone13相比iPhone6碳足迹下降33%;2)高端机和大容量机型碳足迹更高,目前的顶配机iPhone13ProMax1T是iPhone历史上碳足迹最高(117kg)的机型,而最新入门机iPhoneSE2022则是迄今苹果智能机中碳足迹最低(43kg)的一代。iPhone碳排放按生命周期细分后,生产环节占比超80%,使用环节约占15%。iPhone产品80%碳排放发生在生产环节,包括原材料采掘(金属和稀土)以及制造;其次是产品使用(3-4年使用周期内的用电量),主要受产品一次充电使用时间以及充电耗电量影响。近年来,苹果加强再生材料使用、降低硬件功耗、提升产品耐用性,从而降低产品生产和使用的碳足迹,并通过绿色包装和加强回收降低运输和处置排放。苹果2021年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较15年已下降37.5%,其中生产环节碳足迹下降45.3%,使用环节碳足迹下降24.4%。以华为为例,解析通信基础设施碳足迹及其展望华为联合中国移动,以绿色化基站射频设备、载波关断等基站节能技术实现网络能耗降低近30%。据2020年中国移动研究院《5G基站节能白皮书》,单个无线接入基站年碳排放量达22吨,通信站点占整个通信网络运行环节碳排放总量的65%。其中,基站主设备

(AAU/RRU)、制冷设备、电源等为基站能耗的主要来源。主设备方面,华为推出的新型AUU/RUU设备实现能耗降低30%,制冷/运维方面,站点智能化已开始在运营商网络中实践,例如,通过动态调整错峰实践和深度,实现能耗降低5%以上,通过精准控制机房温度,空调耗电能够降低10%以上。华为预计到2025年,设备叠加智能化节能手段,能够实现网络能耗降低50%以上。以Tesla为例,解析汽车碳足迹及其展望电动车全生命周期产生约30吨CO2排放,较燃油车低57%。根据特斯拉

2021年影响力报告,考虑汽车包含汽车生产、使用在内的全生命周期,平均一辆电动车用电量约70MW,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30吨;平均一辆燃油车耗油量约为3万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70吨。根据特斯拉2021年影响力报告测算结果,以TeslaModel3为例,特斯拉Model3相较于高端中型燃油车单位里程碳排放降低45%。展望未来,从电网充电转向太阳能充电还可以使特斯拉单位里程碳排放降低51%。立足中国,根据《中国汽车低碳行动研究报告》(中汽中心,2021),同样以全生命周期折算,蔚来

ES8/理想ONE/小鹏P7碳排放为250.1/236.1/208.9g/km。气候政策“基石”——碳定价机制发展的怎么样?碳定价机制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但覆盖率和激励作用尚低。随着越来越多国家作出净零承诺,碳定价政策正逐步趋严,如欧盟收紧免费配额供给以推高碳配额价格,加拿大、德国等国的碳价不断上涨,中国全国碳交易市场稳步推进;同时,更多的政府正在考虑实施碳关税,如欧盟碳关税立法在即,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均拟提出碳关税方案。我们认为,碳定价机制在实现净零目标中重要程度将日益提高,成功实现绿色转型的企业将获先机。碳定价覆盖程度和激励作用仍需提高,欧盟监管措施领先碳定价通过将温室气体排放成本内部化,能够激励减碳行为。碳定价是一种通过碳价体系实现减排目标的政策工具。各国政府通过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定价,将气候变化成本纳入企业的经济决策,从而促成生产、消费和投资模式改变,最终实现低碳增长。碳定价工具主要包括:1)碳交易系统(EmissionsTradingSystem,ETS):政府控制碳排放总量,市场决定碳价格;2)碳税(CarbonTax):政府决定碳价格,市场决定减排量;3)碳边境调节机制/碳关税(CarbonBorderAdjustmentMechanism,CBAM):即国内实施严格气候政策的国家对高碳的进出口产品缴纳或退还税费或碳配额。目前全球碳定价机制覆盖率约23%,较低碳价对脱碳激励作用不足。根据世界银行报告,截至2022年4月,全球共有68个正在运作和3个计划运作的碳定价机制,包括37项碳税和34个碳排放交易系统,覆盖全球23%的碳排放;2021年欧盟、瑞士等ETS碳价创历史新高,加拿大、爱尔兰碳税上调,全球碳定价收入同增60%至840亿美元。但总体看,大部分地区的碳价仍较低,全球仅有4%的碳排放在《巴黎协定》2℃目标价格范围内

(40-80美元/吨),碳定价机制在脱碳激励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潜力。综观全球,成熟市场碳监管机制已较明晰,中国仍处探索阶段。欧盟的碳监管实践最为激进;北美国家中加拿大各省与美国部分经济重镇(如加州)的监管措施更严厉;中国碳监管仍较依赖非价格机制,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处于启动阶段,碳价较低(2021年日成交均价在40~60元/吨,同期欧盟碳价约321元/吨)。未来,我国碳交易体系有望在优化配额发放提升碳价、扩大碳交易主体、全国与地区市场统一、引入期权期货衍生工具等方向进一步发展。碳关税侵蚀行业利润空间,哪些行业格局将受到影响?欧盟碳关税立法在即,直接覆盖上游原材料7大行业,相关企业生产成本预计提高。2022年6月22日,欧盟碳关税法案获欧洲议会投票通过,征税范围扩大、实施时间延期。目前,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提案主要对我国化工、铝、塑料、钢铁等出口产品产生影响。据华盛绿色产业发展研究院测算,欧盟碳关税涉及的中国出口相关企业生产成本会提高约6-8%。目前,欧盟CBAM对我国的欧洲贸易出口影响并不大;长期看,CBAM可能会在更多国家和地区实施、覆盖更多行业,这将倒逼我国碳监管发展,并在碳价上与国际市场接轨。科技碳中和投资:关注新能源上游、果链及通信三大赛道方向1: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上游电子元器件迎来高速发展期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将成为实现能源脱碳的主要力量之一。碳中和背景下,光伏等清洁能源的发展是大势所趋。2022年6月,《“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3.3万亿千瓦时,在全社会用电增量占比超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翻倍。全球能源互联网合作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化石燃料发电占比有望从2018年70%左右降低至10%左右,而光伏和风电占比将在2050年达到60%以上。同时,受益总装机成本下降、容量系数提升,光伏经济竞争力将逐渐凸显。根据IRENA预测,到2030年光伏全球加权平均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有望降至0.04美元/千瓦时,成为最经济的能源。受益于政策推动和发电成本下降,光伏装机量有望长期提升。光伏高景气利好上游电子元器件,功率半导体与被动元件国产厂商率先受益。根据锦浪科技招股书,功率半导体/电容/电感等均为光伏逆变器核心元器件,成本占比约12%/11%/14%,光伏装机量扩容有望催化产业链上游市场空间加速成长。功率半导体方面,在晶圆产能紧张及分布式光伏需求提升多重催化下,国产IGBT厂商自21年起在下游逆变器厂商加速验证,22年有望成为国产光伏IGBT突破元年,我们看到斯达、士兰微、新洁能、宏微、扬杰、华润微等公司具有领先布局。电容器方面,薄膜电容和铝电解电容是光伏逆变器电容主流方案。其中,薄膜电容凭借耐高压、使用寿命长等优势,是未来替代升级方向,预计将为国内法拉电子、江海股份等公司打开成长空间。电感方面,目前全球电感市场主要由日系主导,但国内电感龙头顺络电子在功率电感方面正重点布局,长期有望受益。长期来看,随着包括电动车、光伏、风电和储能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电子元器件市场空间有望显著扩容。我们以功率半导体和电容两大核心电子元件为例,测算新能源带来的增量市场规模。具体来看,受益于电动车销量与风光储新增装机量高速增长(华泰预测2021-2025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光伏新增装机量/风电新增装机量/储能新增装机量对应CAGR分别为33%/27%/13%/76%),以及新能源车单车电子器件用量增长和产品迭代驱动下的价值量提升,我们预测:1)全球新能源用功率半导体(包括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储能)市场规模有望从21年292亿元增至25年1036亿元,对应CAGR为37%;2)薄膜电容:全球新能源用薄膜电容(定义同上)市场规模有望从21年34亿元增至25年108亿元,对应CAGR为33%;3)铝电解电容:全球用于新能源车与光伏的铝电解电容市场空间有望从21年19亿元增至52亿元,对应CAGR为29%。方向2:抓住果链ESG领先企业长期竞争力及估值提升机遇在电子制造碳中和趋势中,果链公司兼具“碳中和”目标实现稳、估值水位低、业务潜力大三大特点。首先,果链厂商碳中和目标实现更有保障。苹果作为碳中和领先的消费电子品牌厂商,率先提出2030年供应链碳中和,带动供应商清洁能源使用及场所能效提升,该目标较全球普遍目标领先20年。目前,环旭、立讯、工业富联等果链企业积极相应提出碳中和目标,减排措施领先。其次,受终端需求疲软影响,我们看到如歌尔、立讯等产业链公司估值性价比已逐渐显现。此外,苹果布局电动车领域预计将带动消费电子产业链向新能源车产业转型,立讯、舜宇、环旭、鹏鼎等公司已在汽车业务方面有卓越进展,未来乘“碳中和”东风有望进一步发掘新能源车相关机遇。方向3:关注能源结构转型带动储能、能源互联网、风电产业链高增长储能需求增长带动热管理产业迈入高成长阶段,关注风冷与液冷领域具备技术积淀的企业。长期来看,能源结构转型和降本持续催生储能需求,储能是未来全球范围的高成长赛道。根据BNEF预测,基本场景下(不考虑补贴支持政策),2025年全球储能市场累计装机量预计将达到60GWh,未来五年CAGR有望达到25%。储能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相关需求,其中,热管理系统作为保障储能安全的关键有望步入高增长阶段。目前储能热管理产业正在逐步形成,我们认为,储能热管理对于系统的散热性、安全性及结构设计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计在风冷与液冷领域拥有丰富技术积淀的企业将具备先发优势。能源转型升级倒逼电网数字化提速。新能源并网功率波动大、电子器件多,给传统电网带来源荷波动性、控制复杂性等一系列挑战,倒逼电网数字化提速。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相继出台双碳方案,在总量上,两大电网投资力度均有所加大,2022年国家电网计划投资5012亿元,创历史新高,南方电网“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6700亿元;在结构上,加快数字化电网建设已成为电网三大建设重点之一。此外,国内存量电表网关中的通信模块迎来新一轮升级换代周期,增量市场空间广阔。海上风电发展机遇带动海缆景气度提升。双碳背景下,作为实现非化石能源替换的重要途径之一,海上风电在国内外市场上均迎来了较高需求景气度。国内市场中,十四五规划使得我国海上风电产业迈入快速发展阶段;海外市场上,欧盟四国在“北海海上风电峰会”

上共同签署联合声明文件,计划将2030年的海上风电装机量由目前的16GW提升至65GW左右。而海缆作为海上风电产业链中游的重要环节,约占总建设投资的8%-12%,2022年来启动的招标项目已超10GW,全年有望超15GW,在海内外市场需求共振前提下,未来行业有望延续高增长态势。电子制造业碳中和观察碳中和是电子制造长期趋势,品牌商携手供应商打造绿色节能供应链。我们认为,电子制造行业碳中和主要受益于品牌厂的积极推动,有效的外部激励逐渐形成,未来低碳节能标准将成为电子制造品牌厂产业链的又一大进入要求。同时,电子制造厂投资绿色转型有望改善企业长期业绩表现,如通过打造智能工厂、数字化管理、推动绿色供应链等带动产能和效率的提升,并在低碳领域扩大业务营收。目前,我国供应链碳中和仍处于探索阶段,整体呈现出果链和台系企业领先、其余企业起步的态势,环境转型成本仍然是许多企业实际举措难以落地的重要原因;但长期来看,零碳制造势必成为电子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短视企业或将在绿色竞争中被淘汰。电子碳中和实践:品牌厂是碳中和领头羊,五大支柱助力净零目标达成基于苹果碳中和实践,拆解品牌厂商实现净零的五大支柱。苹果在科技巨头中环保举措领先的,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苹果于2016年加入RE100,2018年宣布全球零售店、办公室及数据中心100%使用再生能源;2020年宣布自身运营碳中和,并到2030年实现供应链和产品碳中和:以2015年碳排放量为基数,通过低碳设计、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直接减排减少75%碳排放,剩余25%通过投资森林等碳清除方案解决。低碳设计:基于再生材料等创新,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苹果的低碳设计围绕着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展开。制造为碳足迹占比最高环节,苹果减排举措包括:1)扩大低碳材料使用:MacBook/Macmini/iPad/AppleWatch等9款产品机身外壳采用100%再生铝,21年相较于15年产品制造中铝金属使用碳足迹降低68%、占比由27%下降到不足9%;2)高效使用材料:iPhone12印刷电路板镀金量相比上一代减少50%;改用新型切割技术,制造MagSafe部件所需稀土元素减少12%。在运输环节,苹果通过减少材料使用减排,如取消附送配件、外包装塑料膜。在使用环节,苹果致力于自研芯片降低使用功耗,如M1芯片使Macmini使用能耗下降60%,并提升iPhone耐用性,如在iPhone12上使用超瓷晶打造前面板,抗跌落能力提升到上一代产品4倍,iPhone13增加IP68抗水性能。在回收处置环节,苹果研发拆解机器人Daisy,能够从iPhone上拆卸TapticEngine,回收稀土磁铁和钨等关键材料以及钢铁,每年可拆解120万台iPhone;同时,通过AppleTradeIn换购计划促进设备翻新和再利用,21年翻新设备及配件交付数量达1220万件。能源效率:从建筑设计出发,减少工作场所与供应商能源使用通过能效项目,实现自有和供应链场所设施高效运营。在自有场所上,苹果通过场所设施改建,如数据中心冷却、照明系统、电力系统、采暖制冷系统改造,帮助目标建筑总额能耗减少7%,每年可额外减少6100吨碳排放,累计减排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在价值链上,苹果与100家供应商合作,协助供应商开展能效项目评估和提供技术和金融支持。针对AirPods、iPad和AppleWatch等重点产品,苹果要求供应商启动多年期节能计划。2021年,苹果推动供应链能效提升减少115万吨碳排放。可再生电力:运营、产品制造和使用将均100%由清洁能源供电解决自身运营100%可再生电力。苹果为全球的办公楼、零售店等生产和采购可再生电力,并优先创建新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具体方式包括:1)100%持股建设清洁能源项目,例如梅登太阳能电池项目、北卡太阳能光伏和沼气燃料电池项目、俄勒冈微型水电项目;2)直购电,与独立供电商合作购买可再生能源;3)GreenRider计划,即可再生电能长期定价合同,项目专为苹果建造,由公共事业公司管理;4)股权投资,如在四川投资两个20兆瓦光伏项目;5)可再生微型电网,如屋顶太阳能光伏、基础沼气燃料电池等。为场所设施供电的苹果自创项目中,拥有直接所有权/股权投资/签订长期合同占比分别为10%/3%/87%。推动供应链使用100%可再生能源。苹果已有超70%的供应商(213家)承诺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制造苹果产品,占Apple产品制造直接支出98%。2021年,供应商投入使用可再生电力超过10千兆瓦,承诺电力达到16千兆瓦,已投产的项目避免1390万吨碳排放。针对更上游的排放,苹果通过投资500兆瓦清洁能源项目,以覆盖这部分供应商的用电负荷。直接减排:改进产品制造流程工艺、改变运输方式、改用低碳燃料优化生产工艺与材料推动制造减排,围绕载具实现运输和通勤差旅减排。苹果于2018年5月投资Elysis,支持开发无碳冶铝工艺,无碳铝材于2019年首次在16英寸MacBookPro使用,2022年实现大规模生产后将计划用于iPhoneSE。同时,苹果要求显示面板供应商部署含氟气体减排技术,排放量平均减幅达90%以上。在运输和员工通勤方面,减排措施包括转用电动车货运、减轻产品重量、支持远程办公、园区绿色通勤等。碳清除:投资气候解决方案,协助恢复自然环境碳抵消项目产生碳排放权解决短期运营碳中和,投资碳清除项目达成长期碳中和目标。碳抵消(Offset)为采取行动帮助减少或避免机构价值链以外的排放,如保护可能被砍伐的森林等;碳清除(Removal)为直接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产生碳信用,主要通过植树造林和碳捕获解决。苹果于2020年出资20亿美元,与国际基金会合作创立RestoreFund自然保护基金,由高盛担任基金管理人,致力于加大对自然项目的投入,预计该基金投资的环境项目每年将清除超100万吨二氧化碳,并于2030年抵消苹果难以避免的碳排放,帮助苹果实现碳中和目标。从动机出发,看我国供应链绿色转型驱动力电子制造供应链碳中和有五大动机,当下外部激励大于内部驱动。近年来,中国电子行业外部约束条件逐渐强化:监管层面,双碳政策相继落地,国内碳交易体系逐步完善,碳价上涨将提高纳入体系运营点的履约成本;客户层面,下游客户推动价值链减排,增加气候管理要求推高应链进入门槛;市场层面,ESG表现好的企业享受绿色溢价。在企业内部,部分领先企业实践已证明,电子制造业绿色转型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和扩大低碳业务收入。当下电子制造业碳中和外部激励大于内部动因,中长期看内部因素将驱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外部激励#1:制造业碳排监管动作频繁,碳交易市场发展加速双碳“1+N”政策体系与碳价机制持续完善,推动制造业绿色变革。国家陆续出台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强调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加强技改。同时,全国碳交易市场框架初步建立,截至2022年7月14日碳配额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金额84.92亿元,收盘价每吨57.99元,相对于启动日涨幅20%;未来市场将涵盖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配额相应从45亿吨提升70亿吨,约覆盖碳排放总量60%,未来碳价机制对企业排放约束力有望提高。外部激励#2:供应商迎合头部品牌厂商碳中和要求品牌厂增加供应链气候表现要求,辅助供应商打造绿色供应链。品牌厂自身碳中和已有显著成果,下一步将全力投入与供应商合作解决价值链碳排放,预计将在供应链引发三大变革:1)品牌供应链进入门槛提高,气候表现不达标的供应商或将淘汰;2)品牌与供应商在碳中和的合作增加,绿色供应链关系更紧密,更换供应商难度加大;3)供应商在再生材料使用、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产品能效上持续满足客户要求。果链厂商对碳中和响应积极,ESG表现更亮眼。得益于苹果对价值链碳中和的积极推动,果链厂商的ESG表现更优,并积极投资清洁能源项目。在A股制造业企业中,环旭电子

(AAA)、闻泰科技(AA)、欣旺达(AA)、立讯精密(A)、京东方(A)位列前五,均为果链公司。同时,苹果紧密追踪供应商转用可再生能源情况,创立中国清洁能源基金与供应商投资清洁能源项目。据苹果发布的《供应商清洁能源2021年进展报告》,果链供应商转用清洁能源主要通过购买绿电(79%)、直接投资(10%)、购买REC(8%)、现场清洁能源项目(3%)。外部激励#3:碳中和举措完善的公司更受资本市场关注,享受绿色溢价全球ESG投资呈现高速发展,AUM快速增长。2006年联合国成立责任投资原则组织

(UNPRI),旨在鼓励签署成员将ESG要素纳入投资分析决策中,在UNPRI的推动下,ESG投资逐步兴起。根据PRI数据,截至1Q22,PRI签署方中资产管理者的资产规模达到121.3万亿美元,2006-2021年签署方数量复合增长率达到35.4%,AUM复合增长率达21.2%。ESG是市场波动下的一个投资稳定器,ESG高企业提供绿色溢价。市场波动过程中,ESG较高企业波动相对较小,投资策略收益表现和风险控制更出色。以MSCIACWIESG领导指数为例,自基日至2022年6月30日累计收益率为195.2%,年化收益率为5.2%,最大回撤为56.8%;相较之下,ACWI指数同期累计收益率为229.9%,年化收益率为4.6%,最大回撤为58.1%;综合看ACWIESG领导指数表现优于ACWI指数。内部驱动#1:绿色转型降本增效,提升企业利润表现以环旭电子为例,电子制造企业绿色转型有成本效益。环旭电子各厂区每年将提出针对制造中质量、成本、交期、服务、效能及安全性的持续改善计划(ContinuousImprovementProgram,CIP),并由专门委员会评估项目绩效。2020年度,环旭通过绿色转型实际节省有形成本1,115.3万美元,主要来自张江厂创新的测试设计,节约成本占营业额的0.21%

(目标值:0.21%)。同时,环旭通过节能产品设计、降低厂区能耗等推动运营与产品制程能效提升,2020年通过8项重大节能方案,总节省电力8374.1千度,总投入费用1050万元,当年节省费用520万元。内部驱动#2:拓展绿色产品与服务,扩大营收体量以工业富联为例,碳中和为电子制造企业提供低碳产品与服务机遇。面临日益增长的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工业富联基于精益工厂进行布局优化与业务集成,围绕智能产线、物流、检测、运维、决策等全场景打造

“灯塔工厂”,已累计打造10个全自动熄灯工厂,据Fii披露,灯塔工厂能够实现智能化用能分析及自动控制,提升能源管理效率80%。2021年工业富联协助中信戴卡打造智能工厂,生产成本降低33%,设备综合效率提升21.4%,产品不良率降低20.9%。同时,工业富联积极投入清洁技术领域,着力发展云计算业务,提供风冷、液冷、浸没式等新型节能服务器。21年工业富联工业互联网营收同比提升16.92%至168.5亿元,云计算营收同比提升1.4%至1777.0亿元。我国电子制造业脱碳所处的阶段:能效提升和电气化是短期驱动力我国电子制造业企业碳中和仍处发展期,重点关注工厂能效提升和电气化。在我们关注的11家电子制造企业中,6家披露自身碳足迹,其中工业富联、环旭电子披露范围3排放;

4家企业进行了减排承诺,其中立讯精密、工业富联承诺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普遍关注工厂能效提升(制冷效率、建筑改造)与电气化(购买绿电、自建电站)。我国供应链企业绿电转型有望持续受益于绿色电力交易发展及新能源发电度电成本下降。电子制造业脱碳要怎么做?——制造业绿色转型行动框架电子制造行业需优先完成碳排查和碳目标制定,加快行动方案落地。比起能源、钢铁等高排放行业,电子制造业的碳排放占比相对较低,来自“双碳”的政策压力暂不紧迫;同时,电子制造业企业可充分调动自身的数字技术储备,在制造业智能转型上具备先天优势。因此,电子制造业碳中和存在一定窗口期,企业有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更大的内部优势开展更有雄心的减排行动。参考先行企业经验,电子制造业企业在绿色转型上可分“三步走”:

1)明确低碳发展的战略方向,识别气候机遇和风险;2)推动碳排查和目标制定,基于碳排放数据设定减碳路径;3)形成内外部减排合力,定期披露气候目标和进展。在我国监管逐渐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双控”的趋势下,电子制造企业的内部碳排查工作预计将提速。长期看,“零碳制造”的服务能力将成为电子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碳中和时代,挑战不仅来自于眼下政策监管要求,更来自于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的深刻变化。长期看,气候表现或将成为决定电子制造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零碳制造”与“碳管理能力”

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电子制造企业应着力扩大清洁能源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自身运营排放,如增加绿电采购、建设屋顶光伏、提高建筑和办公场所绿色标准、设备和工艺技术创新等;另一方面,供应商与品牌方携手,协同材料厂商导入低碳产品设计,通过减少硬件功耗、提高绿色材料占比以及循环使用比例降低产品碳足迹,形成供应链闭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