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四)丰富的心灵_第1页
单元综合检测(四)丰富的心灵_第2页
单元综合检测(四)丰富的心灵_第3页
单元综合检测(四)丰富的心灵_第4页
单元综合检测(四)丰富的心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四)丰富的心灵(分值:150分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戏曲改良要求的提出早于“五四”。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归因于民智不开,鼓吹时事新戏以启迪民心。1904年柳亚子为陈去病、汪笑侬等人创办的《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所写的发刊词直接打出“戏剧改良”的旗号,企盼“民智大开,河山还我,建独立之阁,撞自由之钟,以演光复旧物、推倒虏朝之壮剧快剧”,一时应者云集,形成风潮。为了增强宣传效果,改良新戏借鉴了西方话剧的演说的形式。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倡导者之一陈独秀1904年呼吁戏曲“采用西法。戏中夹些演说,大可长人识见”。戏台上遂出现许多脱离剧情议论时事的“言论老生”“言论小生”,直接对社会发言,而穿西装、旗袍扯四门唱西皮二黄的怪诞形式屡见不鲜,诞生出许多不古不新、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怪胎”。后来欧阳予倩批评改良新戏说:“他们的言论都是即兴的。因此不可能有什么标准,高兴起来就完全不顾剧情,大放厥词,把其余的角色僵在台上,说完一通再来做戏,最初是为了宣传革命,后来就成了演员自我表现……像顾无为、潘月樵就往往说得很长而词句不通,有时前后矛盾……不久观众也就厌倦了。”加之加装电灯和机关布景的新式戏台蜂起,演出中不乏以时装和舞台设备的光怪陆离来取悦观众,造成昙花一现式的轰动,终究短命。改良新戏就在这样的哄闹声中很快走向失败,连一出剧目也未保留下来。其中有价值的是欧阳予倩的京剧探索。欧阳予倩从演改良新戏转为演改良京剧,带着新文艺的想法、用自己的办法去改造京剧。他认为戏剧是综合艺术,而以剧本为统领。“戏剧者,必综文学、美术、音乐及人身之语言动作,组织而成。有其所本焉,剧本是也。”“演剧者,根据剧本,配饰以相当之美术品(如布景衣装等),疏荡以适宜之音乐,务使剧本与演者之精神一致表现于舞台之上,乃可利用于今日鱼龙曼衍之舞台也。”因而他坚持自己编剧,并且坚持按照剧本演出,这就使他的戏不同于当时众多的幕表戏之随意。他还注意克服旧戏结构松散、缺乏一盘棋精神的毛病,例如他编演红楼戏,“虽然是照二黄戏编的,却是照新戏分幕的方法来演,因为嫌旧戏的场子太碎,所以就把许多情节归纳在一幕来做,觉得紧凑些,而且好利用布景”,另外“非常之注意配角”,“不专求我一人出风头,要注意整个的平均”。从舞台价值方面衡量,欧阳予倩可说是有效推行戏曲改革第一人。(摘编自廖奔、刘彦君《百年“戏改”》)材料二时装戏在上海京剧舞台的流行,引领了反映现实的剧目的编写和演出。与此相应,观众对戏中角色的扮相“像不像”与舞台背景的设置“真不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京剧中男旦演员的化妆而言,以往只是在脸上抹点胭脂,整体给人的观感与所扮演的女性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在上海,由于洋行林立,资讯发达,世界上最新的化妆术与化妆品都能了解与购置,从而为海派京剧演出追求“求真写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海派京剧的男旦演员冯子和为了使所扮演的旦角面部更俊俏,“用锅胭脂(眉膏)加深眼圈,把传统的一字眉改画为柳叶眉,把清末盛行的点唇樱桃小嘴,改成用胭脂板(口红)涂抹整个嘴唇,增强了女性的自然美”。并用日本进口的最新化妆品进行化妆,整体塑造成更仿真的女性形象,因而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梅兰芳看后认为,“南方旦角的贴法似乎更为好看……回到北京,我在眼圈、片子方面已经开始有了新的改革”,并据此排出《孽海波澜》《生死恨》《一缕麻》等时装新戏,对传统旦角的扮相进行了贴片子、画眼圈的改革,进而带动整个京剧女性人物扮相的创新改善,给人一种更贴切的真实之美。“求真写实”的理念不仅促进了京剧化妆术的演进,也促进了京剧舞台演出的变革。传统京剧在舞台表演上追求虚拟写意的美学风格,舞台道具极其简单,往往只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后面挂一幅帐幔,边上有两个门,用门帘遮挡。舞台上再没有其他东西。如演员需要演爬山,便临时搬上几张桌子搭起来虚拟为山。观众依靠演员程式化动作表演来想象具体内容。这一方面是中国传统京剧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传统京剧在舞台布景上的简陋。海派京剧受新理念的驱使,首创拟真布景道具的运用,使观众能在看戏时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海派京剧的著名演员欧阳予倩回忆道:“上海的舞台第一个大规模用布景的就是新舞台……他们的布景最初完全是仿效日本,他们派人到日本去……聘了一个布景师和一个木匠,又照日本造了转台,因此演戏的形式也就跟着变了……他们的办法,在当时真算一种大改革。”这种仿真舞台布景的设置,实物道具的上台应用,以及力求真实的舞台表演,使观众看戏从完全的虚拟化领悟转变为设身处地的感受,心灵感触的深度和审美欣赏的效果自然大大强化了,演新戏的受欢迎程度也就更加水涨船高了。(摘编自陈伟《海派京剧:五四新文化的有力推手与重要角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增强宣传效果,柳亚子在《二十世纪大舞台》上所写的发刊词中打出了“戏剧改良”的旗号,并且希望借鉴西方话剧的演说的形式。B.注重剧本作用、凝练戏剧情节和平衡舞台角色使得欧阳予倩的改良京剧获得了一定的舞台价值,成为有意义的戏曲改革。C.受到冯子和对旦角面部化妆的启发,梅兰芳对整个京剧女性人物的扮相进行了创新改善,使得这些角色更富有真实之美。D.海派京剧仿真布景道具的运用,改变了此前观众只能依靠演员程式化动作表演来想象具体内容的虚拟写意的美学风格。解析:选BA项,“为了增强宣传效果”“并且希望借鉴西方话剧的演说的形式”错误,材料一第1段中说的是“为了增强宣传效果,改良新戏借鉴了西方话剧的演说的形式”。C项,“对整个京剧女性人物的扮相进行了创新改善”扩大范围,材料二第1段中说的是“我在眼圈、片子方面已经开始有了新的改革”,梅兰芳“对传统旦角的扮相进行了贴片子、画眼圈的改革,进而带动……真实之美”。D项,“此前观众只能依靠演员程式化动作表演来想象具体内容”表述绝对,材料二第2段中说的是“观众依靠演员程式化动作表演来想象具体内容”,并不是“只能依靠”。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戏曲改良的时代背景并非“五四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才是那些被改良的新戏陆续登上舞台的时代背景。B.和维新派提倡的改良戏曲的立场完全不同,欧阳予倩主要是带着新文艺的想法按照自己的办法对京剧进行了改良。C.当时世界上最新的化妆术与化妆品是海派京剧演员在“求真写实”的理念下能够对旦角的形象进行成功改良的必要条件。D.材料二引用梅兰芳关于改变传统男旦形象的话和欧阳予倩关于仿真舞台背景的话,提高了论述内容的可信度。解析:选B“和维新派提倡的改良戏曲的立场完全不同”无中生有。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各项中最不可能是维新派所提倡的时事新戏的一项是(3分)()A.《曾公平逆》B.《二十世纪新茶花》C.《民国万岁》D.《新罗马》解析:选A根据B、D两项的“新”字以及C项的“民国万岁”可以推断,这三项可能和“维新派所提倡的时事新戏”有关,A项《曾公平逆》最不可能。《曾公平逆》讲述的是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的事,与维新派所提倡的时事新戏不符。故选A项。4.请将材料二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25个字。(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本题,抓住材料二第2段的段首句“‘求真写实’的理念不仅促进了京剧化妆术的演进,也促进了京剧舞台演出的变革”即可。这一句是过渡句,“求真写实”的理念“促进了京剧化妆术的演进”概括总结了第1段内容,“促进了京剧舞台演出的变革”是第2段的论述中心。最后结合字数要求作答即可。参考答案:“求真写实”促进京剧化妆术演进和舞台演出变革。(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5.同样是对舞台设备进行改良,材料的改良新戏失败了,但材料的海派京剧新戏却深受欢迎,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原因。(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关于改良新戏失败的原因,材料一第1段中提到“戏台上遂出现许多脱离剧情议论时事……怪诞形式屡见不鲜,诞生出许多不古不新、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怪胎’”,以及“演出中不乏以时装和舞台设备的光怪陆离来取悦观众……终究短命”,由此可以概括出改良新戏使用光怪陆离的设备来取悦观众,失败在“怪”上。而海派京剧新戏深受欢迎的原因,材料二第1段中提到海派京剧的男旦演员冯子和所扮演的旦角整体塑造成更仿真的女性形象,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梅兰芳“对传统旦角的扮相进行……进而带动整个京剧女性人物扮相的创新改善,给人一种更贴切的真实之美”;第2段中提到海派京剧首创拟真布景道具的运用,力求真实的舞台表演,大大强化了观众心灵感触的深度和审美欣赏的效果,演新戏的受欢迎程度也就更加水涨船高了。由此可见,海派京剧新戏的改良重在求真,通过“真”打动了观众。综合分析材料一、二可知,从观众的真实需要和审美欣赏效果出发的改良才能成功。将上述信息分点概括出来即可。参考答案:①材料的改良新戏使用光怪陆离的设备来取悦观众,失败在“怪”上;②材料的海派京剧新戏的改良重在求真,通过“真”打动了观众;③从观众真实需要和审美欣赏效果出发的改良才能成功。(每点2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矮小的白桦树[苏联]叶夫图申科我们是矮小的白桦树。我们像一根根尖刺,死死地扎进你们严寒的指甲缝。永冻带的王国带来各种愚昧,为了把我们压得更低。巴黎的栗树,你们奇怪吗,傲慢的棕榈,你们痛苦吗,看到我们躬身?时装的卫士,你们忧愁吗,见我们全都是夸西莫多?你们温暖舒适,我们有公民的勇敢,你们忧伤而又庄重,送来了道德的支撑。我们的同行,你们认为我们不是残疾树,可绿叶虽然不美,冰雪中却是攻击的旗帜。谢谢!无论如何,我们坚守在天空下,当我们受到野蛮的欺辱,并未见你们的道德支撑。当然,你们比我们自由,我们的根却扎得更深。当然,我们不在巴黎,但在寒带我们却价值更高。我们是矮小的白桦树。我们狡猾地搔首弄姿,可这只是虚情假意。依恋也是一种不屈的姿势。我们残疾地躬身,可我们相信永冻带并不永冻,这头怪兽会被赶走,我们将获得匀称的权利。但如果气候变化,我们的枝丫能否接受自由的形状?我们已经习惯了丑陋。这让我们深深地痛苦,严寒始终在将我们折磨。可我像尖刺死死地站着,我们是矮小的白桦树。1966年(刘文飞译,有删改)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死死地扎进你们严寒的指甲缝”中“严寒的指甲缝”这一短语,形象地表明了白桦树生存环境的恶劣。B.“我们不是残疾树,/可绿叶虽然不美,/冰雪中却是攻击的旗帜”,强调“我们”并不在意外表。C.“当我们受到野蛮的欺辱,/并未见你们的道德支撑”,意在谴责“巴黎的栗树”和“傲慢的棕榈”。D.在诗人的眼中,和栗树、棕榈相比,矮小的白桦树根扎得更深,在寒带的价值更高。解析:选B“强调‘我们’并不在意外表”错。该句用“虽然……却……”强调的是后半句“却是攻击的旗帜”,并没有强调“不在意外表”。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巴黎的栗树,你们奇怪吗,/傲慢的棕榈,你们痛苦吗,/看到我们躬身?”用了呼告、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这些“时装的卫士”的质问。B.“时装的卫士,你们忧愁吗,/见我们全都是夸西莫多?”句中的“时装的卫士”外表光鲜,而“夸西莫多”外表丑陋,两者形成鲜明对比。C.“见我们全都是夸西莫多”一句中,把矮小的白桦树比作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夸西莫多,生动形象。D.“但如果气候变化,/我们的枝丫/能否接受自由的形状?”一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为诗歌奠定了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解析:选D“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错。设问是有问有答,反问是答案在问中。这一句应是设问,答案在下文。且“为诗歌奠定了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的表述也不准确。8.诗中所写的矮小的白桦树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特点”既指外在的,也包括内在的。外在特点方面,生长在“永冻带的王国”“把我们压得更低”等,说明矮小的白桦树生存环境恶劣,备受压迫;“绿叶虽然不美”“残疾地躬身”“我们已经习惯了丑陋”等,说明白桦树形体矮小,外表丑陋。内在特点方面,由“我们有公民的勇敢”“冰雪中却是攻击的旗帜”可知,矮小的白桦树具有勇敢的品质;由“死死地扎进你们严寒的指甲缝”“可我们相信永冻带并不永冻……我们将获得匀称的权利”可知,矮小的白桦树具有内心不屈、坚信公平正义终会到来等内在品质。根据以上内容回答即可。参考答案:①生长在“永冻带的王国”的恶劣环境中,备受压迫;②形体矮小,外表丑陋;③有公民的勇敢,冰雪中是攻击的旗帜;④坚忍顽强,不惧严寒,坚信公平正义终会到来。(每点1分)9.作者在刻画矮小的白桦树这一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形象刻画的手法一般分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包括对外形、声音、色彩、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像本诗中描写白桦树的矮小、丑陋、不屈等都属于正面刻画。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包括用周围环境的烘托和用同类、异类事物的衬托等。像诗中“永冻带的王国”这一恶劣环境描写,就侧面烘托了矮小白桦树的不屈和斗志。而“巴黎的栗树”“傲慢的棕榈”就与矮小的白桦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矮小的白桦树不屑外表、不惧严寒的高贵品格。参考答案:①正面描写。“矮小”“尖刺”“不美”“残疾地躬身”“死死地站着”等对矮小的白桦树的形象进行了直接刻画。②侧面描写(环境描写)。通过描写“永冻带的王国”的恶劣环境,来表现矮小的白桦树的坚忍顽强。(每点3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玠字叔宝。年五岁,风神秀异。祖父瓘曰:“此儿有异于众,顾吾年老,不见其成长耳!”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骠骑将军王济玠之舅也俊爽有风姿每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又尝语人曰:“与玠同游,冏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及长,好言玄理。其后多病体羸,母恒禁其语。遇有胜日,亲友时请一言,无不咨嗟,以为入微。琅邪王澄有高名,少所推服,每闻玠言,辄叹息绝倒①。故时人为之语曰:“卫玠谈道,平子绝倒。”玠妻父乐广,有海内重名,议者以为“妇公冰清,女婿玉润”。辟命屡至,皆不就。久之,为太傅西阁祭酒,拜太子洗马。璪为散骑侍郎,内侍怀帝。玠以天下大乱,欲移家南行。母曰:“我不能舍仲宝去也。”玠启谕深至,为门户大计,母涕泣从之。临别,玠谓兄曰:“今可谓致身之日,兄其勉之。”乃扶舆母转至江夏。玠妻先亡。征南将军山简见之,甚相钦重。简曰:“昔戴叔鸾嫁女,唯贤是与,不问贵贱,况卫氏权贵门户令望之人乎!”于是以女妻焉。遂进豫章。是时大将军王敦镇豫章。长史谢鲲先雅重玠,相见欣然,言论弥日。敦谓鲲曰:“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此子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何平叔若在,当复绝倒。”玠尝以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终身不见喜愠之容。以王敦豪爽不群,而好居物上,恐非国之忠臣,求向建邺。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葬于南昌。(节选自《晋书·卫玠传》,有删改)[注]①绝倒:佩服不已。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骠骑将军/王济玠之舅也/俊爽有风姿/每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B.骠骑将军王济/玠之舅/也俊爽有风姿/每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C.骠骑将军王济/玠之舅也/俊爽有风姿/每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D.骠骑将军王济/玠之舅也/俊爽有风姿/每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解析:选D“骠骑将军王济”中“骠骑将军”是王济的官名,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项;“也”是句末语气词,表停顿,其前不应停顿,排除B项;“曰”引出所说内容,后应停顿,排除C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总角,古代儿童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一般用以借指二三岁的儿童。B.“又尝语人曰”与“吾尝跂而望矣”(《劝学》)两句中的“尝”字含义相同。C.“兄其勉之”与“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赤壁之战》)两句中的“其”字含义不同。D.京师,首都的旧称,不同朝代所指称的地方不同,文中指当时的都城建邺(今南京)。解析:选A称儿童时代为总角,总角一般指八九岁至十二三岁的儿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卫玠姿容绝美,名动一时。王济以英俊著称,在卫玠面前却自惭形秽;卫玠到建邺时,因貌美在京师人士中引起轰动。B.卫玠性格宽厚,颇能谅人。他认为人无完人,可以宽恕;如果不是故意冒犯,可以按情理处理,因而终身看不到他喜怒的容颜。C.卫玠擅谈玄理,常有深刻见解。他谈论玄理得到王济、琅邪王澄、谢鲲、王敦等人的高度肯定。D.卫玠心向国家,忠心耿耿。他携母避难前还勉励哥哥为国献身。他认为王敦并非忠臣,即使受王敦推崇,还是离开了王敦辖地。解析:选C他得到王济的肯定并非因为擅谈玄理,而是因为貌美。解此题需要结合选项中提到的人名在文中一一比照,而不能仅凭印象一带而过。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琅邪王澄有高名,少所推服,每闻玠言,辄叹息绝倒。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长史谢鲲先雅重玠,相见欣然,言论弥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琅邪王澄有高尚的名声,很少有他所推崇佩服的人,(他)每次听到卫玠的言论,就总是赞叹着佩服不已。(“推服”“闻”“辄”各1分,句意1分)(2)长史谢鲲先前就非常敬重卫玠,相见很高兴,交谈了一整天。(“雅重”“欣然”“弥日”各1分,句意1分)14.卫玠的祖父卫瓘说“此儿有异于众”,结合全文看,卫玠在哪些方面与众不同?(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从小就“风神秀异”,姿容绝美。②见解独到,深刻精微。③终身不喜怒于容颜。参考译文:卫玠,字叔宝。五岁时,神态异于常人。祖父卫瓘说:“这孩子与众不同,只是我年纪大了,看不到他长大成人了!”年少时乘羊车到街市去,看到他的人都以为是玉人,人们都去观看他。骠骑将军王济,是卫玠的舅舅,英俊豪爽有风度姿容,每次见到卫玠,就叹息说:“珠玉在身旁,就觉得自己形貌丑陋。”又曾对别人说:“与卫玠一同出游,就好像有光亮的珠子在旁边,光彩照人。”(卫玠)长大以后,好谈玄理。后来多病体弱,母亲常不让他多说话。遇到有好日子,亲友有时请他说几句话,没有不赞叹的,认为他说到了精微之处。琅邪王澄有高尚的名声,很少有他所推崇佩服的人,(他)每次听到卫玠的言论,就总是赞叹着佩服不已。因此当时的人说:“卫玠谈道,平子倾倒。”卫玠的岳父乐广,全国闻名,评论的人认为“岳父像冰一样清明,女婿像玉一样光润”。征召的命令多次到来,都不赴任。很久以后,任太傅西阁祭酒,为太子洗马。(卫玠的兄长)卫璪任散骑侍郎,在宫内侍奉怀帝。卫玠因为天下大乱,打算搬家到南方。母亲说:“我不能舍下仲宝离开。”卫玠把道理讲得深透,为了门户大计,母亲流着泪答应了他。将要离别的时候,卫玠对兄长说:“如今可以说是献身事君的时候,哥哥可要自勉啊。”于是护送母亲搬到江夏。卫玠的妻子先去世。征南将军山简见到卫阶,非常器重钦佩他。山简说:“过去戴叔鸾嫁女,只嫁给贤人,不问地位高低,何况卫氏是权贵门户有名的人呢!”于是把女儿嫁给他。接着进入豫章。那时大将军王敦镇守豫章。长史谢鲲先前就非常敬重卫玠,相见很高兴,交谈了一整天。王敦对谢鲲说:“过去王辅嗣在中朝的谈吐像金声,此人在江表的言论像玉振,精微言论,断绝了又续接。没想到永嘉末年,又听到正始的声音,何平叔如果还在,一定倾倒。”卫玠经常认为人无完人,可以宽恕;不是故意冒犯,可以按情理处理,因而终身看不到他喜怒的容颜。因为王敦豪爽不合群,好居人上,恐怕不是国家的忠臣,(卫玠)谋求去建邺。京师的人听说卫玠的姿容,看他的人挤成了人墙。卫玠因劳累疾病加重,永嘉六年去世,时年二十七岁,当时的人说卫玠是被看死的。葬在南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渔家傲欧阳修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①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②。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花气酒香清厮③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阁④在沙滩上。【注】①逡巡:这里指顷刻间,形容时间极短。②当:作为。③厮:相。与下句“相”字互文见义。④阁:同“搁”,搁浅。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用字精妙,“闻”“敲”二字不写人而人自现,“桨”字不写舟而舟自在,匠心独运。B.“旋”与“忽”“逡巡”等一连串快速的动作,表现了姑娘们青春活泼、动作麻利的情态。C.采莲女随手采摘莲花酿酒,花和酒的清香相互混合,花和脸的红晕相互辉映,把热闹的气氛推向了高潮。D.这首词描写了采莲姑娘荡舟采莲时喝酒逗趣的情景,塑造出活泼、大胆、清纯的水乡姑娘形象。解析:选CC项,“采莲女随手采摘莲花酿酒”说法错误。“厮”在这里是“相互”的意思,与下句“相”字同义;“酿”在这里指“混合”,诗句的意思是“清新的荷香、醇美的酒味混合在一起”,并不是采摘莲花酿酒。16.有人说“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中“惊起”一词有“转折之妙”,请结合上下句简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三句“醉倚绿阴眠一饷”笔锋一转,热闹转为静止,又拈出一个“绿阴”的“绿”字来,使人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和音像的对比,从而构成了非凡的美感。下面两句笔锋又作一层转折,从“眠”到“醒”,由“静”再到“动”,用“惊起”二字作为转折的纽带。特别是“惊”字,则又是过渡到下文的纽带。姑娘们喝醉了酒,在荷叶的绿荫中睡着了,而船因无人打桨随风漂流起来,结果在沙滩上搁浅了。“惊起”是言醒来看到了这个令人尴尬的场面,这样既坐实一个“醉”字,又暗藏一个“醒”字。参考答案:“惊起”的前句写姑娘们喝醉了酒,在荷叶的绿荫中睡着了;后句写船因无人打桨而在沙滩上搁浅了,用“惊起”二字写姑娘们从醉酒中醒来时的惊讶情态,既表现了“醉”字,又写出了“醒”,起到从醉眠到苏醒的转折作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是:“,。”(2)《过秦论》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3)《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的结论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答案:(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3)满招损谦得益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1分)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采用白话叙事抒情。但叙事和抒情也不是截然分离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__①__,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欣赏新诗既要具备一定的诗歌素养,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对生来说,具体应当怎么去做呢?一要抓诗眼,二要析意象,三要明虚实。特别要注意明虚实。因为虚实相生,相互映衬,是诗歌创作的一条艺术规律。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感情,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__②__,会显得抽象空洞,没有诗味;如果只是写“实”,则会显得死寂而缺乏生气。而学写新诗,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固然重要,但要真正写出至情至美的诗来,就必须源源不断地向自己那半亩方塘注入活水,如此方有“光”“影”交映的景致。写诗于青春有着重要意义。一位诗人曾说:“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去写诗,他便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可见青春需要读诗,更需要写诗。写诗吧,拿起笔,用诗歌托起青春的太阳。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A.设问排比借代B.设问引用比喻C.反问反复比喻D.反问反复借代解析:选B“对生来说,具体应当怎么去做呢?一要抓诗眼,二要析意象,三要明虚实”,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必须源源不断地向自己那半亩方塘注入活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位诗人曾说:‘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去写诗,他便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文段中没有使用反问、反复、借代、排比等修辞手法。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仍需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在日常生活中留意新鲜事物,不断积累经验寻找灵感。”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原文句子运用比喻,将要真正写出好诗,就必须提高自身素养的抽象道理说得生动形象,使语言具有文采,避免抽象枯燥说理,这样自然就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表达效果。参考答案:原文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要真正写出至情至美的诗来,就必须大量阅读获取新知识,留意新鲜事物,不断积累经验,寻找灵感的抽象道理说得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并使语言具有文采,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修改后的句子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①处,前文说“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谈的是叙事诗中有抒情及抒情和叙事的关系,后文说“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谈的是抒情诗中叙事和抒情的关系,故①处可填“抒情诗也常有叙事片段”之类的语句。②处,前文说“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感情,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后文又说“如果只是写‘实’”,从句式一致和词语照应的角度来思考,②处可填“诗歌如果只是写‘虚’”之类的语句。参考答案:①抒情诗也常有叙事片段②诗歌如果只是写“虚”21.下面的语段存在四处问题,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①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无论是唐传奇、明清小说,还是宋元话本,都为中国戏剧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②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围绕着讲好故事。③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桃花扇》等,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精彩而放射出永久照耀人性的精神与思想?④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反而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宝座。⑤因此,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的灵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①中,“无论是唐传奇、明清小说,还是宋元话本”语序不当,应按照唐、宋元、明清的顺序表述,可改为“无论是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②中,“其核心仍然是围绕着……”句式杂糅,可删去“围绕着”。③中,“放射出……精神与思想”搭配不当,应在“思想”后加上“的光芒”。④中,“反而”使用不当,根据文意,可改为“正是”。参考答案:①“无论是唐传奇、明清小说,还是宋元话本”改为“无论是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②删去“围绕着”。③在“思想”后加上“的光芒”。④“反而”改为“正是”。22.下面这首诗曾获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特等奖,请说明你认为该诗获奖的理由。要求:理由不少于2条,不超过70个字。(5分)过故人庄彭彪我在外面流浪,回来时故乡瘦了一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