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文献的本与校勘_第1页
第四讲文献的本与校勘_第2页
第四讲文献的本与校勘_第3页
第四讲文献的本与校勘_第4页
第四讲文献的本与校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文献的版本与校勘演示文稿目前一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优选)第四讲文献的版本与校勘目前二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一)、“版本”的源流及其定义

1.“版”或“板”,本指木板(片),又称“方”,同单简相比,方版容纳的字数更多。如《礼记·聘礼》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雕版印书法通行以后,“版、板”的含义逐渐演变为经雕刻后供印书用的版片。目前三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2.“本”(、),原义指树根。《说文解字》:“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因卷轴装的书籍轴头在外,书轴又称“书根”。

随后,印刷术的发达,“本”的含义逐渐等同于“版”。目前四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

3.“版(板)本”,北宋以来便被专指雕版所印之书。广义的版本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板、排版、装订以及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目前五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二)版本类型简介目前六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按流通情况区分

通行本——俗本,流布较广,容易得到的本子。残本——不完整的书。火灾后幸存的残本称焦尾本。善本——学术参考价值较高的本子。珍本——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甚少的书。孤本——世间仅存的书。目前七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

张之洞认为:“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付刊,不讹不阙之本也。”他提出具体“善本”的三个条件:一、足本(无阙卷,未删削);二、精本(精校、精注);三、旧本(旧刻、旧抄)。2.“善本”的含义程千帆:从读书治学的角度看,善本就是接近原稿的书。目前八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善本述要1.善本的产生及其原因

张之洞在《书目答问·略例》中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半功倍。”目前九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

盖书籍由竹木而帛,而纸;由简篇而卷,而册,而手抄,而刻版,而活字,其经过不知其若干岁,缮(shàn抄写)校不知其几何人。有出于通儒者,有出于俗士者。于是有断烂而部不完,有删削而篇不完,有节抄而文不完,有脱误而字不同,有增补而书不同,有校勘而本不同。(《目录学发微·版本序跋》)余嘉锡xī先生对版本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得极为透彻:这些差别决定读者从书中获得知识是否正确,所以古人就提出古籍善本的概念。目前十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宋刻《金石录》善本目前十一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IlaswebInfo_DB5.html目前十二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二、校勘目前十三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内容提要一、校勘的定义、范围、萌芽与形成

(一)“校勘”定义(二)校勘的范围(三)校勘学的萌芽与形成(时间)二、文献讹误的类型(一)讹,文字错误(二)脱,脱文(夺文),漏掉文字(三)衍,多余的字(四)倒:文字颠倒(五)错乱:文字乱了次序三、校勘的方法(陈垣“校勘四法”)对校法: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相校本校法:以同书前后相校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理校法:定其是非四、校勘记的写法目前十四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一)“校勘”释义《说文》:“校(),木囚也。”指古代拘束犯人的刑具木枷。一、校勘的释义、范围、萌芽与形成目前十五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木枷的两片需比在一起才便于上锁,因此“校”有“比勘、核对”的意思。《国语·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以《那》为首。”这里的“校”,就是指校正文献的文字异同。目前十六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勘”亦作“刊”。《玉篇》:“刊,削也、定也、除也。”古人先写在竹简上,发现错误时及时削除改正,因此,“勘”有改正文字之义。

汉应劭《风俗通义·古制》:“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

“校”与“勘”合用,作“勘校”或“校勘”。

《魏书·崔光传》:“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教韩神固、刘燮xiè等勘校(拾遗补缺)石经,其残缺者,计料石功,并字多少,欲补治之。”目前十七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1、文字正误、衍脱、倒置、错简,以示版本之真;2、与内容有关的史实是否真实,史实之真。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元狩shòu三年“御史大夫”栏:“三月壬rén辰,廷尉张汤为御史大夫。六年,有罪自杀。”

《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作“元狩二年”。《汉纪》载:“二年三月壬辰,御史大夫李蔡为丞相,张汤为御史大夫。”可见,《汉书》将“元狩二年”史事错乱为“三年”。(二)校勘的范围目前十八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校勘学在周秦已萌芽,《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三)校勘学的萌芽与形成目前十九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

校勘虽然源远流长,但校勘学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在清代。清儒之有功于史学者,更一端焉,则校勘也。古书传习愈希者,其传抄踵刻讹谬愈甚,驯致不可读,而其书以废。清儒则博征善本以校勘之,校勘遂成一专门学。——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目前二十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文献材料经过传抄、刻印、排印等,出现错误是极其普遍的现象。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九《遐览》)因此,古人将文字错讹的现象成为“鲁鱼亥豕”。二、文献讹误的类型目前二十一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一)讹,文字错误。《战国策·赵策四》:“左师触詟zhé愿见太后”《史记·赵世家》作“触龙言”。

清王念孙认为《战国策》乃将“龙言”误合为一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出土《战国纵横家书》正作“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足证《史记》不误及王说的正确。

目前二十二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指卖出去送给大蛇吃)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处,不如早死。买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晋干宝《搜神记·李寄》(二)脱,脱文(夺文),漏掉文字。古代简书因编绳断烂,在重编时失去一简或数简,后世因也称脱文为“脱简”。

“无相”注释者多释为“没福气、没有生男相”。

检《太平广记》(中华书局2123页),引作“父母无相留”。目前二十三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三)衍,多余的字。

亦称衍文,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墨子·备城门》:“令吏民皆智知之”,当作“令吏民皆智之。”《墨子》书中,“知”字多写作“智”。有人便在“智”字旁,记一“知”字,而传抄翻刻者误将“知”字移入正文,造成衍文。目前二十四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

古时钩改文字称“乙”,所以倒文又称“乙文”或“倒乙”。倒文被纠正称为乙正或乙转。现代出版编辑符号仍有相关符号叫“对调”(四)倒:文字颠倒。目前二十五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

字倒:

《淮南子·人间训》:“家富良马”。

王念孙指出:“良马”为“马良”,与“家富”成对文。目前二十六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句倒:

《老子》第十四章:“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周祖谟《古籍校勘述例》536页指出:“汉代帛书《老子》乙本作:‘随之而不见其后,迎之而不见其首。’”目前二十七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五)错乱:文字乱了次序。古书以竹简按次串联编成﹐竹简前后次序错乱谓"错简"。后用以指古书中文字次序错乱.目前二十八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

据“四八”文下王冰次注“丈夫天癸,八八而终”,则“天癸竭”当属“八八”之文内,此其一。前言女子“七七天癸竭”,则男子当对应为“八八天癸竭”,此其二。七八既已“形体皆极”,而八八唯“齿发去”,似重轻倒置,扦格难通,此其三。故丹波元坚在《素问绍识》“七八”条下说道:“推上下文‘天癸竭’云云四句,似宜移于‘八八’下,恐是错处。然前注无敢言及者,不能无疑。”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guǐ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目前二十九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天癸guǐ:促进与维持男女性机能的物质。扦格:扦格(qiān),有矛盾,或抵触之意。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guǐ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guǐ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目前三十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三、校勘的方法

清末叶德辉《藏书十约》第七《校勘》,曾提出校勘之法有二:曰死校,曰活校。目前三十一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死校者,据此本以校彼本,一行几字,钩乙如其书;一点一画,照录而不改;虽有误字,必存原文。顾千里广圻qí,黄尧yáo圃丕烈所刻之书是也。

顾千里广圻:顾千里(1766—1835)名广圻,以字行,人称“万卷书生”,江苏元和人。清代著名藏书家。黄丕pī烈(1763—1825),清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校勘家。字绍武,一字承之,号荛圃,绍圃。目前三十二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

活校者,以群书所引,改其误字,补其阙文;又或错举他刻,择善而从,别为丛书,板归一式。卢抱经文弨,孙渊如星衍所刻之书是也。

孙星衍,清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经学家。字渊如。目前三十三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

校勘大师:卢文弨(chāo)

清代校勘学达于鼎盛,名家辈出。卢文弨即为清著名校勘学家。又号抱经,浙江杭州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一生多从事文献整理校勘工作,最精于校勘学,所校书自经传子史,下逮说部诗文,无不丹黄1。所校勘、注释诸子经书,汇刻为《抱经堂汇刻书》、《群书拾补》,皆称善本。

1丹黄:旧时点校书籍用朱笔书写,遇误字,涂以雌黄,故称点校文字的丹砂和雌黄为丹黄。目前三十四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校勘大师:陈垣

近人对校勘享有建树的应首推陈垣。他出于讲授校勘学的需要,从《元典章校补》(10卷)所录的1.2万条谬误中择出十分之一作为典型校例,并归纳出若干校勘的理论和方法,1931年他的《元典章校补释例》即《校勘学释例》问世,初步建立了校勘学的理论体系。目前三十五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校勘学释例》

《释例》全面总结了校勘一种古籍的理论、方法、原则和通例,初步建立了校勘学体系。

该书1931年由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印行,1959年中华书局重印。目前三十六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陈垣(1880.—1971),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目前三十七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以同书之祖本1或别本相校以同书前后相校以他书校本书定其是非陈垣“校勘四法”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1一种书古时最初的刻印本,即后来刻印诸本作为依据的本子称为祖本。一种书在不同时期往往会刻有多种本子,难免产生讹误,而祖本则保持其本来面貌,因此为人们所重视。目前三十八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陈垣:“对校者,即以同书之祖本与别本对读”,“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一)对校法

也称为"版本校",是最基本的校勘方法.是在广泛搜集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个错误较少的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进行校勘的方法。目前三十九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

其优点是“最简便,最稳当”、“不参己见”,免去妄改之弊。

短处是“不校是非”,“不负责任”。目前四十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

如《旧唐书·李白传》明嘉靖闻人诠刻本: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yún隐于剡shàn中。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

张元济用南宋绍兴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校闻人诠本: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召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闻人诠本脱二十六字。目前四十一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

《孙子兵法》:“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以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对校,发现在“远近”前,有“高下”二字。各本均无。

《孙子》论兵,特别重视地形,竹简本有“高下”二字,可以信从,当据补。目前四十二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二)本校法《荀子·成相》篇云:“上能尊主爱下民”。王念孙云:“爱下民当作下爱民,与‘上能尊主’对文。《不苟》,《臣道》二篇并云:‘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是其证。”

就是以本书校本书,在本书内部找证据。目前四十三页\总数四十八页\编于九点(1)古籍不出一手不能本校。使用本校法,必须注意两点:

先秦古籍,有些非一时一人所作,书中文字风格就不尽相同,因而也就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