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早读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酒问青天必修下6:50——7:15背书7:15——7:20背答题套路7:20——7:30默写/听写/理解性默写/小测早读安排目录CONTENTS①《子路》②《齐桓晋文之事》③《庖丁解牛》④《烛之武退秦师》⑤《鸿门宴》⑥《谏逐客书》⑦《促织》⑧《谏太宗十思疏》⑨《答司马谏议书》⑩《阿房宫赋》⑪《六国论》⑫文言文常识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陪侍长者坐着)。子曰:“以(因为)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已”停止)也。居(平日,平时)则曰:‘不吾知(了解)也。’如或知尔,则何以(用,做)哉?”
子路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而对曰:“千乘之国,摄(夹在中间)乎大国之间,加(加到……上)之以师旅,因(接续)之以饥馑;由也为(治理)之,比及(等到)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也。”夫子哂(微笑)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在家的时候说:“没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子路急忙回答说:“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如?”对曰:“方(纵横方圆)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富足)民。如(至于)其礼乐,以俟(等待)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端(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名词作动词,戴着礼帽),愿为小相(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司仪官)焉。”
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待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诸侯的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点!尔何如?”鼓(弹奏)瑟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铿尔,舍(舍弃,指放下)瑟而作(站起来),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为政的才能)。”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通“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成年人。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吹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点,你怎么样?"
(曾晳)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晳)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家。"
夫子喟然(叹息的样子)叹曰:“吾与(赞成,同意)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罢了)。”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也与?”“安见(怎见得)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啊。”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子路呢?”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的事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大相呢?"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
”两句,孔子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充分表现了他的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
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一句,反映出孔子对学生平时的思想动态了如指掌。
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
❹子路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即使这个国家处在“
,
”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
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如果自己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用不了几年工夫,这个国家就可以达到“
,
”的程度。
【答案】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居则曰:‘不吾知也!’3.子路率尔而对曰4.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5.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讲给我听)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这一类人)无道(述说、谈论)桓文之事者,是以(以是、因此)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句式:宾语前置)。无以(不得已。“以”通“已”,止),则王(名词用作动词,即王天下,指行王道仁政以统一天下。)乎?”曰:“德何如(如何,怎么样),则可以王矣?”曰:“保民(安民,养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翻译:没有人可以抵御他。句式:宾语前置)。”曰:“若(像)寡人(古代诸侯王自称,即“寡德之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由何,宾语前置)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在)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之,动词,往,到。宾语前置句)?”对曰:“将以衅钟(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做“衅钟”。“以”后省略“之”,省略句)。王曰:“舍(释放)之!吾不忍其觳觫(恐惧发抖的样子),若(如此)无罪而就(走向)死地。”对曰:“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废衅钟与(同“欤”,吗)?“曰:‘何可废也?以羊易(替换)之。’不识(知道)有诸(兼词,相当于“之乎”)?”曰:“有之。”曰:“是(这种)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吝啬)也,臣固(本来)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对),诚(的确,确实)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狭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所以)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对……感到奇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于百姓之以王为爱(句式:状语后置)也。以小(小的东西,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易大,彼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知之?王若(如果)隐(痛惜,哀怜)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区别)焉?”王笑曰:“是诚(究竟)何心(心理)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应当,理所当然)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主谓倒装
)。”曰:“无伤(妨碍)也,是(这)乃(是)仁术(仁道,行仁政的方式)也(句式:判断句),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因此)君子(有高尚品德的人)远庖厨(把厨房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也。”王说(同“悦”),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揣测)之。’──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之谓也(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宾语前置)。夫我乃(这样)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心动的样子,指有同感)焉。此心之所以(……的原因)合(符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禀报)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古代以30斤为一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视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足以察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而不见舆薪(整车的柴)。’则王许(认可)之(代词,指上述说法)乎?”曰:“否。”“今恩足以及(达到)禽兽,而功(功德)不至于(达到)百姓者,独(偏偏、却)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不能举起一根羽毛,宾语前置),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表被动,受到)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表现),何以异(区别)?”曰:“挟(夹在腋下)太山(泰山)以超(跳过)北海(泛指齐国北边的大海),语(告诉)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为长者按摩肢体。枝:同“肢”),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敬爱,形容词用作动词)吾老(
老人,形容词用作名词),以及人之老;幼(爱护,形容词用作动词)吾幼(小孩,形容词用作名词),以及人之幼(敬爱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小孩,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天下可运于掌(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诗云:‘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于寡妻(正妻),至于兄弟,以御(
治理)于家邦。’(给自己的正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这是说拿这样的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故推(推广)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没有办法)保妻子(妻子儿女);古之人(古代的明君)所以(……的原因)大过(大大超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称重),然后知轻重;度(计量长短),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思量)之!抑(还是,难道,副词,表反诘)王兴甲兵,危(使……受到危害)士臣,构怨(结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
在心里感到快乐)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对这感到快乐,状语后置),将以求吾所大欲(追求我最想要的东西)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肥美香甜的食物,形容词用作名词)不足于口与?轻暖(又轻又暖的衣服,形容词用作名词)不足于体与?抑(
还是,连词,表选择)为采色(绚丽的服饰,采同“彩”)不足视于目与?声音(指音乐)不足听于耳与?便嬖(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因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所字结构,最想要的东西)可知已(同“矣”):欲辟(开辟)土地,朝(使……来朝见,使动用法)秦楚,莅(临视,指统治)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而抚(镇抚)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也。以若(如此)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也。”王曰:“若是(像这样)其甚(厉害)与?”曰:“殆(恐怕,可能)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抵御)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纵横各一千里的地方有九块),齐集(集,集聚,这里指总计面积)有其一;以一服(使……降服,征服)八,何以异(不同)于邹敌楚(和邹国抵挡楚国有什么不同,状语后置)哉?盖(同“盍”,何不)亦反其本(根本,指仁政王道)矣(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今王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做生意的人都想把货物储存在大王的市场上),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同“途”,道路),天下之欲疾(痛恨)其君者,皆欲赴愬(跑来诉说。愬,同“诉”,诉说)于王;其(如果)若是(像这样),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明白,糊涂),不能进于是(达到这一步)矣。愿夫子辅吾志(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聪明),请尝试之。”曰:“无恒产(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而有恒心(守道不变的善心)者,惟士(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为能。若民(至于普通百姓),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放荡)辟(不正)邪侈(过度),无不为已(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及(等到)陷于罪,然后从而刑(处罚)之(接着就加以处罚),是罔民(陷害百姓。罔,同“网”,这里用作动词,张网捕捉、陷害)也。焉有仁人(仁爱的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因此)明君制(规定)民之产,必使仰(向上)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养活)妻子(妻子儿女);乐岁终身饱(好年成时终年温饱),凶年(荒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驱使他们向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很容易地跟着国君走。之,指国君。轻,容易)。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只)救死而恐不赡(足),奚(何)暇(空闲)治(讲求)礼义哉(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不足以做到,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王欲行之,则盍反(同“返”返回)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在四周种上桑树),五十者可以衣(穿,名词活用为动词)帛矣;鸡、豚、狗、彘(猪
)之畜(这些牲畜),无失其时(季节。这里指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不要耽误)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之教(重视学校教育),申(反复说明)之以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之义,颁(同“斑”)白者不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于道路矣(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这样却)不王者,未之有(宾语前置句)也。”庖丁解牛庖丁(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名作动,踩),膝之所踦(yǐ支撑,接触),砉然(huā皮骨相离的声音)向(通“响”)然,奏刀騞然(hu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莫不中(合乎,符合。《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会:指节奏。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通“盍”,何,怎么。兼词,何不,《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至此乎?”庖丁释(放下)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进(超过)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完整的。《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这里指视觉,对应前文的“目视”)止而神欲(指精神活动。对应前文的“神遇”)行依乎天理(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批大郤(击入大的缝隙),导大窾(kuǎn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因(依靠,凭借。《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其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技经肯綮之未尝(技经:经络。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筋肉聚结处。此句为宾语前置,即“未尝技经肯綮”),而况大軱(gū股部的大骨)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众,指一般的)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磨刀石。《劝学》:“金就砺则利。”)。彼节(骨节)者有间(间隙;“批大郤”),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宽绰的样子)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吾见其难为,怵然(chù警惧的样子)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huò骨肉离开的声音)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对)晋,且(并且)贰于楚也。晋军(驻扎、驻军)函陵,秦军(驻扎)氾南。佚之狐言于(对)郑伯曰:“国危矣,若(倘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主谓之间)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表承接,才)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许之。夜(在夜里)缒而(表修饰)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倘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介词,拿)烦执事。越国以鄙远,(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的边邑。以,连词,表目的)君知其难也,焉(为什么)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实力变雄厚,您秦国的实力就相对变得弱小了)若舍郑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使者)之(主谓之间)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况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表承接)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既东(在东边)封郑,又欲肆(扩张)其西封(疆界),若不阙(侵损,削减)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而,却)利晋,唯(句首语气词,表希望)君图(考虑)之。”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订盟约,结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于是,就)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假如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亲附),不知;以乱易(替代)整,不武。吾其(表商量语气,还是)还也。”亦去(离开)之。鸿门宴①沛公军(驻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称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犒劳)士卒,为(替,给)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宠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叔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一向跟留侯张良要好)。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动词,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全部)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告诉)。”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怎么办呢)?”张良曰:“谁为(替)大王为(制定,献)此计者?”曰:“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说我曰:‘距(通“拒”,把守)关,毋内诸侯(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对等,比得上)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老交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救活,使⋯⋯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你跟他谁大谁小)?”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我要把他当兄长一样对待)。”张良出,要(邀请)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举起酒杯祝项伯健康),约为婚姻(儿女亲家),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丝毫财物都不敢据为己有),籍(造册登记)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的原因)遣将守关者,备(防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意外的事故)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通“背”,背德意忘恩)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通“早”)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趁机)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③沛公旦日从(带领,使⋯⋯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合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料想,意料)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隔阂,嫌怨)”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否则,我怎会这样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陪坐)。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你)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通“否”),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像鸟儿展开翅膀一样遮蔽,掩护)沛公,庄不得击。④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请求)入,与之同命(跟他同生共死)。”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通“纳”,接纳),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瞪着眼睛)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眼眶)尽裂。项王按剑而跽(跪)曰:“客何为者?(来人是干什么的)”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大酒杯)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剑切而啖(吃)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杀人唯恐不能杀光,对人用刑唯恐不能用尽酷刑),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让⋯⋯当王)之(他)。’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小人的谗言),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私意谯认为大王不采取这种做法为好)。”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⑤坐须臾,沛公起如厕(上厕所),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干大事不拘泥小节,行大礼不计较小的谦让)。如今人方为刀俎(刀和砧板),我为鱼肉,何辞为(何必告辞呢,为什么要告辞呢)?”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品)?”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一定遵命)。”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放弃,丢下)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取道)芷阳间(抄小路)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估计)我至军中,公乃入。”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禁得住,经得起)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拜两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责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小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这些人马上都会被他俘虏了)”⑦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谏逐客书
臣闻吏议逐客,窃〔私下〕以为过〔过错〕矣。
昔穆公求士,西〔名作状语,向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于戎取由余,于,从〕,东〔名作状〕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三句都是状语后置〕。此五子者,不产于秦〔状语后置〕,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省略现象,省略“于”〕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改变〕风易俗,民以〔省略现象,省略“之”〕殷盛,国以〔省略现象,省略“之”〕富强,百姓乐用〔被动,被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军队〕,举〔占领〕地千里,至今治〔古今异义,这里是形容词,指安定,今译是动词,治理〕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攻取〕三川之地,西〔名作状,向西〕并巴蜀,北〔名作状,向北〕收上郡,南〔名作状,向南〕取汉中,包〔吞并〕九夷,制〔控制〕鄢、郢,东据〔占据〕成皋之险〔定语后置,险要的地方〕,割〔占领,割取〕膏腴之壤,遂散〔瓦解〕六国之从〔通假字,通“纵”,合纵〕,使之西〔名作状,向西〕面事〔动词,侍奉〕秦,功施(,延续)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使动〕公室〔王室〕,杜私门〔贵族豪门〕,蚕〔名作状,像蚕一样〕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从前假使〕四君却〔拒绝〕客而不内〔通假字,通“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富强有利〕之实〔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获得〕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悬挂〕明月之珠,服〔佩带〕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树立〕翠凤之旗,树〔陈设〕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语助词,无实意〕,而陛下说〔通假字,通“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可以使用〕,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马棚〕,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通假字,通“彩”,彩饰〕
所以〔用来……的〕饰后宫、充下陈〔犹后列〕、娱〔使动〕心意、说〔使动〕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通假字,通“附”,缀着〕玑〔不圆的珠,泛指小珠子〕之珥〔耳环〕、阿缟〔东阿出产的丝织品〕之衣、锦绣〔锦织刺绣〕之饰不进〔进献〕于前,而随俗雅化〔闲雅变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使动〕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指代当时的音乐,比较优雅〕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取用〕郑卫,退〔摒弃,不要〕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像这样〕何也?快意当前,适〔适合,满足〕观而已矣。今取人则〔就〕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离开〕,为〔是〕客者逐。然则〔既然如此……,那么……〕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驾驭天下〕制〔制服〕诸侯之术〔方法〕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军队〕强则士勇。是以〔因此〕太山不让〔排斥〕土壤,故能成〔形成,实现〕其大;河海不择〔选择,挑选〕细流,故能就其深〔深度〕;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使动,使德明〕其德。是以〔因此〕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的原因〕无敌也。今乃〔却〕弃黔首〔指代平民〕以资〔资助〕敌国,却宾客以业〔使动词,使……完成事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停止〕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借给〕寇兵而赍〔赠送,给予〕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来,表目的〕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结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实现〕也。促织
宣德间,宫中尚(崇尚。又如“礼尚往来”)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句式:省略句,“于民间”;活用:每年)。此物故非西产(句式:判断句,以“非”为标志;本来);有华阴令欲媚(讨好)上官,以一头进(进献),试使斗而才(活用:名作动,显示才能),因(于是。又如“因舍其名”)责(要求)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活用:名作状,用笼子)养之,昂(活用:使动,使……高,抬高)其直,居(储存)为奇货。里胥猾黠,假(凭借)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活用:使动,使……尽)数家之产。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从事……职业),久不售(考中)。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句式:被动句,为+人+动词),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受牵累)尽(活用:形作动,赔光)。会(恰逢,正碰上;同义“适”“值”)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同义复词,补益,好处)?不如自行搜觅,冀(希望;同义词“幸”“愿”)有万一(万分之一)之得。”成然(活用:意动,认为……对)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打开)穴,靡(没有什么)计不施,迄(最终,最后;同义词“卒”)无济(成功;又有“帮助”“渡河”之义)。即(即使)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符合)于款。宰严限追比,旬(十天)余,杖(活用:名作动,用竹板打)至百,两股(大腿)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准备)资(钱财)诣(到,往)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句式:介宾后置,“于”),再拜(叩拜两次)。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合)辟(开),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连词,表修饰)听。少间(过了一会儿),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差错)。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句式:介宾后置,“如”)。食顷(一顿饭的功夫),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像)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兼词,于之);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知道;同义词“谕”“喻”)。然睹(看到)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给……看)成。成反复自念,得无(莫非,恐怕)教我猎虫所耶?细瞻(看)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副词,很)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到,往)寺后,有古陵(坟墓)蔚起。循(沿着,顺着)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慢慢地)行,似寻针芥(小草)。而心目耳力俱(都)穷(活用:形作动,穷尽,用尽),绝无踪响(名词,声音)。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突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跟踪,跟随)迹披(拨开)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急忙)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句式:介宾后置,“以”),不出;以筒水灌之,始(才)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长)尾,青项(脖子)金翅。大喜,笼(活用:名作动,用笼子装)归,举(全)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止)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偷看)父不在,窃(偷偷地)发盆。虫跃掷径(径直,直接)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随即)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通“尔”,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未几(不久),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句式:被动句;覆盖,又有“遭受”之义)。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介宾后置;不久),因而化怒为悲,抢(撞)呼欲绝。夫妻向隅(角落),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名作状,用草席)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只,只是)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看)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察看)视,虫宛然尚(还,仍然)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介宾后置,“以”),虚若无物;手裁(通“才”)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仔细看)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成以(因为)其小,劣(活用:意动,认为……不好)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符合;同义词“中”)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句式:定语后置,“名词+……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储存)之以为利,而高(使动,使……高,抬高)其直,亦无售(买)者。径造(到,往;同义词“诣”)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连词,表修饰)笑。因出己虫,纳比(靠近)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坚持,坚决)强之。顾(只,只是)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于是)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句式:介宾后置,“若”)。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屡次,多次;同义词“数”)撩之,虫暴(突然)怒,直(径直;同义词“径”)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
俄(不一会儿)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咬)敌领(脖子)。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骄傲;又有“怜悯”“注重”“自夸”之义)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正在)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通“又”)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脸上)。旋(一会儿)见鸡伸颈摆扑,临(靠近)视,则虫集(停止)冠上,力叮不释(放)。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通“翌”)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活用:形作名,奇异的本领),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倒下,失败)。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兼词,之于)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陈述)其能。既(已经,……之后)入宫中,举(全)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莫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活用:意动,对……感到奇异)之。
上大嘉悦,诏(下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不久),宰以(介词,凭借)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使)入邑庠(学校)。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才)苏耳。抚军亦厚赉(赏赐)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一小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只,只是)是(代词,这,这个)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担任)里正,受扑责时,岂意(意料,料想)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确实,实在)夫!”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长得好)者,必(一定)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疏通水道)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行和道义)。源不深而(表转折,却)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明智的人)乎!人君当(主持,掌握)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高峻),永保无疆之休(喜庆,福禄)。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行)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这)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得到治理,我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喜庆福禄。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凡百元首(帝王),承天景(大)命,莫不殷(深)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衰减)。有善始者实繁(多),能克终者盖(表推断)寡(少)。岂(难道)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连词,来)待下;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深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有好的开端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为什么呢?因为处在深深的忧虑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地对待臣民;
既(……以后)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人)。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监督,管理)之以严刑,振(同震,威吓)之以威怒,终(最终)苟(苟且)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戒慎);奔车朽索(绳索),其可忽乎!
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内心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人民(心怀怨恨);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这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建造)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谦虚)而自牧(养,),惧满溢(容器中水满而溢出)则思江海下(居于……之下)百川,乐盘(快乐)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准则,法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慎)终,虑(担心)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罢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不恰当的)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能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就想到要有江海容纳众水的度量,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田猎为乐,就想到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不恰当地奖赏;动用刑罚,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总此十思,弘(光大)兹(这)九德,简(选拔)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仁爱,宽厚),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广泛散播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忧,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仙人赤松子、王子乔那样的长寿(皇上)弹奏琴瑟或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多说什么,百姓就已经得到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掌管职事,劳损自己的聪耳明目,损害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❶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
”。
❷《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
,
”。
❸《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
”。
❹《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以“固本”“浚源”为喻,提出全文主旨“
,
”。
❺《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历代帝王有好的开始却不能坚持到底的原因的句子是“
,
;
,
”。
[答案]1.鸣琴垂拱不言而化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3.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4.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5.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答司马谏议书
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我)启:昨日蒙(承蒙)教,窃(私下)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常常)不合,所操之术(方法、主张)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介词,被)察(理解),故略上报(回信),不复一一自辨(同“辩”,分辩)。重(又)念蒙君实视遇(看待,对待)厚,于反覆(指书信往返)不宜卤莽,故今具(详细)道所以(……的原因),冀(希望)君实或见(见,相当于“我”。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有称代作用)恕也。
鄙人王安石陈述:昨天承蒙您赐教,我私下认为和君实您交往相好很久了,但是(咱们)议论政事(意见上)常常不一致,(这是我们)所持的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
既使想要勉强解释几句,最后也一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为自己一一辩解,又考虑到蒙受您的优厚对待,在书信往来时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出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宽恕我。盖儒者(这里指读书人)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用来……的)见(代“我”)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因而招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在)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施行)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动词,是)生事;为(介词,替)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批驳)邪说,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
预先)知其如此也。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是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清楚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侵官权,生事端,征民利,拒纳言。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定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来兴起有利的功业并消除种种弊端,这也不是生事扰民。
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言献媚之人,这也不是拒绝采纳大家的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之言,那是我本来预先料到它会是这样的。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顾念,忧虑)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当作)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对抗)之,则众何为(因为)而不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盘庚之迁,胥(相互)怨者民也,非特(仅仅,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因为)怨者故改其度(计划),度(估计,考虑)义(适宜)而后动,是(认为正确)而不见可悔故也。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大多把不顾念国家大家、同流合污,向众人谄媚当作好的事情。因此,皇上才想到变革这种情况,那么我不估量敌对者的多少,想要拿出力量帮助皇上来抵抗这股势力,那么众人怎么会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盘庚迁都的时候,满怀怨恨的是百姓人民啊,不仅是朝廷士大夫(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适宜然后就去行动,认为正确就没什么值得后悔的缘故啊。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以膏泽(施加恩惠)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动词,办,做)事,守(墨守)前所为(动词,做)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领教)。无由(没有缘由)会晤,不任(不胜)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指区区之心,或指自己。)向往之至!
如果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的大有一番作为,施恩惠给人民,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情都不做,守着前人所做的就可以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①中“
,
”两句直接点明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政见不合的原因所在,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
❷《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
,
”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❸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实行变法的句子是“
,
”,全面攻击新法。
❹王安石指出变法是出于皇帝的意旨的句子是“
”;新法是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制定的句子是“
”;然后再“”,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❺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
”,根本目的是“
”,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答案】1.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3.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4.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授之于有司5.先王之政兴利除弊阿房宫赋
六王毕(完结,指为秦国所灭),四海一(数词做动词,统一),蜀山兀(光秃。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伐殆尽),阿房出(出现,意思是建成)。覆压三百余里,隔离(遮蔽)天日。骊山北(名词作状语,从北边)构(建起)而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折,直走(通达)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萦绕)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囷囷(曲折回旋的样子)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量词,座)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蜀地的山秃了,阿房宫建成了。(从渭南到咸阳)覆盖三百多里地,(宫殿楼阁高耸)遮蔽天日。(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渭水、樊川缓缓流动,流入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走廊萦绕曲折,檐牙高耸,如鸟仰首啄物;(这些楼阁)各随地形,参差错落,精致工巧。(它们)回环曲折,像蜂房,像水涡,矗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雨后初晴)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天气)不齐(相同)。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辞别)楼下殿,辇(名词作状语,乘辇车)来于秦,朝歌夜弦(名词作动词,弹琴),为秦宫人。明星荧荧(明亮的样子),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出现云彩,怎(会有)蚊龙(腾空)?复道横空而跨,不是雨过天晴,怎会出现彩虹?(楼阁)高低错落,令人迷蒙,不辨南北西东。台上歌声温润,洋溢着春天般的欢乐;殿中舞袖飘拂,充满着风雨交加般的凄冷。(歌舞纷繁不断,欢乐悲戚丛生)一天之内,同一座宫殿之中,却(让人感到)寒暖不均,气候不同。
(六国的)宫女妃嫔、诸侯王族的儿孙们,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忽然)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远得不见踪影)不知其所之(动词,到,往)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美丽),缦立远视,而望幸(宠幸、宠爱)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动词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珍宝),韩、魏之经营(动词作名词,积蓄的金玉珍宝),齐、楚之精英(动词作名词,聚敛的珍品),几世几年,摽(掠夺)掠其人,倚叠(堆叠)如山。
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宫女们)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极为动人.(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可怜)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终未曾见过皇帝的身影.
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运送)来其间。鼎铛(平底的浅锅)玉石,金块珠砾(砾石,小石块),弃掷逦迤(连续不断),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为什么)取之尽锱铢(极言其少),用之如泥沙?使负(支撑)栋之柱,多于(比)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谷仓)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九州)之城郭
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从此)把宝鼎看作铁锅,把宝玉看作石头,把黄金当成土块,把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的心思,也是千万人的心思(人同此心)呀!秦统治者嗜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挥霍起来却像泥沙一样随便呢?(甚至)让支承屋梁的柱子,比农田里的农夫还多;让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布机上的织女还多;让(建筑物上)颗颗突出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让参差不齐的瓦缝,比全身丝绸衣服的纱线还多;直的横的栏杆,比全国城郭的围墙还多;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残暴无道、失去人心的统治者,这里指秦始皇)之心,日益(更加)骄固。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被攻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了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名词作动词,灭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假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抵抗)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依次传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嘈杂的笛声琴声,比闹市里的人声还多。(终于)致使天下人心里憋满了愤怒,却不敢说话。暴君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骄横顽固。(待到)戍边的士兵们一声呐喊,函谷关的天险就被攻破,楚人一把大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成了一片焦土!
唉!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消灭秦宗族的是秦统治者本身,也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诸侯各自爱护自己的百姓,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抵抗强秦;如果秦(在统一全国后)同样能爱护六国的百姓,那么就可以从二世、三世以至传到万世一直作君王,谁还能灭掉(它)呢?
秦人不暇(空闲)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却,表转折)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秦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只有让后代人去哀叹它的灭亡;后代人哀叹秦的灭亡却不能引以为鉴,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秦的覆辙)。(1)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3)《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___________”,嘈杂的音乐“____________”。(4)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答案: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2.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3.多于机上之工女多于市人之言语
4.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六国论
六国破灭(灭亡),非兵(武器,兵器)不利,战不善(好),弊在赂(割地贿赂)秦。赂秦而(连词,表因果关系)力亏,破灭之道(原因)也。或(有人)曰:六国互(交互,相继)丧,率(全都,一概)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由于)赂者丧,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因为。)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然后(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啊。有的人说:六个国家相继灭亡,全都(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灭亡,因为失去了强有力的援助,不能够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秦以(用)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那实际情况,它的实际数量)百倍;诸侯之所亡(所丢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忧虑,担忧),固(本来)不在战矣。思厥(相当于“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暴(通“曝”,暴露,意为“冒着”)霜露,斩荆棘,以(才)有尺寸之地。
秦国(除了)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小的战果得到邑镇,大的战果得到城市。比较秦国(因赂秦)获得的土地,和战斗胜利赢得的土地,这实际有百倍。诸侯(因赂秦)所丢失的土地,与打了败仗而丢失的土地(相比),这实际数目也有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忧患,本来不在于战争上。想他的(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占有一点的土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拿)以予人,如弃(丢弃,扔掉)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奉(献,奉送)之弥(更加)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决定,确定)矣。至于颠覆,理固(本来)宜(应当,应该)然。古人云:“以地事(侍奉)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合适,得当)之。
子孙对待它们不很珍惜,拿来送给别人,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得到一个晚上的安睡。起床看看四周边境,秦国军队又到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度,暴虐秦国的欲望无法满足,(六国)送给秦越多,(秦国)侵犯六国越急迫。所以没有打仗(双方)强弱胜负已经确定了。(六国)以至于国家被颠覆,从道理上讲本来应该这样。古人说:“拿土地侍奉秦国,如同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不烧尽,火不会熄灭。”这句话适宜得当。
齐人未尝(曾经)赂秦,终继(随着)五国迁灭(灭亡),何哉?与(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已经)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开始,起初)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这)用兵(武力,战争)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才)速(招致)祸焉。
齐国人不曾贿赂秦国,最终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亲附秦国却不帮助五国呀。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呀。
燕赵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为这个缘故燕国虽然是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是用战争/武力的功效。到燕太子丹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使…退却,译为打退、击退,使动用法)之。洎(及,等到)牧以(因为)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坚持到底)也。且燕赵处秦革灭(灭亡)殆(将,将要)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战败而亡,诚(副词,实在)不得已。向使(假使,假如)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天数,命运),存亡之理(与“数”同义),当(同“倘”,如果)与秦相较,或未易(轻易)量。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两次打败三次打胜。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使他们退却(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邯郸成为郡,可惜他使用武力却没有坚抟到底。
况且燕赵处于秦国消灭其他国家几乎完尽的时候,可以说智谋和力量都孤立无援,打了败仗然后国家灭亡,的确是不能够罢了。假使三个国家各自爱惜他们的土地,齐国人不亲附秦国,刺客不行动,良好的将领尚且存在,那么胜败的命数,存在灭亡的道理,应当能和秦国相抗衡,或许不会轻易估量。
呜呼!以(用)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名词作动词,礼遇,以礼对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被)秦人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之所劫(胁迫,挟持),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削月(名词作状语,一月月的)割,以(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债权合同纠纷解决-深度研究
- 跨文化交流障碍研究-深度研究
- 2025年武汉货运资格证考试题库
- 养殖田螺协议合同范本
- 冷库外租合同范本
- 三系购车合同范本
- 劳务合同范本简便模板
- 二级井点降水施工方案
- 加工意向合同范本
- 第十一课 旅游计划书(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龙教版
- 储能电站现场运行专用规程V1.0
- 施工图设计技术交底文档
- 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结题验收报告
- GB/T 8269-2006柠檬酸
- GB/T 28610-2012甲基乙烯基硅橡胶
- GA/T 1780-2021多道心理测试实验室建设规范
- PPT模板第二讲运动选材概述运动选材学
- 《龙须沟》赏析课件
- 加油站班组活动记录
- 工程伦理第二讲工程中的风险、安全与责任课件
- 教育心理学陈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