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十二中学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十二中学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十二中学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十二中学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十二中学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十二中学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1.能说明苯分子中碳碳键不是单、双键相间交替的事实是

①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②苯环中碳碳键均相同

③邻二甲苯只有一种

④苯的对位二元取代物只有一种

⑤苯的邻位二氯代物只有一种

⑥在一定条件下苯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⑥参考答案:B略2.下列属于电解质并能导电的物质是()A.熔融的NaCl B.KNO3溶液C.干冰 D.金属铝参考答案:A3.下列名词中,哪个名词不属于物理量

)A.长度

B.质量

C.摩尔

D.时间参考答案:C略4.下列对X+2Y=X2++2Y-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Y被还原,X2+是氧化产物

B.Y被还原,X发生还原反应C.X是还原剂,Y被氧化

D.X被氧化,X显氧化性

参考答案:A略5.下列操作中,溶液的颜色不发生变化的是()A.NaHCO3溶液中滴加盐酸B.Fe2(SO4)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C.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D.FeCl3溶液中加入还原铁粉参考答案:A略6.下列关于SO2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B.与水反应生成硫酸C.可用于漂白纸浆、草帽等 D.不能与氯化钡溶液发生反应参考答案:B【考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分析】SO2性质有:①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②具有还原性,被氧化剂氧化成SO3;③具有氧化性,可与硫化氢反应;④具有漂白性,能够和某些有色物质结合生成无色物质,但是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以此解答该题.【解答】解:A.SO2密度比空气大,则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A正确;B.S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和水反应生成H2SO3,故B错误;C.SO2具有漂白性,可用于漂白纸浆、草帽等,故C正确;D.S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因为亚硫酸酸性比盐酸弱,所以不能与氯化钡溶液发生反应,故D正确.故选B.7.A、B、C、D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戊是由其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而辛是由C元素形成的单质,已知:甲+乙===丁+辛,甲+丙===戊+辛;丁由两种10电子粒子形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C形成的单质可以在点燃条件分别与元素A、B、D形成的单质化合,所得化合物均存在共价键B.元素B、C、D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r(D)>r(C)>r(B)C.往1.0L0.1mol·L-1戊溶液中逐滴滴入同浓度的盐酸,立即产生大量气泡D.1mol甲与足量的乙完全反应共转移约1.204×l024个电子参考答案:A8.已知1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kJ,氧气中1mol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kJ,水蒸气中1molH-O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kJ,则氢气中1mol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

)A.557kJ B.436kJC.188kJ D.920kJ参考答案:B【详解】1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kJ,所以1molH2与1/2molO2完全燃烧生成1mol水蒸气时放出热量242kJ,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g)+1/2O2(g)=H2O(g)

ΔH=-242kJ/mol,所发生的变化为断裂1molH—H键和1/2molO=O键,形成2molH—O键,因此在反应过程中断裂旧键需要吸收的热量为1/2×496kJ+EH-H×1mol,形成新键释放的能量为463kJ×2,因为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926kJ-1/2×496kJ-EH-H×1mol=242kJ,解得EH-H=436kJ/mol。故选B。9.已知气体的摩尔质量越小,扩散速度越快。右图所示为气体扩散速度的试验,两种气体扩散相遇时形成白色烟环。下列关于物质甲、乙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硫酸

B.甲是浓盐酸,乙是浓氨水

C.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盐酸

D.甲是浓硝酸,乙是浓氨水参考答案:C略10.下列各元素的氧化物,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够与NaOH溶液反应的是A.元素X:它的原子中M层比L层少2个电子B.元素Y:它的二价阳离子核外电子总数与氩原子相同

C.元素Z: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三周期,ⅢA族D.元素W:与X同周期,原子半径小于X参考答案:C11.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nm~100nm之间B.用平行光照射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可以加以区分C.把FeCl3饱和溶液滴入到NaOH溶液中,以制取Fe(OH)3胶体D.树林中的晨曦,该现象与丁达尔效应有关参考答案:C考点:胶体的重要性质.

分析: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B.丁达尔效应可用于区分溶液和胶体;C.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应在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D.树林中的晨曦形成胶体分散系,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解答:解: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胶体的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nm~100nm之间,故A正确;B.丁达尔效应可用于区分溶液和胶体,溶液无丁达尔效应,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故B正确;C.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应在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向沸腾的NaOH稀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故C错误;D.因树林中的晨曦形成胶体分散系,图片显示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胶体的性质,要求学生熟记教材中提到的胶体的例子,是对基础内容的考查,难度不大.12.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Ra是第七周期第ⅡA族的元素,Ra(OH)2的碱性比Mg(OH)2的碱性强B.As是第四周期第ⅤA族的元素,AsH3的还原性比NH3的还原性弱C.Cs的原子半径比Na的原子半径大,Cs与水反应比Na与水反应更剧烈D.Cl的核电荷数比Al的核电荷数大,Cl的原子半径比Al的原子半径小参考答案:B1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烷分子中5个原子在同一平面内

B.乙烯分子中6个原子在同一平面内C.苯分子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

D.聚乙烯分子是由结构单元重复组成的高分子参考答案:A略14.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焰色反应

B.碘的升华

C.液溴的挥发

??D.淀粉遇碘变蓝

参考答案:D略15.下列有关同分异构体(不考虑立体异构)数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苯苯环上的一个氢原子被含3个碳原子的烷基取代,所得产物有6种B.分子式为C6H12O2且可以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的有机化合物有8种C.含有5个碳原子的某饱和链烃,其一氯取代物可能有3种D.“对二甲苯”中苯环上的一个氢原子被“-C2H3Cl2”取代,形成的同分异构体最多有2种参考答案:D分析:A.根据苯环上氢原子的种类以及含3个碳原子的烷基有两种解答;B.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的有机化合物含有羧基,据此判断;C.含有5个碳原子的饱和链烃是戊烷,据此解答;D.根据“-C2H3Cl2”有3种分析。详解:A.甲苯苯环上的氢原子有3类,含有3个碳原子的烷基有两种,即正丙基和异丙基,因此甲苯苯环上的一个氢原子被含3个碳原子的烷基取代,所得产物有3×2=6种,A正确;B.分子式为C6H12O2且可以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的有机化合物含有羧基,则结构满足C5H11-COOH,戊烷有三种,相应的戊基有8种,则满足该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有8种,B正确;C.含有5个碳原子的某饱和链烃是戊烷,如果是正戊烷,则其一氯取代物有3种,C正确;D.“-C2H3Cl2”有3种,分别是-CH2CHCl2、-CHClCH2Cl、-CCl2CH3,“对二甲苯”中苯环上的氢原子有1种,因此“对二甲苯”中苯环上的一个氢原子被“-C2H3Cl2”取代,形成的同分异构体最多有3种,D错误。答案选D。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16.某化学课外小组用右图装置制取溴苯并探究该反应的类型。先向分液漏斗中加入苯和液溴,再将混合液滴入反应器A(A下端活塞关闭)中。

(1)写出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束时,打开A下端的活塞,让反应液流入B中,充分振荡,目的是。

(3)C中盛放CCl4的作用是。

(4)(4分)若要证明苯和液溴发生的是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通常有两种方法,请按要求填写下表。

向试管D中加入的试剂能证明苯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的现象方法一

方法二

参考答案:(1)

(2)除去溶于溴苯中的溴

(3)除去溴化氢气体中的溴蒸气

(4)方法一:AgNO3溶液

产生淡黄色沉淀方法二:石蕊试液

溶液变红色(或其他合理答案)

略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17.(1)在标准状况下①4.48LCH4

②3.01×1023个HCl分子③1.2gH2④0.2molNH3,用相应的序号填写下列空白:体积最大的是

;密度最大的是

;质量最小的是

;含氢原子数最少的是

。(2)10.0g由H和O组成的水分子,其中所含的分子数为

,中子数为

,电子数为

(3)体积相等的NaCl、MgCl2、AlCl3三种溶液,与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AgNO3溶液均恰好完全反应,则NaCl、MgCl2、AlCl3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4)某气态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O2,在标准状况下,1.28g该氧化物的体积为448mL,则该氧化物的摩尔质量为

,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参考答案:(1)③;②;③;②

(2)3.01×1023;3.01×1024;3.01×1024(3)6:3:2

(4)64g·mol-1;32略18.按要求回答问题:(1)以Zn和Cu为电极,稀H2SO4为电解质溶液形成的原电池中:①H+向___________极移动(填“正”或“负”)。②电子流动方向由____________极流向____________极(填:“正”、“负”)。③若有1mole-流过导线,则理论上负极质量减少____________g。④若将稀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电极质量增加的是___________(填“锌极”或“铜极”),原因是_____________(用电极方程式表示)。(2)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aN(g)bM(g)+cP(g),M、N、P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①反应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比为a∶b∶c=_________。②1min到3min这段时刻,以M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③下列叙述中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反应中当M与N的物质的量相等时B.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C.单位时间内每消耗amolN,同时消耗bmolMD.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E.M的物质的量浓度保持不变参考答案:(1)①正

②负

③32.5

④铜极

Cu2++2e-=Cu

(2)①2:1:1

②0.25mol/(L·min)

③CE【分析】(1)Zn、Cu、稀硫酸构成原电池,锌易失电子作负极、Cu作正极,负极反应式为Zn-2e-=Zn2+、正极反应式为2H++2e-=H2↑,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1)①化学方程式的系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②根据v=计算v(M);③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同种物质),各物质的浓度、含量不再改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物理量也不变,以此进行判断。【详解】(1)①在原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②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③负极反应式为Zn-2e-=Zn2+,若有1mole-流过导线,则理论上负极反应消耗0.5molZn,其质量为32.5g;④若将稀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则会发生金属锌置换金属铜反应,金属锌是负极,电极质量减小,金属铜在正极Cu电极上析出,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因此电极质量增加的是铜极;(2)①参加反应的N的物质的量n(N)=8mol-2mol=6mol,反应生成的M的物质的量n(M)=5mol-2mol=3mol,生成的P的物质的量n(P)=4mol-1mol=3mol,由于物质发生反应时的物质的量的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该物质是化学计量数的比,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2:1:1;②由图可知,t1到t2时刻M的物质的量变化为4mol-3mol=1mol,故v(M)==0.25mol/(L·min);③A.平衡时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变,但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一定相等,A错误;B.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始终不变,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变不能说明到达平衡,B错误;C.单位时间内消耗amolN,同时消耗bmolM,表示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能说明到达平衡,C正确;D.反应前后气体的系数相等,混合气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