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1.先秦诸子为寻求当时社会的出路而授徒立说,使得从商周巫史文化中解放出来的先秦文化,没有走上闲暇从容的抽象思辨之路,也没有深入厌世的追求解脱之路,而是执着于对世道的实用探求。这反映出先秦文化()A.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B.伦理化倾向较为明显

C.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D.具有理性主义的色彩2.《礼记》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人有礼则无礼则危。”这意在强调()A.礼是人性的基础 B.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C.礼是治国的法则 D.用仁爱之心对待万物3.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韩非子说:“今轻刑罚,民必易之。犯而不诛,是驱国而弃之也;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陷也……则可谓伤民矣!”这表明两者()A.重视民众的治理 B.轻罪重刑的策略 C.外儒内法的思想 D.以刑辅德的理念4.敦煌壁画较多取材于佛教故事。以下壁画形成于北朝时期,描绘了佛教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故事叙述的是佛陀弟子目连拯救其母出地狱的事,其意在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据此可知

A.佛教与本土文化逐渐融合 B.“三教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

C.儒学借佛教强化社会影响 D.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的趋势5.如图反映了中国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地位的变化趋势。图中变化趋势可以反映()

A.国家政策的变化主导了两条丝绸之路地位的变迁

B.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阻碍了陆上丝绸之路

C.朝代更替是明末清初海、陆丝绸之路下降的主要原因

D.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使海上丝绸之路地位上升6.如表为近代以来部分学者对于“儒”的来源考证。这些考证()章太炎“儒”在古文字中本来是写作“需”的,而“需”则是求雨的巫觋胡适儒是“殷民族的教士”,以“治丧相礼”为职业傅剑平“需”是“术士所操之术的动作行为”,或是殷代巫士治礼时所戴的“礼冠”阎步克与乐师即早期掌管教育和仪式的“乐官”有关A.表明“儒”之来源复杂不可考 B.体现了学者基于史料的历史解释

C.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公认的结论 D.说明学者的立场取决于史料选取7.如表是清代后期福建、广东出国契约华工人数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时段总人数年均1801-1850年32万人6400人1851-1875年128万人5.12万人A.沿海城市化发展吸纳剩余劳动力 B.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C.劳动力跨国流动成为就业新主流 D.政府开始大规模组织劳务输出8.1870年,郑观应认为“《万国公法》以理义为准绳,以战利为纲领,皆不越天情人理之外”。1902年,《外交报》首期刊文中提到“夫公法何所本哉?直本于强权耳。……公法之效,亦犹是也。”这一变化体现了晚清思想界()A.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B.传统世界观念逐渐瓦解

C.政治变革形成普遍共识 D.否定国际法的现实价值9.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主张输入西方的概念及其哲学、科学,结合中国传统的方法,对中国古代的学术进行整理。整理古代学术的目的是使从前少数人懂得的,变成现在人人理解的。据此可知,胡适意在强调()A.对待外来文化应取其精华 B.思想界的排外意识较浓厚

C.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性 D.新文化运动要保持灵活性10.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公民都是城邦的一部分。在教育儿童时,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再及于理性方面,训练其身体,然后启发其理智。其强调教育的目的是()A.完善雅典民主政治 B.服务国家未来发展 C.实现公民地位平等 D.传播人文主义思想11.西佩•斯图尔曼在《发明人类:平等与文化差异的全球观念史》中分析希罗多德、司马迁与塔西佗的历史视域。在如图的四幅图中,接近塔西佗历史视域的是()A. B.

C. D.12.如表为某学者在研究古代历史过程中搜集整理的史料,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史料1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史料2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史料3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战乱频繁导致人口流动 D.世界人口结构发生改变13.由于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古典希腊文化普及到整个中东,形成一个新文明。随着许多人被逐出传统的环境,他们在新的大城市感到不知所措。过去在旧城邦,生活比较简单,法律、道德、宗教和义务全有明确规定,为大家所普遍接受;而现在,城市居民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无定型的世界之中。依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军事征服()A.推动了区域文明一体化 B.巩固了马其顿帝国统治

C.冲击了当地居民的心理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融14.有人评价拿破仑战争“不是想在许多野心强国之中争得杰出的地位,也不是为了争夺领土或获得暂时的政治优势,而是一场决定贵族制度还是民主制度占支配地位,平等还是特权作为欧洲文明的原则的殊死斗争”。该言论旨在说明拿破仑战争()A.重构欧洲的政治文化 B.确立法国欧洲霸主地位

C.使欧洲文化呈现多样 D.推动欧洲民族国家产生15.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承认全球化和社会变革进程除了为各群体之间开展新的对话创造条件,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据此可知()A.文化保护已成为全球共识 B.民族文化保护必须适应新形势

C.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 D.全球化需要统一文化价值标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16.人口迁移是一种历史现象,可能受地理环境因素、经济原因、政治压迫、统治者扩张等因素影响,并深刻影响历史发展。然而发生在公元4-5世纪的民族迁移,一个结局走向统一,一个结局走向分裂,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造成这两种结局走向的原因,并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罗马公元4-5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东晋(317-420年)北方十六国时期(304-439年)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分裂(395年)公元5-6世纪南北朝对峙(420-589年)隋朝统一中国(689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西欧日耳曼人小国林立。17.【中国历史文化精神】

中国历史文化精神即为根植于中国长期以来的历史传统,在时代逐渐演变的过程中吸取诸优秀精神而形成的具有高度代表性与凝聚力的民族精神,是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国民思想观念高度凝练而成的优秀文化精神。古代历史文化精神内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等近代救亡图存的民族抗争精神辛亥革命精神;五四精神;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现代奋发图强的民族复兴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新时代中国梦等——根据《历史选择性必修3》、陈权龙《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时代内涵》整理围绕“中国历史文化精神”,提取表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关于汉唐丝绸之路研究的史料

注:图中部分文字为: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部刺史,以酒泉诸郡为凉部

注:图中文字为:……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於此冤贼当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材料二陆上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到15、16世纪,这条曾经为古代文明建立过丰功伟绩的陆上丝绸之路,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终于变成了象征中西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历史遗迹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陆上丝绸之路衰败的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是对新加坡三座博物馆的简介:

牛车水博物馆:该馆位于新加坡殖民政府规划的早期华人社群聚居之地。此地的中国移民主要是来自闽南、广府、潮州等地的劳工。该馆叙述了牛车水形成之脉络,复原了具有代表性的街区移民职业群体,如人力车夫、红头巾、妈姐等,介绍了“猪仔”、鸦片、私会党、赌博、娼妓等社会恶习,同时也呈现了华人通过辛勤劳动所换来的新生活。

土生文化馆:19世纪中叶以来,更多中国移民的到来以及在经济上崛起,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利益与商贸资源,逐渐形成了“土生华人社群”。土生文化馆呈现了土生华人的习俗,展示其所使用的精致、炫丽、华贵的器物,充分展现了一个家族的财富与势力。同时介绍土生华人在慈善事业、社会改革、国家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其族群与英国统治者的关系。

​​​​​​​华裔馆:该馆坐落于南洋理工大学,馆内常设“何谓华人图片展”,从“自我”“其他华人”“跨越华人”“世界公民”四个主题出发,探索“华人”在不同时代的定义,追寻属于华人的身份认同。——摘编自关昕《移民、族群与国家——新加坡华人主题博物馆的建构与想象》(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三座博物馆的展品所反映的历史主题。(2)假如三家博物馆开展合作举办联展,将各馆展品的精品共同展出,请你为该活动确定一个联展的名称,并为该活动提出两条宣传要点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

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据材料“先秦诸子为寻求当时社会的出路而授徒立说而是执着于对世道的实用探求”可知,先秦文化执着于对世道的实用追求,说明了其具有理性主义色彩,D项正确;

材料反映先秦文化执着于对世道的实用追求,而未涉及其“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排除A项;

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先秦文化执着于对世道的实用追求,未涉及伦理化(伦理化是指提出或强调日常生活的合道德性,以及与之相应的行为规范体系)色彩,排除B项;

材料反映先秦文化执着于对世道的实用追求,说明其适应了现实政治的发展,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A【解析】根据“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可得出材料强调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是有礼数的,而动物没有,因此强调礼是人性的基础,A项正确;

材料强调人类社会的礼,而不是与自然的关系,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礼与治国的关系,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礼制,并没有体现仁爱,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要求学生结合百家争鸣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答案】A【解析】A.材料“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今轻刑罚,民必易之。犯而不诛,是驱国而弃之也;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陷也……则可谓伤民矣!”的大致意思为,政策宽人民就会忽视,而政策严人民就会受到伤害,所以对人民的政策要宽严相济;“今轻刑罚,民必易之。犯而不诛,是驱国而弃之也;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陷也……则可谓伤民矣!”的大致意思为轻刑不罚,民众愈加放纵违法,等犯了大罪,再加以惩治,这是伤民的行为。故孔子和韩非子都在对民众的治理表达了看法,他们都重视民众的治理,故A项正确;

B.材料中描述孔子与韩非子在治民方面的观点,而轻罪重刑的策略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无法全面概括二人观点,故B项错误;

C.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与材料中描述的重视民众治理思想不符,故C项错误;

D.孔子认为政策应宽严相济,韩非子认为要重法,而非以刑辅德,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百家争鸣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A【解析】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敦煌壁画中佛教所描绘的故事符合中国儒家思想的特点,体现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

B.材料看不出三教合一的特点;

C.材料反映的是佛教借助儒家文化进行传播,而不是儒学借助佛教强化社会影响;

D.材料并没有体现出社会思潮的多元化趋势,主要反映的是佛教文化的本土化特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思想发展,要求学生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和思想发展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5.【答案】B【解析】材料“中国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地位的变化趋势”反映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严重衰落,结合所学可知,两宋并非大一统王朝,北方有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他们与两宋王朝长期对峙,严重阻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B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从汉至明前期,国家政策一直都是开放的,丝绸之路地位的变迁与国家政局、对外贸易等因素有关,排除A项;

根据所学可知,明清之际海陆丝绸之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

根据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北方政局动荡,阻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使海上丝绸之路地位逐渐上升,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四个人的说法可以看出是对中国古代“儒”这个称呼来源的具体解释,而且从材料中明显可以看出,他们都引用了古代的史料,体现了学者基于史料的历史解释,B正确;

ACD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充分,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史料实证,需要结合中国古代思想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史料实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51年——1875年,出国契约华工人数猛增,远超19世纪上半期,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更加紧密,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B项正确;

材料呈现的是出国契约华工人数,并不涉及国内人口流动,无法得出沿海城市化发展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结论,排除A项;

当时在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劳动力跨国流动并没有成为就业新主流,而且材料也没有呈现劳动力就业结构,排除C项;

1851年—1875年,出国契约华工人数猛增,主要是由于西方殖民者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列强掠卖华工的活动愈加猖獗,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人口的迁徙与融入,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人口的迁徙与融入,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万国公法》以理义为准绳,以战利为纲领,皆不越天情人理之外”“1902年,《外交报》首期刊文中提到‘夫公法何所本哉?直本于强权耳。……公法之效,亦犹是也。’”可知,郑观应肯定了国际法的现实意义和理性精神,并在国际法的启发下形成了初步的国家利权观念;而《外交报》的一个作者完全否认国际法的正义性和道德性,将国际法归结为权力和势力的附属物,这都体现了晚清思想界对世界观念的重新认识,说明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世界观念逐渐走向瓦解,B项正确;

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

“政治变革形成普遍共识”表述有误,材料未涉及清末政治变革的信息,排除C项;

郑观应肯定了国际法的现实意义和理性精神,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根据材料“1902年,《外交报》首期刊文中提到‘夫公法何所本哉?直本于强权耳。……公法之效,亦犹是也。’”及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主张输入西方的概念及其哲学、科学,结合中国传统的方法,对中国古代的学术进行整理。整理古代学术的目的是使从前少数人懂得的,变成现在人人理解的”可知,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把西方知识与中国传统方法相结合,重新整理古代学术文化,推动中国古代学术的社会普及。因此胡适主要强调重新创造民族新文化,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胡适对外来文化的去粗取精,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中国排外思想,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新文化运动的灵活性,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公民都是城邦的一部分,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习惯。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教育儿童时,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再及于理性方面,训练其身体,然后启发其理智,这有助于“适度、公正、节制”等美好德行的养成,有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完善。由此可知,亚里士多德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雅典民主政治,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教育要服务于政治,没有谈及雅典国家的未来发展问题,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公民教育问题,没有涉及公民地位平等问题,排除C项;

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塔西佗是古罗马历史学家,因此他研究的视域应该是古罗马统治区域,B项属于古罗马统治时期统治区域,B项正确;

A项属于西亚和东亚区域,不符题意,排除A项;

C项涉及北非、西亚还有欧洲一部分,不完全符和过罗马统治区域,排除C项;

D项涉及美洲,不符题意,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是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需要结合史料实证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是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可知,民族交融会促进文化认同,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对经济的影响,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人口流动的原因,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世界人口的改变,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人口的迁徙与融入,要求学生结合人口的迁徙与融入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人口的迁徙与融入,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由于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古典希腊文化普及到整个中东,形成一个新文明。随着许多人被逐出传统的环境”和“城市居民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无定型的世界之中”可知亚历山大的军事征服冲击了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和习惯,冲击了当地居民的心理,C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古典希腊文化对中东地区的影响,但没有体现趋于文明的一体化,排除A项;

亚历山大的军事征服,强制推行古典希腊文化,容易引起被政府民族的反抗,没有巩固马其顿帝国的统治,排除B项;

材料体现了古典希腊文化的东传,并未体现东方文化对亚历山大帝国的影响,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A【解析】评价者认为拿破仑战争“是一场决定贵族制度还是民主制度占支配地位,平等还是特权作为欧洲文明的原则的殊死斗争”,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由此可知题干旨在说明拿破仑战争重构欧洲的政治文化,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并未涉及欧洲霸主地位的确立,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强调的民主思想在欧洲的传播,并非多样化,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强调的是民主思想的传播,并非民族主义的传播,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全球化和社会变严重威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带来了新的发展,但也使得一些非物质文化受到威胁,因此民族文化保护必须适应新形势,B项正确;

全球共识无从体现,排除A项;

材料没有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排除C项;

全球文化是多元发展的,不存在统一标准,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结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根据材料内容可得出政治传统等对移民的不同影响。阐释:结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中国有“大一统”儒家思想传统,五胡内迁后,鲜卑族统一北方,加上小农经济下人民渴望统一和,稳定,促使后来隋朝完成国家统一。根据西欧的封建制度的内容可得出西方中世纪是封君封臣制度,国家和民族意识淡薄,导致西欧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故答案为:

示例:

政治传统等对移民的不同影响。

阐释:中国有“大一统”儒家思想传统,五胡内迁后,鲜卑族统一北方,加上小农经济下人民渴望统一和,稳定,促使后来隋朝完成国家统一。西方中世纪是封君封臣制度,国家和民族意识淡薄,导致西欧日耳曼人小国林立。【解析】本题考查日耳曼人的迁徙历程和影响、少数民族内迁,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日耳曼人的迁徙历程和影响、少数民族内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题目要求围绕“中国历史文化精神”,提取表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根据表中“古代历史文化精神内涵”部分可以概括论题为“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历史文化精神在时代发展中不断传承、丰富”。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可知周代分封制和宗法制体现“家”与“国”的统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礼崩乐坏,一大批思想家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治国方案,如儒家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后世不断传承,结合宋明清的思想可知,宋代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末清初顾炎武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最后进行总结,古代中国家国一体的历史文化精神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中不断传承,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是中国仁人志士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表达,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

根据表中古代、近代、现代史的文化精神可概括论题为“中国历史文化精神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传承”。结合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史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后世不断传承,结合宋明清的思想可知,宋代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末清初顾炎武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结合近代史无数仁人志士开始进行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阐述民族抗争精神,如辛亥革命中孕育的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革命首创精神;国共对峙中形成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等,正是这些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最终完成救亡图存任务,改变中国命运。最后进行总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故答案为:

主题: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历史文化精神在时代发展中不断传承、丰富。

论述:周代实行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作为纽带对国家政治权力进行分配,加强诸侯之间的联系。宗法制下,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起到维护政治等级的作用,解决贵族间在权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