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背景下高中现代诗歌的教学探究 论文_第1页
“双新”背景下高中现代诗歌的教学探究 论文_第2页
“双新”背景下高中现代诗歌的教学探究 论文_第3页
“双新”背景下高中现代诗歌的教学探究 论文_第4页
“双新”背景下高中现代诗歌的教学探究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淮北市开渠中学王金凤“双新”背景下高中现代诗歌的教学探究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为例【内容摘要】在中华民族的文学历史长河中,诗歌占有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关于中国传统诗歌,由于我们从小耳濡目染,教学使用的的比例很大;而关于现代诗歌,运用意象对自己内心的感受进行表达,内容也比较含蓄委婉,课本中的比重也不大,学生很难理解现代诗歌的意义,更不知道如何去学。那么老师如何去教,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现代诗歌的美,感受到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呢?文本主要从现代诗歌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现代诗歌的学习方法出发,对高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进行了一些讨论。【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自古以来,诗歌都是中华文学艺术殿堂上的珍宝,而现代诗歌作为其中的主要支系,更成为现代文坛上娇艳的花卉。不管在形式上还是表述方法上,现代诗歌都比传统诗歌灵活多变,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一大难题。高中语文课本涉及的现代诗歌用语大多与日常生活用语相近,学习者可以在自己诵读的基础上掌握诗词的主要含义;但是要想从简单的白话中,深刻了解诗人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魅力,学生感到很难。在这种情形下,要想调动学生的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兴趣,增加学生课堂参与性,是当前许多语文教师认真研究的问题。老师们应当努力适应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努力在中国现代诗歌课程体系中,寻求到全新的合理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课堂实施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思维与知识需求,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现代诗歌,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全方位的吸收优秀思想文化知识。一、中国现代诗歌教学面临的问题分析现代诗歌在我国现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得不到老师与学生的足够重视。首1淮北市开渠中学王金凤先,根据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具体内容相比较分析,单就篇目总量上的比例来看存在失调的现状,一整套必修教材中只有必修一有五首现代诗歌,具体内容集中在第一单元,并没有像中国传统诗词、文言文那样贯穿必修一到必修五的每一本教材中。其二,由于现在教学多偏向于应试教育式的,在高考占分值比较大的科目及部分,学校常常会安排较多的学时。通过对中国历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发现,不管是全国统一高考试题或是各省自主命题的试题,都少不了对现代文、文言文、传统诗歌进行考查,却没有对现代诗歌的考查;而且在学生的作文题目中尽管用了“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字眼,却降低了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创造机会,也使学生认为现代诗歌并不重要。所以自然而然,任课老师们不会在现代诗歌教学部分,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现代诗歌如果长期没有学生和教师的关注,自然也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致,也没有了现代诗歌本身固有的内涵。其三,现代诗歌对于阅读者的理解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要求也相当高。因为现代诗歌具有极大张力和弹性,往往面对一篇现代诗歌,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甚至一个意象就有可能同时代表两种意思,而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足,对很多诗文的含义都无法体会,甚至有些句子从字面上都无法理解,自然就缺乏了进一步阅读的兴致和动力。第四,现代诗歌教学课堂一般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老师反倒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课堂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一首好的现代诗歌就是让读者与作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并在情感上进行交流,而有些老师恰恰忽略的这一点,舍本逐末,一味的追求解释诗句当中蕴含的深意,而忽视了诗歌作品所带来的情感感受。二、现代诗歌教学方法的研究(一)反复诵读,创新形式,感悟诗歌内涵课程指标指出: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因此,在中国现代诗歌教学的进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朗读不仅仅是课堂的开始,而且还必须贯穿于整个课堂进程中,这是现代诗歌整个课堂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语常说“读书破万卷,2淮北市开渠中学王金凤下笔如有神”,想要帮助学生获得对作品的正确认识,与现代诗歌形成情感共鸣,就需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边阅读边思考,才能让自己融入到现代诗歌的美妙之中。那么应该如何诵读呢?在诵读教学中老师应该怎样引导呢?首先是做好朗读之前的准备。老师总是在课堂开始就布置学生起读,实际上这样布置并不好,由于对诗歌内涵不了解,停顿也不明显,学生往往将一首优美的诗歌读得平淡无味。如果说老师只是希望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并整体整体掌握诗意,还不如直接把诵读改为默读,这样既实现了目标,又不至于损害诗歌的音乐性。其次,诵读现代诗歌前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是划分停顿。停顿是构成现代诗歌节奏韵律不可或缺的一环。现代诗歌大多采取分行排列的方式,为了控制诗歌的韵律,也采用了跨行的句法。一行之内的停顿是最短的,节与节之间的停顿时间大于行与行之间的停顿时间。学生在诵读之前要将这些停顿划分好。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内在韵律,读出语速变化。速度快慢变化主要从从诗句的意象的疏密方面去判断,一句中意象个数多的相应诵读速度就慢,反之则快。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为例来讲解一下朗读的意义。这首诗的作者使用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以产生强烈有力的节奏感。“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传统文学中安静的白云,在郭沫若的新诗里,要以一种沉重低沉的腔调流出,慢慢的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紧张与不安,看似写的是白云,其实暗示波涛如怒的大海,所以读到“怒涌”要高昂有气势;接着下句就感慨“太平洋”的力量雄强到要把地球推倒,这种要把地球都推倒的力量与他对这个新时代的渴望密切有关,他敏锐的感受到这个时代需要一种冲觉一切的巨大力量去破坏旧有的一切。所以接下的“啊啊”要强烈的大声地读,读出奔涌而出的气势,如滚滚洪涌,把读者带进壮阔雄浑的境界之中,这种巨大的力量是很复杂的,“我”要“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一组排比倾泻而出,节奏明显加快,一句比一句气势加强,显然,海水的力量已经被“我”转化为一种社会力量,“我”要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并且是持续不断的进行着。这是在新文化运动历史背景下非常自然的需要,而郭沫若在创作这首诗正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他真的3淮北市开渠中学王金凤“狂”了,接下来当然要把“狂”读出来,他开始大力的赞颂“力哟!力哟!”这种破坏-建设的雄奇力量,两个“力哟!”一声“狂”过一声,他在渴望破坏了旧的并同时建立新的,因此在诗歌的结尾,他用这种“力”重新描绘自己所见的海景,先歌颂“力的形态,力的绘画,力的舞蹈”视觉上的印象,而“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则赞颂了“力”的声响,这是听觉上的震撼,由视觉到听觉,节奏加快,气势不断的增强,情感由激动到无比激动,读时要把全身的力量都聚在一起爆发出来,犹如火山爆发吞噬了一切!这样的朗读使学生整个灵魂都在震动,对诗人情感也有更深刻的感悟。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高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中诗人如何站在地球边这个高度去放号,用这个问题来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并对他们的朗读提出一些要求,让他们在朗读中思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哪些意象,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意,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二)捕捉意象,领会意境,感悟诗意在诗歌建构的过程中,意象是最为基础的元素,是被赋予与作者情感上能产生联系的具体事物,而它们在诗歌的发展中从来就没有间断过。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它将作者的主体情感融入到了诗作当中,所传达的情感含义也相对稳定。比如菊花象征的是清高的人格,松向征的是孤傲,梅花象征的是高贵的人格,莲花象征的是清白,月亮象征的是思乡等等。同时,现代诗歌的每一首当中都蕴含了诗人的情感,这也是诗歌经久不衰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老师们在课堂中要善于运用意象教学法,引导学生去去寻找并理解意象,再根据诗歌的创作背景,领悟到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变化,从而感悟诗歌的情感。如在学学习《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过程中,老师需要先引导学生找“空中云海”,“北冰洋”,“太平洋的滚滚洪涛”等意象;找出之后再让学生去想象体会,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阔、瑰丽、博大、气势磅礴,去思考诗人把相距遥远的“北冰洋”和“太平洋”连接起来,把“天空的云海”和“海洋的洪涛”连接起来,创造出一种阔大而又恢宏的意境;逐渐会理解诗人描写大自然时,将整个自然界视为“自我表现的全宇宙的本体”,当作生命的化身,对自然的描绘、歌颂渗透着浓烈的情感,这是“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象征,诗中呈现的云的怒涛、海的4淮北市开渠中学王金凤狂潮、反复歌咏的“力”是社会现实和“五四”时代精神的体现,要表达的就是那种大胆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状态以及摧毁旧世界的信念。(三)了解背景,知人论世,把握主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所谓“知人论世”,就要“知其人”“论其世”。“知其人”,就是要尽可能的运用现有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深入探究诗人的生平和为人,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理历程和精神世界。“论其世”,就是要充分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情况,并理清作品的具体写作时间。了解诗人的一生经历和他所处的特定时期,也可以对诗人的作品在合理的范畴内进行多角度解读。《峨日朵雪峰之侧》写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作者昌耀一生命运坎坷,生活充满磨难,但他没有消沉,反而保持着坚强的信念,对生活充满着热爱;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容,他对生活与人生思考很深,作品表现出深重的苦难感、命运感和哲学意识。《峨日多雪峰之侧》这首诗给读者刻画一个攀登者的形象,这一形象不是绝对高大的,也没有登上峰顶,只是“小心的探出前额”,看到了落日的场景:“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多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这样的落日场景与攀登者有自知之明的心境相吻合,这也许是诗人没有选择更具有力量感和积极意义的朝阳的原因,诗人早年曾经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理想与热情,但是生活却给了他严厉的答复。虽然诗人依然保持着生活的信心,但是这样的信心已不再是少年的狂热,而是多了审慎,多了清醒,多了对生活内涵的深刻体会。诗人依然在攀登,依然渴望一种高度,但是他同时又认识到不管怎样的高度都不容易攀登,即使能看到别样的风景,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和牺牲。诗人接着写到了“石砾”,来自深渊的“嚣鸣”,军旅场上的“喊杀声”,这都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生存状态的写照,更是诗人精神生活的写照。但是,诗人并没有放弃,“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这是登山者的努力,这是攀缘者的挣扎,恰恰表明了昌耀保持着坚强的信念,对生活充满了热爱。诗歌背景知识的教学应该注意选择呈现的适当时机。如在闻一多《红烛》教5淮北市开渠中学王金凤学开始时先要对闻一多加以说明: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喜欢中国传统诗词、绘画和戏曲。在五四运动之后,他致力于新诗的写作,1922年闻一多赴美学习,先是集中精力做画,虽初有一定成绩,但他始终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孤独的异国生活和销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写作欲望,于是出现了大量的爱国诗篇。接下来对“红烛”这个意象的分析,学生都能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以及思乡之情。而后来教到这这首诗时,我把创作背景放在第四节来讲,学生就会多了很多的理解,如读到“既制了,便烧着”,学生不仅理解了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绽放灿烂的光芒;而且明白了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再把当时的社会现实穿插进去,“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然而麻木不仁,犹如深陷灵舞,深受禁锢”,诗人认为自己要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加深了学生对“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的理解,明白了下文“这样的社会”的内涵——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落得“灰心流泪”,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及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伟大的献身精神。古话说“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授知识更有效,在现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该多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提出对诗歌的见解,只有让学生真正静下心来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体会,才能够牢记所学的知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综上所述,现代诗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学习了它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针对学生不愿意学,不理解现代诗歌的教育问题,老师们只有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出正确的教学策略,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与办法,引导学生勇于朗读,大胆分析,尝试写作,才能在现代诗歌的课堂中调动他们学习和创造诗歌的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