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全过程纵向评价(二)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两年,江苏省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的考题材料中出现了不少网络热词,例如“zqsg(‘真情实感’的拼音字母缩写)”“ssfd(‘瑟瑟发抖’的拼音字母缩写)”等。这些网络流行语,熟悉它们的看到材料倍感亲切毫无压力,但也有对其不熟悉的“大龄考生”走出考场后满脸茫然,表示需要科普。网络流行语从网友们的网言网语,到如今进入公务员省考笔试材料,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借助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它们的传播范围也不断扩大,构成了网络时代独特的语言景观。虽然随着网络文化现象的更迭,流行语可能只是流行一时,但却鲜活地记录了我们生活的社会。它像一面镜子一样映射出某个阶段内的变化,反映时代的侧面,注解社会的发展,蕴含生活的感悟。比如,在《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21年十大流行语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展现了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碳达峰、碳中和”彰显中国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国担当,“破防”传达了人们内心受到触动后的共鸣与感动。而且,一些说法之所以能够成为流行语或者热词,证明其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且这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很多词即使自己没有用过,也很可能听到过看到过。不可否认,网络流行语不再只是流行于网络,它们在慢慢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与其说它们是被创造的,不如说是由人们和社会生活共同建构的。因此,被赋予社会意蕴的流行语,影响到我们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当网络成为舆论的主要发声地,网络用语逐渐被主流舆论接受并广泛出现在新闻报道中,“zqsg”“ssfd”出现在江苏省考的考题中也就不难理解了。公务员考试作为人才选拔考试,除了考查考生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考查他们对热点的关注能力及表达能力。题目中出现网络流行语,并非不严肃谨慎,而是对考生是否紧跟时代热点的一种考查,是尝试和时代更贴近的一种方式,也是和大众年轻流行声音的一种沟通。(摘编自吴亚琦《“zqsg”进公务员考试,你“ssfd”了吗》)材料二:语言是我们表达、沟通和传承记忆的主要工具,也是体现民族特性的重要元素。但是,人们经常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也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甚至生造出一些不伦不类的概念和表达。因而,我们不厌其烦地制定一些语言规范,以此来维护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完整性。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虽然每个人都是凭借其先天遗传的“语言本能”或“先天机制”来掌握语言,但这并不代表语言没有或者不需要应有的规范。正如罗素指出的那样,语言具有两个相互关联的特性,一个是社会性,一个是它为思想提供共同的表达形式。如果没有语言,我们就只能依靠感官知觉去获得有限的知识,但是语言却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便利的方法去记忆、存储和推理,使我们能够获取和创造更多知识。混乱的语言极易导致混乱的思维,也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而语言规范则有助于提升思维的清晰性与严谨度,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语言的不规范使用会影响我们的文化审美甚至道德判断。按照约翰·塞尔的观点,学习一种语言,也就是学习如何以言行事,如何以言取效,而这些都是规范性问题。通过了解语言规范,我们可以知道何为恰当的、有效的、正确的表达,可以区分雅言与俗语,还可以知道如何避免在语言的使用中“以语伤人”。换句话说,学习一种语言并不只是学习语法知识和语言表达技巧,同时也是学习与之相关的共同体的规范和价值。正如托马塞洛所言,每个人都是在父母、亲友、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影响之下学习语言、丰富语言,并进一步提升使用语言的能力。因而,语言环境对人类学习和使用语言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语言是民族认同的堡垒,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使用一种共同的语言并遵循基本的语言规范,有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政治、经济的繁荣发展。就中国而言,由于不同方言的差异,在进行跨区域交流的过程中难免存在各种沟通障碍。因而,通过一种共同的语言来消除这些沟通和交流上的障碍就十分必要。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石,是维系民族文化血脉的基本条件,语言的规范不仅有助于民族之间的融合,更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总之,虽然语言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演化之中,但保持其相对稳定、纯洁和规范都十分必要。当然,我们在对语言进行必要规范的同时,也要积极推动语言的创新和发展。(摘编自刘松青《语言规范缘何必要》)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被赋予社会意蕴的网络流行语,无形之中影响着我们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因为这些流行语是由人们和社会生活共同建构的,而不是被创造出来的。B
.“zqsg”“ssfd”之所以会出现在江苏省考的考题中,与网络成为了舆论的主要发声地有关,主流舆论也逐渐接受了“ssfd”这一类网络用语。C
.由于人们经常说出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造出不正确的概念和表达,所以一些用来维护语言纯洁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语言规则被制定出来。D
.既学习语法知识和语言表达技巧,又学习与语言相关的共同体的规范和价值,有利于我们区分雅言与俗语,避免因为语言刺耳而影响与他人的关系。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围绕语言进行阐述,不过二者的论证角度、论证结构不完全相同。B
.“碳达峰、碳中和”“破防”等网络热词注解社会发展,人们了解它们可以更好地贴近时代。C
.在语言使用中发生“以语伤人”的现象,缘于说话人不知何为恰当、有效、正确的表达。D
.通过一种共同的语言消除跨区域交流中的障碍,这在其他国家发展进程中也是必要的。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
.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魏了翁B
.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风格的基础。——亚里士多德C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D
.最明晰的风格是由普通语言形成的。——席勒4
.有人认为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观点相反,你赞同吗?为什么?5
.正明中学五班学生花薇的期中考试作文因为用了网络热词“你怎么这个亚子”“实力diss”,被阅卷老师判了三十分,她本人也在课堂上受到了语文老师的批评。作为她的朋友,请你依据上述内容向花薇作出解释,解开她的心结。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复仇(节选)汪曾祺这座庙有一种什么东西使他不安。他想了想那座佛殿。这和尚好怪!和尚是一个,蒲团是两个。一个蒲团是和尚自己的,那一个呢?佛案上的经卷也有两份。而他现在住的禅房,分明也不是和尚住的。这间屋,他一进来就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墙极白,极平,一切都是既方且直,严厉而逼人。而在方与直之中有一件东西就显得非常的圆,不可移动,不可更改。这件东西是黑的。白与黑之间划出分明的界限。这是一顶极大的竹笠。笠子本不是这颜色,它发黄,转褐,最后就成了黑的。笠顶有一个宝塔形的铜顶,颜色也发黑了,——一两处锈出了绿花。这顶笠子使旅行人觉得不舒服。什么人戴了这样一顶笠子呢?拔出剑,他走出禅房。他舞他的剑。自从他接过这柄剑,从无一天荒废过。不论在荒村野店,驿站邮亭,云碓茅蓬里,废弃的砖瓦窑中,每日晨昏,他都要舞一回剑,每一次对他都是新的刺激、新的体验。他是在舞他自己,他的爱和恨。最高的兴奋,最大的快乐,最汹涌的激情。他沉酣于他的舞弄之中。把剑收住,他一惊,有人呼吸。“是我。舞得好剑。”是和尚!和尚离得好近。我差点没杀了他。旅行人一身都是力量,一直贯注到指尖。一半骄傲,一半反抗,他大声地喊:①“我要走遍所有的路。”他看看和尚,和尚的眼睛好亮!他看这双眼睛里有没有讥刺。和尚如果激怒了他,他会杀了和尚。然而和尚站得稳稳的,并没有为他的声音和神情所撼动,他平平静静,清清朗朗地说:“很好。有人还要从没有路的地方走过去。”万山百静之中有一种声音,丁丁然,坚决地,从容地,从一个深深的地方迸出来。这旅行人是一个遗腹子。父亲被仇人杀了,抬回家来,只剩一口气。母亲拾起了父亲留下的剑。到他长到能够得到井边的那架红花的时候,母亲交给他父亲的剑,在他的手臂上刺了父亲的仇人的名字,涂了蓝。他就离开了家,按手臂上那个蓝色的姓名去找那个人,为父亲报仇。不过他一生中没有叫过一声父亲。他没有听见过自己叫父亲的声音。父亲和仇人,他一样想不出是什么样子。如果仇人遇见他,倒是会认出来的:小时候村里人都说他长得像父亲。然而他现在连自己是什么样子都不清楚了。真的,有一天找到那个仇人,他只有一剑把他杀了。他说不出一句话。他跟他说什么呢?想不出,只有不说。有时候他更愿意自己被仇人杀了。有时候他对仇人很有好感。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仇人。既然仇人的名字几乎代替了他自己的名字,他可不是借了那个名字而存在的么?仇人死了呢?然而他依然到处查访这个名字。“你们知道这个人么?”“不知道。”“听说过么?”“没有。”……“但是我一定是要报仇的!“我知道,我跟你的距离一天天近了。我走的每一步,都向着你。”“即使我一生找不到你,我这一生是找你的了!”他为自己这一句的声音掉了泪,为他的悲哀而悲哀了。天一亮,他跑近一个绝壁。回过头来,他才看见天,苍碧嶙峋,不可抗拒的力量压下来,使他呼吸急促,脸色发青,两股紧贴,汗出如浆。剑在背上,很重。而从绝壁里,从地心里,发出丁丁的声音,坚决而从容。他走进绝壁。好黑。退出来?不!他像是浸在冰水里。他的眼睛渐渐能看见面前一两尺的地方。他站了一会,调匀了呼吸。丁,一声,一个火花,赤红的。丁,又一个。面前飘来了冷气,不可形容的阴森。咽了一口唾沫。越走越窄,他得弓着身子。一个又一个火花爆出来。好了,到了头:一堆长发。长头发盖着一个人。匍匐着,一手錾子,一手铁锤,低着头,正在开凿膝前的方寸之地。錾子从下向上移动着。一个又一个火花。他的手举起,举起。旅行人看见两只僧衣的袖子。他的手,奇瘦,瘦到露骨,都是筋。旅行人后退了一步。和尚回了一下头。一双炽热的眼睛,从纷披的长发后面闪了出来。旅行人木然。举起,举起,火花,火花。他差一点晕过去;和尚的手臂上赫然有三个字,针刺的,涂了蓝的,是他的父亲的名字!一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那三个字。一笔一画,他在心里描了那三个字。丁,一个火花。随着火花,字跳动一下。时间在洞外飞逝。一卷白云掠过洞口。他简直忘记自己背上的剑了,或者,他自己整个消失,只剩下这口剑了。他缩小,缩小,以至于没有了。然后,又回来,回来,好,他的脸色由青转红。剑!他拔剑在手。忽然他相信他的母亲一定已经死了。铿的一声。②他的剑落回鞘里。第一朵锈。他看了看脚下,脚下是新开凿的痕迹。在他脚前,摆着另一副锤錾。他俯身,拾起锤錾。和尚稍微往旁边挪过一点,给他腾出地方。两滴眼泪闪在庙里老和尚的眼睛里。③有一天,两副錾子同时凿在虚空里。第一线由另一面射进来的光。约一九四四年写在昆明黄土坡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讲述“遗腹子”大半生为父报仇最终放弃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有些所谓的仇可以不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更重要。B
.小说插叙了旅行人为父亲报仇的原因,遗腹子的身份使他未出生就被赋予了沉重的使命,但这使命并非他自觉寻求到的生命意义。C
.文中多处运用伏笔,如两个蒲团、两份经卷却只有一个和尚、万山百静之中传来声音等,使下文长发僧人的出现显得合情合理。D
.他有时“愿意自己被仇人杀”“对仇人很有好感”“忽然他相信他的母亲一定已经死了”,这些含蓄地表达出了旅行人对母亲的不满。7
.下列对与“绝壁”有关的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绝壁”照应“没有路的地方”,“从没有路的地方走过去”表层意是开凿绝壁。B
.“绝壁”隐喻仇人处于你死我活的境地,而开凿绝壁则隐喻了化解仇恨的可能。C
.旅行人的感受反衬出绝壁的阴森冰冷,绝壁的阴森冰冷反衬出火花的赤红明亮。D
.嶙峋绝壁与枯瘦僧人的形象相辅相成、互为比照又有机融合,审美意义同等重要。8
.文中三处划线句子分别有何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
.意识流是西方小说的一种创作方法,指以人的意识持续流动来展开情节表达主题。本文是汪曾祺青年时代的作品,他在创作中尝试借鉴了这种写法。请分析这一写法产生了怎样的文学效果?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广造宫室,以肆行幸。自西京至东都,离宫别馆,相望道次。人力不堪,相聚为贼。此皆朕耳所闻,目所见,深以自诫。故不敢轻用人力,惟令百姓安静,不有怨叛而已。”贞观十一年,太宗幸洛阳宫,泛舟于积翠池,顾谓侍臣曰:“此宫观台沼并炀帝所为所谓驱役生民穷此雕丽复不能守此一都以万民为虑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灭,今其宫苑尽为我有。隋氏倾覆者,岂惟其君无道,亦由股肱无良。如宇文述、裴蕴之徒,惟行谄佞,蔽塞聪明,欲令其国无危,不可得也。”司空长孙无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据此,即不惟天道,实由君臣不相匡弼。”太宗谓魏征等曰:“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遂不顾百姓,行幸无期,径往江都,不纳董纯、崔象等谏诤,身戮国灭,为天下笑。朕每思之,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朕闻卿等规谏,纵不能当时即从。再三思审,必择善而用之。”贞观十二年,太宗东巡狩,将入洛,次于显仁宫,宫苑官司多被责罚。侍中魏征进言曰:“官司苑监多及罪辜,或以供奉之物不精,又以不为献食。此则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隋主先命在下多作献食,献食不多,则有威罚。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当战战栗栗,每事省约,参踪前列,昭训子孙。”太宗大惊曰:“非公,朕不闻此言。自今已后,庶几无如此事。”(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十》)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此宫观台沼并炀帝所为/所谓驱役/生民穷此雕丽/复不能守此/一都以万民为虑/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B
.此宫观台沼并炀帝所为/所谓驱役生民/穷此雕丽/复不能守此/一都以万民为虑/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C
.此宫观台沼并炀帝所为/所谓驱役生民/穷此雕丽/复不能守此一都/以万民为虑/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D
.此宫观台沼并炀帝所为/所谓驱役/生民穷此雕丽/复不能守此一都/以万民为虑/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隋唐时设置两座都城,并根据都城相对方位进行命名,西京即西安,东都即洛阳。B
.“相望道次”中的“次”,与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次”的意思相同。C
.股肱,股指大腿,肱指大臂,股肱连用可以用来比喻皇帝左右辅助得力的大臣。D
.“径往江都”与陶潜《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两句中“径”的意思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隋炀帝大肆兴建宫殿房屋,纵情游乐,令百姓苦不堪言,聚集起来造反。这是唐太宗耳闻目睹的事情,他认为当以此为戒。B
.长孙无忌认为,隋炀帝拒绝采纳忠诚正直的言论,臣子们也明哲保身,并没有为国尽心效力,这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C
.在唐太宗看来,隋炀帝继承了隋文帝的遗业,国家经济兴盛,如果隋炀帝能够防守住关中地区,就有可能不会亡国。D
.唐太宗住在显仁宫时,因对供奉的东西不满意而处罚相关官员,魏征以隋炀帝为例,劝谏唐太宗应小心谨慎,力求节约。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惟行谄佞,蔽塞聪明,欲令其国无危,不可得也。(2
)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14
.魏征曾对唐太宗说:“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试结合首尾两段唐太宗的表现对此加以说明,并指出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引·子月水寒风又烈洪适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①从它归丙穴②。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注】①圉圉:形容巨鱼逃跑的样子。②丙穴,本来是地名,此指鱼穴。左思《蜀都赋》有“嘉鱼出于丙穴”句。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中的“水寒风又烈”突出了水与风的特点,写出了渔人打鱼时环境之恶劣。B
.“成虚设”“从它归”写出渔人费尽心思仍一无所获,眼睁睁看着鱼逃跑的囧境。C
.六、七句对仗工整,月、雪意象优美,意境空灵,但“独钓”则流露着淡淡哀伤。D
.渔人作为劳动者,其生活充满艰辛,但作者描写渔人时却融入了赞赏的情感。16
.有人评价这首词描写出渔人生活中“贫也乐”的精神,请结合内容对此简要分析。五、情景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贾谊《过秦论》中写诸侯国为了对抗秦国的进攻而不惜以财富和土地来招纳贤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发问的形式愤怒批判秦朝统治者大肆搜刮财宝而丝毫不知珍惜的行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3
)古人写诗,历来注重炼字,“空”字深受诗人青睐,诗人借此字,或表达空旷、幽远之感,或传递徒然、怅惋之情,如“______,______”。六、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75年从南京理工大学光学仪器专业毕业的崔向群被分配到某大型飞机制造厂工作,但飞机制造的工作与其专业不对口,无法___①___,所以她坚决要求前往偏僻山里的光学仪器厂。别人___②___要离开的山沟,她却一门心思往里钻。1993年,已在欧洲南方天文台工作多年的崔向群决定动身回国,参与中国自己的大视场光学光谱巡天望远镜建设。崔向群面对得知其归国消息的欧洲南方天文台的一再挽留和德国某大型跨国企业的高薪聘请与日后派她回国的承诺而依旧在1994年义无反顾地回到了中国。在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崔向群挑起了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也称“郭守敬望远镜”)建设的重任。当时的科研环境之差可谓一言难尽,经费有限、人手不足、时间紧迫,在一片怀疑声中,崔向群和团队开始了研究。困了就喝咖啡,一睁眼又投入工作,___③___的艰苦攻关给她留下了多种疾病,但她无怨无悔,
2008年10月,LAMOST终于成功建成。这项工程的建成让我国光学天文望远镜睁开了迷蒙的双眼,让我国望远镜研制终得与世界最高水平相遇,让我国大视场天文学研究在国际领域站稳了脚跟。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为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
.请结合材料中崔向群的事迹写一幅对联,称赞她的两种品质,不超过30个字。七、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雀鳝隶属于雀鳝科,①
:据对欧洲曾发现的雀鳝化石的研究,它生活于1.2亿年前的白垩纪。它原产于北美,全身长满硬鳞,还有长满尖齿的长嘴,跟鳄类的确有几分相似,故得名。鳄雀鳝又有来者不拒、“大小通吃”的特性,所以饲养者赋予其财源广进的寓意,并以观赏鱼的性质引入国内。鳄雀鳝之所以能“大小通吃”,是因为它在鱼类中有一个独门秘笈,②
,能吞下比自己大的生物,雀鳝的吞咽能力甚至可以媲美蛇类。不幸的是,常常会有一些人对其饲养、观赏一段时间后就失去了兴趣,然后将其任意抛弃、随意放生,而这种“淡水杀手”在我国水域暂时没有天敌。那些被随意投放在自然环境中的鳄雀鳝,③
,也没法用人工方式杀灭,它们如果适应了环境,形成了自然种群,后果将不堪设想,将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由于鳄雀鳝可能带来的危害,现在它们的名宇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列入了外来入侵物种的名单,时刻警示人们严格管理引进和养殖鳄雀鳝,不能让它们进入非原产地的自然环境。21
.下列句子中的“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我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B
.你以为他糊涂,其实他并不糊涂。C
.他来到屋里并供认了一切。D
.对此疾病,应预防与治疗并重。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八、材料作文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网课时代”出现了一门“花钱雇人盯着自己”的新兴工作——“督学”。“督学”的主要工作是监督学习,促其制定与完成学习目标。自律是通过心理约束自己的行为,他律是用规章制度管理自己,“督学”的出现仿佛给了我们一种启示:用主动寻求他律的方式完成自律。但“督学”并不意味着将学习主动权交给他人,内因是变化的根本,所以仍需要自身有学习意愿和自律基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材料中现象的思考与感悟。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参考答案:1
.A2.C3.B4.示例一:赞同。①材料一具体阐释了网络流行语的作用及影响,肯定了将缩写纳入考试的行为。②材料二通过阐释语言与思维、文化审美、民族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影响强调了语言规范的必要性,含有反对缩写这种非规范用语的看法,故材料一、二的观点相反。示例二:不赞同。①材料一是从缩写进入考试题目这一现象来论述网络流行语对时代、社会的反映并肯定了其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②材料二通过阐释语言与思维、文化审美、民族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影响强调了语言规范的必要性。③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述的是两方面内容,语言在应该规范的同时也应该与时俱进,不存在冲突,故不能说相反。5.①规范地使用汉语,能促进中华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进步,让学生学会使用规范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使命,每个学生都应该维护语言的纯洁性、规范性,正确使用语言。②有些网络热词,能正确地反映时代特征,但大多网络热词,使用不规范,表意不准确,会导致读者错误地理解。③在作文中使用网络热词,一旦遇到不熟悉它们的阅卷老师,就可能被判低分,本次考试作文只得三十分,乃是老师的善意提醒。【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
而不是被创造出来的”错误。由材料一“不可否认,网络流行语不再只是流行于网络,它们在慢慢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与其说它们是被创造的,不如说是由人们和社会生活共同建构的”可知,原文说的是“与其说它们是被创造的”,表明它们同样是被创造出来的。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
缘于说话人不知何为恰当、有效、正确的表达”错误。把原因说得太绝对,因为在语言使用中“以语伤人”现象的发生还可能有故意为之等原因。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从语言与思维、文化审美、道德判断、文化传承的关系等方面具体论证了语言规范的必要性这一观点。A.
告诉人们要言之有物;B.
强调了语言准确性也就是规范表达的重要性,符合材料二的观点;C.
是说要追求极致的语言表达效果;D.
是说不要过分追求华丽的语言。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示例一:赞同。结合材料一关键句“网络流行语从网友们的网言网语,到如今进入公务员省考笔试材料,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借助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它们的传播范围也不断扩大,构成了网络时代独特的语言景观”“虽然随着网络文化现象的更迭,流行语可能只是流行一时,但却鲜活地记录了我们生活的社会。它像一面镜子一样映射出某个阶段内的变化,反映时代的侧面,注解社会的发展,蕴含生活的感悟”“不可否认,网络流行语不再只是流行于网络,它们在慢慢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可知,材料一具体阐释了网络流行语的作用及影响;结合材料一关键句“题目中出现网络流行语,并非不严肃谨慎,而是对考生是否紧跟时代热点的一种考查,是尝试和时代更贴近的一种方式,也是和大众年轻流行声音的一种沟通”可知,肯定了将缩写纳入考试的行为。结合材料二关键句“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虽然每个人都是凭借其先天遗传的‘语言本能’或‘先天机制’来掌握语言,但这并不代表语言没有或者不需要应有的规范”“言的不规范使用会影响我们的文化审美甚至道德判断。按照约翰·塞尔的观点,学习一种语言,也就是学习如何以言行事,如何以言取效,而这些都是规范性问题”“语言是民族认同的堡垒,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使用一种共同的语言并遵循基本的语言规范,有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政治、经济的繁荣发展”可知,材料二通过阐释语言与思维、文化审美、民族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影响强调了语言规范的必要性,含有反对缩写这种非规范用语的看法,故材料一、二的观点相反。示例二:不赞同。结合材料一关键句“近两年,江苏省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的考题材料中出现了不少网络热词”“网络流行语从网友们的网言网语,到如今进入公务员省考笔试材料,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借助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它们的传播范围也不断扩大,构成了网络时代独特的语言景观”“虽然随着网络文化现象的更迭,流行语可能只是流行一时,但却鲜活地记录了我们生活的社会。它像一面镜子一样映射出某个阶段内的变化,反映时代的侧面,注解社会的发展,蕴含生活的感悟”“不可否认,网络流行语不再只是流行于网络,它们在慢慢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可知,材料一是从缩写进入考试题目这一现象来论述网络流行语对时代、社会的反映并肯定了其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结合材料二关键句“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虽然每个人都是凭借其先天遗传的‘语言本能’或‘先天机制’来掌握语言,但这并不代表语言没有或者不需要应有的规范”“言的不规范使用会影响我们的文化审美甚至道德判断。按照约翰·塞尔的观点,学习一种语言,也就是学习如何以言行事,如何以言取效,而这些都是规范性问题”“语言是民族认同的堡垒,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使用一种共同的语言并遵循基本的语言规范,有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政治、经济的繁荣发展”可知,材料二通过阐释语言与思维、文化审美、民族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影响强调了语言规范的必要性。综上所述,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述的是两方面内容,语言在应该规范的同时也应该与时俱进,不存在冲突,故不能说相反。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石,是维系民族文化血脉的基本条件,语言的规范不仅有助于民族之间的融合,更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总之,虽然语言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演化之中,但保持其相对稳定、纯洁和规范都十分必要”可知,规范地使用汉语,能促进中华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进步,让学生学会使用规范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使命,每个学生都应该维护语言的纯洁性、规范性,正确使用语言。结合“虽然随着网络文化现象的更迭,流行语可能只是流行一时,但却鲜活地记录了我们生活的社会。它像一面镜子一样映射出某个阶段内的变化,反映时代的侧面,注解社会的发展,蕴含生活的感悟”可知,有些网络热词,能正确地反映时代特征,但大多网络热词,使用不规范,表意不准确,会导致读者错误地理解。结合“就中国而言,由于不同方言的差异,在进行跨区域交流的过程中难免存在各种沟通障碍。因而,通过一种共同的语言来消除这些沟通和交流上的障碍就十分必要”可知,在作文中使用网络热词,一旦遇到不熟悉它们的阅卷老师,就可能被判低分,本次考试作文只得三十分,乃是老师的善意提醒。6
.D7.C8.①表现了旅行人即使走遍所有的路,也要找仇人报仇,传达出他欲实现母亲遗愿的强大决心。②剑回鞘,意味着复仇之剑开始被搁置,仇恨开始被放下。③表现出旅行人和僧人放下陈年旧怨,一同投入到“开辟新道路”“寻求新可能”的行动中;并寻求到了充满光明、充满希望、化解仇恨的新出路。9.①在结构方面,以主角的意识活动作为串联全文的线索,将现实与过去勾连并组织成文,新颖独特。②在情节方面,意识流所展示的心理对其种种行为起了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情节显得合理。③在人物塑造方面,意识流直接而完整地呈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使生来背负仇恨而终于实现自我意识觉醒的人物的形象更突出。④在主题方面,意识流活动直接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变异状态,充分表现出个体精神变形过程中的痛苦和灵魂蜕变后的快意,深化主题。【解析】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
这些含蓄地表达出了旅行人对母亲的不满”错误。他有时“愿意自己被仇人杀”“对仇人很有好感”是因为他个人与所谓的仇人并无恩怨,所以才会有如此犹疑反复的心态。为父报仇的使命是母亲赋予旅行人的,母亲相当于复仇的标签,“母亲一定已经死了”意味着他自我意识的觉醒,他要揭下这个标签,不再执行复仇的任务,并非表达对母亲的不满。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中物象的能力。C.“
旅行人的感受反衬出绝壁的阴森冰冷”错误,旅行人的感受属于侧面烘托,不属于反衬。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结合“这旅行人是一个遗腹子。父亲被仇人杀了,抬回家来,只剩一口气。母亲拾起了父亲留下的剑。到他长到能够得到井边的那架红花的时候,母亲交给他父亲的剑,在他的手臂上刺了父亲的仇人的名字,涂了蓝。他就离开了家,按手臂上那个蓝色的姓名去找那个人,为父亲报仇”可知,母亲交给他父亲的剑,并在他的手臂上刺了父亲的仇人的名字,让他去找那个人为父亲报仇。表现了旅行人即使走遍所有的路,也要找仇人报仇,传达出他欲实现母亲遗愿的强大决心。结合“他简直忘记自己背上的剑了,或者,他自己整个消失,只剩下这口剑了。他缩小,缩小,以至于没有了”可知,他简直忘记自己背上的剑了,甚至连他自己缩小,以至于没有了。剑回鞘,意味着复仇之剑开始被搁置,仇恨开始被放下。结合“他俯身,拾起锤錾。和尚稍微往旁边挪过一点,给他腾出地方。两滴眼泪闪在庙里老和尚的眼睛里”可知,他拾起锤錾,和尚给他腾出地方,表现出旅行人和僧人放下陈年旧怨,一同投入到“开辟新道路”“寻求新可能”的行动中;结合“有一天,两副錾子同时凿在虚空里。第一线由另一面射进来的光”可知,最终凿在虚空里,射进来光,说明他们寻求到了充满光明、充满希望、化解仇恨的新出路。9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在结构方面,文章开篇“这座庙有一种什么东西使他不安。他想了想那座佛殿。这和尚好怪”,发展“把剑收住,他一惊,有人呼吸”“有时候他更愿意自己被仇人杀了。有时候他对仇人很有好感”,结尾“他俯身,拾起锤錾。和尚稍微往旁边挪过一点,给他腾出地方”,文章以主角的意识活动作为串联全文的线索,将现实与过去勾连并组织成文,新颖独特。在情节方面,结合“真的,有一天找到那个仇人,他只有一剑把他杀了。他说不出一句话。他跟他说什么呢?想不出,只有不说”“他简直忘记自己背上的剑了,或者,他自己整个消失,只剩下这口剑了。他缩小,缩小,以至于没有了”可知,这些都是心理描写,意识流所展示的心理对其种种行为起了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情节显得合理。在人物塑造方面,结合“真的,有一天找到那个仇人,他只有一剑把他杀了。他说不出一句话。他跟他说什么呢?想不出,只有不说”可知,通过心理描写,表达他想报仇;结合“他简直忘记自己背上的剑了,或者,他自己整个消失,只剩下这口剑了。他缩小,缩小,以至于没有了”可知,他最终放弃了报仇。意识流直接而完整地呈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使生来背负仇恨而终于实现自我意识觉醒的人物的形象更突出。在主题方面,结合“有时候他更愿意自己被仇人杀了。有时候他对仇人很有好感。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仇人。既然仇人的名字几乎代替了他自己的名字,他可不是借了那个名字而存在的么?仇人死了呢”可知,有时候愿意自己被仇人杀了,有时候对仇人很有好感,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仇人。意识流活动直接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变异状态,充分表现出个体精神变形过程中的痛苦和灵魂蜕变后的快意,深化主题。10
.C11.B12.C13.(1)他们只会做阿谀逄迎之事,蒙蔽阻塞天子的视听,想让他的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实现的。(2
)已经违背了巡幸各地的本意,又用什么符合百姓的期望?14.①唐太宗很懂得不要轻用民力,但他最终还是渐渐走向了奢靡,这就是懂得道理容易、按道理去做难;唐太宗开始时做得好,后来做得不好,在魏征的进谏下才醒悟过来,这就是终之斯难。②这告诫我们,自我警醒应常常进行,切莫随时间推移而忘记初心。【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些宫殿台榭池沼都是隋炀帝营造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他驱策役使百姓,极力建造这些雕饰华丽的东西,却又不能守护这样一座都城,为天下百姓着想,却喜好不停地出游,百姓实在不能承受。“生民”做“驱役”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此一都”做“守”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
。11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
次’的意思相同”错误,意思不同。“相望道次”的“次”意思是“中”“间”,是名词,“道次”是“途中”“路上”。《次北固山下》的“次”意思是“停留”,是动词。句意:在路上可以彼此相望。/在北固山下停留。D.正确。径直;小路。句意:直接前往江都。/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故选B
。12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
如果隋炀帝能够防守住关中地区”错误。原文是“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指隋场帝如果能常常住在关中地区,不四处游玩,那么是有可能不会亡国的。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惟”,只;“谄佞”,阿谀逄迎之事;“蔽塞”,蒙蔽阻塞;“聪明”,天子的视听。(2
)“既”,已经;“乖”,违背;“行幸”,巡幸;“副”,符合。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启示的能力。由原文“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广造宫室,以肆行幸。自西京至东都,离宫别馆,相望道次。人力不堪,相聚为贼。此皆朕耳所闻,目所见,深以自诫。故不敢轻用人力,惟令百姓安静,不有怨叛而已’”可知,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隋炀帝大造宫室,以便纵情游乐,从西京到东都,离宫别馆,在路上可以彼此相望。百姓人力不能承担,聚集起来做贼。这些都是我亲耳听到、亲眼看到的事,深深以此自诚。因此不敢轻易动用百姓人力,只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要有怨恨叛乱罢了。”由此可知,唐太宗很懂得不要轻用民力,但他最终还是渐渐走向了奢靡,这就是懂得道理容易、按道理去做难;结合“太宗东巡狩,将入洛,次于显仁宫,宫苑官司多被责罚。侍中魏征进言曰:‘官司苑监多及罪辜,或以供奉之物不精,又以不为献食。此则不思止足,志在奢靡。……当战战栗栗,每事省约,参踪前列,昭训子孙。’太宗大惊曰:‘非公,朕不闻此言。自今已后,庶几无如此事’”可知,唐太宗到东方巡幸,将要进入洛阳时,住在显仁宫中,负责宫苑事务的各级官吏大多受到责罚。侍中魏征进言道:“主管宫苑的各级官吏大多受到责罚,有的是因为供奉的东西不够精美,有的是没有进献异味珍品,这是不懂得知足,一心追求奢侈靡费生活。……理当战战栗栗、十分小心,每事务求节省俭约,借鉴前人的经验,明白地告诫子孙。”唐太宗听后大惊说:“不是你,我就听不到这样的话了,从今以后,希望不再发生这样的事。”由此可知,唐太宗开始时做得好,后来做得不好,在魏征的进谏下才醒悟过来,这就是终之斯难。这告诫我们,要时刻自警自醒,时刻做到慎独慎微,切莫随时间推移而忘记初心。参考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隋炀帝大造宫室,以便纵情游乐,从西京到东都,离宫别馆,在路上可以彼此相望。百姓人力不能承担,聚集起来做贼。这些都是我亲耳听到、亲眼看到的事,深深以此自诚。因此不敢轻易动用百姓人力,只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要有怨恨叛乱罢了。”贞观十一年,唐太宗驾临洛阳宫,在积翠池中乘舟游玩,回头对侍臣说:“这些宫殿台榭池沼都是隋炀帝营造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他驱策役使百姓,极力建造这些雕饰华丽的东西,却又不能守护这样一座都城,为天下百姓着想,却喜好不停地出游,百姓实在不能承受。于是使天下百姓生怨叛乱,隋烦帝也身死国亡,现在他的宫殿园林都归我所有了。隋朝彻底败亡的原因,难道只是其君主无道,也是由于辅弼大臣不贤良。如宇文述、裴蕴之流,只会巴结逢迎,蒙蔽阻塞天子的视听,这样想让他的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实现的。”司空长孙无忌上奏说:“隋朝灭亡的原因,在于其君主杜绝阻塞忠诚正直的言论,其臣下是苟且偷生,只图保全自己,左右侍臣有过失,从来不督察检举,盗贼滋生蔓延,也不据实报告。根据这一点,隋朝不仅是天意如此,实在也是由于其君臣之间不相匡正辅弼的结果。”唐太宗对魏征等人说:“隋炀帝继承了隋文帝的遗业,国家殷实丰足,如果能够经常住在关中,怎么会倾覆败亡?竟然不顾惜百姓,到处游玩而没有限度,直接前往江都,不接受董纯、崔象等人的直言劝谏,导致身死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朕经常思虑这些问题,如果要想使君臣长久相安,国家没有危险败亡,君王有违背事理的过失时,臣下必须尽力指出。朕听到你们的规劝,即使不能当时就听从,经过再三思量审察,一定选择好的建议而加以采用。”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到东方巡幸,将要进入洛阳时,住在显仁宫中,负责宫苑事务的各级官吏大多受到责罚。侍中魏征进言道:“主管宫苑的各级官吏大多受到责罚,有的是因为供奉的东西不够精美,有的是没有进献异味珍品,这是不懂得知足,一心追求奢侈靡费生活。已经违背了巡幸各地的本意,又用什么符合百姓的期望?当年隋炀帝巡游时事先下令要各地多多准备贡献珍贵的食品,贡献得不多,就要受到严厉惩罚。正因为隋炀帝无道,所以上天才授命陛下来取而代之。理当战战栗栗、十分小心,每事务求节省俭约,借鉴前人的经验,明白地告诫子孙。”唐太宗听后大惊说:“不是你,我就听不到这样的话了,从今以后,希望不再发生这样的事。”15
.C16.①渔人打鱼一无所获,“妻子一船衣百结”,写出了其经济生活状况堪忧、家境贫穷。②渔人有任人评说的不以为意,表现出旷达的胸襟,他陶醉于西浦月、南溪雪的美景之中。③渔人贫且快乐,享受着不同一般的美好人生,令人艳羡,“长欢悦”表现出知足的快乐的心态。【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
但‘独钓’则流露着淡淡哀伤”错误。“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共同刻画出渔人闲逸的姿态和心情,并没有哀伤。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妻子一船衣百结”则转写渔人全家的经济生活状况。此句字字用力,既有其具体性,又有其概括力,“衣百结”三字尤其着力,渔家的窘迫困顿,种种艰辛,都浓缩在这三字之中。如此一家,偎依在“子月”的寒水烈风之中,不言而喻,在这种形象画面里,凝聚着作者的同情。这也是当时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写出了其经济生活状况堪忧、家境贫穷。“昨夜”、“今宵”和“西浦月”、“南溪雪”,是通过时间与场景的迅速变换来表现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陶醉于西浦月、南溪雪的美景之中。结句则再转一笔,写渔人家庭生活中“贫也乐”的精神,虽穷困但团聚,自有其天伦之乐,“长欢悦”表现出知足的快乐的心态。而没有、也不知有人世间的那种离别之苦,渔人贫且快乐,享受着不同一般的美好人生,令人艳羡。17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饶”“致”“锱”“铢”“蓟”“碧”“樽”。18
.示例:学以致用;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夜以继日(焚膏继晷、废寝忘食)。19.欧洲南方天文台得知崔向群归国的消息一再挽留她,德国某大型跨国企业也高薪聘请她,并承诺日后派她回国,不过崔向群依旧在1994年义无反顾地回到了中国。20.示例:拒绝高薪诱惑归国效力,无畏众多质疑攻坚克难。【解析】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崔向群无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所以应该用成语“学以致用”。“学以致用”,学习了知识要到实际中运用。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别人想尽一切办法要离开的山沟,所以应该用成语“想方设法”,或者“千方百计”“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想尽一切办法。“千方百计”,形容想尽一切主意,用尽各种方法。“绞尽脑汁”,费尽心思;用尽脑力。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昼夜不停的艰苦攻关给她留下了多种疾病,所以应该用成语“夜以继日”,或者“焚膏继晷”“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昼夜不停。“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工作或学习。“废寝忘食”,顾不得睡,忘记了吃。形容非常专心和勤奋。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先抽出句子的主干,明确句子的中心意思,然后抽出附加成分,将它们变成短句。先抽出句子主干“崔向群依旧在1994年义无反顾地回到了中国”,再将附加成分“面对得知其归国逍息的欧洲南方天文台的一再挽留和德国某大型跨国企业的高薪聘请与日后派她回国的承诺”抽出来,再将它变成三个短句子“欧洲南方天文台得知崔向群归国的消息一再挽留她”“德国某大型跨国企业也高薪聘请她”“并承诺日后派她回国”,最后再将几个短句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写对联的能力。所谓对联,是指结构形式上由上下两句构成,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讲究对偶的一种联语。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中崔向群的事迹写,并称赞她的两种品质。结合“崔向群面对得知其归国消息的欧洲南方天文台的一再挽留和德国某大型跨国企业的高薪聘请与日后派她回国的承诺而依旧在1994年义无反顾地回到了中国”可概括出“拒绝高薪诱惑归国效力”;结合“当时的科研环境之差可谓一言难尽,经费有限、人手不足、时间紧迫,在一片怀疑声中,崔向群和团队开始了研究。困了就喝咖啡,一睁眼又投入工作,夜以继日的艰苦攻关给她留下了多种疾病,但她无怨无悔,2008年10月,LAMOST终于成功建成”可概括出“无畏众多质疑攻坚克难”。21
.C22.①它也被称为鱼类中的活化石(雀鳝的物种历史十分悠久);②就是超强的吞咽能力;③没有天敌的制衡。【解析】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处的“并”,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A.“
并”是动词,意思是“挨着”。B.“
并”用在否定词前面加强否定的语气,略带反驳的意味。C.“
并”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D.“
并”是副词,表示同时存在、同时进行。故选C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下句“据对欧洲曾发现的雀鳝化石的研究,它生活于1.2亿年前的白垩纪。它原产于北美,全身长满硬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运营管理大专
- 高中安全教育课件教学
- 新员工个人工作总结精彩7篇
- 自我定位与规划方案
- 小学生母亲节演讲稿范文
- 小学开学典礼校长演讲稿集锦五篇
- 学校安全生产月
- 护理的课件教学课件
- 安全文化理念
- 物流经理年度工作总结
- GB/T 26411-2010海水中16种多环芳烃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
- GB/T 10560-2017矿用焊接圆环链用钢
- 8.2 重力势能 课件(共29张PPT)
- 低成本自动化的开展与案例课件
- FMEA-培训教材-汽车fmea培训课件
- 《项目进度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 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与管理手册课件
- 光伏项目试验报告
- 小学“双减”作业设计: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作业设计案例
- 知识产权法(英文)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Law课件
- 综合评分法评分表(建设工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