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服周之冕文质彬彬
——孔子的服饰理论与实践本章内容1、服周之冕,海纳百川2、维护基座,峻切庄严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纳入教程,系统传承5、敬畏服饰,身体力行6、孔子服饰学说的文化思考一、服周之冕,海纳百川孔子服饰观就是在周代礼乐文化格局下的社会形象雕塑。遵从周代冠冕堂皇的服饰制度,这不就是“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思想在新时期的具体延伸和落实?舜帝衣冠想像图舜帝陵舜帝象服饰格局竟然成为治国三大法宝之一,其实作为一个思想家,他相当精准地道出了社会秩序梳理的核心文化建构。这是孔子服饰文化言说的出发点与核心价值区,将服饰走向坚决纳入周文化的既定框架之内,以之展开理想社会总体与个体的塑形活动。首先,面对着服饰领域礼崩乐坏的种种现状,孔子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给予服饰以灵活而圆通的解释,使之以崭新的姿态进入具有人文意味的礼制框架之中。将服饰与治国联系起来,孔子的作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是对麻冕丝织的宽容;②是对婚服僭越的默认;③是对大禹陋装的高度评价;④是衣评管仲;⑤是对老子主张被褐怀玉的解释。对麻冕丝织的宽容传统的冠冕是麻织的,在孔子的时代里,人们为了美观精巧将它改为丝织。孔子,对此表现得很豁达。“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论语·子罕》)孔子没有像一般人那样从伦理的意义上给予否定和谴责,而是跳出常规的思维框架,改变了思维角度和方式,认为它从制作程序上更为简单明快,且这一改变没有影响礼的实质。对婚服僭越的默认周代时,冕服的使用,只限于特别隆重的场合。可是在春秋时,人们在婚礼上也使用冕服了。冕服作为祭服,就其实用功能而言,渗透的是重传统、重祖先、重既往的文化信息。冕服
婚服《礼记·哀公问》中,鲁哀公对婚服的僭越表示困惑,向孔子请教,婚服着冕服是否过分。孔子回答:“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昏,万事之嗣也,君何谓己重乎?”孔子从重子嗣、重婚姻着想,使之具备了重未来的文化意蕴。历代婚服僭越之源在于孔子的宽容态度。后世因此有着新郎着官服、新娘戴凤冠霞帔之俗,甚至有了称新郎官的种种现象。我们能在孔子这里找到文化理论依据。对大禹陋装的高度评价孔子是主张君子美饰的。然而,对于大禹,孔子以多重标准的呵护为衣着粗简的大禹打了圆场。孔子很圆通地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大禹图像衣评管仲
对于管仲,孔子从服饰的角度去掩匿其他方面的弱点。管仲原为公子纠的大夫,齐桓公(公子小白)杀纠后,管仲未能以死以报,反而作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弟子认为管仲不仁。孔子从尊王攘夷的春秋大义出发,对管仲予以充分肯定:“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其仁,如其仁!”从对管仲的评价中,我们看到,在孔子心中,服饰独特的款式一旦演绎为惯例,上升为文化传统,往往会成为一个民族存在的外在标志,成为一个民族尊严的寄托与象征。款式的变化自然也是政治成败文化存亡的标志,应该十分重视的。被褐怀玉的巧妙解释老子主张被褐怀玉,这和孔子关于君子美饰的主张相对。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被褐怀玉,何如?”孔子曰:“国无道,隐之可也;国有道,则衮冕而执玉。”孔子以宽容大度的态度,给予了一定的肯定。将这一服饰理念归拢于浑浊无道的乱世以及隐者的无奈选择。从客观效果看,这种理论上化敌为友的巧辩,不仅因宽厚而将对方置于一个相对逼仄的境地,而且也为自己服饰理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二、维护基座,峻切庄严以周文化为旨归的孔子的宽容、宽厚、宽松并不是一味温吞水般的随和,既有坐标系,就有不同的象限,就有正价值和负价值的数轴与标尺,决不会一任着装行为的“胡作非为”。倘若有击破这一底线者,他确乎也表现出更为严肃甚至严厉峻切的一面。这里有三例。
第一例斥齐桓公尚紫原则不让,抨击齐国流行紫色
孔子对其深恶痛绝之处在于,紫色夺去了周代以来朱红受尊崇的正统地位。第二例斥原壤箕踞据《论语·宪问》载:“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逊悌,壮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一向从容温厚的孔子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呢?因为原壤“夷俟”,即箕踞,即两腿叉开来,身体如平放的簸箕那样坐下去。先秦时代下体衣物仅有胫衣而无裈裆相连,人若不跪坐而箕踞,就会裸露下体有伤大雅。从孔子的话语看来,箕踞是最为敏感而又深恶痛绝的现象。周文化笼罩下的服饰本身就是羞见人体的遮蔽文明。原壤受到如此抨击就是因为他撞破了这一文明维系社会秩序和性别秩序的文明底线。箕踞
跪坐南宋黄升墓出土的开裆裤孔子甚至走向极致而回避人体之美的话题。这也是先秦诸子的共同话语禁忌。而不是像古希腊哲人那样将其作为纯客观的研究对象,或是崇拜倾慕的欣赏对象。终于有了一次正面讨论容貌之美的话题,也让孔子巧妙地绕开了。据《论语·八佾》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一个好端端的谈论容貌或人体之美的话题,就这样在孔子与其得意门生的推衍下,轻而易举地进入到伦理框架之中了。孔子师生所谈论的人,就迥异于今日谈论服饰人本性的“人”,而是伦理观念所渗透的抽象的“人”。也许,在孔子对容貌与人体话题的躲闪回避的微妙与敏感中,我们感悟到了文化的沉重意味。人类禁抑性乱的历史经验为人类自身建立了社会伦理与道德,建立了与之相应的裸体羞耻的价值观念。于是,在孔子这里,仿佛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的日常言行示范,有关人体的话题往往被有意悬搁起来,裸体甚至肌肤在社会空间的无意展露都会遭到禁抑与否定。周代服饰文化大厦的基座是建立在疏离裸态装身的底线之上的。孔子的维护,着眼虽具体,视域却宽阔。推崇覆盖装身,反对袒露体肤信阳战国楚墓出土彩绘组佩木俑从服饰角度看,这里连带的还有几个问题:其一是服饰起源说中的遮羞说。其二是裸露体肤的是与非问题。其三,由于畏惧而对人体观察不足,中国古代一直缺乏具体写实的人体造型的艺术眼光。第三例孙叔敖妻的穿着据《盐铁论·通有》记载:“昔孙叔敖相楚,妻不衣帛,马不秫粟。孔子曰:‘不可。大俭极下。’”在孔子看来,过犹不及,还是不允许的。因为着装的严整不只是一个社会形象的观赏问题,更有着一个社会秩序的梳理与社会心理平衡的问题。如果一个地位较高者追求大俭而着装简陋,那就是对于下级的逼迫,使得下级左右为难不知如何穿着是好,心理难免失衡,着装没有分寸。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宏观层面孔子着意将服饰笼罩在周代礼乐文化格局下,那么微观层面上他将服饰文化的建构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服装只有现实地穿着在人体上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孔子之所以如此着力强调服饰观念就是要塑造理想的人格,即所谓的君子风度。孔子服饰理论的又一核心层面即着意于探讨君子风度的服饰塑形与建构。
首先,孔子以比德思维模式为君子风度预设了衣人合一的理论前提。《礼记》中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他将玉器与人格人品进行系统的联类比拟。《礼记·聘义》具体记述了孔子论君子比德于玉。孔子的这种玉人异质同构的说法,即使不无大胆夸张随意联想的意味,但却仍是当时人们尚玉的美饰心态的概括与剖析。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鸟纹玉佩如果说衣人合一的观念能够成立,衣装具备着与人一样的地位和尊严,那么倒过来想,一旦出现对衣装的强制剪割或肆意亵渎,沿着这一思维模式推演,那么就自然会被理解为对人的严惩与侮辱。事实上古代相传的象刑,就是这一思维模式下的产物。相传上古尧舜时无肉刑,仅用与众不同的服饰加诸犯人以示辱,这就是所谓的象刑。或许,上古有了象刑的传统或传说,孔子以异质同构的联想思维将其整合成为衣人合一的理念。或者倒过来说也行,在历史的演进中,是孔子衣人合一的论断成为滋长象刑传说的思想土壤。荀子释读传统象刑其次,孔子提出了“君子正其衣冠”的命题。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服饰伦理命题。它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认为穿衣戴帽得整整齐齐,以示有文化教养,而是着力强调衣冠的周正本身就是成为君子的起码礼节和必备条件。只有君子才能意识到着装所蕴涵的衣人合一的重要性。因为一定的服饰,代表一定的社会身份,象征着一定的人格品位,因而衣冠不正,君子是引以为耻的。作为君子,无论在任何环境下,保持衣冠周正就成了第一要务。子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君子死,冠不免!”就是:“我要死了,也要把头巾整理好。”。再次,在君子风度的服饰建构中,孔子又提出了文质合一与文质互饰的观念。孔子一方面看重并思考盛装美饰精神性内涵,另方面又要从人品人格的角度梳理衣人关系,提出文质互补的美饰原则。孔子的本意在于说明服饰中和观,即着装不要过于突出,要适中,适可而止,要以文雅为美。孔子甚至将服饰的节制有度提升到人品的优劣和社会稳定的高度来看了。当人与衣冲突,亦即质与文矛盾时,孔子似乎更着意于人格风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孔子与鲁哀公论舜冠。(《孔子家语·好生》)孔子将服饰看成人格上的投影,对于他的弟子影响极大。如前所述,子路便是身体力行并以身殉服的第一人。孔子曾批评过子路的盛装,可后来也特别褒扬子路简装的从容潇洒。子路是这样,曾子也是这样。子路
曾子四、纳入教程,系统传承只有理性地解除服饰之礼与现实情境的各种冲突,才能真正使理想的服饰建构落实在千百万人的着装实践之中,成为共时性的壮观,而且也可凝为可操作推广的有效模式而代代传承,成为历时性的风景。孔子充满爱心与耐心,循循善诱。他选择典型例证将服饰纳入正规教育环节之中。在孔子看来,服饰因超形而上的文化氛围萦绕其间意味而变得神秘而凝重起来。而这样的服饰,自有特定的内涵与能力,在仪容举止的展示过程中,它往往能居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与支配作用,能够唤醒穿着者特有的思维模式与言行规范。一定的服饰所积淀的历史传统与文化观念,自然会在穿着时释放出来,要求穿着者以特定的仪容、言谈、举止来与之相适应。和服女五、言传身教,敬畏服饰孔子不仅特别重视君臣之间的礼节,就是陌生路遇者的特殊着装,也认真对待,给予重视。对于别人特殊服饰的关注、同情与尊重,一方面说明孔子服饰境界中注入了厚重的人文情怀;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孔子谈服饰论古今,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笃诚相待,身体力行的。孔子自己着装如此一丝不苟,那他是否有意营造儒服的经典样式?事实上,当时就有人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孔子本人是否认的。
《吴郡名贤传赞》儒服六、孔子服饰学说的文化思考先秦诸子特别是孔子以其解放自由的主体精神,以实践理性精神,各持颇多歧异的服饰观念彼此争鸣,为中国服饰文化拓展出相对多样性发展的格局,在不同层次上挖掘出了多样性服饰美学的文化的命题,甚至自觉不自觉地窥见服饰境界中可以“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为衣冠王国的服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孔子讲学图孔子的服饰命题讲究文质彬彬,衣人合一的服饰人格观念。重视服饰本身积淀的人类文明视衣为有意味形式的敬畏态度。着装讲究场合,讲究对象的礼貌意识和环境原则。尊重他人因衣动情的着装心理原则和人道主义。强调服饰标识类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海市劳务合同范例
- 劳动合同范本在昆明
- 包地合同范本模板
- 出口车牌架采购合同范本
- 临时用房建设合同范本
- 第五课 我是小画家-模块组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大连版(2015)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
- 劳动合同范本申请
- 养羊合作合同范本
- 2024年云浮市郁南县河口镇招聘笔试真题
- 2024年日照银行社会招聘考试真题
- 2020 ACLS-PC-SA课前自我测试试题及答案
- 流体输送实训装置操作规程
- BIM技术应用管理办法
- 信息论与编码第4章信息率失真函数
- extreme-sports 极限运动 英文 ppt
- 国际注册建造师与项目管理师双资格认证
- 面瘫护理查房
- 空间几何向量法之点到平面的距离
- 反激式变压器计算表格
- 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建筑立面装饰设计技术导则
-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目录结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