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全册教案_第1页
高一物理全册教案_第2页
高一物理全册教案_第3页
高一物理全册教案_第4页
高一物理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单元: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

受力物体。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名称可按力的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

(-)能力目标:

通过具体的例子,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三)德育目标

从实际的物理情景出发,养成一种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图示

教学方法:

启发式、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磁铁、铁钉、弹簧秤、钩码(学生用)

圆规、三角板、讲练所用的投影片(教师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常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力的现象太多了,打过篮球吗?提过水吗?举过哑铃吗?

帮人推过车吗?……都干过,这些事情通俗的话就是出点力气,可在物理学里力是一个什么概

念?产生力的条件又是什么?

板书:第一节力

二、新课教学

(-)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矢量

2、力的图示要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3、力的分类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学生实验:①磁铁吸引铁钉

②用手拉弹簧秤的挂钩

引导回答出:磁铁对铁定施加了力,同时感觉出力铁钉也在吸引磁铁;用于拉弹簧时,手

也被弹簧所拉。

(2)出示投影片

效果<-施力作用受力

物体物体一效果

脚踢球

手提水

肩推下

引导学生回答: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

体。

板书: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3)强调:•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力不能脱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

在研究一个物体受力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且能找到。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找出下列带“•”的物体所受的力,指出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A木块飘浮在水面上

B手里托着一本书

2、力的大小和方向

实验:(1)在弹簧的弹性限度以内轻轻地拉一下弹簧的挂钩,测一下拉力的大小。

(2)测钩码的重力的大小

引导得出: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提问:在初中学习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学生回答:竖直向上

老师归纳:所以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板书:力是具有大小和方向的矢量,方向由具体的作用去定。

3、力的图示

提问: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引导回答: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其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

使物体发生形变。

教师总结归纳引入: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那在物理学当中可以形成准确地表示

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就是力的图示。

(1)教师板演: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到向右的100N的力F,如何表示这个力呢?

首先选一标度(比如1cm长表示20N的大小)。

其次,从力的作用点向右画一根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度要是标度的5倍,表示100N,箭

头表示力的方向。

F-100N

OO

学生:根据过程总结什么是力的图示。

板书:力的图示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2)力的示意图。

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只需要在图中画出力的方向,不画大小,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

上受到了力。

(3)巩固训练

AG=50N,表示其所受中立的力的图示:

A

B与水平面成30°角的斜向右上房的500N的力的图示。

师生公平学生答案。

归纳:标度可以任意选取,但要依题而定,还要使所选取的标度有利于作图。在力的图示

中要正确反映力的三要素。

4、力的种类:

提问:同学总结一下学过什么名称的力

学生答:拉力、支持力、压力、重力、动力、阻力……

教师分析:象拉力、支持力、压力、动力、阻力一听名称,同学够知道力的作用形式及效

果,这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分类的。但这些力产生的条件及性质不一定是一样的。比如:象

重力、拉力是不同性质的力,但都可以作为动力或阻力;而性质相同的力,又可产生不同的效

果。比如支持力、压力是同种性质的力,产生的效果却不同。所以力的分类按效果和性质来分。

板书:力的分类

按性质分: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按效果分:拉力、压力、支持力、浮力、动力、阻力等.

三、小结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图示和步骤

(3)能从效果和性质两方面区分力。

以上内容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掌握的基本内容,我们下节课就分别学习按性质分类的三

种常见力产生的条件及大小、方向的确定。

四、作业

1、P5练习一(1)(2)

2、我们在游泳时,用手向后划水,身子却会向前游去,为什么呢?

五、板书设计:

f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大小:用弹簧秤来测量

力«一方向:是具有方向的矢量,方向由具体的作用去定

一表示:力的图示法;力的示意图

八泯(按性质分:重力、弹力、摩擦力

[按效果分:拉力、支持力、压力、动力、阻力等。

第2单元:重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0=018(g=9.8N/kg)计算重力。

3、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

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

三、德育目标:

通过课本内容的完成,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观察、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多观察、

多分析、看问题不要片面。

教学重点:

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G=mg中,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教学难点:

1、“重心”概念的理解

2、“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理解。

教学方法:

实验法、分析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二人一组)质地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学生准备)、木圆环、直角三

角尺(教师用)重锤线(演示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跳起来,总会落回地面,扔出去的东西,也都要落回地面,悬挂物体的绳

子静止时总会指向地面,这都是因为在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下面我们来探讨

有关重力的知识。

板书:第二节重力

二、新课教学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

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学生猜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教师释疑: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个分力,以后才会学到

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

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的。

提问: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实例物体是谁?

学生:是地球。

强调:物体只要在引力范围内,就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1)实验:重锤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分析球的受力情况,由二力平衡知重力]

(修止)

竖直向下。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

方向。

(2)学生动手实验:

提问: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为什么?

学生会从二力平衡角度回答: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对水平面压力的大小等于其重

力。

动手实验:用弹簧秤测量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的大小,观察计算重力G与

钩码的质量m的关系。

学生马上得到:G与m成正比。

板书: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

G=mg(g=9.8N/kg)

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同学阅读课本内容可知,赤道上g值最小,而两极g

值最大。一般的处理方法: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

(3)巩固训练:

出示投影片

A如图:

已知小球、物块的质量为m,求悬绳的拉力是N。物块对地面的压力(两者均处于静止

状态)是N。如果说悬绳的拉力等于重力,物块对地面的压力等于重力,这种说法对吗?

B、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

a、就是物体的重力

b、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c、这压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

d、这压力是竖直向下的。

C、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如图所示,这个表示对吗?

师生共评得到:

A:只要在静止状态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物体对水平支持物才有上述关系。

B、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上面说法不对,只能说拉力(或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

的大小。

3、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就是在研究问题时,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

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物体的重心。

我们把物体的全部质量压缩成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代替的思

想。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出示投影片)

ZL7

(2)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厚板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找到o

学生动手找自己的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并且说出其原理。

教师演示:木圆环,直角三角尺的重心。

具体过程:先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再在其

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木在物体之外。

(3)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即跟形状有关,也与质量分布有关。

比如:往高处叠放东西,重心不断随高度而上移。

(4)重心的高低与支承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

简单介绍一下不倒翁的原理,让学生有一种印象,为以后学习平衡的种类奠定基础。

三、小结

1、用投影片出示小结内容

(1)重力产生的条件以及重力与引力的区别

(3)在月球上,物体也会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应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样。

(3)G=mg,g值在不同位置数值上略有差别,通常不特别说明的话,g=9.8N/kg

(4)重心的确定

四、作业

1、试画出物体A的重力示意图

2、课本8、练习一3、4

五、板书设计

一方向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一^生f重力-大小

f概念

->重心-确定方法

f作用

六、教学总结

这节课在教学思路上应注意知识的接受要循序渐进,只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和深

化,并把以后要用到有关重力的知识点了一下,为以后学生接受知识的路铺的平缓些。

第3单元:弹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他们

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能够确定弹力的方向

三、德育目标:

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能力,结合实际的求实精神。

教学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在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

2、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讨论答疑

教学用具:

弹簧、海绵、薄竹片、微小形变演示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场上跳远时要用踏跳板,撑杆跳高运动员的杆,都是利用他们弹性形变时的弹力,

同学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利用弹力得力子,谁来说?

学生回答拉弓射箭、跳跳床、跳水踏跳板

那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形变的概念

2、理解弹力是因为形变的物体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3、会判断弹力的方向

4、知道形变的种类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1)实验演示:

压缩弹簧、海绵、用手弯曲竹片

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看到形状或体积改变

老师:对,这就是形变。

板书: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2)被压缩的弹簧上放一黑板擦,放手,黑板擦被弹起;被弯曲的竹片上放一粉笔头,放

手,粉笔头被弹起。

提问:为什么黑板擦、粉笔头被弹起?

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和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就被弹起。

提问:如果粉笔头、黑板擦与形变物不接触,会受到这个力吗?

引导回答: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这个力

学生总结什么是弹力?

板书: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地的作用,这种力叫弹

力。

可见,弹力的产生需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2、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实验操作: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向学生作一简单介绍。

(1)入射光的位置不变,将光线经M、N两平面镜两次反射;射到一个刻度尺上,形成一光

亮点。用力压桌面,同学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光点在刻度尺上移动?

学生分析:桌面有了形变,使M、N平面镜的位置发生了微小的变化。

总结:我们通常用眼看到一些物体发生形变,还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

比如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所以,一切物体都在

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成。

3、弹力的方向

一般情况下,凡是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弹力。所

以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

书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

垂直于桌面向卜一的弹力R,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

书面向上的弹力Fz,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学生分析: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书的支持力。并画出力

的示意图。

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

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导得出: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重物

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悬绳沉重竖直向下的弹力R,这是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形

变,对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z,这就是绳对物体的拉力。

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1)画出下列各静止物体的弹力(接触面光滑)

C

(2)师生共评:弹力的方向总跟接触的面垂直,面与面接触,点与面接触,都是垂直于面;

点与点的接触要找两接触点的公切面,弹力垂直于这个共切面指向被支持物。

强调:象B图中,斜面与球间有无弹力?

对小球状态进行分析:如果小球受到斜面弹力,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会静止,会向右运动。

由此可判定小球不受斜面的弹力。这是判定相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得基本方法,说明两接

触物体接触但没有发生形变。

5、形变的种类

请同学阅读Pe,看形变的种类有哪些,举例说明。

学生:形变分为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比如弹簧的伸长或缩短为拉伸形变,弓、

跳板的形变为弯曲形变,金属丝被扭转为扭转形变。

总结: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三、小结

1、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力方向的确定

3、形变的种类

四、作业

R、练习二、3、4、5

五、板书设计

,m十J概念

1、形变[4种类

'产生条件

2、弹力,方向

大小:由具体情况而定

第4单元:摩擦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3、知道净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决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在研究问题时,要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uR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正压力R的确定

2、静摩擦力有无、大小的判定

教学方法:

实验法、分析法

教学用具:

带绳的木块、小铁块、弹簧秤(学生用,二人一组),学生自己一人备一块小毛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桌子上给文具盒一个初速度,文具盒最终会停下来,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答:有阻碍它前进的力。

师问:那这个力是谁给的,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这个力呢?

引导回答:与桌面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才产生这个力。

师:对,这就是初中已经有了的概念,滑动摩擦力。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有关摩擦力

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用投影片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决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理解滑动摩擦定律和公式,会用F=uF”计算有关题目。

3、知道摩擦因数u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

4、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并知道有最大值、且比滑动摩擦力稍大。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滑动摩擦

板书刚才学生的总结:

滑动摩擦力: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相对滑动时受到的阻碍它相对

滑动的力。

学生实验:让学生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桌面上缓慢运动,保证弹簧秤的示数不变。就可以

维持木块匀速前进,这时物块和桌面的滑动摩擦力是多大?方向如何?

再在木块上加一铁块,同样维持物块匀速前进。这时滑动摩擦力变了吗?说明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滑动摩擦力变大,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两物体之间的正压力有关,且正压

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更换实验条件,把木块放在毛巾上拉动,同样维持其匀速运动,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发现

比在桌面上的要大,说明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答:说明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老师归纳:经实验证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相互之间的正压力R成正比,还与接触面的粗

糙程度、材料有关。关系式表达为F=uR,u是动摩擦因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决定,

是没有单位的,u是F与R的比值。

滑动摩擦力的放向总是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知识反馈性练习(出示投影片)

(1)关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支持面上的滑动速度越大,滑动摩擦力也一定越大;

B、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相对支持面的滑动方向相反;

C、接触面的滑动摩擦系数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大;

D、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2)用100N的力在水平方向匀速推动重500N的箱子,那接触面的滑动摩擦力是多大?u值

为多大?

师生共评每一句话的错误在哪里?应该怎样理解。

强调: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接触面的运动方向相反,而不能说与物体运动方向相

反。

3、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滚动时产生的摩擦。

提问:车轮、滚动轴承为什么都做成圆的?

引导学生答:因为滚动摩擦要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4、静摩擦:

提问:把一个很重的铁球放在地上,一只小蚂蚁能不能推动?

学生:推不动。

提问:如果地面是光滑的呢?

学生:有的认为推动,有的认为推不动。

老师强调:到底推动推不动?

学生甲:推动推不动,不是看铁球的重要,要看与地面的摩擦力有多大?比如一辆汽车,

两三个人搬不动,但可以推得动。

老师:对,分析得太好了。在水平地面上是否推动物体,不取决于这个物体重量的大小。

如果地面光滑,重力不会影响水平方向的运动,如果地面粗糙,推力大于物体与地面间的最大

净摩擦力,就推得动,下面我们来研究静摩擦力。

(1)教师演示:用力推讲桌。

①开始用很小的推力,推不动,分析讲桌受力情况。

②再用稍大的力推,还静止不动,分析受力情况

③继续增大推力,讲桌开始运动,分析受力情况。

分析:讲桌在推力作用下相对地面静止,但在沿这个力的方向上有相对运动趋势,就是因

为讲桌跟地板之间发生了摩擦。这个摩擦力和推力都作用在讲桌上,他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

反,彼此平衡,因此讲桌保持不动,这时发生的摩擦叫青摩擦。青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接触面

相切,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提问:那静摩擦力的大小如何确定呢?有什么规律呢?请同学们自己动作实验得出结论。

学生两人一组,木块静止地放毛巾上,开始用较小的力拉木块,木块静止,记下拉力大小,

慢慢增加拉力,木块仍静止,记下拉力的大小。继续增大拉力,木块刚开始动,记下拉力的大

小。然后保持匀速运动,记下拉力的大小。

出示投影片、填表

过程测力计读数拉力方向摩擦力大小摩擦力方向

1静摩擦力1

2静摩擦力2

3最大静摩擦力

4滑动摩擦力

结论:最大静摩擦力就是物体刚开始运动时所需的最小推力。

是实验得到:静摩擦力随着推理的增大而增大,它的极限值就是最大静摩擦力。可见,静

摩擦力是一个变力,变化范围为:0〈摩WF喇

(2)静摩擦力的作用

拿在手中的东西不会滑落

把线织成布,用布缝衣服,也是靠纱线之间的静摩擦力的作用。

(3)反馈练习:(出示投影片)

斜面上有一物体,质量为m,在斜面上静止不动,m受摩擦力吗?为什么?

三、小结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呷物体相互接触

2,接触面粗糙。

<3、在接触面上有重点作用的正压力

4、有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趋势

2.滑动摩擦力大dj、

[方向

3.静摩擦力变芍OVkWF曲

“方向

四、作业:Pl6练习向(3、4)

思考•:在F作用下,A静止在墙匕这时F=50N:如果F增大为100N,A还静止在墙上,在

这两种情况下,A所受到的摩擦力如何变,化?(A的质量为10kg)

/

/

//r

/

/

//T

五、板书设计

'概念

产生条件

滑动摩擦力v

大小

方向

摩擦力<

'概念

产生条件

静摩擦力

大小

.方向

六、教学总结

本节课的知识上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推动分析,得出所要的结论。这样既收到的好的学生

效果,又进一步了解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单元:力的合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结果要符合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难点:

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法

教学用具:

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钩码、弹簧秤、细线、三角板

学生每两人一组: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个)、橡皮条、细绳两条、三角板、刻度尺、

图钉(几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如图甲,一个力用力F可以把一筒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K、&两个力把同样

的一筒水慢慢地提起。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件、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

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那么力F就叫做艮与民的合力,如果我们要求件和民的合力,就叫力的合成。我们这节

课就来学习力的合成符合什么规律。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共点力的概念

2、知道合力和分力是从力的效果的角度区分

3、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法则

4、会用图示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5、知道矢量和标量的概念,知道它们有不同的运算规则。

(-)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请同学阅读晚,回答下列问题(出示投影片)

(1)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与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的

—•样,那这个力就是这个力的。

(2)如果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

共点力。

2、如何进行力的合成呢?请同学看下面实验(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帮忙)

(1)把放木板固定在黑板上,用图钉把白纸定字再生放木块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一端固定在A点,结点自然状态在0点,结点上系着细绳,细绳的另一

端系着绳套。

(3)用两弹簧秤分别勾住绳索,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结点到达0'点。让学生记下0'

的位置,用铅笔和刻度尺在白纸上从0'点沿两条细纸的方向画线,记下用、R的力的大小。

(4)放开弹簧秤,使结点重新回到0点,再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0',

读出弹簧秤的示数F,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眄、也和R的力的图示。

(5)用三角板以R、F?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在误差范围内,F几乎是e、邑为邻边的平行

四边形的对角线。

经过前人们很多次的、精细的实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

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也就是说,对角线就表示R、F?的合力。

(6)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观察学生实验情况,数据处理,要求操作的规范,遵从实验结果,尽量把误差减小到最小。

要求同学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已与H的合力,与实际合力对照,相距多远,差距大不大。

总结:可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不是简单的斤两个力相加减,而是用表示两个力的

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要平行

四边形定则。以后我们还要利用这个定则进行速度、加速度等的合成,只要是矢量的合成、就

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如果在实验中,对角线与合力相距比较远,那就找一找原因,是否有错误操作,即使操作

完全正确,也会有实验误差,也不会完全重合。

这种情况很正常,一个规律的得出要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进行许多此实验才总结出来,

并不是一次实验就能得到。

3、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

例:力R=45N,方向水平向右。力H=60N,方向竖直向上,用作图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

方向。

解:选择某一标度,利用0.5cm的长度表示15N的力,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用刻度尺量出

对角线的长度L,利用F=15NX—即可求出。

教师要在黑板上板演示。

(1)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两个力互成30°角,大小分别为90N和120N,用作图法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如果是三个共点力作用在物体上,又如何求他们的合力呢?为什么可以这样求?

学生讨论会得到: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

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就得到其合力。因为每一次合成都遵从每两力与其合力产生共同效果的

思想,所以可以这样合成。

(3)请同学完成外的思考与讨论。

提问,如果两个分力件、F”他们的夹角不定,求其合力的范围。(用作图法)

同学们用作图法得到:

%.=3+网(两力夹角为0°)

Fmi„=Fi—F2(两力夹角为180°,F合于大的方向一致)

夹角在0°——180°之间,后介于F,皿,与F则之间。

总结:1、两个供电力的合力大于等于二力之差,小于等于二力之和。

2、合力F可大于某分力,也可以小于某一分力。

三、小结

这节课主要掌握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求两共点力的合力,并且用作图法得出两

力夹角不定的情况下,F价取值范围,我们下课后要多动手练习,掌握这种方法。

四、作业

1、P”3、4

2、有&=5N,F2=8N,F3=10N,他们之间的夹角可以任意改变,求他们的最大合力和最小

合力。

五、板书设计

1、

'合力

概念<力的合成

共点力

2、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

第6单元:力的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

力。

二、能力目标:

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其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对立统一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

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及分力之间的确定

教学用具:

有关知识的投影片

教学方法:

实验法、类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已知分力求合力时,可按平行四边形法则,惟一地求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所对应的合力。

而在已知某力,将它分解为两个分力时,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却可以有无数组解。但具体到实际

当中如何分解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分解。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知道力的分解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3、会用图示法根据实际要求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请同学阅读课本,回答:

(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

(2)为什么说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学生:某一个力F,可用R和尺来代替,那这两个力叫F的分力。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

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当然应该遵

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老师总结:分力与合力是在相同作用效果的前提下才能相互替换,所以在分解某力时,其

各个分力必须有各自的实际效果,比如:形变效果,在这个意义上讲,力的分解是唯一的。

例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这个力与水平面成。角。

分析:(1)力F的作用效果有水平向前拉物体和竖直向上提物体的效果,那么副的两个分

力就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

(2)方向确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就是唯一的。

(3)如图所示分解Fi=Fcos0,F2=Fsin0

例2:物体放在斜面上,那物体受的重力产生有什么样的效果。

G

由学生分析:-

(1)G方向竖直向下,又不能下落。在垂直于斜面方向产生紧压斜面的力的作用效果;在

沿斜面方向上使物体产生沿斜面向下滑动的效果。

(2)两分力方向确定了,分解是唯一的。

(3)Gi=Fsin0,G2=Gcos。

2、巩固性训练(出示投影片)

甲乙

(1)如果图甲,小球挂在墙上,绳与墙的夹角为9,绳对球的拉力F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可以分解为哪两个方向的里来代替F?

(2)如图乙,如果这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重力G产生的效果是什么,如何分解重力G。

师生共评(1)a:球靠在墙上处于静止状态,拉力产生向上提拉小球的效果,向左紧压墙

面的效果。分力的方向确定了,分解就是唯一的。

b:F的分力,在竖直方向的分力R来平衡重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F?来平衡墙对球的支持力。

c:FFFCOS9,F2=Fsin0

师生共评(2):a:重力G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沿&的直线上的分力。来平衡R,一个沿F?

的直线方向上的分力。来平衡民。

b:Gi=-----,Gz=Ctana

cosa

三、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从理论上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是无数组的。但

分力与合力是在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前提下相互替换,在此意义上分解是唯一的。

四、作业

1、Pi5i>2、3->4

2、用两根轻质的绳子AB和BC吊•个0.5kg的灯如果BC绳处于平,AB绳与水平夹角为60°,

求绳AB和BC所受的拉力。(g=9.8N/kg)

五、板书设计:

力的分解

1、分力

2、分解遵循的定则

3、具体分解要据实际情况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第7单元: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2、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演示实验,推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

衡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得出过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教学重点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演示物体一个,弹簧秤三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的物体有的处于平衡状态,有的处于非平衡状态;其中物体

的平衡状态比较常见,而且很有实际意义。那么:什么是物体的平衡状

态,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处于平衡状态呢?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

的问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二、新课教学

(-)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

2: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1)复习什么是共点力:

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

这几个力就叫做共点力。

(2)介绍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a:一个物体在共点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

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b:请学生举例:哪些物体属于在共点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

C:同学们刚才举的例子中,有的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有

的物体在三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那么,在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在什

么条件下才能处于平衡状态呢?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1)理论推导:

从牛顿第二定律知道: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加速度为零,物体

将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即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在共点

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

即F介=0

(2)平衡条件的实验验证:

a:请三位同学把三个弹簧秤的挂钩挂到同一个物体,分别向三个方

向弹簧秤,记下弹簧秤的示数和方向。

注意:用力不能太大,以免超出弹性限度。

b:请同志们按各力的大小和方向作出力的图示,根据力的平行四边

形法则,求出三个力的合力。

c:请几位同学说明作图得到的结果:

一>这三个力的合力为零(在误差范围内);

一>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

一直线上。

三、巩固训练:

(1)一个物体在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那么这个物体一定

保持o

(2)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此时物体的加速

度等于O

(3)下列关于质点处于平衡状态的论述,正确的是o

A:质点一定不受力的作用;

B:质点一定没有加速度;

c:质点一定没有速度;

d:质点一定保持静止。

(4)要使物体保持平衡状态,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必须满足一定的条

件,这个条件就叫做o

四、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是

2:平衡状态的二个特征是:

①a=0;

②速度v恒定;

3、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在正交分解时常采用:

①Fx合=0;②Fy合=0

五、作业

一个物体受到五个共点力Fi、F2、F3>F4>F5的作用,处于平平衡。

1:如果将F3撤去,而其他力保持不变,则Fl、F2>F4>F5的合力

是多大?方向如何?

2:如果将F2、F5两个力撤去,而其余力保持不变,则Fi、F3>F4

的合力在什么范围内?

六、板书设计:

-平衡状态: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

直线运动状态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一平衡条件:R=0

一推论:当物体处于平衡时,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其余的

.力的合力等值反向

第8单元: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2:进一步学习受力分析,正交分解等方法。

二、能力目标:

学会使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明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重点: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

受力分析、正交分解、共点力平衡条件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

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用同应片出示复合题:

(1)如果一个物体能够保持或,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

a:物体所受各个力的合力等于,这就是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

b: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它所受的其余外力的合力关系是。

2:学生回答问题后,师进行评价和纠正。

3:引入:本节课我们来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求解些实际问题。

-:新课教学

(-)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熟练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平衡状态下有关力的计算。

2:进一步熟练受力分析的方法。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的应用举例:

(1)用投影片出示例题1:

如图所示:细线的一端固定于A点,线的中点挂一质量为m的物体,另一端B用手拉住,

当A0与竖直方向成°角,0B沿水平方向时,AO及B0对O点的拉力分别是多大?

(2)师解析本题:

先以物体m为研究对象,它受到两个力,即重力和悬线的拉力,因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所以悬线中的拉力大小为F=mgo

再取0点为研究对像,该点受三个力的作用,即A0对0点的拉力F”B0对O点的拉力

F2,悬线对O点的拉力F,如图所示:

a:用力的分解法求解:

将F=mg沿F|和F2的反方向分解,得到

F'-mgtg仇F"-mg/cos0,

得到

=mg/cos6;F2=mgtagd

b:用正交分解合成法求解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由Fx;>=0;及Fy介=0得至(J:

[F,cos0-mg=0

[F,sin。=F,

解得:F,-mg/cosO',F2-mgtan0

2:结合例题总结求解共点力作用下平衡问题的解题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受力图;

(3)据物体的受力和已知条件,采用力的合成、分解、图解、正交分解法,确定解题方法:

(4)解方程,进行讨论和计算。

3:学生用上述方法求解课本上例1,并抽查部分同学的答案在投影仪上进行评析。

4:讲解有关斜面问题的处理方法:

(1)学生阅读课本例2,并审题;

(2)分析本题;

a:定物体A为研究对于;

b:对物体A进行受力分析。

物体A共受四个力的作用:竖直向下的重力G,水平向右的力F”垂直于斜面斜向上方的

支持力F2,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滑动摩擦里F3,其中G和F|是已知的,由滑动摩擦定律F3=UF?

可知,求得F2和F3,就可以求出u。

c:画出物体的受力图:

d:本题采用正交分解法:

对于斜面,常取平行于斜面的方向为x轴,垂直于斜面的方向为y轴,将力沿这两个方向

分解,应用平衡条件求解:

e:用投影片展示本题的解题过程:

解:取平行于斜面的方向为x轴,垂直于斜面的方向为y轴,分别在这两个方向上应用平

衡条件求解,由平衡条件可知,在这两个方向深的合力Fxc和Fy令应分别等于零,即

。=

Fx合=3F,+1F.cos6-Gsin0

Fy合=F2,-F1.sin-Gcos6=0

解得:工=546N;工=146N

F

所以:u——-=0.27

5:巩固训练:

如图所示:重为G=10N的小球在竖直挡板作用下静止在倾角为6=30°的光滑斜面上,已

知挡板也是光滑的,求:

(1)挡板对小球弹力的大小;

(2)斜面对小球弹力的大小。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儿点:

1: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题时常用的方法-力的合成法、力的分解法、正交分解法

2: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的一般步骤:

(1)定研究对象;

(2)对所选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示意图

(3)分析研究对象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4)运用平衡条件,选用适当方法,列出平衡方程求解。

四、作业,

练习一的1、2、3、4题

五、板书设计:

.力的合成法

力的分解法

常用的方法■相似三角形法

%=0

正交分解法<

〜=0

11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确定研究对象(物体或结点)

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

匕由画出受力示意图

解题的•般,

分析研究对象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运用平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

.列出平衡方程求解

第9单元: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转动轴和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状态。

2:掌握力臂的概念,会计算力矩。

3:理解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的得到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1:什么是转动平衡;

2: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力矩的概念及物体的转动方向的确定。

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力矩盘、钩码、弹簧秤、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前边我们共同学习了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请同志们回答以

下问题:

(1)什么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2)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2:引入: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平衡——转动平衡

二、新课教学

(-)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转动平衡的概念

2:理解力臂和力矩的概念

3:理解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转动平衡

(1)举例:生活中,我们常见到有许多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转动;例如:门、砂轮、电唱机

的唱盘,电动机的转子等;

(2)引导学生分析上述转动物体的共同特点,即上述物体转动之后,物体上的各点都沿圆

周运动,但所有各点做圆周运动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这条直线就叫转动轴。

(3)介绍什么是转动平衡。

一个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转动平

衡状态。

(4)课堂讨论:举几个物体处于转动平衡状态的实例。

2:力矩:

(1)引言:通过上面例子的分析,我们知道,力可以使物体转动,那么力对物体的转动作

用跟什么有关系呢?

(2)举例:

a:推门时;如果在离转轴不远的地方推,用比较大的力才能把门推开;在离转动轴较远的

地方推门,用比较小的力就能把门推开。

b:用手直接拧螺帽,不能把它拧紧;用扳手来拧,就容易拧紧了。

(3)总结得到:力越大,力和转动轴之间的距离越大,力的转动作用就越大。

(4)力臂:

a:力和转动轴之间的距离,即从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力臂。

b:力臂的找法:

一轴:即先找到转动轴;

二线:找到力的作用线;

三垂直:即从转轴向力的作用线做垂线,则转轴和垂足之间的举例就是该力的力臂。

c:巩固训练:

画出右图中各个力的力臂:

(5)力矩:

a:定义:力F与其力臂L的乘积叫做力对转动轴的力矩。用字母M表示。

b:共识:M=FL„

c:单位:牛•米(N♦m)

(6)课堂讨论:

如何用力矩把初中学习过的杠杆平衡条件表示出来?

3:力矩的平衡:

(1)引言:刚才我们用力矩表示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这是力矩平衡的最简单的情形,那

么力矩的一般平衡条件是什么呢?

(2)实验:

把力矩盘放好,使其内绕固定轴转动,按图示方法使盘在R、F2、F3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

态(即平衡状态),量出这三个力的力臂L、匕和L3,分别计算使圆盘向顺时针方向转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