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贵州省三联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4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答卷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在条形码粘贴区域规范贴条形码。3.答卷时,请认真读题,客观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字迹工整,笔迹清晰。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5.请保持答题卡平整,不能折叠,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不用收回)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其祖其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对的。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C.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答案】1.B2.D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对的”错误。由原文“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可知,作者只是叙述乡土社会对礼的认知,但对残酷的内容并不认可。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错误。“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但并不是“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礼因为缺乏变化”错误。由原文“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可知,选项因果关系不成立,属于强加因果。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小题。材料一“过完80岁生日之后,我有一个理想,就是90岁时实现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现在我又多了一个理想,希望我的母校能成为世界名校。”在武汉四中110周年校庆上,袁隆平对记者再次重申理想,其中超级稻亩产千公斤的理想,他在多个场合说起。由于时间紧迫,对于记者的诸多问题,袁隆平的回答总是能省则省,不能省的话就一句带过,但是谈到超级稻,话匣子就合不拢,一个又一个专业名词扔出来,不管在场的人懂不懂。“我们正在向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进军。按照计划到2012年实现亩产达到830公斤目标,到2015年实现亩产达到900公斤目标。现在看来,两年之内实现亩产830公斤的目标没问题。今后再努把力,争取提前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言之切切,足见对水稻研究情深。梦想在变,从500公斤增长到1000公斤。同样,从杂交稻到超级稻,袁隆平探索了40多年,一辈子干一件事,坚持的信念是什么?“饿起来的滋味很不好受啊。”作为一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小时候经常饿肚子,切身的感受,支持他数十年在湖南一个偏远山区从事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他领衔研究的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如今在国际上遥遥领先。袁隆平说,如果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的技术推广开来,将养活约2.2亿人口。材料二袁隆平创造了太多的第一,但有个第一恐怕从来不曾有人想过——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截至10月9日,隆平高科收盘价为16.73元,在其上市后,其最高股价达到47元。按照隆平高科最高价47元计算,袁隆平持有的400万股的最大市值为1.88亿。更有一份来自某评估机构的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身价超过1000亿元。他列举了自己的收入:每月工资6000多元,还有股份分红、稿费、咨询费等“额外收入”,每年总共有30多万元。至于股价:“我从来不管这个事。”他的回答简短且干脆。说起隆平高科的创立,“刚开始我是坚决不同意的,我又不是生意人!”。他说,今天说袁隆平涨了2分钱,明天说袁隆平跌了2分钱,不好听。但后来基于两点,他同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我的理想是让超级稻走出国门。”于是有外国公司找上门,说他们出钱,占大头,袁隆平觉得划不来。“品种是我们的,技术是我们的,人也是我们的,什么都是我们的,凭什么你占大头?”其次,1999年袁隆平69岁。“一般到70岁,就不能当首席,科研经费就没有那么多,隆平高科说可以每年给200万的科研经费,我说可以。”就这样,有了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袁隆平出任名誉董事长。这样从“知本”到“资本”的转变,成为“产学研”结合的范例。材料三“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袁隆平抛出他的财富观。而发生在袁隆平身上与“钱”有关的事,都被当作正面教材宣扬。其一是喜欢15元的衬衫。曾在出席某论坛时,谈到对金钱的看法,袁隆平曾说:我今天穿的衣服就50块钱,但我喜欢的还是昨天穿的那件15块的衬衫,穿着很精神呢。我的表260元,鞋子100多块。要说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要淡泊名利,对物质别要求太高。其二是去年七月,袁隆平院士被市民发现在2008湖南车展上,为给老伴挑选座驾,有报道称,袁隆平“家里已经有六七辆车了”,欲买第八辆车。虽然议论一边倒地表示支持和理解,但袁隆平还是在武汉给予澄清:“没有的事情,就是当时陪着老伴去车市逛逛,不知道为什么被传成那样。”“越出名越要夹着尾巴做人。”最朴素的道理最珍贵,这点在袁隆平身上体现明显。他说:“做事先做人,这是老生常谈,也是我这一辈子最深刻的感悟。”而他认为自己始终是一粒潜伏在农田里的种子。在做人上,他对青少年的期望是:公字多一点,私字少一点。他现在大量的工作还是在试验田里:“我基本上每天都去,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开始直到收获,都去。这是我的兴趣,也是我的任务。”“现在有少数人搞学术腐败,就是名利心、享乐心太重,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到头来害人害己。人还是踏踏实实的好,一个人越是出名就越要谦虚谨慎,越要夹着尾巴做人。”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心宽,地才阔。“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袁隆平在多个场合说过这个梦想。不管有多少光环,有多少身份。他说,他始终是一粒潜伏在农田里的种子……材料四袁隆平(1930年9月7日—),江西九江德安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等。袁隆平常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2014年3月,袁隆平因对粮食安全作出贡献,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4.下列各项对袁隆平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抱负伟大,播撒大爱。袁隆平不畏困难,甘于奉献,用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造福世界人民。B.扎根基层,脚踏实地。袁隆平坚守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和敬业精神,基本上每天都去试验田。C.潜心探索,有创新精神。袁隆平完成从杂交稻到超级稻的创新;将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完成了从“资本”到“知本”的转变,成为“产学研”结合的范例。D.为人淳朴,淡泊名利。名满天下的科学家,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间;从来不管隆平高科的股价;喜欢穿那件15块的衬衫,戴的表260元,穿的鞋子100多块等。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袁隆平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时刻关心人民,解决了世界性的粮食问题,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201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B.袁隆平的梦想在变,他培育出了亩产500公斤、83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C.袁隆平,数十年埋首田间,潜心科研,攻克难关。在对抗贫穷和饥饿的征途上,他永不停步,即便耄耋之年,仍壮志不改。D.袁隆平认为,要说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要淡泊名利,对物质别要求太高。花钱不奢侈不浪费。“越出名越要夹着尾巴做人”,说明了盛名下的袁隆平做人懂得谦逊谨慎,严于律己。6.袁隆平有着怎样的财富观?他的这种财富观有什么现实意义?试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C5.B6.①财富观:“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②现实意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说人要生活,追求钱财是合理的;但不能只一味追求钱财而失去道德的准绳,应光明正大索取,干干净净做人。“该用则用”,是说要按照必需、可能的进行合理性消费,反对奢侈、浪费性消费;小气吝啬,守财奴,也失去了占有财富的意义。作为青年人的我们,要树立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的财富观。【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应分两个步骤:首先审题,明确筛选的标准;其次对比排除,明确答案。本题的标准是“表述不正确”,在此基础上快速阅读文章,找出对应内容;再将选项的话题、说法和选词用语与原文比照,看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意义上是否相同。本题中,C项,“完成了从“资本”到“知本”的转变”错。根据原文“一般到70岁,就不能当首席,科研经费就没有那么多,隆平高科说可以每年给200万的科研经费,我说可以。就这样,有了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袁隆平出任名誉董事长。这样从“知本”到“资本”的转变,成为“产学研”结合的范例”可知,袁隆平完成的是“知本”到“资本”的转变。故选C。【5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应分两个步骤:首先审题,明确筛选的标准;其次对比排除,明确答案。本题的标准是“表述不正确”,在此基础上快速阅读文章,找出对应内容;再将选项的话题、说法和选词用语与原文比照,看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意义上是否相同。本题中,B项,“培育出了亩产500公斤、83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水稻新品种”表述错误,根据原文“现在看来,两年之内实现亩产830公斤的目标没问题。今后再努把力,争取提前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可知,袁隆平有的梦想还没实现。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类题目常常就传主的某种品质或某种行为提出问题,然后让考生或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或联系全文谈自己的看法。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读清题干,明白命题人让探究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要明确要求是联系全文还是联系现实,按要求答题即可。本题要求探究的是袁隆平的财富观,首先考生应从文本中分析出袁隆平的财富观是什么,信息主要集中在“澄清‘家里有六七辆车’花钱不挥霍不浪费”一部分中,由袁隆平的话“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可总结得出。然后再联系现实谈看法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荷塘月色朱自清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⑦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⑧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⑩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7.第⑤段描写月光的动词极具表现力,对此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A.“泻”字指“很快地流”,虽紧扣“月光如流水”此喻,但与“静静地”有矛盾。B.“浮”字写出水雾自下而上扩散,月光自上而下弥漫,主要目的是用月光凸显水雾的轻薄缥缈。C.“洗”字与“在牛乳中”搭配,表现月下荷塘的纯净,突出花叶特有的奶白色调和实感。D.“笼着轻纱的梦”形象写出月光下荷花的朦胧,传达出作者此时淡淡的喜悦。8.请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表达效果。9.从全文来看,第⑧段的《采莲赋》有何作用?【答案】7.C8.本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花香本是嗅觉,用听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来描绘,突出表现了花香的淡、隐隐约约、似有还无的特点,形象生动。9.①从内容上来看,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采莲赋》的热闹、欢快,可以看出作者与现实抗争的失败,思乡是作者为了摆脱现实忧伤所做的再一次努力。②从形式上来看,引用诗词,形散而神不散,增强文章的优美性。【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A.“但与‘静静地’有矛盾”错误,“泻”字很平常,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因此二者并不矛盾。B.“‘浮’字写出水雾自下而上扩散,月光自上而下弥漫”错误,应是“青雾”自下而上弥漫,而非“月光”弥漫。D.“‘笼着轻纱的梦’形象写出月光下荷花的朦胧”错误,通过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此句写荷香用了通感手法,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用听觉来写嗅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用远处的“歌声”来形容“清香”,写出了花香的淡、隐隐约约的特点,也烘托出环境的幽雅与宁静。【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入手。从内容上看:《采莲赋》是梁朝皇帝萧绎撰制的,属宫体文学范畴,内容是写一群美丽绰约的少女在风和日丽的暮春季节荡舟采莲的嬉戏,以及由眼前美景引起的对心上人的思念。写的内容“热闹风流”,洋溢着青春气息,作者在衔接处说“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其实这“忽然”并不忽然,由眼前荷塘想起诗歌里的采莲,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朱先生面对现实世界是孤独寂寥的,正因为孤独寂寥,所以他就在他的精神王国里幻化出一个热闹风流自由美好而又多情的世界来与之对抗,并满足自己的向往。只不过这种满足是暂时的,现实生活中是“无福消受”的。因此对《采莲赋》的引用,是朱先生在孤独、冷清的现实世界中的一次快乐的精神畅游,它反映了朱先生对青春快乐、自由美好的憧憬,是对麻木不仁、对“我”一切心理活动全然不知全然不晓的局外人似的“妻”的生活态度的否定。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在孤独中的思乡之情也是他的忧愁,引用《采莲赋》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形式上看:根据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引用诗词常见的手法,很容易得出《采莲赋》能够丰富文本内容,符合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能够让读者融入作者所创造的精神世界中去。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11.下列句中“师”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师”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而耻学于师 B.孔子师郯子、苌弘C.择师而教之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2.作者写“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句的用意是()A.赞扬不知句读而拜师学习的小孩子,批评有惑不解又不拜师学习的成年人。B.对那种小孩子不学句读,成年人不去解惑的社会现象表示不满。C.对那种不知句读倒要从师学习,不知解惑却不从师学习的社会现象提出批评。D.赞扬不知句读却从师学习风气,批评不能解惑又不从师学习的做法。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答案】10.B11.D12.C13.(1)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2)不知句子(如何)停顿,不能解答疑惑,不知句子(如何)停顿,有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彼童子之师”是句子的主语,“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是谓语,是对“彼童子之师”的进一步解释,所以应该从“彼童子之师”后边断开,排除AC;“授之书”和“习其句读”是并列结构,“者”跟在这两个动词词组后,指代这一类人,所以“授之书”和“习其句读”中间不能断开,“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是一句完整的否定判断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师:从师。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A.师:老师。句意: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B.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句意:孔子以郯子、苌弘为老师。C.师:老师。句意:就选择老师来教他。D.师:从师。句意:(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可知,选项中的句子是作者批评士大夫之族在拜师求学上的浅见,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可见作者并没有赞扬的情感,而是对当时“不知句读倒要从师学习,不知解惑却不从师学习”这一社会现象提出的批评。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众人”,一般人;“其”,他们;“下”,名词作动词,低于;“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于”,向。(2)“句读”是断句的意思,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断句很重要;“惑”,疑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参考译文: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知句子(如何)停顿,不能解答疑惑,不知句子(如何)停顿,有的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4.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15.根据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两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答案】14.C15.①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②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③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④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特色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C.“缠绵悱恻”理解错误,颈联高度概括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结合前面所写的景以及本联中“万里”“百年”等词可以看出颈联既有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有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之意,悲怆而博大,并不“缠绵悱恻”。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作者在写这首诗时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顿,“潦倒新停”和颈联的“百年多病”,即写出了个人病困潦倒的生活,表达对自己这种生活的慨叹之情;②作者一生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繁霜鬓”和颈联的“百年”,说明此时的诗人已是迟暮之年,双鬓已白,百病缠身,诗人想到自己却无所成就,心中充满了激愤与哀怨,此诗寄寓了诗人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③这首诗是诗人在农历九月初九独自登高所做,此时正是秋天,万物萧条,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潦倒穷困,愁肠百结,愁绪万千,想到了各地的叛乱,国势的艰危,不禁有了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④这首诗是诗人在五十六岁时,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势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百姓生活非常艰难,也像自己一样穷困潦倒,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李白在梦境中登天姥山时的所见所闻,太阳从海上升起,诗人耳畔萦绕天鸡的叫声。(4)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______,______”,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转变成诗人对贤才的思慕。【答案】①.樯橹灰飞烟灭②.一片神鸦社鼓③.半壁见海日④.空中闻天鸡⑤.青青子衿⑥.悠悠我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樯、鸦、壁、闻、衿、悠。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新学期到来,我校推出一门全新的通识课“家常菜”,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好评。过去,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非常少,而且多是________,很难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家常菜”这门课找到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切入点,学习难度不大,门槛不高,却能让学生_________。()。择菜,洗菜,切菜,准备配料并着手烹任。通过______,学生们不仅能够提升厨艺,还能真正体会到做菜的辛苦和乐趣,增加对食物的敬畏和感情,从而减少食物浪费,进一步养成_______的生活作风。期末考核时,学生的“作品”会摆在食堂的专门窗口,供师生们品鉴,这又会给学生带来满满的成就感。烧菜做饭作为一项生活技能,能让学生受益一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纸上谈兵受益匪浅自己动手勤俭节约B.形同虚设受益匪浅身体力行吃苦耐劳C.形同虚设不虚此行自己动手吃苦耐劳D.纸上谈兵不虚此行身体力行勤俭节约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劳动者在幕后辛勤付出,才做出了一道道家常菜B.劳动者在幕后的辛勤付出,都承载于一道道家常菜C.一道家常菜,通常承载着劳动者在幕后的辛勤付出D.一道家常菜,劳动者在幕后通常有着辛勤的付出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B.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C.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D.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使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得以增强,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答案】17A18.C19.B【解析】【分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形同虚设:形式上虽有,却不起作用。此处指课程多流于书面理论而没有实际操作,故选“纸上谈兵”。不虚此行:没有空跑这一趟。表示某种行动还是有所收获的。受益匪浅:指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此处指学生能从课程中获得很大好处,不局限于“此行”,应选“受益匪浅”。自己动手:指亲自动手劳作,能够让自己吃饱穿暖。身体力行:一般多用来表示努力实践,亲身体验。此处强调的是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选“自己动手”。吃苦耐劳:能过困苦的生活,也经得起劳累。勤俭节约:形容工作勤劳,生活节俭。根据前文“减少食物浪费”可见,强调的是“节约”,故选“勤俭节约”。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后文衔接的“择菜,洗菜,切菜,准备配料并着手烹任”可见,这些程序繁琐而辛苦,故“辛苦”应该放在后句与之衔接,排除AB。D.中途易辙,“一道家常菜”后没有谓语,主语偷换成“劳动者”,排除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句有二,均为成分残缺,一滥用介词“通过”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排除CD。二是“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前缺少主语,应加上“他们”,排除A。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发关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变成红色和绿色混杂的“西瓜雪”。有研究人员分析,()。雪衣藻十分耐寒,广泛分布在北极、南极及其岛屿等极端冰雪环境中。____①____,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藻类就开始了春季复苏。雪衣藻____②____,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这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研究人员表示,近年南极温度升高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雪衣藻本身没有危害,但是会降低雪反射的阳光量,从而____③____,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均苯四甲酸二酐产业前景趋势展望及投资战略决策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发动机轴承橡胶模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及未来发展动向预测报告
- 2024年生态修复工程用草种采购合同
- 2024年生态旅游区门面房买卖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版地下水开采合同3篇
- 2024年珠宝首饰租赁协议2篇
- 2024年企事业单位食堂餐饮承包合同及员工餐饮健康促进3篇
- 2018企业首席质量官培训考核试题(综合卷)
- 2024年标准离婚股权分割合同模板版B版
- 2025年深圳从业资格证货运模拟考试下载
- Unit 7单元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Unit 6 My sweet home(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2024)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
- 北师大版教案正比例函数案例分析
- 行政文秘笔试题
-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索外来食料作物传播史》精美课件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学期 期末模拟测试卷(湘教版)
- 职业素质养成(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红楼梦》第5课时: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教学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下册)
- 【新教材】苏科版(2024)七年级上册数学第1-6章全册教案设计
- 天津2024年天津市应急管理局招聘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专职技术检查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附答案解析
- 工业物联网(IIoT)行业发展全景调研与投资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