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试验:生科1哺乳纲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f73256ba3ae21eaf2805d0349813b29/4f73256ba3ae21eaf2805d0349813b291.gif)
![动物学试验:生科1哺乳纲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f73256ba3ae21eaf2805d0349813b29/4f73256ba3ae21eaf2805d0349813b292.gif)
![动物学试验:生科1哺乳纲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f73256ba3ae21eaf2805d0349813b29/4f73256ba3ae21eaf2805d0349813b293.gif)
![动物学试验:生科1哺乳纲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f73256ba3ae21eaf2805d0349813b29/4f73256ba3ae21eaf2805d0349813b294.gif)
![动物学试验:生科1哺乳纲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f73256ba3ae21eaf2805d0349813b29/4f73256ba3ae21eaf2805d0349813b29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哺乳纲(Mammalia
)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指脊椎动物亚门下哺乳纲的一类用肺呼吸空气的温血脊椎动物,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哺乳动物的身体结构复杂,有区别于其他类群的大脑结构、恒温系统和循环系统,具有为后代哺乳、大多数属于胎生、具有毛囊和汗腺等共通的外在特征。他们外型多样,小至体长30毫米长有翅膀的凹脸蝠,大至体长33米形同鱼类的蓝鲸。他们有很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分布在从海洋到高山,从热带到极地的广泛区域。
哺乳动物在外在和内在上存在着一些显著的特征,将哺乳动物与其他的脊椎动物区别开来。简单来说,哺乳动物是温血动物,具备毛囊和汗腺,并能给后代哺乳。它们有听小骨,骨骼结构有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征,并有独特的循环系统结构。最早的哺乳动物由似哺乳爬行动物中的兽孔目演化而来。真正的哺乳动物在中生代的三叠纪末期出现,进入新生代后哺乳动物取代恐龙占据生态位优势,演化出今天多样化的哺乳动物种群。
原兽亚纲(Prototheria
)原兽亚纲是哺乳纲动物的其中一个亚纲,现存只有1目(单孔目)2科3属5种,只分布在大洋洲地区。与鸟类和爬虫类一样的身体特征:卵生没有分肛门、尿道及产道,而是由合一的泄殖腔代替。与鸟类和爬虫类之间最明显的分别:鸟和他们都是温血动物,而爬虫类不是雌性动物没有乳头,但仍可以为幼兽提供乳汁哺育。
单孔目(Monotremata)鸭嘴兽科(Ornithorhynchidae)是单孔目的一科。该科仅鸭嘴兽(Orhithorhychus
anatinus)一种鸭嘴兽是体型最小的单孔目动物,适应水陆两栖的生活,在溪流或湖泊边挖穴居住,在水中捕食螯虾等水生动物。鸭嘴兽最显著的特征是似鸭般扁平的嘴,嘴触觉灵敏,可以用来在浑浊的水中寻找猎物。脚上有蹼,尾部似河狸,擅长游泳,在晨昏活动。单孔目(Monotremata)针鼹科(Tachyglossidae),通常被称为刺食蚁兽。此科下共有两属四种生物,均生活在澳大利亚及新几内亚。针鼹被分为两属,分别为针鼹属及原针鼹属。在针鼹属中只有一个种;而在原针鼹属中现存只有三个种,另外同属的两个种经已灭绝。针鼹是细小的哺乳动物,全身表面都由毛发及刺所遮盖。它们有着细长的口鼻部,同时有口和鼻的功能,但没有牙齿。针鼹是卵胎生的哺乳动物。兽亚纲(Theria)兽亚纲(Theria,源自希腊文θηρίον,野兽之意)是分类学上的一群哺乳类动物。这些动物从出生到幼年时期,不须经历在蛋中的生活。而兽亚纲中可粗分成两大类,分别是真兽下纲(eutheria,也就是胎盘类)与后兽下纲(metatheria,包含有袋类及其祖先)。兽亚纲的特征在于外耳、乳头,以及使其得以进行大范围移动的踝关节。有时候也以齿列型态作为定义兽亚纲的依据。后兽下纲(Metatheria)后兽下纲,又称有袋类,是一群雌性个体身上具有典型育幼袋的哺乳类动物,现存物种主要分布于澳洲及附近岛屿以及南美洲,也有少数生活于中美洲与北美洲。而其他地方则只有化石纪录。
美洲有袋总目(Ameridelphia)几乎所有生活在美洲的有袋类都属于这总目,只有微兽目除外。现时仍未确定美洲有袋类究竟是否单系群,即它们是否都有同一个祖先。其下的鼩负鼠目与澳洲有袋类较负鼠目更为接近。鼩负鼠目(Caenolestidae)鼩负鼠目(Caenolestidae),只有鼩负鼠科一科,包括鼩负鼠属、秘鲁鼩负鼠属、智利袋鼠属,现存只有6种。负鼠目(Didelphimorphia)负鼠是生活在美洲的有袋动物,现今共有67个品种,分布几乎遍及南美洲各地,其中有一种即北美负鼠进入了北美洲。下分一科为负鼠科Didelphidae
,又分绵毛负鼠亚科Caluromyinae及负鼠亚科Didelphinae两亚科澳洲有袋总目(Australidelphia)包含约四分之三的有袋类动物,包括澳大利亚所有有袋类动物以及南美洲的一个物种。微兽目(Microbiotheria)微兽目(Microbiotheria),又名智鲁负鼠目或小负鼠目,其下只有微兽科(Microbiotheriidae)。这个目下的大部份物种都已经灭绝,只剩下南猊。袋鼬目(Dasyuromorphia)袋鼬目(Dasyuromorphia)包含大部分肉食性有袋类哺乳动物,包括袋鼬。袋鼬目包含袋鼬科、袋狼科、袋食蚁兽科3个科。
袋狸目(Peramelemorphia)袋狸目(Peramelemorphia)是包括了袋狸及兔袋狸的一目,接近“杂食性有袋类”的主支。其下所有成员都是澳洲及新几内亚的原住民,大部份都有袋狸的体态:肥胖、弓背、尖长的吻、很大的耳朵、幼长的脚及幼的尾巴。兔袋狸科(Thylacomyidae):现存1个物种,1个已灭绝。†豚足袋狸科(Chaeropodidae):1个绝灭物种。袋狸科(Peramelidae):19个现存物种,1个已灭绝。双门齿目(Diprotodontia)双门齿目(Diprotodontia)又称袋鼠目,是一个包含约120种有袋类动物的目,其中有袋鼠、沙袋鼠、澳洲负鼠、无尾熊与袋熊等。此外还有一些已灭绝的类群,如双门齿科(Diprotodontidae)与袋狮科(Thylacoleonidae)。双门齿目中几乎全部都是草食动物,少数属于食虫动物与杂食动物。双门齿目生活于澳大利亚。分为袋熊亚目Vombatiformes、袋貂亚目Phalangeriformes
、袋鼠亚目Macropodiformes3个亚目。袋鼹目(Notoryctemorphia)袋鼹目下只有袋鼹科一科,袋鼹科只有袋鼹属一属。只有两个种。真兽下纲(Eutheria)真兽下纲(Eutheria)是一类包含胎盘哺乳类的动物。所有现存的真兽类都是胎盘哺乳动物。其最重要的特征是有真正的胎盘,幼兽出生时便发育比较完好。分为非洲兽总目Afrotheria
、贫齿总目Afrotheria
、灵长总目Euarchontoglires
、劳亚兽总目Laurasiatheria
4个总目。非洲兽总目(Afrotheria)
非洲兽总目的成立主要是基于分子及DNA分析。于1990年代前的基因分析将非洲兽总目看为真兽下纲下的四个大类之一,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却倍受争议。其中一个学说指非洲兽总目与其他三个分支是最古老的分裂,发生于一亿零五百万年前非洲从主要大陆分裂时。基因分析及化石纪录显示贫齿总目是在南美洲演化,并分化成劳亚兽总目及灵长总目。劳亚兽总目及灵长总目之间较为接近。非洲猬目(Afrosoricida)
非洲猬目(Afrosoricida),又名非洲鼩目,是包含了南部非洲的金毛鼹及马达加斯加与非洲的马岛猬的目,又分为两个亚目。马岛猬亚目(Tenrecomorpha)
马岛猬科(Tenrecidae)金毛鼹亚目(Chrysochloridea)
金毛鼹科(Chrysochloridae象鼩目(Macroscelidea)
象鼩目的体型由10至30厘米不等,重50克以下至超500克都有。短耳象鼩平均大小为15厘米。所有象鼩都是四足行走的,有像鼠的尾巴,并较长的脚。虽然长鼻各有不同,但都可以扭曲来寻找食物。它们主要是吃昆虫及其他细小的生物,尤其是甲虫、蜘蛛、蠕虫、蚁及白蚁,大部份都是从叶子堆中找到,另外它们亦会吃一些种子及嫩枝。它们像有蹄类般有大的犬齿及高冠的颊齿。现在只有象鼩科一科。管齿目(Tubulidentata)
管齿目(Tubulidentata)现存仅1种,即土豚。仅分布于非洲。无蹄有锋利的爪,且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曾一度被列为贫齿总目的一个成员。直到后来科学家知道了它的起源—-踝节目,才被列入非洲兽总目下的一个目。管齿目是正在衰亡的一个类群。化石不多,但是非洲的土豚尚没有受到威胁。土豚(Orycteropus
afer)是南非哺乳动物。长1-1.5米。耳长,吻如猪,舌长而粘。爪强而有力,善掘洞。栖草原和林地。食蚁和白蚁。夜行为主。又称蚁熊或土猪。为管齿目的唯一成员,属土豚科。蹄兔目(Hyracoidea)蹄兔科(Procaviidae)是蹄兔目现存的唯一代表。特征:体型似兔,脚上有蹄,脚掌有特殊附着力,适合爬树或在岩石上攀登。蹄兔为树栖性或地栖性,食植物或昆虫,背上有用于驱敌的腺体。长鼻目(Proboscidea)
长鼻目(学名Proboscidea)是哺乳动物一个目,只包含一个现存生物的科,象科,即大象。在冰川期有很多现已灭绝的物种,包括与大象相似的包括与大象相似的猛犸(长毛象)、乳齿象、恐象、铲齿象、amebelodon.已知的最早的长鼻目动物是Pilgrimella,接下来是始祖象。长鼻目动物栖息于森林、大草原以及河谷等地带。均喜欢集群生活。以植物性食物为食。现仅存有亚洲象(Elephas
maximus)、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na)、非洲森林象(Loxodonta
cyclotis)3种。亚洲象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和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非洲象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热带草原、灌木丛地带,非洲森林象主要分布于非洲中西部的热带雨林。海牛目(Sirenia)
海牛目(Sirenia)在海洋哺乳动物中是相当特殊的一群,所属物种均为植食性,以海草与其他水生植物为食。现存共有四种海牛目动物,分为两个科:海牛科(Trichechidae)的3种海牛(manatee),与儒艮科(Dugongidae)的儒艮(dugong)。儒艮科的另一物种大海牛(Steller'sSeaCow)曾存活至近代,但已在18世纪时被猎捕至灭绝。海牛科(Trichechidae)海牛是大型水生哺乳动物,在淡水或浅海中生活,以草食为主。目前人们将海牛科中的三个物种都称作海牛,它们分别是:亚马逊海牛、西印度海牛和西非海牛。成年海牛大约身长3-4米,体重600千克左右,有桨状的脚蹼。海牛与同属于海牛目的另一科儒艮科动物儒艮在外观上很相近,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于尾部的形状:海牛的尾部扁平略呈圆形,外观类似大型单片的船桨;而儒艮的尾部则是中央分岔的,和鲸相类似。儒艮科(Dugongidae)儒艮科(Dugongidae)是海牛目之下的一个科,包括儒艮(Dugong)和已灭绝了的大海牛(Steller‘sSeaCow)。儒艮是本科唯一的现生种,其族群分散,大致分布于印度洋与太平洋周边浅海地区,最西达东非与马达加斯加,北至日本的冲绳群岛,往东可达菲律宾与帕劳。与经常上溯至大河流域的海牛不同,儒艮仅在海水中活动,以海草为主要食物,有时也会食用藻类。一般生活于近岸浅海地区,但有时可在远洋发现。贫齿总目(Xenarthra)
贫齿总目(Xenarthra)又称异关节总目。原始真兽类之一,是现存最古老的真兽类,保存真兽类原始特征和独特的特征如脊柱后部的胸椎和腰椎上有附加关节。由于从真兽诞生的初期就已经分化了出去,其成员之间差异较大。有甲目(Cingulata)
仅1科,即犰狳科Dasypodidae。原隶属于贫齿目Edentata,根据Wilson&Reeder分类系统,现独立为目。有8属20种,可分为倭犰狳亚科Chamyphorinae和犰狳亚科Dasypodinae。分布于美洲。上体两侧和4肢外侧常覆盖着骨板与鳞板,并由几列可动的横带分成前后两部,横带间由弹性皮肤连接,可将身体蜷缩成球状,以防御天敌侵害;耳小;舌能伸缩;前肢3~5指,指爪弯曲强大,后肢5趾,具爪;牙齿细小,钉状,终生生长。披毛目(Pilosa)
包括了食蚁兽、树懒及已灭绝的地懒。在贫齿总目未被提升为总目而常称作“贫齿目”的时候,披毛目也常称作“披毛亚目”。树懒亚目(Folivora)树懒科Bradypodidae特点:毛被蓬松长厚;头短圆,耳小并隐于毛内;尾短;前肢2~3指,后肢3趾,均有可屈曲的锐爪,前肢长于后肢;上颚有齿5对,下颚4对,共18枚;胃分数室;颈椎6~9节;全身毛色灰褐,因身上毛被附着有藻类植物,外表呈现绿色。二趾树懒科Megalonychidae
仅1属2种,包括二趾树懒Choloepus
didactylus和霍氏二趾树懒Choloepus
hoffmanni。分布于南美洲。有时归于树懒科,区别在于前者前肢3指,颈椎6节。二趾树懒与更新世的大地懒Megatherium
americanum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大地懒地面生活,具发达的尾和爪,可依靠后足和尾站立,体型巨大,体长6米,体重可达5吨。
蠕舌亚目(Vermiling)侏食蚁兽科(Cyclopesdidactylus)贫齿总目披毛目侏食蚁兽科的单科种,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从墨西哥最南端到巴西、巴拉圭的广大地区。侏食蚁兽是4种食蚁兽中体型最小的一种,体长只有36-45厘米,体重小于400克。体毛软密,呈金褐色,口鼻部较短,尾能卷曲,前爪上有两个大爪。食物以蚂蚁或腐烂的水果等。食蚁兽科(Myrmecophagidae)特征:吻部尖长,嘴管形;舌可伸缩,并富有粘液,适于舐食昆虫;耳小而圆;前肢力强,第3指具特别发达并呈镰刀状的钩爪,后肢4~5趾亦具爪。头骨细长而脆弱,无齿。共3属3种。早前分在这一科的侏食蚁兽目前已独立成科,成为侏食蚁兽科下的单科种。灵长总目(Euarchontoglires)
灵长总目(Euarchontoglires)是胎盘类哺乳动物中的一个总目,基于分子基因序列分析和逆转位子存在/消失的资料,以啮齿动物(啮齿目和兔形目)和灵长动物(树鼩目、灵长目和皮翼目)所组成。树鼩目(Scandentia)
树鼩目(Scandentia)哺乳动物的一目。生活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中。有2科5属20种。树鼩目为小型树栖食虫的哺乳动物,结构上既有食虫类的特点(具爪,臼齿原始等),又有灵长类的特点(脑较大,嗅叶较小,骨质眼眶环完整,拇指和其他4指稍能相对)。仅有1科16种,均分布于东南亚热带森林中,外形似松鼠,其代表动物为树鼩。皮翼目(Dermoptera)
皮翼目(Dermoptera),常统称为鼯猴,只有鼯猴科一科,是哺乳纲的一个小目,特产于东南亚。是处在衰败状态下的动物,现存仅一个代表,即鼯猴科。滑翔能力极强。兔形目(Lagomorpha)
兔形目是哺乳动物中一个存在谱系归置困难的目。早期它被归属到啮齿目下,构成一个超科。后来发现兔形目跟啮齿类的之间存在趋同演化。建立兔形目与其他真兽各目之间的发生学关系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也得不到总结性的认识。兔形目与啮齿目的主要区别:兔形目的上颚有两组门齿,第二组门齿在第一组门齿正后方。啮齿目的上颚则只有一组门齿。换句话说,兔形目的上下颚共有6颗门齿,啮齿目则共有4颗门齿。兔科(Leporidae)包括大约50种兔和野兔。兔科与鼠兔科合起来组成兔形目,是哺乳动物中的一个目。兔与鼠兔的不同之处是它们有个短而多毛的尾巴、较长的耳朵和后腿。所有的属,除了兔属(Lepus)以外,通常被归类于兔;而兔属大约占近一半的种类则常被称为野兔。然而,在这两种俗名的区别并不应用于现在的科学分类,例如长耳大野兔是兔属的成员,而岩兔属(Pronolagus)和粗毛兔属(Caprolagus)有时被称为野兔。鼠兔科(Ochotonidae)是兔形目下的一个科,有两个属,分别是意大利鼠兔属(Prolagus)和鼠兔属(Ochotona),然而也有部分书籍将意大利鼠兔属列为兔形目下的一个科。意大利鼠兔属下仅有意大利鼠兔一种,而意大利鼠兔已灭绝。鼠兔属下则有多达30种,统称为鼠兔,又名鸣声鼠或石兔。鼠兔是一种耳朵短而圆,没有尾巴。据说鼠兔是因为外形酷似仓鼠而得名。鼠兔没有犬齿,门齿可不断生长。前肢五指,后肢四趾。爪子细而弯,适合掘土。毛色因种而异,由灰色、灰褐色至锈褐色,夏毛要比冬毛淡。灵长目(Primates)分为原猴亚目和猿猴亚目(简鼻亚目),主要分布于世界上的温暖地区。灵长类中体型最大的是大猩猩,体重可达275千克,最小的是倭狨,体重只有70克。原猴亚目(Prosimii)是低等的灵长目,和猿猴亚目(类人猿亚目)的主要区别包括颜面通常较长而似狐,夜行性成员较多,常有较大的眼睛,有些种类嗅觉比较发达,耳能转向,趾端有爪,5趾只能同时伸屈,不能单独活动,脑量相对较小,额骨和下颌骨未愈合等。狐猴型下目(Lemuriformes)是现存原猴类种类最多的,最多样化的一类,但也是分布最局限的一类,仅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及附近的一些小岛。马达加斯加岛由于与非洲大陆很早以前就分离,岛上缺少狐猴的竞争对手,因此狐猴在岛上非常繁盛,成为岛上的优势物种,并占据了不同的生态地位,其成员之间的体型和习性差异甚大,除了典型的夜行性树栖类型外,还进化出了昼行性和地面活动的类型。狐猴型下目可以分成3~5个不同的科(狐猴科、鼬狐猴科、鼠狐猴科、大狐猴科、指猴科),这些科除了现生种类外,还包括一些化石种类,其中不少灭绝的时间并不久远。狐猴科(Lemuridae)体型差异很大,外形与鼠、猫、狐和猴都有相似处。体长13~60厘米,体重60~3000克;尾长17~60厘米,相当于或超过体长,尾毛密而长,多呈扫帚状;眼大;被毛浓密,且具鲜明的颜色;大型种类的吻部延长,形似狐嘴;外耳壳半圆形,或被毛浓密;后肢长于前肢,指、趾具扁指甲,较小的种类第2脚趾上是带沟槽而弯曲的爪;有36个牙齿,只有鼬狐猴为32个牙齿,缺上门齿。鼬狐猴科(Lepilemuridae)鼬狐猴又称嘻狐猴,鳞狐猴,除少数种类外,主要为夜行性。特征:鼬狐猴的食物基本限于植物,有比较独特的消化系统,借助盲肠辅助消化吸收,可以食用植物粗纤维,并可将自己的粪便吃下进行第二次消化吸收。鼬狐猴的这种消化能力使其能忍耐比较贫瘠的生存环境。鼠狐猴科(Cheirogaleidae)鼠狐猴科Cheirogaligidae是夜行性的小型狐猴,可能是最原始的狐猴类,也有人将其置于狐猴科作为一个亚科。鼠狐猴科中包括一些体型最小的灵长类,其中赤色倭狐猴Microcebus
rufus体长仅10厘米多,尾长13厘米,平均体重仅55克。鼠狐猴科成员为杂食性,其中多数更偏重果实,有些更偏重昆虫,还有些以树脂为主食。大狐猴科(Indriidae)大狐猴科包括现存的大狐猴Indri、原狐猴Propithecus、毛狐猴Acahi三属。特征:大狐猴科成员后肢明显长于前肢,树栖性,一旦下到地面则直立跳跃行走。食物大狐猴科成员均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食,除了毛狐猴Acahi
laniger外,均为昼行性。指猴科(Daubentoanioide)现存仅有指猴Daubentonia
madagascariensis一种,是一种体大如猫的杂食性野性狐猴,另外有一种体型更大的指猴,重可达10公斤,现在已经灭绝,而现存的这种指猴也处于濒危状态。前肢的中指和无名指细如铁丝,可以用来抠树皮中的昆虫。指猴的牙齿也比较特殊,是唯一没有犬齿的灵长类,而门齿则象啮齿类一样终生生长。指猴体毛蓬松,尾毛很长,看似松鼠。指猴曾经一度以为已经灭绝,但在1957年重新被发现,1966年共收集到9只放到了马岛附近的一个小岛上,这里就成了指猴的唯一栖息地。懒猴型下目(Lorisiformes)懒猴型下目Lorisiformes是原猴类分布最广泛的成员,也是现在唯一分布于大陆上的原猴类,体型从很小到中等大小,均为夜行性。懒猴型下目包括两类形态和习性完全不同的动物,一类无尾,行动缓慢,另一类有蓬松的长尾,善于跳跃,动作敏捷。有人将这两类均置于懒猴科Lorisinae,二者作为不同的亚科,也有人将后者单列为丛猴科Galagidae.跗猴型下目(Tarsiiformes)灵长目、原猴亚目的一下目。包括现存的跗猴和史前的鼠猴,其特征介于原猴亚目和类人猿亚目之间,和类人猿亚目的原始成员非常相似,可能类人猿亚目就起源于这一类。史前时期跗猴型下目的分布相当广泛,种类繁多,但是现在仅分布于南洋群岛,只有少数几个种。跗猴科(Tarsiidae)又称眼镜猴科,因眼睛非常大而似眼镜而得名,其眼睛所占的比例是所有哺乳动物中最大的它们长有特别长的脚踝和长腿,极能适应攀附和跳跃,手指和脚趾上还长有吸盘似的圆盘,抓物非常牢固。它们没有窝,睡觉时就紧抱直立的树干。猿猴亚目(Anthropoidea)
灵长目的一亚目。即高等的灵长类,包括各种猴、猿和人类,其智力发达,指尖具指甲,多白天活动,颜面多少似人。类人猿亚目包括分布于新大陆的阔鼻下目Platyrhini和分布于旧大陆的狭鼻下目Catarrhini,此外还包括一些归属不明确的最早期成员。阔鼻下目(Platyrhini)灵长目类人猿亚目的一下目。即新大陆猴,是新大陆唯一的灵长类。阔鼻下目是高等灵长类中比较原始的一支,其化石不很丰富,化石种类和现生类型非常相似。特征:鼻部软骨间隔很宽,鼻孔开向侧方,鼻孔之间的距离比较远,鼻甲基部分开,其它的特征还包括有三个前臼齿等。包括4属42种。分布于南美洲热带地区。体型似松鼠或略大,体长13~37厘米,尾长15~42厘米,体重70~1000克;外型多样性大,头、脸的模样似哈巴狗或狮子头,有的具白色长须;头圆,耳大而裸露或仅有稀疏的毛;体被毛,丝绒状,色泽多样;尾长,末端多具长毛;仅大脚趾具扁甲,其余各指、趾均为爪状的尖爪;胸部有1对乳头;后肢比前肢长;牙齿32枚。多为稀有物种。卷尾猴科(Cebidae)狭义的卷尾猴科仅包括2属9种,可分为2个亚科:卷尾猴亚科(悬猴亚科)Cebinae和松鼠猴亚科Saimiriinae。分布于中、南美洲,北起哥斯达黎加南至巴拉圭。因大部分种类的尾巴具缠卷功能而得名。体型大小差别很大,体长24~72厘米,尾长15~90厘米,体重287~10000克,所有种类均为36枚牙齿;无颊囊和臀胼胝;指和趾细长,具有扁的或弯曲的指甲,有的拇指退化,有的高度发育;鼻孔朝向两侧;尾毛大多密而长,在尾端下部有一无毛区,皮肤厚实,可抓握东西。夜猴科(Aotidae)包括1属12种,主要分布于中美和南美的森林地区。是唯一夜行性的高等灵长类。声音丰富。群居。每年繁殖1仔。僧面猴科(Pitheciidae)
有4属42种,分布于南美。树栖。白天活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群体生活。僧面猴极为灵活,可在相距达十米的树枝之间飞跃,在原产地一般称为“飞猴”。雌雄两性的毛色有明显的差异。青猴亚科的种数和从属分类都有一定争议,也有人认为它们和夜猴合为一科。蜘蛛猴科(Atelidae)
有5属24种,蜘蛛猴分布于南美洲热带森林。因四肢细长,在树上活动时,远看像一只巨大的蜘蛛而得名。毛多且密,头圆小,尾长大于体长,可达80厘米,缠绕性极强。白天活动,小群觅食,晚上可集上百只得大群。遇敌害时会发出报警声,并不断向入侵者投掷树枝和粪便。吼猴体型较大,体长90厘米,为长可超过100厘米。舌骨发达,可发出巨大吼声,1.5千米以外都可听见,用以传递信息。狭鼻下目(Catarrhini)
分布于旧大陆的高等灵长类,包括原上猿总科Propliopithecoidea、猴总科Cercopithecidae和人型总科Hominoidea。原上猿总科是狭鼻下目最原始的代表,也是猴总科和人型总科的共同祖先。猴总科即旧大陆猴,现在旧大陆大多数的灵长类均属此类。人型总科包括人和猿,在中新世曾经比较繁盛,后来逐渐衰落,现在种类不多且除了人以外均为珍稀物种。鼻尖狭窄,鼻孔向下,鼻甲基部相连,有两个前臼齿,体型多比阔鼻下目成员略大。猴科(Cercopithecidae)有18属80种,是灵长目最大一科,分为2亚科:猴亚科(猕猴亚科)Cercopithecinae和疣猴亚科Colobinae。分布于非洲和亚洲。特征:体重1.5~50kg。吻部突出,两颚粗壮,牙齿32枚,鼻孔朝前向下紧靠,手足均有5个指、趾,具扁平的指甲,均能直立。昼行性。猴亚科有可以储存食物的颊囊,齿尖低,食性比较杂,通常四肢基本等长,包括9属约50种,如长尾猴属Cercopithecus、猕猴属Macaca、狒狒属Papio、山魈属Mandrillus等。疣猴亚科除个别外都无颊囊,有比较复杂的消化系统,胃囊状,体积比前者大3倍,齿尖高,主要食树叶等植物性食物,拇指退化,而拇趾粗大,后肢通常比前肢长。长臂猿科(Hylobatidae)有4属14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特征:因臂特别长而得名。体长45.6~63.5厘米,无尾,体重6~13千克。直立高不过0.9米;腿短,手掌比脚掌长,手指关节长;身体纤细,肩宽而臀部窄;有较长的犬齿。臀部有胼胝,无尾和颊囊。喉部有音囊,善鸣叫,不同种种类叫声差别很大。雄猿一般为黑、棕或褐色;雌猿或幼猿色浅,为棕黄、金黄、乳白或银灰色。栖息于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季雨林,树栖。白天活动。善于利用双臂交替摆动,手指弯曲呈钩,轻握树枝将身体抛出,腾空悠荡前进,一跃可达10余米,速度极快,能在空中只手抓住飞鸟。人科(Hominidae)是灵长目一科。本科除了人类外,还包括所有绝种的人类近亲及几乎所有猩猩。长臂猿科是本科最亲近的旁系群,两者组成人猿总科。在某些门派的分类下,长臂猿亦为人科的一员。猩猩亚科(Ponginae)仅3属4种。分布于非洲和东南亚。特征:体型较大,不具臀胼胝,前肢长可过膝,而于脸部少毛。猩猩Pongo
pygmaeus现仅存于苏门达腊北部以及婆罗洲的低地和山区的热带雨林,数量稀少,成年雄性脸颊上有明显的脂肪组织构成的“肉垫”,具有喉囊。人亚科(Homininae)现仅1属1种,即智人(现代人)Homosapiens。分布于世界所有大洲,早期类型仅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欧洲的温暖地区。特征:直立步行,臂不过膝,体毛退化,手足分工,下颌骨浅且粗壮,犬齿和下第一前臼齿退化、牙釉质厚、3个臼齿的磨耗相差很大,大脑极为发达,有语言和劳动,有社会性和阶级性。可分为2个亚科:南方古猿亚科Australopithecine和人亚科Homininae。啮齿目(Rodentia)啮齿目是哺乳纲的一目。上下颌只有1对门齿,喜啮咬较坚硬的物体;啮齿目动物一般比较小,多数在夜间或晨昏活动,许多种类的繁殖能力很强。该目种数约占哺乳动物的40%~50%,个体数目远远超过其他全部类群数目的总和,几乎遍及南极和少数海岛以外的世界各地。包括松鼠型亚目,鼠型亚目和豪猪型亚目。
松鼠型亚目(Sciuromorpha)啮齿目中出现和分化比较早的一个亚目,包括一些亲缘关系并非很近的类群,有人将这些类群升级为不同的亚目,其中有些成员也被一些专家划入其它的亚目。松鼠型亚目分布比较广泛,以亚洲、北美洲和非洲最为丰富,少数分布于欧洲和南美洲北部,而大洋洲和南美洲南部没有分布。山河狸科(Aplodontidae)现存最原始的啮齿目成员,拥有一些原始特征。山河狸科史前有较多种类,而现存仅山河狸Aplodontia
rofa一种,分布于北美洲西北部的湿润的海岸针叶林中。山河狸体长30~40釐米,外形似小型的河狸,但是没有河狸那样扁平的尾巴,其尾长仅2.5釐米。山河狸食性广泛,可以食用多种不同的植物,并有储存食物的习惯。山河狸调节体温和保持湿度的能力均较差,需要冬眠和夏蜇,平时则挖掘复杂的洞穴居住。松鼠科(Sciuridae)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适应从半荒漠、高山到热带雨林的多种不同生活环境,有些种类还出现在城市花园中。松鼠科成员依生活习性可以分成树栖、夜行性、可以滑翔的鼯鼠类,树栖、昼行性、不能滑翔的松鼠类和地面生活的地松鼠类三大类,虽然彼此差异较大,但多有较大的眼和或多或少蓬松多毛的尾。豪猪型亚目(Hystricomorpha)啮齿目中种类最少而科最多的一个亚目。豪猪型亚目成员虽然外形差异较大,但是解剖结构比较一致,头骨和下颌均为豪猪型,咬肌穿过大眶下孔,门齿和釉质层全为复系式,颊齿四个,为脊型齿。豪猪型亚目可以大体分为非洲类型和美洲类型两个大类,其中美洲类型种类更多,也更具多样性,并且有些类型有向著较大性草食动物进化的趋势。另外旧大陆的豪猪科Hystricidae与这两个类型均有一定区别,分类地位不确定。豪猪科(Hystricidae)豪猪型亚目中分布最广的一科,分布遍及非洲和亚洲南部,在南欧也能见到,是豪猪型亚目唯一见于欧亚大陆的成员,而以东南亚种类最多。豪猪科成员以身上有棘刺而著称,身上的毛演化成保护性的棘刺在很多哺乳动物中都出现,而齧齿类中甚至在豪猪型亚目中就出现在多次,但是以豪猪科的刺最为发达。豪猪科的棘刺比较容易脱落,有些种类还可以将棘刺射出,豪猪身体後方的棘刺要比前方的更发达,抵御敌害的典型姿势就是将身体背向对方。其豪猪科分成短尾和长尾两个类型,短尾的类型体型大而粗壮,身上的刺较长,在森林和草原中都有分布。长尾类型体型较瘦小,刺较短,尾长,尾的末端有一丛较长的刺,尾巴摇动时可发出声音,用以警告敌手。美洲豪猪科(Erethzontidae)与旧大陆的豪猪科外形非常相似,是豪猪科在新大陆的对应,但是二者的亲缘关系却不是很近。与豪猪科一样,美洲豪猪科的分布也非常广泛,在南北美洲重新相连後,从南美洲到达了北美,现在北至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南到阿根廷都能见到,包括豪猪型亚目中分布最北的成员。与豪猪科相比,美洲豪猪科的刺较短,较细,通常不超过4釐米。美洲豪猪科主要为树栖性,有适合爬树的爪子,其中树栖性最强的树豪猪Coendon还有能缠绕的长尾。例如:北美豪猪,卷尾树豪猪,兔豚鼠。·豚鼠科(Caviidae)全部为分布于南美洲的地栖性植食性动物。豚鼠科成员身体肥胖,体型中等到较大,腿较短或较长,尾极短或者无尾。豚鼠科最著名的成员当属豚鼠Cavia
porcella,豚鼠因身体肥胖似小猪而得名,被广泛当做宠物和实验动物饲养,又称“荷兰猪”。豚鼠科比较特殊的成员是兔豚鼠(长耳豚鼠)Dolichotis
patagona,因耳朵较长似兔而得名。兔豚鼠分布于南美洲南部的巴塔格尼亚草原,其体态不似齧齿类而略似善于奔跑的有蹄类,也被称为鹿豚鼠。兔豚鼠体型较大,体重可接近10公斤,四肢非常长,可以在草原上快速奔跑,例如:白臀豚鼠。水豚科(Hydrochoeridae)向较大性食草动物方向发展的齧齿类,包括现存体型最大的齧齿类,而一些化石类型体型更大。水豚科现存仅水豚Hydrochoerus
hydrochaeris一种,分布于巴拿马到阿根廷北部,也有人将北部的水豚另分出一种巴拿马水豚Hydrochoerus
isthimus。水豚体型似猪,为半水栖性,脚上有半蹼,无尾,善于游泳和潜水,成群生活在水域附近,食水生植物。水豚体长超过1米,体重可达66公斤,是南美洲大型肉食动物的主要食物之一。例如:水豚。花背豚鼠科(Dinomyidae)成员现存仅一种,即花背豚鼠Dinomys
branickii,而在史前尚有较多种类。花背豚鼠又称长尾豚鼠,是豚鼠类中唯一尾部较长的成员。花背豚鼠体型较大,长可达80釐米,身上有花斑,体型和花纹均和斑豚鼠非常相似,只是尾巴长、四肢略短而行动缓慢。花背豚鼠分布于南美洲西北部安第斯山区的森林中,北到哥伦比亚,南到玻利维亚。例如:花背豚鼠。毛臀刺鼠科(Dasyproctidae)是一些体型中等到较大的善于奔跑的路栖齧齿类,体型酷似小型的有蹄类。毛臀刺鼠科包括中等体型的昼行性的毛臀刺鼠Dasyprocta、体型略小的的昼行性的长尾刺鼠Myoprocta和体型较大的夜行性的斑豚鼠(刺豚鼠)Cuniculus(Agouti),其中斑豚鼠有时被列为单独的科。毛臀刺鼠科成员主要分布于热带雨林中,有些在热带稀树草原地区也能见到,常出现外水域附近,其中多数种类分布于南美洲北部,也可见于中美洲并可北达墨西哥。毛臀刺鼠科成员是拉丁美洲肉食动物和印第安人的重要食物来源,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也有一定作用。例如:橙色毛臀刺鼠,斑豚鼠,短尾绒鼠。绒鼠科(Chinchillidae)又称毛丝鼠科,现存有绒鼠Chinchilla、山绒鼠Lagidium和平原绒鼠Lagostomus三个属,是特产与南美洲南部的中型齧齿类,均身披浓密的丝状绒毛。绒鼠Chinchilla体型较小,毛质更优,属于所有动物中最优质最昂贵的毛质,其野外种群也因此受到威胁。绒鼠相貌可爱,也被普遍当作宠物来饲养,被称为“龙猫”。山绒鼠有很长的耳朵,外形极似有长尾的兔子,大小也与兔子相仿。平原绒鼠耳朵较短,面部有黑色条纹,易于辨认。平原绒鼠的雌雄差别很大,雄鼠体重是雌鼠的两倍,重达8公斤,是绒鼠科体型最大的成员。例如:黑毛山绒鼠.华毛鼠科(Abrocomidae)仅以南美洲中部的华毛鼠Abrocoma为代表,有2~3种。华毛鼠外形似普通的老鼠,而身上有类似绒鼠的浓密绒毛,只是毛质要次于绒鼠。华毛鼠生活于较寒冷的山区,主要在地面活动,也能爬树,食植物性食物。华毛鼠科的亲缘关系有一定争议,有人认为和绒鼠科比较密切,有人认为和八齿鼠科或针鼠科关系比较密切。例如:贝氏华毛鼠,灌丛八齿鼠,鼹八齿鼠。八齿鼠科(Abrocomidae)适应穴居生活的齧齿类,分布于南美洲南部和西部的平原和山区。典型的八齿鼠科成员外形略似普通的老鼠而头部比例较大,口鼻部较圆,四肢短,其中穴居性最强的鼹八齿鼠Spalacopus
cyanus则有较多的穴居性特化。八齿鼠科成员均善于挖洞,食植物的块茎、块根等地下部分。梳鼠科(Ctenomyidae)分布于南美洲南部,外形和习性与北美洲得衣囊鼠非常相似,相当于衣囊鼠在南美洲的对应,但二者亲缘关系较远。梳鼠科与八齿鼠科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可合并为同一科。梳鼠与八齿鼠、衣囊鼠一样为穴居性的齧齿类,居住在复杂的洞穴系统中,食植物的地下部分。梳鼠的牙齿相对较大,在挖洞时可以起到辅助作用,几乎一生都居住在地下,很少上到地面。例如:巴西梳鼠。针鼠科(Echimyidae)身上有棘刺或者硬毛的中型齧齿类,分布于中南美洲从尼加拉瓜到巴拉圭之间。针鼠科成员生活于地面或者树上,其中树栖的成员尾较长,身体比较纤细;地栖的成员尾较短,身体比较粗壮;而体型介于二者之间的成员即在地面活动也在树上活动。针鼠科成员食多种不同食物,常生活在水域附近,在中南美洲属于比较常见的动物。例如:金尾针鼠。牛鼠科(Capromyidae)包括分布限于西印度群岛的十多种牛鼠和分布南美洲中南部的河狸鼠Myocastorcoypus,其中河狸鼠有时被列入针鼠科或者自成一科。牛鼠科成员体型较大,身体粗壮,适合不同的生存环境。西印度群岛的牛鼠多为树栖性,有些种类有可以缠绕的尾,也有一些则为短尾,其中最大的种类体重达7公斤。由于岛上引进了獴等外来动物,牛鼠已经比较珍稀。河狸鼠情况正好相反,由于毛质和肉味均佳而被引入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很多地方,逃到野外的河狸鼠适应力极强,常能很好的生存,有些则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河狸鼠体重5~10公斤,为半水栖性,脚上有蹼,水性极好,在河岸挖洞居住,食水生植物,偶尔也食小型水生动物。例如:河狸鼠,长尾牛鼠,大藤鼠。藤鼠科(Thryonomyidae)又称甘蔗鼠科,因常在甘蔗田中活动并喜食甘蔗而得名(藤条和甘蔗等节茎植物都可用英文Cane来表示)。藤鼠科现存仅藤鼠Thryonomys一属。藤鼠科成员体型较大,身体粗壮,和美洲的一些豚鼠有些相似,其中大藤鼠Thryonomys
swinderianus体重可达9公斤。藤鼠科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各地,比较常见,常被一些土著部落捕捉作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也是非洲经济作物的主要破坏者之一。大藤鼠常在多芦苇的水域附近活动,水性较好,遇到危险会逃进水中。岩鼠科(Pteromuridae)仅岩鼠Petromus
typicus一种,分布于非洲西南部地区,从安哥拉南部经纳米比亚到达南非西北部。岩鼠的体型类似地松鼠,而习性颇似岩蹄兔,喜欢在岩石上晒太阳。岩鼠为群居性,由一个成员负责放哨。岩鼠主要以果实和种子为食。其中原来豪猪目也算是啮齿目当中的亚目。例如:岩鼠。鼠型亚目(Myomorpha
)啮齿目中最大的一个亚目,包含了将近25%的哺乳类物种,它们的外表皆与老鼠相似。鼠总科(Muroidea)又称老鼠,是一种属于啮齿类的总科,其中含有仓鼠、沙鼠、大鼠、小鼠,以及其他亲缘动物。它们广泛分布于南极以外的各个大陆。由于难以测定各分类群之间的关系,因此也有文献将所有鼠总科皆归类在鼠科(Muridae)之下。目前依据分子种系发生学研究所作出的次分类,共有约280个属,以及至少1300个种。它们是少数与人类保持密切联系而繁盛的动物类群之一。仓鼠科(Cricetidae)上颌的第一、二臼齿尖排成二纵列或形成交错排列的三棱体。包括6亚科:水[鼠平]亚科Arvicolinae、仓鼠亚科Cricetinae、冠鼠亚科Lophiomyinae、林鼠亚科Neotominae、棉鼠亚科Sigmodontinae、美洲攀鼠亚科Tylomyinae。种类繁多,主要分布于新大陆,其中南美洲所有的鼠形亚目成员均数此类,其次是欧亚大陆北部,是欧亚大陆北部的主要鼠类,在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也有分布,并且是马达加斯加仅有的啮齿类,而在鼠科的分布中心亚洲东南部和大洋洲却没有分布。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尾短,有颊囊,是常见医学实验动物。其他如金仓鼠SyrianHamster,因其可爱外型,是非常受欢迎的宠物。鼠科(Muridae)有16亚科500余种,是哺乳动物的第二大科。除了人为扩散的种类外,自然分布仅限于旧大陆。耳短而厚,向前翻不到眼睛。后足较粗大。食性广泛,适应力强,部分种类有迁移习性。繁殖力强,如褐家鼠一年可产6~8胎,孕期3周左右,每胎产仔7~10只,多达15只。家鼠属Rattusv的黑家鼠Rattus
ratt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小鼠属Mus的小家鼠Mus
musculus随着人类到达了世界各地,是最成功最常见的哺乳动物,视为害兽,也被培养出白化品种供医药试验用。马岛鼠科(Nesomyidae)包括6亚科:非洲巨鼠亚科Cricetomyinae、德拉尼鼠亚科Delanymyinae、非洲攀鼠亚科Dendromurinae、马岛白尾鼠亚科Mystromyinae、马岛鼠亚科Nesomyinae、岩攀鼠亚科Petromyscinae。分布于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也是马达加斯加岛的唯一啮齿类类群。刺山鼠科(Platacanthomyidae)仅2属2种:刺山鼠Platacanthomys
lasiurus和猪尾鼠Typhlomys
cinereus。分布于东南亚。以前人们还认为有一种越南猪尾鼠Typhlomys
chapensis,并且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极危级”,目前认为它是猪尾鼠的亚种。刺山鼠可见于印度南部、中国南部、越南北部的潮湿、多岩石的热带或亚热带森林中,生活在地下洞穴、树洞、挨近溪流的岩石裂缝中。鼹形鼠科(Spalacidae)包括所有掘土或营地下生活的鼠类啮齿动物,每个种都具有与这种生活方式相关的特化和极端的形态学、生理学及行为的特征。现有4亚科: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竹鼠亚科Rhizomyinae、非洲鼹形鼠亚科Tachyoryctinae、鼹形鼠亚科Spalacinae。我国有前2个亚科。其中鼢鼠亚科有2属6种。分布于我国中部和北部,以及西伯利亚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四肢短粗有力,前足爪特别发达,适挖掘;视觉退化;耳壳仅是围绕耳孔的很小皮褶;尾短,略长于后足,被稀疏毛或裸露。因贮食和挖掘复杂的洞系,是农牧业害兽之一。在2公顷面积的鼢鼠洞中,曾挖出马铃薯300千克。在牧区,除了贮存大量牧草外,由于从地下推出大量松土,还掩埋大片草场,使产草量减少。跳鼠总科(Dipodoidea)善于跳跃的小型啮齿类,后肢长于前肢,尾细长。跳鼠总科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洲和非洲北部,可以分成林跳鼠科和跳鼠科。跳鼠总科包括一些体型最小的啮齿类,其中分布于巴基斯坦的小号角跳鼠Salpingotulus
michaelis头体长不到5厘米,是最小的啮齿目成员,林跳鼠体长多不到10厘米。跳鼠总科成员有冬眠习性,其中有些种类冬眠时间很长。睡鼠总科(Gliroidea)因夜行性,分布于温带的种类有冬眠习性且冬眠时间很长而得名,但是睡鼠总科的成员也有一些分布于非洲,在那里并不需要冬眠。睡鼠总科的分类有不同的意见,传统上分为睡鼠科Gliridae、刺睡鼠科Platacathomyidae和荒漠睡鼠科Seleviniidae,也有人将后两科的均置于睡鼠科中,现在则一般将分布于南亚和我国华南的刺睡鼠科置于鼠科中。劳亚兽总目(Laurasiatheria)
劳亚兽总目(Laurasiatheria)是根据DNA序列分析及逆转位子数据而成立的真兽下纲下的一个演化支。其名字是来自相信这些哺乳动物都是在从盘古大陆分裂出来的劳亚大陆上演化的。它们是灵长总目及非洲兽总目的姊妹分类。猬形目(Erinaceomorpha)仅猬科Tenrecoidae。原隶属于食虫目Insectivora,根据Wilson&Reeder分类系统,现独立为目。有7属22种,只有一个科——猬形科,包括2亚科。特点:大多有刺而尾短,体背和体侧满布棘刺,头、尾和腹面被毛;吻尖而长,尾短;前后足均具5趾,蹠行,少数种类前足4趾;齿36~44枚,均具尖锐齿尖,适于食虫。鼩形目(Soricomorpha)鼩形目(学名:Soricomorpha),又名鼩鼱目,是生物学上哺乳动物纲的一个分化支。在过去,鼩形目的动物都属于食虫目。后来发现食虫目属下的物种其实原来是多系群,所以有不少原来属于食虫目的动物都被分出来。这些物种包括有被归入了非洲兽总目的非洲猬目动物及劳亚兽总目的猬形目,余下了现时鼩形目的四个科。待这四个科又再分出成为鼩形目时,食虫目变成了一个空壳,只好取消解散了。鼩鼱科(Soricidae)鼩鼱科(学名:Soricidae),又称尖鼠科,是鼩鼱目的一科。其下有鼩鼱亚科。基本上所有鼩鼱都被归进此科。鼩鼱是一种体型细小、外貌有点像一种长鼻鼠的哺乳纲动物──虽然两者的外貌有点相像,但其实并没有任何关系。鼩鼱的脚有五只有爪的脚趾。另外,树鼩鼱和象鼩鼱虽然名称上有“鼩鼱”二字,但并不属于鼩鼱科,而是分别属于树鼩目及象鼩目。鼹鼠科(Talpidae)鼹科,或鼹鼠科(学名:Talpidae)成员大多为穴居的鼩鼱目动物,体形结构适于地下生活,但也有部分的成员为水栖动物。过去曾与其它鼩鼱目成员一起被归类为食虫目沟齿鼩科(Solenodontidae)沟齿鼩(学名:Solenodontidae)又名沟齿猥,是哺乳纲鼩形目的一种夜行性穴居生物,全归入沟齿鼩科沟齿鼩属里。这些动物都只在加勒比海才有它们的踪影。它们以昆虫为食物,外形有点像鼩鼱。这个科只有一属,两个种:海地沟齿鼩和古巴沟齿鼩,另外两个种已经灭绝。岛鼯科(Nesophonts)岛鼯(Nesophonts),是哺乳纲鼩形目的一种已灭绝的动物,被归类为岛鼯科岛鼯属。全科只有一个属,辖下有9个品种,皆已绝种。这些动物在古巴、伊斯帕尼奥拉岛(即今日的多米尼加共和国及海地两个的所在地)、波多黎各及开曼群岛皆为特有种。翼手目(Chiroptera)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现生种共有19科185属962种,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分布遍于全世界。翼手目的动物在四肢和尾之间覆盖着薄而坚韧的皮质膜可以像鸟一样鼓翼飞行,这一点是其他任何哺乳动物所不具备的,为了适应飞行生活,翼手目动物进化出了一些其他类群所不具备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特化伸长的指骨和链接期间的皮质翼膜,前肢拇指和后肢各趾均具爪可以抓握,发达的胸骨进化出了类似鸟类的龙骨突,以利胸肌着生,发达的听力等。蝙蝠是对翼手目动物的总称。大蝙蝠亚目(Megachiroptera)体一般较大,第1、2指有爪,眼大,臼齿齿面平滑,具有纵沟。除个别种类外,一般无回声定位能力。一般以果实为食,对果园有害,有的以花蜜和花粉为食,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狐蝠、果蝠、犬蝠等。小蝙蝠亚目(Microchiroptera)体较小,仅第1指具有爪,眼小。臼齿具锐齿尖。耳廓外一般有耳屏。能发出超声波,有回声定位能力。一般以昆虫为食,对人类有益,如蝙蝠、大耳蝠、菊头蝠、蹄蝠、鼠耳蝠等。此外,有少数特化为能吸牛、马或人血的吸血蝠,食鱼的食鱼蝠,还有吃花蜜和花粉的长鼻蝠等。本目种类较多,全世界约有900种,仅次于啮齿目。蝙蝠科是小蝙蝠亚目下的一科,约有300多种。鳞甲目(Pholidota)鳞甲目(学名:Pholidota,拉丁学名:Malayanpangolin)只有1科1属,即穿山甲科(Manidae)穿山甲属(Manis)。属于该目的动物通称鲮鲤,俗称穿山甲。一共有七个种:大穿山甲Manis
gigantea、南非穿山甲Manis
temmincki、树穿山甲Manis
tricuspis、长尾穿山甲Manis
tetradactyla、印度穿山甲Manis
crassicaudata、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另有菲律宾穿山甲(Manis
culionensis)原为马来穿山甲的一个亚种,2005年有学者研究支持其独立成为一个新物种。食肉目(Carnivora)
食肉目Carnivora现生有11科89属250种。我国有7科24属56种,仅鬣狗科无分布。俗称猛兽、食肉兽。特征:牙齿尖锐而有力,上颌第四前臼齿和下颌第一臼齿形成裂齿。上裂齿两个大齿尖和下裂齿外侧的2大齿尖在咬合时好似铡刀,可将韧带、软骨切断。大齿异常粗大,长而尖,颇锋利,起穿刺作用。头骨上矢状嵴高耸,颞窝及下颌冠状突大,以容纳强壮的颞肌,具骨质耳泡,下颌关节突位置低,四肢灵活,尺、桡骨分离,腕骨中舟状骨、月骨和头状骨常愈合,4或5趾,末端具锐爪。科以上的分类主要依据头骨基部,特别是耳区附近的构造。水生食肉动物形态极特化,身体呈流线型,四肢桨状,牙齿同型化并趋于消失。反应迅速,动作灵敏,准确、强而有力。均具发达的大脑和感觉器官,嗅觉、视觉和听觉均较发达。食肉类体型矫健,肌肉发达,四肢的趾端具锐爪,以利于捕捉猎物。生活方式为掠食性。有些种类具较发达的分泌腺,既是自卫的武器,又是通讯联络和标记领域的手段。多昼伏夜出。通常主要为陆生的食肉目被置于裂脚亚目Fissipedia,海洋生活的置于鳍脚亚目Pinnipedia。猫型总科(Feliformia
)裂脚亚目的一个分类,爪大多能伸缩,鼻吻部较短。有4科。猫科(Felidae)有5属36种,分为3亚科:猎豹亚科Acinonychinae、猫亚科Felinae、豹亚科Pantherinae。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美洲的寒带到热带(由欧林猫Felis
silvestris驯化来的家猫F.s.catus已被人为带到全世界,很多成为当地入侵物种)。我国有4属13种。特征:体型中、大,躯体均匀,四肢中长,趾行性。头大而圆,吻部较短,视、听、嗅觉均很发达。犬齿及裂齿极发达;上裂齿具三齿尖,下裂齿具2齿尖;臼齿较退化,齿冠直径小于外侧门齿高度;齿式。皮毛柔软,常具显著花纹。前足5趾,后足4趾;爪锋利,可伸缩(猎豹属爪不能完全缩回)。尾一般较发达。多数善攀缘及跳跃。大多喜独居。肉食,常以伏击方式捕杀其他温血动物。虎Panthera
tigeris分布于亚洲,有8个亚种,其中3种已灭绝,我国特产的华南虎(中国虎)P.t.amoyensi也已基本野外灭绝。獴科(Herpestidae)有18属37种,分为2个亚科:鼬形獴亚科Galidinidae和獴亚科Herpesnidae。分布于分布于旧大陆的热带和温带地区,尤以非洲为多,仅马达加斯加岛就有9种。特征:体型较大细长,后足仅具4趾,四肢短,具腺囊,头骨形态及牙齿与犬科较接近,但上裂齿原尖较大,且有较发育的前附尖。臼齿2/2,上臼齿横生,其内叶较外缘为狭。以小型动物为食,有些种类是著名的食毒蛇动物。灵猫科(Viverridae)有6亚科20属35种:隐肛狸亚科Cryptoproctinae、食蚁狸亚科Euplerinae、缟狸亚科Hemigalinae、双斑狸亚科Nandiniinae、棕榈狸亚科Paradoxurinae、灵猫亚科Viverrinae。主要分布于非洲和亚洲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特征:体型较大细长,后足仅具4趾,四肢短,具腺囊,头骨形态及牙齿与犬科较接近,但上裂齿原尖较大,且有较发育的前附尖。臼齿2/2,上臼齿横生,其内叶较外缘为狭。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森林边缘,以岩洞和树洞为巢。夜行性,捕食小动物,兼食植物果实。雌雄性在会阴部均有发达的芳香腺囊分泌灵猫香,雄性产量比雌性多1倍以上,常擦抹在小树桩或石块上作为占据领域的标志。鬣狗科(Hyaenidae)仅4属4种,可分为2个亚科:鬣狗亚科Hyaeninae和土狼亚科Protelinae。分布于非洲和印度。特征:体型似犬,长颈,后肢较前肢短弱,躯体较短,肩高而臀低;颈后的背中线有长鬣毛;牙齿大,具粗壮的锥形前臼齿,裂齿发育,臼齿退化。颌部粗而强,能咬开骨头。进化主干在古北界和非洲,中中新世时有一早期特化的中鬣狗类;晚中新世时鬣狗繁盛;新世现生属出现,其中一支豹鬣狗通过白令陆桥进入北美。鬣狗(缟鬣狗、条纹鬣狗)体较小,全身布满条纹,多为独居,依靠发达的嗅觉觅食腐肉。犬型总科Canoidea(熊型总科Arctoidea)裂脚亚目的一个分类,爪不能伸缩,鼻吻部较长。有4科。犬科(Canidae)有4科有14属34种。除南极洲和大部分海岛外,分布于全世界。我国有4属6种。特征:体型中等、匀称,四肢修长,趾行性,利于快速奔跑。头腭尖形,颜面部长,鼻端突出,耳尖且直立,嗅觉灵敏,听觉发达。犬齿及裂齿发达;上臼齿具明显齿尖,下臼齿内侧具一小齿尖及后跟尖;臼齿齿冠直径大于外侧门齿高度;齿式为。毛粗而长,一般不具花纹。前足4~5趾,后足一般4趾;爪粗而钝,不能伸缩或略能伸缩。尾多毛,一般较发达。善于快速及长距离奔跑,多喜群居,常追逐猎食。熊科(Ursidae)有6属9种,包括熊猫亚科Ailurinae和熊亚科Ursinae,前者可单列一科。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非和美洲。我国有4属5种。特征:体躯粗壮、肥硕,吻部较长,尾极短小,体长1.5~2米,体重约100~400千克;四肢粗强有力,前、后肢均具5趾,蹠行性,以整个足掌着地而行。多为杂食性,取食青草、嫩枝芽、苔藓、浆果和坚果,也捕捉蛙、蟹和鱼,掘食鼠类,掏取鸟卵,更喜舐食蚂蚁,盗取蜂蜜,甚至袭击小型鹿、羊或觅食腐尸。温带和寒带种类有冬眠习性,称长期半睡眠,蛰伏洞内不食不动,新陈代谢降低,呼吸频率减缓,而体温不显著下降,遇惊动则苏醒,偶然出洞活动。冬眠洞穴位于向阳的避风山坡或枯树洞内,时间可持续4~5个月。怀孕雌熊在冬眠洞内产仔,翌年出蛰时带新生幼仔一起出洞。除冬眠期外,无固定栖息场所,非发情交配期,雌、雄皆单独活动。
浣熊科(Procyonidae)有6属19种。分布于美洲。因多数种类进食前总是先把食物浸入水中,然后食用而得名。特征:体型较小,尾长于体长的一半;臼齿2/2,它们的上裂齿都有较大的原尖和次尖。臼齿多呈方或长方形,具半封闭的外耳道上窝。浣熊Procyon
lotor体长65~75厘米,尾长25厘米,体重7~9千克;全身毛色为灰棕色混杂,面部有黑色眼斑;尾部有多条黑白相间的环纹;裂齿和臼齿的形状与熊类相似。取食各种果、菜、鱼、蛙、鼠、小鸟和昆虫等。白天蜷伏窝内,夜间出来觅食。喜在溪边、河谷的近水处捕食鱼、虾和昆虫。亦喜上树,以树洞为窝。春季产仔,每胎4~5仔。在北方寒冷地区,有冬眠习惯。小熊猫Ailurus
fulgens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西藏、云南、四川)海拔2000~3000米的亚高山丛林中,也见于印度、尼泊尔、不丹和缅甸北部,尾长而蓬松,具棕白相间的九节环纹,俗称“九尾狐”、“九节狼”。鼬科(Mustelidae)有25属70种,可分为6个亚科:水獭亚科Lutrinae、獾亚科Melinae、蜜獾亚科Mellivorinae、臭鼬亚科Mephitinae、鼬亚科Mustelinae、美洲獾亚科Taxidiinae。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和美洲。我国有10属21种。特征:中小型兽类,躯体细长,四肢较短。头形狭长,耳一般短而圆,嗅觉、听觉灵敏。犬齿较发达,裂齿较小;上臼齿横列,内叶较外叶宽;臼齿齿冠直径大于外侧门齿高度。体毛柔软,多无斑纹。前后足均5指(趾);蹠行性或半蹠行性;爪锋利,不可伸缩。尾一般细长而尖,有些种类尾较粗,如水獭和獾。大多肛门附近有臭腺,可放出臭气驱敌自卫。鳍脚亚目(Pinnipedia)过去单立1目,即鳍脚目Pinnipedia。体呈纺锤形或流线型,体表密生短毛,头圆,颈短。四肢具5趾,趾端一般有爪,趾间被肥厚的蹼膜连成鳍状,适于游泳。耳廓小或无。鼻和耳孔有活动瓣膜,潜水时可关闭鼻孔和外耳道,尾小,夹在后肢间。口大,周围有触毛。牙齿为一出齿,齿分化不显著。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中,除少数种外,仅在交配、产仔和换毛时期才到陆地或冰块上来。皮下脂肪极厚,用以保持体温。听觉、视觉和嗅觉灵敏,在水下有回声定位能力,潜水时心率减慢,只相当于正常心率的1/10,外周血管收缩,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给。潜水时间可持续5~20分钟。属一雄多雌类型。肉食性,无裂齿,多为整吞食物,不加咀嚼,主食鱼、贝类和软体动物。分布于南、北半球寒带和温带海洋。有3科。海象科(Odobenidae)仅1属1种,即海象Odobenus
rosmarus。分布于北冰洋海域。因其长达30~40厘米的上犬齿,突出口外形成獠牙,与象牙相似而得名。特征:雄性体长330~360厘米,体重约1000~1300千克。雌性体长约300厘米,体重仅及雄者之半;体型呈纺锤状;皮肤粗而厚、皮下脂肪厚达10~15厘米,皮上多皱,裸而无毛,灰黄色;四肢宽大,肥厚,呈鳍状,借鳍状肢支撑可在陆地上移动;颈部粗,吻部有很多硬毛。群居,常数10只或100~200只同栖在一起。在陆地上行动笨拙,但在水中较活跃,力大又善于游泳,能在水中潜伏很久才上到水面呼吸。獠牙是自卫的武器,又可用以攀登冰丘和挖掘食物。海狮科(Otariidae)有6属13种。主要分布温带海域。特征:海生食肉兽,体型纺锤状;牙齿与陆栖食肉兽相似,但犬齿、裂齿等分化不明显;肢呈鳍状,大部隐于皮下,后肢遥在体的后端与发达的尾部连在一起为主要游泳器官;趾间具蹼,前肢第一趾最长,后肢第一、五两趾较中央的三趾长陆地行动较灵活。主要以各种鱼类为食。雌雄两性体型大小差别显著,雄性一般大于雌性一倍左右。繁殖时期在海岛岸边或浮冰上进行交配、育幼和换毛。多具集群性,一雄多雌制,雄兽往往为争偶而相互争斗。我国有2属2种。海豹科(Phocidae)身体肥胖而圆,皮下有厚脂肪层,体型呈纺锤状;头圆,颈粗,头上无外耳壳;四肢短而宽,具5趾,均呈鳍状,但后肢和尾相连在一起,永远向后,故上陆后不能步行;牙齿尖利。在水内能灵活上升到水面呼吸,俯仰均能游泳,但上陆后则行动缓慢、笨拙,只能匍匐蠕动,拖曳前进。以鱼类为主食,兼食贝类。在沿岸、岛屿或冰块上繁殖,每胎1仔,初生幼兽多遍体白色,为天然保护色。奇蹄目(Perissodactyla)
因趾数多为单数而得名。具散漫状蜕膜胎盘和双角子宫;乳头鼠鼷位;睾丸降于阴囊或无阴囊;胃简单;盲肠大并呈囊状;体长200~400厘米,体重200~3000千克。脚的中轴通过中趾,第一趾(大拇指)和第五趾一般都已消失,这样,前后脚通常只有3个趾起作用,在进步的马类中甚至只有1个趾。多数动物趾端为蹄,但有一科指端为爪。在奇蹄类的踝部,距骨近端有一双重隆起的滑车形的面,以与胫骨相关节,远端与踝部其他骨头相连处则为一扁平的面。奇蹄类的股骨,在其骨干的外侧有一显著的突起,名第三转子。这类动物的门齿通常齐全,组成一剪割植物的有效器官,犬齿退化或消失;前臼齿在进化过程中逐渐趋向高度臼齿化。马科(Equidae)有1属9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是现存奇蹄目中种类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人们最熟悉的一科。体格匀称,四肢长,第三趾发达,具蹄,第二、四趾退化,仅余退化的掌骨和跖骨。如野驴(骞驴)Equus
hemionus,尾近端部毛短而光滑,尾远端部有披散的长毛,分布在我国新疆、西藏、内蒙和青海一带,为家驴的祖先。普氏野马Equus
caballus
przewalskii为家马的祖先,原产地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我国新疆交界处,现野外已基本灭绝。家马Equus
caballus
caballus现是最为重要的家畜之一。貘科(Tapiridae)仅1属4种。分布于东南亚(1种)和南美洲(3种)。现存最原始的奇蹄类,保持前肢4趾后肢3趾等原始特征。体型似猪,有可以伸缩的短鼻,善于游泳和潜水。植食性。马来貘(印度貘)Tapirus
indicus分布于东南亚从缅甸、泰国南部经马来半岛到苏门达腊岛,体型较大,身体黑白两色,易于辨认。美洲的三种貘均体色比较单一,体型多小于前者。中美貘Tapirus
bairdii分布于墨西哥到哥伦比亚之间,体型较大,是拉丁美洲现存体型最大的陆生动物。南美貘Tapirus
terrestris分布于南美洲广大地区,外形接近中美貘而略小,是现存貘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山貘Tapirus
pinchaque分布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北部,体型小,毛长而略卷曲,比较适应山区的寒冷环境。亚洲和美洲的貘虽然成貘体色有较大区别,幼貘却比较相似,身上均有花斑。均为濒危物种。犀科(Rhinocerotidae)有4属5种。分布于亚洲南部、东南亚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800~3000千克;前后肢均三趾;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栖息于低地或海拔2000多米的高地。夜间活动,独居或结成小群。生活区域从不脱离水源。食性因种类而异,以草类为主,或以树叶、嫩枝、野果、地衣等为食物。母兽妊娠期18~19个月。寿命30~50年。犀牛角的装饰和药用价值而被大量捕捉,均为濒危物种。偶蹄目(Artiodactyla)
偶蹄目(学名:Artiodactyla)是哺乳动物中的一个大目,约220种,是现代进步繁盛的有蹄类,90%的现存有蹄动物都是偶蹄动物。其中又以牛科最为繁盛。偶蹄目动物由古新世的踝节目动物进化而来。基本上从始新世开始分化。中新世和上新世是其进化的重要时期。早期的偶蹄动物类似今天的鼷鹿,小巧,短腿,以叶子为食。等到始新世开始出现草,拥有复杂消化系统的偶蹄动物能有效地利用这种粗糙、低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鲜胶原蛋白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词语梦想的价值》课件
- 【语文】《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联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HAZOP分析方法》课件
- 《办公自动化cha》课件
- 风险与收益课件图解
- 《劝学论证思路》课件
- 《银行业分析报告》课件
- 《求职面试模板》课件
- 《张唯美的动物摄影》课件
- 2024年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一套
- 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种植良种繁育技术研究与应用
-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化学
- 《火力发电企业设备点检定修管理导则》
- 2024年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摊位安全责任书
-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建议书
- 销售人员商务礼仪培训通用课件
- 道口看守员安全操作规程培训课件
- 《团队介绍模板》课件
- 小钱币大历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