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20张PPT)_第1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20张PPT)_第2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20张PPT)_第3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20张PPT)_第4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20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帆《中国古代简史》隋唐时期都有哪些制度变化与创新?商周时期战国—秦汉汉武帝后一、选官制度之创新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血缘)(军功)(德才)民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墓道),因居其中,行服二十余年,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郡内以荐蕃(安乐太守陈蕃),蕃与相见,问其妻子,而宣五子皆服中所生。蕃大怒曰:“圣人制礼,贤者俯就,不肖企及。……况及寝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诳时惑众,诬污鬼神乎?”遂致其罪。——《后汉书·陈王列传》思考:察举制有什么弊端?被举荐者沽名钓誉,名不副实;官员举荐多以个人喜恶、徇私受贿。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1、九品中正制

曹魏创立,唐朝废。设中正,由本籍朝官兼任,以德才而定九品,作为吏部任用根据,按士人表现,品有升降。——[日]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的研究》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家世、道德、才能并重主要看重家世(西晋)中央用人有标准可循,依品授官;选举权收归中央。优势材料一:次凝之,仕左将军。孙恩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曰:“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孙所害。——《晋书·王凝之传》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消极影响:

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阎步克自选集》针对上述弊端,统治者做了怎样的调整?以寒门抑门阀,以考试代门第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2、科举制(1)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2)创新之处①选官方式:由推荐品评演变为分科考试、择优录取②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③选官原则:制度化、公平公开材料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汪洙《神童诗》根据材料思考,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有什么影响?1、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2.形成社会重学风气3.保障官员文化素质4.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二: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三: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衣衫”。——王定保《唐摭言》二、中央官制之创新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秦:三公九卿制西汉:中外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运行过程作用2:三省长官各司其职,相互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作用1:分化相权,彼此制约,强化君权。

作用3:政事堂集体议政,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作用4: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上的宰相由一人增为数人,乃至一二十人,即是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的表现。由此可见,三省六部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目的就是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不过,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仍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后世,三省制因皇权的不断强化而屡有损益变更,但作为具体行政部门的六部制,则十分稳定,沿袭千余年而未变。——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这体系与时下所谓“互相制衡”截然不同。...无论唐太宗李世民如何的开明,他的政府无不避免为一种专制体制。只不过是因为儒教的纪律,促使当今天子在内部制造了些许监督方式来警惕他本身。(如魏征)它代表着皇帝之意志力,乃是一种人身上的品德,而非组织结构上之力量。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赋税制度之创新租:粮食(粟)调:帛或布魏晋时期:租调制基础北魏孝文帝:均田制按户征收定额租调北魏太和九年(485),颁布了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次年颁布实行了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妇为纳税单位,租额相对减轻,即一对夫妇年纳粟2石,帛1匹…——吕建中:《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述略》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以人为主对象:21-59岁的成年男子创新:庸,以布绢代替徭役。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唐)陆贽租庸调制的良好运行,有赖于政府掌握大量土地并授田于民的均田制和严格控制广大纳税农民的户籍制度。唐前期:租庸调制

由于安史乱后出现的民户大迁徙和土地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唐初实行的户籍制度和均田制度已经不能维持。……在这种情况下,朝廷的财政出现严重危机。如何将各地大量存在的浮寄客户纳入赋税轨道,成了当务之急。——翁俊雄:《唐后期民户大迁徙与两税法》780年,唐德宗采用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唐中后期:两税法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年龄差异),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资治通鉴》卷226扩大收税对象简化收税名目明确纳税时间以财产税为主;减轻人身控制人丁、资产并重①主户、客户、富商都得交税。②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③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④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材料一: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沒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白居易集》卷2《重赋》材料二: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往输其一,今过于二。—陆贽政府若加征杂税,百姓负担更重以货币征税,商人易随意指定物价结果: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扩大,两税法名存实亡两税法的消极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