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集锦15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集锦15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p5——p7内容。教学目的:1、经历搜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2、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拟数的大小。3、在学习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自学才能。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的读、写方法。教学难点:学习级中、级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写法。教具准备: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大数。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各种媒体中接触到一些较大的数,请大家把你们搜集到的有关大数的信息与同伴互相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到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必要性。〕二:尝试学习,探究多位数的读法。1、“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师:老师也搜集到一些大数,结合数位顺序〔出示数据,如下〕同学们会读这些大数吗?a、某公司年消费额达:6780000元。b、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c、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生:〔胸有成竹,跃跃欲试〕〔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彼此交流信息的根底上,将注意力转移到探究新知上。〕师: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要求来学习:①、请你结合数位顺序表试着单独将这些大数读出来。②、把你的读法读给同伴听。③、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吗?设计意图:①、使学生有时机运用自己的经历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经历“非正式定义”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其自学才能。②、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到豁然开朗,明确“亿以内数的读法,只要按照个级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即可。”,使学生有时机表达自己的思想,分享自己和别人的想法。汇报学习结果: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老师适时给予补充与总结。2、知识迁移:“亿以上的数”的读法。老师出示数据:a、祖国大陆约有1265830000人。b、全国总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c、某市企业纳税额约10990069000元。因学生已有“亿以内的数”的读法的经历,所以此时学生完全有才能自学。三、探究多位数的写法。1、“亿以内数的写法”。可以让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来写数,学习方法同“亿以内数的读法”,引导学生归纳出方法: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数据参考:a、____约有六百七十八万人。b、澳门约有四十四万人。c、火箭每分钟至少约飞行四十七万四千米。2、知识迁移:“亿以上数的写法”。〔略〕四:比拟数的大小。学生在学习“万以内的数”时已经有了根底,所以这局部内容可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比拟数的大小的方法。五:练习p6的“试一试”、p7的“练一练”。〔注:“比拟数的大小”、“试一试”、“说一说”的第①小题及“练一练”的内容可另外安排一节课。〕六:总结。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2教学目的: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间隔,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才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才能。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合作绘图、练习稳固目的:是通过看图答复下列问题,复习、稳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间隔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1〕停车场在广场的方向,间隔大约是米。小红家在广场的偏方向,间隔大约是米。〔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间隔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如今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方案,老师进展梳理:〔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间隔。假如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展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间隔。〔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展评议。〔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假如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老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间隔。〔2〕比拟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练习: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二、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老师提供应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3教学目的:1、通过猜想和实验等活动,感受到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历。2、培养初步的分析^p和推理才能。教学准备:红、黄、蓝星星各一颗〔纸星星〕课件、纸条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猜神秘嘉宾2、验证——出示柯南图片二、新知教学1、2个条件〔1〕师:如今柯南手里有两颗智慧星,一颗红的和一颗黄的。出示:左手藏的不是红星星。你能根据这个信息确定柯南左手和右手分别藏的是什么吗?你是怎么想的?师:尽管小朋友思路不同,但都用上了“不是……就是……”这样的词语。老师小结推理方法:我们在进展简单推理的时候,可以根据提示排除一个确定另一个。〔2〕快速抢答,猜一猜课件出示:小兔和小猫在玩捉迷藏,躲在房子后面的不是小猫,就是?星期天小头爸爸带大头儿子去吃肯德基,不是在白天,就是在?小明生日了,爸爸妈妈给他买了皮球和小汽车,皮球不是爸爸送的,就是?2、3个条件师:其实柯南带来的星星里还有机密呢,想知道吗?课件出示:红、黄、蓝星星各是一个数:9、22、30红:我不是22黄:我不是22,也不是9蓝:师:如今你能确定吗?独立考虑——同桌互相说。〔2〕反应交流:师:你觉得这里的那条信息可以直接确定一个数?为什么第一句不能马上确定一个数?师小结推理方法:当我们碰到一些复杂的推理时,可以先找出关键句,然后根据提示排除一些情况,使问题变得简单。〔3〕假如星说:我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的和是3,你会从哪句开场分析^p。为什么?3、送儿歌“我是一名小侦探,根据线索猜得准,能确定的先确定,确定哪个先排除,剩下越少越好猜。从这首儿歌你知道了什么?教学反思:这节课,陈老师通过两个猜想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历,很好地掌握了简单推理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习有兴趣的数学,并让他们及时地学以致用,这正是当前的新课程理念。老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们表现出浓重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营造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气氛活泼、和谐。有了前面最简单的推理的学习,学生学习例3时,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解决此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才能。通过比拟,让学生更深化地体会和扎实地掌握简单推理的思维方法。为了增进师生间的互相理解,老师巧妙地设计了多重条件的推理。练习的逐渐深化和拓展,有利于进步学生的思维才能。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4教学目的:1、认知目的:知道简便运算的根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2、技能目的: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展简便计算。3、情感目的: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展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拟简单的问题人手。二、新课教学:1、教学例3:254+687+313〔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情况: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才能强、速度快。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拟快?〔1〕提醒课题:〔2〕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定律”〕〔3〕根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718+57+8257+62+138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A、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展简便计算。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2、凑整训练: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362831597253。471643174033、教学例4:27+56+173+44〔1〕学生进展尝试练习。〔2〕反应——投影出示整个计算过程。〔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4〕小结:先凑整,再简算。凑整中同时使用交换律、结合律,我们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数任意调换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两个数放在一起加。三、自主训练1、怎样简便怎样算。77+255+45+23273+15+185+1868+74+33+67125+21+33+48〔1〕分组完成〔每组一张玻璃片,中等生解答,投影校对〕。〔2〕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根据是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2、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练一练”3。口答得数,说说根据和方法。①开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1+2+3+4+5+6+7……+99+100=(1+100)+(2+99)+…十(50+51)=×50=5050四、课堂小结: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展计算,你有何感觉?注意:当能纯熟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五、课堂作业:《作业本》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一、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2、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那么,可以正确进展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教学过一、复习1、出示准备题,用竖式计算。345+1591328-579426+982307-296〔全班练习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那么〕2、口算口算练习〔1〕二、新授1、提醒课题2、教学例1。〔1〕读题由学生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2〕板书算式2.83+1.57①2.87元和1.57元各是几角几分?②竖式怎么列?为什么?(一样数位对齐.)〔3〕师生一起计算出结果。〔4〕说一说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一样之处?小数加法怎样计算?3、学习例2计算。15.64-3.9(1)全体学生试做。〔2〕集体评议。评议之后说说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一样之处。列竖式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4、试一试10.84+2.63.05-2.855、请学生观察例1和例2,大家来归纳小数加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填在书上。6、练一练书上第2页1、4、57、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三、作业书上第2页练一练第2、3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的珠算(p.3,例3、例4)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珠算小数加减法,并能正确进展珠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0.3+0.41.5+0.52.4+1.24.5-0.95.3-4.88+2.52、笔算〔计算之后说说笔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那么〕7.65+2.133.14-2.090.96+4.688-7.56二、新授1、出示准备题〔用珠算计算,做好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珠算方法〕。2、出例如3用珠算计算。8.76+4.03(1)由全班学生用珠算计算.(2)计算之后,说说小数加法的珠算方法。3、出例如4用珠算计算。5.6-0.85(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解决此例题。)4、小结〔1〕讲解珠算小数加减法的拨珠方法。〔2〕请学生填好书上第3页的内容,并读一遍。5、练习〔1〕试一试26.75+3.425.72-9.8〔2〕书上第4页2、4。三、布置作业p.41、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6教学目的:●通过动手操作,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展分类。●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p推理才能。教学重点: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展分类。教学难点: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展分类。教学用具:量角器、直尺。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对三角形进展分类.怎样分?二、新课:1小组活动:(1)出示小片子,观察每个三角形.可以动手量一量,分工合作。根据你发现的特点将三角形分类。2按角分的情况引导学生明确:一样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进展分类(1)分类.根据上边三个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p,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图①,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提问:图②、图③只有两个锐角,能叫锐角三角形吗?(不能)引导学生根据另一个角来区分.图②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图③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请同学再概括一下,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老师板书: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2)三角形的关系.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似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好.)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局部.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3)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的内角.……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3按边分的情况: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你有什么发现?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三稳固练习:1.判断题.(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2)锐角三角形中的角一定小于90°.(3)看到三角形中一个锐角,可以断定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4)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为什么?2.87页7题猜一猜小组同学模拟练习四作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7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展一些简便计算。2.培养学生根据详细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才能,开展思维的灵敏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络,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教学难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计算中的应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大家都会骑自行车吗?骑自行车不只会帮助我们节省在路上的时间,还是一项非常时尚的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欣赏沿路的风景。如今我们就一起跟着李叔叔一起去骑车旅行吧。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学到不少新知识。二、新课学习1.加法交换律李叔叔的车上装有里程表。我们来看看他第一天的骑了多远吧!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巡视,找出复合交换律的两位同学进展汇报,或者由学生板演。老师引导学生比拟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得出40+56=56+40。这样的算式是不是很有趣啊?你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由学生汇报交流,老师板演出几个典型的,提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加法交换律是非常巧妙的,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交换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a+b=b+a三、稳固练习练一练〔1〕59+〔〕=〔〕+36〔2〕18+25=〔〕+〔〕〔3〕59+〔〕=〔〕+36〔4〕59+〔〕=〔〕+36四、课堂总结加法交换律就是说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大家已经会应用了,真不错。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时一、引入新课李叔叔第三天的旅程已经完毕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李叔叔吗?让学生自己答复。李叔叔详细的记录了他的行程,我们来一起看看他的记录手册,肯定能答复大家刚刚提出的问题。二、新课学习加法结合律李叔叔想知道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大家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一说用什么法计算?怎么列式?88+104+96看来用这样的一个连加的算式就能解决李叔叔的这个问题。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这道加法题吗?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汇报。老师巡视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案》,来自网!://后,找出复合结合律的几个学生汇报,或者投影展示。观察这几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88+104〕+96=88+〔104+96〕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写一写。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加法结合律也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结合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三、稳固练习练一练〔1〕256+99+44=〔□+□〕+□〔2〕125+32+168=□+〔□+□〕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第三课时一、引入新课复习引入我们来复习一下加法的运算律,你还记得哪个?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b+a。加法结合律:先把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c=a+(b+c)二、新课学习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方案吧。请你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写下来。老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让学生汇报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师生共同完成。讨论:你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来完成这个计算?三、稳固练习练一练:〔1〕425+14+186〔2〕75+168+25〔3〕245+180+20+155〔4〕67+25+33+75四、课堂总结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时候,会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8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2、会灵敏运用商的变化规律。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才能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考虑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敏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才能及擅长观察、勤于考虑、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教具图片教学过程老师导学一、故事导入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二、探究新知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学生说方法,老师板书。8÷2=416÷4=432÷8=464÷16=4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展比拟,你发现了什么?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一样的数。〔扩大〕3、老师带着学生分别比拟。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5、学生讨论,并发现: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一样的倍数,商不变。〔老师板书〕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一样”?可以举例子来证明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展比拟,你又发现了什么?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一样的数。〔缩小〕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一样的倍数,商不变。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三、总结: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48÷12=〔48×0〕÷〔12×0〕让学生判断。四、稳固练习:书P87“做一做”五、总结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一样”。〕六、作业:练习十七第6题、9题。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9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二、设计理念“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浸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时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进步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才能。三、活动目的:1、知识目的:(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意识。2、才能目的:(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进步学生解决问题的才能。(2)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历,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3、情感目的: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卡通园片、纸片、、等。五、活动设计过程:活动一:创设情景走进生活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王阿姨到小明家来了。(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图,你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沏茶的各项工序图)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习)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这里课堂生成的资可能很多,老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展示出各小组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说明整个过程)4、学生比拟选择并选出最合理的安排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案中,通过观察比拟,找出自己认为能让客人尽快喝到茶的方案。5、小结:刚刚的方法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省时间,那么我们在做一些事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短。(设计意图:客人到了,先为客人沏杯茶,这是常见的招待客人的礼仪之一,也是孩子们熟悉的,因此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例1和例2的顺序,浓郁的生活气息把学生请进招待客人的详细环境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讲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再现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动二:探究新知,研究问题1、出例如1,呈现研究问题:请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妈妈准备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饼招待她,(多媒体出例如1图)(1)你从画面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2)想一想,假如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3)假如要烙两张饼,最快要用几分钟?(4)学生答复后并共同总结: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时间是6分钟。(老师边表达,课件出示表格)(5)那假如烙4张、6张、8张、10张呢?自主设计方案(自主设计方案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A、假如妈妈、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张饼,一共需要烙几张饼呢?B、请你们帮小明妈妈想一想,她应该怎样烙“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烙饼?”先用你们小组内准备好的卡通圆片,摆一摆,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填在表格里。C、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这里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学资一定很多老师要注意倾听,同时让学生们也要注意倾听其他小组的不同方案。D、学生比拟并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F、拓展延伸:想一想,假如要烙5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7张呢?9张呢?这里让同学先独立考虑,然后小组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同时把表格填完好。3、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遇到的问题,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我们只要合理的安排事情,可以节省时间,进步效率。活动三:结合生活,理论应用1、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来节省时间进步效率?2、一个小女孩遇到一个问题,看我们能不能帮她解决?出示做一做23、谁来告诉大家你按照怎样的顺序呢?(也可进展讨论)(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在课堂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五、生活回归回家后,请你给妈妈烧壶水,给爸爸沏杯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后反思:这一节课通过简单化的问题向学生浸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兴趣。其特点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1、灵敏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比拟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王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王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学生处于主动考虑积极动脑的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2、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个详细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详细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屡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从日常的沏茶的问题入手到探究烙饼的过程及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考虑、探究是学生在操作理论,使学生交流比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3、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开展。表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究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现烙3张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烙3张饼的过程,验证了学生的发现,提升了学生对烙3张饼的理解。最后让学生烙多张饼的方法,在组织交流中师生互相又调整了教学的节奏,这些活动让学生理解小伙伴的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发现过程,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表达了数学活动充满探究与创新,还带给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上述活动即是探究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究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究的前提,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开展。本节课也存在许多的缺乏,由于时间上的处理前段放长了一些,因此后面在小结时有些匆忙。没有让学生细心观察表格发现每多烙一张饼就多用3分钟这一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计算饼的张数只要乘3就是烙饼的最短时间的结论。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0【教学目的】1。通过详细的例子,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可以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联想转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教材分析^p】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元、角、分与小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和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根底上的进一步扩展。【学情分析^p】我所抽班级学生有73人。这班孩子从一年级开场就使用北大〔版〕教材,学生的思维比拟活泼。对于列出小数乘法算式以及得出结果,学生不会有任何困难,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联想到整数乘法的意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小数乘法的意义。所以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利用小数加法的复习题,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小数的意义:0。20。05〔学生口答〕2、小数加法:0。6+0。60。8+0。80。2+0。2+0。20。4+0。4+0。40。1+0。1+0。1+0。1+0。1〔1〕学生口算〔2〕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求一样加数的和〕〔3〕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用乘法计算〕3、提醒新课:〔1〕0。2+0。2+0。2,用乘法怎样表示?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这样想的?0。2×3表示什么意思?〔2〕0。6+0。6,用乘法可以怎样写?0。6×2表示什么意思?〔3〕剩下的几道怎样用乘法表示?分别表示什么意思?〔4〕这些乘法算式与我们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是小数乘法〕4、归纳意义:小数乘整数表示什么呢?二。探究算法1、请大家想方法算出0。2×3的积。〔1〕学生独立考虑并计算。〔2〕同桌交流算法。〔3〕全班交流:A。连加法:0。2+0。2+0。2=0。6b。联想、转化:0。2元=2角2角×3=6角=0。6元c。画图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要画3个0。2?d。推算:因为2×3=6,所以0。2×3=0。6e。还有不同的吗?〔略〕2、小结:只要合适自己,就是的!三。稳固拓展1、填一填0。8+0。8+0。8=〔〕×〔〕=〔〕0。3+0。3+0。3+0。3+0。3=〔〕×〔〕=〔〕0。1+0。1+0。1+0。1+0。1+。。=〔〕×〔〕=〔〕〔10个0。1〕1。2×2=〔〕+〔〕=〔〕〔〕×〔〕=〔〕+〔〕+〔〕+〔〕+〔〕〔可以怎样填?你发现了什么?〕2、算一算2×0。40。3×03×1。19×0。80。6×45×0。20。7×13、文具店里的数学问题:〔1〕买4块橡皮多少元?〔2〕买3支铅笔多少元?〔3〕买2把尺子多少元?〔4〕任选一种文具,你还能提出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吗?四。阅读质疑〔1〕阅读教材38~39,把书中内容补充完好。〔2〕还有不懂的问题吗?五。全课小结:你有哪些收获?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描绘。2、初步懂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展简算。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参与乘法分配律的归纳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p、推理的才能。2、使学生理解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感受数学考虑过程的条理性。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络,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了自然环境被破坏而出现的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一些情景的图片,有什么想说的吗?生:1、我想大声的呼吁:请不要再滥伐树木了,不然的话沙尘暴会更厉害。2、请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吧!3、要保护我们的家园,还要大量植树。师:说的太好了。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种植花草。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学校植树活动的情况吗?〔多媒体展示植树的场景,并附文字:一共有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二、探究新知1、探究乘法运算定律〔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师:同学们,你都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答复。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老师随学生的答复板书问题。师:请根据这些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列式计算。〔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生展示汇报:〔4+2〕×254×25+2×25=6×25=100+50=150(人)=150〔人〕师:谁和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们解决问题的步骤?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组有几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师:谁和第二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生:根据搜集到的信息,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这两局部合起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师:答复的很好。我们来看4×25和2×25分别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生:我也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即〔4+2〕×25。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答复这次植树活动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150人〕2、探究乘法分配律〔1〕讨论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计算结果一样,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出示:〔4+2〕×254×25+2×25生: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在这两个算式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个等式。生1:4加2的和乘25等于4乘25加上2乘25。2:4加2的和乘25等于先把4和2分别与25相乘再相加。师:刚刚同学们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为25×〔4+2〕。想一想:计算25乘4加2的和还可以怎样算呢?动手试试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师:谁来给大家说自己的想法?生:25乘4加2的和,可以先把25分别与4和2相乘,再相加。也就是先算25×4和25×2,再把两个积相加。即25×〔4+2〕=25×4+25×2〔2〕举例观察师:我们知道了4加2的和与25相乘,可以先把4和2与25分别相乘,再相加。请你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写在本子上。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师:谁来汇报你写的式子,师随生汇报板书。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等式以及自己写的等式,有什么发现?请先和同学交流。〔3〕交流概括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生:我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这就叫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师:刚刚同学们写的算式都对,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算式就能表示出所有的式子?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并抽学生汇报。生1:a、b表示两个加数,c表示因数。a加b的和乘c等于a乘c加b乘c。即〔a+b〕×c=a×c+b×c。生2:a表示因数,b、c表示两个加数,a乘b加c的和等于a乘b加上a乘c。即a×(b+c)=a×b+a×c。三、稳固练习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15+20〕×12=□×12+□×1225×〔4+9〕=□×4+□×98×〔10+5〕=□×□+□×□75×24=75×□+75×□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48×12+52×1215×18+26×18〔15+18〕×2625×40+25×425×〔40+4〕〔48+52〕×1214×〔45-5〕11×4+25×4〔11×25〕×414×45-14×5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2教学要求:1、会根据统计的要求,搜集、整理数据,并能制作统计表。2、能根据统计表作出分析^p、预测或判断和决策。3、培养学生统计的意识,并能应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让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感悟统计的方法。重点:学会搜集、整理数据,并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难点:怎样去实际搜集数据,能根据统计表作出预测或决策。教学过程:一、统计本班学生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1、同学们,双休日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根据学生答复,老师整理并板书:体育运动、玩电脑、学音乐、看书学习、出去旅游。2、怎么知道大家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呢?〔生:要进展调查和统计〕〔板书课题:简单的统计〕3、怎样进展统计呢?〔讨论得出:可以划正字,或举手数一数等〕4、请小组统计员统计每种情况的人数。〔各组当堂推选出统计员,要求进展统计〕5、师总结:刚刚统计员通过举手数出了每种情况的人数,这个过程叫搜集数据,为了科学准确,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搜集数据,不重复,不遗漏〕6、请大统计员把每种情况的人数进展分类整理,把各种情况的人数加起来〔指定全班统计员整理并合计〕。这个过程叫整理数据〔板书:整理数据〕7、把统计出来的数据整理到一张表格里去,这张表格叫做统计表,叫什么统计表呢?〔XX班星期天最喜欢做什么的情况统计表〕。学生答复每种情况的人数,老师填好统计表,并填好合计人数。是什么时间制作的?〔注上制表时间〕。这个过程叫做制作统计表。8、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刚刚我们对这张统计表进展了分析^p,并做出了判断、预测和决策。〔板书:进展分析^p,判断、预测和决策〕9、你统计了我们一个班的情况,得到的信息是否就很准确呢?还要统计什么?〔还要统计其他班级的情况〕。统计的数据越多,我们得到的情况就越准确。【评析: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教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作为切入口,使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对情况的真实分析^p,引发学生的真情流露,学生想说敢说,非常投入。老师注意把统计的过程随教学过程充分展示出来,浸透自然,学生乐于承受。对统计表的分析^p注意了开放性,让学生扮演统计员的角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学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形成、开展和再创造的过程,使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乐园。】二、统计听课老师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今天来了许多听课老师,老师们在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你打算怎样知道听课老师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统计〕怎样进展统计呢?〔1〕请每小组翻开信封,看一遍,要求我们干什么?〔2〕请每个小组商量一下,怎样合作统计?〔3〕学生汇报打算怎样调查。怎样问老师?〔提醒学生要有礼貌〕〔4〕学生到听课老师中去调查统计,搜集数据。〔5〕填好手中的统计表,汇报统计情况,你得出什么预测?〔6〕把同学们和老师们星期日里最喜欢做什么的两张统计表能否合在一起。〔老师把数据合在一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什么?【评析:本环节老师注意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过程,在统计活动中,感悟统计的价值。〔1〕让学生把学到的`统计方法应用到实际统计活动之中,随学随用,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做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实际数学化。〔2〕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统计的方法,学生畅所欲言。统计的方法是学生想出来的,数据是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出来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3〕对学生双休日活动情况统计表与老师双休日活动统计表进展比照分析^p,并把二者合二为一,学生预测的准确、分析^p的透彻,培养了学生分析^p判断和推理才能。】三、实际上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的多。〔分别出示多张统计表〕i。南京造地铁,选择颜色一张调查统计表。你发现什么?ii。第十四届亚运会前四名获金牌情况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iii。选举班长情况统计表,引导学生做出分析^piv。近几年来南京旅游的人数情况统计表。【评析:选取的几个例子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刚刚发生的事情,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学生分析^p的饶有兴致,既具有开放性,培养了发散思维才能,又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精神、民主意识等。】四、自学课本〔100页页〕a〕出示考虑提纲i。原始数据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ii。书上的三个小问题。〔1〕观察统计表,说出喜欢每种球类活动的各有多少人?〔2〕估计一下,在这个班级里组织什么球类比赛最受欢送?〔3〕你还能想到什么?iii。制作统计表要注意什么?b〕学生合作交流上述问题。c〕学生汇报并补充。【评析:教学过程不是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表达。教者不囿于教材,让教材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特别是对原始记录表与统计表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的讨论,稳固了统计的过程,在比拟原始记录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时,孕伏了任何两种方法不存在对错之分,各有各的优越性,我们在实际使用时谁的最方便就最好。】五、统计公路上汽车通过情况。〔电脑出示马路过往车辆情况的场景〕i。这是车辆通过的情况,如今请大家进展统计,〔学生统计失败〕为什么无法统计?你有什么感觉?〔太快〕,ii。假如要你统计车辆通过的情况,该怎么办?①需要去分类。〔弄清要统计哪几种车辆〕。②怎样搜集数据?③怎样整理数据。④怎样画统计表?⑤分析^p一下结果。iii。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很快的统计出来?〔如何分工〕iv。汇报你们分工的情况。通过活动你有什么想法?v。从统计表中想到什么?知道什么?〔人民生活程度进步、注意空气的污染情况等〕【评析:这一环节让学生想方法解决怎样统计动态的物体的问题,又一次让小组交流,发挥了团队的力量。通过虚拟的道路交通场景,学生尝试了统计的失败,又在老师分小组交流一下的话语点拨下,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了统计的成功。教学中,老师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原有的认知程度,相信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才能,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真正地发挥了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六、用统计的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评析:让学生自己举例,联想到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如何解决身边的事情,学生发言踊跃,培养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七、作业:完成页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题。【评析:在培养才能的同时,还重视了双基的落实。】【总评:本节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竭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严密相连,遵循了数学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一、从生活经历导入新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说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场,老师就从双休日同学们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的话题导入新课,从怎样知道每种活动有多少人最喜欢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重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二、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开展的过程。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因此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情节:怎样知道星期日最喜欢做什么各有多少人呢?很自然的说出了要调查统计,那么怎样调查和统计呢?接着让统计员进展统计。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整个统计的经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明晰、充分地展现出来。课堂气氛活泼,双基训练扎实。三、借助生活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感到数学的归宿是应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老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把握数学问题的加工度,努力改造数学问题,增加数学的情境性、开放性,注重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为了稳固刚学会的统计方法,教者让学生去统计听课老师最喜欢干什么这一理论活动,首先让学生讨论老师人很多,怎样去统计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想方法,得出了一小组统计一排老师比拟节省时间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想出的方法去统计。方法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统计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学生人人参与,争论不断,效果明显。四、引导学生分析^p讨论,进步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在统计一分钟内车辆通过情况时,老师又一次让大家合作交流,学生讨论的结果是一小组有4人,1人负责记录数据,另3人每人统计一种车辆的简便方法。当学生把统计好的数据整理成统计表时,让学生分析^p讨论从统计的数据中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这样的设计颇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挖掘出了许多促使人开展的因素,出现了如今人们生活程度进步了,买摩托车、汽车的人很多、汽车多了,要注意平安,要注意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的话题,变关注知识为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的进步和开展,使知识性目的和开展性目的得到了平衡与和谐的整合。纵观整节课,教者注意把数学与生活沟通,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中得到开展,在开展过程中习得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生命的活力。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3一、设计内容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二、设计理念“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浸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以往的义务教育教材相比,这局部内容也是新增的内容。本课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进步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才能。三、活动目的与策略选择[活动目的]1、知识目的〔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2、才能目的〔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进步学生解决问题的才能。〔2〕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历,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3、情感目的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策略选择]根据确立的活动目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教学注重以生为本,老师注重角色的转变,更好地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开展探究学习、开放学习,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情境导入,适时引导数学来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老师通过“家中来客人”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展开教学,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教学问题,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主动参加学习过程。2、设置认知冲突,探究最优方案以“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和“怎样才能让大家最快的吃上烙饼?”这两个问题冲突为线索,引起学生思维碰撞,真正的做到拔出萝卜带出“泥”,而这“泥”恰恰是本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探究最优方案。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硬币、纸片。五、活动流程设计及意图1、预设情景: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李阿姨来到小明家做客。〔多媒体出示〕师:从图上你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各项工序图〕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习〕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4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展简算。2、数学考虑: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p、推理的才能,并浸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进步数学的应用意识。3、解决问题:灵敏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流行业大数据驱动仓储管理
- 档案培训考试题库及答案
- 保险信托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业务担保合同业务担保函
- 如何处理团队内的压力计划
- 建筑劳务分包合同协议书
- 岐山县电梯安全管理人员月考测试卷及答案
- 主管如何实现团队目标的总结计划
- 安全责任协议合同
- 冶金行业新入职员工培训
- 新生儿心肺复苏评分表
- 《慧典电子病历系统》操作手册
- 《煤矿地表沉陷区监测技术地方标准》
- 壮锦的造型特征与色彩审美特征
- 强弱电架空线缆入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甲乙丙资信
- 样品外观尺寸检测报告.docx
- 免考勤申请书范文
- 国土调查调查项目招投标书范本
- 中国古代都城空间布局演变特征
- 砂石料加工场施工方案两篇
- TROXLER3440核子密度仪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